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改革

2024-05-14

事业改革(共8篇)

篇1:事业改革

http:///tianjin/

2016天津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公车改革

天津事业单位招聘网为各位考生顺利备考提供丰富热点资讯。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天津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提供2016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亮点多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获取事业单位消息内容。

中国的公车改革再向纵深推进。2月17日,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正式发布中央事业单位和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这也标志着中央企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正式启动,并有了明确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意见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上半年完成;各部门所属在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底前完成;京外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属地化原则,与地方同步完成。企业方面,力争2016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企业总部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2016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

据中央车改办负责人介绍,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最关键的政策是,明确界定了参改人员的范围,即不是所有事业单位的人员都参改,而仅仅是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参改。改革后的公务出行,也不是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一种方式,而是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公务出行,从严配备定向化公务用车。其中,现在通过实报实销等社会化方式公务出行的人员将维持现有方式。因此,并不是社会上一些人所误解的“事业单位人员普发补贴”。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连续多年关注和呼吁“公车改革”。他认为,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按照时间表完成难度不大,“难度不大,首先有了中央和地方的党政机关车改经验,然后其实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制造业行业单位,比较早就开始改革。甚至包括省一级,前些年就有五粮液的公车拍卖,大家都看到这是大势所趋,企业的车改已经自主展开了,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要把政策进行对接。”据媒体披露,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涉及一级预算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10余家,中央和机关部门所属的各级事业单位1万家左右,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100多家,还有数十家中央金融企业及各部委管理的中央企业。

与中央和机关相比,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行业类别众多,单位性质、资金来源、车辆情况、人员情况千差万别。据介绍,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将分级分类制定具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http:///tianjin/

体方案,不搞“一刀切”。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介绍说:“推进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核心是„三个坚持做到‟,即坚持做到分类推进。按照中央直属事业单位、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两类,分别制定车改政策。坚持做到部门承担主体责任。文件强调行业主管部门在改革中应承担主体责任。坚持做到从客观情况出发制定政策。”其中,中央事业单位车改意见明确,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等车辆,在确保节支的前提下,对参改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通过社会化方式其公务活动出行。

对于中央企业公车改革,意见要求,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原则上通过配备公务用车履职需要;中央企业副职负责人可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公务交通方式。此外,还将取消为退休、离任或者调离本企业的人员配备的公务用车,不得为中央企业总部部门负责人及部门其他员工、非本企业人员等配备公车等。意见还强调,中央事业单位要求车改过程中不得购置新车,中央企业若购置新车,商务型经营和业务用车价格不得超过38万元(不含购置税),轿车型不得超过18万元;不得既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又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此外,还将完善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程序,健全公务用车使用明细登记制度,确保每辆公务用车每次公务出行的详细信息有据可查,防止改革走样“开倒车”。谈到改革的效果预期,叶青评价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减少公车的浪费,那么党政机关这种节约是很明显,全国的车减少57%,减少一半还多,可以节约财政支出,由此也带来了政府和官员形象的重塑。国有企事业单位现有的体制机制,公车也是存在浪费的,一所大学里校长、书记有专车,有些处和部也有专车存在很大的浪费,取消专车发车补,很明显一点就是说,可以减少公车方面的浪费。”

热门推荐:事业单位编制改革

更新事业单位考试信息请关注: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篇2:事业改革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制度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同步进行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xinjiang/中公新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事业单位改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近日审议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已经审议通过了“养老并轨”改革方案。了解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点击事业单位考试网。

报告指出,中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意味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将告别“养老双轨制”,而这项改革将涉及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要求,中国在企业先行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转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上仍然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由于改革进程的不同步,20多年来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制度在筹资方式、待遇计发调整和管理方式上的不同,造成退休后因身份不同而养老金悬殊的“双轨制”,这种现象长期以来饱受质疑。

有研究显示,中国城镇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养老金仅为其工作时收入的50%左右;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需要缴费,却能拿到70%-80%。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近1900元,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机关公务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

“中国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采取现收现付财务模式,实行财政供款、预算管理、单位包办等,个人不需缴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这样有违公平正义,因为财政资金不应替代个人为自己养老承担义务。”

报告称,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通过优化结构和确立新的责任分担机制来促进养老保险制度走向公平,关键是要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缴费义务并采取同样的办法调整养老金待遇。”郑功成说,“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金那部分肯定会减少,但加上职业年金,总体待遇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陈步雷认为,“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是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旨在给出预期,给总数接近4000万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吃下“定心丸”。

