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翻译

2024-05-09

山海经翻译(精选11篇)

篇1:山海经翻译

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的原文及翻译

海经·海内东经

作者:佚名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钜燕在东北陬。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

会稽山在大楚南。

文言文翻译:

内由东北角向南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依次如下。大燕国在海内的东北角。在流沙中的国家有埻端国、玺国,都在昆仑山的东南面。另一种说法认为埻端国和玺国是在海内建置的郡,不把它们称为郡县,是因为处在流沙中的缘故。在流沙以外的`国家,有大夏国、竖沙国、居繇国、月支国。 西方胡人的白玉山国在大夏国的东面,苍梧国在白玉山国的西南面,都在流沙的西面,昆仑山的东南面。昆仑山位于西方胡人所在地的西面。总的位置都在西北方。雷泽中有一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他一鼓起肚子就响雷。雷泽在吴地的西面。都州在海里。一种说法认为都州叫做郁州。琅邪山位于渤海与海岸之间,在琅邪台的东面。琅邪台的北面有座山。 另一种说法认为琅邪山在海中。韩雁在海中,又在都州的南面。始鸠在海中,又在韩雁的南面。会稽山在大越的南面。

篇2:山海经翻译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人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是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四月天耕种基本结束,乘农闲之余,诗人偷闲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备的物质需求,诗人自耕自足,没有后顾之忧,无须摧眉折腰事权贵,换取五斗粮,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的同时,诗人也有暇余在书本中吮吸无尽的精神食粮,生活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身居偏僻陋巷,华贵的大车一般不会进来,偶尔也有些老朋友来这里享受清幽。“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根据下文的语境应分两句解,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下一句中的“颇回”不是说因深巷路窄而回车拐走,而是说设法拐进来的意思,根据本文语境“颇回”在这里应当是“招致”的意思。老朋友不畏偏远而来,主人很是高兴,拿出亲自酿制的酒,亲自种的菜款待朋友,这里除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外,同时含有诗人由曾经的士大夫转为躬耕农夫自得的欣慰。这是诗人对劳动者与众不同的观念突破,诗人抛弃做官,顺着自己“爱丘山”的天性做了农夫,在世俗意识中人们是持否定与非议的。诗人却以“羁鸟恋旧林”世俗超越回归了田园,是任性自得的选择,且自耕自足衣食无忧,是值得赞美的事。这里凸显诗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显得厚重与真挚。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这里“泛览”“流观”写的非常随心所欲,好像是在轻松愉悦地看戏取乐一样。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

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篇3:山海经翻译

《山海经》中的神人形象可分为三类:人兽合体类、人兽伴生类和异形个体类。无论哪一类神形, 都是先民想象、联想能力的极度展现, 都是为了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1]。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是人兽合体类之一, 人虎相合, 虎赋予人神奇的力量, 从而使人具有异常的能力[2]。它真实地反映了先民的世界观和审美价值观, 对后世的文学、美学和文化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以先贤时哲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提出我们对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的一孔之见, 以求教于方家。

一、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

《山海经》中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有人面虎身、人身虎首、人身虎尾、人面虎爪等, 即有的取虎身、虎首, 有的取虎尾、虎爪和虎齿, 有的兼而取之。

(一) 虎身之神

1.《西山经》:西南四百里, 曰昆仑之丘, ……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 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2.《海外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 皆人面, 东向立昆仑上。 (图1)

3.《大荒东经》:有神人, 八首人面, 虎身十尾, 名曰天吴。 (图2)

4.《中山经》:有兽焉, 其名曰马腹, 其状如人面虎身, 其音如婴儿, 是食人。

5.《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 处之。

(二) 虎首之神

1.《大荒北经》:又有神衔蛇操蛇, 其状虎首人身, 四蹄长肘, 名曰强良。 (图3)

2.《海内经》:又有黑人, 虎首鸟足, 两手持蛇, 方啖之。

(三) 虎尾之神

1.《中山经》:吉神泰逢司之, 其状如人而虎尾, 是好居于山之阳, 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图4)

2.《大荒南经》:有人方齿虎尾, 名曰祖状之尸。

(四) 虎爪之神

《中山经》:神围处之, 其状如人面, 羊角虎爪, 恒游于雎漳之渊, 出入有光。

(五) 虎齿之神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人, 戴胜, 虎齿, 有豹尾, 穴处, 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其中, 《西山经》的陆吾、《大荒东经》的天吴等神灵, 他们集虎身、虎尾和虎爪于一身, 其功能更加神奇。

二、人虎组合的特性及其成因

在该书中, 人虎组合的神人借助虎尾、爪、齿、首、身等器官而具有神奇的功能, 如《中山经》记载的吉神泰逢是生有虎尾神。

又东二十里, 曰和山, 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 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 九水出焉, 合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 其状如人而虎尾, 是好居于山之阳, 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和山多产美玉, 曲折回环共有五重, 它是九条河流的发源地。泰逢是此山的主管者, 是善良、吉祥之神, 体形与人相似, 并长有老虎的尾巴, 此神取虎尾。他进进出出都闪耀着光辉, 还能够震荡天地大气、兴风作雨。《易经·乾卦》:“云从龙, 风从虎。”[3]虎啸生风, 撼山震谷。泰逢神“动天地气”,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虎尾, 如果不是人的形状而又生有虎尾, 他不可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大荒南经》中祖状之尸, 亦是取虎尾之神, 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次九经》中围神生有虎爪, “状如人面, 羊角虎爪”。他时常在雎、漳水深渊游玩, 每次进出水面都伴有光辉。他的这些特异功能, 也与半人半兽 (虎爪) 的形象分不开。《山海经·西山经》的蓐收是另一位生有虎爪的神灵 (图5) , 他掌管着刑杀之权:

又西二百九十里, 曰山, 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 其阳多瑾瑜之玉, 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 西望日之所入, 其气员, 神红光之所司也。

