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课外体育活动自查报告

2024-05-06

扬中课外体育活动自查报告(精选10篇)

篇1:扬中课外体育活动自查报告

中学体育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河北省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实施细则》我校进行了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自查工作,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我校现有二十四个教学班,六名体育教师,九百多名学生,体育器材配备基本达标,能够保证正常体育教学活动、学生体育训练、活动竞赛的开展。,我校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课间操管理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入手,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认真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开展“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学校体育工作生机勃勃。

一、加强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扎实开展体育工作。我校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对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坚持常抓不懈,将活动纳入班级评比考核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严抓课堂教学管理,使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课间操管理和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群体活动等开展的丰富多彩。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培训,深入开展体育教学研究活动,使体育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二、加强体育教学科研工作,深化体育教学管理。我校现每班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3名体育教师每周12节体育课教学任务,教学均按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授课。一名教师分管阳光长跑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评比工作。一名教师主抓学校运动队训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运动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体育课考试成绩均达到良好以上。每位教师都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备课,认真实施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措施。他们每人在开学初都制定了教学进度计划、课外活动计划及训练计划,平时有记录,期末有总结,每节课都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严格按要

求上好每一节课。还组织教师听观摩课、示范课,进行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我校体育艺术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制定制定了各种计划,细致组织实施。各种活动的落实都有材料和记录,期末有总结,体育课教案都保存完好。

三、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我校对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充分理解加强体育锻炼对自己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及率达到100%。每年按时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数据。

学校每年都定期召开田径运动会,举办中长跑单项选拔赛、体操比赛、拔河比赛、迎面接力比赛、踢毽子、跳绳等比赛,丰富了学生业余体育生活,活跃了校园气氛,增强了学生体质。

我校大课间活动早晨以跑步为主,课间操坚持眼保健操和中学生广播体操,学校的间操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使间操管理的井然有序。另外学校在课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

四、不断拓展活动场地,大力完善体育设施。

随着学校建设的不断展开,我校平整了操场,建成了200米跑道,硬化了活动场地,不断增添体育活动设施,使学生活动空间不断拓展,为继续加强体育工作奠定硬件基础。学校各种制度健全,体育器材专人管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几年来学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体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较先进学校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差距,我校今后要不断扎实工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我校体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中学2012、3、2

篇2:扬中课外体育活动自查报告

我校一贯把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管负责制。注重过程检查、及时进行期末总结,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政教这一条线,做好班主任工作,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学校主要领导积极学习国家体育教育工作政策和法规。学校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和年终中,都把体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学校还有专项的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和专项工作总结,从而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保障。自查结论:

1、加强师资培训,构建优质教师队伍。

我校有专职体育教师三名,具有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具有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能力,有教学总结和教研能力,有组织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的能力,学历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能够出色的完成所负责的各项工作任务。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课程管理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每个年级体育课每周每班3节,学校不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体育课时间,同时每天开展30分钟的大课间操活动,全体教师也与学生一起,参与锻炼,保证了阳光体育锻炼的实施。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我校体育工作已形成规律。常规工作如:上课、课间操、大课间等活动均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如遇重要活动,各组老师团结协作、一起参与、发挥特长、相互帮助。学校每学年开展两次运动会,分别是春运会和冬运会。积极参加教育局和体育局组织的各类比赛。今年,我校在市田径运动会中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在活动中,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良好品德。

4、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的大力扶植,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中还存在有一些不足,如学校的硬件条件还不达标,功能室的建设还不完善;学生总体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远远低于目标要求,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体育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不断向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篇3:扬中课外体育活动自查报告

1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教育相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而言, 更是一种养成教育, 即注重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做到这一步, 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体育兴趣, 在其个人兴趣爱好基础上, 注重个人体育专项的爱好, 并在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中逐步予以强化。通过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 可以培养大学生体育自学、自练、自评能力, 提高体育意识, 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 对于个人生活方式的形成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 充实精神生活。富有激情、多姿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可以使大学生保持积极、热情、达观、欢快的精神状态, 精力充沛, 使校园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最终形成打上深深的印记。形式多样, 生动充实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举止, 符合社会规范个人道德观, 以及文明礼貌以及团结友爱的品德。健康的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能够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 对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积极的作用。

3满足大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

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我国古代的养生观中就有“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之说。青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运动至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就如同日光、空气、水至于生命一样重要。国外相关学者认为, 按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 每日应参与步低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我国的相关教育法规要求与此基本吻合。目前, 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较为强烈, 广泛地开展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必然选择。

