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障碍

2024-05-11

抑郁焦虑障碍(精选十篇)

抑郁焦虑障碍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12年12月~2013年2月的1000例门诊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的问卷调查 (表1) 。

1.2 诊断标准

焦虑自评量表 (SAS) 总分超过40分可考虑筛查阳性, 分数越高, 反映焦虑程度越重。抑郁自评量表 (SDS) 总分超过41分, 可考虑筛查阳性, 抑郁严重指数=总分/80, 指数范围为0.25~1.0, 指数越高, 反映抑郁程度越重[1]。

1.3 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的问卷调查随机发放的方法, 对我院门诊患者进抑郁行与焦虑调查, 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率95.0%, 有效率96.0%。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核对无误后, 以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焦虑障碍的识别

调查显示:男性患者焦虑障碍以烦躁、疲劳、尿频、失眠为主要表现, 女性患者焦虑障碍以担忧、紧张、失眠为主要表现 (表2) 。

(“-”很少有此表现, “-/+”很少或者偶有此表现, “+”有时有此表现, “++”大部分时间有此表现, "+++"绝大多数情况下有此表现。)

2.2 抑郁障碍的识别

女性抑郁障碍患病率 (7.63%) 大于男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 (4.42%) 。调查研究显示:抑郁障碍阳性筛查结果提示抑郁障碍与躯体疾病的有关, 肿瘤科抑郁障碍患病率 (15.87%) 排在首位, 其次是妇产科抑郁障碍患病率 (12.50%) , 心血管内科 (8.96%) (表3) 。

2.3 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

1989年Campell精神病学词典的定义为:共病指在同一患者同时存在或患有一种以上的疾病[2]。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是以精神心理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共病的形式存在的。2.96%的患者存在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共病现象, 此种现象相对少见。

3 讨论

WHO所提出的21世纪的医疗保健发展重点之一是“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3],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常见的精神心理卫生问题, 需广大的非精神科医生共同关注, 共同提高人民的健康及心理卫生。焦虑、抑郁症状危害性极大, 既可单独存在, 也可同时并存或先后连续表现出来[4], 为此,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阳性筛查极为重要, 同时, 卫生部门应该加大对焦虑和抑郁障碍知识的宣传, 避免大众走入与精神病划等号的误区, 耽误诊治。

焦虑障碍具有高度变异性, 表现为:敏感焦虑, 无诱因的担忧, 心烦意乱, 发抖、肌肉紧张、出汗, 头重脚轻, 心悸、头昏、上腹不适, 易疲劳, 尿频, 失眠噩梦。其中主要以无诱因的担忧为主要表现, 其中, 女性患者围绝经期焦虑障碍较明显, 同时出现多种症状, 但往往容易被医生忽略, 未引起明显关注。焦虑障碍的患者亦可无典型的焦虑障碍的表现, 仅以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 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阴性, 为此应排除其他躯体疾病。

研究表明:目前认为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 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5]。主要表现:情绪低沉 (清晨明显) , 想哭, 头昏, 失眠, 疲乏, 易生气, 犹豫不决, 兴趣减退, 想自杀, 个人无用论等, 但患者常常多合并有内外科疾病, 特别是肿瘤科 (患病率15.87%) 、妇产科 (患病率12.50%) 表现明显, 其中女性抑郁障碍患病率 (7.63%) 大于男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 (4.42%) 。现综合医院对患者的抑郁障碍多误诊漏诊, 常见的原因有: (1) 抑郁症状表现较为隐匿; (2) 抑郁障碍表现为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 (3) 非精神科医生知识经验不足; (4) 病人对精神卫生疾病的逃避。建议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改变精神心理卫生不重视的格局。

综上所述, 综合医院综合门诊的躯体疾病, 常常与精神心理卫生疾病相伴随, 但非精神科医生一旦确诊相应躯体的疾病, 就忽略了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诊断, 特别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早期症状, 更容易被认为是躯体疾病所致。现综合医院门诊看病多数需排队等候看病, 建议在候诊期间给患者发放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的问卷, 让患者了解自身状况的同时, 帮助非精神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避免出现漏诊现象。对精神心理卫生疾病我们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心理干预及药物支持治疗, 同时有利于躯体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93-94.

[2]Leifor R.The medical model as ideology[J].Int J Psychiatry, 1970, 9 (1) :12-21.

[3]Prince M, Patel V, Saxena S, et a1.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J].Lancet, 2007, 370 (9590) :859-877.

[4]袁勇贵, 吴爱琴, 张心保.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谈共病的诊断.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M].2001.28 (1) 17-l9.

