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2024-05-14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通用8篇)

篇1: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1、结合自己的课堂管理实际谈谈如何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的结果。

1、师生比例

从教学容量来看,班级授课制的容量最大,生师比最高;个别教学的容量最小,生师比最低;小组教学的容量居中,生师比中等。教师要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2、时空条件

教学时空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的充裕程度以及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多少;教学空间主要包括教室的容量、教学场地的大小。

3、教学效率

是追求教学效率还是追求优质教学是决定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又一主因,历史上出现的“导生制”是教学效率最高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4、教学成本

教学成本是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投入包括物质投入、精力投入,产出包括教学效果、学生发展、教学成绩等方面的变化。

5、技术条件

现代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教育技术条件,如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声音传输技术,甚至包括网络交互技术等。

2、班级授课制的利弊何在?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作以反思。

当代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及改革

导言:班级授课制仍旧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但由于其固有弊端的存在,对它的变革始终没有停止过。

1、优点

(1)便于扩大教学规模与效率,实现教学规模的成倍扩充。(2)提高有限教学资源利用率,将教学资源效能发挥到最优化。(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控制。(4)同学间的互教作用,在讨论中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2、缺点

(1)教学活动齐步走与统一化,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照顾“两头”差异(“中等生的乐园,两头学生的地狱”)。

(2)师生教学参与机会有限(局限于“多对一”的教学结构弊端)。

只能保证一般质量,无法实现最高教学效能,只适用于教育普及不适用于优质教学。

(3)批量化生产式教育思维的痼疾:忽略教育活动的本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塑造。

3、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变革的表现有哪些? 当代班级授课制的多样化变革

1、整体组织结构的变化

直线型结构:所谓直线型结构是单个教师和不同数目的学生组

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方式,如:教师——个别学生(个别教学)、教师——全班学生(包班制)、教师——多班学生(合班上课、复式教学、网络教学)、教师——部分学生(分组教学)等。

直线—层级型结构:所谓直线——层级型结构是教师或学生通过一中间层级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如教师——个别学生——全班学生(如导生制)、学生——教师——学生(比如设计教学法,学生先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指导,最后学生完成)、教师——辅助教师——学生(如导师制)。

矩阵型结构:所谓矩阵型结构就是两个以上的教师和不同数目的学生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常见的有:班级授课制(多名教师各负责同的科目对一个班级或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小队协同制(由多名教师及教辅人员协同负责一小队的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问题》)

2、微观结构的变化(座位编排)

从微观上看,如何充分照顾学生间的个别化差异是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因此,课内作为编排成为改变课堂教学内部结构的重要途径,例如秧田型、马蹄型、方型或圆型、模块型。

3、分组的变化

(1)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

即按照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异质分组能够实现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匹配与互补。

(2)动态层次班级教学制

层次性:指学生按学业水平从高到低分档次地编成有层次的班级体系,使得在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业相近或相同,都在同一档次上。

流动性:定期流动制,是指以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的成绩为标准,每学期在班级之间进行两次交换,高分班的低分学生流往低一层次的班里,同时,低分班的高分学生流向高一层次的班级里。

4、试对以下观点作以辨析:“没有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因地制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的结果。

1、师生比例

从教学容量来看,班级授课制的容量最大,生师比最高;个别教学的容量最小,生师比最低;小组教学的容量居中,生师比中等。教师要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2、时空条件

教学时空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的充裕程度以及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多少;教学空间主要包括教室的容量、教学场地的大小。

3、教学效率

是追求教学效率还是追求优质教学是决定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又一主因,历史上出现的“导生制”是教学效率最高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4、教学成本

教学成本是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投入包括物质投

入、精力投入,产出包括教学效果、学生发展、教学成绩等方面的变化。

5、技术条件

现代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教育技术条件,如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声音传输技术,甚至包括网络交互技术等。

篇2: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作为一个创业者来说,你需要首先考虑“注册公司该注册一个怎样的公司?”或者“办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的公司合适?”一般分为:独资、合伙、公司三种形式。当然在我国的实际中,还存在个体工商户,外资等形式。

独资:顾名思义:个人出的钱投资的企业。设立条件

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

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3、有合法的注册资金资

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6、个人独资企业的名称应当与其责任形式及从事的营业相符合:根据《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个人独资企业的名称中部得使用“有限”、“有限责任”或者“公司”字样。

7、个人独资企业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的业务 合伙:就是签订了合伙协议,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收益、共同经营方式的一种公司,合伙企业也是非法人型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合伙的企业没有公司那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所以近几年也不怎么办理这种企业了。这点要注意一下 设立条件

(一)合伙人应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合伙企业设立时,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作为合伙人;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盈利性活动的人,不得成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例如国家公务员。合伙人都应当依法承担无限责任,不存在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

(二)合伙企业必须有书面合伙协议。合伙协议是由各合伙人协商一致,明确各合伙人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件。合伙协议应采取书面方式订立,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后生效。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合伙协议生效后,全体合伙人经协商一致,可以修改或者进行补充。

