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

2024-05-16

老年抑郁症(精选十篇)

老年抑郁症 篇1

1 流行病学

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10%, 患有其他躯体疾病的老年人, 其发生率可达50%。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 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 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 1%~4%的老年人有重症抑郁症表现, 年发病率在1%~2%, 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75岁~80岁的老年人更易患抑郁症, 并表现为双相型障碍病人增加。轻症抑郁的患病率为4%~13%, 而中年人的患病率为8%~16%, 因此可以看出, 老年人抑郁症临床表现更不易发现, 但年龄更大者除外[2]。医疗机构老年抑郁症病人患病率多于社区人口, 10%~12%的住院病人患有重症抑郁症, 而在初级保健病人中仅为6%~9%[3]。

2 预防

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病人更易患抑郁症, 但给予身心指导、放松治疗、调整认识、解决问题、沟通交流、失眠行为控制、加强营养和锻炼后, 其抗抑郁症自我调整能力增强, 焦虑、疼痛及失眠状况都会有所改善。老年抑郁症初级预防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血脂、血浆高半胱氨酸浓度等抑郁症病人的合并慢性病。二级预防指利用抗抑郁药物以及精神疗法单独或合并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复发。有效的关怀慰问、与人协作、家庭医生等对抑郁症的检测控制、教育以及体育锻炼等对老年抑郁症的控制效率要高于独自生活的老年抑郁症病人。三级预防主要是对抑郁症的临床症状进行控制, 并减少由此产生的自杀等心理观念[2]。

3 非药物治疗

3.1 体育锻炼

对于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并控制抑郁症的说法一直存在争议, Herring等[4]做了一个关于体育锻炼可以减轻老年抑郁症普通医疗以及精神上的障碍的Meta分析:锻炼后焦虑减轻效应量为0.29, 锻炼持续不到12周但每次锻炼时长大于30min的焦虑减轻效应更为明显。Mead等[5]做了一项关于体育运动对各年龄层成年人抑郁症影响的循证医学研究, 在该研究中虽然有28例随机对照研究符合其准入标准, 23例实验含有对照数据, 而仅有3例实验准确地避免了地区偏倚并采用盲审结果, 对23例进行分析, 其效应合并值点估计为-0.82, 95%CI为 (-1.12, -0.51) 。对3例具有方法学意义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其结果并无显著性意义:-0.42, 95%CI (-0.88, 0.33) 。因此目前关于体育运动对老年抑郁症的影响的研究尚不足, 作者认为类似具有严谨方案设计的研究还需要开展, 从而解决体育锻炼是否可以减轻老年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群的抑郁症状的问题。

3.2 茶、咖啡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学者发现, 绿茶中的茶氨酸具有镇静大脑的作用, 老年人每天喝数杯绿茶有助于缓解抑郁症。7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喝4杯绿茶, 出现抑郁症的几率可减少44%。而红茶、乌龙茶和咖啡不具备像绿茶那样缓解抑郁症状的效果[6]。另外有研究显示, 咖啡有降低重症抑郁发生危险的作用[7]。

4 心理治疗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新型抗抑郁药物不断地被研发并运用于临床, 它们的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 赢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青睐, 也给广大病人带来了福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抗抑郁药物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中尤为突出。因此, 针对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 国内外学者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进行心理治疗[8]。

老年人一方面是对躯体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趋减退, 另一方面遭遇各式各样心理刺激的机会却越来越多, 如丧偶、子女分居、地位、经济改变、疾病缠身等, 都引起或加重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无用、无助感, 成为抑郁根源。赫楠等[9]的研究也显示, 心理治疗组病人有更好的依从性, 治疗老年抑郁症时,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 可取得更好疗效。

5 药物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一般都主张单一用药, 只有当用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治疗无效时, 方可考虑使用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 但应密切关注这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上通常也可以在原有抗抑郁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境稳定剂, 如锂盐或丙戊酸钠, 也可以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或加用甲状腺素治疗, 或加用5-羟色胺 (5-HT) 1A激动剂丁螺环酮或坦度罗酮进行治疗, 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部分有严重消极自杀的抑郁症以及难治性抑郁症也可以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改良电抽搐治疗, 同时联合心理治疗, 可望取得更好的疗效[10]。

抗抑郁药物使用的越来越多, 澳大利亚的一项官方药物数据上显示, 使用抗抑郁药物最多的人群是85岁及其以上人群, 原因尚不清楚。同时抗抑郁药物可以引起低钠血症以及其他一些并发症, 要求医生加强老年抑郁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从而有效识别哪些病人属于抑郁症病人, 哪些属于非特异性人群[11]。

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和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s) ;另外, 还有安非他酮以及米氮平等。

5.1 三环类抗抑郁药

包括咪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氯米帕明, 以其显著的疗效, 自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 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类药物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 而且具有较大的心脏毒性, 导致病人不能耐受[12]。另有研究表明, 该类抗抑郁药有加重病人的焦虑抑郁的症状, 使得该药的使用受到限制[3]。

5.2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

SSRIs是一种抗抑郁症常用药。主要有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依地普仑、伏氟沙明等, SSRIs类新型抗抑郁药具有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和服用简便等优点, 也很少有药物过量的报道, SSRIs在治疗老年抑郁症病人方面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3]。西酞普兰的化学名为:1-[3- (二甲胺) 丙基]-1- (4-氟苯基) -1, 3-二氢异苯并味喃-5-碳腈。丹麦H·Lundbeck A/S制药厂研制, 1976年首次应用于临床。1998年在美国上市, 随后世界上已先后有70多个国家获准使用, 多达2千多万的病人应用了该药。在许多欧洲国家中, 该药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位居榜首。西酞普兰是众多SSRIs中较优的药物之一。尽管其临床疗效与其他抗抑郁剂相近, 但是对受体的作用相对单一、副反应轻微, 与其他药物间相互反应少, 用于老年人及孕妇相对安全,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4]。西酞普兰的治疗时间越长, 其效果越显著, 有研究显示,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的疗效相当, 但西酞普兰的耐受性要高于氟西汀[15]。

