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2024-05-14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精选8篇)

篇1: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工作中存在重发展、轻规范,重数量、轻质量,重项目安排、轻运作指导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社会认知度不高

(1)农户认识不高:部分农民群众对农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以为加入组织就是简单的“归大堆”,“合伙干”,甚至认为是回到“大集体”时代,从而怕失去生产经营自主权。

(2)发起人理解不深:缺乏合作意识,偏离立法初衷。一些农业规模企业设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套取国家补助资金,从而组织当地农民凑人数设立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只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还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以家庭人员出资,合作社的运作、利润分配往往由一个人说了算,成为“一人合作社”。

(3)乡村干部重视不足:少数乡村干部对发展农业合作社认识不高,缺乏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发展思路不清晰。重视程度不够,在指导、扶持和服务农业合作社发展方面不够有力。

二、合作社自身存在问题

(1)、缺乏运行规范,内控形同虚设。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虽然设立时有规范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机制,但大多流于形式,停留在字面上。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成员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民主意识缺失、管理水平差,虽然依据章程设立了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壮大,这种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管理行为的随意和经营行为的混乱。由于内部运行机制极不规范。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社员受益小,虽然在服务受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体现,但资金受益总体上仍显不足,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较小,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发展思路不清晰,有的有章程无制度,有的有制度得不到落实,“内部控权”问题严重,有些专业合作社仅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生产阶段,在加工销售理念上未融入市场经济,不利于市场竞争。

(2)、缺乏各类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虽然都是种植多年的种植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新科技知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所在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殖大户担任,靠长久积累的经验做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依据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经营,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对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以及对合作社和产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对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办社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大多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组建的,很少围绕“产业能人”。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自身素质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其中管理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基本没有,合作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加工型企业的产业领军人才严重缺乏。甘于满足现状的小农意识进一步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缺乏资金扶持,发展难有后劲。从目前运行的合作社看,不仅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财政应适当安排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以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到位。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又是新生事物,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到位,扶持的力度不够,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特别是融资渠道狭窄,举步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组织,一般自有资金来源于入社农民缴纳的会费,资金实力非常有限,融资渠道相当狭窄,季节性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而各类商业银行基于专业合作社运行的不可预知性,出于自身资金安全原因,往往不愿意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上档次、上规模。

(4)、合作社管理机构不够明确。目前有工商局、农委、农业局、供销社、农经中心都在管理合作社,造成多部门管理,表面上有多个婆家,实际上变为没人管的状态,不利于合作社的有序、壮大发展。

(5)、规模还比较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又是新生事物,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对产业化经营中的促进作用还不大,合作社的龙头、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往往把其与原来的村集经济组织混为一谈,因此对入会的兴趣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从而导致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会员偏少。因规模较小,带动性不强。这次调查的农民专业合社,注册资金为100万元以上,且从业人员为20人以上的不多,而大多数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且从业人员为5人下,由于它们大多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首先社员与专业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其次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最后是由于它们多数停留在种植、养殖等一些低层次服务上,合作层次不高。在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很少涉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弱。很难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6)、缺乏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服务以无偿服务为主,没有自主经营创收能力,导致合作社运转困难。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市场开发等工作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的拓展。

(7)、是依赖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希望政府资金扶助,依赖现象十分严重,还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不想办法,在筹备阶段就要求政府注入启动资金,否则无法启动。另外由于是财政资金补贴过小,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但目前许多政府受财力所限,在资金扶持、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在补贴对象上,偏重于补贴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能够得够政策补贴的只占20%左右,其它80%规模较小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另谋融资渠道。

(8)、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待于增强。提供有效的专业技术服务,实现“合理安排生产流程、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是合作社的重要职能。但是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合作社还存在着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待增强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是合作社的核心人员和重要财富,足够的技术服务人员是做好专业技术服务的必备条件。但是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来,部分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合作社往往只有不超过两名技术人员,每名技术人员负责指导的田块面积往往超过100亩。

(二)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往往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技术服务能力。调研中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较低,限制了相关新技术的推广。较低的学历层次和较为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其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严重阻碍了相关新技术的推广。

2、部分技术人员思想守旧,缺乏快捷获得相关技术资料的方法。调研发现,80%以上的技术人员获取相关技术资料的方式仍是传统的书籍、报纸、面授等方式,能熟练使用互联网络、科研资料数据库等高科技术段获取技术资料的仅占的比重不到5%。传统的技术资料获取方式,使部分技术人员难以及时掌握本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造成了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作业技术长期得不到更新、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应对乏力的问题。

