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基础知识

2024-05-16

社会管理创新基础知识(共6篇)

篇1:社会管理创新基础知识

《社会管理创新基础知识》复习大纲 第一章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管理

一、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所谓社会,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们共同体。

(二)社会的特点

1、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2、人与人的交往形成了社会系统

3、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4、社会是一个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5、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的基本功能

1、社会整合的功能:即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社会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还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3、社会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二、什么是社会管理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的三要素:主体、内容和手段。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以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公共福利,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系统和谐有效运行。

(二)社会管理的功能

1、社会管理承担着改革和调整社会结构的功能 所谓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社会管理可以调整和改革:①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②收入分配结构;③城乡结构;④区域结构;⑤社会阶层结构。

2、社会管理承担着协调社会主体利益关系的功能

3、社会管理承担着保持社会良性运行的功能

(三)社会管理的特征

1、整体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家庭、群体、社区等各类子系统构成。因此,社会管理首先要将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要分别管理好各项社会事业,使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也能协调运行。

2、科学性

3、公共性

4、合作性

5、指导性

三、社会管理的内容及其构成

(一)实施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一是法律控制,二是道德控制,三是行政控制,四是舆论控制。

(二)实施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

(三)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进步

(四)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管理创性的概念

所谓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围绕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新任务,运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以先进的、有效的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对陈旧、落后、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进行改造、改进、改革,构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框架、机制和制度的行为及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具有解构性、创新性、法制性的特征。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

(一)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1、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社会管理理念

2、树立以治理为核心的社会管理理念

3、树立具有公共精神的社会管理理念

(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1、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创新源头治理机制

2、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

3、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构建社会安全应急系统

(三)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1、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

2、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要以实践为根本

3、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要以基层为依托

4、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作用

(一)协调社会关系

(二)规范社会行为

(三)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第二章 中外社会管理创新理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历程

一、1949—1978: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化的社会管理模式

二、1978—2002: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解体与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探索

三、200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构建

第三章 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格局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

(二)基本思路

1、坚持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依法管理,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共建共享。

2、更新思想观念,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二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三是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关系;四是规范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关系;五是发扬传统优势和推动改革创新的关系;六是坚持党的领导和调动社会力量的关系。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

(二)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三)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

(四)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五)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三)促进社会公正、增进社会福利

(四)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第二节 加强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的建设

一、加强党对社会管理的领导

(一)加强党的建设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基本前提

1、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2、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

3、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

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全面提高党领导社会管理的本领

1、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

2、提高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本领

3、提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本领

4、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5、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6、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二、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精简、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1、理顺和创新政府行政体制和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

2、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逐步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行政法会体系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5、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

(一)要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指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人民团里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三)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支持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第四章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

(一)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注重发挥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多元主体的作用

1、发扬我党的政治优势,有效开展群众工作

2、将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管理的源头来防止矛盾的产生

3、加强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营造政通人和的政治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4、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制度创新,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

(三)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1、宣教为先,倡导共同价值

2、服务为本,满足共同需求

3、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4、加强城市管理制度创新,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5、党建为魂,打造共同核心

(四)强化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1、拓展村民自治渠道,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2、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3、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共建机制

4、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建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

(五)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1、找准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牢牢把握住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3、坚持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针

4、发挥好社区建设的根本动力

5、坚固社区建设的基础保证

二、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一)群众诉讼表达机制

1、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2、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

3、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二)群众利益协调机制

1、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

2、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

3、建立健全利益调处机制

(三)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1、建立健全超前联动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

2、建立健全矛盾发生时的合理化解机制

3、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矛盾的利益协调机制

4、建立健全矛盾调处中的督察督办工作机制

5、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四)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就业权保障机制

2、建立健全健康权保障机制

3、建立健全受教育权保障机制

4、建立健全受救助权保障机制

5、建立健全保障公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权力机制

三、创新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管理服务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地位

1、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整合作用;第二,社会服务作用;第三,社会稳定维护作用。