郝懿行曰:“红光盖即蓐收也。”郭璞注云:“蓐收, 亦金人也, 人面、虎爪、白尾, 执钺。”[4]《文选·思玄赋》李善注云:“郭璞曰:‘蓐收, 金神也。人面虎身, 右手执钺。”[5]这一人面、虎爪、白尾的蓐收与《国语·晋语》[6]中蓐收极为相似:

虢公梦在庙, 有神人面白毛虎爪, 执钺立于西阿, 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 觉, 召史嚣占之, 对曰:“如君之言, 则蓐收也, 天之刑神也, 天事官成。”公使囚之, 且使国人贺梦。……六年, 虢乃亡。

此蓐收和郭注相同, 都是人面、虎爪之神。不管是人面、虎爪, 还是人面虎身, 蓐收均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 掌管着秋天刑杀的大权。这生杀予夺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虎爪 (身) 赋予的, 张牙舞爪的形状增加了其狰狞可怖之气。《楚辞·大招》:“魂乎无西!西方流沙, 漭洋洋只。豕首纵目, 披发长只;长爪踞牙, 俟笑狂只。”洪兴祖曰:“此盖蓐收神之状也。”[7]这种形状的蓐收, 令人毛骨悚然。此外, 《大荒西经》中西王母是生有虎齿的神人,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 她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文将作详细的论述。

老虎性凶猛, 不光吃野兽, 也吃人, 令人恐惧。《说文·部》:“虎, 山兽之君, 虎足像人足, 象形。”[8]在原始信仰与崇拜中, 出于保护自身的利益, 人们往往把虎当作敬畏、效法和同化的对象, 当作辟邪驱害的保护神。因而, 在我国典籍中, 带有“虎”字的一般含有凶猛威武之意。例如, 《尚书·牧誓序》说:“武王戎车三百辆, 虎贲三百人。”贲, 奔也, 虎贲即勇士, 开路先锋。《诗经·常武》曰:“王奋厥武, 如震如怒。进厥虎臣, 阚如哮虎。”这是一首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征战诗歌, 通过对交战双方的正面描写, 把王师的神武气概渲染得淋漓尽致, 是一篇古战场文字。虎臣, 古代战争时用的冲锋兵车, 如后世的敢死队[9]。陈奂《诗毛氏传疏》:“虎臣, 即虎贲氏, 启行之元戎也。”[10]在《山海经》中, 常把虎身、虎尾和虎爪集于一神之身, 使其具有虎性, 如《西次三经》中神陆吾是威武凶猛之将, 主管着昆仑山, 生有虎身、九尾:

西南四百里, 曰昆仑之丘, 是实惟帝之下都, 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 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 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这是一位地道的人虎组合神人, 他生有人的脸, 老虎的身子和爪子, 还长着九条尾巴, 这九尾是对虎尾的强化。神陆吾的功能强大, 主管着天帝在人间的都邑——昆仑山, 同时还主管着上天九域的部界和天帝苑圃的时令。神陆吾是半人半虎的形象, 尤其是生有九尾, 这应该是他成为昆仑山、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主管的条件。神陆吾司昆仑山的记载在《山海经》中还有两处, 一是《海外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 皆人面, 东向立昆仑上。袁珂案:“开明兽即《西次三经》神陆吾也。”另一是《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 处之。袁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 ……神陆吾司之。’即此神。”开明兽与神陆吾均是人面虎身, 虎尾突出, 实为同一神灵, 他是昆仑丘的掌管者。这些神性的获得与虎尾、爪、身和首分不开。

水伯天吴, 其形状和神陆吾相似, 书中记载天吴的有两处。《海外东经》:“朝阳之谷, 神曰天吴, 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 八首人面, 八足八尾, 皆青黄。”《大荒东经》:“有神人, 八首人面, 虎身十尾, 名曰天吴。”这两则虽然有细微差别, 但为同一个天吴, 即具有八首虎身的神人水伯。《大荒北经》中衔蛇操蛇之神强良也是人虎组合体, 他“虎首人身, 四蹄长肘。”《列子·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可能就以强良为母体。

类似于上述以人的形体为主, 以半人半虎的形态出现的神灵, 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功能, 表达了先民的生活理念:对虎的敬畏和崇拜。虎是一种强悍、凶猛的动物, 出于自身的利益, 远古先人把它当作神灵供奉着。虎因凶猛成了帝王的臣子, 成了通天的神灵, 是强者的象征, 如《韩非子·十过》[11]记载: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 (西) 泰山之上, 驾象车而六蛟龙, 比方并辖, 蚩尤居前, 风伯进扫, 雨师洒道, 虎狼在前……。

此处写黄帝于西泰山汇集诸鬼神, 以虎狼作为开路先锋。在战争或大型的集会时, 把虎当作先锋军, 可见它的凶猛。又如, 《诗经·泮水》说:“明明鲁侯, 克明其德。既作泮宫, 淮夷攸服。矫娇虎臣, 在泮献馘。”[12]这是赞美鲁公战胜淮夷后, 在泮宫宴请宾客, 庆功祝捷的诗歌。郑《笺》云:“矫娇, 武貌。”虎将, 即像猛虎一样的将帅。用矫娇来修饰如虎之将帅, 更逼真地写出了将领的威猛。在征伐、平叛别的诸侯国或地区的战争中, 都需派勇猛的将士。人们把勇猛的将领说成“虎将”、“虎臣”, 可见在人们的心中虎是多么凶猛。

总之, 虎因强壮、凶狠、威猛而为人们所恐惧, 被人们崇拜。许多民族都把虎当作自己的图腾供奉着, 以表达对虎的畏惧和景仰。正是在这一心理的驱使下, 众多部落民族崇虎, 这也是《山海经》中出现人虎组合神人形象的原因。人虎形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虎崇拜、人虎组合神人对后世的影响

