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外体育活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要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改变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

第一篇: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并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近几年来,我校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摸索出了“自主—社团”的活动思路。经过实践操作,课外体育活动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健康;体育习惯

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个任务交给体育课堂教学去完成,从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体育课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但却不是实现这目标的唯一途径。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能否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培养终身体育尤为重要。

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但是作为学校体育内容之一的课外体育活动却没有被广大体育教师重视。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身体、心理、社会),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个任务交给体育课堂教学去完成,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潜力。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又是怎么对待课外体育活动的呢?我们对学生的参与率进行了调查(本调查以我校2010级学生为对象,随机对60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结果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高一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出勤率最高,其次是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最低。其原因可能是:高一年级学生刚进入高中,对新的体育学习环境、内容、手段和要求等处于好奇状态,如对完成体育选修课程学分没有把握,担心体育不能“达标”,所以参与积极性较高;高二年级学生相对于处稳定阶段;高三年级学生则由于结束了两年的系统体育教学,无任何压力,再加上高考的压力,故参加体育活动受到时间限制,出勤率最低。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健全学生的个性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如何理解和认识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校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摸索出了“自主—社团”的活动思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散活动,也可以参加体育社团,在社团教师和骨干人员的指导下活动,从而使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人人会活动,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构想:“自主+社团”的活动模式

“自主—社团”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是在构建体育与健康大课程模式下提出的,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将是一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组成兴趣小组、社团等,使学生能够从事自主、独立的体育活动。

该模式的特点是:活動中将个体活动、小组活动、群体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人人会活动,大家都积极地参加自主锻炼。该模式强调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条件下,提高其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它增强了学生在练习中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生存、创新及合作的能力。

1.自主—兴趣活动

兴趣是开展“自主—社团”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特征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体育爱好。教师首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自愿为前提,教师再辅以宣传教育,让学生自愿组合成若干兴趣小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以下是我校课外体育活动轮流表:

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各有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其中第一次为兴趣活动,学生在校学生处的安排下统一集队热身和准备活动,点名完毕后,学生既可根据兴趣进行分散锻炼,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修项目的练习或根据自身爱好进行兴趣活动。学校团委和学生会体育部也将趣味比赛和校园吉尼斯穿插其中,如拔河比赛、投篮、垫排球等活动,摒弃了以往以年级、班级为单位,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指定项目、指定场地、指定器材进行活动的模式,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学生也明显既肯出工又肯出力。

2.自愿—社团活动

自愿—社团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打破班级界线甚至年级界线,进行选项活动,由各体育社团负责组织、管理。

各体育社团均安排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生进入社团就像进入大型“体育活动超市”,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活动内容及项目。在体育社团里,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其目的是让学生爱玩、会玩,在玩耍中体验快乐、发现方法、明白道理。

我校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安排一次体育社团活动(2012学年新增高一体育选修课程2节),每个学生均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加某一体育社团,在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目前,我校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和中国象棋等社团,各社团在体育骨干和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展开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增强。

3.展示交流

有社团活动就应该有体验,就会有收获,这一环节主要就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展示自己。社团内、各社团之间以及兄弟学校之间都可以交流,社团指导教师的参与主要是组织和引导,不仅要让学生有成就感,还要鼓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我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一直以来,学校非常注重发挥体育社团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完善社团机构设置,加强对社团的指导、管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校体育社团一直保持多姿多彩、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各社团内部定期举办小型比赛,同时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兄弟学校社团展开交流。

三、体验与思考

事实证明,“自主+社团”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我校是成功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2012年6月对我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动力被重新激发了出来,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明显增多,“无所事事”的学生不见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2012年,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名列萧山区高中组头名、杭州市前茅。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得到体验的同时,也展开了思考。

1.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符合新课程理念

学校在安排与确定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在统一准备活动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興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我校团委、学生会以及个体育社团也会组织一些竞赛或学校体育吉尼斯等活动。

另外,学校还设立体育活动月,在整个体育活动月中,学校还开展了由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高一年级篮球赛和高二年级足球赛,召开学校田径运动会等,尽可能满足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2.学生活动与教师参与相结合

