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4-05-12

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精选9篇)

篇1: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01-128-235 张菲菲

摘要:在现在的各种数学考试当中,应用题基本上可以占到25%至35%的比例,对学生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我从教接近两年的经历却让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小学应用题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成绩的同时,也给小学的数学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应用题 问题 改进

导论:在现在的各种数学考试当中,应用题基本上可以占到25%至35%的比例,对学生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我从教接近两年的经历却让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小学应用题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成绩的同时,也给小学的数学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的话,必将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现在我就将自己在小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自己的改进措施。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小学数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及时得到改进。

首先,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用题在教材中和试卷上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所引起的矛盾未得到及时处理。现在的小学教科书特别是低年级的教科书里面应用题都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在考试的时候试卷中却很少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大部分的应用题都是一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述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平常的学与考中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和不习惯,因而使得学生在考试中无法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原本能够得心应手的解决的问题也因为呈现方式的改变而变得无所适从。而且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教师的教学,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和无奈。

其次,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单元教学所引起的学生解题思维定势。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所划分的章节进行的,而在某一个具体的章节里面大部分应用题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一个阶段的学习中习惯性的去运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依赖某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有的章节比较长的话很多学生在该章节后期的学习中做应用题的时候甚至不用看题目就可以列出算式,而且这样做在很多时候都能够顺利的解决掉所面对的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平时的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单元测试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学习完这一单元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去以相同的方式去学习另外一种知识或方法,同时慢慢淡化对这一种方法的记忆和依赖。这一个问题在教学中会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点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知识学会了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解决在某一个阶段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学生知识暂时学会了运用一种方法,而不是已经掌握并且理解了在这一阶段所学习的知识。

再次,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课程改革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虽然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教学思想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传统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很难再适应现在的教学了,应用题的教学自然也不会例外了。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对传统的否定和对新事物的追求也是如此,而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偏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坚决的执行着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在全盘的否定着与传统教学有关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开始脱离教材与实际,拼命地创设情境、拼命的和学生互动交流,但却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形式掌握知识,而传统教学中的很多东西对学生掌握知识是很有帮助的。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应用题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是值得继承的。只是很多教师不敢用,也不想用。比如过去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如整理数据、用示意图表示、列表的方法等),现在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处理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不够重视。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最为典型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传统课堂中这样的精华,在新课程中很多教师不敢把运用到自己的课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在实践中失去自我,这实际上是对新课改的亵渎。我认为另外一个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对应用题存在一种恐惧心理。有许多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遭遇过一些困难,因而就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法克服的恐惧。对于一般的计算或者记忆之类的知识,他们通过努力还可以掌握,但是对于像应用题这样需要理解才能够老师也比较看重的题型他们就会没有信心去接触,有的时候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不敢去做,因而给人留下了不会做的印象。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改进措施

以上这一部分便是我在教学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存在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严重影响应用题教学效果的问题。但是找出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把他们罗列出来,而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小学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将会把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些改进的措施写出来。

一、将书本上的图画和试卷上的文字统一起来。

既然影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注意问题就是课本上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和试卷上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的应用题之间的差异引起的,那么改进的措施也就应该由此入手。所以我认为改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该是把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和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具体执行起来我认为教师在日常的应用题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所给出的图片,分析图片中的内容,逐步找出图片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对这些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组织,把它们加工成用文字进行表述的应用题,然后再进行解答。我相信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适应以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至于在面对原本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时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进而顺利的解决问题。