“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那钱从哪里来呢?西南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授熊晖认为,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沿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是明智之举,既可以减少改革面临的阻碍,也能通过经济逐渐发展消化历史的欠账。

篇3:事业单位事业基金核算改革探微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实施至今。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 包括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其中, 一般基金是指事业单位历年未分配的结余和损失, 以及历年的专项资金结余;投资基金是对外投资所形成的基金。

一般基金主要由历年结余累积而成, 每年的结余 (或损失) 均为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会计核算表现为:

1. 年末, 将收入和支出分别结转到结余科目 (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 账务处理为:借: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贷:支出类科目。借:收入类科目;贷: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

2. 结余分配后, 将结余科目的轧差数从该科目结转至“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账务处理为:借:事业结余, 经营结余;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当出现损失时, 做相反会计分录 (经营损失不结转) 。

投资基金由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引起, 由一般基金结转形成, 账务处理为:借:对外投资;贷:银行存款。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到期收回投资本金时, 做相反会计分录。可见, “对外投资”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总是金额相等且方向相反。

二、“事业基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1. 关于“非限定用途”的问题。

事业基金概念中的“非限定用途”, 应当被解释为资金用途未被限定, 该项资金可以用于满足某项资金需求而给付。然而, 对于事业基金中的投资基金而言, 其已被应用于对外投资项目, 即该基金已被对外投资所占用, 谈何基金的用途未被限定?

2. 关于“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的科目设置问题。

从一般基金的概念可以看出, 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由历年结余累积而成, 结余等于收入减去支出。在事业单位的总收入中, 财政资金拨款仍占有较大比重;在事业单位的总支出中, 事业性的支出 (为开展事业活动而发生的支出) 相对占有较大比重。由此, 可以将一般基金理解为:事业单位以前未用而在将来的事业经营活动中可用的资金。这部分内容相当于企业会计中“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核算内容。由此可见, “事业基金”这个本应反映财务状况的净资产科目, 无法反映国家财政拨款的总投入, 而仅仅反映了未分配结余的累积情况。

3. 关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的科目设置问题。

投资基金由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形成, 其核算内容表示当前由于投资活动而被占用的基金, 该明细项目的核算内容与“事业基金”这一一级科目的核算内容不相符。因此, 笔者认为, 事业基金与投资基金本不应属于同一概念下的不同层级的科目, 即“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设置存在问题。

4. 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界定问题。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该定义本身无任何问题, 但由于事业基金核算内容的狭义化, 导致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也被狭义化了。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界定, 应突出反映国家投入资金累计额的这一财务状况, 以便于对事业单位履行公共义务、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绩效进行考核。然而, 如此重要的财务状况指标在当前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却是一片空白。笔者认为, 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界定可以参考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界定。

目前,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仅仅相当于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留存收益, 即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相对应, 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与企业的盈余公积相对应。尽管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像企业所有者那样要求红利回报, 但国家投入的金额却是用来衡量事业单位履职情况的基本量化数据之一。而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总投入, 在现行事业单位账面上的任何一项净资产项目都无从反映。

三、“事业基金”核算的改革建议

1. 扩大“事业基金”的核算内容。事业基金应包括国家财政的累计投入和历年的结余。其中, 国家财政投入主要指原“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现将这些预算收入在收到时直接记入“事业基金”科目, 可以在“事业基金”下开设“财政补助”和“上级补助”明细科目核算, 但同时应将该类资金在表外项目 (如开设“预算收入”) 反映当期的预算收入情况。

2. 取消“固定基金”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加的会计核算中, “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金额相等、方向相反, 无开设的必要性。“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核算的是对外投资项目占用的资金, 其与“对外投资”金额相等、方向相反, 也无开设的必要。

3. 对事业基金, 不强调所谓的“非限定用途”, 扩大其内容范畴, 不仅局限于结余的累计数, 还应包括国家累计投入金额。

4. 科目的变化。

5. 核算方法的变化。

摘要:本文按照政府公共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要求, 剖析了事业单位“事业基金”在内容界定、科目设置、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改革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基金,核算

