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

2024-05-08

创新型国家(精选6篇)

篇1:创新型国家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

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在知识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在国家竞争中越来越成为关键因素。中国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中国特色

1引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均不断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在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单纯的从创新客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而是从整体上考察创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

2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及构成2.1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联系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沟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整合科学知识生产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因此决定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使创新体系各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创新的“合力”。

我国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主要体现为,在国家层次上推动持续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组织与制度。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的概念,主要包含了科学发现和创造、技术发明和商业价值实现的一系列活动,即科学创新、技术创新[2]。

2.2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构成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其实质上是把构成和影响创新的诸多因素和要素都纳入对创新的理解框架范围内,创新是这些(组织上和制度上)要素互动作用和合力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各要素的互动作用和相互依赖。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和制度,最终目标是通过构成要素间的互动作用推动和促进创新活动。组织按照Edquist and Johnson的定义是有意识建立的具有明确目的的正式结构[3]。

国家创新体系内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研究机构(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政府、各类行业和产业集群及中介机构等,其中企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组织,企业是组织生产和创新以及获取外部知识源的渠道。各构成要素在一定的市场、法律法规、教育和创新文化等创新环境中,借助于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支撑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知识产生、传播、应用环流。知识产生传播、应用环流的产生,是创新网络化的核心问题[4]。

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由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知识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区域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构成[5]。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载体的作用和职能如表1所示:

表1.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载体的作用和职能

主体/载体

政府

企业

大学和研究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

产业集群 职能 制度创新载体 技术创新载体 知识创新载体 服务创新载体 创新空间载体 具体功能 提供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支持创新的政策,参与公共产品及共性技术的创新活动 直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战略提高创新能力 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培养创新型人才,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和管理咨询等活动,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发挥集群创新优势,集聚创新要素,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优化科技企业创新的“小环境”

2.3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及趋势[6]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及趋势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建设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创新型国家建设

3.1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取向,以原始性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不断把国民经济推向从事高新技术经济活动,从而处在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高端的一种国家类型。

创新型国家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包括:(1)科学技术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为不断的原始性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2)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突破自然资源与空间制约的要求,为原始性创新提出客观与现实要求;(3)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能够从事相对专门化的科技创新产品生产;(4)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不断增强,形成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民间互动的创新网络[7]。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包括:(1)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大多在70%以上;(2)知识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R&D/GDP指标大多在2%以上;(3)对外技术依存度低,大多在30%以下;(4)具备完善的鼓励创新的制度框架和创新评估体系,国家学习创新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创新活动建立在广泛的创新网络和产业一体化的基

础上;(5)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优化,表现在产业界的R&D投人占GDP的比重在5%左右,产业集中度和研发效率高。

3.2演化模式

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创新型国家建设可归纳为四种模式[1]:

(一)综合知识创新模式

综合知识创新模式以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是一种以强大的基础研究和综合科技实力为依托,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支撑,强调原始性创新与发挥知识生产中心功能为特征,以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为己任的创新型国家类型。

(二)学习赶超模式

学习赶超模式以日韩为代表,是在落后的背景下,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采取逆向工程等手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在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营造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文化,从模仿创新、渐进创新、自主创新,最终走向重大突破性创新的创新型国家模式。

(三)国家创新体系支撑模式

国家创新体系支撑模式以芬兰为代表,这是一种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科技政策的基本范畴,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的具有历史远见的战略政策和长期目标,并把发展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科技创新与文化和环境互动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模式。

(四)集中优势重点突破模式

以瑞典、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为代表,它们都是发达的福利国家。它们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依据国力和自身的科技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发展能够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尖端技术领域,如信息科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研究等,形成了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的独特的创新型国家模式。

3.3我国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原因中国失去了近代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离创新型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历史差距、认知差距、投入差距、创新能力差距、信息化差距、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差距等多个方面[2]。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3]。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及科技体制革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单纯的从创新客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而是从整体上考察创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我国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战略协同机制,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但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

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就是要增强我国创新绩效,依靠创新更好驱动经济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绩效提高依赖于制度保障前提下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间的互动或联系。

(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完善的创新制度基础设施是构建高绩效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重要的创新制度基础设施。

(二)创新政策导向转变。政府应该采取创新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强三者的互动联系,形成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位一体”互动合作,通过创新政策激励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增强创新绩效,进而驱动经济持续增长。

(三)激发企业创新潜力。在自主研发或是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在企业创新机制上寻求突破,重视联合创新、联合建立技术标准。

(四)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社会创新文化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投入,使更多的人认识创新、理解创新、尊重创新并去实践创新,要保障企业能获得与其承担的创新风险成正比的收益。

5结语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8]。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指导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并步入引领世界的“创新经济体”之列的目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是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谢富纪.创新型国家的演化模式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J].上海管理科学, 2009(10): 85-89.[2] 辜胜阻, 洪群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 2008(19-20): 1-6.[3] 万汝洋.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创新型国家转变的哲学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 2007(7): 6-8.[4] 刘志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15): 5-8.[5] 张晓波.国家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6] 苏敬勤, 吴爱华.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1(2): 46-49.[7] 李鹏程.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论[J].战略与决策研究, 2006(3): 188-194.[8] 盛四辈, 宋伟, 翁磊.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2(4): 43-49.

