筑牢基础 创新管理 拓宽范围

2024-04-09

筑牢基础 创新管理 拓宽范围(精选4篇)

篇1:筑牢基础 创新管理 拓宽范围

筑牢管理基础 创新教育方法 拓宽就业范围

铸就司法行政工作新亮点

白泥司法所在开展社区矫正和安臵帮教工作中,始终坚持把“教育、感化、挽救”这一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工作新路 子,实现了安臵帮教基地“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回归目的。

一、细化管理方法,筑牢管理基础

一是严肃“查”的过程,提供审批依据。本着对犯罪嫌疑人负责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全面深入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拟适用缓刑的社会调查工作,公平公正地作出调查评估,为人民法院是否判处被告人适用缓刑刑罚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规范“进”的程序,夯实信息基础。严格一人一档,详细记载帮教、矫正对象的个人信息,设计帮教方案、矫正方案等,做到来一个监管一个,定位一个,录入一个,与全县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同步。认真抓好周电话汇报、月口头汇报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安臵帮教对象的走访活动,及时掌握对象的思想动态,生产生活情况。对矫正对象实行加、扣分考核奖惩办法,严格登记加、扣分台账,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

三是注重“学”的方法,落实教育改造。每月定期在安臵帮教基地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在学员中选出班长、副班长和学习委员,并把全镇的社区矫正对象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一名小组长负责协助司法所管理学员。注重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多样性,用一些典型、真实的案例,实行以案说法,避免了法律讲解的教案化,使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落在实处。在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前和两释人员回归社会前,司法所要赠送相关法律知识读本,让他们及时补充法律知识。

四是创新“帮”的形式,提升监管质量。加强与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利用开展“阳光工程”活动的契机,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和安臵帮教对象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就业基础条件。在重要节日和特殊时段,开展走访排查,做好帮困扶助工作,对与邻里、与用工单位有纠纷的,及时帮助调解,避免矛盾激化;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安臵帮教对象进行走访帮扶,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注重教育引导,转变消极观念

一是激励积极的自我认识。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面对社会的迅速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心理,有些甚至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部分社区矫正对象生活困难的现状得不到改善,甚至连基本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导致矫正对象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出现逆反情绪,不能顺利配合矫正工作有序开展。为了扶持这两类人员融入社会,司法所加大心理矫正工作力度,用心开展入矫首次谈话工作,仔细揣摩对象心理,及时开展安臵帮教对象走访活动,积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二是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巧妙发挥身边典型事迹的教育引导作用。社区矫正人员皮某认真接受矫正,在反省自身、提高自我的同时还把爱心献给他人,为大龙村投资一万余元修建蓄水池,投入上百万资金修建停车场,慷慨解囊救助贫困户等;刑释解教人员陈某,回归社会后,自己创办企业,16年来累计接收130余名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目前在岗30余名。司法所在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定期学习的过程中

把他们的优秀事迹作报告,营造起比先进、学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是回报社会彰显人生价值。把矫正对象、安臵帮教人员的思想教育与爱心回报社会有机结合,体现特殊人群的人生价值。2011年余庆县出现旱灾,全镇有21名矫正对象积极响应,加入到镇抗旱救灾送水到户活动中,主动为受灾群众捐款800余元,400余桶矿泉水送到受灾较重的民同村。刑释解教人员陈某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经常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的问候;汶川地震时,他率领全体员工捐款捐物达20余万元。