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调查 篇2

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调查

摘要: 就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问题与性别、性格、年级、成绩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抽取上海市南汇区初、高级中学各1所.其中,初中3个班,高中4个班,共1 040人.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现场运用统一指导语,无记名方式答卷,收回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为93.46%. 作者: 顾文谊龚雪惠张伟宏 Author: 作者单位: 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201319 期 刊: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ISTIC 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年,卷(期): 2009,19(6) 分类号: B749.4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中学生 机标分类号: R74 R39 机标关键词: 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情绪问题高级中学指导语有效率上海市南汇区性格性别现场问卷统一关系高中方法对象调查 基金项目:

抑郁焦虑障碍 篇3

1.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引起的性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ED)、射精延迟、性高潮延迟、性欲下降、兴奋下降、射精疼痛、阴茎麻木、阴茎异常勃起等。同为抗抑郁类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不相同。

三环抗抑郁剂的作用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儿茶酚胺的再摄取,最常见导致射精障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主要抑制单胺氧化酶,达到抗抑郁作用,药物的副作用通常与用药剂量有关。服用较大剂量药物后,约10%~15%的患者发生ED,但在停药几周后,性功能可恢复。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患者中,有50%会经历性功能方面的变化,但各种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新型抗抑郁药有助于调节性功能。

对策:目前,治疗因服用抗抑郁药而发生的性功能障碍,主要通过降低药物应用剂量,暂时停药,或增加另一种药物,改用无性功能障碍副作用的抗抑郁药,或等待药物耐受的产生。

2.抗焦虑药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诱导γ-氨基丁酸类药物抑制勃起。锂和苯二氮卓联合应用与单独应用锂治疗,导致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

对策:抗焦虑药引起的ED大多是可逆和一过性的,且呈剂量依赖性。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减少每天药物用量,以降低药物引起的性功能障碍。

总之,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与性功能障碍有很高的相关性,60%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和30%服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可并发性功能障碍。必要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减少每天药物用量或停药,或在医生指导下改用对性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病人的护理干预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病人为2009年6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病人, 其中男20例, 女36例;年龄21岁~72岁 (45.2岁±15.3岁) ;住院时间7 d~68 d (42.8 d±10.7 d) ;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 (第四版) 》 (DSM-Ⅳ) 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 (或惊恐障碍) 的诊断标准[2], 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 (HAMD-17) 总分≥18分,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总分≥14分。

1.2 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临床表现

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病人兼具了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症状, 他们往往既有抑郁心境、快感缺乏、动力不足、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 也有恐惧、紧张、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同时这些病人的临床症状较单纯的抑郁症或焦虑障碍病人还存在下列特征:①睡眠障碍更突出。焦虑障碍病人往往表现为入睡困难, 抑郁症病人更多地表现为早醒, 而抑郁焦虑共病病人的睡眠障碍表现为两者相加, 入睡难, 又早醒, 中途易醒, 又难以再睡, 导致病人自我感觉“一夜没有睡好”。②躯体化症状更明显。有研究发现, 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病人其HAMA评定中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自主神经症状等单项评分显著高于单纯的抑郁症病人[3]。③情绪表现易激惹。病人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出现焦躁不安, 主要表现为容易发脾气, 常因为一点事, 就忍不住发火, 克制力差, 容易迁怒于人。④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增加。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病人自杀危险性要高于单纯的抑郁症或焦虑障碍病人。在病人入院后使用自杀意念评定量表 (SIOSS) 评估56例病人的自杀意念, 以≥12分为划界点, 发现有35例 (62.5%) 病人有自杀意念, 显著高于夏朝云等[4]报道的抑郁症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42.3% (22/51) 。⑤症状对药物的反应差。袁勇贵等[5]通过对抑郁焦虑共病的临床、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研究, 发现共病组病人药物治疗显效较晚。

1.3 疗效评估

使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 来评定治疗的疗效, 共分4级, 即显效、有效、稍有效、无效或恶化。

2 结果

在病人出院时使用CGI评定疗效, 其中显效30例, 有效19例, 稍有效6例, 无效或恶化1例;住院期间所有病人均未发生自杀等恶性不良事件。

3 护理干预

3.1 一般干预

护士要态度和蔼、举止端庄, 热情对待病人, 满足其合理要求, 为病人创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6]。

3.2 心理干预

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病人往往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及未来发展充满了负性的评价, 这也就导致了病人在疾病状态时对自己的处境进行不恰当的判断, 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护士要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 引导和调节病人向正性、积极的方向看待问题, 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对于伴有自杀意念的病人, 护士要多和病人交流, 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 因势利导, 消除其消极情绪, 激发病人生活的乐趣。

3.3 认知干预

对于病人躯体不适主诉, 护士一方面要认可病人的痛苦体验, 做到感同身受, 同时要积极开展健康宣教, 讲解躯体化症状的原因及特征, 让病人理解其躯体不适的症状并不是身体某部分出现了病变, 而是由不良的情绪导致, 从而减轻病人对躯体症状的关注度, 减轻病人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对于那些药物治疗起效慢的病人, 要着重宣传抗抑郁药延迟起效的特点, 鼓励病人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药物的起效。

3.4 行为干预

护士要指导病人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 组织病人参加工娱治疗, 同时对病人一些不良的行为进行干预。如很多病人由于夜间睡眠不好, 白天也经常卧床, 护士要通过行为干预培养病人按时上床、起床习惯。

3.5 亲情干预

家庭是病人重要的支持系统, 在护理上要注意干预家属的不良情绪, 更好地发挥家庭系统对于病人的支持作用[7,8]。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病人经常表现为焦躁不安, 易发脾气, 从而给家属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有些家属就提到“病人的脾气变得很糟糕, 让人难于忍受”, 因此, 护士要加强对家属的宣教, 让他们能理解病人的行为, 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病人相处, 从而正向影响病人的情绪。同时对于伴有自杀意念病人的家属, 要通过宣教让家属重视病人的消极言行, 协助护士加强对病人的看护, 尽可能避免病人发生自杀行为。

摘要:对56例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病人给予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亲情干预等, 56例病人出院时显效30例, 有效19例, 稍有效6例, 无效或恶化1例, 住院期间所有病人均未发生自杀等恶性不良事件。认为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病人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 针对这些临床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抑郁,焦虑,护理

参考文献

[1]Nutt DJ.Care of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anxiety symptoms[J].JClin Psychiatry, 1999, 60 (suppl) :23-27.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of mental disorders[M].4th ed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1994:1.

