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餐饮企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2024-04-09

让餐饮企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精选8篇)

篇1:让餐饮企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让餐饮企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餐饮业一直是一个红火的行业,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餐饮业的需求也不断变化.

作 者:王敏  作者单位: 刊 名:信息与电脑 英文刊名: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让餐饮企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亲爱的会员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

这是一个愉悦而美妙的夜晚,相信各位和我一样,都很少有机会如此零距离地享受交响乐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激情。尽管感恩节已过,但我还是要代表俱乐部真诚地感谢三位朋友:一是华侨城基督教会的刘牧师,二是双双交响乐团的关丽梅团长,三是著名指挥家梁智弘先生和双双乐团的所有艺术家朋友。“分享・互助・联谊”是首席文化官俱乐部始终倡导的主题,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如此精彩的CCO交响乐饕餮之夜。

当然,我们更得感谢音乐。只有它,才拥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来到这座圣洁之地,接受精神的洗礼。

今天,来参加主题沙龙的朋友,多数是各大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大家每天思考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根据新优势企业文化创造理论的“五入一出”原理(入脑、入心、入制、入行、入形、出绩),所谓企业文化落地就是要实现理念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落地,而要想实现理念落地,企业文化传播的多元化、生动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人们接收信息、体验世界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长期以来,人们可能对视觉的内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事实上,就内在影响力而言,听觉远远超过视觉,因为――它更注重心灵的对话、更强调情感互动、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可以安慰情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音乐可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催人奋进。,它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基督教唱赞美诗的仪式就延续了两千多年,将追求正义、崇尚自然、热爱和平的美好信仰深深植入了每一个教友的心中。而站在企业文化管理的专业角度,企业文化传播包括媒体传播、仪式传播、活动传播、人物传播和器物传播五大部分,其中都少不了听觉载体的应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决不可忽视音乐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策略很简单。如同视觉识别系统一样,企业同样应该建立一个独特的听觉识别和传播系统。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企业歌曲。没错,它就是企业听觉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一首优秀的企业歌曲,除了必须要有独特而动人的旋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灵魂。它应该是企业所倡导的核心理念的生动体现和完美诠释,甚至是对理念的丰富和升华。比如《步步高》的“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就完整地传达出该企业”本分、诚信、团队、品质、消费者导向“的核心价值观,既有很强的励志色彩,也极易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强烈共鸣,

广东温氏集团位于高速公路无法抵达的偏远山区,是一家由农民创办的企业,主要从事养鸡、养猪业。这家企业成立二十八年,有一首企业歌曲,叫《齐创美满生活》已经传唱了二十年,让我们惊讶的是,这首歌不仅员工会唱,连员工的儿子、孙子、包括乡村农户的孩子都会唱。原因是这家年产值三百亿元的养殖企业,真正让自己的员工、让农户通过养鸡养猪发家致富,大家唱起这首歌真的能够感受到温氏文化的核心理念“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强大魅力。

但是、企业听觉系统绝非一首企业歌曲那么简单,它还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群体的情感需求不同、各类文化理念的价值诉求不同、各个发展阶段的传播重点不同,仅有一首企业歌曲无法完全承担企业文化传播的重任。像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就有12首企业歌曲,包括《都是中国海员》、《太阳和海》、《南海小夜曲》、《赤道吉它》、《海岸的椰子树》、《环球之行》、《船过好望角》、《敲锈歌》、《红豆》、《云是信笺、风是邮递员》、《大海,早上好》、《巨轮,浮动的国土》等;在座的新百丽集团以前只有一首针对内部员工的《真朋友》,现在则增加了一首新歌《我们的爱最美丽》,主要面向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

当然,我们无需强求每一个企业都要在企业歌曲上不惜投入巨资。其实,挑选一些与企业理念共通的公共音乐作品作为企业歌曲的一种补充,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也不失为一种务实、高效的做法。据我所知,不少企业有自己选编的歌曲集。这些歌曲非常适宜在对内对外的各种集会、仪式活动中传唱,同样起到了诠释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激励士气的效果。以在座的招商证券为例,就经常举办高规格的音乐会,以此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传播独特的企业文化。

