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2教学组织形式

2024-05-15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2教学组织形式(共4篇)

篇1: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2教学组织形式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2教学组织形式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课启蒙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的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学校中,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范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以个别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生产工具的革命使得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由个体的、分散的手工方式转变为集体的大机器生产。生产模式的变革给教育家以启迪:生产可以同时进行,教学为什么不能集体进行?于是,西欧的一些国家便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在先进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l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l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由于它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同时对全班进行集体授课,因而能使大量的学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同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保证让全班学生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同班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便于相互切磋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积极的集体舆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思想品德。另外,各科教师轮流上课,他们在业务、思想、风格等方面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班级授课制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分组教学制

为了解决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l9世纪末20世纪初,分组教学在一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一)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和学习成绩分成好、中、差三组或分成A、B、C等若干组,对不同的组授以不同的课业,如对A组授以较高深的课业,对B组授以普通课业,对C组授以最基础的课业。

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由于同一学生各科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被分人不同的水平组。这种分组,一般只在较难学的学科中进行,如数学、外语、自然科学等,其余仍在原班进行教学。

(二)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丁组。甲组学生自学补充教材,乙组学生由教师上附加课,丙、丁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上基础复习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甲、乙组学生进行附加课测验,对丙、丁组进行复习课测验。尔后各组又合并为原来的班级,重新学习新课。经过一定时间后再分组。这样不断分组,不断合并,直到学期结束。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优等生扩大知识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根据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部分学习借助视听工具进行自学;一部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其中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让优等生辅导差等生;另外再把一些特别差的学生编成一组,由教师专门辅导。教师还可以给各组布置不同分量的作业,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方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提出来的。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而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题库:http://ln.zgjsks.com/html/jszg/kstk/

篇2: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2教学组织形式

中公江西教师网

江西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

(江西教师网http://jx.zgjsks.com/)

本章节知识点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一)个别教学制

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那时,学校的学生杂然地集中于一室,教师轮流传唤每位学生,分别地向每位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在个别教学中,每位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进度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对每位学生教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区别,而每位学生学习的成效亦各不一样,甚至差距极大。

因此,个别教学制最显着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学启蒙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是,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不利于学生之问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不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学校中,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问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的优点在于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三)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等。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方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于1918年提出来的,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为了解决自然、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得估计情况,订出行动计划,确定掌握资料的措施,然后着手去实现计划,并对结果做出检验。设计教学“与其当做教学方法,不如说这是一种教材的组织。要进行设计教学,先要有设计课程——就是以自发活动为中心而混合组织各科教材的课程”①这种教学虽然注重认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但忽视了认识的分析性、条理性和科学的逻辑体系。

2.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课上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道尔顿制最显着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是,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他们往往在摸索中自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不仅学不到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况且,道尔顿制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如:要有较多的作业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这些条件都是一般学校不具备的。虽然,道尔顿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注重学生自学与独立作业的意向,对后来的一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改革却有很大影响。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范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以个别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工具的革命,使得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由个体的、分散的手工方式转变为集体的大机器生产。生产模式的变革给教育家以启迪:生产可以同时进行,教学为什么不能集体进行?于是,西欧的一些国家便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班级授课制属于集体教学范畴,与个别教学相比,它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班级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各部分内容分量不大,彼此间相互衔接,又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第三,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时间一般是统一固定的。

第四,分科教学。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总体来说,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有:

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如按年龄、知识编班分级制度;学年、学期和学周制度;招生、考试和毕业制度;作息制度;课堂纪律与常规等,使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并获得一定质量。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由于以班级作为单位来培养人才,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有重点地学习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第三,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班级授课制能以周课表方式科学地安排各科教学,使之有条不紊地交错进行,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科学知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国的教学实践都反复证明,迄今为止最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班级授课制。它保证了每个学生的活动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了很好的组织。而且,班级授课制主要也是在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使各科教师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等问题的探索中而形成起来的,并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

不过,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第三,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四,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也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五,班级授课制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第六,班级授课制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三)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通常可以把课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任务,有时一节课则需完成多项任务,所以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或称混合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课、实验课、复习课。当一节课主要是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用方法命名课的类型对教学有指导意义,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某一方法的作用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上述两种分类也是有联系的,具体表现在两类课型有相对应之处。如新授课多属讲授课、巩固课多属复习课、技能课多属练习课或实验课等。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例如,综合课通常包括以下6个环节:①课前组织;②提出上课目的;③讲解新教材;④巩固、复习讲课内容;⑤课堂总结;⑥布置课外作业。单一课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确定上课的环节。一般说来,每一种单一课的前后也都有上述环节,只是中间几个主要环节有所不同而已。了解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但任何一种课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都会根据情况有所变化。总之,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讲课时可以灵活掌握,创造性地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公式化、简单化。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1)组织教学