(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社会的责任

1、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更大作为

2、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为

3、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

4、弘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优秀建设者”精神

(三)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1、发展社会组织的基本要求:发展是前提,建设是核心,培育与监管是基本手段,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是根本目的。

2、准确把握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着力点

3、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合作关系

4、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

四、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

(一)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二)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1、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呼唤户籍制度改革

2、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三)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在法律领域中特殊人群主要指:外来人员、涉毒人员、归正人员和被关爱对象。

1、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2、促进归正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一,归正人员的生存问题;第二,归正人员的受教育问题;第三,归正人员的就业问题;第四,归正人员的隐私权问题;第五,归正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五、社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维护社会稳定

2、实现社会公正

3、促进社会和谐

4、推动社会发展

(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1、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现状 首先,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但尚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专业社会工作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行业整体待遇和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在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社会工作者合理的激励晋升机制没有建立。

2、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建设

一是要从推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入手;二是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三是要重视做好社会工作队伍培养。

3、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建设

一是要在政府相应的社会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中,直接明确一批社工岗位,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要根据社会需求,在一些重要岗位和关键领域,可以考虑公开设置一批;三是要加强监管。

4、大力发挥政府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需要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二是要注意积极培育民间社工组织,降低登记门槛,减少限制,鼓励其发展;三是还需要参照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标准,保障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待遇。

六、完善信息网络服务与管理

(三)提高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1、以引导和培育为主,把互联网作为扩大社会参与、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

2、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

3、尊重网络传播规律,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和公民道德建设;

七、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与管理

(一)食品安全管理

一是加强整顿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三是加强食品进出口环节及流通环节整顿;四是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五是加强保健食品及畜禽屠宰整顿;六是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预警系统。

(二)药品安全管理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与突发事件

八、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诚信

(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1、建立诚信政府是关键

2、建立诚信企业是诚信建设的重点

3、提升个人诚信是诚信建设的基础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第二节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投入不足;二是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三是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育本身的不公平。

(二)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2、优化教育结构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5、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成果

1、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

3、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4、公立医疗机构市场化倾向较严重,公益性质淡化

三、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2、养老保险金缺口大

3、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低

4、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

(三)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方针和任务

1、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方针 “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四、继续推进扶贫开发

五、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服务、残疾人服务事业和产业

第三节 当前要着重抓好的几个重要的民生问题

一、促进就业问题

(一)我国就业问题的基本形势

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00多万;第二,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不可避免地面临新兴产业的挑战,而处于经济发展前列的大量的现代产业,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是很有限的;第三,从整体产业结构看,我国目前一、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身也会排挤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第四,由于教育的滞后和与经济建设需求的脱节,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导致了我国大量存在的劳动人口,并不是适合就业需求的劳动人口。

(二)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二、收入分配协调问题

(一)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

1、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总体来说是东部明显高于西部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十分大

3、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严重

(二)形成我国分配不公的原因

1、体制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3、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拉大了收入差距

(三)当前缓解消除收入分配不公的措施

1、加快改革和发展,逐步减小和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加快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尽量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异

3、充分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重要调节作用

(四)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1、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三、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问题

(二)我国新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内涵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

(三)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1、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2、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我国目前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2、发展要求 第一,加快构建议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第二,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

第三,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

第四,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管理和扩大覆盖范围。第五,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第五章 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方法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创新

一、以政府为核心的实践方法

(一)构建和完善社会管理法律制度

(二)真正做到将政府的社会职能社会化

(三)加强教育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二、以社会组织为主要主体的实践方法

一是协同政府进行管理;二是各种社会组织之间进行协同管理。

三、以公众为基本主体的实践方法

(一)政府需要做的方面:一是相关制度的健全;二是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

(二)公众需要做的方面:一是积极关心、反思和探讨社会现象和问题,保持一颗主人翁的心态;二是对于有损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谣言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到不传播、不制造谣言;三是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积极反馈和参与。