合伙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合伙企业的名称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2、合伙目的和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

3、合伙人的姓名及其住所;

4、合伙人出资的方式、数额和缴付出资的期限;

5、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办法;

6、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

7、入伙与退伙;

8、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9、违约责任

公司:重点说一下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他们分为,“有限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有限公司”又分为“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两种,虽然有两种叫法,但一样的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是“有限公司”的扩称。

篇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关键词:组织形式,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于审计质量的保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组织形式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制、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等四种组织形式。

一、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一) 概念。

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是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组织形式合并优化而成的会计师事务所, 是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 合伙人之间不承担连带责任的组织形式。它最大的特征是在事务所履行赔偿责任中, 无过错的会计师只承担有限责任, 有过错的会计师则要承担无限责任, 既发挥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 又摒弃了它们的不足, 法律责任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客户的经济利益, 同时更大程度保护了无过错合伙人的利益。

(二) 优缺点。

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优点:一是责任承担方式的有限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合伙人所面临的执业风险, 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是在有限责任合伙中, 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相互依存、相互协作,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合与资合”优势;三是有限责任合伙制规定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 他们必须谨慎执业,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自觉防范风险的发生;四是CPA仍对自己的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有过错的注册会计师个人承担无限赔偿责任, 充分反映了会计师行业的公正作用, 增加了社会公众对行业的认同感;五是新合伙人和其他执业人员的加入不会增加原有合伙人的法律责任和风险, 便于事务所扩大规模。正是基于其自身的优势, 有限责任合伙制一出现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已成为当今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形式发展的一大趋势。

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缺点是:所需要承担责任的合伙人因本身资金较少, 即使承担无限责任也只是冰山一角。虽然有限合伙制维护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权益, 但是对于因错误的审计报告而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来说是不公正的。

二、有限责任合伙制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理性的选择

有限责任合伙制是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既保留了合伙制特有的经营灵活性, 又享有有限责任的保护, 大多数情况下有限责任合伙人只对自己不当行为承担个人责任, 而对其他债务则承担有限责任。长期以来, 个人执业和普通合伙是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形式, 但随着现代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传统合伙的连带责任和深厚的人合性限制了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 公司等其他组织形式由于不符合会计的职业特点和价值观念, 也不被看好。而有限责任合伙的特点有利于保持合伙经营的灵活性和维持专业人士的职业形象, 所以有限责任合伙得以迅速发展, 受到会计师等专业人士高度青睐。

2006年新修改的《合伙企业法》确立了有限责任合伙制度。从此, 有限责任合伙在我国立法层面正式得以确立, 使法律体系得以完善, 对我国会计等专业领域引入有限责任合伙制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注册会计师职业是一个不提供有形产品只提供服务的特殊行业, 宏观上主要受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出有关决策时, 要衡量收益、成本和风险。从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及经济环境展开分析可以认为有限责任制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佳选择。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 我国经济环境概述。

会计师事务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除此之外, 会计师事务所所从事的管理咨询服务业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发展前景大为看好。与此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包括社会公众自卫意识的觉醒、同行业竞争的加剧、会计师事务所与原挂靠单位的完全脱钩以及政府监控的加强等。这些都对审计独立性、权威性、自律性的保证以及审计社会责任的承担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高速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展, 其服务领域已覆盖到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业务范围包括上述公司的审计、资产评估;各类公司、企业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验资;向各类经济组织提供管理咨询、税务代理服务;向社会提供财会人员培训服务等多个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适应性分析。

在当前的会计市场中,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速度很快, 执业范围又相对集中在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等传统领域, 而委托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需求并未同步有效放大, 这就造成会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多, 委托人的服务需求少的局面, 即委托方掌握主动权的买方市场。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处于被动的市场地位,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迫于竞争压力, 为了争取业务, 迎合委托人的要求 (有些是不合理甚至违法的要求) , 从而出现执业质量方面的问题。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急剧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更需要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组织形式上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有限责任合伙制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在美国, 它把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与合伙体制下合伙人的无限责任有机地结合一起,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国际大型会计公司已完成了向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转型, 在它们的主导下,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也陆续开始转型。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已成为当今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组织形式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 选择有限责任制组织形式已成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发展趋势。

四、结语

虽然有限责任合伙制度对我国而言仍然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制度, 一系列相关制度仍需完善, 其本身也存在诸多不足, 但随着对有限责任合伙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信有限责任合伙制度必将在我国会计等专业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为我国会计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综上所述, 有限责任合伙在我国特殊背景下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的优化选择。它既保留了个人责任, 可以满足公众和管理层对会计师诚信的要求, 又能很好的整合现有的资源, 在不需要解散现有事务所的情况下, 通过改变合伙的形式来寻找合作伙伴, 有限责任合伙的特点和优势日益凸显, 应逐步为国内会计师和客户所接受, 实现顺利过渡, 尽快使我国事务所跨出国门, 与国际先进的事务所接轨, 实现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四能.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制度改革的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 2008