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为做到这一点,许多教师常在上课前两三分钟进入教室,帮助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检查复习

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并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教师讲授新教材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4)巩固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巩固新教材的工作,可以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5)布置课外作业

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应说明具体要求,对难度较大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完成作业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应当进行认真地检查、批改和评定。

(四)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复式教学便于儿童就近入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复式教学是大有可为的。

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特殊形式,它保留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区别在于: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练习、复习或做其他作业。一般把前者叫做直接教学,后者则称为自动作业。复式教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多、两少”:在同一课堂里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而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

在进行复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要保证复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处理好一个年级的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搭配;处理好复式班里各个年级之间的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穿插。即把“动”和“静”安排合理,使直接教学成为自动作业的基础,自动作业是直接教学的准备和继续。

第二,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在复式教学中,教学的班级增多了,教材的内容增多了,而直接教学的时间减少了。因此要妥善处理“多”和“少”的矛盾,必须注意突出重点,以新授课的年级或讲授难度较大的年级为重点,自动作业要更加少而精,要精心设计练习,在“巧”字上下工夫,使自动作业和直接教学密切配合。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在复式教学中使用助手,既可减轻教师不能分心的困难,增加直接教学的时间,又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优良品质。当然必须明确教师是主导者,助手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应做好助手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五)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1.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以班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讲课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得到现场工作人员的配合与指导。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现场教学依据其目的和任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二是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如劳动技术教育、汽车修理等。

现场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其次,它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再次,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陕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最后,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要明确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师,包括学生和参与教学的现场有关人员事先必须明确,本次现场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

第二,要做好充分准备。进行现场教学前,教师要认真考虑现场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动员组织学生,使他们了解现场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做好心理、物质上的准备。

第三,要重视现场指导。教师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而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要及时总结。现场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放松和娱乐,而是一种专门教学活动,所以要及时进行总结。这不仅可以为教师积累组织现场教学的经验,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感受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共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使他们学会现场学习。

2.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与班级授课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通过个别指导,指导不同作业等方式进行的。我们现在的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便于既可以按教学大纲完成一定的教学要求,又可以加强对少数有才能学生的培养,对后进生的辅导。

个别教学依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在教材预习和复习中发现的问题而进行教学;二是针对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而进行教学。前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后者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个别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学从学生的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他们的疑难,保证学习顺利进行;其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落伍者以补课,促进全面提高;最后,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在进行个别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系统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化、深化问题,不可在辅导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重述一遍或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完成作业。其次,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予以帮助,而且要对他们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法。再次,要平等对待学生。个别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如针对学习能力差或者有特长的同学,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一视同仁,尽量予以回答,不要有所偏向。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

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没有深入钻研、熟练掌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的。

2.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教法以及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都能作全面而深思熟虑地思考、筹划与掌握,并运用自如,熟能生巧,能有个性或刨造性地编写教案。

教师备课,必须先通读全书,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知识的结构体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基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然后,在准备上每一节课时,再确定每段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要求,对每一课时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

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教学大纲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

②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预防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有预见,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

此外,还应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答问活动等。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

③设计教法

要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

(2)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它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出来,其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的总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列出一学期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教学时数,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的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在中小学校,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通常是由学科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的,但每个任课教师仍需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制定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表。

②单元计划

一个课题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教学做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并制定出课题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本课题的必要教具。它可以由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也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制定。

③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即教案,往往在写课题计划时一同编写。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教师一定要写好并熟悉教案。教案是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一个完整的教案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其中,教学进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教室上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在课题备课基础上,是对每节课进行地深入细致的准备。课时计划可以有详有略。一般来说,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新教师要写得详细些,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教法比较熟悉,可以写得简略些。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太略,容易使问题考虑有疏漏,太详,不便于课上迅速扫视一时需要的内容。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

2.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师进行教学,平时的业务准备、思想准备和精心备课,最后总要

落实到教好课上。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①明确的教学目的既要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目的全面、正确、切实、可行。教师要明白这堂课应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我们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首要标准。