[3]魏冬, 张振毅, 席永稳.抑郁症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9, 15 (2) :112-114.

[4]夏朝云, 王东波, 吴素琴, 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 12 (2) :100-102.

[5]袁勇贵, 张心保, 吴爱勤, 等.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2, 35 (4) :255-256.

[6]张萌, 关燕青.老年抑郁并焦虑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1) :169.

[7]胡书芳, 李忠梅, 王长芹.亲情护理在原发性肝癌病人动脉导管栓塞化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9A) :2303-2305.

当焦虑和抑郁一同袭来 篇5

王先生是上海人,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坐上了某跨国公司在中国开设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问题是此后“霉运”不断:先是一直有疲劳的感觉,休息再多也不消失;然后在国外开会时出现阵发性心慌、胸闷、气急、入睡困难,回国后上述情况不见消失,反而更加频繁。原本满怀自信的他有些担心、紧张,去医院从头到脚检查一遍,报告结果一律是“无异常”。再找中医,中医辨证下来认为有“虚证”,汤药加针灸治疗半年有余,情况时好时坏,还出现心情抑郁、失去兴趣和快乐感、注意不集中、总想不高兴的事、工作学习和创造能力明显减退的现象。本着对公司、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他决定辞去职务,专心治病。接下来的半年,他四处求治,寻找偏方,钱花了一大把,但身体情况却越来越差,而且他对继续治疗的信心也不足了。后来经人介绍,他找到我为他治病。

其实,他只是由于负性情绪未得到及时排解,结果导致慢性焦虑(也有急性发作),因处理不妥又出现抑郁情绪。他本人认为西医、西药有副作用,这一偏见使他错过许多治疗机会。我为他进行了耐心的分析、解释,要他定期随访,并为他开了抗焦虑、抗抑郁药赛乐特服用。他服药两周后,阵发性心慌、胸闷、气急消失,睡眠改善,情绪转好,六周后症状全部消失。整个治疗仅花医药费数百元。找回失落一时的自信后,他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哪些人容易焦虑、抑郁

有些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所以他们受挫折的机会很大。当他们遇到某种挫折,就意味着对自己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目标的否定,从而积累起负性情绪。如他们不想找亲朋好友倾诉、求援,负性情绪不能得到有效排解;同时,中国文化教育背景以及社会专业服务现状使他们不习惯求治于心理医生;于是,一些人用泡吧、购物来发泄不良的情绪,另一些人则可能会上网成瘾或恋物成瘾。

美国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戈德温博士指出:“那些条理性强、工作效率高、责任心强的人易产生抑郁心理。”这句话正好点出了这部分人的“症结”所在。其实,他们大部分易焦虑、易抑郁,主要表现是容易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还可能有全身不适,如口苦、咽干、心慌、胸闷、尿频尿急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也有心情抑郁、失去兴趣和快乐感、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总想不高兴的事、思维和反应迟钝、自责自罪、工作学习和创造能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以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焦虑、抑郁时该怎么办

1.量力而行

忙要有度。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竞争是没有穷尽的。对个人的时间、精力及综合素质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凡事尽力而为,保持一定的弹性,否则会超负荷运作,导致自己疲于奔命,结果会是积劳成疾,得不偿失。

2.家庭支持

不可认为自己在事业上有追求,就可以少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无论你在外扮演多么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仍是普通一员,有责任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其实,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家庭会给你很大的心理支持。

3.转移注意力

方式之一是努力工作、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二是通过暂时脱离不良环境,如外出学习、旅游或娱乐、购物、参加体育活动,这样可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缓解内心矛盾冲突的目的。

4.学会倾诉

如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另外,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奋发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也很有必要。

5.看心理医生

抑郁焦虑障碍 篇6

AD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紊乱, 促发、加重高血压[4,5,6], EH患者因血压波动及治疗效果不佳加重焦虑、抑郁情绪, 两者互相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治疗EH同时, 对症治疗不良情绪必不可少。

