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防治小百科

2024-04-10

抑郁症防治小百科(通用9篇)

篇1:抑郁症防治小百科

抗抑郁药(antidepressive drugs)是指一组主要用来治疗以情绪抑郁为突出症状的精神疾病的精神药物。与兴奋药不同之处为只能使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消除,而不能使正常人的情绪提高。抗抑郁药于20世纪50年代问世,在此前抑郁性疾病并无合适的药物治疗手段,常仰仗电休克治疗。20世纪50年代以后,抗抑郁药已成为抑郁病人的首选治疗手段,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休克治疗,使需作休克治疗的病人数目大大减少。

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常见的第一代抗抑郁药物有两种,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由于新药发展很快,新药层出不穷,如万拉法星、萘法唑酮等,但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而某些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罗拉、丁螺环酮和中枢兴奋药哌甲酯的抗抑郁作用尚存在争议,故从略。

篇2:抑郁症防治小百科

对于抑郁症而言,多吃香蕉肯定是有好处的,因为香蕉中含有一种可提高人体兴奋性的生物碱物质,且香蕉中含有丰富的色氨酸和维生素B,可以有效地舒缓忧郁情绪,振奋精神。

2、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铁质和叶酸,是机体所必需的两类微量元素。一旦缺乏,就很可能引发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并且,长期叶酸和铁质含量摄入不足的人,会出现失眠健忘、情绪焦虑等症状,久而久之,就会诱发抑郁症的发生。

3、南瓜

南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和铁质,这两种营养素能够有效帮助机体完成血糖转化,将储存的血糖转变为葡萄糖,提高脑部的兴奋性,能够有效保持机体的旺盛精力。

4、樱桃

樱桃被西方医生称为自然的阿斯匹林。因为樱桃中有一种叫做花青素的物质,能够制造快乐。美国密芝根大学的科学家认为,人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吃20颗樱桃比吃任何药物都有效。

5、深海鱼

研究发现,全世界住在海边的人都比较快乐。这不只是因为大海让人神清气爽,还是因为住在海边的人更常吃鱼。哈佛大学的研究指出,海鱼中的Omega-3脂肪酸与常用的抗忧郁药如碳酸锂有类似作用,能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

抑郁症防治生活习惯

1.减少刺激

防止抑郁症复发,要避免过分刺激或刺激过少,遇到不适外界刺激,应及时开导处理,保持患者心情舒畅,以减少发病。对精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应辨证施护。

2.保证睡眠

长期失眠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如有失眠的困扰,要设法解决。美国研究报告显示,充足的睡眠可降低抑郁症的患病几率,研究人员指出,足够的睡眠还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3.坚持合理运动

运动能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疏泄负性心理能量,有效防止抑郁症的发作,运动还有助于增强体质,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能较快地提高情绪、消除抑郁的一系列症状。抑郁症的预防应避免不良事件影响。

4.及时缓解压力

当你感到压力过大时,可以做一些放松的运动,缓解压力,瑜伽、冥想或有氧运动对于女性都很适合;某些食品有一定的镇静减压作用,如大枣、牛奶等。但要注意,这些食品不能代替沟通和正确的治疗。

5.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

当发生什么不利事件时,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无论是亲戚、配偶或朋友,是防止抑郁的最重要保证之一。如果你还没有这么一个亲密的可以依靠的人际关系,你的朋友也不能向你提供能帮助你防止抑郁的感情支持,你就应该想办法开始建立这样的支持关系。

6.重视遗传因素

篇3:老年抑郁症防治的进展

1 流行病学

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10%, 患有其他躯体疾病的老年人, 其发生率可达50%。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 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 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 1%~4%的老年人有重症抑郁症表现, 年发病率在1%~2%, 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75岁~80岁的老年人更易患抑郁症, 并表现为双相型障碍病人增加。轻症抑郁的患病率为4%~13%, 而中年人的患病率为8%~16%, 因此可以看出, 老年人抑郁症临床表现更不易发现, 但年龄更大者除外[2]。医疗机构老年抑郁症病人患病率多于社区人口, 10%~12%的住院病人患有重症抑郁症, 而在初级保健病人中仅为6%~9%[3]。

2 预防

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病人更易患抑郁症, 但给予身心指导、放松治疗、调整认识、解决问题、沟通交流、失眠行为控制、加强营养和锻炼后, 其抗抑郁症自我调整能力增强, 焦虑、疼痛及失眠状况都会有所改善。老年抑郁症初级预防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血脂、血浆高半胱氨酸浓度等抑郁症病人的合并慢性病。二级预防指利用抗抑郁药物以及精神疗法单独或合并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复发。有效的关怀慰问、与人协作、家庭医生等对抑郁症的检测控制、教育以及体育锻炼等对老年抑郁症的控制效率要高于独自生活的老年抑郁症病人。三级预防主要是对抑郁症的临床症状进行控制, 并减少由此产生的自杀等心理观念[2]。