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功能障碍与白质的局部缺血变化有关, 且具有影响西酞普兰疗效的作用, 但至今还没有利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 观察白质的研究。Sneedt等[16]对75岁及其以上的174位老人给予为期8周, 每天20mg~40mg的西酞普兰或安慰剂, 老人的分组通过利用网络进行Stroop测验以确定功能障碍, 无功能障碍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 (58人) 和安慰剂 (61人) , Stroop测验结果显示, 西酞普兰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而功能障碍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 (18人) 和安慰剂 (21人) 后, 安慰剂组的表现要优于西酞普兰组。

艾司西酞普兰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的一种外消旋混合物的主要活性成分, 即S-异构体, 具有较强的5-羟色胺转运体抑制作用。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或相似于西酞普兰,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无差异[17]。徐淑祝[18]认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是艾司西酞普兰具有高亲和力结合基础位点活性, 其可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5-羟色胺再摄取, 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失眠、头痛、恶心等, 无体质量增加及肝肾功能异常, 提示艾司西酞普兰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治疗老年抑郁症近期疗效肯定、见效快、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等优点, 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艾司西酞普兰相比较于舍曲林, 前者优于后者[19]。艾司西酞普兰较之于氟西汀, 具有起效快 (治疗1周就表现出显著疗效) 、症状改善更明显、有更好的有效率和缓解率的优点[20]。

舍曲林是一种含有2个氨环的胺化合物, 在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中, 对5-羟色胺的选择性仅次于西酞普兰。舍曲林能特异性阻断5-HT神经元胞体和突触终端区域的5-HT再摄取, 其强力的5-HT再摄取抑制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 (NF) 或多巴胺 (DA) 再摄取抑制能力的20倍左右[10], 舍曲林对不同程度和不同亚型的抑郁症、儿童情绪障碍、恶劣心境、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等均有效, 且不良反应轻微, 依从性好, 安全性高。在一项关于舍曲林治疗217例60岁老年抑郁症病人的非随机对照实验中, 血管危险因素与一组神经心理学电池测验高度相关, 为期12周的神经心理学功能与白质的高信号预测了MontgomeryAsberg Rating Scale得分, 同时神经心理学功能还具有预期临床结果的作用, 该发现支持了老年人血管压力学说[21]。

5.3 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NA) 再摄取双重抑制剂, 较TCA更安全, 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替代了TCA。SNRI类药物通过阻滞神经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和NE两种递质的再摄取, 增强中枢5-羟色胺和NE神经递质的功能, 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无低血压、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 起效快, 对重症抑郁症或难活性抑郁症有明显疗效, 复发率低, 但存在胃肠道反应、精神症状和自主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SNRIs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文拉法辛等SNRIs类抗抑郁药相比较于SSRIs具有起效快, 治疗彻底的特点, 同SSRIs一样, SNRIs逐渐成为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一线用药[3]。

6 电休克治疗 (ECT)

ECT在治疗急性、药物耐受、发作性老年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可作为严重消极自杀、木僵拒食等重型抑郁病人的首选治疗, 对难治性抑郁症病人也应合并ECT治疗。据报道, 改良电休克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 ]对急性期的老年抑郁症病人也安全有效。MECT合并药物治疗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 起效更快、痊愈率更高, 采用维持性 (7d~30d1次) MECT治疗还有助于防止抑郁症的复发[22]。但ECT治疗抑郁症目前还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是安全效的治疗方法, 也有人认为ECT是无效且伤害大脑的治疗方法, 从而致使很多病人在治疗时不愿选择ECT治疗方案。Devanand等[23]认为, ECT可导致病人的认识障碍, 尤其表现在部分记忆丧失。Gardner等[24]对ECT影响老年抑郁症的认识功能方面做出的一项综合研究表明, ECT对老年认识行为方面的影响尚不能做出定论, 建议临床医生在利用ECT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前期, 而对中期以及后期, 最好对病人做一个简短的行为测试, 以方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来确定ECT对老年人认识行为的影响。

老年抑郁症如不进行治疗, 会越来越严重。医务人员应增强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 加强对老年抑郁症的防治, 对提高医疗水平、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阐述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从预防、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方面综述老年抑郁症防治的进展。

老年抑郁症要做好防御 篇2

轻度情绪障碍据调查,在失业、生活困难或患有各种躯体疾病的 老人 中有48%的人表现精神抑郁。这些老人很少与他人接触交谈,生活寂寞,加上亲友、同事、熟人久别或离世,更容易出现抑郁。身患疾病或经济困难的老人心情抑郁者较多,轻者表现为悲观、消沉、自卑,重者可发展到想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疑病性抑郁症 常从某一种不太严重的躯体疾病开始,整日忧心忡忡。有一位老人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他怀疑是癌症。尽管用药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他仍然心情不畅,焦虑不安。后来又发生便秘,更加重了思想负担。只要一日不解大便,就惶惶不安,犹如死期临头。其实大便秘结、胃肠不适是疑病性抑郁症最常见的表现,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由于疑病情绪日趋严重,病人的焦虑、烦躁、自杀等念头更为严重。