[2].卢美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环境及其改进[J].会计研究, 2005

[3].纪益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0

篇4: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关键词:幼儿教学;个别教学;教学形式

中国分类号:G61

教学的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社学形式、小组教学形式和个别教学形式。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具赍糠以厦不同发展层扶的幼儿有所选择并能自如地转换。

就总体说来,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中,集体教学通常是整班幼儿在教师领导下的集体上课,所有幼儿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追求的教学目标一致。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发挥集体的相互影响作用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但是过于强调教学的。大批量、标准化、流水线式.不利于照顾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

小组教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体教学的小型化,即将本班分为两组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在教学材料有限或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具体指导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小型的集体教学有助于增加师幼间的交往频率,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兼顾,另一种方式是在同一个单位时间内同时提供若干个不同内容的小组活动(数学活动教学集中的教学形式)幼儿按照興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参加其中一个或几个小组的学习,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询问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因人而异地进行适时指导。后一种方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但需要在幼儿对所有活动都了解的前提下开展,对教师全面控制现场的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个别教学是教师常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性强,但教学效率低。

个别具体的教学话动来说,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取决于片面因素,一般来说操作性强的话动,人数过多而个体差异明显的个别操作活动以需要清楚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更适于选择个别或小组活动的形式。例如计数活动,如果采取集体点数的形式则不能促进每个幼儿一致、一一对应点数的能力,分组分类活动,采取个别操作时可以大大提高练习的密度,对促进个体分类能力是有力的保证。

对于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需要教师观察每个幼儿操作的过程和使用的方法以及获得的结晕等,采用分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如。利用自然物进行测量的话动,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幼儿选择哪种自然物,测量哪类物品,在测量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自然物的,会不会正确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采用了何种策略,用什么方便于统计,经过反复运用几次测量自然物后,能否正确进行记录等,此类活动如果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则会非常忙乱,也不便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

对于一些具有讲解、交流性质的活动,因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较合适,因为它不仅能使全班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学教育.而且能促进幼儿之间思维的碰撞、经验的分享,使数学教学获得更高的作用。如在教学中,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按照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当幼儿并不明确应该如何按照要求完成操作时,教师可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引导幼儿展开明锐的思维。可以请幼儿一起观察所提供的操作材科,思考这样物品哪里不一样,然后按照幼儿的发言,把同类的物品归在起,并出示不同的分类标记。不同幼儿所观察到的问题是不同的,也就可以出现很多不同的结果,通过这样的集体讨论练习,幼儿之间的不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分析问题,更快完成操作的目标,要求和方法。显然,在这样的情形下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更为有效,

当然,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是孤立的,往往在一个活动中的不同环节,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比如集体的示范讲解对幼儿提出活动的具体操作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集体解觉、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集体分享、活动后的评价等可以运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而在活动中出现不同的观点.需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探索、游戏活动时,则需要采用分组的形式来进行。

篇5: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展变化的,它还受到教育普及程度、学科性质以及教学任务的制约。从产生时间上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个别化教学为主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和改造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一)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个别教学是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这就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出现最早的教学组织模式。个别教学发展到后来也有一些变种,出现了一个教师教很多学生的现象。如在汉代就采用过大班上课和高徒相传的形式,但是这时的教学与班级授课有本质的区别,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同时学习的学生年龄相差悬殊。从本质上讲,它仅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施教的一种形式。个别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弱点,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因而教学效率不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只能适合当时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又比较简单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反映。

(二)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大量增加受教育者的数量,提高受教育者的质量。这些要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增加自然学科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组织形式。这就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早在16世纪,西欧就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17世纪夸美纽斯总结了捷克兄弟会的学校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并最早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夸美纽斯认为,一个老师同时教多个学生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具备适当的条件。他阐述的条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进度也相同,这样就可以一个教师教很多学生。

2.教学应有计划、有组织。学校的教学应该有学年的划分,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年开始时,学生同时升入一个年级,开学以后不再招生,在学期中,也不能随便退学。每班教学按已有的计划进行。

3.教学采用上课的形式。上课要有一定的目标,拟订每年、每月、每日所应达到目际的教学计划,按计划进行教学。

4.每个班应有同样的课本,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功课,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同一的目标上。

5.每天上课分上、下午进行,各2小时,共计4小时,另外的时间为自学,星期六下午不上课,星期日放假。

由于这种教学组织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因而逐渐为各国采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教学是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它是用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最初只设英文馆,学生10人。后来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学校中开始被广泛采用。

(三)改造和完善班级授课制的阶段

虽然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和由其指导的实践教学,更将班级授课制推至极端。从19世纪初直至今日,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和完善仍在不断研究中。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1.贝尔—兰卡斯特制

也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由教师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因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

2.道尔顿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制并试行,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开始新的教学周期。3.文纳卡特制