3 非药物治疗

3.1 体育锻炼

对于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并控制抑郁症的说法一直存在争议, Herring等[4]做了一个关于体育锻炼可以减轻老年抑郁症普通医疗以及精神上的障碍的Meta分析:锻炼后焦虑减轻效应量为0.29, 锻炼持续不到12周但每次锻炼时长大于30min的焦虑减轻效应更为明显。Mead等[5]做了一项关于体育运动对各年龄层成年人抑郁症影响的循证医学研究, 在该研究中虽然有28例随机对照研究符合其准入标准, 23例实验含有对照数据, 而仅有3例实验准确地避免了地区偏倚并采用盲审结果, 对23例进行分析, 其效应合并值点估计为-0.82, 95%CI为 (-1.12, -0.51) 。对3例具有方法学意义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其结果并无显著性意义:-0.42, 95%CI (-0.88, 0.33) 。因此目前关于体育运动对老年抑郁症的影响的研究尚不足, 作者认为类似具有严谨方案设计的研究还需要开展, 从而解决体育锻炼是否可以减轻老年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群的抑郁症状的问题。

3.2 茶、咖啡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学者发现, 绿茶中的茶氨酸具有镇静大脑的作用, 老年人每天喝数杯绿茶有助于缓解抑郁症。7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喝4杯绿茶, 出现抑郁症的几率可减少44%。而红茶、乌龙茶和咖啡不具备像绿茶那样缓解抑郁症状的效果[6]。另外有研究显示, 咖啡有降低重症抑郁发生危险的作用[7]。

4 心理治疗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新型抗抑郁药物不断地被研发并运用于临床, 它们的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 赢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青睐, 也给广大病人带来了福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抗抑郁药物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中尤为突出。因此, 针对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 国内外学者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进行心理治疗[8]。

老年人一方面是对躯体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趋减退, 另一方面遭遇各式各样心理刺激的机会却越来越多, 如丧偶、子女分居、地位、经济改变、疾病缠身等, 都引起或加重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无用、无助感, 成为抑郁根源。赫楠等[9]的研究也显示, 心理治疗组病人有更好的依从性, 治疗老年抑郁症时,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 可取得更好疗效。

5 药物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一般都主张单一用药, 只有当用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治疗无效时, 方可考虑使用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 但应密切关注这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上通常也可以在原有抗抑郁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境稳定剂, 如锂盐或丙戊酸钠, 也可以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或加用甲状腺素治疗, 或加用5-羟色胺 (5-HT) 1A激动剂丁螺环酮或坦度罗酮进行治疗, 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部分有严重消极自杀的抑郁症以及难治性抑郁症也可以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改良电抽搐治疗, 同时联合心理治疗, 可望取得更好的疗效[10]。

抗抑郁药物使用的越来越多, 澳大利亚的一项官方药物数据上显示, 使用抗抑郁药物最多的人群是85岁及其以上人群, 原因尚不清楚。同时抗抑郁药物可以引起低钠血症以及其他一些并发症, 要求医生加强老年抑郁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从而有效识别哪些病人属于抑郁症病人, 哪些属于非特异性人群[11]。

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和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s) ;另外, 还有安非他酮以及米氮平等。

5.1 三环类抗抑郁药

包括咪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氯米帕明, 以其显著的疗效, 自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 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类药物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 而且具有较大的心脏毒性, 导致病人不能耐受[12]。另有研究表明, 该类抗抑郁药有加重病人的焦虑抑郁的症状, 使得该药的使用受到限制[3]。

5.2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

SSRIs是一种抗抑郁症常用药。主要有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依地普仑、伏氟沙明等, SSRIs类新型抗抑郁药具有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和服用简便等优点, 也很少有药物过量的报道, SSRIs在治疗老年抑郁症病人方面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3]。西酞普兰的化学名为:1-[3- (二甲胺) 丙基]-1- (4-氟苯基) -1, 3-二氢异苯并味喃-5-碳腈。丹麦H·Lundbeck A/S制药厂研制, 1976年首次应用于临床。1998年在美国上市, 随后世界上已先后有70多个国家获准使用, 多达2千多万的病人应用了该药。在许多欧洲国家中, 该药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位居榜首。西酞普兰是众多SSRIs中较优的药物之一。尽管其临床疗效与其他抗抑郁剂相近, 但是对受体的作用相对单一、副反应轻微, 与其他药物间相互反应少, 用于老年人及孕妇相对安全,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4]。西酞普兰的治疗时间越长, 其效果越显著, 有研究显示,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的疗效相当, 但西酞普兰的耐受性要高于氟西汀[15]。

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功能障碍与白质的局部缺血变化有关, 且具有影响西酞普兰疗效的作用, 但至今还没有利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 观察白质的研究。Sneedt等[16]对75岁及其以上的174位老人给予为期8周, 每天20mg~40mg的西酞普兰或安慰剂, 老人的分组通过利用网络进行Stroop测验以确定功能障碍, 无功能障碍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 (58人) 和安慰剂 (61人) , Stroop测验结果显示, 西酞普兰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而功能障碍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 (18人) 和安慰剂 (21人) 后, 安慰剂组的表现要优于西酞普兰组。