二、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采取的第二个措施便是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我们都知道,小学的数学教学是根据单元划分的,虽然每一个单元内部的知识比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内容被整合的很好,但是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联系却不是很紧密,因此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的单元的内容的时候会逐渐淡化对前面所有单元所学习的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学新忘旧的现象。为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的知识,那么教师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对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所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在教学应用题的时候应该在每一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中应该想一些办法将本单元的知识和前面其他单元所学习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比如说我们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先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和千米以及重量单位吨,那么我们在这一单元的练习中就可以把单位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习加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学习过的知识;而在后面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余数的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等一些内容的时候,也可以把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识通过这一种系统的训练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认为第三个能够对现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措施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对不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区分,找到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糟粕的部分教师当然应该毫不犹豫的摒弃,并且杜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而对于精华的部分,教师却应该坚决的加以吸收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绝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教师绝对不可以对其不加区分的加以否定,不加辨别的加以摒弃,否则的话极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由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变成脱离教育的实际,光靠着搞一些看似新鲜但却无实质花样去吸人眼球,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或许能够调动起课堂的气氛,但是如果不能够像传统的的教学那样讲清算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话,其结果必然是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也会变成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最后,我认为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和解答应用题的信心。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对学习数学特别是解答应用题失去了信心,有些时候对于一些问题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解答,而是由于心存畏惧不敢去接触数学,特别是应用题。在这一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先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心。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积极的方面,少关注学生消极的方面,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当执着于学生某一次的具体表现,也不应该把这一名学生的表现和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比较,因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的,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教师应该对着部分学生每一次的进步和努力都加以肯定,并且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老师都能够看得见,并且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一定可以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去大胆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去勇敢面对自己之前不敢面对的数学以及应用题。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学生一定可以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渐克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再出现会做却不敢做的现象。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探索的一些改进的措施,希望可以使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美】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篇2: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少词语教学情境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是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总是忽略这个问题,将词语教学设置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有些老师是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来解释词语,在课文讲解中就不再讲解词语,或者是有些教师在解释词语的时候,将词语分开,一个词一个词地单独理解,这些教学方法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在学习词语的时候脱离了语境,对词语的释义理解不到位,产生偏差。

2。 教师对词语教学的认识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目前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语文开展词语教学,但是对需要掌握的词汇数量、词汇大纲都没有作出详细的实施细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对词语教学的重视也不够,低年级重点放在了识字写字上,而高年级将重点放在了对课文的讲解上。另外,教师常用的词语教学方法就是在文中划出生词进行解释,缺乏生动性。

3。 小学生缺乏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和表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对学生词语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将词语的释义进行反复抄写,记忆,并不会用,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到词语学习特别枯燥无用,也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改进策略

1。 教师应立足教材,创设词语教学情境

词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来解释词语的意义,以便能够准确地理解词语。[1]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要准确地理解词语,还要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词语,会运用。通过在课堂上对课文词语的分析,让学生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与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情景联系起来。

例如,讲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时,其中有一个生词为 “白皙”,一些老师是按照字典上的释义给学生讲解,告诉学生 “白皙”的`释义为白净,皮肤白而干净,白里透红。但是显然这种解释是与文章语境不相符的,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实这里的 “白皙”指的是生活贫困导致发育不良,造成皮肤苍白的一种病态现象。

2。 丰富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不需要讲解难度较大的词语,但是在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感受到中华语言的魅力。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一些图片、表演、故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而不只是靠老师的语言。例如,词语教学中会涉及成语,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或是故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在讲解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词语的含义理解得更加准确,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 重视在日常交流中和写作中积累运用词语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与反复运用的过程,因此,词语教学也正是这样,它的作用与效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显现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词语的积累。[2]

首先,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对词语的运用,注意在交流中运用所学过的一些优美的词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还有一个很有效的策略就是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写作,多看书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好词,利用课堂上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生词; 多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灵活地运用一些学过的词语。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对词语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与学生多交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帮助他们在平时的交流写作中多积累,多运用,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稚。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J]。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12 ( 10) : 163—163。

篇3: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教育大辞典》中把奖励定义为对个人或集体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 奖励的方式有肯定或赞许的语气与表情, 口头表扬, 发给奖状、奖章、奖品、奖金, 通报表扬, 授予荣誉称号等。[1]百度百科中对于奖励的内涵分别做出了动词和名词两种描述, 动词含义为给予荣誉或财物进行鼓励。名词含义为用来表示鼓励的荣誉或财物。[2]维基百科对于奖励一词的解释是为嘉奖某些个人或集体而给予荣誉和物质。常见的物质奖励, 通常是现金或实物, 如住房、汽车等。[3]

笔者认为,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 目的是调动被奖励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而确保这种行为的持续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奖励通常都是通过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以至于在学生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 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

奖励就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内容而言, 可以划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包括鼓励、赞叹、赏识、肯定性的语言等, 此外, 情感上的奖励也属于精神奖励的一种, 如赞许的眼神、热烈的掌声、不断的关注等。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 精神奖励还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存在, 比如说依据学校或某些相关教育部门的成文规定、学校管理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纪律守则, 依此给予学生奖励。比如“三好学生”、优秀班级干部等荣誉称号, 以及在各种活动或是比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的奖励, 这种奖励多是以颁发证书、奖杯等形式出现。

