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学组织形式

2024-05-01

幼儿美术教学组织形式(精选十篇)

幼儿美术教学组织形式 篇1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过程,体育活动

幼儿期部分学者将其界定在4-7 岁之间, 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讲其体重与身高的增长速度较初生阶段来讲, 已经明显变缓, 而大脑和神经系统却得以迅速发展。对于幼儿期孩子的教育也被国内外很多学者视为人生教育的黄金期, 但教育的前提是。首先需要保证幼儿的健康, 只有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必要的知识与行为方式的教育, 才能够收到较好效果。体育活动在现实的幼儿园进行组织实施过程中, 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可能既兼顾到幼儿的心理又照顾到幼儿的生理, 既发展了幼儿的速度素质又增强了幼儿的耐力素质, 因此在现实的幼儿园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无所谓好坏、优劣, 关键在于各个幼儿体育活动项目能否相互弥补、相互配合, 以求全面地实现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因此, 在现实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应注重是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

一、幼儿园早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早操形式的体育活动, 主要是指幼儿园在上午相对较早的时间有目的的组织孩子进行一些集体体育活动形式。早操的开展主要是在上午进行, 这一时间段由于空气较好, 幼儿经过一晚上的休息时间, 体力与精力相对充足, 在早操的体育活动过程中, 能够更好的投入体育活动本身中去。在早操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以走和慢跑为主要肢体活动, 也可以进行根据教师的信号对一些动物做一些模仿动作, 还可以按照既定的音乐做一些律动练习, 以及做幼儿基本体操。

在现实幼儿园的早操体育活动过程中, 由于部分幼儿园是早上孩子入院后才进食早点, 因此, 早操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 应多开展那些体育活动量相对较小的体育游戏活动, 适当给幼儿提供一些小型的幼儿运动器材, 可以让孩子进行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等。早操体育活动量与活动时间的设计, 应根据幼儿园所处的不同地域不同季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从体育活动的开始至结束, 应注意体育活动量当是由小到中等, 再到小, 绝对不能出现运动量过大这一问题, 防止大运动量对幼儿造成的身体伤害。

二、幼儿园户外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户外体育活动就是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 离开教室到户外进行一系列体育活动形式。与早操相对单调的体育活动相比, 为了让幼儿的肢体得到充分锻炼, 在现实的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 应组织幼儿适当利用幼儿园的器械进行锻炼, 如滑梯、球、摇马、跷跷板、橡胶地垫、秋千等等, 都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进行有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在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利用现有的一些运动器材, 开发出新式的体育练习方法, 这样既锻炼了身体, 又锻炼了聪明才智。

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一般教师会选在在上午或下午、天气相对较好, 温度相对适宜的情况下进行锻炼,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现实的体育活动的情况来决定活动时间和活动量的多少。教师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 应注意从三方面自由来开展工作, 第一个自由便是幼儿选择活动项目的自由;第二个自由是自由选择活动器材;第三个自由是自由选择活动对象。在“三自由”方针的指引下, 幼儿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活动, 幼儿也不会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感受到教师所带来的不必要的压力, 可以尽情享受体育带给其的乐趣。

三、幼儿园室内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室内体育活动主要是指幼儿在室内开展的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在现实的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 为更好的保证幼儿体育活动的进行, 可以从两种形式进行来组织室内体育活动, 第一种便是以幼儿为主导的体育活动形式;第二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体育活动形式。以幼儿为主导体育活动形式的开展, 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尽量放开对幼儿的束缚, 只需做好引导和安全工作即可, 在教室的空地上, 使得放置一些小型体育器材, 如充气城堡、蹦蹦床、大型塑料玩具等等, 让幼儿自由练习。以教师为主导体育活动形式的组织, 主要是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之下, 在钢琴、录音机等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相应的模仿和肢体活动例如各种爬、滚的动作, 律动、表现性的舞蹈, 幼儿可以自由发挥或表现。

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幼儿的心情更加愉快, 促进幼儿积极健康个性的形成, 还能够增强幼儿身体动作的表现能力, 以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进行室内体育活动过程中, 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体育活动效果, 有条件的幼儿园 (木质地板、橡胶地垫) 可以让幼儿赤足进行, 这样可以让幼儿的肢体更多的接触器材, 对幼儿的脚部起到按摩作用, 还能够促进孩子触觉、运动觉的发展。