第二节 社会管理方式的民主化创新

一、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方式创新

二、社会管理基层建设的方式创新

三、社会组织参与方式的创新

第三节 社会管理环节的综合化创新

一、社会管理环节的制度化建设

(一)政府的制度建设

1、教育制度建设——起点公平的窗口

2、公共卫生医疗制度——老百姓的贴心医生

3、保障性住房制度——让百姓都有温暖的家

4、慈善事业——借助社会的力量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二)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

1、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2、构建社会监管机制

二、社会管理环节的工具建设

1、电子化政府的构建

2、充分利用网络舆情

第四节 社会管理手段法制化

一、社会管理队伍建设的法律保障

二、社区管理的法律保障

三、社会管理应急处理的法律保障

第六章 社会管理创新的绩效评估 第一节 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概念

一、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概念

社会管理绩效评估根据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判,对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最终结果所体现出来的绩效进行评定和认可。

社会管理绩效评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管理结果本身的评价;第二,对政府社会管理过程的评价。

二、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主体及对象

(一)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主体

1、评估主体的范围

根据评估的目的、标准和被评估对象的不同,评估的主体也不相同,评估的主体既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考评委员会、组织外的相关人员,也可以是上级或主管、同事、下级。

2、评估主体的选择

评估主体的选择要适当。通常情况下,评估主体的选择一般视评估类型、评

估目的以及被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评估主体的比例要合理。评估主体的比例关系,主要通过各主体承担的指标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构成和权重分配比率来体现。

(二)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对象

评估对象也叫评估客体,分为政府部门、政府项目和政府员工。

三、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原则、类型及功能

(一)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

2、民主公开原则

3、科学规范原则

(二)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类型

1、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2、个人绩效评估与组织绩效评估

3、上级评估、统计评估与下级评估

(三)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功能

1、评价公共政策效果

2、提供决策信息依据

3、支撑监督控制机制

4、促进激励和学习

5、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节 社会管理绩效的评估体系

一、构建社会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

(一)管理职能依据。包括三个维度:政治维度、经济维度、社会维度。

(二)服务绩效依据

(三)公众满意度依据

二、构建社会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一)战略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相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四)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构建社会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步骤

(一)选择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内容

(二)确定具体的绩效评估指标

第四节 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创新

一、社会管理绩效评估方法创新

(一)“3E”、“4E”评价法

(二)标杆管理法

(三)平衡计分卡法

二、社会管理绩效评估创新的对策

(一)全面推进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

(二)培育和完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绩效评估主体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实现绩效评估的长效化

篇2:社会管理创新基础知识

一填空

1创新实践理论 基层 科学

3军事保卫职能 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4实质 组织 凝聚

5发展 建设 培育与监管

6以人为本提高质量

7基本前提

二选择题

DBCBADBDDC

三题

1.14页

2.44

四题1、23页2、38页3、88页4、120页5、166页

五题

篇3:知识城市与社会知识管理

1 文献综述

1.1 知识城市概念的提出并完善

《SGS Economics and the Eureka Project》(2002)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知识城市概念,认为知识城市的产品中应该以技术和脑力创造的价值为主,城市在教育、培训和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Edvinsson认为知识城市是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这一定义重视知识创新但没有强调知识应用。Ergazakis把知识城市定义为通过不断促进知识管理过程,以基于知识的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这一定义以知识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源基础,但没有考虑知识对其他资源的作用。Francisco认为知识城市是那些通过研发、技术和智慧创造新产值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城市,这一定义强调知识对城市经济的作用,忽视了知识对城市其他方面的影响。Yigitcanlar等认为知识城市是综合性城市,它在物质环境和体制制度方面都既能发挥城市科技园的职能,又是市民宜居之所,这一定义综合考虑人与环境和谐问题,但忽视了知识城市应有之义。综合前人的研究,知识城市应该是通过全面的社会知识管理,创新知识并充分挖掘知识的无尽价值,既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又使人与自然充分融合,和谐共存的城市。