篇2:创新型国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芬兰、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二、我国创新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三、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们来说既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亟待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政策的杠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据专家分析,日本、韩国在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方面的资金投入比约为1 :6,而中国约为1 :0.05。这与我们的政策激励取向不尽完善有密切关系。

(二)是科技投入强度和结构难以适应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科技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200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34%,占全球总量约为1.7%,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三)是产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体现。我们很多产业都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增长后劲乏力。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在连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0.9%,但是目前的增长还没有转入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而是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比如能耗问题,“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费增速仍高于GDP增速,技术进步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集中表现在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系统集成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不足等。例如,2004年中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8%,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的水平。

(一)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产业革命的源头,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自然,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最后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观念的引导、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可以说,观念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但发明一项新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这是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纵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自主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因此,科技自主创新方能体现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结合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转变科技创新思路。这种思路转变包括:在发展路径上,从以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自主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国家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到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复杂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和实现科技创新,需要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自主创新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把各种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以加强体系内各个创新主体的互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这些要素要互动、协调,而不是分散地各自为政。其次是加大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而其中有研发活动的仅30%。据有关统计,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其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0%。从国家投入来看,美国、日本这两个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其2003年科研经费总额分别占其GDP的2.8%和2.9%,目前我国仅为1.35%。所以,加大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另外,国家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第三,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包括确立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包括财税、金融和采购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对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的政策等。国家要通过这些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降低企业的科技开发成本和调节风险企业收益,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成果,引进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

(三)突出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企业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其科技创新体系都是以企业为主导。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引进国外技术,但缺乏技术开发力量,而且引进以后对研究院、设计院保密;而真正有引进技术消化创新能力的研究院、设计院,人才济济却只能靠通过搞国家下达的课题养活自己,研究成果不能变成产业成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使企业能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科技创新战略,主动和研究院、设计院和高校结合,使自己真正成为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具有其客观规律性,因为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方面,企业具有把选择适合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的科技创新的条件。在使企业成为决策主体的基础上,还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根据国际经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低于3%意味着这个企业没有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达到10%。以国内极具发展潜力的海尔集团和华为公司为例,海尔集团由于重视技术开发,已从一个街道集体小厂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跨国家电企业,其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拥有专利3000多项。在通讯行业居全球技术发展前沿的华为公司,其成功的关键也是重视技术创新,全公司2.3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的有1.3万人,去年技术开发投入45亿元,占销售额10%。企业成为决策、投资主体创新出科技成果,国家、社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手段,使之成为收益主体,从而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使科技创新良性循环,从而增强企业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文化氛围

要在全社会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新理念。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如果思想观念僵化了,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要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跑道”,努力使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发展的机会,都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曾经失败了1000次,当有人嘲笑他屡战屡败时,他说,“我其实并没有失败,因为正是通过这1000次实验,我弄清了有10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泡。”

四、国外创新经验

1科罗娜啤酒飘香写传奇

“科罗娜”在墨西哥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啤酒,它以清爽的口感和透亮的色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产科罗娜啤酒的莫德罗集团公司,不久前刚刚度过80华诞,在墨西哥城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它的庆祝广告。

放弃手工创新技术

莫德罗啤酒厂创建于1925年。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莫德罗现已成为啤酒销量世界排名第四的国际化大企业。它在墨西哥拥有8座现代化工厂,4.3万名员工,年产啤酒1800万箱,并且出口到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

据利纳雷斯介绍,20世纪50年代前,莫德罗啤酒厂通过不断扩大投资,推出新品牌,逐渐抢占了墨西哥国内市场。像“莫德罗”、“科罗娜”、“胜利”等品牌,都是在那个时代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1956年,莫德罗啤酒厂成为墨西哥啤酒销量最大的厂家。

在成为全国啤酒行业的“领头羊”之后,莫德罗仍然不断求新,改革生产和营销模式。

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莫德罗将提高生产过程现代化程度列为扩大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当务之急。他们从美国重金聘请啤酒专家,改进啤酒生产工艺流程。在专家的帮助下,莫德罗舍弃了以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改用先进的机械酿造技术,使分布在各地的莫德罗品牌啤酒都能保持一致的质量和口味。正是在这个时期,利用香槟生产工艺发酵而成的新科罗娜啤酒诞生了,它比一般的啤酒口感更为清醇,色泽更为明亮,刚投放市场就受到了追捧。