四、幼儿园体育课形式的体育活动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体育课形式的身体活动是幼儿园阶段开展相对正规的体育活动形式, 其将体育活动纳入到课程领域和育人范围, 是国家根据现实幼儿身体发展情况, 所作出的一项决定。现实幼儿园体育课的组织多于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幼儿进行一些身体练习, 来发展幼儿的模仿能力、身体素质, 使幼儿得以正常发展。为了迎合幼儿体育课游戏的特点,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切西瓜等形式的游戏, 让幼儿在玩耍中得到身体锻炼, 从而实现育人目的。

幼儿体育课实施过程中, 教师需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幼儿去进行锻炼, 减少强制性的语言和行为, 要让幼儿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和身体观, 培养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以更好的让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栗涛, 李小明.幼儿体育活动目标体系的建构和内容的序化[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2) .

[2]伍春艳.浅谈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活动[J].基础教育研究, 2000, (1) .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篇2

(1)集体教育活动。全班幼儿共同参与,教师面向全体儿童。短时间提供大量共同经验,注重教育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儿童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发展自律、合作意识。但是集体教育活动容易导致不能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幼儿的表现机会少,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能力。(2)小组活动。幼儿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提供环境和材料,发挥间接指导的作用。幼儿自主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有利于独立、自主、协作等精神的培养。幼儿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组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3)个别活动(区角活动)。幼儿独自活动,教师予以个别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个别活动对师资、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互动应该让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

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判断和反思,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争取教育的最优化。目前,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是集体、小组、区域活动,这三种形式各具特点,适合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

一、集体活动

(一)集体活动的特点

集体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教育信息;教师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所有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发展。

集体教育活动的优点是幼儿要学会倾听,并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并会适当地自律:要集中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技能;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有积极的帮助。集体活动的缺点在于,同一时间内全班幼儿以同样的速度学习相同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二)集体活动的指导要领

在新时期的课改冲击下,一说到集体活动很容易被看作是灌输式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对集体活动的曲解。集体活动也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等教学方法,做好以下两点就能取得较好的活动

效果:

第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1、明确活动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教材,明确活动的重点、难点,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设计分解重难点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2、充分做好准备。材料的性质、多少以及演示时间,或者幼儿桌椅的摆放等,教师在心理上都应了如指掌,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3、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法等。

第二,要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

1、分析活动的内容。一般来说,活动内容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运动动作,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相互渗透: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等;对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获得感性的经验。对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提供多种感性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与发现。

2、了解幼儿的认知情况。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

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1)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准备深浅不一的问题与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活动要求,尽量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2)注意新知识的难度要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让幼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4)预见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准备,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将感觉、运动系统和直接经验融入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具体形象的范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别的,应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增加抽象、概括的学习内容,以适应幼儿的发展。

4、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拥抱,一个轻柔的抚摸,一朵红花的奖励,都能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认可及成功的自豪感,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进行

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和载体。它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并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内容时应注意:在选材时不应有“专家至上、教材第一”的选材观,而对每个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都应根据本班情况和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同时将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教材中,“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教育”,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教材”。(三)集体活动的有效运用

有许多教育内容是适于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首先,健康领域的动作技能及自我保护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相关的社会知识或概念艺术领域中绘画、手工、泥工、舞蹈动作等:语言领域的文学活动、戏剧活动和欣赏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适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果不如集体活动。

二、小组活动

(一)小组活动的特点

小组活动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幼儿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交换。分组教学能有效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事实上小组活动只是小型化的集体活动。(二)小组活动的指导要领:

小组教学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一样,除了要注意教学方法、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空间上要避免干扰。两个小组要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如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卧室,或者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走廊等。

其次,在内容上要避免重复。如一组是认识“电话”,了解电话的特征和用途,另一组是做做玩玩,实际上,第二组活动的开展要有第一组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在指导幼儿制作时就引导他们了解电话的外形特征,但在交换小组后,这一组还要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重复的,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和新颖性。

第三,确保小组活动的正常交换,使每个孩子能

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三)小组活动的有效运用

1、直接分成若干组。如果教学内容适合分组,这类小组活动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如一组是美术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美工区进行活动,一组是语言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语言区进行活动。

2、集体活动后的分组。如散文欣赏活动“金色的小船”,教师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受散文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然后,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散文。

3、各功能室的分组。由于空间的分开,便于教师的指导,如在同一段时间,一个班的孩子可以 分成两组,一组在音乐活动室,进行节奏乐活动,~组在科学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一组在教室活动,一组在某个功能室活动。教学内容放在功能室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条件,节省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由于空间大,更有利于幼儿活动。