在日常家庭教育中, 奖励多是以物质奖励形式存在, 给予糖果、想要的玩具等这类的刺激物或者是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如去郊游、去游乐场等。学校中的物质奖励多是伴随在精神奖励之后, 比如说, 获得学校或者是班级颁发的某一荣誉称号, 不仅得到奖状或者奖杯, 而且还可能获得具有奖励性质的学习用品等。

奖励根据实施过程的具体形式不同, 可以划分为正式性奖励与非正式性奖励。正式性奖励:这种奖励形式多和代币制、学校中各种荣誉称号联系到一起, 多具有客观性这一特征, 如“三好学生”, 以及其他各种具有学校或是班级特色奖励形式。非正式性奖励:与正式奖励相比, 这类奖励多具有随机性与情境性的特征, 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赞许性的眼神等。此外, 非正式性奖励也可能伴随着物质奖励。

奖励就其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表现程度, 可划分为外显性奖励与内隐性奖励。外显性奖励是指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 具有可见性与直接性的特点。内隐性奖励则是指作用于学生本身的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是不太显著的, 但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4]

二、奖励手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奖励这一行为本来是作为一个外在性因素, 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 并且使学生在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 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但是作为一种外在性因素, 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推动力较小、持续作用时间较短等不足, 运用不当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当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奖励手段应用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奖励对象的不公平对待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怪的现象, 同样的事情, 有的学生做了会得到奖励, 有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相应奖励, 反而是批评教育。首先, 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可能是受到我们对部分学生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 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 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 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 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 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我们有时就会陷入这种误区。[5]当奖励运用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后, 慢慢地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能是被老师或同学忽略的群体, 加重了学生的不安全感, 进而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 长此以往, 必定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奖励策略使用得过多过滥, 没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在奖励策略使用上是浮夸的、不真诚的, 或者根本就是没有依据的, 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在奖励手段的使用上, 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葫芦画瓢, 注重形式, 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也就是说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向所有学生的奖励标准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性, 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分析。例如, 在一些课堂上, 只要回答了问题的学生, 就会得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这一类言语性的表扬, 久而久之, 往往使得部分学生厌倦这种口头式奖励, 教师就只能用更实际的物质奖励方式, 比如给个小贴纸、小红花, 或者更有吸引力的笔记本、橡皮擦等学习用品来刺激学生。这样做的危害在于使得部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者是学习, 只不过是为了得到奖励, 最终这种滥用奖励的行为会滋生学生功利性思想, 深入到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中, 这和我们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相背离的。此外, 教师的这种行为也是违背“以人为本”这一教育宗旨的。“由于教育对象是一活生生的儿童, 是开放性的、不确定性的存在, 教育生活从根本而言是创造性的, 或者说是期待创造性的, 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6]这些教师总是希望通过奖励这一方式, 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 从而使他们的教学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当一个经常得到表扬或是奖励的学生突然之间受到了教师的“冷落”, 他就会想是不是最近自己做得不够好, 还是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这也就促使学生对奖励进行持续性的追逐, 甚至会依赖于奖励。这种依赖阻碍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可能促使受教育对象对于教师权威盲目的服从。

3. 奖励具有惩罚性

笔者在一次小学教育见习中, 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A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立刻就和后面的同学B说:“你得到的粘贴 (老师给回答学生的奖励) 没有我多。”边说还边拿出自己得到的粘贴炫耀。我注意了一下B在课堂上接下来的表现, 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 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 想要老师提问他。没有提问到他时, 他会沮丧地放下手, 低下头;点到他的时候, 不论会与不会都先咧着嘴笑一下。在这里, 教师奖励这一行为就完全成了学生之间攀比的桥梁, 似乎也破坏了教育对象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此时, 对于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来说, 虽然没有受到惩罚, 但是其内心受到的伤害与打击, 可能比得到惩罚还要深、还要大。这样看来, “小红花”式的奖励, 既可以是奖励也算是惩罚了。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 埃尔菲·科恩给我们详细地呈现了奖励的惩罚性, 例举了大量奖励无效的事例, 总结出奖励失败的五个主要原因, 其中一个原因是奖励具有惩罚特质。第一种特质来自奖励和惩罚俱旨在控制这个事实, 如果接受奖励者觉得受到控制, 长远地看, 这份奖励将带有惩罚的性质, 尽管接受奖励本身令人愉快。第二种特质为没能得到期望的奖励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与惩罚很难区别。[7]

4.“多此一举”式的奖励

一些活动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极具吸引力的, 即使没有得到外在的奖励, 也会在活动过程中享受到很大的乐趣。当学生感觉到奖励的实施是为了控制或操纵他时, 其某些特定行为非但得不到强化, 行为动机反而会被削弱。

