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企业、科研、高校、政府四位一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22-09-10

国家创新体系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机构、体制安排、运行方式等的总和。从国际经验来看, 世界各国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都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提供持续创新的组织保障。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既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 也有科技普及、推广中介组织等;既有基础理论研究, 也有应有研究;既有民用技术研发, 也有军用技术研发;既有国有企事业单位, 也有民营企业和研究机构等, 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全面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1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一个重大突破, 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经验来看,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因为, 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具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能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企业能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降低创新成本。目前, 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还相当弱。发达国家的企业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的, 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足0.5%, 四倍的差距。我国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路程。当前,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低, 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 如竞争不充分, 市场分割、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造成的投资者的过度投机偏好。二是创新活动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 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在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很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望而却步。三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难以保证创新企业的超额收益, 企业创新缺乏制度激励。四是受传统科研体制影响, 在观念上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是科研院所。但是, 应该看到, 上述这些原因在今天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很多企业已感到不创新就难以生存;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不断加大,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以中小企业板创立为标志, 风险投资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这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将更加改善。这些有利条件, 会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应有体制、政策和具体措施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 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 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 发挥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 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 使企业成为承担重大创新活动的主体, 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 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四是培育良好创新环境, 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 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市场, 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

2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科研院所以及它所拥有的科技队伍是科学技术生产和发展的骨干和引领力量。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形成了一支专门的科技力量, 比较完善的科研体制、机构和机制, 这是我国能够产生“两弹一星”、“神舟六号”等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创新成果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国的科研工作还存在着投入低、机制不活、创新不力、扩散不畅等问题, 全面研发投入占国内产生总值的比例仅为1.23%,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的活力和能量没有最大限度地得到激活和释放, 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深入科技体制改革, 调动起科技队伍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以建立起加速释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新型科技机制和运行机制。要大力加强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 科研院所要主动与企业开展联合和协作。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真正建立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 推动一批以技术发展为主体的研究机构进入企业, 转为企业或成为行业和地区的技术开发中心;加强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及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中介组织的建设, 使之成为科研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 要改善激励机制, 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 创造公平竞争, 鼓励创业和创新的良好环境。

3 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 是人才汇集的战略高地, 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目前,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60%、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26%建在高校;两院院士有38.7%在高校任教;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三大奖成果半数以上在高校。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 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 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校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的集成和培育, 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 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增大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 使高校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中, 作出更大的贡献, 求得更大的支持和自身更好的发展。

4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经济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科学地提出未来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及时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 对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管理机制、重大技术创新活动安排、创新激励与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规划和部署, 动员和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 要解决好在自主创新方面财税、金融、投资、消费等政策与科技政策不协调的问题:一是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 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特别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这将极大增强企业进行技术投资的信心。二是促进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 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要调整投入结构, 加大对科研基地和技术队伍建设的支持, 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研究的支持, 切实提高国家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 整合科技基地设施资源,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形成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格局, 运用共享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社会化, 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 统筹规划, 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四是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各类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 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造就庞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五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 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要:国家创新体系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机构、体制安排、运行方式等的总和。当前, 世界各国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都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提供持续创新的组织保障。我国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需要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以及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四位一体,教育,创新体系,构建

上一篇:机械制图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下一篇: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的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