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读后感

2024-05-13

山海经读后感(通用6篇)

篇1: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读后感 15篇

《山海经》读后感 1

山海经可谓上古第一奇书,它是中华民族古人想象力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本记载先秦时期那些奇幻故事的古籍,将远古时期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展现在我们面前。晋朝陶渊明曾言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从古至今我们无数先人都为之探索与证实,而这本书对我们了解几千年前的远古社会、山川河流、风土民俗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此书成于战国末年汉初时期,它记载着四十个国家、五百五十座山川河流五百多神魔怪异。集怪异、地理方位、民俗巫术、以及大量水利矿产于一体,从而又有“古之巫书,山珍海馐”一说。

对于古人来说,《山海经》给予他们对美好世界的希望与幻想,让他们有在乱世中有战胜疾病、战争、压力的信念;对于我们而言,书中的神话可以说是从小听到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深藏于血脉之中的民族精神与信仰。

《山海经》读后感 2

山海经?是关于古时候的山和海的书吗?不是的,山海经是古时候一本奇书。

山海经里面讲地理神话历史博物巫术科技医药,宗教,民俗民族……比如海内东经,叙述了遍及临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五大流域的二十五条著名的江河,为后来撰写《水经注》等地理名著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特别重视描述当时各地的生产富庶之区。这些材料不仅记述了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还描述了个氏族和睦共处,安居乐业,共同发展,农业生产的景象是,我国经济地理民述的滥觞。该书对上古各地氏族部落的地理分布的叙述,开创了我国民族地理的先河。

山海经中的很多神话传说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诸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精卫填海、刑天争神、夸父追日、鲧窃息壤、后羿射日、黄帝战蚩尤等著名神话,均出自本书。后世创作浪漫想象文学者,往往取材于此,如《穆天子传》、《庄子》、《楚辞》、《淮南子》、《博物志》、《神异经》、《搜神记》、《镜花缘》等受其影响的作品多不胜数,其可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之渊源。

我读山海经这本书,我心中疑惑的铃铛总是被我读响。但疑惑始终会被这本书破解,我读书。我读山海经这本书,渐渐的读到了知识的海洋!

《山海经》读后感 3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了古代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还记载了许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奇怪事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一部奇特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所记事物的地理位置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向四面展开铺叙。其中描述《山经》五卷是从南方开始,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最后到达九州中部;海经八卷分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也是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来描述;大荒经四卷则是依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描述;最后一卷是海内经。

我特别想找到书中的当扈,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山海经·西山经》:“(上申之山)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当扈是一种怪鸟,样子像传说中雉。当扈图有二形:其一以须毛飞,其二似雉。郭璞《图赞》:“鸟飞以翼,当扈则须。废多任少,沛然有余。轮运于毂,至用在无。”吃了它的肉就能治疗近视!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杤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楝,服之不忘。

《山海经》读后感 4

初读这篇文章,大概了解了阿长的模样以后,不免有些失落。“阿长”在我未读书之前给我的印象是温柔的、纤瘦的、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可读了以后,却渐渐知道她原来是一个又矮又胖、唠唠叨叨的老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形象,却正让我感觉到文章的真实性。更增加了我的阅读兴趣。

长妈妈有些习惯确实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型睡姿、各种古怪的礼节……全文中并没有怎么介绍阿长的优点,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鲜明的真实的人。

慢慢的,她开始让我又爱又恨。

她相信梦想、相信许愿,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生活。最令我感动的便是她买《山海经》那一段。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到这本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的书的,谁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一个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的人是怎么买到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个长妈妈虽然有很多缺点,有时还会像个小孩子一样,但这都无关紧要。

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一些平平淡淡的事,一份真真切切的情。

《山海经》读后感 5

在《山海经》中的《西山经》章节有这样的记载:“山中还有一种鸟,长得像鸮,却长着青色的羽毛和红色的嘴,有和人一样的舌头,能学人说话,名为鹦。” ——这是我读书时第一次有了跟山海经距离很近的感受,

书中还有记载:“观水中有很多文鳐鱼,外形像普通的鲤鱼,长着鱼一样的身体和鸟一样的.翅膀,浑身是苍色的斑纹却有着白脑袋和红嘴巴,常常在西海、东海畅游,在夜间飞行。”——我去百度飞鱼,虽有部分出入,但书中记载是否是飞鱼的之前形态呢?

还有很多很多,我读的时候逐渐去代入自己认知里所知晓的、相似的物种,这大概就是《山海经》的魅力,我且无论是否真实,但是其中的千奇百态,究竟是眼睛所见、耳听为实,还是脑口所虚的,其真真假假,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有的答案不在书里,在那些好奇里,未知里,未来里。

《山海经》读后感 6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文章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鲁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文章围绕长妈妈选取了五个方面事例,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有的在开头指明了写出了长妈妈是一个社会地位非常非常低下的平凡劳动妇女,但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结尾又以深厚且朴实的意义,抒发了自己对他深深的怀念,从文章的前半部分看,因为长妈妈误脚踩死了我的稳鼠,这表明小时的长妈妈,我对她是极其不满的,但是长妈妈为我买了的《山海经》使我对他有了敬意,一是他居然真的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二是为“我”买来了“我”所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看,长妈妈就是一位旧时代女性的活模子,真面孔,善良的她却也有一颗思想保守不前卫的封建之心,但种种封建之动作,话语也就表现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山海经》读后感 7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里,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要数长妈妈了。