反应性抑郁症也叫外因性抑郁症。大部分老年抑郁症是由于某种生活事件而发病的,如身患重病、配偶死亡以及发生不幸等。这类病人没有自责自罪,谈话内容与其现实遭遇密切相符,绝大多数时间处于抑郁不安之中,有时还伴有强迫和恐怖的倾向,在情绪激动时有自杀念头,有的人可出现与精神创伤有关的片断妄想和幻觉。

隐匿性抑郁症这种病是在神经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老人的情绪障碍容易被家人忽视,直到老人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时,才被送往医院治疗。老人在主诉中常会流露出消极、不安、焦虑、悲观的情绪变化。

内因性抑郁症主要表现有动作迟缓、自责、自卑、疑病妄想和躯体方面的各种叙述。可见日渐消瘦、胃纳减少、失眠严重,尤其早醒。严重者无法接触,甚至有痴呆表现,但如能积极治疗,症状可很快消失。

老年抑郁症预后良好,很多病人可自行缓解。对于抑郁情绪严重的,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心理疏导为了更好地度过晚年,避免孤独、寂寞,老人尽可能和儿女们住在一起。如因条件所限不能住在一起,儿女们要常常看望老人。老年人也应体贴儿女,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此外,多参加一些社会工作和娱乐活动,把晚年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这样不仅增加了生活乐趣,还能保持智力不衰。

2、药物治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抗抑郁药种类很多,如三环类多虑平、阿米替林以及四环类麦普林等等。但这些抗抑郁药必须由医师根据病人的情况选用,患者应按医嘱服用,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正确认识老年抑郁症 篇3

老年抑郁症,严格地说是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抑郁是一种负性、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的迟缓为主要特征。老年抑郁症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人预后不良,可发展为难治性抑郁。老年抑郁症自杀的危险性比其他年龄组大得多。调查显示,老年人有55%的病例在抑郁状态下自杀,自杀行为往往发生在伴有躯体疾病的情况下,且死亡率高。

老年抑郁症患者病前性格多有固执己见、依赖性强、心胸狭窄、办事执拗等特点。多数人发病前有社会心理诱发因素,最常见的诱因往往是:①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生活范围缩小,与邻居间不相往来。环境改变,与同事间的交往中断。人与人之间阻隔,有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②家庭中子女已长大成人参加工作,甚至婚后与老人分居单过,同老年人在一起的生活时间减少,使老年人感到寂寞孤独;③离退休后或劳动能力丧失、经济来源减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改变;④生活负性事件不断出现,如丧失配偶、亲朋好友离世以及家庭矛盾、意外事件等诸多因素都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社会环境因素和病前性格、以往痛苦遭遇和原有的健康情况等潜在因素,促使一部分老年人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从而导致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老年抑郁症起病多较缓慢。病程比青壮年患者要长。老年抑郁症与遗传关系不密切,仅有很少部分患者家庭中有精神病患者,脑CT检查也未发现脑结构上的特异性变化。患者开始多是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医院去就诊,其主诉与临床躯体检查结果不相符合,各种治疗方法也不能获得明显效果,

患者的躯体主诉常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1 心血管系统。患者多诉说心慌气短、胸部憋闷、心前区疼痛、背痛等心脏性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2 消化系统。患者自诉腹部胀满、胃口不好、泛酸、食欲下降、腹疼、便秘、腹泻等胃肠功能性紊乱的症状。个别患者也有出现饥饿感或贪食等相反症状。

3 睡眠障碍。是很多患者到专科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他们多声称自己整夜睡不着觉,服用过多种安眠药物也不起作用,对此感到很痛苦,急切要求医生提供治疗。

4 植物神经系统。有些患者的主诉是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以及感觉异常,如皮肤烧灼感、出汗多、身上感觉有气四处乱窜等。

老年抑郁症患者与青壮年抑郁症患者相比,虽均以抑郁情绪为主,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老年抑郁症患者较突出的表现是焦虑和过分担心,往往把问题复杂化。患者的行为方面表现为坐卧不安,搓手顿足,反复以躯体不适纠缠家人或医生。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检查又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长此以往家人对病人易产生厌烦情绪。患者自认为患有严重疾病。受疾病痛苦的折磨,而家庭成员又不理解,这样在抑郁情绪和病理性恶劣心境的基础上,以及妄想体验的影响下。患者极易产生悲观厌世、无助感、无望感。而发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与青壮年患者也有所不同,老年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会把自己死后的各种可能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考虑好,一旦采取自杀,态度坚决,死亡率一般比青壮年的抑郁症患者要高。

总之,当老年人出现躯体不适感而检查不出相应的躯体疾病体征,特别是出现抑郁情绪障碍后,应当考虑有患老年抑郁症的可能,应去专科医院就诊。

(本刊资料室)

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体会 篇4

1 临床症状

1.1 情绪低落

患者整日愁眉苦脸、独处、自责, 认为自己患有很多疾病, 无人关心, 治疗效果不佳, 常用残酷手段折磨、惩罚自己, 甚至轻生。

1.2 思维障碍

患者思维迟钝、语言低沉、语句简单、应答迟缓, 甚至缄默不语, 学习工作能力下降, 记忆力减退。

1.3 意志活动减退

生活被动, 主动活动明显减少, 回避社交, 动作减少、缓慢, 说话、动作十分困难, 严重时呆滞不动甚至呈木僵状态。

1.4 企图轻生行为

企图轻生行为是抑郁发作最危险的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自卑感极强, 忧伤、悲观、绝望、度日如年, 内心十分痛苦, 以死求解脱, 而产生强烈的轻生企图和行为, 有的强颜欢笑, 以隐匿其轻生计划和行为。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给患者以带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 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针对语言少、反应慢的患者应以耐心、缓慢及非语言方式表达对其给予关心和支持, 利用各种活动引导患者注意外界事物, 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 给予关心和同情, 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宣教和躯体功能的康复锻炼, 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 促进其身心康复。