1.2 知识城市的主要特征

Haines通过对伦敦创建知识城市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强大的知识开发和运用能力是知识城市的本质特征。Edvinsson强调城市知识化、网络化、虚拟化、人文多样性和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城市特征。王东等认为,知识城市具有数字城市、创新城市、金融城市、人文城市和智本城市(即以人才等智力资本为基础的城市)等5个显著的特点。从城市功能来看,知识城市应该具备知识集聚和扩散的强大能力、知识创新和利用的强大能力;从城市基础设施来看,知识城市应该具有高速传输的信息系统、快速畅通的交通系统、开放稳健的金融系统和宜人居住的环境系统。

1.3 知识城市的衡量指标

2004年9月,西班牙巴塞罗那“E100圆桌会议”上发布的《知识城市宣言》指出衡量知识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广大市民有分享知识的有效途径;(2)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3)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通用标准;(4)普及的通信技术成为市民获取知识手段之一;(5)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城市的中心教育战略;(6)拥有一份知名度高的报纸,市民阅读水平达到欧洲平均水平;(7)大中小学网络系统成为指导市民欣赏文化艺术平台;(8)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9)城市街道具备文化服务功能;(10)拥有足够的空间、绿地以供社区和“公民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建立起市民之间、政府官员与市民之间面对面的直接关系;(11)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和手段。这个指标体系的原稿是基于欧洲城市发展平均水平制定的标准,可以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借鉴,但不是世界通用标准。Kaieteur 知识管理研究所提出了衡量“知识城市”的10个基本原则,即:知识目的、知识对称性、知识商务、新增长的介质、富余经济(相对于稀缺经济)、知识民主、知识融合、无边界的知识资本、基于知识的城市管理、推动知识分享的网络。Carrillo采用8类资本作为衡量知识城市的指标,即:身份资本(identity capital)、智力资本(intelligence capital)、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关系资本(relational capital)、个人人力资本(human Individual capital)、集体人力资本(human Collective capital)、物质工具资本(instrumental material capital)、知识工具资本(instrumental knowledge capital)。刘洁和徐苏宁建立了包括知识传播、知识培育、知识应用和城市环境4大方面的指标体系,共有29项具体执行指标。邵大伟等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潜力、知识技术从业者、文化与交流及地缘区位的知识城市的评价体系,并且做了实证分析。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既有相同之处,也出现了较大差异,但可操作性都还不强。

1.4 社会知识管理研究

社会知识管理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知识管理,知识城市、知识社区等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区域内的知识共享、创新和应用需要相应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因此催生了社会知识管理职能。陈搏等在社会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宏观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即:建立一个各种组织或个体互相交易知识,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体系。在国外文献中,社会知识管理是指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管理(R.A. Costa 等)。段宇锋和刘伟对政府部门开展社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分析。陈搏分析了学习型党组织与社会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提高执政党的社会知识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文献可知,目前对知识城市的研究还缺乏城市管理主体在知识城市建设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而城市中的知识存在于个体、团体、组织和知识化的物体上,需要城市管理主体将这些知识统筹管理才有可能真正建立知识城市,本文就想在此方面展开一些基础研究。

2 社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既是知识城市建设的资源之一,又是管理的对象之一。Campbell对城市间学习的系统和过程进行了研究, 指出城市不仅要致力于知识的获取, 也要重视知识的管理, 并且学习过程本身与学习成果同等重要。知识城市建设主体对社会知识进行全面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知识管理是制定知识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实施工具

“知识城市”本身是一座城市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认真做好知识发展的战略规划,将战略目标具体化为长期计划目标和年度计划目标,通过计划的实施引导社会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最终实现“知识城市”的战略目标。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墨西哥的蒙特利尔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城市都制定了城市知识发展的战略。制定知识发展的战略,要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社会知识质量和数量现状的优势与劣势,而只有通过社会知识的积极管理才能掌握其优势与劣势。因此,社会知识管理既是制定知识发展战略的基础,又是实施知识发展战略的工具。

2.2 社会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民主的基本途径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居民被知识“武装”后,开放性、透明度、责任心和感召力将会代替恐惧、玩世不恭、虚伪等,知识鸿沟便会经常出现在“谁知道”的问话之中,这样城市居民的身份会渐渐改变,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也将发生渐变和提高,特别是对民主的诉求将会有新的内涵。通过社会知识管理,对市民的知识需求进行预测、规划,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成本将适当的知识推送到有知识需求的市民,有利于缩小市民之间的知识差距,体现知识的价值,实现在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应用等方面的权力平等,进而提高知识民主化的水平。