这是一个作者又爱又恨的人,对她的情感大起大落。先向读者叙述了节日里她告诉并要求我说、做的麻烦的礼节,譬如元旦是要说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再说到她害死了我的隐鼠,引起我对她的反感;最后,也是我真正钦佩她的原因,她不惜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我买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作者用自己的文笔着力描写了这位长工,效果当然也很明显——她的身上写满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恶习和不公。当然,她的形象也不全是负面的,正如前文所说利用节假长妈妈为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这正是体现了她的善良。

对长妈妈的形容不只是内容更在于细节。文章有一处是她告诉我元旦起来时的礼节,当我差点忘记时,她眼中充满了惶恐;另一处是买回《山海经》的场面,她口口声声的叫其为“三哼经”……多么可怜的人儿啊,迷信文化层次低却又是如此得善良,读来让人感动。

细细读完,你会发现作者对长妈妈的爱只是由于《山海经》吗?更是因为他对她的同情,对千千万万个被封建社会折磨着的的底层人的同情。

《山海经》读后感 8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追忆散文。与大多数鲁迅揭露残酷世界的文章不同,这篇散文写的是与家里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场景。文章中看似是普通的事情,却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恩和尊重以及想念。文章还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淳朴、迷信、唠叨的性格。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长妈妈,文中写作技巧是鲁迅常用的先抑后扬。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鲁迅用笔来描写自己的情感。长妈妈对孩子细心教育,虽然不了解孩子的真正的想法,有时让孩子觉得麻烦和讨厌,但是她给鲁迅先生买了他人生的第一本书《山海经》,这让鲁迅先生印象深刻和倍加感激。长妈妈自己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但看到孩子日夜想着一本书,于是把书买了下来。在当时的年代,这并不容易。

在我们的现代,买一本书并不难,让我们的家人给我们买本书并不难。难的是,家人很少理解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不断地鼓励我们,我认为这是现代孩子所需要的。正如鲁迅先生需要这本书作为他改变人生的一个契机,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契机。

《山海经》读后感 9

结合文章第3段来看,可以知道长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嚼人舌根,喜欢“切切察察”。

结合文章第7段,可以发现长妈妈虽然身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没有十足的地位,但自己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到伤心或者是卑微,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单纯的渴望得到幸福。所以,她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质朴、淳厚的人。

结合鲁迅先生所写的事例“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可以知道,虽然长妈妈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曾读过什么含有人生哲理的书,但却拥有伟大的神力、大义凛然的风范、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她又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结合文章26—29段可以看出长妈妈关怀他人、关心孩子和善良。

总结:对于鲁迅先生来说,长妈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亲人,也正因如此,鲁迅先生才会专门以一篇文章的形式来纪念她。在我看来,长妈妈虽喜欢“切切察察”、虽然封建迷信、爱告状、大大咧咧、满肚子烦琐的礼节,但她这种善良、质朴、乐观、无私奉献的生活或者是生命的态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同时,这是一个内心纯净、质朴善良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女性与这个混沌、黑暗的社会形成的一个鲜明对比。

《山海经》读后感 10

最近,我读了彩图全解《山海经》,这本书分为《山经》和《海经》,是先秦时代的古书,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神话”。这本书里介绍的是一个个神话故事,比较有名的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等,这些故事非常神奇精彩,故事中还有好多奇形怪状的动物、神仙,比如三足鳖、蛇身人面像,还有凤凰。

《山海经》里,我最喜欢的国家是氐人国,因为那里的人都有美人鱼一样的尾巴,非常好看。印象最深的形象是西王母,我猜大家印象中的她应该是貌美如花吧?可真实的西王母长了又尖又白的虎牙和长长的指甲,还有一条又长毛又多的尾巴,有点吓人哦!

《山海经》里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种鸟,叫精卫鸟,传说她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的化身,有一次她想去看看东海的样子,就坐着小船去了东海。可是,海上突然起了风暴,海浪吞没了小船,淹死了她,精卫痛恨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就一直口衔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平东海,这个故事表现了她不畏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我们要学习精卫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本书里有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大家读一读,你们喜欢这本书吗?

《山海经》读后感 11

我想你们在寒假里读过很多书,可是我呢,只看了两本书,一本是《山海经》,另一本是《看看我们的地球》。我想你们都知道山海经有多厚,这个是我有史以来,见到过最厚的一本书。

其中我最喜欢看看我们的地球这本书,也不完全是,其实我是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里的情节。我叫它月球的变化,书上说当一天晚上是满月的时候那么下一个晚上就是月牙,在下一个晚上就会比月牙大一点的月亮。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变成满月,再从满月变成月牙。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在老家住的时候,我每天晚上常常都会去老家附近的体育建材那里玩,也会看天上的月亮,然后我真的发现这月亮一天比一天大,到了满月的时候,下一天晚上就变成月牙了。

其实我还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在新家小区玩的时候抬头看看蓝天,还会看到月亮,没想到不仅晚上也会看到月亮,早上也会看到月亮。这就说明,这月亮其实是外太空里的月球。因为那时候是早上,看到的月球没有那么明显。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后我还要读一些,像看看我们的地球这样的书,然后再去实验验证这是不是真的,这样我又多了一项知识了。