4传递人类体育文化

高校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中, 传递人类文明, 特别是人类体育文化功能极为明显。对于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 大学生有义务来学习、继承, 并通过自身的参与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传承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大学生肩负着这一社会历史使命。因此这种对于体育文化的接收, 既有个人健身娱乐价值, 又有社会价值。

所谓素质教育, 是教育人们如何将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 运用于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并能表现出高品质的思想和技能。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提高学分, 它是一个包括思维、能力、人格等全方位的教育, 是使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够独立、健康、快乐的在社会上工作、生活和学习。它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相对于应试教育来看,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a.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全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 确定思想道德目标、文化科学目标、心理情感目标、身体技能目标, 并为目标的达成划分出不同的能力等级。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人们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知识范围被急剧扩大了, 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整合性。因而, 现今的学校已不再局限于为个体提供系统的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使命, 而是能成为引起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更多地考虑个体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所能做的一切, 就是设法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做准备,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在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积极的发展。

b.积极发展人的创造性潜能

素质教育强调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氛围,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相当程度上获得满足, 从而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个体能量充分释放, 心理表达充分自由。唯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极致的发挥。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 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 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

c.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维。学会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 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个概念提出来了, 自己先试着去定义它;一个命题提出来了, 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 让思维跑在教师的前头。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就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 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回答教师的提问远不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何况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 让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 社会生活进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非常有益。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增长知识, 培养体育意识,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增强学生体质, 丰富学校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有课内课外的双重性。新形势下的高校课外活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a.转变高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思想观念, 从传统的三中心走出来强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b.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把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指向。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管理、指导与评价等方面, 不仅要主动适应课改的需要,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增强教师职责感, 突出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

c.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外体育活动运行网络, 确立自主管理的根本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各团队的作用, 形成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局面。课外体育管理机制构建中, 应该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意识, 尽量满足学生对锻炼项目、锻炼时间的差异性需要。在可行的情况下, 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挥的需要。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体育教学部门为辅的自我管理格局。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等特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从素质教育的特点再度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课外体育活动。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1-11.

篇4: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活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 613.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112-01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体育训练活动,对锻炼学生意志、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冒险进取及团结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被试取样

在中、高年级各取一个班。参加调查者共83人,其中四年级一班40人,五年级一班43人,有效被测试83人。

(二)问卷调查

问卷法是本次调查研究采用方法之一。所用图表是笔者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需要来设计的。该表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活动内容和所需时间,后一部分包括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四项主要原因。笔者任主试,在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事前对学生作了讲解说明,测试时间前后共花了30分钟。

(三)谈话法

谈话法也是本次研究采用方法之一。围绕“影响小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和教师座谈会,进行交流讨论,并通过家访进行解决。

召开座谈会与家访,一般安排在晚上进行,时间约两周。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分析

表中调查统计表明:约62%以上学生参加了时间不等的各种体育活动,其中约33%学生活动在0~15分钟,活动时间在15分钟以上约占28%。从运动学角度讲:一个人每天每次只有从事15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由此可见,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并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仅占调查总数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二)情况分析

从上面调查统计数据表上不难看出,导致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作业过多。从表中可以看出:因家庭作业过多而无暇去做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约占22%。这说明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仍是一个尚未解决而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之一。

2.体育活动场地及条件的限制。许多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很喜欢体育活动,可是因种种原因村里没有最基本最起码的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更别说体育活动器材了,只好做些简单的捉迷藏、跳绳、踢毽等之类的活动,这从表中也有所反映,约占17%。

3.家务活及其它。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填写这两栏,说明这两项对他们做体育活动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从走访学生家长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自由体育活动是随意的、无序的,内容较为单调。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们喜欢什么活动或有什么体育爱好一无所知,有的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别说孩子们在学校体育课里都学些什么了。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量明显偏少,活动内容不太丰富,活动质量不尽人意,活动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是:学校和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体育活动设施建设远远不足;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有关信息反馈了解极少,校内外体育活动衔接不上。

为此,笔者建议:

(一)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好《课程方案》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继续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考核评估制,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不断加大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监管力度,尝试新的学校教师评价方式方法,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教研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改革最新理论信息,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法,进一步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质。

(二)通过政府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向学生们开放学校和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场地