梅尔的“字谜实验”———把零散排列的字母组合成为单词, 就很好地证明这一点。把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告诉实验组的学生, 会把结果作为其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也就是在字谜课题中得到满分, 就大体上相当于在学校里得到了学习成绩的最高评价。告诉控制组的学生, 不会把结果告诉任何人, 如果自己觉得满足、愉快, 那就很好。20分钟后评分。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完成“字谜”的成绩上并没有多大差距。此时, 距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 仔细观察学生是如何度过这段“自由时间”的。这时, 可为学生提供选择, 是读他们喜爱的小说, 还是继续做“字谜”。继续观察他们所做的选择, 比如“字谜”继续做了多长时间, 做题时的认真程度等, 以此来测定其继续学习的热情程度。实验最后的结果却是, 实验组比控制组继续学习的热情明显降低了。

梅尔的字谜实验充分证明, 外部强化手段使用不当, 就会使内因性动机降低, 也就是教师奖励手段的滥用以及使用不当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 或者使学生变得仅仅是为了追求奖励, 进而在失去奖励这一强化手段时不再行动。

5. 奖励形式过于单一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 奖励通常以口头表扬、物质奖励为主, 奖励的形式就难免有些过于单一。其中“小红花”这类奖励形式越来越受到低年级教师的喜爱, 类似的奖励形式层出不穷地出现在学校生活中, 虽然这类奖励的形式越来越多, 但是其根本上还是同一种奖励形式, 并没有在本质上产生多大的改变。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奖励性评价的基本概念不太清楚, 思考不够, 只是流于形式上的运用。

三、奖励手段应用的改进策略

1. 倡导奖励形式的多样化

首先, 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奖励的类型以及各种使用方式。对于学生在某些方面取得的进步, 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上, 也就是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头称赞, 或满足他早就想要的一个玩具的愿望, 我们可以带他去博物馆或者科技展览馆等, 开阔学生的视野, 或同意学生参加他喜欢的某些活动, 比如郊游、各种兴趣小组等。其次, 注意多种奖励形式结合使用, 比如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奖励手段之所以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神奖励是物质奖励的内在引导, 物质奖励是精神奖励的外在支持, 只有两种形式有机的结合, 奖励的激励作用才得以更好地实现。再次, 我们还应该注意事后奖励即意外惊喜的使用。

2. 奖励手段应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

教师对奖励手段的应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也就是不同学生、不同情境下, 运用不同的奖励手段。首先,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奖励方法可以略有差异。对较为腼腆的学生, 我们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比如一个赞许的眼神、在作业本上一段鼓舞的话语等。对性格开朗的学生, 我们可以在班级公开表扬, 或者是物质奖励。其次, 对于男女学生的奖励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女学生可能会更喜欢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或者是学习用品、各种荣誉之类的刺激物;男生可能会更喜欢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 公开的奖励形式是较受他们欢迎的。再次,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奖励手段也应稍有不同。高年级学生可能较低年级学生更在意精神上的奖励。最后, 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条件也是教师在奖励手段应用过程中特别需要考虑的因素。

此外, 为了减少滥用奖励这一现象的发生, 在班级中可以建立一套具体的奖励办法。教师依据这套奖励办法, 清楚、明白地实施奖励手段。同时在奖励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期”, 也就是要适时、及时地实施奖励, 这样奖励的激励作用才越显著。

3. 给被奖励者选择的权利

在有必要给予学生奖励时, 最好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奖励的方式, 让学生从中有所选择, 或是学生自己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自觉感, 同时又可降低奖励者与被奖励者之间的对立, 削弱学生被控制的感觉, 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很有效地清除奖励的副作用。[8]

4. 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注意新理念的落实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多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由概括性的评价向有针对性的科学评价转变, 也就是教师在坦诚、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合理改进建议,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5. 适时使用成长记录袋这一评价方式

成长记录袋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兴评价方式, 在运用这种评价方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学校中, 首先, 要加强教师培训, 给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其次, 成长记录袋的应用要与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再次, 要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自主权。此外, 教师最终要对成长记录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并且提供给学生发表建议和反省的机会, 进而激励学生向高水平迈进。

摘要:适当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故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奖励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若奖励手段应用不当, 可能会给学生个体发展带来负面作用。而这种负面作用, 还没有引起教师和相关研究者的充分注意。

关键词:小学教育,奖励策略,惩罚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ue--CVOmAzTEx yr_8iINLvwxkXeV_Rs_Yqm5tQfyhP97HfKDDjYxc_XPftEUA_z.2013, 7.