在世界上, “有许多氏族都流行某些传说, 就同摩基人的传说相似, 认为他们的始祖是从动物或无生物变成男人或女人的, 这种动物或无生物即成为他们氏族的徽号。”[13]当然, 这种动物也包括虎。虎是徽号, 是图腾标识。如《尚书·舜典》记载道:

帝 (舜) 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 汝作朕虞。”益拜稽首, 让于朱虎、熊、罴。

这是以舜为首领的部落联盟的盛大选举, 参加者有朱虎、熊、罴等部落。当帝舜询问让谁担任掌管山林川泽鸟兽的官职时, 大家都说让益, 而益连忙跪拜叩头, 谦让给朱虎、熊、罴。

虎是庞然大物, 亦是凶猛动物。先民惧虎、崇虎, 他们就把“虎”或者“人虎”刻画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上, 让虎伴随左右, 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时刻得到虎的保佑。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先民制造了丰富多样的以虎纹、人虎纹为饰物的器具。在近代出土的器物中, 有很多饰有虎形图纹。这是先民崇拜虎的表现, 这一做法在商周时期就很盛行。例如, 现藏于河南博物馆商晚期的虎纹钺, 就是一件铸造精美的钺;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的虎凫合体觥, 觥体是凫形, 盖前端为虎头, 形状特异;西周晚期的虎尊为立虎形, 粗尾卷状, 体势雄伟;湖南长沙的双虎钮于, 其上部有双虎钮, 双虎有梁相连, 此为东汉时器物, 等等。另有一些虎食人器物, 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青铜钺。笔者于2007年5月和几位同学一起去殷墟, 有幸见到司母戊大鼎和青铜钺。大鼎的耳部是对称的两虎, 虎口张开, 虎尾卷曲, 虎口中间有一人头。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绘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 两虎共食一头。上面的人头像均是鬼怪之状, 不是常人。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 1923年至1924年, 瑞典人安特生在临洮县西坪乡后马家窑村和村西的瓦家坪上挖掘出许多彩陶罐。其中有三件时人头虎装彩陶器盖 (图6) , 反映了马家窑先人的虎信仰。陆思贤等学者把这些人虎彩陶和西王母联系起来, 因为在神话中西王母是“人面虎身”, 且居住在昆仑山。这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有人, 戴胜, 虎齿, 有豹尾, 穴处, 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除此之外, 《西次三经》、《海内北经》也有西王母的记载。从中我们可知西王母是半人半虎形象, “是人格化的‘虎神’或‘虎豹之神’”[14]。这些人头虎面陶器看上去表情严肃, 像是在哭泣, 这可用五行说来解释。在四象中, 西方为白虎;与西方相配的季节是秋天, 而秋天是刑杀的季节。人们为了祈求刑杀之神白虎的饶恕, 面带哭泣、可怜兮兮地向虎跪拜。“马家窑文化的哭泣人面形彩陶装饰……它们在嘘啼中, 被哭泣的对象便是那些人头虎装的彩陶壶, 这是一套岁祭秋神的祭器。说明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 秋祭白虎……, 并向老虎哭泣, 犹如哭祭先祖亡灵, 西王母的形象也应由此诞生。”[15]人虎组合意义深刻, 影响深远。

在我国, 有许多民族以图腾为地名、人名和官名的, 这是图腾崇拜的另一表达方式, 如:“白族过去以图腾名称为姓。以虎为图腾便姓‘虎’……后来, 由于白族与汉族交往频繁, 他们看到汉人都姓李、王、赵、张等, 不见有姓虎的, 怕人嘲笑, 于是, 姓虎的便改为何、和、胡、鲁、木等姓。”[16]纳西族是以虎为图腾, 他们也曾以虎为姓。据四川《盐源县志》记载, 当地有些 (纳西族旧城) 人姓“喇喇 (拉拉) ”, 喇喇即虎。“至今, 在宁盆地西北的拖支乡阿拉瓦 (虎村) , 有六户纳西族仍姓‘虎’。”[17]彝族是以虎为图腾的另一个民族, 他们喜欢以“虎”自称。据《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记载, 今云南哀牢山脉一带的巍山、南涧、弥渡、景东、南华、楚雄、双柏等地的彝族, 男人自称“罗罗颇”, 女人自称“罗罗摩”[18]。在彝语中, “罗罗”意思为“虎”, “颇”是“雄性”, 故男人自称“雄虎”;“摩”意为“雌性”, 故女人自称“雌虎”。

篇4:《山海经·海经》之生育伦理

【关键词】《海经》 生育伦理 二元对立结构 三归一

《山海经》乃我国先秦古籍,全书分为《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本文将《大荒经》纳入后者),因其保存大量“荒唐无稽”的上古神话传说,千百年来皆被视为一本奇书。实际上,从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记述中,我们理应更进一步去挖掘其独特的伦理价值。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各民族的神话都隐藏着一种深层结构,它既是原始人“思维构成原则”的滥觞,同时也重构起现代人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对于《海经》,笔者以为它不愧为一面有繁衍思维之明镜,涵括并透射出莫大之生育意义,犹《周易·条辞传》所载——“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自然与文化