艾司西酞普兰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的一种外消旋混合物的主要活性成分, 即S-异构体, 具有较强的5-羟色胺转运体抑制作用。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或相似于西酞普兰,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无差异[17]。徐淑祝[18]认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是艾司西酞普兰具有高亲和力结合基础位点活性, 其可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5-羟色胺再摄取, 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失眠、头痛、恶心等, 无体质量增加及肝肾功能异常, 提示艾司西酞普兰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治疗老年抑郁症近期疗效肯定、见效快、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等优点, 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艾司西酞普兰相比较于舍曲林, 前者优于后者[19]。艾司西酞普兰较之于氟西汀, 具有起效快 (治疗1周就表现出显著疗效) 、症状改善更明显、有更好的有效率和缓解率的优点[20]。

舍曲林是一种含有2个氨环的胺化合物, 在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中, 对5-羟色胺的选择性仅次于西酞普兰。舍曲林能特异性阻断5-HT神经元胞体和突触终端区域的5-HT再摄取, 其强力的5-HT再摄取抑制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 (NF) 或多巴胺 (DA) 再摄取抑制能力的20倍左右[10], 舍曲林对不同程度和不同亚型的抑郁症、儿童情绪障碍、恶劣心境、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等均有效, 且不良反应轻微, 依从性好, 安全性高。在一项关于舍曲林治疗217例60岁老年抑郁症病人的非随机对照实验中, 血管危险因素与一组神经心理学电池测验高度相关, 为期12周的神经心理学功能与白质的高信号预测了MontgomeryAsberg Rating Scale得分, 同时神经心理学功能还具有预期临床结果的作用, 该发现支持了老年人血管压力学说[21]。

5.3 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NA) 再摄取双重抑制剂, 较TCA更安全, 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替代了TCA。SNRI类药物通过阻滞神经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和NE两种递质的再摄取, 增强中枢5-羟色胺和NE神经递质的功能, 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无低血压、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 起效快, 对重症抑郁症或难活性抑郁症有明显疗效, 复发率低, 但存在胃肠道反应、精神症状和自主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SNRIs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文拉法辛等SNRIs类抗抑郁药相比较于SSRIs具有起效快, 治疗彻底的特点, 同SSRIs一样, SNRIs逐渐成为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一线用药[3]。

6 电休克治疗 (ECT)

ECT在治疗急性、药物耐受、发作性老年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可作为严重消极自杀、木僵拒食等重型抑郁病人的首选治疗, 对难治性抑郁症病人也应合并ECT治疗。据报道, 改良电休克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 ]对急性期的老年抑郁症病人也安全有效。MECT合并药物治疗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 起效更快、痊愈率更高, 采用维持性 (7d~30d1次) MECT治疗还有助于防止抑郁症的复发[22]。但ECT治疗抑郁症目前还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是安全效的治疗方法, 也有人认为ECT是无效且伤害大脑的治疗方法, 从而致使很多病人在治疗时不愿选择ECT治疗方案。Devanand等[23]认为, ECT可导致病人的认识障碍, 尤其表现在部分记忆丧失。Gardner等[24]对ECT影响老年抑郁症的认识功能方面做出的一项综合研究表明, ECT对老年认识行为方面的影响尚不能做出定论, 建议临床医生在利用ECT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前期, 而对中期以及后期, 最好对病人做一个简短的行为测试, 以方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来确定ECT对老年人认识行为的影响。

老年抑郁症如不进行治疗, 会越来越严重。医务人员应增强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 加强对老年抑郁症的防治, 对提高医疗水平、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阐述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从预防、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方面综述老年抑郁症防治的进展。

篇4:户外散步能防治抑郁症

抑郁症病情严重时,大多数医生和患者倾向于药物治疗。其实,单纯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非常有限,而且还可能产生副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采用运动、娱乐、环境转移等非药物疗法,往往能收到更好效果。尤其是运动或多参加劳动,被认为是治疗抑郁症的“良方”。

哪种运动方式对抑郁症效果好呢?最近,国外一项研究表明:户外散步对抑郁症患者脆弱的神经系统有着神奇的功效。患者只要经常多散步,就能起到缓解抑郁症症状的作用。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比较了在公园步行30分钟和在室内购物中心步行30分钟的两组抑郁症患者。结果表明,在公园步行的受试者中,有71%表示心情感到舒畅许多,有90%表示觉得拥有更多自信了;而室内步行的受试者中,只有45%表示心情变得更好,22%表示觉得更郁闷,50%的人更加紧张,44%的人自信心下降。就是说,同样是散步,只有户外散步才能达到缓解抑郁的效果。

篇5:抑郁症防治小百科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鼓励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 2022 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 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 50%,治疗率提高 30%,年复发率降低 30%。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 50%,规范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 20%。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防治知识宣教。在试点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加强协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抑郁症防治科普宣教力度,拍摄制作专业权威且通俗易懂的抑郁防治科普宣传片,普遍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减少偏见与歧视。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深入学校、企业、社区、机关等,开展抑郁症相关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或播放抑郁症公