教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执行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所以,我校提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教工排球赛、学校运动会教工4×100米接力、30米迎面抱球接力比赛等,教师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思想和具体活动上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3.教师要加强技能指导,让学生的体育兴趣成为体育习惯

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是形成体育习惯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自觉地参加课外活动。如果一个学生自认为具有从事打篮球的能力,他就会积极地参加篮球运动。而多次参加篮球运动的锻炼实践,则有助于其体育习惯的形成。体育教师应当创造条件,组织各类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进而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

总之,体育活动是保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合理安排学校的体育活动将为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我们在强调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学校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必须积极认真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做到课内、外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国祥,赵东升,张玉平.中小学实行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形式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2001,(02).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陈方根

第二篇:关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摘 要 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要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改变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文章对初中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此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意义 措施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实现课外体育活动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初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后,结果发现学生自主参加活动的意愿很高,但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中由于中考制度的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不纯。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首先,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其次,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而加强体育锻炼。课外活动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而且还能发展他们的特长。所以,课外活动在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与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每周上三节体育课是不够的。在体育活动中,需要人体各组织细胞分解能量物质供机体活动,能量物质在分解的同时,又不断地合成。这种分解与合成,在活动结束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前提下,物质的合成大于消耗,并在一定时间内进退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原理,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项目,这样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锻炼。在学习和锻炼地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学生会主动地去挑战它,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陶冶其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师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氛围里学生才有兴趣去活动、去学习。

三、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设施方面的问题

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首先,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有限。其次,体育设施比较单一。很多学校都只有篮球场、田径场和足球场,而缺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场地设施。例如:网球场、游泳馆等。学校的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完全不能满足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要求。

(二)教学方面的问题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过分地注意体育课堂的秩序并一味地采取训练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教师如果不改变教育方法,会导致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滞后的教育方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三)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

由于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学生对其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一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还有一些学生态度不端正,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做一些与体育课程无关的小动作。学校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并且完善管理措施,使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课外体育活动的措施

(一)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

首先,学校要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学生为本,开展一些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次,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完善管理措施

学校可以将课外体育活动归入教学管理的范围,我们能够把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质量与出勤率归入学校管理的范围,并将每天的出操情况记入班级评比中去。另外,学校还可以对学生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次数进行规定,尽可能地提高课外活动锻炼的出勤率。对于体育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应该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并在锻炼的同时对其进行鼓励,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兴趣,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这样才能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要求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道理,同时锻炼过程中务必要做到“意念专一”抛除一切杂念。

2.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上体育课时,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注意二点:第一,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做到勤而行。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为了同一目标,采取不同的形式,发挥重要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可以提高技术训练,使之更加完善、成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校的体育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士昂,贺新成.通辽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探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1):119-121.

[2] 于鹤,李政.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4,32(2):10-16.

作者:喀斯木?阿布拉

第三篇:谈体育课外活动模式的构建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据分析法,对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情况作了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管理模式,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模式,提出学校社团推进模式、以赛促练模式、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体育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平台。

关键词:体育 课外活动 现状 模式

一、前言

体育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技工院校而言,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课外时间相对充沛,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好坏尤为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的同时,灌输新型体育意识与职业观念,更是为学生日后的职业需求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笔者在对本校的体育课外活动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模式。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2009、2010、2011届不同专业学生32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查阅了与体育课外活动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杂志以及电子资料,并查阅了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体育课外活动调查问卷》,共发出答卷32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

3. 数据分析法

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得到的理论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和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调查主要内容

1. 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态度及动机分析

参加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超过50%,男生中比例更高一些,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有端正的态度认识。但是也要看到,有近30%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无所谓或是不喜欢,因为不擅长体育活动、懒或者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这部分学生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尽快提高其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充实生活和强身健体,说明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动机是健康积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有27%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一些,这种被动的参与势必会影响课外活动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主动锻炼。

2.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项目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大多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及兴趣爱好等来进行的,项目的选择基本上体现了竞争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男生以两大球为主,女生以参加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简单、易开展的项目为主。因此,学校在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时,可以以这些项目为突破口,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3. 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及次数分析

由表4和表5可知,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都相对比较少、比较短,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课外活动的效果,不能达到课外锻炼的目的。