鉴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村经济普遍不太富裕这一现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财政税收、宣传等方面采取适当措施,宣传鼓励和支持私人企业或个体户对农村学校及农村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及器材进行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弥补学校资金不足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允许学校部分体育设施及器材向学生们开放,并安排专人值班管理。有关部门也相应将体育馆场地及器材向学生们免费开放,供学生们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增强个人素质。

(三)加强学校和家长们信息沟通,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5:扬中课外体育活动自查报告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篇二: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拓 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拓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贯彻《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新概念,它已经不是“踢踢腿”、“弯弯腰”、的课间操了,而是逐渐发展成一门有系统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为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新生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体育课的延伸,也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才干与开拓精神。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以及校内外各种体育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除了要复习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师所提出的其他锻炼内容之外,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锻炼内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不仅要依靠体育教师、班主任与班级学生干部,而且还要依靠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大批体育骨干与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并通过实践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要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方法要丰富有内涵、有创造性。

大课间要结合地方特色、民族特点、学生生活实际、锻炼兴趣、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大课间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融体育、美育、艺术于一体,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经过组织培训整合,内容较丰富、多样、趣味性强。在各班自主活动项目基本成型的基础上,全校进行了一次大整合,这样就把大课间活动的框架搭了出来。成型后,各班又不断进行深加工,力图做精做细。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基本流程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井然有序地进入操场。1-3年级可背三字经、顺口溜、歌谣进场,4-6年级可背唐诗、宋词、名言进场。自主活动的音乐响起,各班在相应的区域内进行特色项目展示,在指定位置,各班活动的内容五彩纷呈,有舞蹈、武术、阳光伙伴合作跑、花样跳绳、踢毽子、校园秧歌舞、呼啦圈、游戏、乐乐球、儿童健身操等。

大课间活动每天都要进行,而且时间长,人数多,不好控制,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大课间活动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

1、首先老师要提高安全第一的意识,尤其是班主任和体育老师。

2、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场地设施包括场地的合理布局,设施本身的安全功能等等。

3、运动项目的安全问题,运动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它的趣味性、可行性、对场地的要求等等,比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玩“老鹰抓小鸡”“摸瞎子”等一些游戏。但是在大课间活动时这些游戏由于学生多是不方便开展的,安全的隐患比较大,所以更应该注意安全问题。

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要结合是实际,进行整合、拓展、延伸。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形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开展要体现体育的开放、自主性、愉悦性,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我认为:

从形式上以班级或者年级按项目以及兴趣自由结组;还可以设置提高组(以小组形式组织,打破年级和性别界限等);周至少两小时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从内容上可以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等的竟赛活动;还可以设置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如独轮车、腰鼓、飞碟、武术、轮滑、舞蹈、溜旱冰、花样跳皮筋等项目。

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使让校园“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把校园营造成为孩子们欢乐和谐的乐园,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中逐渐强壮起来,让学生在快乐幸福的环境里逐渐茁壮成长起来。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两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目的,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篇三: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 拓展课外锻炼

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 拓展课外锻炼 作者:梁晓庆

单位:昌邑市饮马镇赶仙庄小学 摘要:结合《体育课程标准》,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有力更新的标准,健康、创新、和谐。以此为研究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在传统的活动基础上,创新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完全体现出大课间体育活动这种新型的体育组织形式的创新所在,健康所依,和谐所赋。它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体制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竞赛、游戏等形式开展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教师的创新思维。为培养素质人才奠定夯实的基础。关键词:创新 健康和谐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我校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课后安排25-30分钟的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学校传统的课间操活动进行改革,改变了学校课间操长期固守的一种模式,使得其时间延长、项目增加、内容丰富,充分使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休息调整等功效。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落实“阳光体育”工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实施活动的方法所在。首先,以操健体。

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孩子长身体的黄金时期,此时适当、适时、适度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大课间体育活动,处于学习之间,在长久的坐姿以后起到放松是作用。有的学校“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薄弱,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知识传授,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殊不知没有身体放松的疲劳战术,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着适得其反“成效”。有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一些活动更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体力。

其次,以操益智。

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师生走到操场上,阳光下,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受到启发,从而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转变,让教学与教师一样充满活力;另外,学生在研究新游戏,新活动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参与思考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由“让他学”到“他要学”,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再次,以操促德。

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少年儿童喜爱,他们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和表扬。根据这些特点,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教师们设计了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体育活动的内容游戏化、乐趣化。在集体竞赛中,跨班级跨年级甚至到课外活动竞赛,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全体师生的系统工程,就需要学校明确认识,统一思想,积极配合指导,针对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学校基本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对学生,作为农村体育教师应多利用开学前期,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基础的体育知识宣传,鼓励学生利用课文活动时间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让他们在比赛中享受快乐,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们在课间活动中的“活跃”得到保证。