益宣传广告,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科普宣传资料。

(二)开展筛查评估。医疗卫生机构使用 PHQ-9 量表,开展抑郁症筛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APP 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抑郁症状况测评及评分说明和诊疗建议等。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评估。对发现疑似抑郁症患者,建议其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精神专科医院结合各类主题日、传统节日宣传活动等,组织开展抑郁症筛查。综合医院提供自助式抑郁症测评设备或公布测评微信公众号,供就诊患者开展自助式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三)提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持续开展抑郁症防治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其识别抑郁症的能力,并及时转诊。推动综合医院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联合门诊或远程会诊。妇幼保健院、中医院要开设精神(心理)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医联体等服务形式,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将抑郁症防治知识纳入社区医生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有筛查识别抑郁症的能力。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依托医联体,将专家服务下沉

至基层,为社区(村)抑郁症患者提供科学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辟疑难抑郁症患者诊疗绿色通道,及时收治疑难患者。对社工和护理人员开展抑郁症照护与家属辅导技能培训。

(四)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

1.青少年。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2.孕产妇。将抑郁症防治知识作为孕妇学校必备的科普宣教内容,提高孕产妇及家属防治意识。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或社工进行孕期和产后抑郁的筛查追踪。鼓励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与妇产科及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以联合门诊或远程会诊的形式,为孕产期妇女提供专业支持。

3.老年人群。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每年为辖区老年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对于经心理测评有抑郁情绪的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及时转诊。

4.高压职业人群。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将干部和职工心理健康作为本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有益于干部和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聘用专兼职的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制

定并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疏导与咨询、转诊转介等服务,提高职业人群抑郁症防治水平。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在易引发抑郁问题的特殊岗位工作的干部和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心理援助。

(五)强化心理热线服务。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 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以市为单位至少建立 1 条 24 小时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的宣传,扩大热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将心理援助热线建设成为公众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平台。定期组织对热线接线员的培训和检查,每名接线员每年至少接受2 次培训,每月至少接受 1 次检查。

(六)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建立健全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在内的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年开展不少于 2 天的专项培训和演练。在重大传染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识别高危人群,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的发生。

试点地区卫生健康部门要牵头成立专家工作组,对特色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开展多层次的抑郁症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抑郁症防治水平。

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有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缓老年痴呆的发生,降低家庭与社会负担,提高家庭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鼓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探索开展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 2022 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老年痴呆、支持和参与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 80%。建立健全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防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科普宣教。各试点地区要加大社区(村)层面宣教力度,提升公众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居民对老年痴

呆防治知识的认识,减少偏见与歧视。各级医疗机构、老龄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要结合患者及高危人群特点,制作防治宣教材料,使公众免费获得相关科普知识及服务资源信息。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有资质的社会团体开展科普宣传。创新宣教形式,如评选“形象大使”,播放专业权威且通俗易懂的公益广告、科普宣教片、系列节目,组织专家编写科普书籍等。利用我国重阳节、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等重大纪念日或节日,采用地方戏、民谣、快板等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及微信、微博、移动媒体等进行科普宣教。到 2022年,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至 80%。

(二)开展患者评估筛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时,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等工作,使用 AD8 和简明社区痴呆筛查量表开展辖区老年人认知功能评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要定期对机构内老年人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对发现疑似痴呆的老年人,建议其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社区(村)65 岁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 80%。

(三)开展预防干预服务。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神经科、老年科依托医联体,将专家服务下沉至基层,为社区(村)可疑痴呆患者提供科学诊断,制定分类管理与治疗方案,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随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医联体等服务模式,开展老年痴呆预防干预服务。对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由社区(村)全科医生组织开展常态化认知训练,预防和

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对确诊老年痴呆的患者,社区医生对其家属和照料者开展培训,提高干预率,改善生活品质。在县级医疗机构精神科、神经科或老年科专业医生指导下,由社区(村)全科医生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每年开展随访,监测认知功能变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老年痴呆治疗碍药物,增加基层药品的可及性。鼓励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由精神(心理)科、神经科或老年科专业医生团队提供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老年痴呆诊断、治疗及预防干预等服务。

(四)建立协作服务团队。在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由精神(心理)科、神经科或老年科开设记忆门诊,鼓励在精神专科医院开设老年精神科,提供专业诊断治疗服务。建立全科医生、志愿者、社工、心理治疗师等多学科协作的轻度认知障碍及老年痴呆诊疗与照护服务团队。基层全科医生监测治疗依从性,指导社区志愿者、社工提供患者认知训练和家属辅导;心理治疗师、社工提供老年心理辅导;各类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提供科普宣传、患者关爱服务等。

(五)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对试点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将老年痴呆早期识别与筛查技能纳入社区医生继续教育基础课程。对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精神科、神经科、老年科医生开展老年痴呆基本诊断与治疗技能培训。对社工、护理人员和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的照护人员开展轻度认知障碍

与老年痴呆照护与家属辅导技能培训。将老年精神科亚专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老年精神科医生。

(六)搭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各试点地区要探索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设置科普知识宣传、服务资源获取、患者管理治疗等模块,通过信息交流与推送的形式,引导患者和医务人员主动加入该平台接受服务;探索试点地区间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