这是美国人华虚朋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文纳卡特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该形式的特点是:第一,按单元进行学习,各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第二,每个单元结束后,经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第三,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分组教学制

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学习的课程相同,但不同组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学习年限相同,但不同组学习的课程不同。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分组教学,外部分组突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班的做法,按学生能力或成绩的差异,在同一个年级中编成不同的班级,是班级间分组,如快班、慢班、重点班、普通班。

5.特朗普制

在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6.小队教学

小队教学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流行,也称协同教学。其基本特点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一起工作,根据其不同的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人工协作,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者几个平行班的教学任务。7.开放课堂

它源于20世纪30年代进步主义者的教育主张,二战期间在英国的幼儿园得到采用,20世纪60年代在小学推广,20世纪70年代传到美国并在小学得到采纳。开放课堂的特点是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

总之,近一个世纪以来,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主要的组织形式并不断改革和更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力求形成一种既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又可以适应个体学习的综合型组织形式,使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统一。

课程设计的水平组织是指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其横的统整问题如学校内的活动和学校外的活动学校的正式课程和课外活动之间如何统整?数学科的学习如何增强自然科学的学习等?课程的水平组织应该是什么形式的类型?课程组织的水平类型可能是一系列弹性分级的指导性活动包括了可能与活动相关的学科内容;或一系列严密分级的活动包括了个别活动的学科内容;或一系列分级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相关的指导性活动;或分级的预期成就说明书、指导活动表、分级目标的学科内容大纲;或学科内容和教科书的分级目标说明书。

课程水平组织途径方面学科可以分科独立存在也可以建立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也可以合并两个以上学科成为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主题统合各学科知识、技能。课程组织的水平范围可能包括学生思维的内容也可能涵盖专业课程发展人员的计划与实验的结果。课程设计的组织类型包括了“个别科目课程”(individual subject curriculum)、“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广域课程”(broad fields curriculum)、“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与“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或“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等六种课程组织类型。这六种课程类型也可归纳为科目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核心课程与活动课程分别与第一章所论及课程即科目、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经验的课程意义相关并与第三章所讨论的精粹主义取向、社会行为主义取向与经验主义取向的课程设计意识形态相互呼应分述如下。

科目课程

事实上个别科目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是属于科目课程。个别科目课程是指各科目分化孤立的课程组织形态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课程组织类型。课程设计者可以联合关系密切的科目课程领域将其转化为比较方便管理的相关课程或称联络课程使个别的学科内容产生一致性增进各科目之间的关系但各科之间的原有界线仍旧存在。相关课程是指可以进一步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范围较窄的科目或将课程内容加以重新组织以增强其间关系联合成为关系密切的合科课程或融合课程以减少难以管理的特殊化科目。融合课程可以进一步加以组织成为广域课程。

例如以宽广领域的语文科课程统整设计取代文法、作文、文学等彼此关系密切的科目课程领域;或将地理、历史等科目课程合并为“社会研究”的合科课程或融合课程;或以英语科及社会科作为相关科目数学科与科学作相关统整。但是,上述各科统整不管是合科课程或相关科目之统整实际上往往是一种行政上的措施将两个科目放人同一时段其基本假定以为负责授课的教师本身会自行建构学科间的关系。

上述科目课程的统整甚少考虑到课程设计的“统整经纬线”其课程统整的结果并不十分成功原因是每一科目都遵循不同的组织架构如历史的年代顺序、语文的文学形式。因此如果没有发展出同时适合此两个科目的新课程组织基础则另一科目往往沦为另一科目的附庸。例如以语文与历史作相关统整并以历史年代顺序教学则语文学科技能常常只是根据历史内容主题所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上述这些科目课程组织类型通过融合课程与广域课程的组织设计可以将零碎的教学时间加以统整合并为较大单位的教学时间以防止学习时间遭到不当的分割避免学科知识的支离破碎。为了使课程内容充分发挥一致性广域课程可以进一步通过最具重要价值的课程组织核心作为组织中心设计成为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学科的结合并非统整学习的唯一方法然而经由强调各学科间共同分享的广泛概念组织不同学科间一致的思考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一致的概念架构以理解这些学科中的概念。核心课程便是以某些广泛问题或概念为中心并将某些领域的知识概念加以组合是目前课程组织的统整设计较成功的经验。

核心课程不仅可以使某课程单元主题或学科简化或减少到一种可以加以管理控制的大小而且可以根据规准选择适切的课程元素作为组织焦点或组织核心。一般人常用的兴趣、经验、生活问题、内容主题等课程元素本身并无法提供足够的课程组织规准以仔细选择与诠释所欲涵盖的课程范围内容或建立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因此除非课程设计人员可以决定课程内容的主要观念否则无法确定学习内容的组织焦点。