对于教师,要唤醒他们的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意思。学校应根据情况适当地安排体育课,并组织老师参加教师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篮球比赛等,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体育活动的益处。让他们经常组织学生比赛,让他们带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共同享受运动的快乐。要想搞好大课间的组织,学校必须要有严谨的纪律和统一的规则要求。指定场地、特定限量的器材在班主任带领下进行活动,体育老师可以在体育课上提前训练好学生的课间活动内容。学校在当天表扬队伍整齐的、遵守纪律的活动起来最投入的班级,采用每天一小评、每周一大评和学期总评。

总之作为农村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有团结协作意识和不断创新的勇气。其实大课间活动好比盖高楼大厦,我们要从基层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大课间活动很快就会走出初级阶段。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奋斗吧!让将来中国孩子更加活泼、聪明、健康、强壮。让祖国的将来体育事业更加出色。参考文献:

篇6:小学校园体育活动自查报告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管理制度及使用情况有阶段性学校体育发展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设施条件队伍建设有体育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培训记录。教学为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有奖惩制度、有责任人,有监督,有检查伤残、按照体育课程要求开设体育课、组织课程教学。学体校弱每在学天没生1有开次专设大职体课体育间育保体教健育师课活情或动况组,下,织每天一节体育课,力

三、体育教师学所校能安及排的四、体育课程兼体职育

七、体育经费体活 育动课外体育活动有教师

二、保证措施

六、场地设

五、4 名课外体育,以保障

阳计划、育有内容、计划的实有场地、施。体育教有指导;师各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计划齐全,并制定了开展阳光形式多样,体育活动计施光 体划和措施,体育室整洁有序,制度健全,体面向全体学生。育教师备课认真,教案规范。按照规定配发了体育教师服装及室外津贴。

为落实河北省《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文件精神,我校对校园体育活动情况组织一次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并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总结。

二、保证措施

学校制定保证学生1小时活动的实施方案,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四次视力检查,并定期进行安全、卫生监督检查

三、体育教师

在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情况下,学校安排兼职体育教师4名,以保障阳光体育计划的实施。体育教师各教学计划齐全,并制定了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和措施,体育室整洁有序,制度健全,体育教师备课认真,教案规范。按照规定配发了体育教师服装及室外津贴。

四、体育课程

按照体育课程要求开设体育课、组织课程教学。

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每周3课时。

五、课外体育

学校每天1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一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场地、有指导;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学生。

六、场地设施

因学校位于村中,受历史原因影响,体育场地较小,但学校的体育器材配备较好,达标率达60%以上。现学校下努力请求上级支持,开展快乐健身园地建设。

七、体育经费 学校十分重视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每学期都有体育活动专项经费。

体育活动经费生均情况(不包括教师工资和场地设施投入)

八、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八、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篇7:金龙小学体育活动自查报告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我校本着“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推进“亿万青少年体育活动”,积极响应和落实上级工作精神,认真开展体育运动,大力宏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提高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性格,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现在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提高认识。

本次活动受到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体育运动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常抓不懈,处处落实,将开展体育运动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联系起来。为了搞好本次活动组织老师座谈听取建议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活动有序、安全地开展。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教师会上不定期进行了宣传、布置。订制横幅悬挂于校门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板报和广播宣传并规划活动场地,策划活动范围,确定活动时间,为启动活动,响应号召做好充分准备,使同学们的运动兴趣,集体感等充分被激发,也激活了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

二、落实举措,加强监管。

1、我校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开足体育课,保证课时,严禁教师挤占、挪用体育课,保障学生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

2、用好大课间,在9:20----9:50全体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眼保健操、广播体操、武术操之外各年级分层次地开展各种主体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1、球类运动: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2、校园游戏:慢跑老鹰捉小鸡闯关等。

3、民间传统体育:跳绳

三、精心安排,内容丰富。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落实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活跃校园气氛,结合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学校开放了校园各种教育阵地。

1、每位同学按照“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积极参加各类体育健身活动。

2、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竞赛活动。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我校每学期还要安排组织一系列体育竞赛活动。如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对抗赛、拔河比赛及武术操比赛等团体对抗比赛,既培养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又锻炼了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让学生明白团体力量和健康都不容忽视。活动期间,学生跳绳踢毽充满精神,趣味往返跑活动精彩纷呈,活泼身影跳跃奔腾生命的活力昭然于眼前。