篇6:抑郁症防治小百科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抑郁症患者住院病例, 共计300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抑郁症诊断标准。用精神心理医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共同研究自制的调查表, 并在预调查中检验该表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专家对调查工作进行指导, 规范对表的填写方法, 防止误差。将病历关联因素填入表中,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家族史、入出院时间、发病诱因、性格、文化程度、职业、疗效等。调查结果由专人输入计算机。

1.2 统计学分析

由作者应用SAS软件进行u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住院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200/100) 。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者100例, 高中150例, 初中及以下者50例。发病年龄15~83岁, 平均 (33.84±16.02) 岁, 男 (33.46±16.41) 岁, 女 (34.12±15.74) 岁, 二者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u=0.41, P>0.05) 。抑郁症患者住院的时间 (54±40) d, 属于慢性病程。临床总的疗效为98%。抑郁症患者与其他精神心理疾病患者, 在家族史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χ2=0.09, P>0.05) 。

2.2 抑郁症住院患者发病诱因分析, 见表1。

3 讨论

抑郁症的发病诱因主要包括下岗、退休、分房、调动工作、同事关系紧张、工作待遇、考试落榜等具有竞争和挑战的事件。在这些事件面前, 感到压抑、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力活动减弱、感到无以应对和面对, 产生心境恶劣甚至诱发抑郁症。感情与家庭变故主要包括丧父、丧母、外遇、离异、吵架、婆媳不和等, 过度悲伤、情绪激惹, 使其难以承受, 发生抑郁症。除诱因不清的外, 其他的诱因可见均为心理社会因素, 故对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时的心理调适显得极为重要, 积极向上, 可能避免抑郁症的发生。适应社会、承认现实、顺其自然、积极面对, 在危机到来时, 负性生活事件时, 显得十分重要[1]。必要时应寻求精神心理医师的帮助。

不包括诱因不清54例

抑郁症与其他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性格上没有差异。但是, 其内向性格高达50%, 远高于正常人群, 提示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性格有关, 内向性格的人易患抑郁症。男女抑郁症患者在文化程度上有极显著的差异。男性文化程度高于女性, 说明重男轻女的社会倾向也存在于此。男性与女性抑郁症患者在职业的分布上有明显不同, 男性在干部、军警、个体上比例大于女性, 女性在无业、学生、农民、服务员中比例大于男性, 而工人和职员二者比例相近, 这与社会的分布基本一致。从职业上看干部、工人、学生占据前3位, 可见在目前市场经济情况下, 激烈的社会竞争, 对人的压力增大, 使一部分人产生精神心理疾病。干部占总人口的比重并不大, 可在抑郁症的住院患者中位居首位, 主要是超负荷工作, 加之处理各种复杂的人事、经济和社会关系等;工人面临着社会的变革、竞争上岗等;学生面临着升学、学习任务过重, 家长和教师期望值过高, 自己又要努力实现理想等[2,3,4]。在巨大的压力下, 这部分人, 有的难负其压, 产生恐惧、畏难、阴霾心理, 情绪低落感到无希望, 消极对待发生的事件, 从而产生一系列精神心理, 甚至躯体的症状。有的发展成为抑郁症, 甚至发生绝望和自杀的现象。结论抑郁症的发生与性别有关, 家族史阳性率较高, 内向性格者居多, 起病诱因多为心理社会因素;要提高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 开展精神卫生和抑郁症的健康宣传, 积极治疗抑郁症患者。

参考文献

[1]李雯.综合医院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 (6) :29.

[2]宋梓祥, 孙剑, 王焕林.近十年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变化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 (5) :27.

[3]王鲁青.音乐疗法在抑郁型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8) :2605.

篇7:老年期抑郁症的区别与防治

沉默瘟疫

老年期抑郁症,在国外被称为“沉默的瘟疫”。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这种抑郁症患病率约占全世界人口的3~5%,其中老年人又为多数。1985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老年学会议上,老年期抑郁症、精神病与衰老,被列为会议的主要议论内容。在我国,老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7~10%,在患有躯体疾病的老人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50%。可见,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生不能不引起老年人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典型症状

老年期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其典型症状为: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精神活动衰退,失眠,便秘等等。疾病的早期还可有头痛、心慌、气短、出汗、自感消瘦等躯体不适。除此之外,患者常表现出其它一些症状,如情感淡漠,孤独,敏感多疑,缺乏快感,自我贬低;有的病人还伴有焦虑表现,尤如大祸临头之感,严重的可搓手顿足,昼夜不得安宁;同时明显乏力,生活不能自理;疾病发展时可出现情绪低落,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原来的兴趣爱好也随之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无望、无助感;有的可产生轻生甚至自杀念头,少数病人由此而产生严重恶果。另外还可以造成营养不良或并发其它躯体疾病等后果。