《山海经》读后感 12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记述了先秦时代的地理风貌和神话传说。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古代民族、民俗等方面内容,阅读它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先居人们的生活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海经》是对研究先秦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十分的历史价值,可以称作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

《山海经》的记述是以中原本土为中心,接往向四周展开,有学者以为《山海经》的记述范围很广阔,是不可多得的涉汲古代亚洲地理、物产、民族等内容的宝贵的历史资料集。

除了记述地理知识之外,《山海经》还记述了许多奇特的野兽。如长得像羊却长着马尾巴,这种野兽叫羬羊。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怪兽身上常常寄托着先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界的敬畏。

虽然书里记载的怪物和神话大部分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古人通过自己的大胆想象而写成的这本《山海经》给我们传达的不是当时生态的原貌,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勇气。

《山海经》读后感 13

我在寒假里看过很多书,比如:《山海经》、《淘气包马小跳》、《米小圈上学记》……把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山海经》。

读了这一本书的内容,我知道了:《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堪称中国奇幻、魔幻文学的开山鼻祖,传书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水利、破产等方面内容,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使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

本书收集啦,令人所能收集到的几乎所有《山海经》图文版本,全面呈现了这部中国上古时代极其换与史、地理,喜欢研究神秘古怪事物的读者来说,实为首选。

所以我每天看这本书的内容和图,这每一张图中下面都有意思,第一篇的奇幻瑰丽的《山海经》这里全部描述着古代时候和神话。

这本书有很多很多没有见过,又没有听过事物和生物,不过有些又是我看过的神话故事或事物和生物。

我希望更多人了解这里面的故事,学到更多知识。

《山海经》读后感 14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的第一页是山海经异兽,里面有异兽驳、遗忘鱼……但我最喜欢的一个异兽是邽山。

邦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忘了跟你们说啦!这本书我仔细的量量,一共就有3cm,刚看到封面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还有一些古话古文,我只读得懂白话却读不懂古话,我垂头丧气的打开了这本书看着看着,就入了迷这里面全是一些奇异的妖怪,实在是称奇道绝啊!

《山海经》是一本讲述了奇异妖怪的一本书请你也看看吧!

《山海经》读后感 15

放暑假了,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山海经》。我拿到后非常开心,连忙翻开了第一页,发现里面竟然有《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的故事,我心想:“这不就是语文书上的中国历史神话故事吗?怎么会出现在《山海经》里呢?”于是,我就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它们都出自《山海经》,它是一部上古奇书,里面包罗万象。”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山海经》,里面有坚持不懈的刑天、有臭气熏天的五尾狰、有善良美丽的瑶姬、有一条腿的毕方、有红发蛇身的神仙共工等等,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最让我喜欢的是百鸟之王少昊,这个故事讲了少昊刚出生时,天空中飞来了红、橙、黄、绿、黑五只颜色的凤凰,后来,少昊就在南海旁边建立了百鸟之国。他善于利用鸟儿的特点,分配工作,将百鸟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真是有王者风范啊!

我从《山海经》的故事里,认识了许多奇形怪状的飞禽走兽,也认识了很多生僻字,也感受到了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希望大家也来读一读这本充满神奇色彩的著作,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篇2: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共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海内经各四卷,大荒经四卷,另又海内经一卷。其内容以记载海内外山川形势、殊方异国、人物珍宝、草木禽兽、昆虫麟凤并杂以神鬼天命、祭品贡物、巫卜方术之类。《山海经》的重要价值包括记载了民俗、历史、科学、文学的古典知识,而且是后代志怪小说的一个起源,是“古今怪语之祖”、“小说之最古者”。

1、民俗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2、历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3、科学

《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4、文学

篇3: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中的神人形象可分为三类:人兽合体类、人兽伴生类和异形个体类。无论哪一类神形, 都是先民想象、联想能力的极度展现, 都是为了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1]。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是人兽合体类之一, 人虎相合, 虎赋予人神奇的力量, 从而使人具有异常的能力[2]。它真实地反映了先民的世界观和审美价值观, 对后世的文学、美学和文化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以先贤时哲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提出我们对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的一孔之见, 以求教于方家。

一、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

《山海经》中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有人面虎身、人身虎首、人身虎尾、人面虎爪等, 即有的取虎身、虎首, 有的取虎尾、虎爪和虎齿, 有的兼而取之。

(一) 虎身之神

1.《西山经》:西南四百里, 曰昆仑之丘, ……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 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2.《海外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 皆人面, 东向立昆仑上。 (图1)

3.《大荒东经》:有神人, 八首人面, 虎身十尾, 名曰天吴。 (图2)

4.《中山经》:有兽焉, 其名曰马腹, 其状如人面虎身, 其音如婴儿, 是食人。

5.《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 处之。

(二) 虎首之神

1.《大荒北经》:又有神衔蛇操蛇, 其状虎首人身, 四蹄长肘, 名曰强良。 (图3)

2.《海内经》:又有黑人, 虎首鸟足, 两手持蛇, 方啖之。

(三) 虎尾之神

1.《中山经》:吉神泰逢司之, 其状如人而虎尾, 是好居于山之阳, 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图4)