2.3 社会知识管理是整合全社会知识并实现全面创新的前提

建设知识城市的目的是将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规划相结合,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为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可持续的城市大环境,从而为城市打造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社会知识管理通过建立社会知识库和知识共享平台,提高知识流动速度;激励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挖掘并扩大知识应用的价值等方式,将全社会的知识进行整合,推动各个行业、各个组织、各个成员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发展。

3 社会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

社会知识管理是泛指对整个社会的知识进行管理,但如果与知识城市建设相结合,社会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则如图1所示。

3.1 社会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社会知识管理的主体涉及整个社会不同行业、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既涵盖了各种组织的知识,又包括了个人的知识;社会知识管理的客体既有嵌入在人脑中的知识(隐性知识),又有物化在电脑、机器设备、模型和纸质文件等中的知识(显性知识),因此,社会知识管理者管理的是一个大系统,需要以系统论作为其管理基础。

在社会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显性知识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储存、扩散、整合等过程管理需要以信息管理理论为基础。

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知识管理是高于企业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宏观层次的知识管理,但也是以企业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因此,虽然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主要是以企业知识和个人知识为管理研究对象的,但是将构成社会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社会知识管理的主体是社会成员,人具有社会性,人际关系网络对知识的共享、创新等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知识获取、共享或转移发生在整个社会的联系系统中;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社会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将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置于社会学的视野下开展研究,以探察科学知识的生产及其与其他社会建制的关系。因此,社会学理论是探讨对整个社会知识全面管理方法的基础。

除了以上理论之外,社会知识的学习研究需要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基于利益的社会知识共享行为分析需要以博弈论为基础;知识作为市场经济中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源,在市场中被交易,相应交易机制建立的研究需要以商品价值理论、市场交易理论和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为基础。

3.2 社会知识管理的方法体系

社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系统,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如何适当运用成熟的管理方法将是提高社会知识管理绩效的关键。

(1)建立社会知识库。

社会知识库以城市图书馆网络为基础,利用云计算技术将社会知识资源和硬件资源相结合集中起来供社会成员共享。

(2)建立知识交易平台。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知识创新者为创新知识付出了劳动成本和其他费用,应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通过知识交易平台,让知识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觉完成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这是社会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国内已经有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城市探索建设知识交易平台,深圳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文化博览暨交易会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3)提供召开座谈会、学术沙龙的场所。

知识工作者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即头脑风暴法,这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为知识工作者提供这种场所,将为跨行业(因为知识工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的知识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问卷调查。

社会知识管理是社会全体成员参与的管理,管理者需要经常了解社会成员的意愿,以及对知识创新、共享、整合和应用等工具运用的意见。问卷调查正是获得这些信息的主要方法。

(5)网络培训。

知识获取和共享的技术工具不断创新发展,社会成员要熟练运用这些工具,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利用网络技术对社会成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已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制度,培训的内容包括技能培训、网络基础知识、地方计划培训项目、学校资源共享、在线图书馆使用,等等。

(6)产业技术路线图法。

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概括、总结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引导知识创新的方向,激发产业合作创新知识的意愿,减少重复创新的资源耗费。

3.3 各级政府对社会知识实施管理的着力点

市级政府对社会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知识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制定上。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在所有的知识领域展开突破性知识创新投入,只能根据城市知识基础的优势和劣势,选择自己最有可能获得创新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投入。政府要对全社会的知识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各领域的专家的智慧,因此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专家团队库,并且定期组织专家对社会知识管理建言献策。

