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有感

2024-04-30

山海经有感(精选13篇)

篇1: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有感

1704班何琳萱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会我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道理。书有千万种,有寓言故事书、励志故事书、成语故事书、神话故事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神话故事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故事书,我一读这本书的时候,故事的画面情节好像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当中了。这令我历历在目、久久不忘。《山海经》里我最喜欢的是钻木取火和精卫填海这两个故事。

钻木取火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西方有一个国家,那里可以说是不见天日,不分昼夜的地方,在这里有一棵大树,仅树冠的面积就达到一万顷,遮住了天没有一丝光,人们每天都见不到日月之光,暗无天日的生活着,而在这里也没有火,都是吃生的食物。为了不让人们挨饿受冻,有一个聪明智慧的人找到了取得火的方法,无私的把这个方法教会给人们,造福了人类。

精卫填海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炎帝不在家时,女娃独自玩。可她想父亲带她去太阳升起的东边看一看。可炎帝没时间陪女娃。这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一个人驾着一条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被一阵狂风吞没了。死后化作一只精卫鸟,为了不让大海夺去更多人的生命,精卫便每天向大海投进石子或树枝,下定决心要把东海填平。

这两篇神话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勇于创新、坚持不懈,朝一个目标去奋斗就一定能成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有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篇2: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有感

第一次知道《山海经》是因为鲁迅的那篇《阿长与<山海经>》。初时只是对它感到很好奇,也真是认为里面充斥着各种神话、各种故事。并固执的认为这是古时世界的缩影,一直都很想去读一读。那时候真的冒出了一种奇妙的想法。我记得看完《80天环游地球》以后,那本书的译者写了个后记,大体意思是说很多这本书的读者都效仿了书中的主人公来了次环游地球。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我可不可以按照山海经描述的走遍一次中国,重温一下神话呢。然而真正当我把这本书拿到手里之后,我才明白那毕竟只是我自己的想象,也就无法成真。全书共分为四部分,依次是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文字晦涩难懂,记述一个事物往往只用两行字,却要你用很久的时间来思考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有的时候甚至五个字中三个都不认识。不过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了,山海经也就只是山海经了,没有人可以证实它是否存在,一切都是荒谬的,这种奇物本不应该存于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这部书的来历,少有人去深究,却又有很多人去努力的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不过即使验证了又能如何,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古时文化中明显的夸大成分,剔除也是剔除不清的。我们只能从这些文字、图画中去尝试窥视出古人生活的场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科学。

即使到现在我也无法真正弄懂它所讲述的全部内容,我只能作为一个门外汉,去想象和感知而已。我甚至不知道帝俊到底是谁,他的生平被我搞的一团乱,会不停的质疑怎么一会是整个家族的开始,一会又是自己的晚辈了呢。不过质疑归质疑,我自己无法解释,我也不会期望别人给我什么解释。帝俊是帝俊也好,不是也罢。我不能要求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甚至有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人来跟我辩驳什么。我只是想单纯的沉浸于古人想象的空间中,去用心来看他们用心来书写的图画。那种钦佩感就会油然而生,而古人的那种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真是让我感到吃惊。这大概就是我们心心念念寻找的所谓的创新了吧。可是时间确实改变了一切,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却遗失到了哪里呢。我不理解现在的译者为什么要将短短几行字,写成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将一个原本很简单的事物丰满了再丰满。我甚至觉得那些翻译后的文字使得原本的故事失去了原形。我不知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这句话是如何让大家知道精卫是炎帝最喜爱的女儿的,我只能看到文章中说精卫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名字叫女娃。有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对文章本身的亵渎,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可以说这种明目张胆的误导让我很气愤,也会怀疑是否任何一个译者都这么不负责任。然而我更好奇的是,在我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是不是被灌输了错误的想法、理念,在生命一个一个的阶段中不停的被误导。毕竟我们那时什么都不懂,即便是现在我也在质疑,作为一个被接受者什么都不懂的质疑,或许谁都没有错,只是谁的眼睛都未曾完全擦亮过。我承认我有点愤世嫉俗,然而我只是想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即使这篇文章没人会看也无所谓,毕竟这是一篇完全跑了题的读后感。原本只是想简单叙述我读书时候的感受,但是那种有话不得不吐的感觉让我很压抑。索性将这篇文章写成了一个简单的随笔,文笔不好还请见谅。当然这只是一篇作业,想必最终还是会与垃圾桶相伴吧。

篇3:山海经有感

《山海经》中的神人形象可分为三类:人兽合体类、人兽伴生类和异形个体类。无论哪一类神形, 都是先民想象、联想能力的极度展现, 都是为了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1]。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是人兽合体类之一, 人虎相合, 虎赋予人神奇的力量, 从而使人具有异常的能力[2]。它真实地反映了先民的世界观和审美价值观, 对后世的文学、美学和文化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以先贤时哲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提出我们对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的一孔之见, 以求教于方家。