2.《大荒南经》:有人方齿虎尾, 名曰祖状之尸。

(四) 虎爪之神

《中山经》:神围处之, 其状如人面, 羊角虎爪, 恒游于雎漳之渊, 出入有光。

(五) 虎齿之神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人, 戴胜, 虎齿, 有豹尾, 穴处, 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其中, 《西山经》的陆吾、《大荒东经》的天吴等神灵, 他们集虎身、虎尾和虎爪于一身, 其功能更加神奇。

二、人虎组合的特性及其成因

在该书中, 人虎组合的神人借助虎尾、爪、齿、首、身等器官而具有神奇的功能, 如《中山经》记载的吉神泰逢是生有虎尾神。

又东二十里, 曰和山, 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 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 九水出焉, 合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 其状如人而虎尾, 是好居于山之阳, 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和山多产美玉, 曲折回环共有五重, 它是九条河流的发源地。泰逢是此山的主管者, 是善良、吉祥之神, 体形与人相似, 并长有老虎的尾巴, 此神取虎尾。他进进出出都闪耀着光辉, 还能够震荡天地大气、兴风作雨。《易经·乾卦》:“云从龙, 风从虎。”[3]虎啸生风, 撼山震谷。泰逢神“动天地气”,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虎尾, 如果不是人的形状而又生有虎尾, 他不可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大荒南经》中祖状之尸, 亦是取虎尾之神, 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次九经》中围神生有虎爪, “状如人面, 羊角虎爪”。他时常在雎、漳水深渊游玩, 每次进出水面都伴有光辉。他的这些特异功能, 也与半人半兽 (虎爪) 的形象分不开。《山海经·西山经》的蓐收是另一位生有虎爪的神灵 (图5) , 他掌管着刑杀之权:

又西二百九十里, 曰山, 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 其阳多瑾瑜之玉, 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 西望日之所入, 其气员, 神红光之所司也。

郝懿行曰:“红光盖即蓐收也。”郭璞注云:“蓐收, 亦金人也, 人面、虎爪、白尾, 执钺。”[4]《文选·思玄赋》李善注云:“郭璞曰:‘蓐收, 金神也。人面虎身, 右手执钺。”[5]这一人面、虎爪、白尾的蓐收与《国语·晋语》[6]中蓐收极为相似:

虢公梦在庙, 有神人面白毛虎爪, 执钺立于西阿, 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 觉, 召史嚣占之, 对曰:“如君之言, 则蓐收也, 天之刑神也, 天事官成。”公使囚之, 且使国人贺梦。……六年, 虢乃亡。

此蓐收和郭注相同, 都是人面、虎爪之神。不管是人面、虎爪, 还是人面虎身, 蓐收均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 掌管着秋天刑杀的大权。这生杀予夺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虎爪 (身) 赋予的, 张牙舞爪的形状增加了其狰狞可怖之气。《楚辞·大招》:“魂乎无西!西方流沙, 漭洋洋只。豕首纵目, 披发长只;长爪踞牙, 俟笑狂只。”洪兴祖曰:“此盖蓐收神之状也。”[7]这种形状的蓐收, 令人毛骨悚然。此外, 《大荒西经》中西王母是生有虎齿的神人,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 她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文将作详细的论述。

老虎性凶猛, 不光吃野兽, 也吃人, 令人恐惧。《说文·部》:“虎, 山兽之君, 虎足像人足, 象形。”[8]在原始信仰与崇拜中, 出于保护自身的利益, 人们往往把虎当作敬畏、效法和同化的对象, 当作辟邪驱害的保护神。因而, 在我国典籍中, 带有“虎”字的一般含有凶猛威武之意。例如, 《尚书·牧誓序》说:“武王戎车三百辆, 虎贲三百人。”贲, 奔也, 虎贲即勇士, 开路先锋。《诗经·常武》曰:“王奋厥武, 如震如怒。进厥虎臣, 阚如哮虎。”这是一首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征战诗歌, 通过对交战双方的正面描写, 把王师的神武气概渲染得淋漓尽致, 是一篇古战场文字。虎臣, 古代战争时用的冲锋兵车, 如后世的敢死队[9]。陈奂《诗毛氏传疏》:“虎臣, 即虎贲氏, 启行之元戎也。”[10]在《山海经》中, 常把虎身、虎尾和虎爪集于一神之身, 使其具有虎性, 如《西次三经》中神陆吾是威武凶猛之将, 主管着昆仑山, 生有虎身、九尾:

西南四百里, 曰昆仑之丘, 是实惟帝之下都, 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 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 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这是一位地道的人虎组合神人, 他生有人的脸, 老虎的身子和爪子, 还长着九条尾巴, 这九尾是对虎尾的强化。神陆吾的功能强大, 主管着天帝在人间的都邑——昆仑山, 同时还主管着上天九域的部界和天帝苑圃的时令。神陆吾是半人半虎的形象, 尤其是生有九尾, 这应该是他成为昆仑山、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主管的条件。神陆吾司昆仑山的记载在《山海经》中还有两处, 一是《海外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 皆人面, 东向立昆仑上。袁珂案:“开明兽即《西次三经》神陆吾也。”另一是《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 处之。袁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 ……神陆吾司之。’即此神。”开明兽与神陆吾均是人面虎身, 虎尾突出, 实为同一神灵, 他是昆仑丘的掌管者。这些神性的获得与虎尾、爪、身和首分不开。