目前西医治疗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多达几十种, 这些药物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但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成瘾性及禁忌证等多种缺陷, 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和患者的依从性。近年来,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中医药在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治疗中显现出较好的临床优势。现将近年来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中医认识及中医药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焦虑抑郁障碍的中医学病因病机认识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中“眩晕”、“中风”、“头痛”等范畴, 病变脏腑早期以肝为主, 中期累及脾、心、肾脏, 后期以肝肾为主, 主要病因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等, 其中以情志不遂为首要病因, 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风、火、痰、瘀、虚。《类证治裁·眩晕》有云:“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 相火内寄, 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 或由情志郁勃……以至目昏耳鸣, 震眩不定”。肝乃风木之脏, 其性主动主升, 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阴不维阳, 阳亢于上, 或气火爆升, 上扰头目, 则发为晕眩。《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云:“若饮食失节, 喜怒忧思, 则脾胃乃伤,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损耗元气……脾胃亏虚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失调, 燥湿失济, 升降失司, 纳运失调, 气血失和, 阴火上冲, 上扰脑窍, 则发为眩晕欲仆、头痛等。《内经》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张景岳云:“无虚不能作眩”;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以上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虚实邪正等角度阐释了眩晕的重要病因病机。

而焦虑抑郁障碍作为现代高发的情志疾病, 根据临床症状, 归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等范畴, 与七情中“惊”、“恐”、“忧”、“悲”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中医医家认为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内经》就提出五志伤五脏论, 后历代医家又不断深化、发展提出了五志伤心、七情易伤脏腑等理论。清代医家王士雄有云:“肺主一身之表, 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 七情之病必由肝起”。《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曰:“因抑郁悲泣, 致肝阳内动”;“悒郁动肝致病, 久则延及脾胃中伤……情志之郁, 药难霍然”。《内经》云:“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篇》云:“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素问·本神》提出:“心气虚则悲”。陈无择有云:“病有积怒伤肝, 积忧伤肺, 烦思伤脾, 失志伤肾, 爆喜伤心”。上述所见, 情志 (焦虑抑郁) 疾病主要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 尤以肝为主。初期五脏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中期、后期常由肝脏累及它脏受损, 经络受阻、形质亏损;末期多虚实夹杂, 痰凝血瘀、化火伤阴, 病证难愈。

由此可见, 高血压病与焦虑抑郁障碍在传统医学中有共同的病位 (病变脏腑均与心肝肾有关) , 以及相似的病因病机 (主要为脏腑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虚实夹杂有关) 。

2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相关现代中医药干预研究治疗

经检索, 现有资料明确以高血压焦虑抑郁人群为干预对象的中医药研究报道较多, 通过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初步证明中医药可以改善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血压和生活质量。

2.1 灵活运用经方

刘远林等[7]将16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80例) 和对照组 (84例) , 两组基础降压药相同 (硝苯地平控释片和氢氯噻嗪片) , 对照组口服麦普替林, 治疗组口服丹栀逍遥散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牡丹皮、栀子等组成, 每袋12g) , 经治疗12周, 结果显示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效果与四环类抗抑郁药效果相当, 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周训杰等[8]将60例兼有痰瘀症的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基础用药相同 (贝那普利) , 治疗组加用加味越鞠丸, 干预8周后比较, 加味越鞠丸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症状, 缓解焦虑及抑郁状态, 并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乔建峰等[9]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试验组口服天麻钩藤饮合柴胡疏肝散加氨氯地平, 对照组仅服用氨氯地平, 两组疗程均为4周, 结果提示天麻钩藤饮合柴胡疏肝散能帮助降压药更好地降低高血压病伴焦虑症状患者的血压, 并能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焦虑症状。此外, 朱宝珍等[10]研究发现二仙汤对更年期妇女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治疗前后对比, 生理症状、躯体化症状、工作状态、焦虑压抑情绪及睡眠方面有显著改善。

2.2 圆机活法自拟组方

徐邦杰等[11]将60例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 (血瘀阳亢痰浊证) 的患者, 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及贝那普利加用活血潜阳方组 (丹参、水蛭、钩藤、石决明、山楂、桑寄生等) , 按各组要求给药治疗8周, 结果提示联用活血潜阳方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及胰岛素抵抗, 改善临床症状, 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洪创雄等[12]用量化方法观察调平康片 (主要成分为夜交藤、淫羊藿、女贞子、益母草及毛冬青) 对伴焦虑症状高血压病的影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3例采用调康平片加洛活喜治疗, 对照组30例采用洛活喜治疗, 观察4周。结果显示调平康片能助降压药更好地降低伴焦虑症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 并能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焦虑症状。戴伦等[13]选取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33例服用牛黄降压丸 (牛黄、羚羊角、珍珠、草决明、水牛角、白芍、雄黄、黄芩、薄荷、冰片) , 对照组服用复方降压片 (含利血平加氢氯塞嗪) , 治疗开始2周前均停用影响血压的药物作为导入期。经4周治疗后, 结果提示牛黄降压丸具有降压作用迅速、持久、可靠的特性, 且能同时具备抗焦虑的作用。冯琳等[14]选取伴焦虑状态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46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均常规使用降压治疗 (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 , 常规进行心理干预, 治疗组加用乌灵胶囊, 疗程4周。结果显示, 乌灵胶囊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焦虑状态, 还可以提高血压治疗达标率, 缩短血压达标时间。此外, 王磊等[15]研究发现二白降压汤 (桑白皮、白蒺藜、天麻、钩藤、怀牛膝、焦山栀、黄芩、赤芍、川芎、丹参、白芍、葛根、合欢皮、夜交藤) 能有效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高血压病, 不仅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帮助患者停用西药催眠药物或减少其用量, 还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林雪等[16]研究发现虚燥更平颗粒 (当归、桑椹、玫瑰花、生地黄、罗布麻、酸枣仁) 可以提高女性高血压病 (围绝经期) 生活质量, 同时能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及其临床症状。