[3]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D%8E%E5%8B%B5.2013, 7.

[4]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http://baike.baidu.com/view/485.htm.2013, 7.

[6]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美]埃尔菲·科恩.奖励的惩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

篇4: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77-01

由于受到传统机械化教学以及学生被动式学习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工作往往只能局限于学生的机械化记忆阶段,进而学生词汇量的提升也只是局限于单个词汇简单记忆的层次,学生对于词汇的有效理解以及合理应用并没有得到保障。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又对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无论从基础知识的积累方面还是作文层次水平提升方面来讲,词汇的有效学习对于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对词汇教学的本身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其实际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分析的结论对提升语文词汇教学效果的措施进行探究,以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基本的推动力。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在本节首先对小学词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现阶段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欠缺点进行挖掘,以为优化小学语文词汇教学提供基本的切入点,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基本的保障。

1、机械化教学模式严重影响词汇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学习需求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应试的压力,现阶段语文教学即使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语文应试能力的提升仍然是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而正是这一观念的限制,小学语文词汇教学也仍然继续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方式,即教师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机械化的讲授,并要求学生进行强制记忆,这种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语文词汇量,但是学生对于词汇应用的实际学习需求不能获得有效的满足,机械化的教学无法真正的实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以及文化基础能力的提高。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词汇的被动式学习对学生词汇的深入理解造成障碍

由于长期的被动式学习,加之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自律性的欠缺,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学生无法真正的参与到词汇的学习中,对于词汇的记忆以及默写,学生也只是采用应付式的态度来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词汇的学习往往无法真正的做到深入的掌握以及有效的应用,进而整个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拓展,文化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都无法获得基本的保障,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加难以实现。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改进的基本策略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而整个语文词语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根据实际分析的结论,文章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进行探究,进而为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寻找相关的路径。

1、以语文课文以及课外读物的阅读带动词语的有效教学,加强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程度

在词语教学的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基本的词汇融入到课文的内容中,并结合学生课外的阅读内容,将词汇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进而在基本词汇教学工作基础上借助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来深化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并强化学生对于词汇应用的有效认知,以提升词语教学的基本效果,保障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有效性。

2、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以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巩固来提升学生主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还没有完善的语文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自律性也有待提升,但是在教师合理的指导下,学生往往能够自主的开展一些基础学习活动。因此现阶段词汇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工具书使用方法有效指导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小组词汇预习的工作,进而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凭借互相的合作来自主的探究词汇的含义与用法,最终为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的基础,以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

3、尝试短语短文的写作,在词语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有效应用

词语的有效应用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小学词语教学效果提升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积极的注重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与应用,并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基本的学习特征来开展一些词汇应用的训练工作,如短语短文的随堂写作工作,教师在这一方法下可以随时的进行学生词语应用的训练,进而在深化学生词汇认知的同时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以保障小学語文词汇教学效果的合理拓展。

现阶段小学语文词汇教学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词汇教学的基本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的从这些方面着手,以阅读材料的有效应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以及随堂训练等方式不断的强化学生对于词语的认知,提升学生对于词语的有效应用,以保障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金 云.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普童话,2015,09:36.

篇5: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质量和方法不容忽视。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的“物理难学”“听不懂”“不愿学物理”等各种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探讨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具体措施。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关键词】:教学反思

问题原因

改进策略

培养兴趣

关注基础生

由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基础等多种原因,高中物理的学习效果总体上不能令人满意,部分学生甚至对物理望而生畏。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原因如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

(1)物理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实践能力。(2)很多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缺乏学习兴趣。(3)基础生学习物理吃力,跟不上教学步伐。二.问题原因分析:(1)部分教师仍然坚持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过于古板;教学创新理念有待加强。(2)研讨过于面面俱到,导致使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生关注不足,导致他们认知不够,跟不上步伐,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三、改进策略和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追求的最高培养目标。但是,一些老师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在物理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精心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仅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2.转换学生学习方式,将物理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研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师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教育心里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学生一旦对物理学习发生兴趣,就会有着神奇的内驱动力的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学习方式,多进行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获得新知,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学生好奇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通过提供材料、提示思路方法等,搭建学生认知的平台,使其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其次由于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严重,所讲授的知识规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兴趣低下,失去探究的乐趣。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们走向生活,用他们的慧眼去发现隐含在身边的物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物理问题,以此来沟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让他们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物理。