2.2 饮食起居方面

指导家属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和病情满足其需要, 评估患者的视力、听力, 选择合适的辅助器械如老花镜、助听器, 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2.3 运动频率和时间

有研究表明, 缺乏运动与老年人抑郁有关, 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做肢体被动和主动运动, 防止因病致残,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鼓励并指导其正确运动[2]。

2.4 耐心讲解睡眠卫生知识

(1) 介绍成功病例,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顾虑, 稳定情绪。 (2) 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 了解其内心的痛苦、不安和苦恼, 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 设法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困难, 使其有依赖感和安全感, 并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3) 在家属及朋友的共同努力下, 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稳定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 (4) 行为治疗常用的有松弛疗法, 通过身心放松, 使自律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 并使警觉水平下降, 诱导睡眠的发生[3]。刺激控制治疗主要用于睡眠环境的改变, 使新的睡眠环境与迅速入睡建立条件反射关系, 病房环境更应接近家庭环境。

2.5 安全护理

(1) 严密观察患者的言语、动作和行为表现及非言语的情感反应, 早期发现病情先兆, 如患者的消极谈论、衣袋里的遗书墨迹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洞察患者反常的情感变化十分重要, 要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并加强护理, 严防轻生行为。 (2) 细心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 防止患者伪装入睡麻痹护理人员, 乘机寻隙轻生和自伤, 对不能入睡者应引起高度重视。此类患者轻生多发生于凌晨及上午, 因此在这段时间应重点加强岗位巡视, 将患者放置于安全且易于观察的房间。 (3) 严格安全检查制度, 做到认真、仔细, 不留死角。尤其保管好刀剪、火柴、绳子、玻璃等危险物品, 以防患者用其作为轻生工具。

2.6 危机的干预

对有轻生企图的抑郁症患者, 应重点强化其独立性, 减少依赖性, 注意巩固和发展新学到的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面对现实和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通过危机干预, 让患者学会正确面对挫折, 学会正确的宣泄和情绪调节的方法[4], 可使绝大多数有轻生企图的抑郁症患者避免轻生, 更好地去适应生活。

3 小 结

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是抑郁症患者的正常心理, 但如不能恰当的应对, 则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患者的负面情绪不能及早得到宣泄和逐步消除, 会引起体内平衡调节系统的失调。因此, 应制定护理计划并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 让患者家属参与进来, 给予患者精神支持,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些措施能使患者树立信心, 勇于面对现实,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有利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 目前对护理人员进行有关老年抑郁症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足, 曾受专业训练且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的护士很少, 使老年抑郁症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加强对护理人员老年抑郁症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培养符合社会老龄化需求的合格专业护士, 是现代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急需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抑郁症,老年人,护理

参考文献

[1]刘艳, 余华峰.脑梗死后抑郁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北京医学, 2004, 26 (3) :147-149.

[2]宁自衡, Esteves J, 林中宝, 等.澳门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5) :331-334.

[3]吴瑞芝.老年睡眠障碍[J].实用老年医学, 2003, 17 (2) :65-68.

老年抑郁症病人认知疗法的论文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5月一2O5月我院住院老年抑郁症病人6O例,年龄6O岁~8l岁。人组标准:①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一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O岁;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项总分≥18分;④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⑤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均无异常;⑥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等抗抑郁药物禁忌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O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72.37岁土6.32岁;病程0.88年±0.31年。观察组3O例,男l3例,女17例;年龄71.8O岁士7.14岁;病程0.91年±0.42年。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文拉法辛片,起始剂量25mg/d~50mg/d,2周后增至50mg/d~100mg/d,两组药物剂量无差异,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疗程8周,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和电休克治疗。治疗中确有严重失眠者,可合并苯二氮董类药物。观察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每周2次,每次40min~60rain,共8周。由经认知训练并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负责,首先与病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初期以同情、安慰、支持、理解和劝导为主要内容。中后期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根据每个病人的个性特点和生活内容及心理问题,进行针对的心理辅导矫正,重点找到病人对人生、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和逻辑错误,让病人用实践检验自己的负性自动式思维内容,用积极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重建健康的认知模式,使病人客观地对待自己,与病人交谈治疗实践体验,目的是使病人认知和行为改变,减轻抑郁发生的频度和强度。

1.2.2疗效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末,采用HAMD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以减分率≥75为痊愈,5O%~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一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总有效率一(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N100。1年末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CG—GI)EC评定复发率,以CCG—GL临床症状“稍恶化”为波动复发指标,计算各组复发率。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过程中各时间HAMD评分比较。

2.2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2.3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1年后,观察组波动复发2例,复发率为6.67,对照组波动复发8例,复发率为2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6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37-01

进入21世纪,全球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日益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老年抑郁症指首次发作时年龄60岁以上、以持久的抑郁心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尤其在75岁以上老人中更加普遍[1]。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比较单调,缺少和人们的沟通,抑郁症患者就会越来越多。老年人诱发抑郁症的原因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失落感、对生活的不适应、寂寞感、无助感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生活中常见的不良情绪。据调查,我国老年抑郁症患者占调查人口的0.3%,占老年人口的3.4%,而且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65岁以上人群中,有自杀观念者高达10%[2]。老年抑郁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因此,重视老年抑郁症的宣教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1.1精神状态方面:主要表现为 精力下降,主观上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重者卧床事事需要人扶持;焦虑、抑郁和激越的混合状态,老年患者脑功能减低出现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的还可产生幻觉、人格障碍、疑病观念等症