水伯天吴, 其形状和神陆吾相似, 书中记载天吴的有两处。《海外东经》:“朝阳之谷, 神曰天吴, 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 八首人面, 八足八尾, 皆青黄。”《大荒东经》:“有神人, 八首人面, 虎身十尾, 名曰天吴。”这两则虽然有细微差别, 但为同一个天吴, 即具有八首虎身的神人水伯。《大荒北经》中衔蛇操蛇之神强良也是人虎组合体, 他“虎首人身, 四蹄长肘。”《列子·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可能就以强良为母体。

类似于上述以人的形体为主, 以半人半虎的形态出现的神灵, 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功能, 表达了先民的生活理念:对虎的敬畏和崇拜。虎是一种强悍、凶猛的动物, 出于自身的利益, 远古先人把它当作神灵供奉着。虎因凶猛成了帝王的臣子, 成了通天的神灵, 是强者的象征, 如《韩非子·十过》[11]记载: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 (西) 泰山之上, 驾象车而六蛟龙, 比方并辖, 蚩尤居前, 风伯进扫, 雨师洒道, 虎狼在前……。

此处写黄帝于西泰山汇集诸鬼神, 以虎狼作为开路先锋。在战争或大型的集会时, 把虎当作先锋军, 可见它的凶猛。又如, 《诗经·泮水》说:“明明鲁侯, 克明其德。既作泮宫, 淮夷攸服。矫娇虎臣, 在泮献馘。”[12]这是赞美鲁公战胜淮夷后, 在泮宫宴请宾客, 庆功祝捷的诗歌。郑《笺》云:“矫娇, 武貌。”虎将, 即像猛虎一样的将帅。用矫娇来修饰如虎之将帅, 更逼真地写出了将领的威猛。在征伐、平叛别的诸侯国或地区的战争中, 都需派勇猛的将士。人们把勇猛的将领说成“虎将”、“虎臣”, 可见在人们的心中虎是多么凶猛。

总之, 虎因强壮、凶狠、威猛而为人们所恐惧, 被人们崇拜。许多民族都把虎当作自己的图腾供奉着, 以表达对虎的畏惧和景仰。正是在这一心理的驱使下, 众多部落民族崇虎, 这也是《山海经》中出现人虎组合神人形象的原因。人虎形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虎崇拜、人虎组合神人对后世的影响

在世界上, “有许多氏族都流行某些传说, 就同摩基人的传说相似, 认为他们的始祖是从动物或无生物变成男人或女人的, 这种动物或无生物即成为他们氏族的徽号。”[13]当然, 这种动物也包括虎。虎是徽号, 是图腾标识。如《尚书·舜典》记载道:

帝 (舜) 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 汝作朕虞。”益拜稽首, 让于朱虎、熊、罴。

这是以舜为首领的部落联盟的盛大选举, 参加者有朱虎、熊、罴等部落。当帝舜询问让谁担任掌管山林川泽鸟兽的官职时, 大家都说让益, 而益连忙跪拜叩头, 谦让给朱虎、熊、罴。

虎是庞然大物, 亦是凶猛动物。先民惧虎、崇虎, 他们就把“虎”或者“人虎”刻画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上, 让虎伴随左右, 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时刻得到虎的保佑。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先民制造了丰富多样的以虎纹、人虎纹为饰物的器具。在近代出土的器物中, 有很多饰有虎形图纹。这是先民崇拜虎的表现, 这一做法在商周时期就很盛行。例如, 现藏于河南博物馆商晚期的虎纹钺, 就是一件铸造精美的钺;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的虎凫合体觥, 觥体是凫形, 盖前端为虎头, 形状特异;西周晚期的虎尊为立虎形, 粗尾卷状, 体势雄伟;湖南长沙的双虎钮于, 其上部有双虎钮, 双虎有梁相连, 此为东汉时器物, 等等。另有一些虎食人器物, 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青铜钺。笔者于2007年5月和几位同学一起去殷墟, 有幸见到司母戊大鼎和青铜钺。大鼎的耳部是对称的两虎, 虎口张开, 虎尾卷曲, 虎口中间有一人头。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绘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 两虎共食一头。上面的人头像均是鬼怪之状, 不是常人。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 1923年至1924年, 瑞典人安特生在临洮县西坪乡后马家窑村和村西的瓦家坪上挖掘出许多彩陶罐。其中有三件时人头虎装彩陶器盖 (图6) , 反映了马家窑先人的虎信仰。陆思贤等学者把这些人虎彩陶和西王母联系起来, 因为在神话中西王母是“人面虎身”, 且居住在昆仑山。这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有人, 戴胜, 虎齿, 有豹尾, 穴处, 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除此之外, 《西次三经》、《海内北经》也有西王母的记载。从中我们可知西王母是半人半虎形象, “是人格化的‘虎神’或‘虎豹之神’”[14]。这些人头虎面陶器看上去表情严肃, 像是在哭泣, 这可用五行说来解释。在四象中, 西方为白虎;与西方相配的季节是秋天, 而秋天是刑杀的季节。人们为了祈求刑杀之神白虎的饶恕, 面带哭泣、可怜兮兮地向虎跪拜。“马家窑文化的哭泣人面形彩陶装饰……它们在嘘啼中, 被哭泣的对象便是那些人头虎装的彩陶壶, 这是一套岁祭秋神的祭器。说明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 秋祭白虎……, 并向老虎哭泣, 犹如哭祭先祖亡灵, 西王母的形象也应由此诞生。”[15]人虎组合意义深刻, 影响深远。