三、依托安帮基地,拓宽就业范围

一是成立安帮基地,提升管理效率。成立安臵帮教过渡性安臵基地,开展安臵帮教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1996年初余庆县司法局设立了安臵帮教基地,2007年9月,贵州省司法厅授予“贵州省安臵帮教基地”称号,基地设在遵义汽车运输(集团)余庆汽车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帮教基地基础上,引导和推动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就业技能培训,提升管理效能。由于长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机会,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逐渐心生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仇恨心理。为防止他们最终“破罐子破摔”,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白泥司法所在安臵帮教基地内,专设了培训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专业的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企业招聘工作,针对市场需求,有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拓宽就业范围,提升管理效果。将刑释人员的就业推介工作纵向延伸,及时了解刑释人员就业安臵情况,动态了解社会用工需求;努力拓展社区矫正对象改造新渠道,鼓励社区矫正人员自主创业。目前,已有部分社区矫正人员有了自己的事业,有的还进入电子公司做起了工人,他们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还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刑释人员陈某的三轮车组装公司以及汽车运输公司,为白泥镇的社区矫正人员和安臵帮教人员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打算在余庆的各个乡镇设立销售电动车的门市部,销售人员从刑释解教人员中招聘,还要在公司增加10多个工作岗位,让更多的刑释解教人员谋得一份职业。(白泥司法所毛椿粟)

篇2:筑牢基础 创新管理 拓宽范围

——邯山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情况汇报

中共邯山区委研究室

(2011年4月28日)

邯山区位于邯郸市主城区南部,辖1乡1镇10个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18个行政村,人口32.2万人,其中95%以上已经实现社区化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单位组织”在社会管理功能上的不断弱化,城市管理重心逐渐下移,基层社会管理任务重、人手少、力不从心问题日益凸显。为适应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邯山区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先后在全区开展了楼院长队伍建设、“支部建在楼栋上”、“八进社区、创五型大院”等一系列社会管理创新活动,整合政府、社会和基层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促进了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筑牢了和谐稳定的基层基础。

一、加强楼院长建设,壮大基层工作队伍

为解决基层因承担大量社会管理职能而带来的管理人员紧缺问题,邯山区在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基础上,从加强楼

1院长、单元长队伍建设入手,进一步壮大基层工作队伍,延伸基层管理“触角”。一是广泛动员。连续两年召开了各层面群众参加的千人动员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楼院长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楼院长报告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等一系列专件,对楼院长建设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二是规范管理。经过规范的推选程序,在全区选配了热心公益事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2432名楼院长和4230名单元长,将他们的个人信息、管辖范围、工作职责等通过公示牌和网络向居民公开,对楼院长、单元长承担起了基层信息员、民事调解员、计生服务员、环境整治员、政策宣传员、为民便民员“六员”职能进行明确。三是保障运转。为调动基层楼院长、单元长工作积极性,由区财政拨出专款,每月给他们发放工作经费和补贴,对工作表现突出的楼院长、单元长,在日常补贴基础上,年终予以重奖。楼院长、单元长队伍的建立,使党委政府与居民群众联系的最后“100米”得以连接,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在居民中及时宣传,也使居民生产生活上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去年,通过楼院长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各类问题1100多件,收集反馈群众意见建议近2千条,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稳定隐患237起,成为加强基层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推进“支部进楼栋”工程,完善基层组织构架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是维护基层和谐

稳定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因素,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我们把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作用作为重点,努力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服务全覆盖。一是深入推进“支部进楼栋”工程。先后组建了覆盖全部城区的278个楼栋党支部和591个单元党小组,并根据工作需要对楼栋支部进行动态管理,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楼栋党支部和单元党小组四级组织全覆盖,将全区9000余名党员纳入管理网络,真正实现了党员活动有组织、有场地、有效果。二是发挥基层党员作用。结合党组织夺旗和党员争星工作,推动社区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开展“亮身份,树形象,服务基层群众”活动,根据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业余文化、医疗健康讲座、扶贫济困、课外辅导和形势政策宣传活动,形成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齐心协力创和谐的良好局面。三是抓好基层组织活动开展。依托基层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日”,打造了“九号之声”、“十号之音”等党员活动品牌。如利民社区通过开展“九号之声”活动,每月9号组织社区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主旋律,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三、整合各方力量参与,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坚持发挥各层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推进职能部门服务向基层延伸。深入开展文化体育、科学教育、平安创建、文明道德、卫生服务、环境保护、计生服务、就业保障“八进社区”和“民生月”活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走进社区开展便民服务。累计开展各类便民利民活动300多场(次),接受群众咨询5万余人(次),收集居民意见建议上万条,帮助居民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3000余件(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900多件,为基层购置价值120多万元设备。二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大力推进基层工会、基层团委和妇女之家建设,已建立基层工会455家,成立基层团组织111个,设立妇女之家77家,有针对地开展困难职工救助、妇女和青少年权益维护等服务。三是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在全区建立各类志愿者队伍200余支,发展志愿者5万余人,特别是利用辖区高校集中优势,建立了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发展大学生志愿者2万多人,成为基层管理和服务重要力量。