市级政府制定知识发展战略,区级及以下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就是要落实知识发展战略。区级政府要建立各种行业的知识库,收集并整理知识;建立知识交易平台,引导知识供需双方进行知识交易;建立知识创新激励制度,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街道级政府要调动社区居民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建立居民培训制度,促使居民掌握相关知识;组织知识共享活动,拉近专家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落实知识创新激励政策,让创新者获得合理的创新回报。社区级政府承担居民培训工作,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并收集社区知识创新者的创新信息反馈到城市知识库和知识交易平台。社区级政府是知识扩散和知识收集的重要终端,并将收集的显性知识反馈到区级政府的知识库,推荐所在区的各行业专家进入市级政府的专家团队库。

4 结论与展望

篇4: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

层级治理是由上而下的控制,其权力来源是为集体所垄断的暴力,可以对成员进行奖惩,集体与成员之间是权力顺服关系,其运作逻辑就是权力运作,以定出流程、规章遂行控制,所以它追求法治带来的秩序。

相反的,市场治理建基在个人的权利之上,尤其是财产权与人身自主权之上,个人可以将这些权利自由交易以追求自己的最大效益,市场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供给与需求,而产生交易的秩序。为了追求效能与效率,所以它鼓吹自由竞争的逻辑,个人为了自己的效益而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并有企业家精神,寻找机会,创意创新。

但市场常常有失败的时候,依据威廉姆森的理论,市场治理合适于低频率互动、低资产专属性、低行为及环境不确定性的交易,比如三座大山问题就是市场治理不好的例子。另一方面,政府也常有层级失败的情况,有监管不到的地方,很多人的行为不易于观察、衡量、并统计,所以不是管不到,就是管理成本太高,比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就是层级治理不好的范例。

市场与层级治理都管不好的空间就需要自组织治理。

自组织是建基在友情、认同、学缘业缘这样的关系之上,是一个多数人会相互认识的小团体,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愿意结合起来,被赋予一定自治的权限,自订规章与规范,相互监督,形成小团体内的秩序。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社群主义,因为它建基在关系上,所以也有本土心理学家称之为“关系主义”。为了小团体可长可久的可持续性发展,它需要志愿者精神,志愿出面召集大家,主持大家的讨论,并监督执行小团体的规章、规范。

比如,最在乎消费安全的是消费者本人,所以消费者自组织起来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发挥监管功能。面对社会上这么多忽悠造假的事情,应该让在乎自己声誉的专业人士监管自己专业内的行为,所以要有专业协会,律师有律师伦理,媒体有新闻伦理,学者专家有学术伦理。在有学术伦理的社会里,抢盐风波就是一个专家一句话就足以辟谣了,而我们的社会里却谁说都没人相信。

同样的,社会福利的很多重担,老幼、病残、弱势团体的照顾,要市场有社会责任感去照顾他们,不切实际。但都要政府承担,担子又太重了,很难面面俱到。政府行事要一碗水端平,所以适合提供社会保障,保障每个人起码的生活与福利。至于更细致的福利工作,需要一些有爱心又能对弱势人群感同身受的人,他们最在乎,所以组成NGO可以把事情作到最细致、最合人心。

篇5:社会管理创新基本知识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管理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态势和运行规律,运用相关理念、技术、方法等,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新的管理机制,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

关系问题,具体管理范畴分为民政、公安、司法行政、文化、新闻舆论、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社会和谐稳定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压力重、困难多、挑战大,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的提出可谓大势所趋。但是,目前仍存在着社会管理理念、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城乡结合部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盲点、特殊人群无法受到良好帮教服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无法实行共赢机制、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舆论导向经常性偏差等等方面。

根据社会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改革社团管理,加强培育与监督。对于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法制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社会民间组织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关系、内部制度、人员保障,权利义务以及与政府、企业的关系等等。

二是善抓重点工作,注重民生问题治理。

围绕弱势人群关注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计划生育、劳资纠纷、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提供优质服务。善于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

三是加强互联网管理,完善综合管理格局。要以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为目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四是延伸政府社会职能,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完善社会听证、公示制度,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现政务信息化,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便于公众及时获得政府公开的各种信息,为公众参与提供平台。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点包括八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

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二)坚持统筹协调、源头治理。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服务中加强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

