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对策论文

2022-04-26

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可以进一步发挥郑州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推动作用。清晰的城市功能定位、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是郑州实现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助力新时代中原崛起的前提與基础。因此,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助力新时代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对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对策论文 篇1:

建设郑州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研究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基础平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国际一流科研基地、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国家高水平智库、国家科技金融发展助推器等特征。
一、建设郑州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性与重大战略意义

(一)郑州实施一系列国字头战略规划的需要

借助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是提升科技创新高地载体平台建设、放活壮大科技创新主体、理顺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大事。

(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平台。

(三)助推河南省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

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网络经济强省,因此,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必须建设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

(四)河南省适应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需要

只有建设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让中原更出彩。
二、环境分析

(一)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全球创新行动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河南把握世界科技创新方向,提供了历史机遇。

2.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布局带来新动力。郑州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郑欧班列的运营和航空贸易促进了河南与沿线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为河南打造内陆开放型创新高地提供了良好契机。

3.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来政策红利。特别是在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落户郑州,制定了许多超前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4.为自贸区建设带来新优势。自贸区将为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探索新的科技、经济、市场乃至政府运行机制。

5.为“双一流”大学建设带来新契机。郑州大学入选“双一流”高校,将为郑州市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本土化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

外部,周边区域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对创新资源的竞争更为明显,武汉、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在基础研究、产业基础、高校资源、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内部,现阶段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前沿科学成果、科学领军人才素质亟需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改革与联合科技攻关力度亟需加深。

(三)优势或基础

1.河南省自主创新基础牢固,创新溢出效应明显。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优势明显,各类高端创新平台相继落地,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稳步推进,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2.郑州市创新驱动优势明显。郑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20%,集聚了全省优质的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国家战略平台叠加、主导产业、开放式创新、区域创新要素资源集聚等优势明显,且得益于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溢出,郑州市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发展劣势及存在的问题

1.河南省创新驱动存着明显缺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型人才有待加快集聚,双创平台建设有待提速,创新投入力度有待加大,创新生态体系有待优化。

2.郑州市科技创新存在明显不足。一是领先科技资源较为分散;二是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缺乏渠道;三是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四是工业供给结构总体依然偏重。
三、总体框架思路

(一)总体思路

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撑“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立足郑州,辐射中西部,以农业为核心,聚焦农业、生物、信息、装备、能源、环境六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六大原则”,即坚持高端引领、问题导向;坚持多方推动、发挥优势;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坚持体制突破、激活要素;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坚持科技引领、产业为本。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申建郑州综合性國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到2025年基本建成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到2035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

(四)总体布局(建设重点)

总体布局是“4+N+1”科创框架体系。“4”是指沿黄河建设四大核心载体:国家实验室(包括国家级研发中心)核心区、大科学装置核心中区、教育科研核心区和成果转化核心区;“N”是指在每一个核心区中规划建设“N”个科创平台,即建设“四个一批”科创平台;“1”是指一体化国家科学中心与产业创新中心,构建科创与产业无缝连接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五)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滨黄科学城”或“黄河科学新城”,集中承载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优化“滨黄科学城”或“黄河科学新城”“四大核心区”空间布局:在郑开科创产业带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在高新区等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在西大学城和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教育科研区”;在高新区、郑东新区、经开区、航空海港区等地布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区。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战略布局,实现错位竞争

一要明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河南省核心战略。二要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创新。三要着力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四要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融合发展。

(二)强化集聚地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创新布局集聚。集聚任务最突出在郑洛新,其后依次是郑州大都市区、“一级三圈八轴带”及中原城市群节点城市。二是推动产业布局集聚及转型。增强“核心一轴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及辐射带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强化集聚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创新型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三)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创新生态构建

一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二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三是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网络。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要强化政府引导。二要强化市场主导。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作者:王命禹 刘战国 张齐 张凯

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对策论文 篇2:

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功能区建设助力新时代中原崛起

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可以进一步发挥郑州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推动作用。清晰的城市功能定位、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是郑州实现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助力新时代中原崛起的前提與基础。因此,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助力新时代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千年古城郑州实现了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华丽转身,并逐步成为引领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成为在全国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大功能作用的国家中心城市。虽然目前郑州的发展呈现出后发赶超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撑力薄弱等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进程。因此,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更好地发挥郑州的优势,成为新时期破除发展瓶颈、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生产力布局,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郑州发展枢纽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区位优势凸显、支撑条件基础好、国家战略政策叠加等方面。在“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城市建设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及开发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各类主体功能区,如郑汴港核心引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黄河生态文化带,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二)打造科技创新主体功能区,优化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布局,有利于郑州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

提高郑州的科技中心地位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郑州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实现中原崛起的动力和源泉。面对目前郑州高等教育资源匮乏、高端技术人才欠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利于各主体明确自身的职责。例如,加快推进郑开双创走廊建设,打造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和优良的社会环境,进而全面提升郑州的科技创新中心功能。