篇6: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要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相关理论知识做基础,是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产品成本的核算是这门课程的重心,而产品成本的核算与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要求等微观环境有密切关系,成本核算过程涉及的数据多、公式多、计算复杂,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众多客观存在的因素,导致成本会计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下面对解决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准确定位成本会计教学目标和重点

成本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会计是指进行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和检查等管理活动的会计,强调成本会计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管理活动,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交叉,而狭义的成本会计更多强调进行成本核算。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成本会计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能力为教学重点,培养技能型成本核算人员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应该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侧重费用的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同时注重企业成本报表的编制及分析,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

二、建立对企业生产业务的感性认识

成本会计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贯穿于企业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其核算程序与产品的生产程序保持一致。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与产品的生产工艺、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先了解企业生产及组织特点、产品的生产流程、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基本情况,才能正确选择、理解、运用产品核算方法,否则即便是学会了核算方法也不懂得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比如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分步法,尤其是平行结转分步法,如果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没有依托一个真实存在的产品生产流程,学生很难理解成本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广义的某步骤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的计算,因为他们不懂得生产工序、在产品的转移方式等问题。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云山雾罩,到最后学生只是强行记住核算的步骤及公式,谈不上真正掌握核算技能。实际上,只要一看产品的生产流程,问题便化难为简了,也就是俗话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现实状况是大部分学生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距较大,没有直观展示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学习某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之前,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有针对性的了解产品生产全过程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或者让学生观看产品生产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对将要核算的产品有一个直观、生动的感性认知,再以该产品的生产为例对产品的核算方法进行讲解。有了具体的实例,不再是空对空的讲授,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并举一反三,解放教、学双方。

三、提炼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

产品成本的核算是成本会计的重心,产品成本的计算离不开费用的分配,主要是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 ( 暂且称之为费用的横向分配) 、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 暂且称之为费用的纵向分配) .横向分配的费用主要有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废品损失、制造费用等,纵向费用的分配主要是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每一种费用的分配又有多种分配方法,因此费用的分配充斥着整个成本会计课程,若不加以总结提炼一定令学生叫苦不迭。其实仔细分析,无论是哪种费用的分配,无非是一个套路: 第一,搞清楚分配的对象; 第二,计算分配率; 第三,计算产品应承担的费用。第一步是前提,一定要介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费用分配,什么样的情况下费用才需要分配。如果这个前提错了,后面的分配就没有意义。第二步计算分配率是整个费用分配的核心。在教材上有大量的分配率计算公式,经过提炼可以概括为: 分配率 = 待分配费用 ÷ 分配标准之和。待分配费用就是第一步搞清楚的问题,对什么费用进行分配。分配标准一般就是分配方法的名称,如重量分配法、工时分配法、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等,分配标准就是重量、工时、定额耗用量。若分配标准能直接获取 ( 如重量、工时等) ,分配率可以直接计算; 若分配标准不能直接获取,如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则计算分配率之前要计算出分配标准。分配率计算出来后,要对分配率进行充分的理解,自然可以得到第三步: 某产品承担的费用。下面以直接材料费用的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为例进行说明。其中 C 材料 2 元/千克,甲产品单位消耗定额 1. 2 千克,乙产品单位消耗定额为 1. 1 千克,甲产品产量为 400 件,乙产品产量为 300 件。

根据解题套路,上题中第一确认应进行分配的费用是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 C 材料费用; 第二步计算材料分配率;分配率 = 待分配费用 ( C 材料费) ÷ 分配标准之和 ( 两种产品定额耗用量之和) ,此处定额耗用总量未知,要先计算出来。甲产品定额耗用总量为 480 千克 ( 400 × 1. 2) ,乙产品定额耗用总量为 330 千克 ( 300 × 1. 1) ,分配率 = 2106 ÷810 = 2. 6 元 / 千克,即无论生产甲产品还是乙产品,每耗用1 千克 C 材料分配 2. 6 元材料费。那么生产 400 件甲产品,消耗了 840 千克 C 材料,应该分配 840 × 2. 6 = 1248 元; 同理,乙产品应该分配 858 元材料费。由此可见,充分理解了分配率,第三步某产品应该承担的费用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当然,有些分配方法在这一通用分配率公式的基础上还会有些许需要注意的知识点,但都是这个套路。