3、有些技术服务人员是从外省请来的种地的农民,全靠经验来指导,遇到新问题就束手无策。

(9)、服务范畴待于拓展。调研发现,部分合作社在服务范畴上还比较狭窄,往往只能做到在某个产品的某个环节上提供较为有效的服务,无法提供全流程上上的有效服务,主要体现为缺乏对产品销售与深加工的介入。大部分合作社目前采用的是“统一订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自行出售”的服务模式,服务的范畴主要集中在对生产过程的优化上,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对产品的销售与深加工涉足还比较少。一方面,产品往往由各会员自行出售,由于每笔的交易量较小,会员往往无法获得较为优惠的成交价格,难以按产品既有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实现成交。另一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合作社往往很少涉及产品的深加工,那些进过一些并不太复杂的工艺就可以被开发出的产品的潜在价值往往被放弃,给会员和合作社造成了令人极为惋惜的损失。再一方面,就是合作社应有的提留积累无法提取,对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不利。

(10)、市场主体地位待于增强“发扬体量优势,提高谈判地位”是合作社的重要的职能和利润来源,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还比较薄弱,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还有待于增强。从生产资料的采购来看,大部分合作社的采购渠道还处于物流链的下端。一般都是从各厂家的县级代理商处间接采购的,而不是从厂家直接购进,尚不能做到“点对点”的交易,采购成本仍然有压缩的空间。从最终产品的销售来看,大部分合作社的“体量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大部分合作社采用的仍是会员自行分散销售产品的模式,这使合作社通过签订“大合同”的方式来提高销售价的方式完全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即使采用“统一销售”模式的合作社,由于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及时、为了取得“保底收入”而预先签订收购合同、缺乏必要的谈判技巧等原因,也往往难以充分实现“最高价成交”的目标,使一部分利润“外流”。

有关建议 在体制方面

一、充实完善农民合作社主管部门的编制和人员,改变目前市、县(区)、乡镇的管理人员偏少、忙于应付的情况。

二、尽快启动建立全市县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以利农户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发展合作生产,方便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能使政府获得真实的交易信息,方便落实支农补贴政策。

三、授权明确各级农经部门(农经中心)对农民合作社的运行行使监管、评级、考核和项目备案的职能。

四、各县(区)、乡镇要合理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区域发展,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要做到推动而不强求,引导而不包办,参与而不干预,指导而不主导,扶持而不代替,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稳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在机制和政策方面

一、建立农民合作社培训、监管制度,做好运行规范和定期监管工作。

二、分类分行业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标准。

三、政府扶持建立或组建农民合作社会计师事务所,聘用有信用合作经济师、会计师等资质的人员组成,专门为合作社代记帐务和运行核算,可先以民办官助的方式组建,逐步自收自支自养。

四、政府尽快出台合作社场地使用的扶持政策,解决农机、养殖、菌菇等类合作社的燃眉之急。

五、政府应出台人材引进政策,鼓励“能人”、大学生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六、政府出资建立风险基金、担保基金,专门对合作社进行抵押和担保。

七、政府要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在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内部运行机制、内外部利益关系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

一、畅通和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渠道。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农超对接现场会”,适时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国内外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创设自己的营销网站或借助其他网站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和形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搭建社员之间、合作社与外界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经纪人。按照“摸清底数、登记造册、组织培训、树立意识、规范行为、搞活流通”的思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物流、信息、营销等农村经纪人加盟,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促进本地区生产与市场的融合。

三、重视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管理。政府应明确管理机构,不应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不然就会造成无人管理的状态,建议由行业归类管理,并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章程,强化企业化管理。首先立足于规范化建设,工商部门需进一步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政府需加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帮助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整套企业化管理制度和规模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增加农民入会的积极性。

四、加大指导力度。根据合作社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讨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力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基本知识培训,为合作社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强化对合作社的支持引导。发挥中介作用,帮助合作社寻找商机、降低成本。在项目选择上,政府可发挥“情况明、信息多”的优势,帮助合作社正确判断本地情况,选择真正适合本地的投资项目,最大程度降低可能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上,政府可发挥“面子大、信誉好”的优势,帮助合作社直接与生产厂家订立合同,从而最大程度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价格。在产品的销售环节上,政府可发挥“渠道广、眼界宽”的优势,帮助合作社联系合适的买主,最大程度上保证价格的合理性,维护合作社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五、帮助解决人才问题。一是建议政府部门出台保留编制、职位、工资、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专业合作社工作或入股;二是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理》的宣传工作,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强化对社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宗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凝聚力,降低组织运行成本,全面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针对各专业合作社存在的综合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对其进行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经济合同、计算机等方面的强化培训,促使改变过去传统的种养殖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六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一是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建立会计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为合作社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壮大发展;二是宣传引导农民入社,壮大专业合作社队伍。