2.3 其他疗法

徐晓春等[17]将7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焦虑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37例, 行常规护理及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33例, 只进行常规护理。入组当天和出院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A) 测评, 并记录血压变化。结果提示中医耳穴疗法有辅助降压、抗焦虑的作用。孟卫平等[18]选取8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4周的行为疗法 (包括诱导心理放松、健康生活习惯、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唐诗、国画等) 和运动训练 (太极拳、慢走等) , 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行为疗法和运动训练后, 血压稳步下降, 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及A型行为减少。此外, 王凌等[19]研究发现针灸及心理干预配合也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症状。

3 小结与展望

抑郁焦虑障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治疗的80例ACS并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资料, 经患者同意后, 采用HAM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以及HAMA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

1.2 排除标准

(1) 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肺肾等并发症; (2) 合并有认知以及感觉性与运动性和语言功能等障碍; (3) 由于文化水平和语言能力等没有进行问卷调查者; (4) 于入选前的4周内应用抗抑郁药物者; (5) 舍曲林过敏的患者; (6) 以单胺氧化酶的抑制剂与匹莫齐特进行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B组进行常规治疗并辅以心理治疗, 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再应用舍曲林进行联合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12周。两组治疗后对其进行量表的测评, 并对两组以及其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与肝肾功能等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 (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 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 以来表示数据, 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 以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 对两组间的相互比较则采用q检验, 将P<0.05做为其差异标准。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HAMD与HAMA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 但A组下降的较明显, 与B组对比, 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P<0.01) , 详见表1。A组患者域心率分析的指标以及频域分析的指标均明显升高, 同对照组相较, 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P<0.01) , A组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与恶心腹泻以口干等症, 并且均呈一过性, 经继续服药后症状均消失。

3 讨论

3.1 由于ACS患者临床预后多以胸痛的时间与程度, 以及其血压情况, 甚至心功能情况与心电图演变以及心肌酶学的标记物等再进行其危险分层, 而近年来经发现, 患者心理行为上的因素同ACS预后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据报道称, 焦虑症患者于惊恐发作时立即激活有着饱含去甲肾的神经元, 在蓝斑核的脑区, 导致交感张力的亢进, 采用儿茶酚胺进行释放过多, 则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能够引起ACS的发生, 此文献还报道了高度焦虑以及惊恐发作时, 患者心脏性猝死其概率能够增加到5倍之多。

3.2 而舍曲林则是对于5羟色胺其再摄取的抑制剂具有选择性的功能, 其作用机制同对中枢的5羟色胺进行再摄取以及抑制关系密切。于临床剂量下, 应用舍曲林能够阻断血小板摄取5羟色胺, 为临床上抗抑郁焦虑类药物治疗的第一选择。而出现抑郁障碍的患者, 其神经元的突触间隙中, 5羟色胺消耗并阻滞了患者中枢的交感神经对信号输入的抑制性, 并且能够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如果抑郁障碍的患者, 其心率的变异性呈增高态势。目前舍曲林于心衰时对左室电机械的重构也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有助于进行左心室其张末期容积的减小, 在本文研究中, 能够观察到对患者ACS的焦虑抑郁应用舍曲林进行治疗后, 对平均心率以及心率其变异性中各项指标和频域指标的总阈值与极低频功率以及低频功率和高频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结果则显示经过舍曲林的抗抑郁治疗之后, 患者抑郁状态能够明显好转。

3.3 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抑郁症与焦虑症同时存在。而相较那些仅患有焦虑症以及抑郁症患者, 此类患者均能够呈现较大慢性化的倾向, 甚至社会功能出现损伤以及工作能力有所下降, 并且此类患者自杀率较高, 同时预后也较差。而抑郁焦虑不但能够严重影响到ACS患者其生活质量, 同时也为ACS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 需要采用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缓解ACS患者其焦虑抑郁的状态。出现抑郁障碍的患者另外应用舍曲林进行治疗, 则能够获得良好的收益, 进而改善患者其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 应用舍曲林对ACS并焦虑抑郁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应予临床合理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进义, 李建平.文拉法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焦虑抑郁障碍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08, 30 (8) :1166-1167.

[2]周齐艳, 余国龙, 蔡毅华.坦度螺酮对伴焦虑/抑郁状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 2009, 30 (10) :1553-1555.

[3]杨和平, 张团炜, 杨利平, 等.伴有抑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抑郁治疗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25) :4247-4249.

[4]蔡毅华.坦度螺酮对伴焦虑/抑郁状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观察[D].长沙:中南大学, 2009.