高档价位突破市场

在营销上,莫德罗集团也大做文章。公司积极参与或者举办各种节日聚会,推广产品,并创建了营销人员与顾客交流的制度,发现不足及时解决。此外,公司还建立了分布广泛而科学的配送体系,各州、市的配送点都有卡车司机随时待命,发送啤酒。他们在配送的同时还奉送镇酒冰块,这种周到的做法在炎热而干燥的墨西哥深受客户欢迎。凭借生产和营销模式的创新,莫德罗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莫德罗集团开始向国际化企业的方向发展。公司创建之初也曾探路美国市场,业绩很不理想,但是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公司决定重整旗鼓,成立了对外销售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经过市场调查,公司发现,到墨西哥海滩度假的美国人常常喜欢带科罗娜啤酒回国,作为留念。于是,公司决定改变以往“低价促销”的战略,针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市场需求,把销往美国的科罗娜定位为“高档价位”啤酒。很快,用长颈玻璃瓶盛装的科罗娜啤酒开始出现在美国的酒吧和餐厅里,人们一边品尝科罗娜,一边回忆在沙滩阳光下度假的美好时光。科罗娜啤酒在美国的销量飞速攀升,尤其是1985年和1986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70%。美国媒体惊呼“墨西哥啤酒开始抢占世界”,并称此为“科罗娜现象”。从1997年起,科罗娜在美国进口啤酒的排行榜中稳居首位。1985年后,莫德罗集团又着手将这种啤酒打入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目前,科罗娜已成为全球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牌啤酒之一。

科罗娜在中国的发展业绩也十分喜人。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后,逐渐成为墨西哥对华贸易的最大项目之一。2001年,墨西哥总统福克斯访华,特意选用科罗娜特级啤酒作为宴会的唯一指定啤酒。

科罗娜啤酒只在墨西哥本地生产,选料精良,工艺精细,这就确保了每瓶啤酒的优良品质和纯正口味。同时,针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改善生产工艺和国际营销模式,从而打造并保持了科罗娜啤酒的国际品牌。

2锐意创新的新加坡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作为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可供其经济持续发展的“燃料”极其匮乏。新加坡深深了解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新加坡国土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人口仅有约400万,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其状况的好坏受外部因素影响甚大。但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及经济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这些都与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和采取锐意创新的灵活进取战略密不可分。

3德尔福的自主创新与经营难题

在当代经济中,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在全球性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创新也并非企业经营保持长盛不衰的唯一法宝。美国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公司的状况就是其中一例。

自从1999年从通用汽车公司分离出来之后,作为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公司在自主创新中成绩斐然,为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德尔福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汽车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企业为自主创新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研发资金。据介绍,虽然前几年德尔福公司经营就已

经开始面临困难,但是它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却毫不吝啬。比如,2002年该公司的纯利润只有不到3.5亿美元,但研发投入高达17亿美元。在该公司,处处可见的口号是:“驾驶明天的新技术,不满足现有的汽车世界”。这大概就是该公司汽车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原因和动力。

4自主创新——日本企业竞争力的保证

日本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综合竞争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每年的贸易顺差基本上都保持在1000亿美元上下,产品出口成了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

一。而自主创新则是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维护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日本企业一向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注重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早在日本企业的独立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就非常注意利用各种可能机会从事研发和创新活动。日本企业每引进一项技术,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消化、吸收。它们不仅要完全学会和掌握这项技术,而且要以这项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研究开发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有人形象地比喻,日本人每引进100美元的技术,会用200美元来进行学习、消化和创新,并用创新出的专利技术赚回300美元。

保持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强大的科研投入。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虽然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低迷之中,但日本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投入从1995年开始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一直在增加,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了16.8万亿日元左右,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高达3.35%,这一比例堪称世界之最。

5德国鲁尔区转型与创新之路

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煤钢基地”早已成为历史。走过30多年转型之路,人口540万、面积4400平方公里的鲁尔区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新经济区。

在上世纪中叶前的100多年里,鲁尔区一直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二战结束后,它也直接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天然气供应对以煤钢为主的鲁尔区造成了冲击,煤矿和钢铁公司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鲁尔区在危机中走上转型之路。德“主动创新”打造一流科研机构

为确保在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德国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主动创新”战略,与经济界、科学界开展横向联合,同时重点资助一流大学和主要科研机构,着力培育青年科学家。

鲁尔区转型的第一步选择从教育抓起。1962年,鲁尔区建起了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它也是战后德国新建的第一所大学。如今,波鸿鲁尔大学有3.7万名学生和近500名教授。

波鸿鲁尔大学建立后不久,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多特蒙德、埃森等城市涌现。如今鲁尔区拥有6所综合性大学和8所专科院校,成为欧洲大学最密集的经济区。各个大学在不同工业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尤其是高技术和通信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联手成立“技术转化中心”,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

6芬兰的自主创新体系

早在20世纪90年代,芬兰就已建立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现已形成从教育和研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创新风险投资到提高企业出口能力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芬兰政府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芬兰政府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占第二位。在加强教育投入的同时,政府还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目前,芬兰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5%,超过日本和美国,在全球名列第三。

芬兰政府通过宏观指导和协调,促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隶属政府贸工部的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是重大科研和产品研制

项目的资助者和推动者。2005年,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16亿欧元,其中国家技术开发中心占4.08亿欧元。该中心通过提供研发资金和专家服务的方式,推动新产品的研制工作,帮助企业将具有开发价值的设想变为科研成果,并迅速将其推向市场。目前,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资助的重点是中小企业,同时支持芬兰大型企业开展具有挑战性和长期的研发项目,并促进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