引导等手段,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五)坚持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科学配置社会管理资源,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六)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七)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积极借鉴兄弟市州及外省市社会管理的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努力使社会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各项工作措施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成效。

(八)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基层。健全完善承担社会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中基层组织的水平,提升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以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有效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与市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具体是要实现“四加强”、“四提高”、“六个进一步”的目标:“四加强”即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加强,重点区域整治力度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加强;“四提高”即特殊人群服务能力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提高,虚拟社会掌控能力提高,市场调控能力提高;“六个进一步”即矛盾纠纷进一步化解,城乡发展进一步统筹,行政职能进一步整合,公共服务进一步延伸,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治进一步健全。

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

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动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切实做到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把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社会管理基础项目建设,支撑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社会服务管理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积极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基层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发展公益事业、参加社会服务,增强各类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动员广大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真正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机构。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党委、政府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检查考评。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同志担任副主任。县区、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由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县区社会管理

综合治理委员会设立若干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同级党政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负责抓好社会管理某一个方面的工作。

(三)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各县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统筹规划事关社会管理全局和长远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协作配合、资源整合、指导监督、考评奖惩等制度,推动建立有效的服务管理模式和工作运行体系。及时把社会管理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上升为法规规章,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的调整、约束、保障作用。

(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加强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

(五)加强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能

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社会管理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学习社会管理知识,掌握相关理论、政策和科学分析社会形势的方法。各级党校要主动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增设社会管理相关课程,加强社会管理相关学科、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的培训,并注重对社会管理专门人才的教育培养。有关研究机构要加强对社会管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六)改进和完善社会管理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查究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社会管理指标在综合考核中的权重,把社会管理工作实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和任期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严格考核奖惩,推动社会管理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由来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概念

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1、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2、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

3、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

4、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必由之路与不二法门。

四、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

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不仅要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更为重要的是要强调转变全能统制型政府治理范式,“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 的转换。

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不仅要强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转变,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到更快捷、更便利、更文明、更和谐,更要强调多元主体的协调作业,培育社会组织管理主体,尊重社会自治,助推社会自律,确认并保障社会多元主体的多元价值和利益诉求。

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不仅要强调始终贯彻“以人为本”,而且要强调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范及时、充分且准确地转化为各类法规范和制度,转化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切实确立和竭力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转化为各类社会管理主体进行价值取舍和决策判断的基本行为准则。

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不仅要强调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而且要强调社会和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承认、保护和促进自主性社会的形成,完善社会结构的优化配置,包容社会的异质性,正确认识化解社会矛盾与纷争解决机制常态化的关系,致力于多元的常态化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路径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

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

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篇6: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公共管理概述

1.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

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2.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1)主体是多元。2)客

体、社会公共事务、不断扩展的趋势。3)目的—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4)职能—调节和控制。5)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

3.公共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4.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对象——1)公共资源:公共

设施、产品;公共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 2)公共项目 3)社会问题。5.公共管理的目的——实现公共利益。

(二)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

1.社会工作的含义——是一种助人的实践活动。以

帮助他人为目的;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的目标——

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 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3.社会工作的功能——

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三)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1.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专

业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四)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我国社会工作 专业

实践 体现的价值观是: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想结合。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社会工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实践专业价值观:1)对服务对象的接纳;2)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3)注重个别化原则;4)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5)强调为服务对象保密。

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社会工作价值观通

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对服务对象的看法;对专业实践……;对服务机构……;对公共福利发展……;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

(五)社会工作直接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

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把服务过程

分为研究、诊断、治疗阶段。

危机介入模式——需要遵循原则:

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

行为治疗模式——特点:注重服务

对象行为评估;关注服务对象行为修正;侧重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

人本治疗模式——特点:注重社会

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 强调个案辅导关系; 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2.小组工作方法 3.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可以认为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社区工作的目标——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特点——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注意通过简历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过程目标的重要性和地位超过任务目标。特别注重居民的参与。

社会策划模式: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体现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改变。控制和指导着社区未来。

上一篇:微博内容营销第一案下一篇:培训内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