《海经》共计四次描摹一种奇美、令人向往的乌托邦,譬如“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海外西经》)的沃野、“百谷自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兽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海内经》)的都广之野,以及《大荒南经》中衣食自有的臷民国。于后人而言实为荒唐,但问题是,先民为何不厌其烦地图绘其存在呢?答案乃一“自”字,即所谓“原始人的大量神话,就是人类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把自然和文化两大因素既对立又统一的经验总结”1。令人抱憾的是,现代人的驯化思维早已完全把“自然”和“文化”耸峙成两座对望的悬崖,中间横隔巨大深渊:自然以孤立化成,人类活动所生的方为文化。实质上,在先民的生育伦理观念中,万物生化皆不可刻意造就。这种“自”更是原始宗教流派之源,即个体在自然中脱胎而出,而后与自然共享文化,最终连同文化融归自然,这循环链条背后乃“自化”这一无形力量。当然,如果把自然仅仅理解为静止、外显的客体存在物,那么灵兽神话的深层结构就被忽略了。上古反复塑造的人兽合体形象,似乎在暗示某种特殊联结。《海经》里有一女子跪倚着桑树吐丝,这是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片段。这女子就是后来《搜神记·女化蚕》所记载的蚕神,她与马皮合二为一,永远扯不掉。于是,在自然/文化二元对立的大结构下,亦可分析出以下矛盾关系:父为其爱女杀马,人马相冲,生育阻断/白马皮包住女儿,蚕马吐丝,生生不息。列维·施特劳斯曾经很疑惑,先民把能和百兽通感之人予以推崇,现代人已遗失这种能力,而讽刺的是,他们不仅揶揄先民,还奔走欢呼人类地位提高了。《海经》的生育伦理结构正因此,把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世代面前:如何生长、如何发育、如何分辨自然(物生)和文化(两性生)的不同?

二.神族与部族

《海经》的叙事语境是值得关注的一点,特别是在神族和部族关系的处置上。由于我国上古强调天地应化,一般不孤立谈及神谱,突兀地出现部落族系介绍更为少见。换言之,上述两者不是割裂开来的,介绍神族,最主要作用在于引出部族“生”“育”之神圣性;帝神、先祖两个平面的相交,部落的历史真实性,显然亦异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希腊神话。那么,关于神族和部族的二元结构,先民是如何对立又统一起来的呢?其一,概述部落的生成。“西南有巴国。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海内经》),大昊就是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这样的叙事语境也影响了后世著作,譬如玄鸟蛋被吃后生下了契,他就是商人始祖,所以《诗经·商颂·玄鸟》便载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二,追溯姓氏的流变。《海内经》里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即帝颛顼的老师,而氐羌便是商周时期古老的少数民族。

当然,单靠口耳相传来缓和这种二元结构的矛盾,难免会陷入不被信服的窘境。换言之,亟需一场可视化的证据,让上述和谐关系凝固在后嗣的经验当中,而首先就是部族有通神之人,再者要具备通神的仪式或工具。最有代表性的是《海外西经》的一段:“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神巫们能借助灵山,积极扮演中间角色,去填补神族、部族两者出现的断层,与此同时,生育伦理的雏种也成形于无意识当中。然而,问题似乎还得不到有效解决:即使巫术确实不可或缺,批判者还是能抓住它的“阿基里斯之踵”,甚至否定其历史价值,“它们是人类无成果的首创精神、白费劳力、历经挫折的希望的丰碑……更多地具有悲剧的性质而不是笑剧”2。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绝非简单的巫术驳斥论,几乎可以说,它把持有原始伦理观的先民逼上绝境。《海经》中对巫医同业的描述层出不穷,暗示育人和救人合二为一。此外,巫师作为部落生育规范的引导者或榜样,尽其一生诉诸筮占、傩舞、巫术、祈祷、咒语等仪式,一方面借神族的伦理关系昭示部族,诸如默认乱伦、追求多子多福;另一方面,有效防控神族所错犯的灾情,像地震、旱灾洪水等等,指引人们更好地繁衍生息。它们同样没有解构二元对立结构,反而巧妙糅合为生育伦理,岂是所谓“生产力低下”能贬斥?

三.诞生与复活

列维·斯特劳斯为了解释“神话思维总是从对立的意识出发,朝着对立的解决而前进”3,他采用了古希腊俄狄普斯王的著名神话,来阐述人是如何诞生的这一命题。质言之,人类要么生于土地,要么生于两性交媾。不过依笔者看,仅仅在“生”的阈限内说明其二元对立结构仍然不够,还需把矛盾延扩至生、死两类,方能更好地进入《海经》生育伦理的语境里。首先,书中“诞生”形式是多样、充满奇幻思维的。《大荒东经》提到一个司幽国,此国男不娶女不嫁,但并不妨碍生育孩子繁衍后代,何也?答案是,男女双向只要靠感觉意念便可通气受孕。现在,我们把男、女、受孕三个结构打散,并分别设为A、B、C,改变A类,会有“鲧腹生禹”的父生子模式;改变B类,就像沐浴在黄池里就可以怀孕的女子国;而对于生育方式的C类,则变成“其民皆生卵”,或者踏巨人足迹感化而生……这些现象的深层结构就体现在,先民极有可能认为两性交媾是低级的。他们并不满足从两性(施特劳斯认为其属于“文化”)中寻找人类繁衍的依据,而是基于万物一体的理念上,设想生命起源的种种可能,甚至拔伸至宗教哲学高度。其次,《海经》中“死”的命题也经常被抽取出来,作为所谓“人类对生命的各种追寻与探索建立在认识死亡的基础上”4的凭证。不过,本文决定着眼于“复活”,主要缘于此词的特殊性——它本身就含有死、生二元对立关系——蕴含原始人的思维构成原则。虽然书中有不少复活神话,但若说最有意思的,当数“鱼妇”故事:“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大荒西经》)。颛顼是靠“化生”方式复活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探讨,为什么要等到北风刮来?此乃其一;其二是时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蛇变鱼之际,化成半枯的鱼苏醒?很多人均采取冷漠、浅尝辄止的态度,实为不可取,因为对于上述二问的解答,直接决定了本文对《山海经·海经》生育伦理的“三位一体”归纳。