1.2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感情淡漠、悲观绝望、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消极厌世、丧失自信;常常紧张不安、疑神疑鬼、杞人忧天;有的甚至有自伤、自杀的企图。

1.3躯体状况方面 : 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少言寡语;有的还有睡眠障碍。

2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护理措施

2.1 基本护理

2.1.1 加强生活护理:督促并协助老年抑郁症病人料理好个人生活,清洁整齐可使精神振作,对精神病人有一定意义。自责的病人会用手抓破皮肤,故应及时修剪指甲。有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有时天气很冷还穿单衣或以挨冻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应根据情况给予护理。

2.1.2 饮食 :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饮食应有规律,并注意合理搭配,保证营养供给让患者吃平时喜欢吃的食物,应注意多饮水、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食物和水分的摄取,要观察记录患者的排便情况。

2.2 安全护理

2.2.1 用药护理: 坚持服药,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发药时必须做到看服到口,既要耐心,又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有情况可向医生反映,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停服,以免造成治疗的前功尽弃。妥善保管好药物,以免病人一次性大量吞服,造成急性药物中毒。

2.2.2 防止发生意外: 因这种病人往往有自杀企图,故不可疏忽大意。做好病区环境的安全检查;掌握老年抑郁症病人的情绪变化规律,此种病人易早醒,在清晨是抑郁情绪最严重的时刻,因此清晨破晓最易发生意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掌握病人情绪变化规律;识别隐瞒病情:老年抑郁症病人常伴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輕的躯体症状,临床上常把饮食改变,体重增加作为抑郁好转的标志,当病人食欲、体重尚未改善时,突然出现情感活跃,一反常态,此时护士要警惕,仔细观察病人言行,并收集其他病人的反映,警惕病人有自杀的倾向。

2.3心理护理

2.3.1 沟通 :尝试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要善于观察,从老人微小的情绪变化上发现其心理的矛盾、冲突等,要让患者尽情发泄,诉说甚至痛哭流涕,均不加以劝阻,等患者心情稍平静后,再给予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心理说服、解释鼓励工作。让患者自己联系病情,找出自身发病的因素、病前性格弱点、从思想上认识并了解自己的治疗情况,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

2.3.2 鼓励 :当患者病情好转,认知能力恢复后,易产生继发性抑郁,常表现情绪低落、自责、感到自己给家人和他人带来不幸,对生活丧失热情,怕患精神病受人歧视,产生悲观厌世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接触患者,组织患者集体谈心,或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发现和找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肯定患者的优点、长处,让其对自身的价值有信心。

2.3.3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前提和保证,接触患者时态度和蔼,举止端庄,讲话热情,给予患者鼓励,以劝告,指导为主。用亲切同情的目光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用心倾听患者的有关心理问题,了解致病因素,同情其挫折,关心其痛苦,并能正确对待来自患者的不礼貌行为和言语,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2.3.4 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 :对于面临逆境的患者,应分散、转移其注意力,使之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心情逐渐开朗起来。向家属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参加喜爱的活动,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淡忘烦恼,心境好转。引导患者进行自我安慰,对于不顺心的事尽量从环境、机遇等客观方面寻找原因,不要过分内疚、自责,这对调节心理平衡大有裨益。引导患者从多角度看问题 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妨多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少从消极的一面去看。这样,心情就会变得平静、开朗。

2.3.5 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有益的社会交往会使人体验到人生的价值;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们豁达开朗、彼此慰籍; 广泛的兴趣爱好会使人思维开阔、性情高雅。在日常生活中,应帮助、鼓励患者多进行社会接触,广交朋友,施展才华,从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3 总结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 精神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潜在的会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及时有效地做好病人的护理,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同时对促进老年抑郁症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郭晋武,李琼,等.老年人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比较研究.老年学杂志,1989,9(6):223.

老年抑郁症病人的护理对策 篇7

1 老年抑郁症病因分析

老年抑郁症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1.1 躯体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 机体功能尤其脑功能退化及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削弱, 加之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带来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由此产生焦虑、担忧、悲观、抑郁等不良反应, 从而增加老年抑郁症患病率, 但也有研究认为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与年龄没有关系[2]。吴海苏等[3]认为, 随着年龄的增加, 各种慢性病发生率增加, 各种躯体不适主诉也随之明显增多, 而老年抑郁症病人本身有着较多的躯体症状, 因此, 高年龄阶段的抑郁患病率增高可能是躯体疾病造成的假象。

1.2 心理社会因素

老年人由于离退休或身体等原因使社会活动范围缩小、交际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等, 这些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常使老人不愿接受或接受不了现实, 从而发生孤独、焦虑、情绪低落、抑郁等适应不良的心理改变, 增加了老年抑郁症的发生率。此外, 由于老年人心理应激能力减弱, 严重生活事件尤其是带有打击性的负性生活事件, 如丧偶、独居、患病、家庭关系不良、本身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后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情感支持等作用于人体而产生应激性心理反应,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排遣和心理疏导, 极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并且在抑郁情绪的维持上起着重要作用。李凌等[4]对负性生活事件定量分析显示, 负性生活事件值与抑郁发作成正相关, 其中又以家庭问题影响较大。这反映了老年抑郁症的生活事件特点, 老年人生活和社交范围缩窄, 家庭构成了老年人生活的重心, 这使家庭问题对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影响更为突出。