参考文献

篇4:分类改革促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意义重大。这既有利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也是保持经济和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500美元,已经进入到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到这一阶段后,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求会更高。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 各项社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能否构建一个目标明确、发展稳定、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在我国,承担各种社会事业服务职能的主要是事业单位。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机构总数有120多万家,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000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及广大职工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国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一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也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诸多体制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内容涉及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方式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有关改革探索的成效很突出,主要表现为社会事业领域整体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各级各类机构以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 但也必须看到,受多方面体制因素以及一些迫于特定时期特定问题的政策选择影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社会事业领域,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既有部分领域政府“管”得过多问题,也有部分领域过度利用市场机制问题;受财政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很多社会事业发展还很不均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关系方面,既有部分领域行政干预过多问题,也有放权过度和约束不足问题;在激励机制选择方面,部分领域鼓励“创收”并允许创收收入与职工薪酬和福利挂钩,导致一些机构行为目标出现偏差,公益性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 鉴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的重要功能以及当前社会事业领域特别是事业单位运行中的不足,必须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社会事业更加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要让事业单位的数千万职工受到激励和鼓舞,充分调动积极性。 分类是改革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对事业单位的分类,这是顺利推进改革、完善管理、促进相关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之所以强调分类,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事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企业等经济组织。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包括了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以及农林水技术服务、广播影视出版等很多行业,不同行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特点差别很大。另外,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部,也都有不同类型机构,比如教育领域有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机构,卫生领域有公共卫生机构和不同类型医疗服务机构,科技领域有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技术推广机构等。即使同一领域内的不同机构,内在运行规律也都有很大差异,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所以,必须分类组织,分类管理。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另一方面,还与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实际构成有关。受传统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中,除提供教科文卫等公益性服务的机构外,还有一些与政府公共服务目标无关或应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组织管理的机构。比如,有一些主要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机构,还有一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具公益性、完全可以以企业方式按照市场原则运作的机构。这些机构和人员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定位不清,带来了不少矛盾,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承担行政职能的要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且不具有公益性的要转制为企业。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更好促进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 在分类问题上,还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必须进一步明确分类标准。《指导意见》明确,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在这方面,过去改革试点中有不少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另外,目前不少机构往往兼有不同属性的社会功能,对此,也必须在充分考虑不同社会功能属性的基础上予以区分并采取不同处理方式。二是在分类后的管理方式选择也必须进一步细化。比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等机构都已经明确为公益一类,但这些机构的运行规律有很大不同,不可能按照完全一样的组织管理方式,必须根据各自特点,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其他不同类型机构也一样。 事业单位改革重点 事业单位改革,核心是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未来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是社会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事业单位则是具体服务职能的承担者。因此,首先要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政府来讲,基本责任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财政投入或其他筹资策略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同时,要对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服务质量和价格以及财务收支、资产等实施监管;对事业单位来讲,在获得政府必要经济以及其他政策支持、员工权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基本责任是必须完成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目标。 鉴于相当长时期以来,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上,既存在一些领域管的过多、也存在一些领域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等诸多问题。《指导意见》提出的基本思路是推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推进政事分开,就是要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管办分离”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不是简单的部门间管理权调整,更多强调的是依法、合规监管,更加突出目标和结果监管。同时,完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 第二,根据不同类型单位特点,改革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治理方式。为确保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健康运行,必须在分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治理方式。一是要根据不同机构特点,明确活动目标、行为边界以及活动方式,并以严格有效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赋予事业单位一定自主权,但赋予什么自主权要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目标以及机构特点差异,并且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二是要完善决策机制。相当多事业单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众,需要逐步建立以理事会、董事会等为主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集体决策和监督机制,同时强化公开、透明和问责。特殊类型事业单位可采取特殊管理方式。三是要完善管理方式。事业单位需要突出国家和社会目标,政府按社会目标规范机构,机构按既定目标规范内部活动方式和员工行为,不宜过分强调“对内负责”。职工权益保护属另外范畴。 第三,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如何评价事业单位绩效是直接关系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和事业单位行为方式的重要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事业单位承担的是公益服务职能,主要目标是创造非物质财富、提升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公平等。所有这些与企业目标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绝对不能像对企业那样以经济和财务指标为主,而是要看既定投入水平下相关社会事业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改善状况。 事业单位及广大职工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者,其自身也有利益诉求,需要受到合理保护。因此,建立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需要根据不同类型机构特点,建立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考核、问责、奖惩制度等。由于事业单位差异性大,激励机制的设计很难有统一模式。但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事业单位的激励和约束,需要更多突出相关事业的目标完成情况、成本和费用控制状况、公众福利改善状况以及公众满意度等,绝不能把服务提供者的利益简单与服务收入等挂钩,以避免利益目标冲突。在这方面,过去有不少教训需要总结。 注重综合配套,稳妥推进改革 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并实现社会事业大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广大职工受鼓舞的目标,改革的方式方法选择也很关键。 第一,要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同步推进运行机制的改革和调整。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加。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须着力扭转过去一段时期因投入不足等因素所导致的一些运行目标和方式扭曲问题。重点是明确服务属性,规范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和广大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 第二,要处理好宏观指导和地方探索的关系。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大,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和试点。但必须强调的是,各种社会事业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同时,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间也并非永远一致和统一,因此,强化顶层设计和对地方改革探索的指导,建立“试错”和“纠错”机制意义重大。 第三,要平衡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和人员众多,有关改革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利益关系的平衡。比如在薪酬制度、人事制度以及社会保障改革方面,既要平衡好事业单位与其他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要平衡好不同领域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要逐步转制为企业,虽然总量并不大,但也必须处理好社会保险关系衔接等大家关注的利益问题。对此,《指导意见》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要求,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性政策。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其他相关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比如要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还要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强化宏观规划,实现不同社会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同一领域不同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nlc202309031529