一、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

《山海经》中人虎组合的神人形象有人面虎身、人身虎首、人身虎尾、人面虎爪等, 即有的取虎身、虎首, 有的取虎尾、虎爪和虎齿, 有的兼而取之。

(一) 虎身之神

1.《西山经》:西南四百里, 曰昆仑之丘, ……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 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2.《海外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 皆人面, 东向立昆仑上。 (图1)

3.《大荒东经》:有神人, 八首人面, 虎身十尾, 名曰天吴。 (图2)

4.《中山经》:有兽焉, 其名曰马腹, 其状如人面虎身, 其音如婴儿, 是食人。

5.《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 处之。

(二) 虎首之神

1.《大荒北经》:又有神衔蛇操蛇, 其状虎首人身, 四蹄长肘, 名曰强良。 (图3)

2.《海内经》:又有黑人, 虎首鸟足, 两手持蛇, 方啖之。

(三) 虎尾之神

1.《中山经》:吉神泰逢司之, 其状如人而虎尾, 是好居于山之阳, 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图4)

2.《大荒南经》:有人方齿虎尾, 名曰祖状之尸。

(四) 虎爪之神

《中山经》:神围处之, 其状如人面, 羊角虎爪, 恒游于雎漳之渊, 出入有光。

(五) 虎齿之神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人, 戴胜, 虎齿, 有豹尾, 穴处, 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其中, 《西山经》的陆吾、《大荒东经》的天吴等神灵, 他们集虎身、虎尾和虎爪于一身, 其功能更加神奇。

二、人虎组合的特性及其成因

在该书中, 人虎组合的神人借助虎尾、爪、齿、首、身等器官而具有神奇的功能, 如《中山经》记载的吉神泰逢是生有虎尾神。

又东二十里, 曰和山, 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 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 九水出焉, 合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 其状如人而虎尾, 是好居于山之阳, 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和山多产美玉, 曲折回环共有五重, 它是九条河流的发源地。泰逢是此山的主管者, 是善良、吉祥之神, 体形与人相似, 并长有老虎的尾巴, 此神取虎尾。他进进出出都闪耀着光辉, 还能够震荡天地大气、兴风作雨。《易经·乾卦》:“云从龙, 风从虎。”[3]虎啸生风, 撼山震谷。泰逢神“动天地气”,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虎尾, 如果不是人的形状而又生有虎尾, 他不可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大荒南经》中祖状之尸, 亦是取虎尾之神, 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次九经》中围神生有虎爪, “状如人面, 羊角虎爪”。他时常在雎、漳水深渊游玩, 每次进出水面都伴有光辉。他的这些特异功能, 也与半人半兽 (虎爪) 的形象分不开。《山海经·西山经》的蓐收是另一位生有虎爪的神灵 (图5) , 他掌管着刑杀之权:

又西二百九十里, 曰山, 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 其阳多瑾瑜之玉, 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 西望日之所入, 其气员, 神红光之所司也。

郝懿行曰:“红光盖即蓐收也。”郭璞注云:“蓐收, 亦金人也, 人面、虎爪、白尾, 执钺。”[4]《文选·思玄赋》李善注云:“郭璞曰:‘蓐收, 金神也。人面虎身, 右手执钺。”[5]这一人面、虎爪、白尾的蓐收与《国语·晋语》[6]中蓐收极为相似:

虢公梦在庙, 有神人面白毛虎爪, 执钺立于西阿, 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 觉, 召史嚣占之, 对曰:“如君之言, 则蓐收也, 天之刑神也, 天事官成。”公使囚之, 且使国人贺梦。……六年, 虢乃亡。

此蓐收和郭注相同, 都是人面、虎爪之神。不管是人面、虎爪, 还是人面虎身, 蓐收均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 掌管着秋天刑杀的大权。这生杀予夺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虎爪 (身) 赋予的, 张牙舞爪的形状增加了其狰狞可怖之气。《楚辞·大招》:“魂乎无西!西方流沙, 漭洋洋只。豕首纵目, 披发长只;长爪踞牙, 俟笑狂只。”洪兴祖曰:“此盖蓐收神之状也。”[7]这种形状的蓐收, 令人毛骨悚然。此外, 《大荒西经》中西王母是生有虎齿的神人,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 她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文将作详细的论述。

老虎性凶猛, 不光吃野兽, 也吃人, 令人恐惧。《说文·部》:“虎, 山兽之君, 虎足像人足, 象形。”[8]在原始信仰与崇拜中, 出于保护自身的利益, 人们往往把虎当作敬畏、效法和同化的对象, 当作辟邪驱害的保护神。因而, 在我国典籍中, 带有“虎”字的一般含有凶猛威武之意。例如, 《尚书·牧誓序》说:“武王戎车三百辆, 虎贲三百人。”贲, 奔也, 虎贲即勇士, 开路先锋。《诗经·常武》曰:“王奋厥武, 如震如怒。进厥虎臣, 阚如哮虎。”这是一首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征战诗歌, 通过对交战双方的正面描写, 把王师的神武气概渲染得淋漓尽致, 是一篇古战场文字。虎臣, 古代战争时用的冲锋兵车, 如后世的敢死队[9]。陈奂《诗毛氏传疏》:“虎臣, 即虎贲氏, 启行之元戎也。”[10]在《山海经》中, 常把虎身、虎尾和虎爪集于一神之身, 使其具有虎性, 如《西次三经》中神陆吾是威武凶猛之将, 主管着昆仑山, 生有虎身、九尾:

西南四百里, 曰昆仑之丘, 是实惟帝之下都, 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 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 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这是一位地道的人虎组合神人, 他生有人的脸, 老虎的身子和爪子, 还长着九条尾巴, 这九尾是对虎尾的强化。神陆吾的功能强大, 主管着天帝在人间的都邑——昆仑山, 同时还主管着上天九域的部界和天帝苑圃的时令。神陆吾是半人半虎的形象, 尤其是生有九尾, 这应该是他成为昆仑山、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主管的条件。神陆吾司昆仑山的记载在《山海经》中还有两处, 一是《海外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 皆人面, 东向立昆仑上。袁珂案:“开明兽即《西次三经》神陆吾也。”另一是《大荒西经》: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 处之。袁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 ……神陆吾司之。’即此神。”开明兽与神陆吾均是人面虎身, 虎尾突出, 实为同一神灵, 他是昆仑丘的掌管者。这些神性的获得与虎尾、爪、身和首分不开。

水伯天吴, 其形状和神陆吾相似, 书中记载天吴的有两处。《海外东经》:“朝阳之谷, 神曰天吴, 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 八首人面, 八足八尾, 皆青黄。”《大荒东经》:“有神人, 八首人面, 虎身十尾, 名曰天吴。”这两则虽然有细微差别, 但为同一个天吴, 即具有八首虎身的神人水伯。《大荒北经》中衔蛇操蛇之神强良也是人虎组合体, 他“虎首人身, 四蹄长肘。”《列子·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可能就以强良为母体。

类似于上述以人的形体为主, 以半人半虎的形态出现的神灵, 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功能, 表达了先民的生活理念:对虎的敬畏和崇拜。虎是一种强悍、凶猛的动物, 出于自身的利益, 远古先人把它当作神灵供奉着。虎因凶猛成了帝王的臣子, 成了通天的神灵, 是强者的象征, 如《韩非子·十过》[11]记载: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 (西) 泰山之上, 驾象车而六蛟龙, 比方并辖, 蚩尤居前, 风伯进扫, 雨师洒道, 虎狼在前……。

此处写黄帝于西泰山汇集诸鬼神, 以虎狼作为开路先锋。在战争或大型的集会时, 把虎当作先锋军, 可见它的凶猛。又如, 《诗经·泮水》说:“明明鲁侯, 克明其德。既作泮宫, 淮夷攸服。矫娇虎臣, 在泮献馘。”[12]这是赞美鲁公战胜淮夷后, 在泮宫宴请宾客, 庆功祝捷的诗歌。郑《笺》云:“矫娇, 武貌。”虎将, 即像猛虎一样的将帅。用矫娇来修饰如虎之将帅, 更逼真地写出了将领的威猛。在征伐、平叛别的诸侯国或地区的战争中, 都需派勇猛的将士。人们把勇猛的将领说成“虎将”、“虎臣”, 可见在人们的心中虎是多么凶猛。

总之, 虎因强壮、凶狠、威猛而为人们所恐惧, 被人们崇拜。许多民族都把虎当作自己的图腾供奉着, 以表达对虎的畏惧和景仰。正是在这一心理的驱使下, 众多部落民族崇虎, 这也是《山海经》中出现人虎组合神人形象的原因。人虎形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虎崇拜、人虎组合神人对后世的影响

在世界上, “有许多氏族都流行某些传说, 就同摩基人的传说相似, 认为他们的始祖是从动物或无生物变成男人或女人的, 这种动物或无生物即成为他们氏族的徽号。”[13]当然, 这种动物也包括虎。虎是徽号, 是图腾标识。如《尚书·舜典》记载道:

帝 (舜) 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 汝作朕虞。”益拜稽首, 让于朱虎、熊、罴。

这是以舜为首领的部落联盟的盛大选举, 参加者有朱虎、熊、罴等部落。当帝舜询问让谁担任掌管山林川泽鸟兽的官职时, 大家都说让益, 而益连忙跪拜叩头, 谦让给朱虎、熊、罴。