五、高等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负起重大使命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校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据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欧洲许多国家的高校入学率只有15%时,就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将高校入学率提升为50%,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更加重视教育,到20世纪结束时,美国的教育投资已占GDP的7%,名列发达国家前茅。日本战后在普及初等教育后,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改革,更加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

篇3:创新型国家

国家创新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3],他从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把 “生产力”界定为由一系列科学技术、国民素质、社会政治状况及现有物质条件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强调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国际背景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影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又出版了 《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4]。 近年来,创新经济学得到了深入研究并逐渐得到了实践,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制定创新发展战略,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促进经济发展转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5 - 6]。同时,一些政府或政府间组织以及学术机构开展了一些国家层面的创新评价,如国际管理学院[7]的 《世界竞争力年鉴》、世界经济论坛[8]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欧盟的 《欧洲创新计分牌》、《全球创新计分牌》和《创新型欧盟》,OECD[9]《科学、技术与产业记分牌》等。对国内外典型评价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于评价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及目标实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开展我国创新型国家的监测评估的基础。

1典型的国家创新评价的不同特点

国内外对国家层面创新的典型创评价主要包括: 国际管理学院( IMD) 的《世界竞争力年鉴》( WCY) , 世界经济论坛( WEF) 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GCR) ,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10]的《全球创新指数》 ( GII) ,欧盟的《欧洲创新计分牌》( ESI) 、《全球创新计分牌》( GIS) 和《创新型欧盟》( IUS) ,OECD《科学、 技术与产业记分牌》( STI)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11]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GJCXZSBG) ,中国科协[12]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GJCXNLPJBG) , 中科院[13]的《中国创新发展报告》( ZGCXFZBG) ,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14]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等。 通过研究分析,这些评价可以概括为国家竞争力、创新促进发展、创新能力评价三类,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

1. 1评价范围不同

根据评价的内容不同,国内外涉及创新型国家的评价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关于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其中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主要有瑞士洛桑 “国际管理学院”的 《世界竞争力年鉴》和世界经济论坛的 《全球竞争力报告》; 另一类是关于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如欧盟的 《全球创新排行》、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的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科协的 《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报告》等; 第三类是关于科技创新促进国家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如欧盟的 《创新型欧盟》、OECD 《科学、技术与产业记分牌》、中科院的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的 《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等。

三类评价的范围不同,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国家竞争力评价包括对国家制度、政府效率、投资、 贸易、创新等内容的评价,比科技创新促进国家发展和创新能力评价具有更加广泛的内容; 创新促进发展评价主要关注创新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评价更详细全面;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主要是对国家科技创新资源、重要科技活动、科技产出及与科技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的评价,将科技能力评价作为重点。

1. 2评价主体和目的不同

根据各典型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性评价,另一种是工作指导性评价,在开展评价时分别具有不同的目的。学术性评价由学术机构主导开展,以不同的学术理论为基础,目的是验证和推广学术理论,评估指标与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如IMD以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形成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WEF 《全球竞争力报告》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根据相关理论针对国家的3个发展阶段制定了评价指标: 第一是依赖于自然要素的阶段,第二是依赖于资本的阶段,第三是依赖于创新驱动的阶段。

工作指导性评价,由政府间组织或政府部门委托开展,是相关战略、政策实施的辅助工具,目的是促进工作落实。在典型评价中,欧盟、OECD开展的创新评价与其设定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通过对相关指标的监测评价来跟踪、督促发展战略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如欧盟为了促进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包容性经济增长,制定了 《欧洲2020战略》,以 《创新型欧盟》 作为其旗舰计划,并开展了 《全球创新排行》、 《欧盟创新计分牌》和 《创新型联盟计分牌》系列评价工作,对研发投入、就业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监测评价。

1. 3评价方式存在差异

学术评价和工作指导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学术机构的评价指标往往采用了较多的综合指标,来对应表示某一方面的学术含义。如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84个评价指标中,19个是来自国际机构的综合( 复合) 性指标。在指标数据的来源上,较多的指标数据通过学术机构自行组织调查获得,如IMD的 《世界竞争力年鉴》指标数据有三分之一来自合作学术机构在各国开展的调查。

政府间组织更多的采用单项指标,这些指标与发展战略的政策目标息息相关,通过指标的监测评价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如欧盟的创新型联盟记分牌中,针对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的大量失业、 企业R&D投入不足等问题,设置了促进就业、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的目标,并设置了商业部门R&D支出占GDP的百分比、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等指标。OECD在 《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2013》 中审视了多国在科学领域的努力和为构建自身相对优势所采用技术的方向,给出了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以及健康、环境、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里的研发和创新指标。战略指导性评价的指标均来自政府的统计数据或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如OECD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欧盟的创新型国家评价的指标数据,均来自Eurostat( 欧洲统计局) 、European Patent Of- fice( 欧洲专利局) 、OECD、ILO ( 国际劳工组织) 、IMF ( 国际货币基金) 、ITU( 国际电信联盟) 和Thomson Reuters( 汤森路透) 等权威组织。