篇5:事业改革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进程

目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11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事业编制3153万人。1989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方式”,其比例大致保持在60%、20%、20%。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于2012年4月公开发布,明确要求事业单位改革“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1):1978年《人民日报》等报刊提出事业单位进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这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始系统展开。198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事业体制改革相关政策:3月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4月出台《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5月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1996年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改革在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前列。1992年,原国家科委等部委印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技术工作;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完成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同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改革进行更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各类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逐步确立以政事分开为主线,以社会化为方向,以分类改革为推进战略。第二,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第三,事业单位快速膨胀问题逐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从1978年的1100多万人,到1990年的2157万人,再到新千年初的3000万人,几乎每隔十年人员膨胀1000万左右)。

然而,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相比明显滞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管办不分、资源配置效率低、服务公平性下降特别是“过度市场化”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二阶段(2002~2006):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紧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框架及分类改革意见并拟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部分省市拟定了分类改革方案,进行了摸底调查、清理整顿、模拟分类与改革试点工作。比如深圳市,2006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机构按照经营服务类、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一分为三”,分别实行转成企业、纳入行政序列、保留或撤销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改革;518家市属事业单位被分类归位:28家纳入行政管理类,124家转为企业,27家撤销,339家予以保留。

相应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改革不同程度推进。2006年2月9日,原人事部发布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首次对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进行专门规定。在2002年启动并不断推进聘用制的同时,2006年11月启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聘用制度、岗位管理两大基本人事制度开始形成,为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奠定基础。2006年7月起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也进行了探索与局部试点。

第三阶段(2007~2011):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08年11月中央编办印发《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同年,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

人事制度方面配套改革继续推进,一是聘用制度推行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90%;二是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全面推开,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开始实施;三是公开招聘制度稳步实施,全国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1850多万人次,实际聘用184万人。

收入制度方面,2009年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从2009年1月1日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4月16日公开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内容等进行整体部署,强调以科学分类作为改革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以下简称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其中,公益类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1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篇6:事业改革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

改革方案

欢迎访问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本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国务院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政策,今年6月底前,各地工资调整一定要落实到位。

人社部此前表示,对于完善工资制度,各地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来拟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据媒体报道,湖南省目前已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进行调整。辽宁省人社厅刚刚形成初步实施意见,并报省政府研究。广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此前也透露,已为工资改革预留资金。

此次调整是配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此次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为配合已落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14年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所做报告中指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1个月后,国务院下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破冰。

“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是决定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今年1月19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配合这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实要完善工资制度。他透露,国务院办公厅为此转发了关于公务员基本工资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调整及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三个实施文件。

在今年1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实行退休费制度,个人是不用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实行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的统帐结合的制度,要实行个人缴费。但是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中没有考虑个人缴费的因素,而且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已经多年没有调整。

“在推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国家决定适当提高基本工资标准,以尽可能使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个人缴费后的当期收入不降低,为顺利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造条件。”李忠说。