三、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

区角中进行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与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要领

1、确定弹性目标,及时进行调整。如,小班区域活动——夹豆豆,教师通过让幼儿用筷子夹豆豆,发展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但在实际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夹不住,急于求成,出现了用手抓的现象,最后教师将夹豆豆改为“喂小猪”:即用汤匙将豆豆放进小猪的嘴里,动作的难度下降,有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幼儿的活动兴趣大大提高。

2、提供具有层次性、丰富性和新颖性的操作材料。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投放适于探索、操作和比较的感性材料,使幼儿能在原有水平上产生新的突破。如制作不倒翁,教师通过提供小石块、橡皮泥、纸团、乒乓球、可乐罐等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学习制作不倒翁,幼儿在摆弄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就会主动探索、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

法。

3、细心地观察与记录。当幼儿在区域中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敏感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反馈,并及时记录下来,如幼儿的对话、解决问题的方式、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等,作为下阶段的区域活动材料更换、目标变化的依据。

(三)区域活动的有效运用

1、与主题结合的区域活动。即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与主题活动有关。在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后,教师首先要考虑,在活动区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激活幼儿的思维。

2、与幼儿发展水平结合的区域活动。即设定的区域活动内容、投放的材料与幼儿发展水平有关。投放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可针对幼儿的强项或弱项来进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3、确定主指导区。在制定周计划时,要考虑设置2—3个主指导区,制定每个区域的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投放、添置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便于教师进行重点的观察与指导。

4、确定活动规则。如规定入区的人数,拿放材料的要求,活动区的交换,活动区规则的遵守,有序地进行活动等。规则的制定最好是教师和幼儿相互讨

论,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自己用绘画或小制作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幼儿就能主动地遵守规则。在自主选择区角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每周必须进主指导区活动一次。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3

1 在集体活动中贯穿分组教学 长期以来幼儿园集体教学是我国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做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幼儿有组织的行为、发展认知活动、学会遵从集体规则等起着良好影响。美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操作活动,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如:掌握绘画中涂色和构线的不同握笔姿势、在折纸中掌握基础的折叠方法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老师通过集体教学、示范、讲解,明确教育意图,让幼儿得以理解和巩固。可以说集体教学是教师作用于幼儿的一种明确简捷、系统有序的方式。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推进,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集体教学难以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不利于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美术活正是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最好方法。

2 合理选择内容,开展分组教学活动

2.1 注重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内容。 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利外。小班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绘画水平不是一条水平线,有的孩子思维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在组织活动时作为教师要善于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能力,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对人们的服装发生了兴趣。组织一次美术绘画活动:装饰美丽的衣服。在设计活动时,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了几种的衣服款式:一种是只有简单的衣服轮廓。可以让幼儿大胆尝试 、满足幼儿的创作欲望,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将童心 、童趣从笔尖表露出来;另一种是画有花纹的衣服款式。它能帮助思维较差的幼儿完成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增强幼儿的自信。

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衣服绘画(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由于幼儿对衣服的颜色、花纹图案比较熟悉、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所以在活动中都能积极的参与。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画出漂亮的服饰。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有的幼儿不能及时的完成,更多的幼儿则有继维活动的愿望。看到幼儿不愿放下画笔的一瞬间,我想:如果马上结束这次活动,幼儿就会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从而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作意识。怎样调节幼儿行为与活动之间的矛盾?我将活动延伸到区角活动内,结合这个主题活动,布置一个“小小服饰展”,让幼儿在情景创设中继续完成自己的创作,当幼儿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展示在大家面前,得到大家的欣赏,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和技能。

2.2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同一班内的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和绘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根据幼儿绘画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提出不同绘画要求。如:画“动物园”,对能力强的幼儿要求多画几种动物,并画出动物的不同姿态,对能力较差幼儿的只要求画最容易的动物。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创造中,使幼儿的绘画才能都得到发展,增强了每个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同时,我还根据幼儿能力的强弱组织引导合理绘画等。

幼儿美术教育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素质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可以培养幼儿丰富的艺术素养,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是促进幼儿智力,审美和心灵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期是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而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不仅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年龄为培养创造性表现能力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表现活动中容易渗进自己的想法和想象,他们的行为没有像成人那样多的理性思考,往往爱加上自己的主观想象,喜欢夸张新奇的事物。