四、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筑牢社会和谐的舆论基础

邯山区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重要内容,及时掌控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给予回应,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一方面,构建了以零距离信箱、社情民意工作室、民生调研员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社情民意收集网络,在全区设立零距离信箱77个、社情民意工作室12个,招募民生调研员240名,方便居民反映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与居民开展网络互动,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的各类热点问题。去年,我们在邯郸论坛、凤凰网论坛、天涯社区等各重点论坛回复群众留言600余条(次),通过网络通报群众关注重点工作进展情况16次,保证了群众的知

情权。加强网络公共舆情监测,去年监测收集涉及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内容网络舆情165条,编发《社情民意专报》84期,全部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通报有关部门和个人予以解决和答复,目前,已办结78期,办结率达92%。注意引导群众通过区属网站有序参与,先后在邯山政务网、邯山区委办公室网站上开通了区长信箱、民生信箱、参政议政等专栏3个,方便群众表达意见建议和参与社会管理。

五、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基层管理效率

一是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按照便利管理服务职能覆盖的原则,划分覆盖全体居民和辖区单位的管理网格。其中,每300到400户左右常住居民设立一个网格,辖区单位根据规模大小单独或就近合并设立管理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社区干部联系,负责组织协调网格内的楼栋支部成员、楼院长、单元长和志愿者,做好网格内居民和单位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使社会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单位和每户居民家中。目前,全区已有3个办事处开展试点,建立管理网格42个,涉及居民12000余户,驻区单位18家。二是开展居民自助式管理。把推进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发挥社区能人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社区搭台,能人牵头,居民唱戏”的“自助式”管理模式。如针对部分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的问题,我们坚持在街道和社区帮助下,通过引导热心公益、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空闲时间和精力的辖区居民承担起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带动居民开展住在小

区、管理小区、服务小区活动,在滏四社区宏达小区、柳林东社区亚太中柳小区等试点后,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是社会建设项目化推进。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我们在与辖区单位的共驻共建活动中引进了项目化管理模式,即,将一些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解立项,再向辖区内有实力承担的单位进行推介,引导驻区单位通过出资、出物、出人,来参与所在地的社会建设与管理。通过项目化推进模式,驻区单位累计为基层解决办公用房4500余平方米,开放图书室、活动室、运动场、健身房等168处,弥补了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篇3:筑牢基础 创新管理 拓宽范围

一、为什么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一)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需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备案确定为企业的法定义务。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系统细化、 规范企业备案行为和环保部门监管行为,需要制定配套的《备案管理办法》。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需要

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而环境应急预案是 “有生命力的文件”, 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才能确保切合实际、有效有用。 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只是照搬照抄,或者把编制工作完全交给技术服务机构, 编完以后又束之高阁, 这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不符。 也有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保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质量,将备案设置为 “非许可类审批”,或者赋予其一些行政许可的色彩,实质上是分担了企业的主体责任。 还有一些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着力于 “准入”的监管,而对已备案的预案指导和使用不够,管理不到位。 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加强和改进事中和事后监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需要通过《备案管理办法》予以规范。