四.“三归一”架构

若加以留意,会发现整部《山海经》只出现过一处口头言语,即黄帝对旱精女魃所谓“神北行!”再对多部《北经》中“无启之国”、“无继子”、“烛龙”以及“禹杀相柳”等描述的比较研究,笔者以为“北”向实质上寓藏着谨慎、弱化的生育观,即繁衍现象不足。如果说“自然/文化”是主客体复杂对换关系的外化,“神族/部族”缘于对空间、横截面之剖析,则从时间、纵向上考虑得到的便是“诞生/复活”。于是,先民诉诸线性思维,努力在四大方位的叙事语境下,以及时空、横纵之联结中,使其仍与生育伦理藕断丝连。譬如,古老的鲛人传说就有可能源发于“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海内北经》)这一片段。鉴于此,既然颛顼的化身是鱼妇,自然与北风有关系。故而,针对“蛇乃化为鱼”,同样也极具话语蕴藉,亦即上文所提到的第一层面:推崇自然,也可以诉诸图腾文化。中华民族的初祖是伏羲和女娲,这对兄妹皆为半蛇半人形象,由图腾“蛇”繁衍下来的,便是龙人。最后,颛顼无疑代表了“神族”这一结构,但鱼妇神话是否也深埋“部族”的密码?毋庸置疑,答案就在那一句“有鱼偏枯”中。我们亟需突破认识惯性去对“鱼”进行意象建构,换言之,它本质乃一象征物,直接暗示了先民生存于水域环境中,而这也恰恰回应了“海经”之名。至此,在二元对立分解后,鱼妇神话终于完成对生育伦理“三归一”的架构。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86-787.

[2]J.G.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3]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篇5:山海经翻译

原文

玉台凌霞秀,王母怕妙颜(2)。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3)。

灵化无穷已,馆字非一山(4)。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5)!

[注释]

(1)这首咏赞西王母的妙颜,永寿和神通,以抒发诗人的`厌弃世俗之情。

(2)玉台:玉山上的瑶台,即西王母的居处。《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凌霞:高出云霞之上。秀:灵秀,秀美。怡:安适愉快,和悦。妙颜:容颜美妙。

(3)天地共俱生:谓王母与天地同生。几何年:多少岁。

(4)灵化:神灵变化。无穷已:没有穷尽。仙馆非一山:《山海经》之《西山经》说西王母居玉山;《大荒西经》说西王母“处昆仑之丘”,郭璞注:“王母亦自有离宫别馆,不专住一山也。”《穆天子传》说西王母居于弇(yān 掩)山,故曰“仙馆非一山”。

(5)高酣:高会酣饮。发新谣:《穆天子传》说,周穆王为西王母设宴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作歌谣道:“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宁:怎,哪里。 俗中言:凡俗之言。

[译文]

玉台灵秀出云霞,

王母安适美容颜。

天地与之共俱生,

不知岁月几多年。

神灵变化无穷尽,

仙馆很多非一山。

高会酣饮唱新谣,

篇6:海经海内北经原文及翻译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

犬封国曰大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曰从足。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大蜂,其状如螽;朱蛾,其状如蛾。

蟜,其为人虎文,胫有【綮糸换月】。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

阘非,人面而兽身,青色。

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披发,无一手。

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蝟状如狗,黄色。

袜,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

戎,其为人,人首三角。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阳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

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列姑射在海河州中。

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大蟹在海中。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大鯾居海中。

明组邑居海中。逢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文言文翻译:

海内由西北角向东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依次如下。

蛇巫山,上面有人拿着一根棍棒向东站着。另一种说法认为蛇巫山叫做龟山。

西王母靠倚着小桌案而头戴玉胜。在西王母的南面有三只勇猛善飞的青鸟,正在为西王母觅取食物。西王母和三青鸟的所在地是在昆仑山的北面。

有个神人叫大行伯,手握一把长戈。在他的东面有犬封国。贰负之尸也在大行伯的东面。

犬封国也叫犬戎国,那里的人都是狗的模样。 犬封国有一女子,正跪在地上捧着一杯酒食向人进献。那里还有文马,是白色身子红色鬃毛,眼睛像黄金一样闪闪发光,名称是吉量,骑上它就能使人长寿千岁。

鬼国在贰负之尸的北面,那里的人物是人的面孔却长着一只眼睛。另一种说法认为贰负神在鬼国的东面,他是人的面孔而蛇的身子。

蜪犬的形状像一般的狗,全身是青色,它吃人是从人的头开始吃起。穷奇的形状像一般的老虎,却生有翅膀,

穷奇吃人是从人的头开始吃。正被吃的人是披散着头发的。穷奇在蜪犬的北面。另一种说法认为穷奇吃人是从人的脚开始吃起。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自有两座台,每座台都是四方形,在昆仑山的东北面。

有一种大蜂,形状像螽斯;有一种朱蛾,形状像蚍蜉。

蟜,长着人的身子却有着老虎一样的斑纹,腿上有强健的小腿肚子。蟜在穷奇的东面。另一种说法认为蟜的形状像人,是昆仑山北面所独有的。

阘非,长着人的面孔却是兽的身子,全身是青色。

天神据比的尸首,形象是折断了脖子而披散着头发,没了一只手。

环狗,这种人是野兽的`脑袋人的身子。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刺猬的样子而又像狗,全身是黄色。

袜,这种怪物长着人的身子、黑色脑袋、竖立的眼睛。

戎,这种人长着人的头而头上却有三只角。

林氏国有一种珍奇的野兽,大小与老虎差不多,身上有五种颜色的斑纹,尾巴比身子长,名称是驺吾,骑上它可以日行千里。

昆仑山南面的地方,有一片方圆三百里的氾林。

从极渊有三百仞深,只有冰夷神常常住在这里。冰夷神长着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另一种说法认为从极渊叫做忠极渊。

阳污山,黄河的一条支流从这座山发源;凌门山,黄河的另一条支流从这座山发源。

王子夜的尸体,两只手、两条腿、胸脯、脑袋、牙齿,都斩断而分散在不同地方。

帝舜的妻子登比氏生了宵明、烛光两个女儿,她们住在黄河边上的大泽中,两位神女的灵光能照亮这里方圆百里的地方。另一种说法认为帝舜的妻子叫登北氏。

盖国在大燕国的南面,倭国的北面。倭国隶属于燕国。

朝鲜在列阳的东面,北面有大海而南面有高山。列阳隶属于燕国。

列姑射在大海的河州上。

姑射国在海中,隶属于列姑射。

射姑国的西南部,高山环绕着它大蟹生活在海里。

陵鱼长着人的面孔,而且有手有脚,却是鱼的身子,生活在海里。大鯾鱼生活在海里。

篇7:山海经翻译

读《山海经》 其八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篇8:山海经翻译

读《山海经》 其七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o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篇9:山海经翻译