2典型评价的指标分析

2. 1评价指标的分类

对国家竞争力、创新能力、创新促发展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个层次: ( 1) 对科技活动直接相关的评价指标,如企业研发投入、公共部门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强度等科技投入方面的指标,科研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创新的中小企业等指标,专利申请、 PCT专利、三方专利、出版物、商标等创新产出指标。( 2) 与创新相关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如受高等教育、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 知识产权保护。 ( 3) 与创新相关的成效和影响指标,如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就业和产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就业、增加值、出口额及比例等,新产品、 服务的销售额及比重,国外专利许可和专利收入的额度及比重等。 ( 4) 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的投资、 贸易、金融、制度指标,如政府效率、政府规章对企业负担影响、宏观经济稳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在这些评价指标中,大量的指标具有相同的内涵,都认为一些创新的重要特征是一国的工业、经济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设定了创新评价指标。但在一些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数来表征, 主要是由于评价的价值导向有所差异,如欧盟在IUS和EIS分别采用中高技术、 高技术产品出口, EPO专利和PCT专利申请分别表征类似指标。

2. 2评价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的评价以不同的经济学发展理论为基础, 不同组织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发展战略目标,而且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规模、文化特性不同,创新战略的重点和目标也不尽相同,以此为理论基础和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不同。如欧盟在金融危机后,制定了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建立创新型欧盟,通过科技创新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同时主张各成员国共同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并开展系列评价工作促进达成此目的。OECD以成员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非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建立 《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 进行以政策为导向的科学审查,分析各国在国家战略进程及科技、产业方面发展状况的指标评价体系。

不同评价体系间的国家排名有较大差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商学院( IMD) 《2014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排名前五的是美国、瑞士、新加坡、香港和瑞典。 世界经济论坛《2013 - 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前五分别是瑞士、新加坡、芬兰、德国和美国。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中排名前5的国家是美国、日本、瑞士、韩国、以色列。欧盟2014年创新联盟记分牌各成员国排名前五是丹麦、芬兰、德国、瑞典、奥地利。

2. 3共识性较高的评价指标

各典型评价在一些方面具有相同的价值内涵, 采用了一些共同的评价指标,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一些重复性较高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在国内外较高的认同、比较容易取得、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等特点,主要包括: R&D投入、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ICT、政策环境、知识产权、生产力、企业的R&D支出、科学家和工程家的可用性等( 见表1) 。

3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监测评估的启示

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型国家的有关研究, 这些对我们监测评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都是很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特别是以上所述典型的国家创新评价,为开展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监测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一是创新型国家监测评估既要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实际工作充分结合,又要开拓国际视野。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监测评估用于判断国家战略规划设定目标的进展,目的是推动并回答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及目标实现情况,直接服务于有关政府部门,评价要以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 “两个百年”目标为指引,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产业、社会事业发展的工作实际; 同时,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其评估还应具有普遍的价值理念,在吸纳各界创新经济学及创新型国家的学术思想,以我国改革发展理论为基础, 特别是以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研究为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评价理论。

二是创新型国家监测评估充分吸收国内外国家层面的创新评价经验。国外的创新型国家评价缺乏对中国现实目标、科技和产业情况针对性强的指标; 国内的评价在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评价上探索了很好的经验,但是紧扣我国科技、产业、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不够,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结合不紧密。 创新型国家评价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直接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

三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一些普遍性较强的评价指标,可以成为创新型国家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复性较高的指标在国内外较高的认同、 比较容易取得、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等特点,主要包括: R&D投入、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ICT、政策环境、知识产权、生产力、企业的R&D支出、科学家和工程家的可用性等。

4结论及建议

创新型国家已经从理论研究走向建设实践阶段, 相应地有关创新型国家的评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导实践的工作性评价,由政府间组织或政府部门发起,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背景为基础, 创新评价具有明显的工作背景,将创新评价作为战略、政策实施的辅助工具,对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起宏观导向作用; 采用了一些直观单项指标监测引导相关政策目标的实现,指标的来源通常是统计部门或权威机构,评估指标选择与发展战略目标息息相关,与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文化特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类是研究型评价,由学术机构发起,以相关学术机构的创新经济学、国家发展理论为依据,评价主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普遍适用性较强; 采用的评价指标有较多的复合指标,一部分指标来自学术机构调查,与相应理论的有关概念相对应,大部分指标值或者评价标准来自学术机构的调查和自主设置。

国内外典型的国家创新评价对于开展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 创新型国家评价以我国发展理论为基础, 以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工作层面的评估,促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 2) 创新型国家评价以我国 “两个百年目标” 相衔接,突出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和要求,着重表征科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 3) 在评价方法上采用相对与绝对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估回答我国在2020年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的程度如何等重要问题。