虎是庞然大物, 亦是凶猛动物。先民惧虎、崇虎, 他们就把“虎”或者“人虎”刻画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上, 让虎伴随左右, 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时刻得到虎的保佑。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先民制造了丰富多样的以虎纹、人虎纹为饰物的器具。在近代出土的器物中, 有很多饰有虎形图纹。这是先民崇拜虎的表现, 这一做法在商周时期就很盛行。例如, 现藏于河南博物馆商晚期的虎纹钺, 就是一件铸造精美的钺;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的虎凫合体觥, 觥体是凫形, 盖前端为虎头, 形状特异;西周晚期的虎尊为立虎形, 粗尾卷状, 体势雄伟;湖南长沙的双虎钮于, 其上部有双虎钮, 双虎有梁相连, 此为东汉时器物, 等等。另有一些虎食人器物, 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青铜钺。笔者于2007年5月和几位同学一起去殷墟, 有幸见到司母戊大鼎和青铜钺。大鼎的耳部是对称的两虎, 虎口张开, 虎尾卷曲, 虎口中间有一人头。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绘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 两虎共食一头。上面的人头像均是鬼怪之状, 不是常人。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 1923年至1924年, 瑞典人安特生在临洮县西坪乡后马家窑村和村西的瓦家坪上挖掘出许多彩陶罐。其中有三件时人头虎装彩陶器盖 (图6) , 反映了马家窑先人的虎信仰。陆思贤等学者把这些人虎彩陶和西王母联系起来, 因为在神话中西王母是“人面虎身”, 且居住在昆仑山。这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 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有人, 戴胜, 虎齿, 有豹尾, 穴处, 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除此之外, 《西次三经》、《海内北经》也有西王母的记载。从中我们可知西王母是半人半虎形象, “是人格化的‘虎神’或‘虎豹之神’”[14]。这些人头虎面陶器看上去表情严肃, 像是在哭泣, 这可用五行说来解释。在四象中, 西方为白虎;与西方相配的季节是秋天, 而秋天是刑杀的季节。人们为了祈求刑杀之神白虎的饶恕, 面带哭泣、可怜兮兮地向虎跪拜。“马家窑文化的哭泣人面形彩陶装饰……它们在嘘啼中, 被哭泣的对象便是那些人头虎装的彩陶壶, 这是一套岁祭秋神的祭器。说明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 秋祭白虎……, 并向老虎哭泣, 犹如哭祭先祖亡灵, 西王母的形象也应由此诞生。”[15]人虎组合意义深刻, 影响深远。

在我国, 有许多民族以图腾为地名、人名和官名的, 这是图腾崇拜的另一表达方式, 如:“白族过去以图腾名称为姓。以虎为图腾便姓‘虎’……后来, 由于白族与汉族交往频繁, 他们看到汉人都姓李、王、赵、张等, 不见有姓虎的, 怕人嘲笑, 于是, 姓虎的便改为何、和、胡、鲁、木等姓。”[16]纳西族是以虎为图腾, 他们也曾以虎为姓。据四川《盐源县志》记载, 当地有些 (纳西族旧城) 人姓“喇喇 (拉拉) ”, 喇喇即虎。“至今, 在宁盆地西北的拖支乡阿拉瓦 (虎村) , 有六户纳西族仍姓‘虎’。”[17]彝族是以虎为图腾的另一个民族, 他们喜欢以“虎”自称。据《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记载, 今云南哀牢山脉一带的巍山、南涧、弥渡、景东、南华、楚雄、双柏等地的彝族, 男人自称“罗罗颇”, 女人自称“罗罗摩”[18]。在彝语中, “罗罗”意思为“虎”, “颇”是“雄性”, 故男人自称“雄虎”;“摩”意为“雌性”, 故女人自称“雌虎”。

篇4:《山海经·海经》之生育伦理

【关键词】《海经》 生育伦理 二元对立结构 三归一

《山海经》乃我国先秦古籍,全书分为《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本文将《大荒经》纳入后者),因其保存大量“荒唐无稽”的上古神话传说,千百年来皆被视为一本奇书。实际上,从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记述中,我们理应更进一步去挖掘其独特的伦理价值。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各民族的神话都隐藏着一种深层结构,它既是原始人“思维构成原则”的滥觞,同时也重构起现代人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对于《海经》,笔者以为它不愧为一面有繁衍思维之明镜,涵括并透射出莫大之生育意义,犹《周易·条辞传》所载——“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自然与文化

《海经》共计四次描摹一种奇美、令人向往的乌托邦,譬如“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海外西经》)的沃野、“百谷自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兽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海内经》)的都广之野,以及《大荒南经》中衣食自有的臷民国。于后人而言实为荒唐,但问题是,先民为何不厌其烦地图绘其存在呢?答案乃一“自”字,即所谓“原始人的大量神话,就是人类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把自然和文化两大因素既对立又统一的经验总结”1。令人抱憾的是,现代人的驯化思维早已完全把“自然”和“文化”耸峙成两座对望的悬崖,中间横隔巨大深渊:自然以孤立化成,人类活动所生的方为文化。实质上,在先民的生育伦理观念中,万物生化皆不可刻意造就。这种“自”更是原始宗教流派之源,即个体在自然中脱胎而出,而后与自然共享文化,最终连同文化融归自然,这循环链条背后乃“自化”这一无形力量。当然,如果把自然仅仅理解为静止、外显的客体存在物,那么灵兽神话的深层结构就被忽略了。上古反复塑造的人兽合体形象,似乎在暗示某种特殊联结。《海经》里有一女子跪倚着桑树吐丝,这是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片段。这女子就是后来《搜神记·女化蚕》所记载的蚕神,她与马皮合二为一,永远扯不掉。于是,在自然/文化二元对立的大结构下,亦可分析出以下矛盾关系:父为其爱女杀马,人马相冲,生育阻断/白马皮包住女儿,蚕马吐丝,生生不息。列维·施特劳斯曾经很疑惑,先民把能和百兽通感之人予以推崇,现代人已遗失这种能力,而讽刺的是,他们不仅揶揄先民,还奔走欢呼人类地位提高了。《海经》的生育伦理结构正因此,把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世代面前:如何生长、如何发育、如何分辨自然(物生)和文化(两性生)的不同?