(三)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实践需要

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 [2010]113号)(以下简称《预案暂行办法》)后,各地针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备案制度。 但预案备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备案率不高、进展不平衡,已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 整体备案率不到80%,有的地方仅为38%。 二是现场处置预案偏少,可操作性不强。 《预案暂行办法》 将环境应急预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三类。 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编制了现场处置预案,更多企业只有综合预案,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 三是属地管理不够、信息收集不全面。 《预案暂行办法》 将国控污染源设置为省级环保部门备案,是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始阶段的“权宜之计”, 已难以满足“属地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先期处置的要求。地方在执行时,实行分级备案的占74%。由于没有信息传递要求,一些下级环保部门无法获得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不能充分掌握相关信息。 四是逐级备案加重了企业负担,26%的地方实行逐级备案,要求企业向多个层级的环保部门备案,不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精神。 五是分级管理要求差异大。 在备案分级管理中, 各地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量、 环评级别、风险级别、跨区域、行业因素、环境敏感程度等进行分级的多种情况,而且有的地方是两级管理,有的地方是三级管理。 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二、制定备案管理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备案管理办法 》主要依据 《环境保护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参考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 [2013]101号 )对企业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

三、备案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备案管理办法 》共五章二十六条 ,在吸收 《预案暂行办法》有关内容、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一章总则。 对备案管理的目的、 概念、范围、原则等一般性内容进行了规定。 明确了备案管理遵循规范准备、属地为主、统一备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实行分级管理,企业主动公开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信息。

第二章备案的准备。 基于备案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修订等准备工作进行了规定。 强调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通过成立编制组、开展评估和调查、编制预案、评审和演练、签署发布等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预案。

第三章备案的实施。 对备案时限、 文件、方式、受理部门进行了规定。 明确企业在环境应急预案发布后的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以及应提交的备案文件。 明确县级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备案受理部门,以及备案受理部门的审查处理方式。

第四章备案的监督。 对备案后环保部门的监管和企业、环保部门责任进行了规定。 明确环保部门及时将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汇总、整理、归档,并通过抽查等方式,指导企业持续改进。 还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 与《环境保护法》四十七条第三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衔接,并说明施行日期。

四、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说明

(一)什么是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这是首次正式提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概念,以区别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便于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执行和管理。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如何定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预案,侧重明确现场处置时的工作任务和程序,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特点。 针对是否编制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及这些类别的组合方式,《备案管理办法》提出了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要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建设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预案,不是建设施工期间的预案。 试生产期间环境应急预案,是指试生产前编制的包含了针对试生产期间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 由于试生产前可能存在环境风险评估、预案编制等难以到位的客观现实,《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参照”本办法制定和备案;而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有差别,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试生产期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形成适用于正式生产的环境应急预案。

(三)备案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是不属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的一种行政行为。 对于企业而言,备案是为了规范编修、提高质量、履行法定义务。 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备案是为了收集信息、存档备查、事后管理。

(四)哪些企业需要备案

《备案管理办法 》规定了三类企业要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 一是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 “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污染物产生量不大或者危害不大的单位排除,例如餐馆等。 由于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一般的排放污染物企业有所区别,在《备案管理办法》中用“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予以强调。 二是可能非正常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结合事件案例,强调了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尾矿库三类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 三是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 这是兜底性条款, 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为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规定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

(五)企业如何进行备案准备

《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章是对这一规定的细化,明确企业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经过评审和演练后,签署发布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准备期间产生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评审意见等是备案的必要文件。

(六)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何时需要修订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 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环境应急措施、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或实际应对和演练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要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程序参照制定程序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按照《预案暂行办法》,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实施后,地方环保部门要指导企业及时开展评估,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时执行《备案管理办法》。

(七)企业应该向哪里备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实行属地管理、统一备案,备案受理部门为县级环保部门。 建设单位也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如果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情况基本无变化、环境应急预案无需修订、建设单位在试生产前提交的备案文件齐全,可以视为正式生产前已完成备案。