篇4:创新型国家的学校

一、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我想从以下一些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1)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规定。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已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政策要求上升为法律规定。这就是说,今天对素质教育的态度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2)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有人计算,人类文明史6000年,科技史2500年,近代科技史400年,最近三年的变化相当于石器时代3000年,牛顿以前时代300年,上世纪初30年。在这样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一次性学历教育必须向终身学习转变。(3)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要求。全球化进程始于500年前哥伦布的环球旅行。从那以后,世界的概念不断缩小。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等,已经可以将整个世界连接起来。今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个人、公司、学校都可以为创新、生产、研究、教育而合作。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不管你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参与到这个竞争中来。个人的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了。(4)“新的历史起点”对教育的呼唤。改革开放30年,我们走过了一条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道路,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如,过度的能源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20世纪100年,在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领域,原创性发明的知识产权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的,他们垄断了核心技术,占据了巨大的市场利润。我们国家有影响力的也有一批,多是应用、实用型的。最有影响力的是两弹一星、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而能称为原创的可能只有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文化的强势往往是由商品倾销形成的。在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将绢帛、绸缎、漆器、玉器、棉布、麻布、陶器、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罗马,当时的中国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是无以匹敌的。今天,有什么样的世界名牌产品是中国的呢?可口可乐、麦当劳、耐克、万宝路、微软等等,都成为西方文化霸权的代名词。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工厂、加工车间,我们走到了发展的极限。我们的环境、资源被破坏,地区、城乡差别将很难缩小。

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叫《世界是平的》,它提出,今天的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只有知识不行,必须有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不仅看你学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你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不仅要看你了解事物的多少,也要看你了解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二是激情和好奇心。 “努力很重要,但是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人努力学习的程度会超过一个拥有好奇心的孩子。” 三是和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在今天的时代里,一个人要想成功,专业知识占15%,其余85%要靠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今天的世界要求每个人和他人进行个性化的频繁接触,所以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一大优势。四是开发右脑。左脑开发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右脑开发则可以提升艺术才能,使人善于换位思考,统筹安排,致力追求卓越等等。所以今天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科技知识,还要能够创造艺术美和情感美,善于发现特点和机会,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和宽容他人,会寻找自身快乐,并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因此我们的校园应该更有趣,学生的生活应该更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拥有兴趣爱好的人往往善于沟通、更会交际、在需要帮助时更容易寻求到帮助并乐于帮助他人,能统揽全局,高屋建瓴,能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信息综合到一起,跨学科思考问题。五是要注意教育的底线:知识教育不可忽视。我们教育的优势重知识、重技能,还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艺术和科学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思维。

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能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教育。李·艾科卡说:“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始于工厂或工程实验室,而是始于教室。”有人说,事实上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已打响,只不过战场并不是在陆地、海洋和天空,而是在各个国家的中小学教室里。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培养高分数、善考试的学生,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没有实际的作用,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要克服重权利轻责任,重兴趣轻意志,重个性轻共性,重价值轻规律的轻浮的人文主义,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教育他们认同我们的国家、民族、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爱国、正义、诚信、自主、自尊、自强、自律、自立的品德,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为国家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学校文化:学校创新的力量源泉

文化,也叫文明,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的古人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是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经济建设;“照临四方”是发展教育、文化、艺术、科学,驱除愚昧。这都是文明也是文化的内容。文化应该具有民族性、继承性、开放性、精神性、深刻性、思想性、先进性、创新性、人文性等特性。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重视文化?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写道: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会产生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向方面,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各民族团结一心,集中精力于发展;人与人是否彼此信任,共同合作;精英人物是否有责任感,关心社会大众,愿意回报祖国。二是外向方面,是否愿意接受异己文化,吸收国外的新思想、新技术并同自己传统融合。对外来文化和我们自身的文化能否和谐、共融,是否采取拿来主义,善于选择消化而不是全盘照搬,共赢互补而不是你长我消。适应性包容性强的文化能得到真正的利益。三是教育对国家文化建设是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至关重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特别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如何区分一个人、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

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说:“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走向成功的教育途径。”

文化是根。有文化的国家、民族,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革命传统和精神。学校也要尊重自己的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历史虚无主义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文化是花。花应该是多色多样的,可以供人选择,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不是单色单调的。一所学校不仅重视语文和数理化,重视史地政,还重视艺术体育卫生,所有的课程都开齐开足,课内课外百花盛开多色多样,学校生活丰富多彩,这就是学校应有的文化。如果一所学校课程不能开齐开足,而且天天就是考试、分数,一切以分数来评价来奖惩,包括过早的分文理科等,这样的学校,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文化是一种精神。学校文化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所为有所不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等等,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学校必须传承和发扬的精神。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还有没有这样一种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心中是不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现在不少学生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缺乏理想信念,不知道自己学了为什么。没有理想、信念,丢失了中华民族这样一种崇高的精神,就不会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为国家民族的事业而奋斗。或者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像牛顿那样站到了巨人肩上,我们也只能是巨人肩上的侏儒而已。

文化是感情的交流。老师和学生在有文化的学校都能感到温暖、适意、流连忘返。校长没有高高在上,老师不是“师道尊严”。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民主地平等地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争论。大家真诚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的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大家能体验心理和精神的舒适和愉悦,而不是紧张和压抑;能品味高雅而不是粗俗的精神食粮;能感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生活的焦虑和恐惧。学校生活能给每个人心上留下暖记忆,而不是冷记忆。