读《山海经》 其十三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篇10:再读《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某种莫名的感动就会涌上心头。我仿佛看见,巨人夸父,跨越荒原孤独奔跑的劲头在眼前。

怀着满腔的热忱,为了梦中那一抹妖冶光芒,你让理想始终朝着日头的方向。旷世焦渴,源自缺乏清流的滋润。书上说,“河、渭不足”。区区河渭,怎么能够满足干涸心田上龟裂的渴望?!灼热的日头,已经远遁。有什么力量,竟然能够,让你健壮的身体瘦成那根干枯手杖?晚风凄清,掠过面颊,坚硬的外壳随之片片脱落,坠地。无人的夜里,只有我懂你心意„„

梦之路,好辛苦!

无法猜度,“道渴而死”那一刻,你有没有为自己的选择而悔恨。不过,我了解你内心的渴望:你甘冒被熔化的风险,挽留光明,只为了心中不肯熄灭的信念。

英雄的夸父,倒在了苍茫群山之中。可我知道,倒下的只是伟岸身躯,梦想不会睡去。

骨殖,深埋在土壤里。因为你的逝去,峰峦垂首,江河断流。那些血色的泪珠,在跳舞。

有风经过的日子,回访的阳光洒满神奇大地。你看,悲情原野分外妖娆,朵朵桃花儿在绚丽开放。

酷毙的夸父,那炫耀景象是你不死的梦想!

篇11:阿长与《山海经》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文章锤炼语言的方式

2、学习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学习课时

2课时

四、学习过程

1、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得美女蛇的故事是不是非常的神秘呢?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2、知识链接

a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鲁迅先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的代表作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b题目解说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从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

生:阿长与《山海经》„„

师:对,这篇文章既写了阿长,又写了《山海经》。那么,阿长她究竟是鲁迅的什么人呢?

生:女工,保姆,长妈妈„„

师:对,阿长是鲁迅家中的保姆。文章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同学们,这是因为《山海经》是阿长写的吗?

生:不对,是阿长买的„„

师:对,是阿长买的,那么阿长为什么要给儿时的鲁迅买书呢?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熟读课文,找出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故事?请同学们抓紧时间阅读,在文中标注出这些故事具体出现在哪些自然段。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同时将黑板上的生字词在文中具体位置用笔标注出来。好,大家的课文应该都阅读的差不多了。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3、检查预习

a字词注音

憎恶(zengwu)惧惮(judan)粗拙(cuzhuo)哀悼(aidao)震悚(zhensong)疮疤(chuangba)孤孀(gushuang)诘问(jiewen)霹雳(pili)骇(hai)

掳(lu)懿(yi)辟头(pitou)规矩(guiju)掷(zhi)

师:同学们,我想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上来给生字词注下音„„

这三位同学做题的速度都很快啊!好,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他们的做题 的正确率是不是也很高呢?(用红色粉笔指定每一个字词)这个字词的注音正确 了吗?

生:正确(错误)!

师:(正确)很好!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领读一次)

(错误)那么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呢?

生:(错误)读„„

师:对,应该读„„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领读一次)

(正确率高)这两位同学看样子是进行了认真的课前预习了!基本上都

掌握了正确的生字词注音,希望其他的同学今后都要向他们两位同学学习!

(正确率低)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生字词注音做的怎么样?(生:不

好!错的很多„„)请你们两位同学站起来!老师想知道你们课前进行了预习没有?(生1:预习了!)以后预习一定要认真!这些都是基本的字词,一定要掌握!(生2:没有预习!)想要学好语文,以后一定要进行课前预习!你明白了吗?你们两个同学下课后,将这些写作错的字词每一个抄写十遍!下午放学后交给我!好,坐下!

同学们,大家一起将黑板上的这些字词齐读一遍!(“憎恶、憎恶”预备

起„„)

b字词注释

即觉:立即察觉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惊慌急迫

惧惮:害怕

诘问:责问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孤孀:寡妇

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给生字词注了音!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看黑板

上的字词注释,将字词与注释一起齐读一遍!(“即觉:立即察觉”预备起„„)

4、分析课文

a第一步

师:好,我们刚刚一起学习了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接下来,我要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阅读课文前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作者在这篇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故事呢?有没有同学主动回答问题的?好,„同学,请你回答一下,作者在这篇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故事?请按照作者在文中安排的先后顺序一一找出来!

生:(可能答不出来)„„

(可能答出一点)„„

师:(可能答不出来)„同学,好好在文中找找,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总共写了几个故事?文章中总共出现了有几个故事?

(可能答出一点)对,还有呢?„„没有了吗?再好好找找看„„

生:(可能答不出来)„„

(可能答出一点)5个,6个,7个„„

师:(可能答不出来)看样子,这个问题难倒了„同学,有谁愿意主动帮助一下

„同学吗?

(有:请„同学回答一下你找到了几个故事?他们分别是什么?)

(没有:看样子,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同学,还难倒了我们„班的大部分

同学!好,那么大家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来探讨一下,鲁迅先生在他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哪些故事呢?)

(可能答出一点)只有„个?(生:7个,8个,9个„„)

对!应该说是七个!那么,同学们,这七个故事分别是什

么呢?请按顺序回答!