基本工资比重增加津补贴额度减少

依据人社部此前透露的信息,此次调整并非简单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涨工资,而是着重体现对于工资结构的优化,提高基本工资比重,规范津补贴的发放。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李忠指出,此次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将通过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并将部分津贴补贴或绩效工资纳入基本工资,适当提高基本工资的比重。在基本工资标准提高的同时,规范津贴补贴要按相同的额度相应减少,这部分收入并没有增加。

对于增加的基本工资,李忠表示,大部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缴费的改革成本。考虑这些因素,实际增资幅度并不大。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资300元左右。

李忠指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工资收入水平较高地区的部分人员,此次增加的工资可能不足以完全弥补个人缴费,当期收入还会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基本工资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因各地工资水平的不同存在差异。

他强调,在完善工资制度的同时,冻结规范津贴补贴工资增长,各地各部门不得自行提高津贴补贴水平和调整津贴补贴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改革性补贴政策和考核奖励政策。今后要通过建立基本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等措施,逐步实现基本工资在工资中占主体。

将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

在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中,有五分之一都在乡镇工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资水平普遍相对偏低。此次调整将进一步体现工资待遇向基层倾斜的特点。

李忠表示,为落实中央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稳定基层工作队伍,鼓励人员向基层流动,通过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适当提高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在5月12日的会议上,李克强特别提及基层公务员“很辛苦,收入也不高”。西部某乡镇正科级公务员告诉记者,他每月工资到手3200元,比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少270元。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也表示,有的在乡镇工作了三四十年,工资才2000块左右。这跟公务员的人力资本、社会地位和承担的工作不匹配。

李克强强调,既要坚决堵住“偏门”,解决公务人员以权力参与分配、牟取不当利益问题,也要打开“正门”,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和应有的尊严。

有评论指出,公众应理性看待公务员涨工资,它既是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公务员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方面。当然,作为公务员须摆正自身位置,常怀“为民服务”之心,并提高技能更好地为民服务,只有廉洁自律劳有所获,才不会为社会诟病。

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配合,全国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将在今年上半年调整到位。

篇7:事业改革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不降退休待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xinjiang/中公新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事业单位改革:养老并轨的真意在于,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保障取向,使各类群体获得积极正确的保障预期。时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接受关于“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专访时就已表示,“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了解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点击事业单位考试网。

“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问题,近期文件就要印发,印发后还要召开会议部署。”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这句话,在2014年年末引爆舆论热点,关于“养老并轨”的全民大讨论一路“延烧”至2015年。

2014年12月28日,在就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接受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专题询问时,马凯表示,今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改革方案已拟定,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

近年来,养老“双轨制”被频频吐槽、抱怨。社会的热切诉求得到了高层的积极回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养老保险改革并列、并行。2014年7月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至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已成定局,悬念仅在于“何时改、如何改”。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视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的“痛点”。撬动了这个“关窍”,与之相关的多项改革推进难度将大大削减。随着改革文件的印发和施行,不同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将实现“制度上的公平”,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将由原来的“碎片化”状态,迈向更为统一、完善的发展阶段。

养老并轨待遇拉平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公务员总数达到708.9万人;目前,全国共有事业编制人员3153万人。合计接近3900万人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群体。接受《瞭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表示,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顶层设计,就是在进一步拓展社保覆盖面、完善增量改革的同时,深化存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使二者逐步并轨,最终形成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涉及这一重要敏感群体的改革,特别是养老保险这样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事项,往往改革阻力巨大。这一点,观察以往进展缓慢的改革试点便可明晰。此次改革消息一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关于自身待遇会不会降低、要不要考虑提前退休、改革能不能顺利推进等问题的猜测、议论此起彼伏。

对此,时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早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关于“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专访时就已表示,“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据本刊了解,改革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原则,妥善处理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平稳衔接。对改革前已经退休的“老人”,继续按原来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保持已有待遇不降低。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实行新制度,建立新机制。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基本养老金中除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外,再加发过渡性养老金。同时建立职业年金,以更好地保证退休待遇。

由此可见,“并轨”,并不意味着待遇水平的降低。同样,“并轨”也不等同于“制度融入”以及“各群体待遇拉平”。

2014年7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明确表示,关于“养老并轨”,中央标准的提法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是说这个制度并到那个制度里面。总的方向是各类群体实行大体相同的基本制度模式,同样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从制度上实现公平,在规则上实现公平,不存在将哪类群体并入其他群体的设计,更不是把各类不同群体的待遇拉平。