二.神族与部族

《海经》的叙事语境是值得关注的一点,特别是在神族和部族关系的处置上。由于我国上古强调天地应化,一般不孤立谈及神谱,突兀地出现部落族系介绍更为少见。换言之,上述两者不是割裂开来的,介绍神族,最主要作用在于引出部族“生”“育”之神圣性;帝神、先祖两个平面的相交,部落的历史真实性,显然亦异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希腊神话。那么,关于神族和部族的二元结构,先民是如何对立又统一起来的呢?其一,概述部落的生成。“西南有巴国。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海内经》),大昊就是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这样的叙事语境也影响了后世著作,譬如玄鸟蛋被吃后生下了契,他就是商人始祖,所以《诗经·商颂·玄鸟》便载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二,追溯姓氏的流变。《海内经》里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即帝颛顼的老师,而氐羌便是商周时期古老的少数民族。

当然,单靠口耳相传来缓和这种二元结构的矛盾,难免会陷入不被信服的窘境。换言之,亟需一场可视化的证据,让上述和谐关系凝固在后嗣的经验当中,而首先就是部族有通神之人,再者要具备通神的仪式或工具。最有代表性的是《海外西经》的一段:“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神巫们能借助灵山,积极扮演中间角色,去填补神族、部族两者出现的断层,与此同时,生育伦理的雏种也成形于无意识当中。然而,问题似乎还得不到有效解决:即使巫术确实不可或缺,批判者还是能抓住它的“阿基里斯之踵”,甚至否定其历史价值,“它们是人类无成果的首创精神、白费劳力、历经挫折的希望的丰碑……更多地具有悲剧的性质而不是笑剧”2。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绝非简单的巫术驳斥论,几乎可以说,它把持有原始伦理观的先民逼上绝境。《海经》中对巫医同业的描述层出不穷,暗示育人和救人合二为一。此外,巫师作为部落生育规范的引导者或榜样,尽其一生诉诸筮占、傩舞、巫术、祈祷、咒语等仪式,一方面借神族的伦理关系昭示部族,诸如默认乱伦、追求多子多福;另一方面,有效防控神族所错犯的灾情,像地震、旱灾洪水等等,指引人们更好地繁衍生息。它们同样没有解构二元对立结构,反而巧妙糅合为生育伦理,岂是所谓“生产力低下”能贬斥?

三.诞生与复活

列维·斯特劳斯为了解释“神话思维总是从对立的意识出发,朝着对立的解决而前进”3,他采用了古希腊俄狄普斯王的著名神话,来阐述人是如何诞生的这一命题。质言之,人类要么生于土地,要么生于两性交媾。不过依笔者看,仅仅在“生”的阈限内说明其二元对立结构仍然不够,还需把矛盾延扩至生、死两类,方能更好地进入《海经》生育伦理的语境里。首先,书中“诞生”形式是多样、充满奇幻思维的。《大荒东经》提到一个司幽国,此国男不娶女不嫁,但并不妨碍生育孩子繁衍后代,何也?答案是,男女双向只要靠感觉意念便可通气受孕。现在,我们把男、女、受孕三个结构打散,并分别设为A、B、C,改变A类,会有“鲧腹生禹”的父生子模式;改变B类,就像沐浴在黄池里就可以怀孕的女子国;而对于生育方式的C类,则变成“其民皆生卵”,或者踏巨人足迹感化而生……这些现象的深层结构就体现在,先民极有可能认为两性交媾是低级的。他们并不满足从两性(施特劳斯认为其属于“文化”)中寻找人类繁衍的依据,而是基于万物一体的理念上,设想生命起源的种种可能,甚至拔伸至宗教哲学高度。其次,《海经》中“死”的命题也经常被抽取出来,作为所谓“人类对生命的各种追寻与探索建立在认识死亡的基础上”4的凭证。不过,本文决定着眼于“复活”,主要缘于此词的特殊性——它本身就含有死、生二元对立关系——蕴含原始人的思维构成原则。虽然书中有不少复活神话,但若说最有意思的,当数“鱼妇”故事:“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大荒西经》)。颛顼是靠“化生”方式复活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探讨,为什么要等到北风刮来?此乃其一;其二是时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蛇变鱼之际,化成半枯的鱼苏醒?很多人均采取冷漠、浅尝辄止的态度,实为不可取,因为对于上述二问的解答,直接决定了本文对《山海经·海经》生育伦理的“三位一体”归纳。