抑郁焦虑障碍 篇8

关键词:脑血管病,心理障碍,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临床效果

我院应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脑血管病伴有心理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0月~2012年11月,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脑血管病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年龄43~76 (62.1±5.3) 岁;男43例、女27例。其中脑出血22例, 脑梗死16例, 糖尿病10例, 脑出血6例, 高血压11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5例。因情感变化引起的心理障碍23例, 因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障碍36例, 另有11例为其他因素引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 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以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 脑出血病患者:给予脱水及降低颅内压治疗, 稳定患者的血压, 提高患者脑细胞的代谢; (2) 脑梗死病患:给予抗凝及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治疗, 降低纤维蛋白溶解, 扩容、改善微循环、促进脑细胞的代谢, 保持患者血压稳定。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与抗焦虑药物辅助治疗。抗抑郁药物帕罗西丁20mg/d, 口服;抗焦虑药物, 阿普唑仑0.4~0.8mg/d, 口服, 用药疗程8w。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认知干预。

1.3 观察指标

60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疗效, 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 、SDS (抑郁自评量表) 及HAMA (汉密尔顿焦虑表) 对患者负面情绪进行评分。

1.4 疗效评定

评估治疗抑郁及焦虑的疗效时, 依据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的评分标准判断:痊愈>75%;显效50%~75%;进步25%~50%;无效<25%。患者神经功能疗效评估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89%;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效:评分减少<17%或病情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好于治疗前,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6.65±4.63) 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观察组SDS (41.02±3.36) 、SAS (42.82±4.09) 、HAMA (17.08±2.32) 明显低于对照组,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久坐及运动的减少,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因脑动脉内血栓栓塞, 脑部血管不能得到有效灌注, 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缺血、坏死。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担心疾病预后引起的焦虑不安以及身体功能、活动受限产生的悲观沮丧、自卑、抑郁等, 心理障碍严重影响脑血管病病患的用药顺从性和顺利康复, 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 脑血管病患所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脑血管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以焦虑、抑郁为主。临床上应积极治疗脑血管病情, 如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患者的血压;给予降纤、抗血小板凝聚治疗, 扩容、改善微循环, 提高患者脑细胞的代谢能力。针对脑血管病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病患, 积极给予心理疏导的同时, 合理使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辅助治疗, 可改善病患出现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3]。

帕罗西丁用于抗抑郁治疗, 通过阻止5 ̄HT进行再吸收, 提高5 ̄HT浓度, 快速达到抗抑郁的作用, 疗效显著。阿普唑仑用于抗焦虑治疗, 通过作用于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苯二氮受体, 增强GABA受体与中枢抑制性的神经递质γ ̄氨基丁酸间的结合, 提高GABA的突触抑制性, 抗抑郁作用明显[4]。本文研究所示, 经过2个月治疗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的心理疾病和SDS、SAS、及HAMA评分, 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照组病患的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证明了抗焦虑抗抑郁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叶兰仙研究结果一致[5]。此外对脑血管病患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 对心理障碍进行疏导, 做好沟通工作, 树立患者的信心;主动、耐心与患者交谈, 倾听其心声, 鼓励患者参加团体活动;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矫正患者的错误认识, 提高其认知行为, 可缓解心理障碍患者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表2中可以看出, 积极对病患进行心理疏导, 并辅以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 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针对脑血管病伴有心理障碍患者, 及时给予常规治疗, 积极心理疏导, 联合应用抗抑郁与抗焦虑的药物, 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凤娟.急性脑血管病与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2) :202-203.

[2]杨欢, 丁苗苗.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233-234.

[3]张本超, 刘超亮.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4 (22) :64-65.

[4]徐娉, 庄强.抗抑郁联合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0, 50 (9) :45-46.

抑郁焦虑障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与分组

1.1.1病例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病例128例,根据罗马III标准[1]均由肠镜及B超等确诊为STC。其中门诊患者92例,住院患者36例。确诊后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版)评分[7],87例评分≥8分,界定为STC伴焦虑抑郁障碍。87例中男38例,年龄47~71岁,平均 (62.40±3.17)岁;女49例,年龄54~69岁,平均 (63.00±4.12)岁。职业:干部30例,工人21例,家庭劳动者26例,农民10例。

1.1.2分组方法根据病例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抗焦虑抑郁药物研究组(45例)。对照组中男18例,年龄47~70岁,平均 (61.40±2.67)岁;女24例,年龄54~69岁 ,平均 (62.70±5.02)岁,无病例失访。研究组中男16例,年龄49~70岁,平均(62.16±1.38)岁;女29例,年龄55~67岁,平均(61.93±3.54)岁,有2例于6~7周间失访。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实施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焦虑抑郁程度、便秘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病例入组标准[5]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有肛门梗阻或(和)阻塞感需要用手操作(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每周排便少于3次。

1.2.2排除标准肠道及全身器质性疾病及药物因素所致便秘;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按量用药;使用其他影响耐受性判断的药物; 患者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病情严重恶化者;试验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1.2.3神经、心理功能评价各量表评定由本研究组中经过量表培训的3名医生完成,以保证测定的一致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乳果糖口服液10 ml,每天3次,疗程为8周。研究组在给予相同剂量乳果糖口服液的同时,予帕罗西汀20 mg(葛兰素史克生产),每天1次(早餐后0.5 h),疗程为8周。患者均知情同意,并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予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随时注意药物副作用。