2 临床特点

老年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焦虑、紧张、疑病及精神运动迟滞为特征, 其病因不能归因于脑部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的一种精神障碍。与中青年抑郁症病人不同, 老年抑郁症病人常在患有躯体疾病的情况下发生, 躯体疾病既可以导致抑郁障碍, 也可以与抑郁症共存, 二者互为因果, 症状也相互重叠, 导致其躯体不适的主诉如心血管系统症状、泌尿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等显著高于中青年抑郁症病人, 使其临床表现以不典型抑郁多见, 临床识别相对困难, 易被误诊或漏诊。此外, 老年抑郁症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均较中青年抑郁症病人要差, 易导致慢性或长期病程[5]。

3 护理对策

3.1 评估老年抑郁症状况

首先提高护士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及病情评估, 通过定期抑郁量表的测定评价抑郁状况及医疗护理的疗效, 这样不仅扩大观察、分析病情的思路, 而且对全面了解和掌握病情变化、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 尽量全面了解病人的相关病史、性格类型、人生经历等, 如既往是否受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打击、有无抑郁症病史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及其家族史, 既往服药情况及效果, 是否有不良嗜好及以上情况能否如实告诉给医护人员等信息, 这对建立有效的诊断和评估其对应激事件的承受能力非常重要。此外, 通过对病人精神状况的观察、检查, 结合“老年人抑郁症量表”, 不仅能正确识别出老年抑郁症病人, 还可对抑郁症严重程度和医疗护理效果及时做出客观评价。

3.2 加强心理及社会支持

对老年抑郁症正确识别及病情评估后, 即可及时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并给予有效的社会支持。医护人员应提高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协助查找应激原, 给病人以心理安慰、疏导和关怀, 提高病人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指导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制定改善抑郁症的护理措施, 根据病人反馈抑郁和体验的信息, 在护理过程中按照个体化原则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社会支持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缓冲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压力, 增强病人耐受、应对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 降低或缓和心理应激的强度, 对健康起着间接保护的作用[6]。因此, 医护人员应帮助病人及时得到家庭、朋友等社会支持, 使病人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 主动配合治疗。

3.3 健康知识教育

一方面老年抑郁症病人常在患有躯体疾病的情况下发生, 二者症状有时相互重叠, 临床识别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病人及家属对此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不很了解, 把老年抑郁症误认为其他疾病或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使其得不到及时诊治。为使病人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 有必要对病人及家属提供有效的健康知识教育。首先, 护理人员应丰富老年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在护理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抑郁症健康教育活动, 借此纠正病人及家属对抑郁症的错误认识, 帮助其重塑正确和理性的认知观念, 提高其对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应对是个体处理应激事件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调节行为, 应对方式对抑郁的发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不良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7]。护理人员应通过健康知识教育, 提高病人及家属应对疾病的能力, 从而对疾病的控制和健康促进产生影响。

3.4 重视安全护理

自杀是老年抑郁症病人最为严重的后果, 自杀行为既可出现在疾病的发展期, 也可出现在疾病的早期与好转期, 并且往往事先周密计划。护理人员应随时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 尽早发现病人的自杀先兆, 如情绪反常, 对疾病治愈失去信心, 感到自己无援、无望、活着无价值等, 发现自杀倾向后及时采取专人的安全护理措施, 并请护理专家会诊, 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这对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极为重要。

总之, 整个社会应提高对老年抑郁症病人的重视, 在其治疗及康复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病人的病因与临床特点, 实施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 同时需要家庭、社会、医院的共同参与。护理人员应成为病人的社会支持来源, 为病人及亲属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 形成心理-社会-家庭完整的护理体系, 从而使轻度老年抑郁症病人尽快摆脱抑郁症状, 使中重度老年抑郁症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症状。

摘要:根据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病因与临床特点, 实施包括家庭、社会、医院共同参与的个体化护理对策, 帮助病人树立生活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症,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凌, 李占江, 徐应军, 等.老年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16 (27) :1601-1603.

[2]Li ZB, Ho SY, Chan WM, et al.Obes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in Chinese elderly[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4, 19 (1) :68-74.

[3]吴海苏, 徐勇, 朱惠仙, 等.上海市社区老年抑郁症患病率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6) :411-413.

[4]李凌, 李建明, 李占江.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发病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4) :461-463.

[5]龚一康, 文胜惠.老年与非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5) :14-15.

[6]Ollendick TH, Hirshfeld-Becker DR.The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Biol Psychiatry, 2002, 51 (1) :44-58.

浅谈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8

1临床症状以情绪低落为主

1.1 情绪低落

患者整日愁眉苦脸、独处自责自罪, 认为自己患有很多疾病, 无人关心, 治疗效果不佳, 常用残酷手段折磨、惩罚自己, 甚至自杀。

1.2 思维障碍

患者思维迟钝, 语言低沉, 语句简单, 应答迟缓, 甚至缄默不语。反应迟钝, 学习工作能力下降, 患者自感记忆力减退。

1.3 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生活被动, 主动活动明显减少, 回避社交, 动作减少、缓慢, 患者说话、动作感到十分困难, 严重时呆滞不动, 甚至呈木僵状态。

1.4 自杀企图和行为

是抑郁发作最危险的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的患者, 自卑感极度忧伤、悲观、绝望、度日如年, 内心十分痛苦, 以死求解脱而产生强烈的自杀企图和行为。有的强颜欢笑以隐匿其自杀的计划和行为。

2护理

2.1 安置和管理

将患者安置在护理人员易观察的病室或重病室, 安排家属陪护, 注意室内是否安静、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流动、颜色调和, 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 利于调动患者积极良好的情绪。切不可将患者安置于单人间, 急性期应由专人看护。