四.“三归一”架构

若加以留意,会发现整部《山海经》只出现过一处口头言语,即黄帝对旱精女魃所谓“神北行!”再对多部《北经》中“无启之国”、“无继子”、“烛龙”以及“禹杀相柳”等描述的比较研究,笔者以为“北”向实质上寓藏着谨慎、弱化的生育观,即繁衍现象不足。如果说“自然/文化”是主客体复杂对换关系的外化,“神族/部族”缘于对空间、横截面之剖析,则从时间、纵向上考虑得到的便是“诞生/复活”。于是,先民诉诸线性思维,努力在四大方位的叙事语境下,以及时空、横纵之联结中,使其仍与生育伦理藕断丝连。譬如,古老的鲛人传说就有可能源发于“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海内北经》)这一片段。鉴于此,既然颛顼的化身是鱼妇,自然与北风有关系。故而,针对“蛇乃化为鱼”,同样也极具话语蕴藉,亦即上文所提到的第一层面:推崇自然,也可以诉诸图腾文化。中华民族的初祖是伏羲和女娲,这对兄妹皆为半蛇半人形象,由图腾“蛇”繁衍下来的,便是龙人。最后,颛顼无疑代表了“神族”这一结构,但鱼妇神话是否也深埋“部族”的密码?毋庸置疑,答案就在那一句“有鱼偏枯”中。我们亟需突破认识惯性去对“鱼”进行意象建构,换言之,它本质乃一象征物,直接暗示了先民生存于水域环境中,而这也恰恰回应了“海经”之名。至此,在二元对立分解后,鱼妇神话终于完成对生育伦理“三归一”的架构。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86-787.

[2]J.G.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3]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篇5:读《山海经》有感

当坚硬的石块相互碰撞时,产生的是耀眼而又炽烈的烈火;当粗大的木材相互碰撞,产生的是精妙而又温暖的房屋;而当远古的神话与原始的真理相互碰撞,则产生的是一本旷世奇书,名曰《山海经》。《山海经》是一本先秦古籍,具体成书年代与作者均不详。它既是一本最古老的地理书,又是一本精彩绝伦的神话故事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等,而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则有: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我从小就对中国那些神话故事特别感兴趣,我认为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光怪陆离。在当时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古人们对那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总是喜欢用一些神话故事来解释。因此创作了许多著作,像《山海经》、《搜神传》之类。而我在这次寒假之中于无事中看了一本山海经的画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这本画册中的图画与文字解释所吸引住了。而看完这本画册让我对《山海经》充满了兴趣,为此我还特意从网上搜索了《山海经》的信息。

这部博大精深、被称作千古奇书的著作,其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公开流传至今又经历了两千年。本书产生的时代并不在洪荒,因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后的作品,文字数量多达3万余字,而且用字简洁准确,基本上都是陈述句,即有什么说什么。《山海经》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被公认为一部奇书。一是因为在3.1万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神怪异兽。《山海经》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二是因为它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源多姿,形象地反映在书中的插图上。古之为书,有图有文,图文并举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晋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今图作赤鸟”的文字,可知晋代的《山海经》尚有图。而且,在《山海经》的经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动作的记叙,明显可以看出是对图的说明。如《大荒东经》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海外西经》:“开明兽……东向立昆仑上”,等等。可惜这些图并没有流传下来。但《山海经》有图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便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看完《山海经》,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叫做羽蒙的生物。羽蒙实则称为羽民,西南地区的头一个国家,是羽民国。在距离九疑山(一说在湖南省宁远县南)四万三千里的地方,此地多鸾鸟,国民们以鸟蛋为食。这个国家的人,都长著一个长脑袋,头发是白的,眼睛是红色的,嘴是鸟形的尖嘴,背上也长著翅膀,能飞,但飞不远。他们也和鸟类一样,是卵生的。他们长着人形,但却又生着一对很短的翅膀。能飞,却飞不远。羽蒙住在羽民国,靠近高山,它们终日站在山边,试着用翅膀飞远一点,再飞远一点,但总是摔下来,总是惨败。它需要等,等风来,风来了,它就能飞了。

每每看到这,我总是为其坚持不懈的尝试所感动。这或许是古人的一种精神,像愚公移山一样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我们正是需要这种精神,尤其是我们年轻人,我们还小,可以犯错,但是不应该放弃,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轻言放弃。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成功之所以难得,是因为在成功之前,往往有着许多失败。而这些失败就是一个个挫折,只有不对这些挫折屈服,才能迎来最后的成功。如果是轻易得到的成功还会珍贵吗?像《山海经》中的羽蒙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尝试,最终在大风中飞翔。而我们能轻言放弃吗?