钢琴教学组织形式探析 篇4

关键词:钢琴教学,组织形式,优点,不足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按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1]334钢琴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根据钢琴教学的特点, 为完成一定的钢琴教学任务, 按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钢琴教学活动的方式。

当前, 常用的钢琴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以及集体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

一、常用的钢琴教学组织形式

(一) 钢琴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指同一时空里教师只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组织形式。[1]335钢琴个别教学, 是指一个钢琴教师每节课只向单个学生传授钢琴知识、布置、检查作业、个别进行教学指导的钢琴教学组织形式。

原始形态的个别教学是通过口耳相传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效率低下。而现代的个别化教学则依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最大潜能。

钢琴个别教学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是名副其实的个性化教学, 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证。钢琴个别教学制的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等方面。

(二) 钢琴集体教学

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 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 按照学校的课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335钢琴集体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 是全班同目标、同内容、同方法、同评价等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学生人数固定, 教学内容统一, 教学进度一致。

随着高等院校音乐学科的扩大招生, “一对一”的钢琴个别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 钢琴集体教学的实施, 较好地解决了因高校扩大招生带来的钢琴教师严重不足的实际问题。钢琴集体教学的课堂结构主要包括:组织教学、回课、新授、指导练习、提出作业的注意事项与练习要求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钢琴集体教学大大降低了钢琴教学成本, 提高了钢琴教学效率。同时, 为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学生可以经常上台演奏, 这对学生训练良好的演奏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钢琴集体教学讲究集中化、同步化与标准化, 它是按照中等程度的学生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只照顾到了“中间”, 忽视了“两头”, 学生处在接受性学习的状态, 学生是被动的, 学习没有自主性, 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基础差、能力低的学生“吃不了”, 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 钢琴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或其它标准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340钢琴小组教学就是钢琴教师根据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与现有的演奏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 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钢琴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钢琴小组教学时, 教师针对全组学生的情况, 可以确定相同或不同的教学目标, 选择相同或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相同或不同的教学方法, 相比班级授课制教学质量更能够得到保证, 是个性化与共性化教学的整合。

钢琴小组教学是在高校扩大招生与班级授课制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背景下钢琴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 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基本能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它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 便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人才培养, 但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其不足之处, 体现在教学规模较小、教学成本较高、教学效率较低三个方面。

二、钢琴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水平相近的层次区别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钢琴分层教学是指钢琴教师综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水平相近的层次区别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钢琴分层教学是在钢琴集体教学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它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更能适应现代钢琴教学的需要, 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钢琴分层教学与钢琴集体教学一样, 一个班一周的钢琴课为连续的两个课时, 与普通的钢琴集体教学相比, 其特点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实际程度分成多个层次 (一般为3个层次) 进行授课。

钢琴分层教学与普通的钢琴集体教学的区别在于:普通的钢琴集体教学时, 对所有的学生来说,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都是相同的。在钢琴分层教学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都是有所区别的。钢琴分层教学能够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吃得饱”, 基础差、能力低的学生能够“吃得了”, 真正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 在教育公平的视阈下, 钢琴分层教学比钢琴集体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更加能够适应现代钢琴教学的需要。

结语:

钢琴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来确定。学生相对较多, 老师相对也较少, 采用钢琴分层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相对较少, 老师相对也较多, 采用钢琴个别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相对适中, 老师相对也适中, 采用钢琴小组教学效果比较好。总之, 钢琴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一定要审时度势, 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篇5

结合当代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现状设计一份自己打算开展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方案。

方案背景:

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实施内容: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统一教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重点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该是面向差异的教学。学习的差异就像某些社会现象一样无法预料,来自学生差异性的挑战和促进学生发展正是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动力之源。将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框架,辅以个别化教学,将学生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的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发展,使二者优势互补。这样,个别化在班级授课中就成为一种变量而不是一种常量,视需要而变。所以,应在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加入个别化这个变量,将二者巧妙的合流,构建个别化教学与班级授课互补,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自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完本节后,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自己的课堂管理实际谈谈如何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的结果。

1、师生比例

从教学容量来看,班级授课制的容量最大,生师比最高;个别教学的容量最小,生师比最低;小组教学的容量居中,生师比中等。教师要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2、时空条件

教学时空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的充裕程度以及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多少;教学空间主要包括教室的容量、教学场地的大小。

3、教学效率

是追求教学效率还是追求优质教学是决定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又一主因,历史上出现的“导生制”是教学效率最高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4、教学成本

教学成本是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投入包括物质投入、精力投入,产出包括教学效果、学生发展、教学成绩等方面的变化。