文化是一种行为表现。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什么是文化的文章,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表现在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上。一只长了癣的狗走近他,他是怜悯的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上梯?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是搀一把,还是只管自己过去?他怎么接过卖菜小贩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都是有没有文化的表现。北京一位老校长对我说过,一个有文化的人,不会看不起职务低、文化低、能力差、生活穷的人。他当校长多年,过春节必须给一个人拜年,这个人就是学校看门房的老头。这个老头多少年如一日,对学校管理尽心尽力,应该尊重他。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关注弱势群体。只要我们全社会,特别是地位高,文化高、能力强的、每个人都尊重弱势群体,整个社会会更好地和谐起来。

文化是一种礼貌、礼数。一个有文化的人,会处处体现出对他人、对纪律、对规矩的尊重。在公共场所,他会尽量地不让人注意他的存在,不会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在上课、开会,听人讲话时,他不会让他的手机乱响,干扰会场或秩序课堂。

文化是对他人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就是文明礼貌不仅施与“熟人”,而且同样施与“生人”;不仅施与“富人”,而且同样施与“穷人”的社会。

我想这些都应该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我们的孩子做到的。

文化是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但有文化的人应该有更多的知识。

校园文化是什么?学校的山水、田林、道路,都应该是美的,校徽、校歌、名言、画廊都应该是有文化气息的。在一次校训评比中,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评为第一,就因为有文化内涵。中国农业大学校训原来是“博大精深”,与农大关系不密切,现在改成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让农大学生读着他们的校训就意识到要肩负起“解民生之多艰”的重任。

口号文化和口碑文化。蒙牛是一个很重视文化建设的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从他们墙壁上的标语可看出一斑。比如:“小胜凭智大胜凭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要埋怨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等等。倡导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提高了,做的牛奶会更好。蒙牛的老总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口碑极好。他可以大把大把给别人花钱,但对家人要求很严,生活俭朴。住房不如副手大,汽车不如副手好,一心为了员工。一个员工,因车祸终身残废,他马上把自己的一部分股份给他,同时董事会商定这个员工终生享受现有的待遇。我们学校也会有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要收集、宣传,在校内和社会上流传,这是一张无形的名片。

德育文化。立德育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当前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德育。一位新加坡学者到北京来,在北京一位教授家里做客,这位教授的小孙子对他爷爷说:“爷爷,我可告诉你……”新加坡学者听着非常惊讶,因为这个小孩除了称呼一声爷爷之外,下面全是教训他爷爷的口吻。他想,中国现代化难道就造就这样一批孩子吗?后来,他对全国政协一位领导同志讲了一段话,说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孩子们能否学好科学、电脑、英语,最令人担心的是整个环境养成他们的自我中心思维。精力集中于课业,竞争考名牌大学,从小不做家务,不会和不爱劳动,心理不健康,缺乏良好的道德,这才是最可怕的。

德育靠谁来做?靠全社会,教师的作用特别重要。北京22中的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去世后,报纸连篇累牍地宣传孙老师的学生55%考上北大清华。孙老师的一个学生写了篇文章说,这样宣传我们孙老师是不全面的,孙老师首先是一位人师。他总是教导我们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幸福,他总是把崇高的美好的感情融化在我们心灵里,所以我们班上每个同学都有良好的修养,得体的举止:同学之间双手递接物品,别人和自己说话一定要起立回答,上下学一定要和传达室的老爷爷打招呼,校园里没有人唱庸俗的流行歌曲,教室里三把暖壶的把手永远朝一个方向,墩布和笤帚永远笔直地立在角落。孙老师只要不外出,总是和我们一起打扫卫生,打扫卫生还要争着干到厕所拧墩布的最脏的活。同学病了他亲自送到医院。他错怪了任何一个同学,都要当着全班同学赔礼道歉。这就是师德。我们学校的校长、班主任、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做道德的楷模。

三、校长:学校文化建设的旗手

温总理讲,要教育家办教育。校长都要向教育家方向努力。什么人能成为教育家?首先要能终生奉献,要有战略高度,有哲学思维,有创新精神,有改革勇气,有事业追求,在某一方面有重大成就或突出造诣。

校长要有人格魅力与领导艺术。校长是设计师,是导师,也是仆人。校长要能为学校发展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规划和设计,包括近期的和中长期的;校长是导师,要有能力和采取切实的措施,提升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素质。校长还是全校教职工的仆人,要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帮助教职工解决各方面的困难。校长要凭借人格魅力和机智、幽默的领导艺术,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校长要有良好的公信力。有位不争名,有权不争利。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校长要讲诚信。是独断专行,还是作风民主;是公道正派,还是假公济私;是胸怀坦荡,还是小肚鸡肠;是学识渊博,还是故作高深;是真抓实干,还是虚漂应付;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每一位老师都看得清清楚楚,谁也装不了。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诚实的人。诚实能够让学生们信赖。今天的学生并不崇尚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喜欢非常真诚地把自己全盘放在学生面前的真实形象的老师。