在我国, 有许多民族以图腾为地名、人名和官名的, 这是图腾崇拜的另一表达方式, 如:“白族过去以图腾名称为姓。以虎为图腾便姓‘虎’……后来, 由于白族与汉族交往频繁, 他们看到汉人都姓李、王、赵、张等, 不见有姓虎的, 怕人嘲笑, 于是, 姓虎的便改为何、和、胡、鲁、木等姓。”[16]纳西族是以虎为图腾, 他们也曾以虎为姓。据四川《盐源县志》记载, 当地有些 (纳西族旧城) 人姓“喇喇 (拉拉) ”, 喇喇即虎。“至今, 在宁盆地西北的拖支乡阿拉瓦 (虎村) , 有六户纳西族仍姓‘虎’。”[17]彝族是以虎为图腾的另一个民族, 他们喜欢以“虎”自称。据《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记载, 今云南哀牢山脉一带的巍山、南涧、弥渡、景东、南华、楚雄、双柏等地的彝族, 男人自称“罗罗颇”, 女人自称“罗罗摩”[18]。在彝语中, “罗罗”意思为“虎”, “颇”是“雄性”, 故男人自称“雄虎”;“摩”意为“雌性”, 故女人自称“雌虎”。

篇4:《山海经·海经》之生育伦理

【关键词】《海经》 生育伦理 二元对立结构 三归一

《山海经》乃我国先秦古籍,全书分为《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本文将《大荒经》纳入后者),因其保存大量“荒唐无稽”的上古神话传说,千百年来皆被视为一本奇书。实际上,从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记述中,我们理应更进一步去挖掘其独特的伦理价值。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各民族的神话都隐藏着一种深层结构,它既是原始人“思维构成原则”的滥觞,同时也重构起现代人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对于《海经》,笔者以为它不愧为一面有繁衍思维之明镜,涵括并透射出莫大之生育意义,犹《周易·条辞传》所载——“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自然与文化

《海经》共计四次描摹一种奇美、令人向往的乌托邦,譬如“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海外西经》)的沃野、“百谷自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兽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海内经》)的都广之野,以及《大荒南经》中衣食自有的臷民国。于后人而言实为荒唐,但问题是,先民为何不厌其烦地图绘其存在呢?答案乃一“自”字,即所谓“原始人的大量神话,就是人类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把自然和文化两大因素既对立又统一的经验总结”1。令人抱憾的是,现代人的驯化思维早已完全把“自然”和“文化”耸峙成两座对望的悬崖,中间横隔巨大深渊:自然以孤立化成,人类活动所生的方为文化。实质上,在先民的生育伦理观念中,万物生化皆不可刻意造就。这种“自”更是原始宗教流派之源,即个体在自然中脱胎而出,而后与自然共享文化,最终连同文化融归自然,这循环链条背后乃“自化”这一无形力量。当然,如果把自然仅仅理解为静止、外显的客体存在物,那么灵兽神话的深层结构就被忽略了。上古反复塑造的人兽合体形象,似乎在暗示某种特殊联结。《海经》里有一女子跪倚着桑树吐丝,这是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片段。这女子就是后来《搜神记·女化蚕》所记载的蚕神,她与马皮合二为一,永远扯不掉。于是,在自然/文化二元对立的大结构下,亦可分析出以下矛盾关系:父为其爱女杀马,人马相冲,生育阻断/白马皮包住女儿,蚕马吐丝,生生不息。列维·施特劳斯曾经很疑惑,先民把能和百兽通感之人予以推崇,现代人已遗失这种能力,而讽刺的是,他们不仅揶揄先民,还奔走欢呼人类地位提高了。《海经》的生育伦理结构正因此,把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世代面前:如何生长、如何发育、如何分辨自然(物生)和文化(两性生)的不同?

二.神族与部族

《海经》的叙事语境是值得关注的一点,特别是在神族和部族关系的处置上。由于我国上古强调天地应化,一般不孤立谈及神谱,突兀地出现部落族系介绍更为少见。换言之,上述两者不是割裂开来的,介绍神族,最主要作用在于引出部族“生”“育”之神圣性;帝神、先祖两个平面的相交,部落的历史真实性,显然亦异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希腊神话。那么,关于神族和部族的二元结构,先民是如何对立又统一起来的呢?其一,概述部落的生成。“西南有巴国。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海内经》),大昊就是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这样的叙事语境也影响了后世著作,譬如玄鸟蛋被吃后生下了契,他就是商人始祖,所以《诗经·商颂·玄鸟》便载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二,追溯姓氏的流变。《海内经》里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即帝颛顼的老师,而氐羌便是商周时期古老的少数民族。

当然,单靠口耳相传来缓和这种二元结构的矛盾,难免会陷入不被信服的窘境。换言之,亟需一场可视化的证据,让上述和谐关系凝固在后嗣的经验当中,而首先就是部族有通神之人,再者要具备通神的仪式或工具。最有代表性的是《海外西经》的一段:“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神巫们能借助灵山,积极扮演中间角色,去填补神族、部族两者出现的断层,与此同时,生育伦理的雏种也成形于无意识当中。然而,问题似乎还得不到有效解决:即使巫术确实不可或缺,批判者还是能抓住它的“阿基里斯之踵”,甚至否定其历史价值,“它们是人类无成果的首创精神、白费劳力、历经挫折的希望的丰碑……更多地具有悲剧的性质而不是笑剧”2。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绝非简单的巫术驳斥论,几乎可以说,它把持有原始伦理观的先民逼上绝境。《海经》中对巫医同业的描述层出不穷,暗示育人和救人合二为一。此外,巫师作为部落生育规范的引导者或榜样,尽其一生诉诸筮占、傩舞、巫术、祈祷、咒语等仪式,一方面借神族的伦理关系昭示部族,诸如默认乱伦、追求多子多福;另一方面,有效防控神族所错犯的灾情,像地震、旱灾洪水等等,指引人们更好地繁衍生息。它们同样没有解构二元对立结构,反而巧妙糅合为生育伦理,岂是所谓“生产力低下”能贬斥?