生:„„

师:(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就一边帮助他们总结!)对!有„„,老师用四个字概括同学们找到的这几个故事,是不是分别是:“阿长”由来?切切察察?“大”字睡相?过年吃橘?长毛旧事?谋死隐鼠?买《山海经》?(一边进行板书书写)

b第二步

师:好,这篇文章,总共就写了这7个故事!,他们分别是„„

生:“阿长”由来、切切察察、“大”字睡相、过年吃橘、长毛旧事、谋死隐鼠、买《山海经》

师:同学们,那么在这些故事中,你们认为哪一个故事最能感动你们呢?

生:„„(买《山海经》的故事)

师:哦?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感动你们呢?

生:„„

师:是不是因为是阿长买的呢?这也就奇怪了,鲁迅先生儿时家里还算阔气,给他买书的人一定也不会少!那为什么偏偏作者就那么难以忘怀阿长呢?同学们,我们一定都迫不及待想了解阿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吧?好的!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翻到课本第51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阿长”由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这篇文章总共写了7个故事,按照作者的安排顺序,第一个故事出现在哪几个自然段?第二个故事呢?第三个故事?第四个故事?第五个故事?第六个故事?第七个故事?

生:第一个故事是在1、2自然段;第二个故事是在3自然段;第三个故事是在3-5自然段;第四个故事是在6-12自然段;第五个故事是在13-18自然段;第六个故事是在19自然段;第七个故事是在19-29自然段。

师:好,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第一个故事——“阿长”由来。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阿长是不是姓长呢? 生:不是!

师:那么,既然阿长不姓长,她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同学,请你回答!

生:„„

师:很好,„同学说的非常准确!请坐下!老师再补充一点„„(如有需要)

在这两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阿长是不是有很多种称呼呢?“我”的母亲和许

多别的人称呼她什么呢?

生:长妈妈

师:对!长妈妈!那么祖母呢?是怎么称呼她的?

生:阿长

师:对,是阿长!那“我”,作者平时是怎么称呼她的?

生:阿妈!

师:对,是阿妈!但在憎恶她的时候,作者又会叫她什么?是不是阿长呢?同学们,从这些对阿长的不同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长的姓名、身世都一无所知。这说明了阿长的出身,是不是很低下呢?(一边板书)

这两个自然段呢主要是介绍了阿长称呼的由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第3自然段!同学们,这一段到第5自然段写的是哪些内容?

生:切切察察和“大”字睡相

师:对,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述的是阿长的切切察察和“大”字睡相。同学们,阿长的切切察察和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意义相近呢?

生:说人长短,低声絮说

师:(如答不出)是不是说人长短和低声絮说?这些词语,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呢?

生:是贬义词!

师:对!是贬义词!是不是说阿长饶舌多事的性格特点?

(一边板书)

作者对于阿长的这一习惯,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生: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

师:对!这里写到了作者对阿长最初的感情是不是——不大佩服啊?

(一边板书)

文中除了写作者讨厌阿长的切切察察,还讨厌什么呢?

生:睡“大”字„„

师:对!是不是还有爱打小报告呢?在第3自然段第6行作者是不是写到“又

不许我走动,把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同学们,这里是不是觉得阿长有时候很可恶呢?童年的鲁迅,也是认为阿长很可恶的!但是,阿长“不许我走动,把一株草,翻一块石头”,是不是又说明了阿长很关心“我”的安全,要“我”爱惜花草,教“我”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呢?

只是,阿长,作为一个长辈,她也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晚上睡觉

经常睡成“大”字!同学们,睡成“大”字,如果是一个男人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还可以理解呢?但是,尤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出生的女人,这是不是说明阿长非常的粗俗啊?(一边板书)

但是,作者在批评阿长粗俗的之后,是不是也想告诉同学们阿长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呢?(一边板书)

同学们,老师还是不能理解,这个“大”字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想请一个同学摆一个“大”字给大家演示一下!„同学!请你站着摆一个“大”字让大家看看!好!同学们!用我们的四肢摆一个“大”字,是不是正是„同学摆得那个样子?好,请坐下!试想一下,同学们,假如你们有人和你们睡在一床,摆出了这么一个“大”字,你是不是会很难受呢?可见,当时的鲁迅先生该有多么的讨厌阿长了!那么,作者对阿长所不耐烦的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我们接下来一起看到第6到第12自然段。作者在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就写到了阿长懂得的那些规矩是作者所不耐烦的。那么,那些规矩又是什么呢?

生:过年吃橘„„

师:对,这些规矩有过年吃福橘;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地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是不是觉得这些规矩很是烦琐?

(一边板书)

同学们,从这些规矩中,我们可以分清楚哪些是迷信,哪些是礼节呢?

生:„„

师:对,这说明阿长虽然迷信,但却懂得很多好的礼节,对不对?但是,童年的鲁迅分不清好坏,对阿长教给他的所有规矩,都感到很不耐烦!实际上,阿长之所以要告诉作者那么多规矩,是不是都是因为太过关爱作者了呢?

(一边板书)

阿长经常挂在嘴巴的这些规矩,可以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阿长的一生,可以说是受到了封建思想荼毒的一生。但他也继承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美德。她当然也有自己的故事。虽然她记不清自己的名字,却还记得“长毛“的故事!这是仅属于阿长的故事!童年的“我”,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对阿长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呢?

(一边板书)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到第13至第18自然段。看看阿长的“长毛旧事”究竟有多么的神秘呢?好,同学们,大家看到第1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生:„„

师:对,写了长毛进城!那么第14至第18自然段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生:„„

师:对,是不是写了阿长的“神力”?作者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阿长具有“神力”!那么,这种“神力”,究竟是源自何处呢?同学们,大家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阿长,作为一个出生在封建旧社会的女性,她的身上一定是存有更多封建传统的道德烙印。然而,她居然还为曾经被“长毛”掳了去,脱了裤子,站在墙头挡大炮感到骄傲自豪!这里是不是说明了,阿长敢于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敢于嘲笑封建伦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具有了民主自由的意味呢?自然,鲁迅先生看来,她也就具有了“神力”!从此之后,对阿长是不是就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呢?同学们,我们再回头一起看到第13自然段,看这句话“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是不是可以看出,阿长的长毛故事有随意编造的可能性呢?但阿长绘声绘色的讲述,似乎脱裤子档大炮的故事又是真实的。这6个自然段是不是表现了阿长的无知愚昧,但又让人看到了阿长内心的纯朴善良呢?在“长毛旧事”这个故事里,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由“空前”的敬意变成了“特别”的敬意。

(一边板书)

在第十七自然段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哪些事情说明“我”已经不再对阿长讨厌与不耐烦了,而是特别的敬意?