5、技术条件

现代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教育技术条件,如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声音传输技术,甚至包括网络交互技术等。

2、班级授课制的利弊何在?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作以反思。

班级授课制仍旧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但由于其固有弊端的存在,对它的变革始终没有停止过。

1、优点

(1)便于扩大教学规模与效率,实现教学规模的成倍扩充。(2)提高有限教学资源利用率,将教学资源效能发挥到最优化。(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控制。(4)同学间的互教作用,在讨论中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2、缺点(1)教学活动齐步走与统一化,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照顾“两头”差异(“中等生的乐园,两头学生的地狱”)。

(2)师生教学参与机会有限(局限于“多对一”的教学结构弊端)。

只能保证一般质量,无法实现最高教学效能,只适用于教育普及不适用于优质教学。

(3)批量化生产式教育思维的痼疾:忽略教育活动的本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塑造。

3、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变革的表现有哪些?

1、整体组织结构的变化 直线型结构:所谓直线型结构是单个教师和不同数目的学生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方式,如:教师——个别学生(个别教学)、教师——全班学生(包班制)、教师——多班学生(合班上课、复式教学、网络教学)、教师——部分学生(分组教学)等。直线—层级型结构:所谓直线——层级型结构是教师或学生通过一中间层级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如教师——个别学生——全班学生(如导生制)、学生——教师——学生(比如设计教学法,学生先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指导,最后学生完成)、教师——辅助教师——学生(如导师制)。

矩阵型结构:所谓矩阵型结构就是两个以上的教师和不同数目的学生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常见的有:班级授课制(多名教师各负责同的科目对一个班级或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小队协同制(由多名教师及教辅人员协同负责一小队的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问题》)

2、微观结构的变化(座位编排)从微观上看,如何充分照顾学生间的个别化差异是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因此,课内作为编排成为改变课堂教学内部结构的重要途径,例如秧田型、马蹄型、方型或圆型、模块型。

3、分组的变化

(1)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

即按照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异质分组能够实现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匹配与互补。(2)动态层次班级教学制 层次性:指学生按学业水平从高到低分档次地编成有层次的班级体系,使得在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业相近或相同,都在同一档次上。

流动性:定期流动制,是指以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的成绩为标准,每学期在班级之间进行两次交换,高分班的低分学生流往低一层次的班里,同时,低分班的高分学生流向高一层次的班级里。

4、试对以下观点作以辨析:“没有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因地制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初探 篇6

一、描绘地方的人文、自然风光

湘西地区多青山秀水,学生开门见山,低头可赏水。涓涓溪流,幽静小道,飞流瀑布,一柱擎天,山涧云雾,奇特溶洞,绿色的山岗,绿油油的禾苗,红彤彤的映山红,一棵棵年代久远的古树、青石古道、吊脚楼、打谷机、老黄牛、母鸡带小鸡,还有那果园里飘香的满树果实等等。这些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无不让学生流连忘返,无不感受到生命、自然之美。土家族那丰韵的摆手舞、毛古斯;苗族的赶边边场、鼓舞以及各色各样的民俗风情又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无不激起学生艺术创作的激情。我适时地选择四季风光和民族的节日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谛,获得美术艺术极佳的教学效应。

二、利用地区的材料资源进行创作竞赛

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如卵石,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纹饰无成;可单个作卵石画,也可多个组合成一件

妙趣横生的艺术品。又如山上的树根,可根据各种形状制作出根雕。这些材料备受学生们欢迎。利用各种材料以及容易收到的稻草、羽毛等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切、折、编、捏、拼等方法进行美术制作,使学生既亲近了大自然又获取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既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又使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三、结合学校活动

我每年把握好“国庆办刊”以及春游、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中大胆地把创作成果搬上展示舞台,向全校师生展示。从中学生融会和实践了戏剧、音乐、劳动等学科知识,同时也得到了多方面锻炼。这些活动也是开发美术教学内容的好机会。

四、关注地方建设和发展

我们以专题的形式把地方的建设和发展引入美术课,如《家乡的变化》、《新时代的明天》等课题,让学生了解过去感受变化。还让学生针对城市和学校现状和发展的需要,进行规划设计,既让学生感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山乡的巨变,又让孩子们发挥了他们的设计能力,培养了他们展望未来的强烈欲望。