1.4 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检测方法

采用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 的PC-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消化道检测仪检测肛门直肠动力功能,测压管头端带有1个气囊, 有8个灌注测压通道,每个距离0.5 cm,压力计算取各测压通道结果平均值。检查前3天停用胃肠动力剂和泻剂,不需任何肠道准备。取左侧卧位,将测压管缓慢插入直肠内,然后缓慢向外牵拉,记录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肛管、直肠屏障压(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静息压),将最后一测压通道置肛门括约肌处,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肛门,记录肛门括约肌最大缩窄压,记录收腹、模拟大便等动作时肛门括约肌压力变化,记录模拟大便直肠和括约肌同步收缩发生率并计算压力增加或减低幅度,用50 ml注射器给气囊充气,以每次10 ml递增,计算记录受检者出现感知所注气的最低阈值、出现不可控制排便感或腹痛时的最大耐受量、随气量递增而直肠压力时限性增加之比即直肠顺应性。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先行方差齐性分析,再作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检验水准为 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反应

治疗8周末,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有口干1例、腹泻1例,研究组有口干1例、纳稍差3例,治疗初期思睡3例。程度均较轻,随着治疗症状逐渐消失。研究组有2例于6~7周间失访。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研究组仍愿意继续服用原治疗药物者分别为59.5%(25/42)和88.4% (38/43)。

2.2 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变化

两组治疗前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相比, 肛门括约肌压力有所提高(P <0.05),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最大顺应性均有显著下降 (P <0.01),但直肠静息压、缩窄压、模拟大便括约肌净减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8周相比,治疗组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最大耐受量较对照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 <0.05),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顺应性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 < 0.01),直肠静息压、缩窄压、模拟大便括约肌净减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附表。

注:1)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肛门括约肌压力,P <0.05;2)两组治疗后相比,肛门括约肌压力,P <0.05;3)直肠最低敏感量,P <0.01;4)直肠 最低敏感量,P <0.01;5)直肠最大耐受量,P <0.01;6)直肠最大耐受量,P <0.05;7)直肠最大顺应性,P <0.01;8)直肠最大顺应性,P <0.01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3,8],功能性胃肠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内脏刺激的感觉反应与大脑情绪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在神经系统与精神、情感关系密切的区域,如边缘系统、下丘脑和脑干内有大量5- 羟色胺(5-HT)能神经分布,脑内5-HT过多或过少均可导致失眠、感觉阈值改变、精神行为异常,内脏刺激的感觉反应可以影响大脑情绪和情感区域的变化,从而导致和(或)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绪。因此STC发病机制不仅与肠道动力及感觉异常有关,还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STC患者的症状及预后[9]。

本研究应用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帕罗西汀,试图通过治疗焦虑抑郁情绪改善STC患者的临床症状。SSRIs选择性抑制突触神经元对5-HT的再摄取,从而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对组胺和肾上腺素受体抑制作用轻微,抗胆碱能副作用和心血管副作用少而轻[10]。其中帕罗西汀半衰期为24 h,无活性代谢产物,安全性高,且没有镇静、头昏、全身乏力等副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适用于各年龄层、各种职业的患者。

胃肠道多种细胞内均有5-HT受体,包括肠嗜铬细胞、平滑肌细胞、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一般认为,肠腔扩张可激动嗜铬细胞分泌5-HT,胃肠道内被激活的5-HT受体可促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P物质(SP)和乙酞胆碱(Ach)等在胃肠道运动和内脏感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释放, 进而影响胃肠道动力及内脏感觉[11]。5-HT受体激活可减少时相性收缩,增加推进性运动,缩短肠通过时间,降低内脏痛阈,在胃肠道感觉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这些生理功能可解释5-HT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STC的理由。另外,最近有研究显示[13],抗焦虑抑郁药物很可能通过治疗情绪障碍以外的途径发挥作用,它可以提高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素(HPA)轴的稳定性,减缓对应激的反应性,并可参与中枢认知功能的调节。因此,从理论上更有理由认为,帕罗西汀可通过对脑 - 肠互动联系中不同水平的交互作用发挥特殊的治疗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8周肛门括约肌压力有所提高,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最大顺应性均有显著下降,分析抗焦虑抑郁药物可能通过减轻盆底肌群的紧张度,降低患者直肠感觉阈值,从而减少肛门直肠矛盾运动,改善直肠肛管运动协调性。周丽荣等[14]研究发现,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容量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焦虑情绪与排便时直肠肛管运动协调性紊乱相关。这进一步说明帕罗西汀抗焦虑抑郁干预对改善ST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的有效性。精神心理因素与胃肠道动力和感觉通过脑肠轴相互影响:精神心理因素通过大脑皮质影响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功能;内脏刺激的感觉反应与大脑情绪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内脏刺激的感觉反应可以影响大脑的情绪和情感区域的变化,从而导致和(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在治疗STC患者时需注意焦虑抑郁障碍的筛查,及时应用帕罗西汀等抗焦虑抑郁药物干预[15],这对改善STC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广泛存在于STC患者中,而且是STC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STC患者,有必要将焦虑抑郁的评价列入到常规诊疗过程中,对于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应该在肛肠专科治疗的同时及时予以抗焦虑抑郁药物的干预,从而打断情绪障碍与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障碍之间的恶性循环。至于药物治疗的疗程及长期疗效将有待于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扩大样本、延长研究时间、完善监测指标等进一步跟踪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抗焦虑抑郁药物对慢传输性便秘(STC)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STC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提供临床帮助。方法 选择STC病例128例,予HAMD评分,87例评分≥8分界定为STC伴焦虑抑郁障碍。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抗焦虑抑郁药物研究组(45例),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液10 ml,每天3次,8周,研究组相同剂量乳果糖口服液的同时予帕罗西汀20 mg/d,8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实施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的检测。结果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有2例于6~7周间失访;两组治疗前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肛门括约肌压力有所提高(P<0.05),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最大顺应性均有显著下降(P<0.01),但直肠静息压、缩窄压、模拟大便括约肌净减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8周相比,治疗组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最大耐受量较对照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顺应性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直肠静息压、缩窄压、模拟大便括约肌净减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必要将焦虑抑郁的评价列入到STC患者常规诊疗过程中;对于伴有情绪障碍者应及时予抗焦虑抑郁药物的干预,从而打断情绪障碍与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障碍之间的恶性循环。