校长要文雅,就是孔夫子讲的文质彬彬。有人对大陆和台湾学者作过比较,台湾的学者一般待人接物比较文雅,有礼仪。会上发言有分寸,甚至动作也比较轻柔。大陆学者很多人嗓门比较大,批评起别人来也不客气,并且经常会抢着说话。看来还是文雅一点比较好。

校长要有自己的思想。校长对教育局长的话不能不听,但是不能全听。不听当不成校长,全听不会是好校长。好校长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

校长要学会和善于演讲。校长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称职,如果不善于表达思想也不是很理想。表达要有思想、有观点、有分析、有重点、有实例,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简洁优美,能形象、灵活运用一些成语典故等,提高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讲话要讲通俗、朴实、深入浅出的话。此外,还要有说话的艺术,要注重修养的细节。

校长要以人为本。其中首要任务是促进教师发展。一切为了教师。黄金盖的大楼,银子堆起的设施,不如响当当的教师队伍。校长要倾注全力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成长是文化积累和文化精神的结晶。一个教师最后是不是成功,就看他文化的积淀怎么样。其中包括:(1)教师的素质结构,即师德、知识、能力。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监控能力;教学行为。热爱教育事业;追求职业理想;突出教书育人;满怀奉献精神。(2)好教师的标准。有爱心,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有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高水平的教育能力;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有自觉从事社会工作的热心;有个人特色;有效率。(3)教师成为名师不像想象的那么难。一名教师只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善于学习,博览苦读;结交高人,拓宽视野,就一定能不断提高,首先成为合格的教师,然后有可能成为名师。(4)教师发展首先是师德修养。师德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和多样性,尊重环境等。学校应是社会的精神圣地。教师应以自身的相对纯正、健康影响社会,而不要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所左右。(5)教师应有博大胸怀和教育艺术。教育家是怀着善心的,不以惩罚为目的。应当允许所有的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要用宽容的方法。宽容比任何东西都有力量。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微笑是开启心扉的钥匙。(6)教师发展的根本途径——学而不厌。教师要从教育职业者变成学习者、研究者,从“红烛”式的奉献者变成自身成果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其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书。武汉市一位小学校长说得好:读书是最好的美容,书柜要比衣柜大。(7)教师的人生追求。教师的人生应该是事业的人生,快乐的人生。能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面对现实。能面对各种压力在追求卓越中体味乐趣。同时也要有健康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当然不是让教师都当特级教师,当校长。快乐才是成功之道。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本文是作者在第四届科学发展优质基础教育高层论坛上发言的摘要,本刊编辑部整理)

篇5:创新型国家专题

1、请你举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神八”的发射

理论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2、请列举一些能体现科技创新的词语:

答: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因特网、电子邮件、3G3、怎样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1)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鼓励创新,对有突出贡献的公民进行表彰

(3)依法保护公民的创新成果

(4)青少年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4、辨析题:我们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因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经济建设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当前,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辨析:有人认为,青少年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就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1)青少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人,思维敏捷、敢为人先,青年人最少陈旧观念,最具有创造力。当代青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青少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还必须要树立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于学习,甘于奉献,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6、班会主题——弘扬航天精神

(1)主题: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航天精神;向英雄学习,发扬航天精神

(2)目的:使同学们树立科技意识,珍惜受教育的义务,拥护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民族自豪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3)步骤:

第一步:观看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相关资料

第二步:请同学们畅谈感受

第三步:谈此次飞行对自己有何启示,有何感想

第四步:组织学生宣誓

(4)提纲:

航天人员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创造了飞天奇迹。这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生动体现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发射成功归根到底是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然结果。因为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当代学生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学习中国航天精神,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创业精神的一代新人。

7、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实践,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学校决定举办“科技活动周”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学科学,爱科学;科技在我身边;等

(2)请你为学校“科技活动周”提两条有关活动(活动形式)的建议。

答:请有关专家到校给同学们作专题报告 开展科技小制作比赛、展览活动 出一期以科技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④观看科技影片,阅读科技书籍

(3)参加活动后,你有何感想?

答: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才

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篇6:建设创新型国家

摘要:本文解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几点措施及当代大学生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作法

关键词:创新性国家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 1

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措施?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帮助企业在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优势。“得人才者得天下”这句名言明确地概括了人才对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性。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人才工作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以创新拨尖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方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使全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开放`的和谐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国情和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

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意义

1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是为了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和提高我国竞争力。

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和民族国家追求的最高发展目标,现在全世界在发展理念上已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只有创新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主创新性体系,自急剧变幻的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把握机会时吸纳跨越式发展。

2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将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写入大会报告,到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认识信息化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应该抓住信息化的机遇,避免走进信息“边缘化”危险地带,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显然,中国大学面临新的时代背景,肩负为社会开发富有创造力、竞争力、理解力、协调控制力的高端人力资源的使命,为了实现世界及中国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具备“权衡沉思”品质的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探索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旋律,是时代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作为新世纪下成长的大学生,接受着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被各种各样的知识革新所冲击着。我们不仅有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我 2

们还有互联网,媒体等各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开拓思路,激发我们活跃的思维,为建设创新型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万刚提高自主常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求是

上一篇:年度扶贫资金项目计划下一篇:建筑工程现场质量安全检查评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