其次,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听觉品牌符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电脑开机时的windows启动音乐,就是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作曲的、专属于微软的品牌听觉符号;恒源祥品牌的童声“羊羊羊”也具有较强的识别性。这种蕴含着独特情感的听觉符号,一般都会从企业歌曲的旋律中抽离,也可单独创作。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在电视广告、手机、电脑、固定电话的开关机、提示铃等方面,甚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传播载体。

总之,企业听觉元素和载体的设计、创作可以运用于企业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我们必须在企业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重视听觉系统的打造,让企业文化插上音乐的翅膀,使之传播得更响亮、更深入人心、更影响深远。

由于时间原因,今天不可能就听觉系统打造的具体方法展开过多论述。最后,再次感谢华侨城基督教会的慷慨,并借此机会,向各位隆重推介新优势的战略合作机构、新优势企业文化服务联盟的成员单位――深圳双双交响乐团。

作为深圳首家民间交响乐团,也是深圳本土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专业交响乐团,其专业水准相信大家已有评断,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一家让我感动和敬佩的音乐团体。感动之一,来自乐团的创始人关丽梅女士,她对音乐的挚爱和创办乐团的执着令我钦佩;感动之二,来自乐团指挥和所有艺术家们,我已经不止一次欣赏过他们的排练和演出了,每一次都能从他们专注和沉静的神情中获得进取的动力。在深圳这座喧嚣的城市,有他们在默默守护着交响乐的神圣殿堂,是城市的荣幸、是我们的福分。

让我们再次以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篇3:让数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做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可

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 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方法是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 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 学生笔算后, 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 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 真了不起!”若答错了, 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 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 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 学生学习兴趣浓, 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 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 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 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是主宰, 学生是配角,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 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 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 从前置知识复习, 精选例题讲解, 到巩固练习作业, 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 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 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 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 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 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 初三几何“点的轨迹”, 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 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 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 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 清晰的, 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 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 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 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 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 分别显示解析式y=x+1, 《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 天气昼夜变化图象, 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 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 时间设为x, 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 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 化繁琐为简明。

初三代数“频率分布”,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 找最大值, 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即使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简洁明了, 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 排序, 最大值和最小值, 各组中的频数, 一目了然, 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 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 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 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 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 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 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 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

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 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 在教师的启引下,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探究各种问题, 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 互相交流, 对比, 归纳。特别一提的是, 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 配上不同颜色, 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学生经过设计, 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 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 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 开拓了视野, 激活了思维, 增强了想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篇4:让语文阅读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关键词:信息化 多媒体 语文阅读 兴趣培养 答题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阅读上百部名著,阅读量达百万字。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局面,原本单一、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了。但从农村实际情况看来,网络媒体虽让学生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的增长,可阅读的“质”并没有什么提高,初中生阅读水平仍然止步不前。面对当下农村阅读教学的现状,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实在不容易。在缺少家长有效监护的环境下,如何让农村中学阅读教学走出凹地?个人认为,防不如导,堵不如疏。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阅读方式结合有益的阅读内容,辅以一定激励形式就能打开僵局,收到很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那么在有限的时空里,怎么扩大语文阅读课的容量呢?

1.延伸材料,开拓视野

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引入一些课外图文资料作为补充材料,增加同类阅读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亲和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如在教学文言文《赵普》后,学生为古代贤臣的勤奋读书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抱负所折服,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古代贤哲的故事,老师也希望能借机进一步让学生亲近古典文化,但因学生初涉文言文,自读能力不强,此时老师便可适时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知识拓展。我先用电子白板展示了《公仪休拒鱼》这篇小故事,并配备了四幅插图和古今文对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把握了文章内容,感受了公仪休守法奉公的高尚品质,同时还辨别出一些特殊文言词句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对文言文一字多义、词类活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欣赏能力。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我又展示了一篇课外文言文《王冕夜读》,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此我只投影了几个难度较大文言字词语的注释,然后组织学生自读,再四人一小组讨论文章内容。最后投影检测题:文章记叙了王冕少年时哪几件小事?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通过交流,学生从偷学亡牛、寺庙夜读中感受到王冕心无旁骛、勤奋读书品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动力。