老年期抑郁症除了情绪抑郁色彩外,也出现近事记忆差,思考问题缓慢,对答反应迟钝,缺乏适当的情感流露,给人以“痴呆”的假像。

促发因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下面几点可能是老年期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一是孤独寂寞。自我隔绝并缺乏与他人的接触交谈,明显地构成主要的基本促发因素。二是社会地位的改变。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离,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这一变化,觉得自己不再被社会重视,是一个无用的人,造成内心空虚,加重孤独感。三是家庭状况和环境的变化。与子女分居或者丧偶,使老年人在感情上经受不住这些变化或刺激,很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另外,住房搬迁,老年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或邻居,也常诱发持久的精神反应,在国外称之为“迁移性抑郁症”。四是遗弃感。别人不再需要他们的照顾,而他们自己却成为子女的负担,甚至会遭遗弃,特别是子女不再听从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或不尊敬老人,使他们感到痛苦。五是其他方面,如疾病缠身,过度疲劳,死亡临近感等等,也常常是老年人抑郁症的诱因。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的发生一与个体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性格开朗、乐观的老人比保守、悲观、孤僻的老人患抑郁症的机会要少得多。

注意区别

老年期出现抑郁症的某些症状时,是否都可认为是老年期抑郁症呢?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经历了挫折或某些变化后,都会出现相应的反应,老年人更是如此。当面临着突然的、重大的刺激时,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抑郁情绪,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只有当出现持久的抑郁症状,并且程度逐渐向严重发展时,才应怀疑是老年期抑郁症。抑郁情绪表现,可归纳为下列12个方面:1,搔头摸腮,唉声叹气,胸中老有口闷气出不来,但又不愿痛痛快快向别人吐露;2,寡言少欢,一反常态,尤其平时爱说爱笑的人,一下显得沉闷、忧愁;3,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非常淡漠,反应非常迟钝;4,辗转反侧,夜不能寐;5,东走走,西转转,看上去有一种失落感的样子;6,易与人顶撞,尤其外向型性格的老人,你即便是一句好话,他也会莫名其妙地向你发泄不满;7,丢三拉四,行为紊乱,不仅做事没有程序,说话也往往前言不对后语,或所问非所答;8,面色萎黄,表情呆板,即便原来满面红润的胖老头,这时也会显出苍白无力的神态来;9,习惯改变,行为反常,有意或无意地做起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事情;10,留恋往事,在百无聊赖之中突然想起过去生活中值得回忆的某些人和事,或者翻出与这些人和事相关的纪念品,以此消除思想上的隐痛;11,行动迟缓,语音低沉,精神萎靡,坐不持久,喜欢多躺;12,对家里人和邻里熟人疏远却给远方亲朋好友写信,或者与素不相识的人交往。

可防可治

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生,无疑会给晚年生活罩上一层阴影,而失去应有的欢乐,甚至可缩短寿命。尽管如此,也不必过分恐惧。下面几点建议综合了国内外老年学者的研究结果,它将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即:加强社会联系,切忌终日沉默孤独,与世隔绝;积极进行一些有利于健康的娱乐活动,坚持锻炼身体,丰富生活内容;保证足够的睡眠,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要积极、乐观地对待一切。

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目前多用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虑平等,能使抑郁症状得到改善,假性痴呆症状也会消失。用药宜小剂量缓慢增加,每日总量一般不超过200毫克,服药期间应注意胃肠道、心电图和神经系统的副反应。

特别护理

篇8:抑郁症防治小百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住院分娩产妇1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硬币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 各90例。产妇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 (26.8±1.6) 岁;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 (28.6±2.5) 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指导产妇进行各项常规产前检查, 待产至出院期间予以基础护理, 同时进行出院前指导及产后随访。干预组实施产前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①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孕期健康手册或播放视频等方式, 帮助产妇了解孕期常见生理现象及其原因, 对其日常饮食、行为进行健康指导, 增强其对孕期各种生理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的了解程度, 耐心解释不良情绪对病情及预后的不利影响;嘱产妇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休息, 掌握自我调节或控制情绪的方法。②认知行为护理。合理应用认知行为理论, 帮助产妇及其家属了解产后抑郁症的原因, 明确应激、临床症状、不良情绪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正确引导产妇发现自身不适, 协助其进行身心方面的有效调节, 积极纠正不良情绪和日常错误行为, 确保产妇以积极态度面对各种问题。③给予产妇家庭和社会方面的支持。增强产妇与其家属及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语言交流给予其精神支持, 但在交流过程中不可刺激产妇, 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及社会氛围。指导产妇合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使其愿意接受亲人朋友的关怀与帮助, 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对产妇实施放松治疗。护理人员可根据产妇不同病情及性格爱好, 选择适宜的放松治疗方式, 鼓励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锻炼、交友、听音乐、阅读等各种活动, 缓解或分散其机体及思想上的不良情绪。每周举行1次座谈会, 通过疗效良好的产妇现身说教, 帮助产妇树立信心。尽可能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促使内部临床护理与外部良好环境相互结合, 尽可能满足产妇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⑤心理干预。入院后, 护理人员可在充分了解其基本情况后, 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 首要工作是增强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通过积极交流沟通了解产妇的困扰, 认真倾听产妇倾诉内容, 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及病情严重程度, 发现其出现负性情绪时要进行准确评估, 促使产妇保持积极的心态, 提高产妇自主配合的意识与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2个月后, 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对其产后抑郁情况进行评定, 其中阴性分数≤12分, 阳性分数≥13分, EPDS确定为阴性者, 即为产后抑郁症患者[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26.7% (24/90) , 显著高于干预组的5.6% (5/9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病症,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 降低产后生活质量, 严重威胁母婴健康。产后抑郁症是家庭、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被临床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3]。相关研究证实, 孕妇临产前, 其胎盘类固醇达到最高值, 产妇会表现比较愉快的情绪, 但分娩结束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显著下降, 此时产妇就可能出现不良情绪, 再加上部分产妇受到家族精神病史、抑郁症史的影响, 很容易出现产后抑郁。另外, 自身躯体存在疾病或者残疾的孕妇, 在分娩之后因为过度担心婴儿身心健康, 也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症[4]。