②正确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要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③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在备课时确定的教学方法,如在课上遇到问题,需及时调整,不要为方法而方法。例如,备课时准备采用讨论法,如发现学生因缺乏某些背景知识而难以展开讨论,教师应及时给予指点或讲解。教学目的的全面性,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应用方法的多样性,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教师要表达清晰,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教师上课时表述清晰,语言生动形象,讲课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力,这是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⑤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教学过程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一堂好课要靠教师精心设计,掌握好教学的进度,妥善、合理安排整个课时,前后衔接,使得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对此,教师要科学地分配时间,一环扣一环。但是,每个环节的过渡应以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为前提,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控。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其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作业的检查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做出评价和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学生作业,就完成的时问地点看,有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之分,教师要加强课内作业的指导和课外作业的检查。就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可分为三类:口头作业,如朗读、复述、答问等;书面作业,如书面练习、书面答问等。

1.课外作业形式

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第一,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启发性、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二,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应根据本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作业的分量,作业的难度一般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以中等水平为准,同时考虑优生和差生的情况。此外,学校还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第三,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作业中的疑难的点,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还要注意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3.及时批改作业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批改作业的方法可以多样,全批全改、重点批改、当面批改、学生互相批改等,并对批改的结果及时分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析评讲。

作业批改后要注意讲评,讲评应包括:对作业总的优缺点,尤其是倾向性问题、典型问题的分析;对作业的典型错误以及产生的原因,对有关作业规格的鉴定,提出恰当的意见;等等。

(四)课外辅导

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各课教学均按课时进行。课后,教学活动并未结束,只是变更了活动形式,即学生转入独立作业或自学有关内容,教师则相应地进行各种课后教导工作,以使学生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掌握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发展智能和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做好准备;若忽视课后辅导,即使课上得较好,学生当堂基本理解了,也有可能回生和荒废。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它的内容有: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对尖子学生作提高性指导;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的帮助;开展课外辅助教学活动,如参观、看教学影片或录像;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等等。辅导的方式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可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对辅导工作总的要求,除补课外,一般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的独立钻研,也不应该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加重学生负担。对学习差的学生的辅导,除以教师为主进行帮助外,也可以适当吸收学习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达到互相促进并形成良好互助品质的目的,但不要占用学习好的学生过多的时间。课后辅导的范围广而灵活,如督促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情况与条件;给学生补课;组织优生帮助差生的活动;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选出优秀作业传阅;给学生办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等等。教师的课后辅导工作,既能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之处,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为教师的课前备课提供充分的反馈信息以利于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提高课外辅导的质量,教师要注意:①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②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③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④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更多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动态关注:2014下半年江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

篇3: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2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课堂融入程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全面开展的主要目标。

一、三种常见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优缺点分析

(1)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较为传统,因此,很多学校都采用这类组织形式。该种教学形式的优点表现为:容易操作,对于教学场地和使用的器材要求较低。此外,教学开展也较为容易,因为对师资力量的要求也不高。但是该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缺陷:第一,无法满足学生能力的差异性。所以,能力高的同学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相反,能力较弱的学生又学起来有些吃力。第二,无法满足同学兴趣的差异性。运用同一种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对该种项目缺乏兴趣,那么就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提升。第四,教师在课堂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学是单向和垄断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机械地模仿练习。第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面和较高的要求。但实际上,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如果其讲授内容非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同一年级打破班级界限重新编班进行选项学习。这是一种具有提升价值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学校开始寻找一种符合新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很多学校的基础建设,尤其是体育器材方面的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师资队伍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类教学组织形式也绽放其很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如下:1更加人性化的教学。分班选项学习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重新选项编班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2能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学习,真正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一到二个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终身受益。3能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让对体育运动有理想和抱负的学生得到深入锻炼。4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5能够将教师擅长的教学内容和方向以及教师具备的特长充分发扬光大。

(3)打破年级界限重新编班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开展的场地器材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这种方式在很多学校,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选择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较少。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学校的设备要求和资金要求较高。

二、实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表现的是教学思想所反射的教学秩序。实现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旧的教学模式完全摒弃,融入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开创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新局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现代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如何“学习”,而不是如何“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充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选择合适恰当的组织手段与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注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避免受到传统教学大纲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在当今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将固有的班级模式打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级教学,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也是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渐发展质的变化,所以会有更多的学校开展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4: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2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培智学校 多元 教育对象 有效教学 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02-01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课程选设的个别化,决定了教学目标的个别化。为实现个别化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必须探索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作为学本资源,是教学组织的主要成份,因此,有效教学的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对象的组织。“全纳”教育理念下,基于对培智学校多种障碍、起点悬殊、程度各异的教育对象的分析,我校立足校情、师情、学情,对有效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集体授课+个别教学