2.情境设置,激发兴趣

一堂好的阅读课不仅在于老师的指导,更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如《天上的街市》一诗,优美的文字勾画出宁静而温馨的意境,通过反复的品读可以让人对那自由幸福的缥缈世界产生无限神往。教学前,我以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出示一组夏夜星空图片,配以舒缓轻柔的钢琴曲,泉水般的乐音,静静谧画面,低沉轻缓的男声录音朗诵一下子就让学生带入到了“宁静梦幻世界”,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思,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问学生:“刚才你头脑里闪现了怎样的画面?您觉得那些图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纷纷活跃起来,抢着说出自己的感觉:“牛郎织女一家幸福地逛街。”“天上的街市真繁华!”“太美了!”“美得让我向往。”……学生的心中被印下了一幅幅天上街市的幸福画卷。接着我又引导:“你想不想试一试?看谁能读出诗中的那么幸福,读出我们的向往。”学生争着表现,有的读出了赞叹,有的读出喜悦,还有的读出了陶醉……把握了诗歌的情感,这堂诗歌赏读课已经成功了,不是吗?

3.练习配合,提升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如扬州市近两年中考均注重了对议论文的阅读考查,2013年《房间里的大象》,2014年《底线》,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复习课上,我先针对2015年中考考试大纲变化“阅读题兼顾人文与工具性,现代文阅读试题中选入的语段应该文质兼美,使学生在做题的同时,也是在读书,享受阅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这一要点进行了解读,帮助学生明确读议论文不仅仅要明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还应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观点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意义。然后分别投影出《房间里的大象》和《底线》两篇阅读题,学生自读5分钟后教师指名到电子白板上板演。第二个环节,指生针对各题分值打分,并说明原因。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有老师阅卷刺激感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一些大胆的学生能主动发言,发言到精彩处,我轻点鼠标,多媒体播放出雷鸣般的掌声或闪现了五彩的花瓣。此时受到鼓励学生脸上荡漾出自信光芒,其他同学也在羡慕中跃跃欲试。原本较沉闷的阅读复习课也变得热烈起来。第三环节,在学生们的激情四射中完成了答题技巧的归纳,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答题能力在悄然提升。最后,我又抛出了吸引学生的“诱饵”,展示了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下一篇阅读完成得棒的,将得到这精美礼品,老师不仅会将它发送到你们的信箱还会挂在学校的网站上,让所有的人都‘嫉妒你们!”在学生火热的目光中我投影了2014年浙江省的一篇中考阅读《比邻若天涯》……

现代化信息技术无疑为语文阅读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它能自由的翱翔在任何时空,更使得语文这门古味盎然的学科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篇5:让餐饮企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内容摘要: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在教育行业中,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尤其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标志。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也使得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成为必然的趋势。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它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

一、“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他们更喜欢看童话、动画、科幻和战争方面的电影电视,因为这种立体与动感画面更能吸引他们。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因之显著提高。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能使学生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有声有色”,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Ship,Train,Plane这三个不同的关于交通工具的单词时,我就在媒体中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对象──我,和班中的两个学生,我们三人因去不同远近的景点旅游,从而要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情景。一开始我用自己劳动节去北京旅游,从而谈论交通工具的方式,亲切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plane,学生不感到突兀,学起来轻松,又便于记忆。接着,电脑画面上出现了学生班长的身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自然也牢牢记住了班长所使用的交通工具:train。最后出现该班的一位学生,因她要去浦东观光,因而只需乘坐ship。随后,利用情景让学生说说去浦东还有什么交通工具,此时又及时引入诸如taxi,bus ,car 等新单词,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二、“有滋有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图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例如,在教授“How do you go to the school?”这一内容时,我怕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乘坐交通工具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乘坐程序?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 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每个小组所创造的集体游玩,最后再与教材中学生的乘坐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媒体呈现更多的地方景色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Go to the beach ”,有的“Go to the zoo ”,还有的“Go to the toilet”,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图可循,有景可入,并且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媒体上也可以及时、充分地得以体现,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有情有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栩栩如生,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情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教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animals 一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针对学生对出游的兴趣,设计了“In the zoo”(在动物园里)的教学主题,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整个授课环节──“游览动物园”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新奇的感受,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我首先出示zoo的图片,似乎美丽的动物园、可爱的动物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随之,一阵欢快的乐曲响起,学生手搭着肩,唱起了歌,“来”到了美丽的“动物园”。新课前的复习单词这一环节,我巧妙安排了一张导游图,导游图上呈现着七个已学的单词的图片,这七个单词图片分别代表着七个景点。随着参观顺序的逐层展开,学生看到了7种不同的动物,并一一对这7种栋物的音、形、义进行复习。同时,对于这7种栋物的不同特性,如颜色,大小,好坏等进行讨论,发展其英语使用的能力。操练过程中,我设计了看影子模仿,猜的游戏,动物表演并做统计的游戏。看影子模仿是这节课最为关键的新授阶段。教师通过四张不同的阴影,由易到难,引出并操练了本课的关键句型“Is this a/an.?Yes,it is. No,it is not.”猜的游戏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非但猜错没关系,猜对还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参与面也更广。猜的游戏也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第一步为猜阴影,第二步为猜猜不清楚的图片是什么,第三步猜猜图中人物最喜欢的是哪一种动物,引出下一个游戏──动物表演。此时,全体学生已进入Zoo,动物表演的游戏是有奖励的,只有正确说出Is this a/an.?时同时可以模仿出动物的特性,才能得到小动物,更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又由于这一活动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所以,学生敢于开口,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到了语言知识。最后,每一组成员都要完成一张最喜欢的动物调查表,以反映他们的“劳动所得”,接着在全班范围内评选出所得动物最多的小组,并予以奖励,将学习气氛再一次推向高潮。