一般而言单元架构的核心焦点包括三种。第一种是“观念架构”以大范围的观念为课程组织设计的焦点中心加以组织。第二种是“问题架构”一般而言是以问题为组织的中心此种课程组织的设计途径应用在社会科与自然科学方面较为成功。第三种是“事物中心”课程单元是以所要完成的事物为组织中心例如艺术领域在某些情境下以系列的欣赏经验为组织中心课程设计人员必须选择组织这些事物中心的结构以协助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由这三种观点可见在发展高度有效的组织架构、建构不同领域的课程单元方面到处充满着发挥创造力的统合。例如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组织核心作为课程统整设计的“组织经纬线”其优点是可以自然的关系来统整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可以将彼此相关的观念、事实与概念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但是如果缺乏仔细选择或未经过深思熟虑的课程“组织经纬线”或组织核心则将导致课程组织不当或失去课程组织的严谨性。

利用核心观念作为课程的焦点中心可以具备许多主要功能。第一种功能是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科的单元或主题更为结构化并能针对其所要处理的内容层面提供一种观点师生共同计划以明智地判断所要涵盖的课程内容并基于理性基础举出其内容实例。第二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作为单元的焦点可以确保更完整充分的宽度与广度范围满足学生需求以作为课程设计者所要组织发展的内容。第三种功能是核心观念也可以作为学科结构并设计成为学习的重点打破学科界线。第四种功能是利用核心观念作为课程组织内容中心可以解决所欲涵盖课程内容范围的问题可以详细界定学习内容的数量界线以涵盖主要观念并使其他内容降低到最小数量以方便理解这些核心观念;是以核心观念可以作为选择内容的规准以核心观念为主并结合少量而必要的特定内容实例而不会造成内容的不当负担;因为内容范围太广泛容易造成多而不精、广而不够深人的缺失。第五种功能是涵盖主要观念并结合少量的具体内容实例可以突破时间限制避免花费时间精熟内容细节可以节省可能的时间享有更大空间自由以进行透彻的完全学习以强调处理信息、诠释资料、发展与运用通则等目标。第六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为焦点中心可以作为课程组织的“经纬线”确保课程内容的继续性或顺序性或统整性提供完整的结构可以和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比较对照。第七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组织课程可以将学科内容转化为教育历程的学习方法历程通过教育科技可以将学科内容与学习历程融为一体免除学科内容与学习历程分离对立的缺失。

■ 活动课程

篇6: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是什么

标准答案: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应用。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一般来说,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融为一体的。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难将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截然分开,只是为了理论研究的方便才把它抽出来做为独立的范畴分别考察。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效果具有直接的意义。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以及种种新形式的尝试,主要是围绕着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如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当代各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活动模式。而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及相应的方法改革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利用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在利用个别化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活动和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媒体的学习资源。

2、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较小的独立步子,每个步子一般只包含单个知识点,方便学生学习。

3、为学生设计一些阶段性的任务或者活动,并通过学生在阶段性活动或任务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4、教师要给予学生有关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

5、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接触,诊断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强化。

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即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或者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避免合作学习出现“搭便车”现象:(1)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以游戏竞赛法、直观教学法、参观体验等手段,促使学生在合作中积极参与。(2)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分工。(3)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并给学生一些合作技巧上的指导(4)在评价和奖励机制上,破除“平均主义”的做法,通过个人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小组进行评价和奖励的同时,对小组中的个人也进行评价和奖励,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反馈。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及特点有哪些?

多媒体网络教室又称网络机房或网络教室,是目前国内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它集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演示室等功能于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为提高教学质量、建构协作化学习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它的特点如下:(1)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硬盘或光盘中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 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某组或 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2)分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进行教学。(3)监听监视。教师可以循环方式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可以调回任一个学生的屏幕内容进行监视。(4)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与教师联系,进行实时交互式的教学。(5)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脱机状态进行单独学习,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6)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 / 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进行语言指导。(7)网上学习。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相连,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8)资源共享。可提供文件服务器、打印、传真等多种设备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是Internet非常常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之一。师生可以利用BBS服务进行信息实时交换,在BBS中组织沙龙、讨论各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等。在应用BBS组织主题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篇7: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教学实践一直以知识教学为本位,学校教育强调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强调以课文为中心,课本知识强调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领域。这种‚三个中心‛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虽有其简捷之处,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不民主,教学活动由教师掌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限制;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开放式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以开放式的组织教学形式为手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

一、开放式语文教学的两个操作特征:

一是‚形散‛,体现开放性。就是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变传统语文教学过于理性化、僵化的程式为多样化、感性化、灵活化,促使学生眼耳口鼻手脑等齐齐活跃,解开灵性束缚。

二是‚神聚‛,要突出主体性。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全情参与,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此,语文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和基础文化学科,负有特别重要的任务。我们应当看到,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更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教学中更应注重实践,强调运用。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靠教师分析规律,讲解要领有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形成技能还得靠学习者自身反复的练习。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二、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四个操作系统:

(一)教师职能点拨化。

在开放式语文教学中,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必须首先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由讲授者变为点拨者,这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基础。那种宣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已沦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严重禁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的职能,在在疑难处点拨,在模糊处点拨,在重点处点拨,在关键处点拨,在要害处点拨,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个人自读发散化。

自读探求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首选,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头戏。过去我们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而且常常是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解读,给学生列一大串自读提纲、自学提示,这无疑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我认为个人自读要发散化,不应收死。发散化便于操作的办法是让学生自读探求后回答两个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读不懂的是什么地方?这样既易于汇总点评和进行讨论,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发散性思维。对于一些内容较复杂,思维发散后易放难收的课文,亦可由课题分析入手质疑:‚看到这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提点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自读探求后作答,这样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导入重点。如初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由题入手,学生肯定有许多疑问:

1、董存瑞是谁?

2、他为什么要炸雕堡?

3、为什么要舍身炸?

4、他是怎样舍身炸的?

5、炸的结果怎样?……只要教师提纲挈领地抓住3、4两大重点,让学生去自读找答案,本文的重点难点也就找到突破口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疑能力也能从中得到培养。

在自读探求的过程中,允许并且欢迎学生翻查各种各样的资料和翻查工具书,亦可以与同位小声交换意见,鼓励学生答案个性化,同中求异,不要怕出错,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大胆创新,要有‚耻与人同‛的勇气,切忌众口一辞,千篇一律。

(三)小组讨论交互化。

讨论交流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仅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交往能力。因此讨论交流,边读边议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组员之间互相切磋研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便能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组讨论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引导发现具有思维价值的议题;然后要有教师具点拨性、启动性的组织语言;再由合作小组展开讨论,大胆交流,互相质疑商讨,评价总结,形成小组意见;最后教师组织组际交流,必要时请小组代表上台作中心总结陈辞,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或作出完整的结论,或延缓评价,把结论的验证渗延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学生自读两段课文,记住每场比赛的出场顺序和比赛结束后的情况,教师可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引导发现关键问题:‚为什么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然后教师化难为易,启动阶梯议题:‚孙膑根据什么想出了调换马匹出场次序必能取胜的策略?‛由小组去展开讨论,学生多会从田忌说的第一句话中去思考,因‚齐威王的马快不了多少。‛而集思广益又会碰撞出更智慧的火花,不少组员还会从齐威王的‚得意忘形‛中总结出田忌致胜的另一个根据,即使第二次第一场田忌的下等马被齐威王的上等马抛开了一段距离‚快出了很多‛,齐威王也会因骄傲轻敌而未能对比原来的‚快不了多少‛联想到对手换马的策略,因此也未能及时调整剩余两匹马的出场次序再赢一场。这样通过‚讨论‛这一交互化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广收信息,自主探索等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也增进了集体友谊,提高了个人交往素质。

(四)全员交流活动化。

‚让课堂‘动’起来。‛这已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的确,让课堂动起来,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等,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统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先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必须危襟正坐,两眼平视,不许出位走动,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儿童训练成了‚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显得死而板,缺乏应有的朝气与活力,更不要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我们唯有改革课堂教学僵化的组织形式,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儿童畅想、畅言,全身心投入,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从而引发出创新的潜质,提高整体的素质。

全员交流活动化的组织形式可用在个人自读或小组讨论之后,可以插在某个讲读深究的教学环节中,亦可由引入阶段贯串于整一个课堂教学全过程,其可供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表演。

表演能缩短学生(演员)与读物(课本)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便会于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化。

表演的选用契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课文本身的故事性较强,学生可自读自导自演,以全方位开放自我、表现自我的姿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美丽的公鸡》《群鸟学艺》、《苦柚》等;二是于课文情节的简省处、浓缩处、言而不尽处进行适当的剖白、深挖,使学生心领神会其言外之意、味外之味,以期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心愿》一文中维勒尼克的父亲还向作者谈了许多中国见闻,令维勒尼克几次都插不上嘴,那么这两个‚中国迷‛会谈到哪些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的中国趣事呢?这可以让学生凭自己对祖国的印象,地理的、历史的、人情风俗、古今文明,去拟定对白台词,揣摩交谈神态等,然后表演片断,就能收到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的效果;三是于个别文章嘎然而止的收尾处,进行思维的拓展,情节的延续,加以续集式的表演。如《小摄影师》,小摄影师走了以后,他还会再回来吗?回来后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四是于把握文章之后总结相关思路或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式的表演,如学了《日月谭》之后,做个小导游,带全班师生去游赏并作介绍,或迁移写法,导游介绍附近的某处名胜古迹,以加深学生对文路的理解,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2、操作。

如果能把文章内容显化为学生多种形式的亲自操作,他们的感性认识、创新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操作式通过动用多种感官,开启多种信息感知渠道,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更具直观性和吸引力。