四、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非常特别,有着大量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大量的数据、表格、计算,尤其是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方法有大量的资料并且数据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这样的情况下 “粉笔 + 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所要讲解的内容。若是让学生一味的前后反复翻书,学生厌烦不能集中精力,并且教材上都有现成的答案,非常不利于教学。成本会计教学中,一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将影响最后产品的成本核算,导致整个成本会计教学目标完成打折扣,客观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1. 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并茂,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较好的解决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复杂的难题,更好的展示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能更系统的讲解成本核算的整体流程,更能将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等问题搬进课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按照成本会计业务流程可以设置练习模块,在每一个核算环节学习内容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实现课堂教、学、做的统一。从要素费用到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每个环节的练习都以前面环节的核算结果为基础,让学生加强数据间勾稽性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产品成本计算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实际上,完成了要素费用到在产品成本每一个环节的计算,也就完成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学习。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制作理想的多媒体课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精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加入动画、图像等元素,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其次,符合教学目标且完整的习题开发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不应该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处理。同时,可以将制作的微课视频通过流媒体传播,进行课外补充。

2. 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教师讲授,成本会计也不例外。但是 “满堂灌”式的教学放在哪里效果都不好,尤其是成本会计这种原本就有些枯燥、综合的课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本会计课程是以制造业为例讲解产品成本核算,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选取一些制作简单的道具,通过道具的简单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产品的生产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讲解逐步结转分步法产品成本还原、约当产量法等内容时利用画图的方法展示,化繁为简,易于理解。总之,教无定法,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让课堂一片寂静。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单个成本核算环节,但是难以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加以应用,难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成本会计课程本身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身的应用性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职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各院校在建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真正 “双师型”师资队伍时,要为教师切实创造企业实践锻炼的条件,让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练就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接纳大量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教学更多的会安排在学校。如前所述,在学生具备对企业生产过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成本核算各环节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做的统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对于综合的产品核算方法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内容,练习的资料十分考究,最好是来源于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安排专门的实践课进行仿真练习,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成本报表直至最后的报表分析,系统的进行锻炼。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安排应该为 1∶ 1,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

参 考 文 献

〔1〕曹婷 .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J] . 商业会计, ( 3) : 127 -128

〔2〕于菊兰 . 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J]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4) : 19 -21

〔3〕孟芳,候颖 . 成本会计教学研究 [J] . 商业经济,2011 ( 8) : 120 - 123

〔4〕郭秀珍 .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J] . 会计之友, ( 1) : 19 -21

〔5〕张长海,吴顺祥,王金兰 . 成本会计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J] . 财会月刊, ( 3) 下旬: 91 -92

篇7: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着“导学目标不清,课堂容量大;教师观念陈旧,角色转变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浮于表面”等问题,从“提高导学案质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策略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备课以备教师“怎样教”为主线,忽视学法指导,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导学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怎么样”,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图。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就是要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大胆实践使用导学案,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均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中发现使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导学案目标不清,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教师缺乏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入钻研,设置课堂目标时,面面俱到,满篇都是问题,重点不突出,导致一堂课师生疲于奔命,成了完成阅读练习的课堂,凸显不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

(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角色转变不到位

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不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充裕,把握不住教学的起点,存在讲评导学案的现象,限制学生思维。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一方面是教师问题设计质量不高,学法指导不明,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是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出现各自完成导学案,小组讨论对答案的现象。

(四)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忽视教材的理解

学生把完成导学案当做学习任务,学习浮于表面,学习深度不够,缺乏深入理解文本,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提高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效性的改进策略

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就是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呢?

(一)提高导学案质量,发挥其“导”的作用

教师要精心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及纵横联系,把训练重点分解落实到每一课。简化课时目标,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真正体现导学案“导学”作用,要做到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自我检测,让学生觉得好用、使用。

(二)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改背景下,唯有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才能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感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找准教学的起点。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抓住重点精心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持者、指导者、合作者。

(三)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认识易于混淆的地方,设计讨论题目。题目设计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明确具体探究任务,探究方法,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合理编排学习小组,抓住课堂的有效生成,适时引导学生在认识不清,产生分歧,发生思维碰撞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明晰思维的过程,还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从而真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课前主动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内容,并将自己无法完成的问题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深入研读文本,独立思考,与同伴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导学案使用的实效性,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去实践、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总结,势必能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秀兰.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究[J].才智,2015(24).作者简介:熊春梅(1970―),女,本科毕业,就职于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市级、县级一、二等奖,长期从事小学语文学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