产前护理干预, 可帮助产妇纠正不良情绪, 改变来自家庭方面的错误思想影响, 大大减轻产妇心理和精神负担的同时, 增强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鼓舞, 促使其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娩, 进而确保分娩顺利完成, 降低产后抑郁症等并发症发生率[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P<0.05) 。证明产前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产妇不良心理, 并有效预防产后抑郁,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住院分娩产妇1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硬币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 各9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干预组实施产前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5.6%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前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产妇不良心理, 并有效预防产后抑郁,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防治效果,产后抑郁,产前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连萍, 王永香.产前护理干预在产后抑郁症预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06 (20) :75-76.

[2]白苗, 刘丽.产前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5, 10 (2) :179-180.

[3]钟柳波.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0 (5) :109-110.

[4]杨霞.浅谈产前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5) :610-611.

篇9:产后抑郁症的诱因探讨及其防治

【关键词】产妇 ;产后抑郁症; 相关因素; 防治

【中图分类号】R71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35-03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发生在产褥期的抑郁症状。国内外文献显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1.41%~35.6%[1]。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也会给婴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給家庭、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因而产后抑郁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本研究对350例产妇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 随机抽取南昌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和两所二级甲等医院2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这四家医院进行产后42天复查的360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排除智力障碍,精神病病史及脑部疾病等,具一定文化程度,能理解问卷内容,且独立完成自评量表问卷。抽取期中350例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其中产妇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26.5士2.5岁,94.8%为初产妇,平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11.7士2.4年。

1.2 研究方法 :孕期调查表(自拟):包括孕妇一般人口学调查资料、既往其他病史、家族病史、生育史、新生儿性别期待等。②分娩情况调查表(自拟):其中包括产妇分娩时孕周、分娩认知程度、分娩方式、合作程度、有无亲属陪伴分娩、医务人员态度、分娩并发症、新生儿健康状况及分娩后产妇状况等。③产后产妇生活状况调查表(自拟):包括产妇产睡眠情况、婴儿照顾情况、饮食情况及与家人支持等情况。医院焦虑抑郁自评量表[2]:分为A值和D值计分,其中A值表示焦虑,D值表示抑郁。A值、D值之和≥11分,则可诊断为焦虑抑郁情绪,8~10分为可疑,≤7分为正常。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调查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3] [4]。EPDS共有10个指标,由受试者据自身症状出现的频度等级进行评分,各项目得分之和即为量表总分。得分范围:0-30分。EPDS总分≥13分则诊断为产后抑郁症,总分越高,反映抑郁程度越重。

1.3 统计学处理 :调查所得数据输入SPSS软件,采用t检验、 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孕期有焦虑抑郁情绪共27例,发生率为8%;产后42天抑郁症者41例,发生率为11.7%。

2.1 孕期情绪与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350例孕妇均进行孕期HAD评定,≥11分者27例,追踪调查至产后42天EPDS量表评定结果,随着AD值的增高,EPDS异常率也明显升高,见表1。

表1 350例初产妇EPDS与HAD值调查结果 例(%)

2.2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 本次共调查63项因素,对每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EPDS总分≥13有统计学意义的13项因素(检验,P<0.05)。包括:文化程度、产妇年龄、性格类型、经济状况、夫妻关系、分娩认知情况、分娩时医务人员态度、家属陪伴待产、剖宫产、分娩并发症、产后睡眠状况、产后亲友支持、新生儿健康状况等项均为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2.2.2 多因素分析: 以产后42天是否抑郁为应变量,然后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影响的13个变量因素作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选出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6个,即经济状况、夫妻关系、社会支持、新生儿健康、性格类型、产后睡眠,见表2

表2 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特点:由于分析工具、诊断标准以及缺乏概念和方法上的严密一致性,从而造成报道有关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1] [5]。以目前此类研究最常用的EPDS量表进行评定,西方国家产后6周易于发生率低至11.4%,高达35.6%,我国为7.0%~11.3%。本文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1.71%,低于西方国家报道而与我国研究结果相似。

3.2 产后抑郁症与孕期情绪的关系: 从孕期抑郁评定跟踪调查至产后第6周的纵向观察表明,孕期抑郁会大幅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本文调查显示,随着HAD量表中AD值的增高,EPDS评定异常率也成倍地上升,当孕期有焦虑抑郁情绪时(AD值≥11分),EPDS异常率可达55.6%,说明孕期的焦虑抑郁情绪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是产后抑郁症的显著预测因子,在孕期若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排除心理障碍及不良情绪,则能较好地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6]。