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可以分县域或者分管理单元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向沿线或者跨域涉及的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确定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备案受理部门,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符合环境应急实际和收集信息的需要,符合“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有助于环境应急预案由过去的“下级抄上级”、由上到下的编制方式,转变为从企业逐步向上延伸、由下到上的编制方式,有助于夯实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有助于推动基层环保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便于企业执行。

考虑到有的县级环保部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备案需要等客观现实,个别地方具有较成熟的市级备案管理经验,《备案管理办法》还规定“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备案受理部门统一调整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八)企业如何进行备案

企业首次备案时,在签署发布环境应急预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五份文件提交给备案受理部门。 企业收到受理部门签章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则完成了首次备案。

当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时,也应当在修订内容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 变更备案不需要提交首次备案要求提交的全部备案文件,只需提交修订的文件。 个别内容调整的,不需要变更备案,只需要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门即可。

(九)受理部门如何进行受理

受理部门在收到企业提交的备案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 文件齐全的,出具加盖行政机关印章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受理部门就完成了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受理部门对备案文件的核对, 只是形式审查, 审查备案文件是否齐全,不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进行实质审查。

除了在备案受理部门办公场所 “当面受理”备案的方式外,结合当前有些地方开展的网上备案实践,为减轻企业负担、适应工作要求,《备案管理办法》对通过信函、电子数据交换等备案方式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地方环保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电子备案、信函备案等相关工作。

(十)备案后环保部门如何进行监督

环保部门对企业备案的监督, 主要包括汇总、 指导、责任倒查三种方式。 汇总、整理、归档并建立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信息,夯实政府预案基础。 备案指导是基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对环保部门提出的要求,包括采取档案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个别重点指导,和汇总分析抽查结果进行整体指导,时间节点在备案后。 责任倒查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 环保部门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备案、日常管理及实施情况纳入事件调查处理范围。 《备案管理办法》还对备案信息公开进行了规定, 要求备案受理部门及时公布备案企业名单,企业主动公开环境应急预案相关信息。

环保部门的监督,按照企业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分级管理。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环保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将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的备案文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 重大以上报送省级环保部门。 省级、市级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备案文件实施重点监管。

针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环境保护部出台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 环办 [2014]34号 ), 给出了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性方法,涵盖了大部分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 目前,环境保护部还将出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的技术指导。 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制定实施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 《备案管理办法》也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可以参考有关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结合实际指导企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十一 )企业违反备案管理办法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督促企业规范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备案, 对于企业不制定、不备案,或者提供虚假文件备案的行为,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 《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章等,给予罚款等处罚。

(十二 )环保部门违反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规范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备案管理行为,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备案、乱备案、不告知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列举,明确责任界限。

(十三)备案制度如何与其他管理制度衔接

备案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 在一些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已有体现。 如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第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时,应当提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7号)第十九条规定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7号) 第三十一条规定,常规申报的登记证持有人和相应的加工使用者,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 环发 [2012]77号 ) 要求 ,相关建设项目申请试生产时,应提交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 未来还可以在其他文件中进一步强化。

(十四 )今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

篇4:筑牢基础 创新管理 拓宽范围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安全的内涵

在现实世界里,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有专属的办公场所,经过我国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审定,才能挂牌,对外公示,为公众提供办事服务,所以其身份被公众所熟知的,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近年来,冒充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不法分子开办假网站的现象屡屡出现,这给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权威形象造成恶劣影响的同时,也给公众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所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互联网上的身份安全亟需得到保障,这样公众才能辨识的清楚,不会被假冒网站欺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能够通过网络实时在线地获取政府信息、与政府交流;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同步的、即时的、跨地域、跨时空的与公众联系,第一时间反馈公众对政府的诉求,有效地涵养、维护、培育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如今在互联网上,大量冠以政府名义的消息被发布和转载,公众分不清楚这些消息的真假,有的是谣言惑众,甚至造成了群体事件,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更直接损害了政府的诚信和权威。