2.2 预防自杀

防止抑郁患者自杀与自伤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些抑郁患者行为障碍并不明显, 智力与意识完好, 故自杀计划性周密。更突出的是患者隐匿自杀的想法, 如强颜欢笑, 诉说自己的病好了等, 骗取医护人员的信任。某些假象短时间内难以识破, 多年临床实践证明这类患者出现自杀的几率和死亡率极高。

2.2.1 密切掌握患者自杀的规律

应在每个环节上加强观察, 尤其是夜间、凌晨、午睡、饭前和交接班及节假日等医护人员少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提别要注意防范。

2.2.2 加强生活护理

督促并协助患者料理好个人生活, 清洁整齐可使其精神振作。抑郁患者常毫无精力和情绪顾及自己的卫生和仪表, 护理人员应给予鼓励, 帮助料理个人仪表。

2.2.3 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规律

此种患者易早醒, 在清晨是抑郁情绪最严重的时刻,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巡视, 掌握患者情绪的变化规律。

2.2.4 识别隐瞒病情的表现

临床上常把饮食、体重增加作为抑郁好转的标志, 当患者食欲、体重尚未改善时, 突然出现情感活跃一反常态, 此时要警惕患者有自杀的倾向。

2.2.5 睡眠护理

患者常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 以利入睡, 避免看兴奋、激动的电视节目或会客、谈病情;白天鼓励参加娱乐活动。必要时夜间给以药物助眠。

措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时刻防范自杀。如果发现患者情绪低落, 伤心绝望或彷徨不安尤应注意。夜间不要让患者蒙头睡觉, 多巡视患者, 观察患者入睡情况。注意患者言行, 定期检查患者及患者单位有无存留的危险物品或字条。每次服药后检查口腔, 严防患者藏药一次吞服自杀。

3心理护理

接触患者时要给患者以新鲜面、带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 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在接触语言少反应慢的患者时, 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一些活动逐渐引导患者注意外界, 同时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 协助患者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要体会患者的心境, 给以关心与同情, 这往往会使患者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 要经常与患者相互交流, 启发患者努力倾诉内心的痛苦, 使之感到医护人员能够为他分担痛苦解决问题。

社区老年期抑郁症心理干预体会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6-2010年收治的符合老年期抑郁症诊断标准患者36例, 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18例。干预组男14例, 女4例, 年龄 (69±8) 岁, 病程 (8±4) 年;对照组男12例, 女6例, 年龄 (67±8) 岁, 病程 (7±4) 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1.2.1 健康宣教。

向其讲解有关老年慢性病的诱发原因、治疗措施及自我护理等常识, 面对疾病不紧张、不恐惧、不悲观, 相信许多疾病是可以治愈和控制病情发展的, 同时, 保持平静、乐观的情绪是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因素,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1.2.2 主动交流。

根据每个老年患者的测评结果以及产生抑郁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干预, 采取各种沟通技巧, 家庭访视, 主动和患者交流, 对提出的疑问耐心听取, 鼓励其讲述对疾患的看法等内心的真实想法, 同情、理解、分担患者的痛苦, 帮助患者分析病因, 应用暗示、松弛、疏导等方式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 减轻心理压力, 消除自卑心理, 逐步达到精神解脱。

1.2.3 家庭关怀。

应用心理教育、认知疗法改善家庭支持状况, 使患者家庭成员了解并提高对于老年期抑郁症的态度与处理技能, 给予患者体贴、陪伴和关怀, 帮助患者摆脱孤独无助的感觉, 树立战胜疾患的信心, 达到治疗好转甚至治愈的目的。

1.2.4 自我调节。

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控、合理宣泄;降低期望值、正视现实;消除以自我为中心, 拓宽心理兼容性, 增加社会接触面, 勇于接受他人批评;学会主动求助, 主动接受心理疏导, 保持良好心态。

1.3 观察方法

采用老年抑郁量表 (geriatric depressive scale, GDS) 调查。GDS量表是专为老年人创制并在老年人中标准化了的, 用于筛查老年抑郁症。于入组时及第1、2、3个月末分别进行GDS评分, 由1名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理人员负责评定。

2结果

根据调查存在的心理问题, 进行为期3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 每月进行1次评估, 以10分为界, 即GDS>10分为抑郁, 评分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 *P>0.05, #P<0.05, ΔP<0.01。

表1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入组时GD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接受心理干预治疗1个月后, 抑郁患者临床表现未见明显改善 (P>0.05) , 但第2个月末及第3个月末, 干预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P<0.01) , 表明此疗法确能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

3讨论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疾病, 虽然抑郁症的病因还未完全清楚, 但与老年人易于发生抑郁的社会、家庭、环境心理因素有关[3]。老年人在生理老化的同时, 心理功能也随之变化, 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能力减退, 一旦遭遇不幸, 便不易重建内环境的稳定, 心理活动的平衡更难维持, 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加重或复发。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致病因素、个性特点及爱好等, 采取不同的心理疗法, 是目前在老年期抑郁症的护理中行之有效的护理手段。在对老年性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了解其原有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及潜在价值, 唤起他们的生活乐趣, 为他们重新确立生活目标, 让其在艺术及其他集体活动中得到充实。

参考文献

[1]张理义.老年心理保健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35.

[2]周冠虹.家庭老年医学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98.