五、结合时事热点

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一些重大的事件和热点问题,如“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44年的梦想,冲进世界杯;中国加入WT0以及“5·12大地震”、“南方冰冻灾害”等大事,这些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好题材,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地球、关心人类、关心和平、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将这些学校课程设计成活动,并关注活动的全过程,学生以小组合作为主。在教学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和准备材料工具。用竞赛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经常邀请家长、艺术家教师来观摩,与学生交流,对他们的作品和活动进行欣赏和评价。

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中学阶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尤其在绘画创作中,恰恰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能激起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欣赏、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探讨 篇7

一、组织竞赛学习活动

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我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预习中适当地采用竞赛的形式, 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上, 限定一定的时间, 开展预习生词比赛, 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词, 优胜者可获小红花。这样, 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习惯随之逐步养成。

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学习压力, 园内生活轻松、愉快, 所以个个活泼可爱, 小学有了作业压力, 就有了后进生。在小学里, 经常看到一些头脑很聪明的学生, 他们思维敏捷, 在科学、劳技等不需要写作业的课堂上表现很活跃, 可一旦到了语文和数学课要写作业的时候, 他们就变得迟钝了, 甚至为了逃避作业而学会了说谎。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这些孩子的特点, 为其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 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挖掘他们潜在的特智, 不让他们重复机械地做那些无用的练习, 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激发起来。一旦有了兴趣, 学生头脑中的能量是教师无法估量的。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意味着要提高教学、学习的实效性。比如, 课上要精讲多练, 课下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 因人而异, 避免重复。能在课上解决的问题不要留在课下, 提高时间学习效率等。

三、面向全体, 关爱后进生

我班的学生来自农村, 有几位小朋友甚至未受到系统的学前教育, 起点低, 连语言关都没过, 部分家长素质也相对较低。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 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抓住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树立起自己能学好的自信心。

1. 让后进生“先行一步”。

对思维速度慢, 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我就提前一天根据不同的情况, 对其“开后门”, 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甚至问题, 让他们有所准备。到第二天提问这几个小朋友, 肯定回答得比较好, 我再加以肯定, 大力表扬。然后慢慢放手, 加以调整, 从而让这些学生也尝到成功的乐趣, 逐渐树立学好功课的信心。

2. 作业不打“×”。

试想一个小学生, 作业本上都是“×”, 对学习会多没信心。因此, 我不在学生作业本上打“×”, 只有做一个记号, 让学生自己订正, 保留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 能使观察更加敏锐, 记忆得到加强, 想象力更加丰富, 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 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 当学习充满乐趣时, 才更为有效。

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就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时, 必须具备超前意识, 要有高度的灵活性, 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不拘泥于教参。也就是说,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 其一要围绕教改要求, 紧跟时代步伐;其二要有自己的东西, 要有自己的个性;其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适合自己讲授的课。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做到有个性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本身。为寻求新的教学思路, 使自己的教学体现个性化特征, 本人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今年我接手的两个班, 一个快班一个平行班, 两个班学生的素质差距很大。为了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对这两个班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以及侧重点做了调整。平行班基于学生的基础和素质, 一是注重学生识字、识记能力的训练, 培养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二是注重学生各种阅读方式的训练, 包括默读、齐读、朗读和快速阅读, 通过各种形式阅读, 让学生感知捕捉住文章中的信息;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设题答题尽量做到精细化, 细化提问的形式, 细化问题的难度, 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 边点拨边引导, 从而使平行班的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而快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侧重点与平行班有所不同, 如果说平行班采用的是半扶半放的形式, 那么快班采用的主要是放的形式。我认为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上课切莫盲目照抄照搬教参, 一定要因课文而异, 因人 (指教师、学生两个方面) 而异, 最适合自己用的教案就是最好的教案, 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就是最理想的课堂。这就是个性化教学的精髓。

五、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求他们在课堂上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 会使学生感到疲劳, 对学习语文产生抗拒心理, 这不仅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要求, 还会使学生在抗拒中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小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点, 在讲课过程中, 穿插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或小笑话, 不仅能让学生放松, 还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 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 刚开始教师就应采取措施, 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 形成有意注意力。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使学生适当放松, 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在课要结束时,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然后布置作业。

总而言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是教学的组织者, 教学效果如何, 学生是否学得进去, 都与教师的组织形式有关。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单一不变的, 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 乐于参与,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组织形式绝招 篇8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 获得健康知识 (尤其是健康基础知识) 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但是青少年学生对于健康的问题体会不深, 所以关心程度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差距, 普遍对健康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健康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是一个挑战, 怎样上好健康基础知识部分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 不断丰富完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绝招