操作式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所选的开放式思维训练内容须具有可操作性。如上《捞铁牛》可作模型操作,上《美丽的公鸡》可以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进行绘画操作,上《奴隶英雄》可选配乐《义勇军进行曲》或《国际歌》进行歌咏操作等等。《长城》一文的教学,更可以选用多种操作活动:

1、查地图,找长城;

2、画长城,识构造;

3、读文段,悟豪情;

4、演导游,作介绍;

5、唱《长城长》,抒爱国心;

6、作短诗,扬情怀。这些紧紧围绕文章内容中心的多元操作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全方位地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

3、游戏。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游戏是学生最喜闻乐见且乐于参与的活动。它能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学中乐,乐中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发展想象,增加认知。课前的导入可以玩‚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如‚反口令行动‛、‚快速指令行动‛等。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有相关性的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如授《放风筝》一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学生到操场放一放风筝,以体验文中兄弟俩的愉悦之情,从中让学生了解风筝起飞、升空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很有收益的活动。

总之,全员交流活动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以上三种主要常用形式外,尚有竞赛式、辨论式、故事式,等等,只要抓住契机,收放得宜,都能从形式到实效,获取很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在上述四个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式的具体操作外,尚要注意以下几项内容:

教室布臵多元化。亦即是把传统的、封闭式的、一劳永逸的教室布臵改为开放的、动态的场景设臵。如课桌的摆放不能一味阡陌纵横,可以改摆成扇形,又可摆多圈形,有时又可摆茶馆式、梅花形等等。

师生关系平等化。这关键需要教师要以一种更新的教育观念来正确看待师生双边活动的平等关系。一个好的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态度上不宜高压,教仪上也不宜总高高在上,他应该在学生中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而学生也并非不能上讲台,必要时可以让他们上讲台讲析课文,甚至于可提问暂作学生的老师,或提示大老师向小老师质疑问难,由小老师们分析解答。这种在平等师生关系上开展的双边活动,必将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都得到有益的锻炼。

课堂延伸广大化。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决不是为课堂而课堂,成功的教学组织形式亦决不只成功在组织课堂,它应该是一种大课堂观,应能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语文资源来学习语文,提高素质。如学了《灰尘的旅行》,可组织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学习《黄河为什么断流》,可让学生课后去了解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有关知识,也可上网查询母亲河令人忧心的变迁,各种环保隐患的威胁等等。只有树立大课堂观,大语文观,教学的组织形式才可以说得上是最彻底的开放,这样的成功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素质,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要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认识活动中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养成以学生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大脑解放,开拓思路;眼睛解放,敏于观察;嘴巴解放,大胆质疑;时间解放,空间解放,突破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框框,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篇8: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我国私募基金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委托理财方式出现,经过2005年和2006年的发展,其规模已达到了9000亿元。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一支重要的力量。

一、我国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私募基金尚处于“地下私募基金”状况。其组织形式也非常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老鼠仓”。

由委托方、操作方和监管方组成。委托方和操作方订协议,双方按比例出资,操作方负责操作,无提款权,保障资金安全。监管方监督操作。协议期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到期后,双方按协议分配。

2.“工作室”。

由资深证券从业人员主持。分为二类:一类为有执照的“工作室”;另一类为无执照的“工作室”。两类“工作室”均负责向客户提供详细市场操作计划。收入源自客户会费,或是证券营业部交易佣金提成。

3. 券商委托理财业务。

1993年,证券公司开始了代客理财的私募基金业务。从1999年起,综合类券商经批准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受托管理现金、国债或者上市证券。

4. 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以及投资公司。

它们多源自企业,以专用账户的形式存在,在出资额、使用期限、分配等方面参照公募基金。多让大投资者做资金监管人,重大投资须经投资者本人同意。

二、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的优势

一般来说,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具有以下优势:

1. 降低成本。

成立简便,运作循合伙协议,较灵活。税赋低,只需纳个人所得税。经营成本低,经营管理成本可在协议中预设,成本可控。

2. 规避道德风险。

有限合伙由有限合伙人和一般合伙人构成。有限合伙人多供合伙所需的99%资本,不事具体经营;一般合伙人只供1%的资本,事全面经营。如经营发生亏损倒闭,有限合伙人仅以出资额为限担有限责任,一般合伙人担无限连带责任。它可约束一般合伙人经营上的道德风险和投资冒险行为。

3. 激励管理者。

投资者可借剩余索取权强化激励和约束,挖掘经营者的经营潜能。

三、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在我国的法律障碍

主要是两大法律障碍:

1. 有限合伙的法律障碍

有限合伙制要求合伙人订书面协议,免部分合伙人的经营权和对合伙债务无限连带责任,使之为仅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合伙人。此协议安排,在国内不得法律的承认和保护。据1987年起施行的《民法通则》第30条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捉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第34条规定:“个人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合伙人有执行和监督的权利。合伙人可以推举负责人。合伙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经营活动,由全部合伙人承担民事责任。”第35条规定:“合伙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997年起施行的《合伙企业法》,对普通合伙企业规定:“合伙企业只能按无限合伙方式设立,所有合伙人都必须对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且规定“合伙企业在其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字样”。这是我国有关合伙的法律规定,它排斥了部分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合法性。