七加强宣传培训。一是定期聘请专家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社员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习培训,使社员知法、懂法、用法。大力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负责人是合作社的重要组成要素,他们的能力与素质状况对于合作社能否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我们认为对负责人的培训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展开。

1、强化信息获取技术培训,提高其多渠道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科学制定各项计划是合作社负责人的重要职能。针对目前部分负责人中存在的掌握市场信息不及时的情况,必须着重对其进行网络等信息获取技术的培训,拓展其收集市场信息的渠道,加快市场信息的获取速度,防止出现与市场脱节的情况。

2、加强负责人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其成本控制能力。降低成本是合作社内部管理的核心与关键,而负责人优秀的综合管理能力又是实现降低成本的重要条件。必须通过加强对负责人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的培训,进而提高其管理能力,最终才能达到降低成本的最终目的,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

3、强化负责人的谈判技巧培训,提高其谈判能力。针对目前部分合作社因为负责人缺乏必要的谈判技巧而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必须引入诸如企业家等人员对负责人进行谈判技巧的专门培训,以扭转其在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收购商协商时的被动地位,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售价。

八、打造品牌。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要创立合作社自己的产品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产品品牌认证和注册工作,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九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宏观上讲,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学评价、奖励体系,并对其进一步规范。积极争取政府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政策,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充分认识到扶持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和农业,切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强化对合作社的财政支持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奖补的导向作用,强化对新建合作社的奖补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这一领域中来,壮大合作社的总体规模。应加强对先进合作社的奖励力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扬先进的模范引领作用,为其他合作社树立学习的榜样,明确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对先进合作社的大力奖补,可以更有效地扶植一批本领域内的“拳头产品”,树立本地区、本行业的良好形象

十、拓展服务功能,引进先进设备,切实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政府需在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农机具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好后勤保障服务,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鼓励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名优品牌。同时,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硬件设施。当前,专业合作社设备落后,如不及时更新设备,长期下去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政府引导,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认识到,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先进设备,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

十一、充分发挥龙头、大户示范作用,促进企业规模化,逐步向现代化企业迈进。千家万户的小作坊,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只有把一家一户的农民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规模、增加效益、做响品牌、占领市场。要做大做强龙头专业合作社,增强其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良性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起带头作用,而带头人就是农业生产经营较好的农户,这些农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核心农户往往是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能人,他们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形成有效的产品市场,愿意将生产技术传授给他人,应对这些核心农户进行扶持,使其尽快地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领头羊”。

十二、革新金融体制机制,完善融资渠道。一是要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评级制度,制定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管理政策,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二是加强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信贷投放激励机制,在银行内部建立约束的激励机制;三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其融资难题,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促进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篇2: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笔者对辖区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现场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产业分布看,大多分布在第一产业,其中养殖专业合作社28家,占比为27%,种植专业合作社41家、占比为40%,农产品收购专业合作社19家,占比为19%,农业咨询技术服务6家,占比为6%,其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占比为7%。它们主要对其入股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其融资是以合作社内部成员权益融资为主,政府资金扶持和金融机构贷款为辅的模式。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了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的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销售到市民手中,形成了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链,为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进入国内外大市场开辟了新的路径;二是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三是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极大地节省了各环节周转费用,降低单位购销成本,扩大产品市场份额,让社员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四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通过拉长产业链,把城乡产业、市场对接起来,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依赖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希望政府资金扶助,依赖现象十分严重,且依照政府部门来设置机构,行政化现象尤为突出,还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不想办法在筹备阶段就要求政府注入启动资金,否则无法启动。另外由于是财政资金补贴过小,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但目前许多政府受财力所限,在资金扶持、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在补贴对象上,偏重于补贴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能够得够政策补贴的只占20%左右,其它80%规模较小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另谋融资渠道。

二是规模较小,带动性不强。据笔者调查的102家农民专业合社,注册资金为100元以上,且从业人员为20人以上的为18家,而大多数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且从业人员为5人下,由于它们大多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首先社员与专业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其次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最后是由于它们多数停留在种植、养殖等一些低层次服务上,合作层次不高。在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很少涉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弱。很难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是办社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大多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组建的,很少围绕“产业能人”,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自身素质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其中管理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足5%,合作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加工型企业的产业领军人才严重缺乏。甘于满足现状的小农意识进一步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融资渠道狭窄,举步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组织,一般自有资金来源于入社农民缴纳的会费,资金实力非常有限,融资渠道相当狭窄,季节性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而各类商业银行基于专业合作社运行的不可预知性,出于自身资金安全原因,往往不愿意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截止到目前,尚没有一家商业银业给予信贷支持,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上档次、上规模。