心脏起搏器与焦虑抑郁关系研究 篇10

【中图分类号】R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37-0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升高。目前已有许多老年患者在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选择起搏器治疗。起搏器已成为治疗老年人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

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治疗迅速发展,适应证也从最初的单纯缓慢性心律失常发展到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resynehronization therapy,CRT)、抗心房颤动治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使用等。行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多是严重心衰、心跳骤停、室速/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而起搏治疗本身也是重大生活应激事件,因此,此类患者大多存在心理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等适应不良的表现。

因此,本文针对行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前术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障碍情况加以综述。

目前常用的生理性或半生理性起搏器中,最理想的起搏模式应该最接近生理状态,其中房室顺序性起搏与频率应答功能均可从不同角度提高起搏器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证实,实施心脏房顺序起搏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活动耐力和心脏收缩功能[2]。

关于起搏器类型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有不同意见。Bruna G[3]等利用一般健康调查表(SF-36)和AQUAREL (一种关于起搏器植入病人生活质量的问卷)对139名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发现,生理性起搏器和非生理性起搏器在死亡率和卒中方面无显著差异。Musilli N等[4]认为DDD模式的慢性右室起搏导致心室不同步,从而引起AF的发生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显著增加。但国内学者陈运清、侯平、刘明[5、6、7]等均认为VVI由于丧失房室顺序性起搏,从而更容易引起起搏器综合征,而DDD为最佳起搏模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优于其他所有起搏模式。

虽然心脏介入手术的开展在我国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但是由于患者不了解其优点和意义,有何痛苦与不适,这些未知的因素都会引起患者强烈的心理反应:紧张、焦虑、恐惧。这种负性心理状态促发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过多,作用于心脏β受体,增加心肌耗氧量和血粘稠度,血管紧张度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8],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促发或加重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症状。

起搏术后的病人更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未接受健康教育等干预的病人更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9]。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起搏治疗前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约38%,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显著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高[10]。Sears等针对50岁以内ICD植入者的社会心理调适问题的随访调查表明,与高齡组病人相比,“年轻”病人由于在同年龄组人群中较难找到有相似体验的同伴相互交流疾病应对经验,加之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对运动、性生活、工作能力等方面的顾虑而出现社交孤独、睡眠障碍等问题,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水平显著高于高龄组病人[11]。

总之,对焦虑抑郁这些负性情绪进行干预,使用精神药物和心理疗法来减少抑郁焦虑,同时应加强患者出院后起搏器相关知识的宣教,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包括出院后的自我护理指导,出院后生活、活动指导,活动环境指导等随访指导,对个体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Moss AJ, Zareba W, Hall WJ, et al. Prophylactic implantation of a defibrillator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J]. N Engl J Med, 2002, 346 (12):877-883.

[2] Hardt SE,Yazdi SH, BauerA, et a.l Immediate and chronic effects of AV-delay optmi ization in patientswith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ardiology,2007,115:318-325.

[3] Bruna G, Gustavo VM, Leonor G, 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Brazilian pacemaker patients [J]. Pace, 2008, 9:1178-1183.

[4] Musilli N, Padeletti L. Pacemaker selection: time for a rethinking of complex pacing systems? [J]. Eur Heart J, 2006, 27(2): 132-135.

[5] 陈运清,苏 唏,等. 249例永久起搏器置入体会和随访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 18 (4): 313.

[6] 侯 平,张 明,李占全,等.安装起搏器患者不同起搏模式下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18: 36-37.

[7] 刘 明,王树源,陈卫芳,等.频率适应型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运动贮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 17 (5): 492-494.

[8] 杨放如.心身放松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120.

[9] 周军. 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和干预[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7):1057-1059.

[10] Rutledge T,Reis VA,Linke SE,Greenberg BH,Mills PJ.Dep-ression in heart failure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reva-lence,intervention effects,and associations with clinical outcomes.J Am Coll Cardiol 2006;48:1527-1537.

[11] Sears SJ,Bums LJ,Handberg E,ela1.Young at heart: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young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recipients[J].PACE,2001,24:1113-1117.

上一篇:小科学下一篇:中华民俗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