三.诞生与复活

列维·斯特劳斯为了解释“神话思维总是从对立的意识出发,朝着对立的解决而前进”3,他采用了古希腊俄狄普斯王的著名神话,来阐述人是如何诞生的这一命题。质言之,人类要么生于土地,要么生于两性交媾。不过依笔者看,仅仅在“生”的阈限内说明其二元对立结构仍然不够,还需把矛盾延扩至生、死两类,方能更好地进入《海经》生育伦理的语境里。首先,书中“诞生”形式是多样、充满奇幻思维的。《大荒东经》提到一个司幽国,此国男不娶女不嫁,但并不妨碍生育孩子繁衍后代,何也?答案是,男女双向只要靠感觉意念便可通气受孕。现在,我们把男、女、受孕三个结构打散,并分别设为A、B、C,改变A类,会有“鲧腹生禹”的父生子模式;改变B类,就像沐浴在黄池里就可以怀孕的女子国;而对于生育方式的C类,则变成“其民皆生卵”,或者踏巨人足迹感化而生……这些现象的深层结构就体现在,先民极有可能认为两性交媾是低级的。他们并不满足从两性(施特劳斯认为其属于“文化”)中寻找人类繁衍的依据,而是基于万物一体的理念上,设想生命起源的种种可能,甚至拔伸至宗教哲学高度。其次,《海经》中“死”的命题也经常被抽取出来,作为所谓“人类对生命的各种追寻与探索建立在认识死亡的基础上”4的凭证。不过,本文决定着眼于“复活”,主要缘于此词的特殊性——它本身就含有死、生二元对立关系——蕴含原始人的思维构成原则。虽然书中有不少复活神话,但若说最有意思的,当数“鱼妇”故事:“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大荒西经》)。颛顼是靠“化生”方式复活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探讨,为什么要等到北风刮来?此乃其一;其二是时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蛇变鱼之际,化成半枯的鱼苏醒?很多人均采取冷漠、浅尝辄止的态度,实为不可取,因为对于上述二问的解答,直接决定了本文对《山海经·海经》生育伦理的“三位一体”归纳。

四.“三归一”架构

若加以留意,会发现整部《山海经》只出现过一处口头言语,即黄帝对旱精女魃所谓“神北行!”再对多部《北经》中“无启之国”、“无继子”、“烛龙”以及“禹杀相柳”等描述的比较研究,笔者以为“北”向实质上寓藏着谨慎、弱化的生育观,即繁衍现象不足。如果说“自然/文化”是主客体复杂对换关系的外化,“神族/部族”缘于对空间、横截面之剖析,则从时间、纵向上考虑得到的便是“诞生/复活”。于是,先民诉诸线性思维,努力在四大方位的叙事语境下,以及时空、横纵之联结中,使其仍与生育伦理藕断丝连。譬如,古老的鲛人传说就有可能源发于“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海内北经》)这一片段。鉴于此,既然颛顼的化身是鱼妇,自然与北风有关系。故而,针对“蛇乃化为鱼”,同样也极具话语蕴藉,亦即上文所提到的第一层面:推崇自然,也可以诉诸图腾文化。中华民族的初祖是伏羲和女娲,这对兄妹皆为半蛇半人形象,由图腾“蛇”繁衍下来的,便是龙人。最后,颛顼无疑代表了“神族”这一结构,但鱼妇神话是否也深埋“部族”的密码?毋庸置疑,答案就在那一句“有鱼偏枯”中。我们亟需突破认识惯性去对“鱼”进行意象建构,换言之,它本质乃一象征物,直接暗示了先民生存于水域环境中,而这也恰恰回应了“海经”之名。至此,在二元对立分解后,鱼妇神话终于完成对生育伦理“三归一”的架构。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86-787.

[2]J.G.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3]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篇5: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先秦古籍,具体成书年代与作者均不详,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最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是的,印象里的《山海经》只不过是一本故事集,满载着祖先们的奇思妙想、奇闻趣事。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表象,其实在它的深处,隐藏着更多的奥妙。

《山海经》与《圣经》相通? 《山海经》中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叫做“女娲补天”,女娲是一位传说中的女神,她用黄泥造出了人类,又教给人类婚姻、乐器,后来还帮人类弥补了被破坏的苍天。不要认为这个故事荒谬可笑,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讲述的上帝造人的故事也不过是与此类似。上帝和女娲一样,都是不存在的神话人物,东方的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西方的上帝用七天创造世界和亚当夏娃,这些故事反映出的都是原始人类对世界、人类起源的无限遐想。