3.3 影响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本文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包含内外因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产妇年龄、性格类型、家庭经济条件、孕期保健护理、夫妻关系、医务人员的态度、新生儿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影响着孕妇的身心健康,其中社会支持系统及心理因素尤为重要。

3.3.1 家庭及社会因素: 对于无固定收入,经济状况不好的产妇,住院分娩、哺育婴儿的费用,大大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心理负担加重,更易诱发情绪失调,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此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产妇了解足够的有关妊娠、分娩、育婴及自身护理的知识,增加自信,缓减压力,减轻负担,从而提高产妇处理应急事情的能力和信心,提高个人情感控制能力,可减少情绪紊乱。社会支持的最大源泉是配偶及其家庭成员,丈夫对产妇的关心态度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即夫妻关系不和睦是发生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产妇在产后不仅要恢复身体,而且还要哺育婴儿,此时则更需要丈夫及其他家人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在日本,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仅为3.2%,这与其家庭及社会支持有莫大关系[6]。

3.3.2 心理因素 : 产妇心理素质、性格类型对产后抑郁症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孕期明显的焦虑抑郁、性格内向者发病几率显著增加,提示产妇性格也是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心理学家认为,妇女在怀孕期至产后第一个月内都有暂时性的心理“退化”现象,即她们的行为、情绪等变得原始或带有孩子气[7]。大多数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认知,因而过分担心分娩时的疼痛,对分娩存在着紧张甚至恐惧心理。产褥期的妇女情感处于相对脆弱阶段,特别是产后一周情绪变化相当明显。由于产妇对婴儿性别的期待、对即将成为母亲角色的不适应且有关照料婴儿的所有事情都要从头做起等现实,导致增加产妇心理压力,情绪紊乱、焦虑甚至抑郁,成为产后抑郁的促发因素[8]。

3.3.3 产科及婴儿因素 : 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并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原因的剖宫产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显著关系[9]。计划性剖宫产,产妇在手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且部分计划性剖宫产是因为产妇及家属强烈要求而实施而并无明确临床指征,因此对产妇情绪影响不大;而急性剖宫产则因难产、滞产、产前出血、胎儿宫内窘迫等原因在紧急情况下被迫实施,产妇根本没有心理准备,难产、滞产、手术创伤、疼痛等症状导致产妇躯体和心理应激增强,造成心理失衡,促使抑郁症的发生。

不论采取哪种分娩方式,母子平安是每个产妇的心愿。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是产妇及其家庭关注的焦点,新生儿第一声清脆响亮的哭声让产妇感到分娩的安心感、解放感与自豪感。新生儿出生评分低、健康状况不佳,则会使产妇自信心下降,失落、沮丧,从而导致抑郁。

4 产后抑郁症的防治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也会给婴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危害,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产后抑郁症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10]。应提高产妇的心理健康,营造美满的婚姻环境、产前乐陪伴以及完善产后回访体系等,以达到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11]。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以期解除治产妇的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护理人员应当对产妇在进入分娩产程前进行分娩知识的讲解,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过程,教导产妇要正确配合分娩,同时也要教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分娩技术,以减轻其在分娩过程中的紧张、恐惧心理;做好全产程的监测、助产以及护理,积极地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护士同样需注重产妇社会支持系统的评估,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建立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分娩准备当中去,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产妇的健康会有很大帮助。

加强产后社区护理管理[12]:产后访视不仅能对产妇的生理、心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解决,还能协调家庭关系,指导丈夫及父母积极参与照顾,分担家务,照顾新生儿及提供精神及物质支持与帮助,同时还应当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导,使产妇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难题,增强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国家政策从控制医疗费用,产妇及其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来考虑,减少分娩医疗开支,减轻医疗费用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将成为今后应重点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Nesport DJ,Hostetter A,Amold A,et al.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inizing infant exposures[J].J Clin Psychiatry,2002,63(suppl7):31-44

[2] Laura J, Miller MD. Postpartum depression [J].JAMA,2002,287:762-765

[3] 彭濤,王联,金燕志et al. EPDS在产后抑郁筛查中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18-19,4

[4] 张欣,屠青,席薇et al.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36-238

[5] Stuchbcry M, Matthey S, Barnett B.Postnatal depression and social supports in vietnamese; Arabic and Anglo—Celtic mothers. Soc Psychiatry Epridenid,1998,33:483

[6] 袁浩龙.产后抑郁症者的社会心理社会因素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6(3):161

[7] 陈华,等,孕妇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1):45

[8] Cutrona CE.Causal attributions and prenatal depression [J].Abnormal Psychology,1983,92(2):161-172

[9] Beck CT.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Nursing Research,2002,50(5):275

[10] 雷俊,王育红,谢日华,等.产后抑郁患者团体人际心理治疗效应研究.护理学报,2007,14:1-4

[11] 金玉.产后抑郁症的预测、诊断及对婴儿发育的影响.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9,26(1):42

上一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下一篇:婚礼创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