生:„„

师:是不是作者已经不再计较阿长的烦琐礼节和睡“大”字了?但是,童年的鲁迅,是不是真地原谅了阿长?大家看到第18自然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这里写到了文章中的第6个故事!阿长谋杀了作者的隐鼠,是不是说明作者对于阿长此时已经“憎恶”到了极点了?以致对她的敬意彻底消失了。用四个字是不是可以概括为“敬意消失”?

(一边板书)

这里是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第几个变化?

生:„„

师:应该是第6个变化!是不是从一开始的不大佩服,然后是讨厌,再是不耐烦,接着是空前的敬意,又上升为特别的敬意,到了现在,这种敬意又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了呢?但这篇文章,是作者为了纪念阿长而充满真情写下来的。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是不是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19至第29自然段,看看第七个故事——“买《山海经》”这个故事里,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究竟发生了何种转变?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阿长买《山海经》的这11个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容!好,同学们,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究竟发生了何种转变?请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生:„„

师:是不是在第26自然段呢?作者对于阿长又产生了“新的敬意”,这个时候,是不是还有极其的感激呢?

(一边板书)

同学们,作者是因为什么事情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呢?

生:为我买了《山海经》„„

师:是不是因为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呢?这11个自然段是不是主要写了阿长为鲁迅寻买《山海经》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呢?那么,同学们,阿长为作者买《山海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因为鲁迅对《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师:原因是不是因为作者对于《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请同学们将文中描写作者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句子画出来。(提示)是不是从一开始在一个远方叔祖家中听说了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呢?作者当时是不是也“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然后,到了第21自然段,作者又写到了“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后面,接着写到“因为太过于念念不忘,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了”。同学们,这里是不是说明了阿长很热心,很关心我呢?好,同学们,那么买《山海经》的经过又是什么呢?„同学,请你将描写阿长寻买《山海经》的经过和结果的内容朗读出来!

生:„„

师:(引导)是不是从第23自然段开始,至第25自然段呢?这里写了阿长为“我”寻买《山海经》的经过和结果,作者虽然没有明说阿长是特意告假回家为“我”买《山海经》的,但在得知作者想要得到《山海经》后,阿长是不是一直都在为“我”寻买呀?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呢?作者第二次在文章写到了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这是不是说明阿长对“我”很用心,也表现阿长真诚热心的性格特点?(一边板书)

别人不肯做的事情,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这就是阿长的第二个“神力”,对不对?所以,作者对于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同学们,当阿长将《山海经》送给作者的时候,作者的表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两个最能代表作者当时心情的词语!生:„„ 师:对!“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这是不是说明了我当时意外兴奋的惊喜之情啊?“我”甚至想都没有想过,阿长,一个“并非学者”的保姆,甚至将《山海经》都读成了“三哼经”的文盲,居然能够将这样一本很多人不愿帮我找,或是他们都找不到的书给找到了!可见,阿长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情,给童年鲁迅的心理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作者自然就很喜欢阿长送给自己的《山海经》这本书。在第27自然段,作者写到“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里是不是表明了,阿长和她送给“我”的《山海经》这本书,对于我,是不是十分的重要啊?然而,很多年后,作者自己又另买了一部石印的《山海经》但阿长送给自己的那部木印的《山海经》,“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而阿长,后来也辞了人世。作者对于阿长,到了现在,是不是只剩下怀念之情了呢?(一边板书)

请同学们一起充满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我的保姆„ 预备起!)

5、课文小结

师:经过两个课时的学习,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

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七个故事,它们分别是阿长由来、切切察察、“大”字睡相、过年吃橘、长毛旧事、谋杀隐鼠、买《山海经》。重点写了什么?

生:买《山海经》„„

师: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看出阿长是怎样一个人?(指着板书)

生:地位低下、饶舌多事、非常粗俗、规矩烦琐、无知愚昧

师:但是,实际上作者在贬低阿长的一些不好的形象特点之后,是不是也暗含着对阿长关心生活、不拘小节、关爱孩子、纯朴善良、真诚热情的美好品质的赞美。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先扬后抑。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叙述线索的呢?作者的感情是不是经历了八次变化呢?是不是由一开始的不大佩服,到讨厌,不耐烦,再到空前敬意,特别敬意,接着敬意消失,再后来又产生了新的敬意(感激),最后就是很是怀念。同学们,在这篇文章结束之前,我还想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重点叙述的是买《山海经》的经过,却又写了那么多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与《山海经》毫不相干的内容呢?

生:„„

师:是不是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跑题了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写的最详细的故事是什么?

生:买《山海经》

师:对,是买《山海经》!前面的六个故事是略写。

(一边板书)

作者之所以写了阿长的那么多故事,重点是为了阿长买《山海经》这个故事作铺垫。这些内容看起来与《山海经》没有联系,实际上却将买《山海经》这个层层推向了高潮。这种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是这篇文章的另一大写作特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写作中,能够积极地进行运用!

好,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

课堂点拨:

六、板书设计

▏阿长由来

→地位低下

▏ 敬佩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关心生活▏

略写——————

▏大字睡相

→日常粗俗→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规矩烦琐→关爱孩子▏ 感激

▏长毛旧事

→无知愚昧→纯朴善良▏

详写—————— ▏买《山海经》→真诚热情

▏ 怀念

感情线索

上一篇:迎新欢迎词教师版本下一篇:小溪和大海多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