3、学校还提倡学生与家长、同学、邻居、朋友一起参加小型体育锻炼活动、趣味游戏活动,增强天天锻炼意识,养成运动好习惯。

由于活动的安排比较周详,落实的较好,使得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欲望,并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好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巩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从而使广大师生深深地体会到“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热爱锻炼就是热爱生命”,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研究

摘 要 通过对现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合本校多年来实施俱乐部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尝试,提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实施俱乐部形式的建议,旨在为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俱乐部形式 中学

一、体育课外活动实行俱乐部形式的涵义

体育课外活动实行俱乐部形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运动项目组成俱乐部,采用俱乐部的基本管理形式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进行较长时间、系统地学习、训练,以达到快速提高这一运动项目技能水平的组织管理模式。借助俱乐部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除了能完善身体素质,身体技能外,还可以完成更广阔的社会教育任务,主要有:使学生养成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能力;创设一定情境,培养学生和睦友善的处事态度;青少年的个体社会化。

二、当前中学开展的体育课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教育中地位和意义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国的体育教学由于内容偏多,学生每一个项目都要学习,中学体育课的时间分配又极为有限,学生不可能有较长时间系统地学习,因而只能达到初步掌握而不能系统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这就造成了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的问题。因此提出体育课外活动采用俱乐部的形式来完成体育课所不能完成的问题——使学生至少掌握一至两项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这是我校对学生体育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不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课外体育活动不同于体育课堂教学,它具有人较多,分布广,场地紧、器材少、难组织等特点,因此没有一个科学缜密的计划和一套与之相配合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课外活动就难以正常有序地进行,在传统的体育活动课组织形式下,许多学生出现了手足无措,蒙头转向的现象,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和教师的系统指导,体育活动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班几个球、几样其他器材、几个体育爱好者在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体育课外活动实行俱乐部形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一)与我校的体育教学相接轨

早在1999年,借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之际,高中三个年级的体育课就已采用选项分班的组织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为实行体育课外活動俱乐部形式提供了经验,同时也要求课外活动课也要迅速与体育教学相接轨,以达到学生在高中三年必须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项目技能的体育教育目标。

(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长,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

体育教师都是从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具备“一技之长”。一些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体育教师都有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全面指导的能力。教师根据自身专长担任某一俱乐部的导师,有利于做到“人尽其才”,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外活动形式容易受到师生双方的共同欢迎,学生学有所得,积极主动,两者相互激励,形成良性循环的锻炼局面,对克服当前班级体育锻炼的种种弊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奠基

学生通过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系统地专业的学习某一项目的技术技能,熟练掌握锻炼方法后,就会提高锻炼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对参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

四、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形式开展的方法

(一)项目开设应趋向于贴近学生兴趣的体育项目

从我校高中2000多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和实践情况看,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而对于传统的田径等项目却鲜有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多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那么长久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女子锻炼难,体育弱的问题很快得到改善和解决。

(二)采用分层次法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

我校共有高中56个班级,共有学生2000多人,分高一、高二、高三3个组别,周一至周五每周活动3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双休日学生的俱乐部照常活动,以组织各种校内与校际体育比赛为主,学生自愿参于,由学生会体育部组织,体育教师负责裁判工作兼顾问。每一组别按学生的技能水平把各俱乐部学生分成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学生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而高级班的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好,某一项目有“一技之长”,对于这样的学生一是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我锻炼和自主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比赛或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也可协助教师指导初级班的学生,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让学生管理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又培养出一批体育骨干,为将来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实行俱乐部形式有诸多优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行为和能力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势必会成为今后各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曲宗湘等.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9:如何开展小学课外体育活动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组织,它与中学生、成年人的体育锻炼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的锻炼是活跃在兴趣之中。因此,不论是锻炼内容或者是锻炼方法都要根据小学生实际来考虑。小学体育锻炼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集体锻炼法

集体锻炼法是指小学生在学校进行的集体锻炼。《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小学生每周安排三次以上体育活动。可以集体练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项目,可以集体复习体育课教材内容,在班主任、体育委员、体育教师的统一组织下进行锻炼,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练习。