(三)打造文化创新主体功能区,有助于优化文创产业功能布局,完善城市功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郑州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的新增长点,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推进郑州中央文化区(Central Culture District,简称CCD)、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和郑州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等四大文化片区以及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的建设。深入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助于发挥华夏历史文明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支撑体系。

(四)建设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有利于优化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布局

构建共建共享联动全球的战略平台,是更好地发挥郑州的辐射力、助力新时代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将郑州建设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需要郑州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综合枢纽城市的地位。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可以强化枢纽间多式联运服务,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持续增强郑州区位优势;以枢纽建设引领经济圈、都市圈,提升国际、区域间沟通交流合作紧密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不断增强郑州的辐射力、集聚力和影响力。坚持更精准地引进来、全方位地走出去,构建“口岸+物流+交通”的格局,加快形成双向开放大格局,共同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

二、探索主体功能区建设新路径,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策略选择

1.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科学规划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

主体功能区的科学规划,是一项涉及许多环节的系统工作。在精准掌握不同区域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主体功能区的科学规划还需要以空间开发和规划相关理论为支撑。因此,需要适时调整管理体制,进一步细化主体功能区的单元、边界、标准。另外,主体功能区建设还需要以区域间分工协作为支持,要明确不同行政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地方间的分工合作,强化主体功能区的约束力。

2.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

各主体功能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承担不同的使命。因此,新时期,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破除政绩考核“一刀切”的弊端,各级政府依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按照标准有区别、权重有差异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政绩考核体系,进而明确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

3.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完善主体功能区的法律保障体系

区域规划的有效落实离不开相应的法治保障,区域规划需要通过立法来保证其权威性和执行力。在主体功能区划推进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实施跟踪监测制度、第一责任人负责制等相关法律保障体系,以保证主体功能区划真正落地。另外,各主体功能区的部门也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符合主体功能要求的建设活动,如郑州市司法行政系统可以通过实施法律服务业提质工程、学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等项目,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推动核心功能全域布局

1.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在于把郑州打造成河南省的核心增长极,助力新时代中原崛起,即不断强化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带动中原城市群和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建设全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数字经济区域总部等措施,做强工业;二是通过建设中西部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建设全国区域金融中心等措施,做大服务业;三是通过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措施,提升农业,做强产业根基,增强郑州的综合实力。

2.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

将郑州建设成全国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需要加快推进郑开双创走廊建设,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为培育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奠定基础。需要科学把握城市人口变化趋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加强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强化城市发展的人才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因此,各级政府要营造充满活力的“双创”环境,让诚实守信、履诺践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为社会风尚,为郑州的未来发展提供持久動力。

3.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

繁荣兴盛的中原文化是中原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新时代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将郑州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关键要充分挖掘并利用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以郑州中央文化区、四大文化片区和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积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充分发挥华夏文明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4.建设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

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基础发展枢纽经济是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持续发展、扩大辐射影响的重要条件,也是郑州参与国际资源配置、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一是可以通过交通枢纽功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以通航试验区为基地、以郑州航展为品牌,加快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实现多种交通方式融合配套的经济体系;二是可以依托交通枢纽集聚各种资源要素优势,注入增量,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如可以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合作。

5.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

持续走好“枢纽+开放”道路,着力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一要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以“三网”建设和融合为主要内容,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客货枢纽体系,构建综合枢纽体系,推进郑州由“中转型”城市向“门户型”城市转变;二要打造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建成中国内陆与欧洲贸易主通道、陆上丝路全方位对接海上丝路、网上丝路构筑“买全球、卖全球”的核心枢纽;三要打造参与国际合作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深化郑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经贸合作,加快形成双向开放大格局,不断提升郑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兰桥.准确把握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路径[N].河南日报,2019-02-16(4).

[2]马懿.为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EB/OL].郑州文明网,2019-02-27.http://zz.wenming.cn/wmzz_jjlc/201902/t20190227_5712924.html.

[3]郭志远.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1):79-82.

[4]李玲玲.郑州与其他八大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作者单位 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院)

作者:王静 王芳丽

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对策论文 篇3:

中国科协在国家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 国家学科建设是指国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促进国家整体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国家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科协在学科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发挥科协及其学会在国家学科建设中作为组织者、推动者、指导者和领导者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科协; 国家学科建设; 职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59

1 前 言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学科建设是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它凝聚着长远的发展目标、正确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坚实的学科平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崇高使命。

国家学科建设是指国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国家整体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国家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学科建设体现了在国家层面上某一学科的整体建设情况。它涵盖了参与这一学科建设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所有机构,反映了我国关于这一学科所有建设主体的建设活动,代表了全国关于这一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也寄托了国家对这一学科发展的诉求和期望。