篇6: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插上翅膀一

叶县叶邑镇第一初级中学

白涛

摘要:现代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必将使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变得更为开放,教学视野得到扩宽,教育资源得到拓展。这样,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人类教育发展史表明:每一项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都会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多媒体为主要呈现形式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运用,必将使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变得更为开放,更为有效地扩展教学视野,拓展教育资源。

一、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1.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人与人交流和人机交互的机会,创设真实交流情境。多媒体对学生学习以其即时、有趣、灵活、亲和的形态表现,使学习者易于接受、乐于知晓,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劲头。可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文字优美,意境丰富,如在语文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利用网络全面丰富的知识和图片,变抽象的文本内容为形象直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同时保持了学习热情。

2.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受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喋喋不休的灌输,学生无精打采的接受,学生早已厌倦,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语文教学难题,它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计算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情感升华,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一堂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有了基本认识,对这一课的情感脉络已有切身体会。此时,辅以多媒体教学,可以再次掀起情感激发的高潮,从而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云南的歌会》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适时地选取几首云南民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体会民歌的魅力,体会云南各民族的文化历史的丰厚,体会祖国大家庭的文化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时,为整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中构建知识,形成能力

1.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借助多媒体合理地将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加以演示,效果生动逼真,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准确,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将大大加强。这样,教育是快乐,求知是轻松的。一节课下来,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2.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语文是一门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网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素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把师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上进行,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依靠互联网和远程教学技术进一步拓宽语文读写教学空间。阅读方面,文本和超文本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信息量,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写作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类似仿真的社会场景,提供更多可选择和可再创造的写作素材。这样,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3.多媒体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我们知道,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这里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信息素养和语文信息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的交互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发挥了更大的优势,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企求的。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要客观地科学地运用

2011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现代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种要素。在这个系统要素关系中,师生之间是最基本的关系。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友好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在运用多媒体时,应根据语文本身的特点,把握好课件适合的切入点,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

防止课件成了“教案搬家”,教师成了“放映员”。

最后,我们处在一线的广大同仁,应积极地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开发研制出方便、简捷、高效、符合自我教学实际的优质课件,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篇7:让餐饮企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和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效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效度。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进行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处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此时,悟空蹦蹦跳跳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天太热了,口干得很,我去找点

解渴的东西来I’,说完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一个筋斗就不见了。不一会儿,孙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说:“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就立刻瞪起眼睛,很不高兴地说:“好个猴哥,你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自已却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就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仿佛历历在目,老师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便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傻!”“他也真呆,自己分得最多还怨别人!”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你能帮他进行大小比较吗?”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罢不能,教师再趁机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分数的大小比较》。这种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大道。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将红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按教材中的要求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最后将圆柱平均分成64等份后拼图。然后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这时多媒体进行演示:1.将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

2.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3.让学生结合演示讨论、思考、进行总结:由于在整个切拼的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

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教学知识本身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张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数学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多方对话,拓展信息渠道。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态度和获取知识的方法都能在使用信息技术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媒体数学教学的背景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