绝招1:转嫁受益对象—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

方法:在进行“运动处方”教学时, 提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部分学生家长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过归纳, 总结为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讲授, 分析原因, 并且科学合理地制定运动处方, 要求家长回家后实施, 并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信息反馈, 调整运动处方 (包括方式、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等) 。

实效:初中生的心理不稳定, 逆反心理强烈, 与家长存在隔阂, 不愿与家长交流, 尽管如此, 在他们内心深处感觉到最亲近的人还是父母, 对父母的身体健康还是非常关心的, 所以借助此形式能引起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高度关注, 同时也能增加家长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心理成长。

绝招2:养生大讲堂。

方法:在《营养、体能与控制体重》教学时, 仿效电视养生节目的形式, 有主持人、嘉宾、多媒体, 教师自己扮演一位著名的营养专家, 解惑答疑;学生则成为了观众, 参与“节目”。

实效:改变一下形式, 改变一下角色, 会增加新鲜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 效果很好。

绝招3:将理论课的内容放在实践课中。

方法:在《体能发展》教学时, 把课堂设计到了室外, 如速度能力, 先做了一个“叫号扶杆”的游戏, 然后其他学生学习观看了两位男生、两位女生的50米跑测试。

实效:学生喜欢上实践课, 这符合学生心理, 也更容易接受, 通过游戏学生们亲身感受了反应速度, 通过观察四位学生的50米跑, 更直观地了解了运动速度, 以及影响速度快慢的各种因素, 提高了兴趣, 激发了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机, 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同时适时地向学生们传授速度素质的有关知识, 比如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以及练习的方法和手段。

三、锻炼指导

1.健康教育教学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所授知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指导作用, 并为学生终生的发展服务。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摭谈 篇9

录音课堂:教师对于教参提供的资料不加舍取, 全盘照收, 将“备课”变成了“背课”, 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参内容或是优秀教案的“录音播放”。教师在课堂上失去自我, 所传授的知识也是学生通过工具书可以直接“认识”的, 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形式课堂:李镇西老师曾说及一个自身案例让人思考良久。同样的一节课, 第一次上给学生听, 朴实无华, 互动自然, 结果听课专家定为效率较低;第二节课上给听课专家听, 形式华丽, “亮点”纷呈, 教师们评价很高, 学生却评价“没意思”。我们学习的是本质, 而非表演的形式。自由课堂:学生为课堂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一节示范课上, 教师是以小组讨论探究为形式组织教学的, 整节课以闹哄哄开始, 以晕乎乎结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好像做到了还课堂于学生, 但连听课老师都要竖起耳朵才能模糊听到的教学内容, 学生又如何能够从心灵深处真真体会, 又能掌握多少呢? 专制课堂:教师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文本内容的每一个点也把握得较为准确, 但绝不是说教师就是绝对的正确者。出现错误, 教师却以武断的形式维护自己的尊严, 这种课堂形式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学者课堂:教师通过课堂组织, 在师生共生互学中体验审美快感, 但过分延伸, 脱离文本, 课堂就成为教师纯粹展现自身的舞台。语文课变成了史论课、政论课, 脱离语文自身内涵。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大学的专题讲座, 把语文课变成了“百家讲坛”。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应着眼于文本, 立足于课情、学情, 追求实际高效而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从具体学情入手组织课堂

根据具体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 才会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必须基于学生立场,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才能提升其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一老师在讲授选修文章《晋灵公不君》时, 采用传统教学形式, 由字词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学生自学到教师引导, 纯粹从知识点落实的效果角度考虑, 这节课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但从选修课角度来说又是失败的。“教什么”与“怎么教”不是截然分离的, 一定程度上, “教什么”决定了我们“怎么教”!针对不同的文体文本采取不同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形式, 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效率为目标改变形式

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效率不是经济学上所定义的单位时间的劳动工作量, 而是 “学生单位时间的收获, 这种收获是质和量、显性和隐性、长效与短效的综合考量”。 (参考《效率追求, 何以竟被妖魔化——兼与黄厚江老师商榷》, 胡家曙,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 年9 月) 课堂组织必须为这一目标服务, 据实情改变形式。