“养老并轨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并轨后,养老金发放的标准和规则是公平的,符合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表示。

“养老并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过程中,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之一,体现着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志强说,此次改革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保障取向,使各类群体获得积极正确的保障预期。

“一个统一、五个同步”难度隐现

马凯表示,此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据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核心轮廓已经清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根据这个思路,改革后,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将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制度上的公平”,更撤消了三个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壁垒,保护了“流动者”的养老保障权益。

“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其中,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既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更是为避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个群体的社保改革相互比照、难以单兵突进,为改革推进减少阻力。

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可以有效保障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不降低,为改革的实施创造条件。

由于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建立在工资基数的基础之上,因此养老保险制度与工资制度紧密挂钩。自2006年以来,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标准7年未曾调整,“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建立。若要启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的工资制度也须同步完善、彼此配套。

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和计发办法密切相关。要实现“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和退休年龄更紧密挂钩”,即通俗意义上的“多缴多得”,就必须实行与缴费相联系的待遇计发办法,并由此形成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调整的正常增长机制。

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施,也是试点地区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目的在于避免各地区之间由于改革时间表不同而互相攀比,延宕改革整体进程。

受访专家表示,透过“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的基本思路,可以看出中央对于此项改革的决心之大,亦可预估出改革的难度之大。尤其是涉及新制度的设计、建立、完善,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仍待破解。

特别是,如何缓解巨额历史欠账对于基金远期支付形成的持续性压力;改革初期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三个“基金池”是否要互联互通;基金如何避免“散、碎、零”,一举实现省级统筹;通过哪些手段避免贫困地区财政无力缴费,出现逃缴、少缴、欠缴现象;怎样提高基金的运营效率,让3900万人的养老钱保值增值;如何确保个人账户在设立之初就能做实而不成为空账;怎样逐步缩小与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之间的差距,弥合待遇鸿沟„„其中的很多问题,既是新问题,也是老问题;既涉及新制度的建立,更触及原有制度的完善。

“面对如此艰巨的改革,更要做好‘预期管理’。无论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对象,还是期待改革的一般公众,都要对改革的结果有个理性的认识,不能期望改革‘一步到位’”,曾多次参与养老保障课题研究的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关博博士表示。

啃掉最硬的一块骨头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硬骨头,其中就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这项改革既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等多项改革的连接点,也是这些改革难以推动的掣肘点,由此也成为了公认的改革硬骨头中最硬的一块。

“在养老‘双轨制’下,拥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人虽然不用缴费便能享有较高的养老金,他们一旦失去编制就意味着‘从零开始’甚至‘老无所依’。编制所捆绑的巨大潜在利益,也导致优秀人才对于职业流动心存顾虑,而平庸之人则‘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表示,养老并轨将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缴费义务,促进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互通,有利于构建更加健康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近5年的改革实践中,各方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和最大阻力所在。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流动的风险基本不存在了。”关博表示,“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第九项配套改革,养老并轨有利于打通社保制度碎片化所引发的分配不公,在减轻人才流动压力的同时,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分类改革做好铺垫。”

养老并轨对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辐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狠抓作风建设,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整饬“四风”,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队伍面貌为之一新。

“养老并轨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包括党的领导干部在内的国家公职人员队伍的工作活力。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保体系,配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薪酬体制和多元的评价体系,使公务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为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增添内生动力。”蔡志强说。

从全社会范围看,“并轨后,不同性质单位和各类岗位的基础养老金将趋同,待遇差别主要体现在与单位效益和个人绩效直接挂钩的职业年金。个人贡献的多少与将来的待遇产生关联,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胡颖廉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老并轨有利于在保障基础公平的前提下,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篇8:事业改革

一、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组织, 其他国家没有相似的组织模式, 相应的也就没有经验可以吸取, 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因此, 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走了很多弯路,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阐释。