目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网站已经成为政策发布和政民互动重要的平台,同时由于公众上网办事也成为公众个人信息的载体。互联网从逻辑上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是基础层,包括带宽、IDC机房、移动互联的基站等;第二层是基础资源层,包括域名、IP等;第三层是应用层,包括邮件、网站、应用系统等。其中,以域名为代表的第二层是信息安全隐患的要害。如果把互联网比喻成高速公路的话,第二层就相当于公路上的指示牌、摄像头等,如果我国互联网这条高速路被国外的机构所管控,被国外的摄像头监控,那么安全肯定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如果我国政府网站使用商业域名,每次的解析数据都会反映在此域名的根服务器上,被国外所掌握,那么网站存在安全隐患,公众的个人信息将无法保障,这直接威胁到我国网络信息安全。

总之,保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的安全,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党政机关网站的身份可确认、发声可辨别、信息可保障。

如何保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网站安全

网上名称管理工作是指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机构组织)的网上名称使用和网上身份识别为核心,以域名注册、网站审核、网站挂标和年度报告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四位一体综合性管理工作。通过实现机构组织网上身份的监测、检索、识别与保护,同时广泛应用于微博、微信、浏览器等各类平台,最终使网上身份更明确,使网络环境更清朗,使网上办事更放心。

(一)域名注册

根据中央编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网上名称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6号文),机构组织必须注册和使用规范的“.政务”或“.公益”专用中文域名。由于这两个中文域名在技术上的唯一性、形式上的高度可识别性和由机构编制部门严格管理等特性,使其具备作为机构组织“网上身份证”的条件,也使中文域名成为开展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核心。

(二)网站审核和网站挂标

2014年5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1号文),其中明确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对党政机关进行网站开办审核与资格复核,并负责设计、制定党政机关网站标识使用规范。

网站挂标工作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网站经机构编制部门核准后,在其网站底部显著位置放置统一的网站标识。点击该标识将显示单位基本信息和网上名称等信息,以方便公众辨别网站真假。

(三)年度报告

根据6号文,以及中央编办、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党政机关网站开办审核、资格复核和网站标识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69号文),网上名称和网站标识实行定期报告制度,网站开办主体应当定期向机构编制部门在线报告开办主体资格变动、网上名称和网站标识使用等情况。

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为什么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由机构编制部门负责?

机构编制部门掌握着最为准确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身份与名称信息,由机构编制部门管理,能够有效确保机构组织在互联网上的“名实相符、名称规范”。因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2008年就明确规定,政务和公益中文域名由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2014年,在中央网信办印发的1号文中进一步规定,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党政机关网站开办审核与资格复核,并设计制定党政机关网站标识使用规范等工作。

(二)为什么要注册和使用规范的中文域名?

政务和公益中文域名符合国人的语言与文化习惯,能够清楚体现机构名称和职能,类似于机构组织的“网上身份证”。比如,中央编办的中文域名是“中央编办.政务”,与其英文域名“scopsr.gov.cn”相比,中文域名一目了然,既体现机构组织的权威身份,又便于公众识别记忆,是网民安全上网、放心办事的基本保障。

建立以中文域名为核心的“网上身份证”认证和保护应用体系的意义

一是维护权威身份。通过规范网上名称,加挂网站标识等手段,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披上“防伪衣”,是维护它们在网络空间权威身份的重要手段。二是使上网办事更安全。在互联网上标明机构组织身份信息,使网民轻松辨别真假机构网站,能够提升办事效率,方便上网办事。三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是我国核心政治资源,它们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尤为重要。加强对其网上身份的认证与保护,更能有效保障国家核心信息的安全。四是使机构编制管理更科学。通过网站标识这个“数据探针”,收集和分析机构组织网站基本信息,全面了解网上履职情况,可以为机构履职评估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我们通过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上名称管理及其网站“挂标”认证工作,维护其网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网站安全,为公众建立一条快速、准确访问政务部门和公益机构网站的绿色通道,以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动我国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上一篇:蓼堤镇龙王店社区简介下一篇:“舞动青春,映红党旗”舞蹈大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