浅谈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60岁以上的抑郁症老人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60~79岁,平均69.5岁,24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年(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2]。

2 护理方法

2.1 入院尊重理解:

患者入院时一般病情较重,情绪不稳定,我们医护人员一定要热情接待患者,为患者安排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称呼患者一定要使用尊称,如“××大爷、××大妈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小李,我带您一起去看看病房好吗?这床单被褥都是干净的,新为您换的,您看怎么样?我先扶您上床休息,一会儿我给您测量血压、脉搏等一些检查。我已经通知医师了,他马上过来为您检查”,通过沟通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一般来院的老年患者主要表现精神恍惚、反应迟钝、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有的可产生幻觉、多疑,向患者讲解一些注意事项等表现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等,我们护理上一定本着尊重、爱护老年患者的原则,前期一定要通过温和、亲切的语言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帮助患者树立起健康的生活信念。

2.2基本护理:

护理要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必须要有专人护理,家属一定要选择老人亲近的作为陪护,不要留老人一个人,据调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空巢居多,老年抑郁症患者占调查人口的0.3%,占老年人口的3.4%,而且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65岁以上人群中,有自杀观念者高达10%[3]。如果亲人不能陪护,请人护理应该24 h不离人,护理上也要都留意一些这样的患者。让患者生活有规律,饮食合理搭配,保证供给营养,一些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饮食的指导,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饮食,合理安排让患者喜欢吃的食物,避免辛辣、高脂肪饮食,多给予新鲜水果、青菜,忌烟酒、注意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证饮食有规律,每天注意充足的睡眠、注意合理安排户外活动,避免平时久坐、久立、久卧,生活照顾要规律、合理、劳逸结合。护理人员给患者做护理治疗时动作要轻柔,尊重老年人的宗教信仰、饮食和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逐渐树立治愈的信心。

2.3 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护士要态度和蔼、举止端庄,主动热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倾诉,鼓励、诱导和启发患者说出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医护人员用亲切的话语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到受到尊重和理解。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抑郁症更加普遍,特别是空巢老人他们心理孤独、焦虑、抑郁,一旦生活遇到突发事件极易诱发老年抑郁症,重视老年抑郁症的心理护理刻不容缓,护理采取个性化,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变换,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科有一位女性抑郁症老人,孩子在外地工作,老伴突然离世,半年后患上抑郁症,经常失眠、少言寡语,对生活丧失信心。我们根据老人的特点,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参加科里组织的讲座、科里联谊交流,从思想上做说服、解释工作,鼓励患者与现实接触,避免患者隔离于房间中,听患者倾述,鼓励老人的孩子回来陪伴患者,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保持情绪适当的稳定。护士和家属的沟通使患者家属重视和理解患者的心理,不在只是单纯的用钱来孝敬父母,他们理解回家与老年患者吃顿饭、唠唠嗑有多重要,患者需要的是一种感情交流。张阿姨通过用药及心理护理很快恢复健康,家属给我科特意写封感谢信,这封感谢信是对护理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使我科护理更加努力和完善。

2.4 预防自杀倾向的护理:

老年抑郁症患者情感方面主要表现消极厌世、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悲观绝望,有的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倾向,自杀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到重点巡视心中有数,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异常举动或情绪异常变化立即通知医师以免发生意外。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应识别患者的动向,鼓励有消极意念患者表达自己的感悟,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督促患者家属24 h陪伴,陪伴抑郁症的患者不让患者单独行动,防止发生意外,有针对性地鼓励患者参加团体活动,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引导患者从积极的一面看待问题,使之心情逐渐开朗起来。护士每天发药后必须做到不可疏忽大意,口服用药看服到口,注意观察不可随意增减药物,自杀企图患者往往留药片,事故多半发生在一刹那,因此,在患者服药过程中既要耐心,又要细心,以免患者一次性大量吞服造成治疗的前功尽弃。

3 结果

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60岁以上的抑郁症老人24例,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心理护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未发生1例自杀行为。患者在精神状态、情感、躯体状况等方面有很大改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特别是空巢老人和女性患者,心理治疗对康复非常必要,90%老年患者很快好转,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到95%。

4 结论

抑郁症是威胁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一定的困扰,护理上从提高基本护理入手,加强了对患者心理护理,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学会松弛紧张状态的心理技巧,释放和宣泄压力。

心理护理帮助抑郁症患者充分解除思想顾虑,倾诉痛苦和烦恼,帮助患者客观地认识自我,尽可能从不安抑郁情绪中解脱出来。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促进患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不良行为和生活模式,使老年患者抑郁、焦虑、悲观、孤独心理减少,从而达到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恢复。

注意抑郁症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良好应对能力,使老年人的身体、精神、心理三者合一,鼓励家属都关心、关爱患者,发现疾病及时诊治,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和献身精神[4],我们科采取老护士言传身教,发扬我科室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做到基础护理一丝不苟、严格执行医嘱,防止医疗差错发生,心理护理个性化,本着尊重、理解患者的原则,不嫌弃、不放弃,教会患者保持平和淡定的心境,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尽快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总结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方法 统计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的60岁以上的抑郁症老人,在开展心理护理后对疾病康复的意义。结果 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心理护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患者在精神状态、情感、躯体状况等方面有很大改善,患者及家属满意率提高。结论抑郁症是威胁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一定的困扰,护理上从提高基本护理入手,加强了对患者心理护理,使老年患者抑郁、焦虑、悲观、孤独心理减少,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抑郁症

参考文献

[1]刘培毅,刘协和.心理治疗在单相重性抑郁的作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2000,27(3):129-13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9-72.

[3]陈来生,潘建雄,俞云,等.上海农村地区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老年杂志,1994,14(5):270.

上一篇:高中生物导入技能下一篇: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