(一) 强烈的创收动机

过去的改革在把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的同时, 也使得事业单位有了很高的创收积极性。改革削减了事业单位的预算拨款, 赋予了事业单位更大的管理自主权, 允许其扩大服务范围, 而且把管理层和职工的收入与创收联系起来, 这样就把管理者和职工置于一种“剩余索取者”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 “工资外收入”已经制度化并成为报酬结构的一部分, 这就提高了事业单位追求创收的积极性。事业单位自己创造的收入, 也开始扮演着与市场环境下私营企业利润相类似的角色。第一, 在管理者和职工的报酬中, “灵活”的奖金和补助 (非固定工资) 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几乎占到总报酬的一半。第二, 事业单位职工报酬中“灵活”成分的多少和事业单位的创收收入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为了激励职工创收, 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常常把职工的报酬水平和可观察到的硬指标挂钩, 比如他们创收的数额。据报道, 某中医院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中规定, 医生们平均工资的30%为基础工资, 其余部分则根据“业绩”灵活发放。一个“业绩”不好的科室的医生每月拿700元, 而那些“业绩”较好的科室的医生可以拿到10000元。在医生的报酬结构中, 有一部分与他们开出的药品和检查费用是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 中药提成11%, 西药提成2%, 给患者开一个CT提17元, 开一个彩超提10元。强烈的创收动机也导致了事业单位的腐败。成都市检察院侦查发现, 大学图书购销中的回扣普遍数额较大, 无论是否通过招投标均有回扣, 比例为图书标价的15%-25%, 有的甚至高达30%, 这让我们震惊之余, 也让我们开始意识到: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对社会和消费者存在很大危害的部门。

(二) 薄弱的约束机制

强烈的创收动机只有在遇到同样强烈的市场约束和监管约束时, 才能真正带来服务结果的改善。对我国的事业单位来说, 与强烈的创收动机相比, 来自政府和市场的约束软弱无力。

1. 高度扭曲的市场。

过去的改革确实把大多数事业单位“推向了市场”, 但这个“市场”本身是一个高度扭曲的市场。市场约束薄弱主要是因为存在制度性缺陷: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权利;监管体制仍不健全;市场竞争仍不完全且常常被扭曲。拿医疗卫生领域举例。虽然医院的管理者和医生们已经在高收入驱动下有了强烈的创收动机, 但要通过改善服务来实现他们的创收目的要更困难一些, 因此, 高收入驱动把他们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即高价出售更多的药品来创收或在可行的情况下牺牲质量 (尤其是那些不可观测和不可度量的质量指标) 节约成本。

2. 政府部门“管办不分”。

市场约束薄弱的同时来自政府的约束同样薄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现行制度下, 某一政府部门常常既是政策制订者和绩效考核者, 又是服务提供者, 这就是所谓的“管办不分”。服务提供者职能俘获政策制订者职能的风险很高, 也很现实。总体而言, 在对服务提供的结果以及公民或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行监督和评估方面, 还没有充分的制度化努力。在这样的制度下, 服务提供者更多地关心它们的“上级主管部门”是否满意, 而不太在乎公民或消费者是否满意。

(三) 在人事制度方面, 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从1995年起, 国家开始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如今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如果把前几年的改革比作“试水”, 现在则是在“过河”, 而且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深水区”的特点在于, 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深层次的矛盾, 更加复杂。首先是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比如说, 在进人方面, 存在着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管理上, 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也缺乏具体政策。在出口上,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相关政策不完善, 致使出口不畅。在人事监管上, 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其次, 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目前, 行政机关有《国家公务员法》, 企业有《劳动法》, 惟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 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再次, 改革发展不平衡。有的省、市聘用制度已经全面推开, 像北京、上海、重庆、河南等地已超过80%, 有的还处在试点阶段, 还有的地方由于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 改革“醒得早, 起得晚”。同一地区也不平衡, 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地处偏远的事业单位和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最后, 整体改革需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影响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四) 财务管理方面问题突出

由于事业单位存在强烈的创收动机, 大量的工资外收入是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目前管理体制来看, 一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从属于行政部门, 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主要依赖主管部门, 加之事业单位多、分布散、资金规模不一, 财政等外部监管鞭长莫及。二是基于从属关系, 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间的收支活动有内在联系, 有些主管部门为了部门利益, 将应上缴财政或应在本部门核算的预算外及其他财政收入在下属单位核算, 造成收入不实。三是事业单位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且来源复杂。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全额或差额事业单位除上级拨款、执收所得等财政收入外,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国有资产出租或其他经营性收入, 对此, 财政不易掌握, 控制更难。