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很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只知道某个词汇是什么意思, 或某句是某种句式。询问得知, 原先教师只是反复训练, 教师课堂成为单曲重复, 学生大脑成为了文字刻录盘。当我们改变形式的时候, 这些学生无法适应。我们又不得不回归旧的教学形式, 长此以往, 即便有效, 也只有存于低效的层面了。一位教师在讲授《赤壁赋》时, 很巧妙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背景介绍、字词讲解等) , 采取了由诵读、入境、谈景 (穿插背景介绍、作者情感理解) 、感悟、字词梳理的组织顺序, 既有学生的深情诵读, 也有教师的及时点拨, 既有小组的集中探讨, 也有基础知识的落实巩固。整堂课生动自然, 充满了语文味, 课堂反映很好,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追求质量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学者基于文本、学情的“个性化展现”, 否则很难吸引学生。这种展现主要表现在课堂问题“生成”, 而非“再现”;课堂氛围“良好”, 而非“热烈”。

追求课堂教学质量, 不等于将课堂变为教参教辅的“再现”空间。任何时候课堂教学难免会遇上“意外”, 但“意外”与“生成”不是对立的, 畏惧“意外”的发生, 不仅暗示着教师对于教学原点的疏远, 也会使语文课堂失去精彩点, 使组织形式变得僵化。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个性化组织形式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对于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虽然无法更改, 但倘若他有强烈的课程意识, 他一定会更加用心地经营课堂, 用好教材, 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堂样式。” (参考《语文教学:请回到儿童立场》, 陈玉驹,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3 年第11 期上旬刊12 页)

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篇10

关键词:大学体育,组织形式,改革

前言

在新世纪中, 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 世界各国都对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使人们开始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 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 鉴于此, 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 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 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 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即学习注重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 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 促使他们的技能的提高为其娱乐交往服务, 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 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 使身体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学习、生活服务, 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 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 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21世纪高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 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 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 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 从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 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 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改革为中心。

1 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1.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 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 我们至少必须从人员、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来加以考虑, 否则就不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即人员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同时并存的。

1.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从体育教学组织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也是从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 如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但这种发展过程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对前一种形式的否定, 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补充和发展。因此, 当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又是与它的各种制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分不开的。

1.3 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里我们所说的班级教学制不仅仅就学生的组织而言, 而且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由它们构成的班级教学制, 长期以来, 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本身的优点是其它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班级教学制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忽视因材施教等局限性, 表明班级教学制在今后要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弊端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 是以竞技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体育达标率和考试分数为标准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主要指标。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也是仿照竞技评价方式,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主要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 强调运动内容自身的分类与体系, 不太重视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交流;在课程体系上, 注重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 对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其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身体素质考虑较少, 没有很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强调教师主导, 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不够;因而在教学组织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中, 内容陈旧、重复, 大多设计为讲解示范、分解综合、重复练习、比赛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帮助不大;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的主观能力, 不注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人的体育能力的拓展。另外, 这种教学组织模式在考核方法和标准上的不尽合理, 也使得体育考核对所有学生来说有失公平, 难以真正促进每个学生锻炼的整体效果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也说明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3 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发展趋势

3.1 不断改革的班级授课制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由于本身固有的局限, 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但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效率高, 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感情交流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因而创立新的课的结构模式, 加强个别指导, 改变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组合方式, 不断地完善并和其它体育教学形式相结合。

3.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教学方向发展。

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 当今体育教学都逐渐重视个别教学, 认为个别教学能最充分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然而现实条件不允许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地个别教学, 要进行有效的班级教学就只有向个别化教学的方向发展。个别化教学能采用较灵活的方式, 组织学生,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

3.3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涌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是与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教学的对象是相互作用的人、不断发生变化的人, 如果仅以一种不变的教学形式和模式去应付万变的教学对象, 也是不适应、不科学的。因而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3.4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向综合化发展。

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都各有利弊。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三种形式应当经常结合在一起, 同时, 保持某种教学形式在某个阶段的主导作用。

小结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 是“教型”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严格按教师指令, 按部就班刻板地进行体育学习。而当代新的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组织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探索性, 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主张的是学生自律自主地进行学习, 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对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改善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能增加学生互相交往的机会, 使教学活动在集体情境下进行, 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关心, 对社会技能习得和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视, 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 使得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彪.论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卢绍群, 江百龙.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改革之我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3]李政, 王玉珠.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体育人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

[4]李小兵, 吴少群.谈体育教育的观念更新[J].体育师友, 2001 (3) .

[5]兰自力, 杜子平.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1 (2) .

[6]胡强, 王玉清.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2) .

上一篇:《铁血柔情》下一篇:系统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