现行《合伙企业法》第37条对税收规定“合伙企业应当履行纳税义务”。但应纳多少税没有涉及。

现行《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仅存于自然合伙人之间。另据《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和《养老基金管理条例》规定,银行、保险以及养老基金禁涉创业投资。

据国内现有法律,所有合伙行为均被视为普通合伙行为,所有合伙人均担债务连带责任。

2. 缺乏有关私募基金的法律规定

我国私募证券类基金游离法律监管之外的“灰色地带”,无法律对之规范。提交全国人大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基金法》草案第四稿,专有章节规范“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主要针对风险投资基金而非证券类私募基金,最终出台的《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以下简称《证券投资基金法》)对私募基金的处理是授权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我国当前是否存在实质意义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应否合法化等问题正成为业界讨论焦点。

目前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是私募基金运作的法律障碍。例如,我国《公司法》第74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而“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因此,依法而论,私募招股设立公司在我国将无法进行。于是,一些事实上确由私募发行劝诱方式招揽而来的特定投资者,就不得不以“发起人”的身份示人,以符合发起设立的法律形式。然而,他们与真正的发起人毕竟很不相同,李代桃僵的结果很可能使其作为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却要承担法律施加于发起人的较重责任,往往造成不公正的后果。因此,私募基金法律体系的建立要求对这些法律作相应的修改。

四、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设立的相关法律对策

1. 对有限合伙制相关法律的修订。

(1)修改现行的《合伙企业法》,或者单独制订《有限合伙法》。

两者相比较而言,单独制订《有限合伙法》相对简单。这是因为,我国《合伙企业法》颁布的时间较短,对立法进行修订的程序又相当复杂,修订现有《合伙企业法》难度较大。同时,在普通合伙框架中,用规范和管理普通合伙企业的规则和办法处理有限合伙企业,也很难确保有限合伙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颁布合伙法之后,专门制定有限合伙法有利于相关法规的制订和执行。在颁布相关法律的同时,制订“有限合伙制协议范本”将有助于提高有限合伙制企业制订合伙协议的水平。

(2)完善立法体系。适度调整现有法律、法规,使有限合伙制度的立法与现有的与合伙有关的法律、法规相适应。从而使有限合伙法真正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些法规包括:规范市场主体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以及三部外资企业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证券法》、《个人所得税法》等税收法律法规等,以及《信托法》、《投资基金法》等涵盖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部门法领域。其中与确立有限合伙制度最为密切相关的是改变我国现有合伙理论,改革以《民法通则》和《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为核心的现行合伙法律制度。

(3)采用公示制度和表见普通合伙人责任制度。对有限合伙中的普通合伙人和有限从合伙人的基本事项,如其姓名、住址、出资方式、出资额及合伙章程等进行注册登记,既可保护交易安全,也可避免国家公务人员以权谋私。

同时,通过采用表见普通合伙人责任制度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及维护交易安全。所谓表见普通合伙人责任制度,即指有限合伙人以言辞或行为使人相信或有理由相信其为普通合伙人,该有限合伙人对于基于误认而与之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承担与普通合伙人相同的责任即无限(连带)责任。

(4)对“合伙人”重新进行司法解释。我国《民法通则》和《合伙企业法》都只承认“个人合伙”(《民法通则》第三十至三十五条)或“合伙人应当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合伙企业法》第九条)。法人能否成为合伙人成为一个立法空白。因此,修改《合伙企业法》中对“合伙人”的司法解释: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公司或社团。

(5)在税收上,有关合伙企业纳税的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美国的合伙制企业不纳税而由各个合伙人分别纳税。因此,我国《合伙企业法》在征税上应参照美国做法,明确合伙企业的税赋,防止重复纳税。

2. 颁布相关的私募基金法规

(1)修改《信托法》。私募基金属信托关系,受信托法的约束,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因此,修改我国《信托法》,并明确私募基金属于信托关系,明确私募基金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2)修改规范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和交易行为的相关法律。规范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和交易行为的相关法律包括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等。因此,修订现有的相关法律,使私募基金的运作方式可依照其不同的组织形式而相应受《公司法》和《信托法》及《证券法》约束的方式进行。

(3)颁布《投资基金法》,完善私募基金监管体系,加强对私募基金发起人和管理人资格的限定、对投资资格的限定、对投资者人数的限定、对发行和募集方式限定、对组织形式的界定等。同时,完善法律责任体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根本,强调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的因果联系,并强调“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

摘要:本文从私募基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入手,结果国际上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和我国的国情,探讨了我国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是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同时,针对我国的立法实践,分析了我国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存在的法律障碍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有限合伙,私募基金,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梁华:美国私募基金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技术进步,2001.6

上一篇: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下一篇:关于更改我单位名称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