五是内部运行机制极不规范。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社员受益小,虽然在服务受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体现,但资金受益总体上仍显不足,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较小,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发展思路不清晰,有的有章程无制度,有的有制度得不到落实,“内部控权”问题严重,有些专业合作社仅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生产阶段,在加工销售理念上未融入市场经济,不利于市场竞争。

三、对策与建议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章程,强化企业化管理。首先立足于规范化建设,工商部门需进一步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政府需加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帮助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整套企业化管理制度和规模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增加农民入会的积极性。

(一)(二)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宏观上讲,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学评价、奖励体系,并对其进一步规范。积极争取政府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政策,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充分认识到扶持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和农业,切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理》的宣传工作,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强化对社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宗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凝聚力,降低组织运行成本,全面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针对各专业合作社存在的综合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对其进行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经济合同、计算机等方面的强化培训,促使改变过去传统的种养殖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四)拓展服务功能,引进先进设备,切实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政府需在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农机具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好后勤保障服务,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鼓励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名优品牌。同时,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硬件设施。当前,专业合作社设备落后,如不及时更新设备,长期下去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政府引导,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认识到,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先进设备,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

(五)充分发挥龙头、大户示范作用,促进企业规模化,逐步向现代化企业迈进。千家万户的小作坊,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只有把一家一户的农民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规模、增加效益、做响品牌、占领市场。要做大做强龙头专业合作社,增强其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良性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起带头作用,而带头人就是农业生产经营较好的农户,这些农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核心农户往往是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能人,他们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形成有效的产品市场,愿意将生产技术传授给他人,应对这些核心农户进行扶持,使其尽快地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领头羊”。

(六)革新金融体制机制,完善融资渠道。一是要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评级制度,制定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管理政策,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二是加强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信贷投放激励机制,在银行内部建立约束的激励机制;三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其融资难题,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促进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三)缺乏各类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所在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殖大户担任,靠长久积累的经验做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依据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经营,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对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以及对合作社和产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对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资金扶持,发展难有后劲。从目前运行的合作社看,不仅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财政应适当安排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以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到位。

工商部门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畅通和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渠道。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农超对接现场会”,适时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国内外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创设自己的营销网站或借助其他网站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和形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搭建社员之间、合作社与外界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维权工作机制。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农资打假保护的重点,把好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和农资商品准入关,确保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购优质、低价的放心农资产品;严厉查处农产品购销中压级压价、非法收购、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个性化“涉农”合同签约指导服务,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形成稳定的农资采购供应和农产品产销渠道,提高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农业生产风险。

(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社一牌”的思路,加强商标法律宣传和注册辅导,鼓励合作社将有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申请商标注册,引导培育具有地域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使用商标,加强商标管理,争创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在申报知名、著名商标和省知名字号时,对合作社的产品品牌给予倾斜。

(五)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经纪人。按照“摸清底数、登记造册、组织培训、树立意识、规范行为、搞活流通”的思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物流、信息、营销等农村经纪人加盟,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促进本地区生产与市场的融合。

篇3: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组织监管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组织化程度不高, 总体实力较弱

从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体情况来看, 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 产销衔接不够紧密, 重盈利轻服务, 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1.2 目的不纯, 偏离创社宗旨

如此快速发展,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受国家的政策扶持刺激。有的农民不明白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真正意义, 扭曲了发展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实际困难, 更好地发挥家庭承包的潜力, 促使农民走向市场, 增加收入, 致富奔小康的目的。一些农民创办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 或者是为销售产品, 获得更大销售收入, 这种合作社, 徒具法律形式, 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 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合而不作, 成为“空壳合作社”1.3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财务制度和规范的会计账簿, 只有内部收支流水账。外来的原始凭证和自制的原始凭证过于简单, 没有完整的会计资料。表现为支出没有正式发票、白条入账普遍、缺少经办人审批人签字、收款不开统一收据、收入不及时入账等。甚至有的合作社连会计都是虚的。在会计核算方面, 绝大多数合作社不能结合自身业务的特殊性设置内部科目, 不能准确恰当的反映合作社的经营状况, 根本没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这些都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

1.4 外联市场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农民、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处于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地位, 对合作社的成立和活动开展大力支持, 多数农民也表现了强烈的入社愿望。但合作社在外联市场的力度上显得不足, 尤其表现在市场信息缺乏、品牌意识不强、缺乏企业支撑等方面。由于市场功能弱化, 致使合作社的合作效益不高, 难以获得突破。