二、小集团锻炼法

小集团锻炼法是指在同班和同年级中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自愿组成的小组进行体育锻炼,其中选出一名“小领袖”,率领大家锻炼,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指导进行活动。这种形式最受小学生欢迎,由于他们兴趣相同,技术、技能水平接近,在锻炼内容上很容易一致,所以他们的体育活动有凝聚力。

三、游戏锻炼法

游戏锻炼法是指锻炼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法。它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比赛锻炼法

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达到锻炼目的的一种方法。儿童生性好动,竞争刺激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参加活动的欲望,根据学生这样一个心理特点,经常采取小型多样的比赛能够调节体育锻炼节奏,能够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运用比赛法进行体育锻炼时一定要注意比赛内容是所有锻炼者都参加的比赛,而不是一小部分人比赛另一大部分人参观。也就是说选择比赛的内容是使锻炼者通过参与比赛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篇10: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探究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课外体育活动   教学效果

在中学时期,学生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强,这有利于体育课训练任务的完成。但是,在学生时期,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到其他新奇的事物上,这对训练中动作完成的完整性有着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中学生个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最大化地发挥中学生肌纤维工作效率和相关肌肉的协调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任何比赛活动都必须在一个有条不紊的规章制度下进行。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对学生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规章意识可以大大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一、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有限,中学体育活动基础设施不完善,单一性和枯燥性随之成为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特点。诸多学校在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上投入不足,加上升学考试体育项目运动的束缚,学校的课外活动项目随之就围绕此展开训练。相对于一些大众化的运动项目,课外体育活动未能进行有效的指导,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学校外聘的体育教师要求单一,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使农村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灵活应变能力与城市学生出现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是摆在农村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农村中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措施

根据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以便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心智和身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

中学生体育分层教学法契合了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庞大的中学生群体具有多元化的学习兴趣,倘若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不仅会拉低专业学生学习的预期水准,也会对技能差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失去继续学习体育科目的信心。采用体育分层教学法,是对学生在校学习课程的一种尊重,不同技能基础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目标,是让每个中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兴趣的一种途径。

(二)体育结合舞蹈

近些年来,中学体育运动负荷控制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体育舞蹈作为减轻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中学体育结合舞蹈,兼具了健身锻炼与娱乐的优点。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含有社交礼仪的成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降低运动负荷,有益于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和身心发展。体育舞蹈也具有团队性质,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自二十多年前的标准化体育舞蹈进入我国以来,中学体育舞蹈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降低学生运动负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体育结合游戏

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段决定了其对体育游戏的认可,我们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小游戏。例如,跳箱子练习可提高跳远起跳高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运动状况,选用5~10个小箱子进行跳跃练习,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细化为单脚跳和双脚跳两种模式。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3~5步的助跑更易达到预期效果。在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也可对出现失误的学生进行自我才艺展示的“惩罚”,在一个娱乐的环境中解决学生运动问题。但是,中学生对外界新兴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容易在体育课上分心,对体育课堂安排的活动内容不能及时完成,叛逆抵制行为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必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在游戏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

教师还要注意训练中学生自身负重与其身体的移动速度,爆发力量只有在超负重的情况下才会提升,但是也应该注意移动速度的快慢,二者只有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中才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教师也应该注意中学生跳远力量发展的黄金期,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训练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经过剧烈的运动后,要进行一些伸展运动的练习,以保持身体的长期稳定性。此外,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好坏也影响了课堂的训练效果,只有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肌肉、肢体等部位运作时才会协调统一,才能增强动作的准确性。例如,在“手足相连”的体育游戏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竞技意识。根据实际场地,平均分配几个学生为一组,手脚相互捆绑,共同完成游戏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四)明确要求

无论大小型体育比赛,都会涉及到学生违反相关标准的规定。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模式进行规章知识的普及。比如,在“三人制”篮球比赛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犯规的错误性和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任何体育比赛活动都必须在一个有条不紊的规章制度下进行,缺失了标准的评判,比赛就会失去本身具有的意义。然而,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其中包括学生对体育游戏和规章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这些状况进行细心观察,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予以引导和教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普及规章知识,对每一节体育课堂上的安全制度足够重视,保证课外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创新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心智和身体机能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对枯燥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抵制情绪,把体育锻炼当做一种负担,失去了原有的上课兴趣。为降低体育课中学生运动负荷,进行训练方式的创新,融入游戏、舞蹈等对于改善学生消极状态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俊.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开展策略[J].生活教育,2014(17).

[2]李瑞洗.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索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14(8).

上一篇:美丽乡村宣传标语下一篇:《自然之思》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