当班级内除个别学生需要特殊指导外,其余学生均属于同一障碍类别,且在某一学科领域能力差异相对较小时,该班级的这门科目则适合采取“集体授课+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如,一个班级有8名学生,其中轻度智障生7人,脑瘫生1人。7名智障儿童均具备模仿简单图案的绘画能力及依照范画涂色的能力,而这名脑瘫生则单侧上肢颤动明显,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手部动作。因此,在绘画与手工课教学中,在仿画环节,教师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范画演示;在练习涂色环节,教师则重点对这名脑瘫生进行个别教学,通过适当的动作辅助,帮助其完成教学目标。

二、同步分组教学

特殊儿童的个体发展在不同领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他们已有经验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本身构成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当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某一学科发展水平处于同一阶段,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学生交往互动能力较强,障碍类别相对集中时,同步目标分组教学则是教学组织形式中的首选。合理分组是有效组织教学的关键。为此,小组成员的组成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性格特征、动手能力、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教学需要,一般每组2-3名学生。每个小组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搭配组成。这样,小组间能力大体均衡,有利于实现组间公平竞争,激发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三、异步分层教学

针对班级内同一学科,学生基础能力和发展水平差异大且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该学科可采用异步目标分层施教的组织形式。如,一个班级有9名学生,其中7名智障生,2名脑瘫生。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未体现在障碍类别上,因此,在认知类课程教学中没有依据学生障碍类别进行分组,而是打破学生障碍类别界限,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制定异步目标、实施分层施教的依据。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遵循的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所谓的“异质”指的是学生能力层次和教学目标层次的差异。“组内同质”有利于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学习氛围的创设;“组间异质”则更加关注各组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差异,从根本上解决了低起点学生“够不着”,高起点学生“吃不饱”的低效教学现象。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每组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同一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发展和进步。

四、走班教学

“走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与综合性组织并行的单一性组织形式。作为综合性组织的班级是为学习大多数乃至全部课程,开展大多数乃至全部教学活动而构建的组织,同时它一般兼为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组织。而作为单一性组织的走班教学班是为学习某一门课程,开展某一种教学活动而构建的组织。从本质上讲,走班教学实际是跨越行政班级的校内分组教学。

(一)必修课中的走班教学

在必修课中,有些班级的学生能力呈现多层次化,且各层次间差异很大。如,某一班级学生在生活数学的学习中,能力大致分化为三个层次,A组学生处于学前认知水平,对于数字认读和理解较困难,书写能力停留在涂鸦水平,只能在教师辅助下跟读数字,若进行点数练习,则需要个别指导。B组学生处于初级段水平,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读数字,点数配对。C组学生则处于中级段水平,能在教师指导下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面对这样的班级,教师上课辛苦而忙碌,却无法及时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关注,对一组学生有效教学的同时,另外两组学生必然处于低效学习或无效学习状态。为了使班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有所得,可以与其他班级合作,实施走班教学。具体做法为:针对这一学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设立教学层次不同的班级,由各班教师参照评估结果,帮助每位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基础层次的班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于自身发展的教学。走班教学使每个班(走班教学班)的学生能力水平更加接近,便于教师安排更加充实的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二)选修课中的走班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补偿学生缺陷,发展学生特长,可以在选修课中开展走班教学。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中的走班教学更加侧重于学生补偿缺陷的个体康复需求和发展特长的个体兴趣需求,更加突出个性化和自主化。在选修课时间,可以将各班感统失调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感统训练;将各班脑瘫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肢体康复训练,将发音障碍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语言训练;将喜欢音乐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奥尔夫音乐课堂等。当然,走班教学需要提前做好学生康复需求评估和兴趣特长摸底,将一学期内,各班学生的走班地点、任课教师、教学目标、学生组织和交接做好统筹规划,确保学生安全。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实施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全纳”教育理念下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类别的多样化,层次的差异性决定了有效教学组织形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才能不断探索、反思、完善,形成立足校情、师情、学情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 DB/OL] http://baike.baidu.com/.

上一篇:中学女生教育讲座总结下一篇:探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