篇6:读《阿长与山海经》有感

在《朝花夕拾》中有多篇文章涉及了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回忆与纪念她的。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露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她是封建愚昧的:在新年第一天一定要鲁迅先喊一声“阿妈,恭喜恭喜”,并塞给他一瓣福橘,相信这会给自己带来一年的运气;向鲁迅夸耀似地说自己在长毛来时挡大炮的神力;总是想用一些繁琐的旧社会礼节束缚着鲁迅。

然而她更是善良的:她听闻鲁迅一直渴盼着一本绘图版的《山海经》,尽管自己连这是什么也不清楚,还尽力打听,为鲁迅购得了一本。在鲁迅生活中,也对他关怀备至,尽到了一个保姆的职责。

篇7:读阿长与山海经有感

阿长是封建社会一个普通的妇女,她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受封建习俗的压迫,但阿长不会怨天尤人,她安于现在的生活,她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同样她也有点儿迷信封建。生活,那样的社会谁都或多或多有一点小封建,何况在信息技术以及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封建文化依然存在,更不要说那时。

阿长是鲁迅先生的女工,说的阔气一点就是保姆。谁都不喜欢有人限制自己的生活即使那人是为了你好,所以一开始鲁迅先生是不太喜欢阿长的,叫我我也不喜欢,尤其是当鲁迅知道是阿长杀死了隐鼠后就更不待见她了。但是后来一件使鲁迅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阿长给鲁迅买了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因为《山海经》的缘故鲁迅读阿长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变,鲁迅开始对这个保姆刮眼相看。他认为阿长很有本事,其他人办不到的阿长办到了。

阿长教鲁迅先生许多规矩,例如正月初一早上醒来第一句话要说恭喜恭喜,还要吃福橘。阿长也有些缺点,喜欢背后说人家坏话,喜欢叨叨切切。

作者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了解阿长,阿长很照顾鲁迅很爱他,所以阿长得到了鲁迅的尊重。仁厚黑暗的地母啊,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鲁迅先生或许从来就没有真正恨过阿长吧,只不过调皮吧。

篇8:读《阿长与山海经》有感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了鲁迅很多文章,全是唤醒民众的文章。

鲁迅先生写的《药》让我印象深刻。华小栓得了肺病,他的父亲华老栓十分爱他,打听了一个偏方:“吃人血馒头”,想让他不会死去。要知道这种肺病在当时是绝症呀!得知这个消息后,华老栓喜出望外。正巧在这这时,夏家有人闹了革命,政府杀他,华老栓就惦记着买华家人的沾血馒头救儿子。真是愚昧无知!夏家的人闹革命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和民众,但是被杀后,老百姓不但蜂拥而至地观望,而且还买人血馒头。华小栓最后还是死去了,这个药是无效的。看似是华家、夏家的悲哀,其实是华夏民族的悲哀。

而阿长与《山海经》选登的《藤野先生》,写的却是鲁迅先生从医时期的事。藤野先生对孩子们教育的炙热和宽容,对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要鲁迅抄讲义,希望他的成绩更好一点。鲁迅抄的血管部分移了位置,藤野先生细致地圈出来,并且和蔼地对他说:“这样一移虽然美观一些,但是血管是血管,它不可能因为这个,而改变本来的位置”。藤野先生对于鲁迅热心的希望,无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鲁迅就这样,很认真地学医术。直到有一天,还没下课,就上完了课,老师给鲁迅等学员看了一些短片:是日本人战胜俄国人的情景,中间总夹杂着一些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时常做俄国人的勘察兵。最终做勘察兵的中国人要被枪毙,围观看着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他们都拍掌欢呼:万岁!万岁!在我们的耳中,是不是听了感觉十分刺耳?呜呼,我无法想象!于是鲁迅弃医从文,决心来挽救这些麻木的中国人精神,而不是救治人民的肉体。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藤野先生黑C的面貌,似乎正想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鲁迅突然增加了勇气,继续写这些战斗文字。

篇9:观山海情有感800字个人心得

党员干部是扶贫的核心,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是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充分发挥着战斗堡垒的凝聚力、战斗力,彻底激发贫困群众的向心力、创造力,在扶贫路上克难奋进,创事干业。目前扶贫成果的取得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此时此刻坚守阵地,巩固成果尤为重要。党员干部要扛起重任、尽责履职,在大获全胜之前一丝不松懈、一刻不停顿,自觉带头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严格执行网格化挂点帮扶制度,发挥扶贫战斗员和宣传员的作用,深入联系村户开展帮扶活动,答疑解惑,解决包帮户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重点关注和解决贫困群众的收入问题,确保收入来源真实稳定;落实两不愁和三保障,确保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基本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同时建强壮大基层扶贫工作队伍,注重从年轻党员、三支一扶、公益组织、回村乡贤中吸纳优秀人才,培养成党组织班子的后备人选,充实扶贫骨干力量,为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技术人才是扶贫的支撑,是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人才带来的专业知识和先进技能促使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动力更足。人才各司其职、尽其所能,在脱贫战场上提供强劲的“火力支援”,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否则脱贫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扶贫成果只是昙花一现。带领群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大胆探索符合实际的扶贫项目。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世之需。专业人才带来技术和知识,关键是能把它们留下来,技术人才和党员干部要加强沟通交流,定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知识教授和技能培训,提高扶贫工作队的能力素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扶贫路上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降低返贫的风险。贫困户只有真正学得到、做得出、赚得了,才能从根本上拔除顽固的“贫困根”,种上枝叶茂盛的“摇钱树”,避免出现队离业垮的不利局面。