交流形式和渠道,如Netmeeting、IntenetPhone、IcQ、Chatroom、BBS等。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使教学过程倾向于学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单一交流方式更为广泛、灵活和方便。这种多渠道的交流方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可参与的学习环境和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跨越了传统教学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多媒体环境的教学中,数学教学摆脱了传统的“空洞说教”方式,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体验。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机和教师机的屏幕上都有一个可以拖入拖出的交谈室(Chatroom),学生随时可以看到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其他同学应答的情况,自己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在这种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单一分组和固定编制的方式,而是自由开展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随时都在重组。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自由发言、民主交流,而教师亦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处发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讨论、概括的基础上和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善于发现。

五、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目的主要有:

1.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相互交融,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又借助于数学这一载体,让学生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

2.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特殊工具的现代教学方式,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先进技术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不要动不动就来一段多媒体,那样可能反而会降低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两者相结合,合理运用,只有摆正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多媒体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妍,李忠海.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啊.中国电化教育,2003,(1):

29-31.

篇8:让信息技术为数学插上翅膀

数学课一般分为概念课、习题课以及和数学有关的选修课等,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情境导学式

借助音乐、声音和直观的画面展示现实中的生活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协作, 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收古今于面前, 揽四海于课堂”, 丰富了我们的表现手段,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兴趣, 避免了教师单调的叙说和提问, 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随时观察和指导。如果能将问题设计为“层层深入”的结构, 由浅入深, 抽丝剥茧, 则必将锦上添花。

●生媒互补式

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 这是好多老师“兵教兵”的成功经验, 但是学生也常会出现偏离目标, 言不达意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在学生讲解之后或者难以讲清之时, 把事先输入的语音或者文字展示在多媒体上, 来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认识。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讲完后老师再补充的尴尬, 既保护了“小先生”的自尊, 又完成了学习任务。

●专题研究式

给学生一数学专题, 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计算机的题库系统, 搜集组织材料, 整理成一份自测题。学生自找题目, 自做答案, 饶有兴趣。

●动画展示式

数学课上要用到许多公式、画图和计算, 学生在纸上进行的活动往往会因沉吟思考而乱画直线和符号, 时间久了就会弄得面目全非, 思路全乱。利用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 可以随意地进行增添, 也可以随时删减, 使思路清晰化条理化。几何题中辅助线的思考过程就可以运用这一方式, 让学生进行不断地尝试, 最终找到准确的设计而直达终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 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 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 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

我在《圆的认识》一节中采用了三个问题情境:首先从计算机中调出圆的许多种图象, 有静止不动的、有飞翔奔驰的, 学生观看后, 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我便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圆的表达方式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 我再设计插入一个绘制的车轮图象, 让学生认识圆的差别, 使学生对圆的性质的认识豁然开朗。然后, 让学生进行两项内容的总结。在课堂小结时, 我采用网络技术, 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画面上, 而每一幅特写都在原有的图片上临时加上学生刚才总结出的结论 (在电脑操作中, 这是很简单地事情) , 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 使同学能轻松自信地掌握圆的有关知识。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 当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展示知识的结构, 变抽象为具体, 化腐朽为神奇, 使学生实现“顿悟”。我经常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 供其实践、探索、发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他们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地表现通过“平移”、“旋转”、“翻折”将三角形的三个角转化为一个平角, 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在生动的画面中, 在轻松的微笑中。把想象起来很模糊、静态的挂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难点“化为乌有”。

在推导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时, 如果用几何证明的方法, 那是相当麻烦的。我鼓励同学们用拼接的方法在计算机中试一试, 看看能否将三角形和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此时, 学生通过多次操作尝试, 感知了整个转化过程:复制—旋转—拼接, 并从大量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或等腰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它的面积是原三角形图形的2倍”。由此看来, 在观察推导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公式的结论, 还发现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再如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 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画板, 先描绘出一次函数y=kx的图像, 然后上 (下) 平移得到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 从而获得有关一次函数y=kx和y=kx+b之间有许多性质。当我们呆板地用自己的语言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 从来没有想过知识的过程竟然可以这样简单而有趣, 实用而深刻。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 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一篇:高考结束后暑假怎么安排最有益?下一篇:对绩效考核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