2.相关政策与制度存在缺陷。 (1) 基金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事业基金和福利基金是事业单位收支相抵后的结余分配。其收入来源包括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就预算外资金而言, 法律明确规定其不得用于个人福利支出, 但根据基金分配制度, 此类资金结余参与分配, 其结果不仅扩大基金规模, 而且改变资金使用性质, 影响法规执行的严肃性, 并造成财政性资金支出向个人倾斜。 (2) 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政策滞后。多年来, 预算外资金支出所采取的“专户存储”并编入单位部门预算的管理政策, 是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 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 缓解部门经费不足所提出来的。随着预算外资金的增加以及收入管理的不断规范, 特别是部门预算改革提出了加大综合预算管理的要求, 这种实为部门所有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模式已显滞后, 不仅给财政资金统筹管理与使用带来不利, 也为部门结存资金提供了空间。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是公务员, 脱离了国家对公务员的监督体系;而他们有一定的“经营权”, 因而在某些方面采取市场化、企业化操作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如果他们打着政府的旗号、利用国家的投资、优惠政策和信誉等大肆捞钱则是不允许的, 因此, 加强事业单位监管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事业单位改革要注重监管

事业单位往往拥有重要的公共权力、特许经营权利, 承担着与公众直接相关的社会服务, 有必要对其依法进行严格的监督, 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因此, 应该设立科学合理的专门监管机构, 建立新型法人治理结构, 确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以及健全法律制度, 从内到外, 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进行监督。

(一)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可以从外部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进行监督。专门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则和管制标准;颁发和修改事业单位服务准入许可;对相关事业单位的服务内容、质量、价格等进行监督和依法依规处罚;调查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并合理公开相关信息;听取专家和社会人士对相关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情况的意见并适时提出改进意见等。专门监管机构的建立是对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监管的外部保障。

(二) 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

原则上, 对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人日常负责的制度。考虑到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关系的特殊性, 其理事会成员应通过竞争方式选出, 由包括出资者、业内专家等在内的若干有代表性的人士组成。日常运营由执行人负责。执行人由理事会向社会公开招聘选出, 并向理事会负责。建立科学的效绩评估制度, 由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依据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具体评估状况, 会同有关部门决定是否对其持续进行财政拨款和是否增加财政拨款数额, 以及决定理事会成员的更换和奖惩。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事业单位监管机构、理事会和执行人三者间的制衡机制。由多元投资形成的事业单位, 可以参照企业的董事会及其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三) 问责机制的建立

事业单位在预算拨款减少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问责机制与之相匹配, 问责机制的作用是监督事业单位公共资源的使用以及使用这些资源所取得的绩效。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 事业单位改革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达到加强问责的目的。

1. 建立绩效管理合约。

通过与中央政府部门、地方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建立并有效实施绩效管理合约, 可以建立更好的问责制度。在政府内部, 中央政府可以为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单个事业单位建立服务标准, 包括明确每一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和最低服务标准。在事业单位和负责监督事业单位绩效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协议, 明确绩效标准, 明确预算和自筹资金的使用规则, 包括预算和财务管理。

2. 赋予客户权利。

使公众参与到事业单位的监督评估过程中来, 是赋予客户权利的主要方式。客户评估的展开, 促使服务提供者之间相互竞争,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其他国家使用过“公民表”、“记分卡”、“排名表”等工具来对服务提供者进行比较。通过改变付费方式, 由直接补助服务提供者转向补助用户, 并允许他们选择提供者, 在提供者中引入竞争。例如, 政府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儿童 (如农民工子女) 的基金, 按学校接收这些儿童的人数付给其补助, 从而在学校之间展开竞争, 家长有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3. 人事和薪酬制度方面。

事业单位人事和薪酬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管理者的干部身份。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体职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实行区别于政府部门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 根据事业单位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和具体业绩, 实施对理事会、执行人的奖励和惩罚。具体来说就是:在人员进口上, 实行公开招聘。要规范程序, 明确权限, 保证公开透明。在人员管理上, 推行岗位管理。规范岗位设置, 实施竞聘上岗, 完善考核奖惩, 实施合同管理。在人员出口上, 完善制度畅通出口。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配套的、保证人员正常流动的解聘辞聘制度, 在解决社会保障基础上形成人员退出机制。在人事监管上, 建立起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起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争议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群众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单位的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 使整个改革平稳推进。

4. 把全成本核算概念引入财务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

上一篇:校园安全承诺书范本下一篇:国外名言警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