贫困群众是扶贫的主体,是脱贫致富的受益人。已经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彻底消除“等靠要”、容易放弃的思想,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听取党员干部对政策宣传、方针解读,了解掌握扶贫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主动向技术人员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业务技能。已脱贫的群众要居安思危,及时反映可能造成返贫的困难和问题,真实反馈因学、因灾、因病、因残再次致贫的情况。对于党员干部和技术人才牵头的扶贫项目要勇于尝试、大胆参与,利用劳动入股、资源入股或技术入股的方式,真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勇敢干,担当起脱贫“主人翁”的角色,争取早日脱离贫困队伍。收入是衡量是否脱贫的重要指标,贫困户要积极配合扶贫工作队的工作要求,对于收入来源和组成要如实反映,确保工作队掌握的数据真实、完整和有效,便于有的放矢加大帮扶力度,如期实现全民脱贫。

篇10: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 其二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篇11: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 其九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篇12: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 其十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巨猾肆威暴,钦[鸟丕]违帝旨。

E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四,为恶不可履。

篇13:《山海经》

一、简介

《山海经》这部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的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争论。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1000字。包括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即《山经》和《海经》;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它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

二、影响

作为一部富含神话的古老奇书,《山海经》蕴含着丰富的神魔小说因素,它对后世神魔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神魔小说创作直接模仿神话。《山海经》神话中有很多变化情节,其主要情节冲突时神魔之间的二元争斗,这位神魔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仿效的叙事模式。如黄帝蚩尤之战,就涉及了古代的祈雨、止雨的巫术,而《西游记》中也有类似的使用法术的情节,如孙悟空与妖魔斗法时就令龙王下雨,这个实际上就是祈雨法术的变形移植。

2.《山海经》为神魔小说提供了一种情节结构模式。如黄帝蚩尤之战中请神助战的叙事结构模式,在后世神魔小说中被频繁借用。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妖怪打斗的过程中,打不过妖怪时,常常上天请神降魔,再如《封神演义》中的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帮助武王伐纣,《女仙外史》的嫦娥仙子下凡为唐赛儿帮助建文帝攻打朱棣,《续西游记》释氏派灵虚子与比丘僧暗中护送唐僧师徒运经卷回长安,如此等等都可视为是请神助战叙事模式的直接继承或变形借鉴。

3.《山海经》神话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节结构模式,即把一个个较为独立的神话故事单元连缀成系列组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神魔小说。虽然《山海经》神话由于记录的原因或传说细节的遗失使各个情节片段非常简单,但是我们也不难想象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我们把出现在《山海经》神话中零散、杂乱的神话材料根据神话内容包含的内在逻辑性进行连缀、补救和生发,就会成为更具有情节的神话故事。这种有几个情节或故事序列组合其间以意义相连的结构模式,在后世的神魔小说中被普遍运用,最突出的例证就是《西游记》取经部分,就是由一个个斩妖除怪的曲折动人的单元故事组合而成的,毫无疑问,《续西游记》《后

西游记》《绿野仙踪》等等神魔小说,都全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山海经》神话的叙事结构模式。

4.明清神魔小说的创作大量借鉴和吸收了《山海经》之中二元对应的神话思维模式。

其一表现在神魔小说的主要情节冲突是神魔二元之间的争斗,其二是神魔小说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对《山海经》二元对应神话思维模式的发展,即神和魔身份的互转,表现为神魔之间既对立有又互转的特点,如《西游记》中二郎神等天神奉旨意捉拿孙悟空时,孙悟空时是以魔的身份出现的,后来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路上与诸多妖魔的对立中,以及取经回来终成正果时,他都是神。再如猪八戒,作为“天蓬元帅”(他是天神)——错投猪胎世间作怪(他是魔)——后来保护唐僧取经的路上与妖魔作战以及成为净坛使者,表现出来的都是神性的一面。这类例子在神魔小说中不胜枚举。

5.此外,《山海经》神话中还有一些独立的小的情节单元母题,如异生、食人等,在神魔小说中也被反复使用,例如异生母题,在《西游记》《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小石猴都是石头中生的,《西游记》中西梁女国的子母河,其水神奇之极,饮之即可有身孕腹痛等,以及在神魔小说中那些奇人出生时伴随着的种种奇异征兆,都与《山海经》中的这一母题有着天然的联系。

上一篇:召集参赛报名范文下一篇:情与缘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