篇8: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笔者近年来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和对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 确定当前我国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将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其中, 存在的问题主要展现在以下几点:

(一) 教师对数学教材内容存在认知度不强的问题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 小学数学教材在应用题内容方面上也有相应改变。新教材中的应用题和传统教材的应用题在设置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像之前一样将应用题划分为单独的一章内容, 而是将应用题相应地分散在每节课上的例题分析或是课后练习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新教材的应用题更多的是采用图画方式将题目进行表达, 条件和问题经常隐藏在画面中, 题型的种类也有增加。在这种教学背景下, 如果教师不能有效研究教材, 就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解题不清或思维混乱等问题。[2]

(二) 没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

由于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不太成熟, 因此在教学中很难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和影响, 这对学生综合发展十分不利。虽然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不完善, 但是只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应地加强自主思考能力, 还是能对学生自主独立解决问题有所帮助。所以,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十分有帮助。

二、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优化的对策

(一) 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提升其自信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学生对应用题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那么就会展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特别是要多鼓励和帮助那些胆小的学生, 帮助学生提升对应用题学习的信心。

(二) 将应用题教学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努力

新课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效连接。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格局, 打破原本相对狭隘的教学方式,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 适当对题目进行改编, 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并指导学生运用自身学习过的知识自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到一定作用, 同时还将大大满足学生在应用题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需求, 为增强其学习成就感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对应用题教学进行改革, 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提升,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 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不断探索和创新应用题教学手段, 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为学生今后数学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用题教学一直都是重点和难点环节, 在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逐步开展和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进情况下, 教师更需要全面分析和考虑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应用题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帮助小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应用题的相关解题技巧, 从而更好提升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红梅.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7 (17) :116.

[2]百美芹.浅议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J].新课程 (小学) , 2016, 55 (3) :34.

篇9: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关键字: 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思路探讨 相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我们有的教师教课的思想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在课堂是仍旧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大讲特讲,留给学生的仅仅是黑板上满满的知识点,感性的知识并没有直观化,知识点并不能真正掌握。小学正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阶段,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开口,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自觉的、充分的掌握知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知识点,而很多的教师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2)我们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有点并不适合当今的小学语文,因为知识在不断的牵引发展,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就拿最基本的来说,现在的语文是我们本民族的产物,与实际生活结合十分密切,但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将生活和课本中的相关词语联系在一起,严重的脱离生活去教学,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相关的教育制度仍然是比较重视教师的作用,追求教师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效率较低,只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针对性,使得整个课堂并不是十分的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学生学习的兴趣低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低。经过我们的调研和研究,这样的问题几乎存在于每个学校之中,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4)最后我发现存在问题的是学生,有的部分学生学习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课程,而且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寻找合适的办法,做到高效学习,词语学习必须要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我们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处于主动,而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思想。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措施

小学语文正处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再加上语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而词语教学是我们语文的基础科目,因此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学习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同样的教师授课也有一定的规律所循,我们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小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值得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体做法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新接触的学科,对其自然充满着好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充分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所在,找到自己对语文词语课程内容的理解难点,在课前的预习中找到自己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在课中的学习中找到难点的答案,在课后的复习中及时的练习巩固自己的学到的词语,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关键的,也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2)我们的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找到适合现代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仅仅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走,在学生需要自己的时候,及时的出手帮助学生,使他们少走弯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到语文词语的乐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育制度应该做一点变革,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制度,采用适合的、科学的、合理的制度方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达到考核学生的目的,让学生没有思想包袱的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是最佳的,同时也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减负,使教师可以轻松高效的传授知识,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让学生自发的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词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真真实实的感受的语文词语的无处不在,使学生自己留意生活,把生活和学习相结合,更有积极性的去学习,使学生看到学习词语的实用性;

(5)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学生要积极的去寻找问题,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找答案,课后复习,学生要明白自己的主人地位,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主动的去学习、掌握知识,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义务”,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的带着问题去学习,让这样的学习方法变成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

小结: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经过研究发现,自主学习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它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是我们新课改下要求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新的能力。小学语文词语教學是学生语文知识起步的基础,必须要给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每个环节都要紧握时代脉搏,不断的接受新的教学思路,采纳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懈努力,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相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闫长松;千呼万唤始出来——评小学语文系列景观片《资料库》[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2.高颖;浅谈小学语文习作训练[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上一篇:国有企业MBO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中班艺术《有趣的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