于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协,是继工会、共青团、妇联之后,又一个全国性的“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2]50多年来,中国科协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有近200个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1 250万名学会会员,荟集了各学科众多专家学者,成为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和国家级科技思想库。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协注重利用自身在国家学科建设中的优势,努力发挥其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中国科协具有特殊的优势,因而在国家学科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具有天然的组织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组织者

中国科协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其中,地方科协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构成。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以学科凝聚专家,按学科组建学会。很显然,科协下属的每一个学会实际上已成为该学科的大本营和总人才库。学会中的科技人员均来自学科理论研究和学科实践的第一线,来自产、学、研的各个方面,来自军、地、民等各条战线。在学会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打破原来的教育、科研、部队、企业等行业的界限,大家都来自共同的学科,拥有共同的学术语言,讨论共同的学术问题,共同关注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按学科组建的学会,冲破了行业、单位的局限,最集中地反映了本学科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意见,往往最能掌控学科的话语权,把握学科研究的动态,反映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决策学科发展的方向,规划学科的未来。因此,科协和学会的这种组织优势,决定了推动国家学科建设与发展应是中国科协责无旁贷的职责,而这一职责是其他任何组织和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已经成为国家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代表者。如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现共有单位会员200多个,其中大专院校45个,科研院所近60个,厂矿企业100多个,军事部门20多个,几乎囊括了全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的科技人员和相关单位,已成为我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代表者。

3 具有充分的信息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各学会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经常组织各学会会员围绕本学科发展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相关专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举办小型高端前沿专题论坛,深入研讨交流,提出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难点问题,对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潜在突破口作出判断,提出建议,有力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会还“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发展中的经费规模、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等重大政策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学科调整、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3]在实践中,中国科协积极利用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充分的信息优势,认真地履行着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者的职责。

4 具有整体的综合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权威指导者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协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从2001年起已连续4年编制《学科发展蓝皮书》,这是我国至今最早、最权威的有关学科发展的专业报告。在此基础上,自2006年进一步启动了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开始《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的编撰工作。2006年,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承担了相应30个一级学科发展研究任务,并编辑出版了30本相应学科发展报告。2007年,中国科协又组织了22个全国学会分别对物理学、天文学等20个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编写了相应学科发展报告。2008年,中国科协再组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28个全国学会分别对机械工程、环境科学技术等相应的28个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编辑出版了相应学科发展报告。2009年,中国科协组织27个全国学会分别对大气科学、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等27个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还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全面反映以上系列学科的各个总体报告。

中国科协开展的学科发展研究及学科发展报告发布活动,从国家层面充分展示了每一学科发展的整体风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跟踪、了解、把握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深入开展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科协切实履行国家学科建设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已出版的几十部《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对各学科近几年来“国内外科學前沿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回顾总结,并科学评价了近年来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等,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性;报告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要,展望了本学科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本学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瞻性;报告由本学科领域首席科学家牵头、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研究,集中了本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突出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学术性。”[4]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在学科建设中的权威性,增强了其在推动学科发展中指导者的作用。

5 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优势,是政府推动国家学科建设的实际领导者

科协组织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動员、组织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科协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的重要政治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学科建设中是处于指导与领导地位的。但是,政府属于行政机构,并不能直接干预学科建设的具体事务,因此,科协便成为政府与科学家相互联系的最适合的桥梁与纽带。同时,鉴于科协的组织结构特点,科协更适合结合国家的意志与学科发展的规律,从国家的高度上把握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平衡协调各学科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国家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只有高等学校才有学科建设的任务,所有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都担负着学科建设的使命。学科建设有多种功能,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的学科建设主体由于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其进行学科建设的目的和所担负的职责也不一样。如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科学,进行科技开发,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因此,科研院所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大学是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人才培养仍是其主要职责;因此,大学进行学科建设的目的虽然也包括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中国科协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普及与技术成果转化,发挥科学共同体和国家级智力库的作用;因此,在学科建设中,科协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联合各个学科建设主体,协助政府有效推动国家层面的学科建设,应当成为代表政府的国家学科建设的实际领导者。

由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各类学会和各级科协,在学科建设中具有地位超脱,专业同一,行业广泛,人才聚集,全局型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现实学科建设中,其往往拘泥于每个大学、科研院所等个体单位的学科建设,而忽略了在国家层面上学科的整体建设,忽略了中国科协及其学会在国家学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未能很好地利用科协及学会在国家学科建设中已有的优势,也未能充分发挥科协及学会在国家学科建设中组织者、推动者、指导者和领导者的作用。

鉴于科协及学会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应高度重视科协在国家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给予学会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应深入挖掘学会在学科建设中更多的功能,如确立学科整体发展方向、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扩大学科交流、鼓励学科融合与创新等;努力使科协及学会在国家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云. 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2.

[2] 胡锦涛. 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

[3] 中国科协. 关于加强决策咨询工作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的若干意见[Z]. 2010-07-05.

[4] 韩启德. 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6-2007)[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作者:许放 吕伟耀

上一篇: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研究论文下一篇:民族地区高校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