千年前的奇妙生物也许真实存在过? 《山海经》作为一本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其中记载的奇妙生物有不少。像人们熟 知的青龙、白虎、凤凰、鲲鹏等等都出自《山海经》,书中还记载着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能食人的、可防火的,总之上天入地无奇不有。这些生物也许大多是假想,但并不能排除曾经真实存在的可能。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这期间又不知经历了多少海陆变迁、环境变化,虽然我们没有找到那些奇妙生物的化石,但也许它们在经过漫长的演变后不复存在。《山海经》记录着地理大发现? 对于《山海经》中记录的地理区域,有一种设想是:《山海经》描述的其实是当时整个世界的模样。就是这样一种大胆的设想,却巧妙地遇到了支持它的理由。有地理学家无意间作 过了个假设:将海平面上升600米,将低洼的陆地淹没到海水里,而余下的陆地上的地理环境与方位,和《山海经》中恰巧相契合。可是哪来这么多的海水呢?有一种猜想是那个时候曾发过一次巨大的洪水,而《山海经》中又恰好记载着火神与水神大战后,“共工怒触不周山”,将苍天撞破引起大水,而后便有了我们熟悉的“女娲补天”的故事。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故事:在先秦的某个时期,古中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高温、暴雨接连来袭(火神水神大战),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大洪水,百姓民不聊生,引发了一场大迁徙,质朴的中国人民 便开始游历世界寻找新的避难所,一路见识了许多奇闻怪事,当他们的子孙最后又回到神州大地时,便将这些故事一一记录,形成了《山海经》。而在美洲出土的、有中国古文字的陶片也恰好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曾到过那里。虽然祖先们用的是荒谬的故事来记载,但这些发现仍不容忽视。《山海经》是神话与真理相碰撞的产物,也是古代地理一层神秘的面纱。

《山海经》一共分两经,一部是《山经》,一部是《海经》。《山经》主要写了四百四十七座大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山上的动物、植物、矿物的分布及数量,这些山分别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面,加上一些神话故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海经》主要写了海、内外国家的奇风异俗,怪异事物,与一些上古时期的神奇故事。有妇孺皆知、老妪能解的夸父逐日、女娲造人,也有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无肠国,大人国,也有感天动地的比翼鸟、神女峰,祝融取火??真的饶有趣味。我很喜欢《山海经》中的刑天,他以前是有头颅的,是一位勇士,是炎帝的手下,他经常一手拿一面巨大无比的盾牌,一手拿一把锋利无比的大斧。他很有才华,通晓音乐,后来因为炎帝打败了,刑天气得怒目圆睁,一路杀到黄帝面前,两个拼得你死我活,最后,被砍了头,但他没死,用乳头当眼睛,用肚脐当嘴巴,继续战斗,直到赶走黄帝为止。

我听说过“五岳”,但真正了解它们也是在《山海经》中。东岳泰山,在山东泰安,是“五岳”之首,孔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代帝王祭拜天地都在泰山;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市,是“五岳”最高的一座山;南岳衡山,在湖南衡阳,是“五岳”风景最美的;北岳恒山,在陕西省浑源县,是“五岳”最奇绝的;中岳嵩山,因有“少林寺”,所以是“五岳”中最神秘的。

篇6:《山海经》读后感

二.南山经。南一经应该是西起山东微山湖一带,东至山东日照。里面的地名、出产、动物都比较符合。比如西流河,山东中部为丘陵山区,西部南北为湖泊,水西流很正常;鹿蜀(麋鹿)在苏北一带仍有遗存;旋龟应与雨师妾国有关;青丘原始方位也在那一带;南三经应该是西起连云港,东至胶州湾的沿海山脉,具体位置无法考正;南二经比较特殊。应该是西起安徽,经过浙江,东至上海附近。

三.西山经。西一经东起陕西华阴,沿秦岭山脉向西至青海湖南附近;西二经东起山陕黄河西岸,北上至延安折向西、西南、陇东,至青海湖;西三经与二经比较 相似,东起榆林地区,沿黄河北上,折而向西,过鄂尔多斯,沿黄河南下,过宁夏,兰州,西进,过青海湖北,沿河西走廊向西一段为止;西四经东起华阴北黄河拐弯处,沿渭水北向西,过陇南,到青海湖西北止。

四.北山经。北一经,南起山陕交界,沿吕梁山脉北上,北到阴山山脉;北二经南起汾水,沿山西中部北上,北至凉城;北三经南起山西河南沿河中段,沿山西、河南,山西、河北边界,东、北,过岱海东北,张家口止。

五.中山经。中一经叙述的是山西西南黄河北岸一带;中二经为伊水上游南岸山系;中三经描述三门峡向西,至黄河拐弯处,黄河南岸山系;中四经描述洛水上游南岸山系;中五经描述洛水与黄河中间山系;中六经描述中五经南到洛水的山系;中七经描述伊水、洛水之间山系;中八经描述陇南至宝鸡一带;中九经甘南岷县至宝鸡南部;中十经描述的是中五经与中六经间的山系;中十一经比较复杂,西起济水、汝阳、漯河、上蔡东,在河南东南、安徽北部。因为汤伐夏桀在章山,夏耕尸战败逃亡巫山,章山必在巢湖附近;中十二经描述的是湖南洞庭湖西北东南向山系。

上一篇:并购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下一篇:最精彩丰富的励志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