(二)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因素分析

由调查可知,本校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总体上比较积极健康,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充实生活等,在运动项目选择上也比较多样化,这都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在本校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时间上都是远远不够的。由此本文也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1.主观因素

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认识不足,加上网络化的普及,这些学生把课外时间多花在上网、聊天、游戏及看电影上,导致无时间、无兴趣参加体育活动。加上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怕苦怕累、缺乏毅力,或者运动技能差,这也是影响课外活动开展的因素。

2.客观因素

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少,不能满足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由于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制约,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不同需要得不到应有满足,因此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另外,学生普遍认为缺乏活动组织与指导也是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技工院校学生相对自觉性较差,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目前学校管理形式及课外活动内容来看,依然走着传统模式的老路,既不能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求。

四、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模式

因此,针对以上调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体育课外活动的几种模式,旨在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一)优化管理模式

体育课外活动不同于体育课堂教学,有其松散的一面。学校应建立有计划、有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并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除此之外,更要发挥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既可以培养其管理能力,又可以为以后就业打下自律意识。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最终使体育课外活动形成学生主管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教师辅导,学生各单位和团体协会自我管理为主模式。

只有优化管理模式,依靠多方合力,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长期、有序、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学校社团推进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因此,以年级、班级为模式开展课外活动难以达到有效的效果。而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则打破了班级与年级的界限,把兴趣相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动效应,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体育课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首先综合考虑学校场地、器材、现有师资及学生意向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将要成立的体育类社团及每个社团的指导老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社团,参加各社团组织的体育课外活动。各社团制定社团章程和活动计划,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每周开展一定的活动。社团的指导老师要对社团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以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

学校对社团也要进行适当的介入管理,如对社团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场地以及器材;加强学生体育骨干培训,提升学生骨干对社团的组织能力;每月对各社团和各指导老师进行考核,每学期进行评先和评优活动;根据活动开展及效果,适当进行体育类社团的增减等等。

我校目前体育类社团主要有足球社、兵羽社、武术社团,通过走访调查,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了兴趣爱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而相对稳定的运动项目又有利于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使学生练习体育项目的时间增多,原本多余的精力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本校而言,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校管理的难度得以降低。

(三)以比赛促发展模式

体育竞赛集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是促进学生踊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组织好学校的各类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调动和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发展,形成以比赛促发展的模式。

课外体育竞赛的时间可以是月赛、季赛或年赛,固定的比赛时间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可以是全校性,更主要的是班级、社团性的,可以实现参与的广泛性与全面性;比赛的场地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大自然中组织进行,创新的比赛场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做到竞赛活动制度化、多元化、规范化,在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时,既要体现出运动水平,同时又要考虑到广大同学的参与性,更要凸显出学校特色,如学校在每年的田径运动会上,可以增设女生的健美操比赛和男生的武术比赛,可以收到较好效果,使田径运动会变成人人能展示的大舞台。在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及学生骨干作用,让社团或学生会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担任组织、裁判、服务等,在角色转移中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意识。

实践证明,以赛促练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参加课外运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有利于发现人才和检查教学效果,为选拔校代表队提供机会。

(四)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模式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充实生活、强身健体,因此,他们渴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所以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联办、共建的方式,构建借助社会力量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从而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环境,增加课外学生体育活动内容。

一是可以从社会引进器材、社备、专业教练员等,如引进跆拳道、健身器材,台球、网球等体育设备,由引进的教练员面向学生开展跆拳道和器械健美等有偿教学与训练,既解决了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二是可以同体育俱乐部合办校园体育俱乐部,除开展专项体育课外活动外,还可开展技术、裁判培训讲座,也可由俱乐部承办一些校、院系比赛。俱乐部的模式,专业的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项技术水平,激发练习兴趣。

五、结语

技工院校的体育课外活动要本着“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宗旨,充分利用体育载体,构建体育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平台。要优化体育课外活动管理模式,构建多种体育课外活动模式,学校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毅.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

[2]钱猛.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

[3]郭建强.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形式所持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

[4]刘新鸿.体育社团在中职学校课外活动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4)

[5]霍磊.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08(2)

[6]苏华,严红玲.对高职体育课外活动改革初探[J].职教论坛,2005(20)

[7]韩长良.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6)

作者:钟羽江

上一篇:化工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测绘工程技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