1.5 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建设亟待完善

有些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订不规范, 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 会员权利、义务不明, 组织机构不健全。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 但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 作用不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

2 建议

2.1 加强学习培训

政府相关部门应把合作社的活动开展纳入指导的监督范围, 以学习培训活动为抓手, 强化组织功能, 主动联系, 按需送课, 逐步建立常规动态的学习培训制度, 切实提高合作社社员的基本素质。

2.2 规范会计工作流程,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

首先, 合作社应该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本着成本效益性原则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实行钱、账、物分管, 建立健全的经手、签收、审批程序, 防止贪污、侵占、挪用合作社资金资产。其次, 合作社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对于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 要及时加以完善。

2.3 加强组织监管

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就农村合作社的活动开展、责任和财务做以培训, 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管力度, 让合作社步入规范化运作程序。其次, 应建立年度考核制度, 采取暗访、座谈、评议档案资料等多种形式, 对合作社一年的活动开展、效益产出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及时整改不良现象。

2.4 强化科技特色, 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旺盛生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对接科研院所, 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拓展新市场。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合作社, 要注重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销售等产业链条, 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农产品发展, 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 使专业合作社更加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左永刚, 聚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n].财会信报, 2006-12-4.

篇4: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开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在摸索中走出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致富之路。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县已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5家,入社社员4901万人。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技术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和储藏、运输等各个领域。带动农户2.6万户,约占全县农户的40%。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带动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四个提升,一个增加”:即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了农民县场地位,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效益也日趋显现。但从管理水平和县场竞争力看,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统一管理难

推荐申报省、县级示范社的233家运行基本正常、管理较为规范的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29家合作社共有社员2560户,其中农民社员2555户,占92.3%;社员农户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面积近228902亩。虽然平均每个合作社名义上拥有20亩耕地,但绝大部分分散掌握在社员农户手中,平均每户三五块不等,既没能集中连片,也没有做到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种植品种和种植日期。在这些由农户各自为政的地块上生产出的农产品,无论其种植规模和产量、质量都难以形成商品优势。

(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合作层次低

实际运作中,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定期召开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还未形成,同农户之间主要还是买卖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究其原因,一是缺人才。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合作精神的领军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二是缺资金。虽然我县出台了有关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基本未向缺乏有效抵押品、信息不透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三是缺指导。不仅缺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或创办人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培训,而且缺少对合作社的具体操作指导。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部门配合失调

目前,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与农业部门的后续管理之间失调。由于注册门槛较低,只要拿全相关手续就可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对其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很难掌握。目前除县级农业部门与工商部门建立了互动机制、互通信息外,县区基本上无沟通,因而导致一些人为了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套取国家财政补贴,拼凑成员成立合作社。至于登记注册后是否经营正常,是否名存实亡则无人监管。还有一些个人投资或者合伙的涉农企业,为了规避国家税收,成立假合作社。

三、关于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

建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指导。要根据实际需要,着眼长远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区域布局、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二)注重规范运作,提升合作水平

建议县委、县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程序,增强合作功能。一要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参照示范性章程文本,制定并完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服务宗旨,股权设置,组织机构,权利义务,使重大事项决策真正民主化。二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公共积累和利益分配的关系。既要让入社社员增加收入,又要确保合作社发展壮大,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合作社的年度审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三要建立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统一生产标准、技术服务和县场销售,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县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各类合作社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四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成为与政府沟通、协商的平台,承担有关部门管不了、管不好、不便管的工作。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要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安排、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土地流转等方面政策措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论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县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服务。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形成一整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县政府对用于扶持发展的专项资金,不搞普惠制,要跟项目走,做到“见花浇水”,真正起到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作用。县农牧局、县供销社、县财政、县工商局要密切配合,帮助合作社培养和引进人才。制定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训计划,对有培养前途的、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合作社成员,采取以奖代补或专项扶持的措施,将他们输送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培训。鼓励大专院校对口的毕业生到专业合作社工作,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工业企业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和农产品标准,实施品牌和标准强社战略。

(四)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做大做强

篇5: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当前对外经济合作财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07月23日

对外经济合作在短短二十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成绩并不能掩盖问题,对外经济合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外经济合作的市场不够稳定,结构过于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市场不够稳定,新签合同额11773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落后于的增长幅度6.8个百分点,呈放慢趋势;另一方面市场结构单一,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北非等地区,效益普遍不高,而发达国家如欧美日等国家的经济合作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其市场难以打入。

2、投资管理不力,效益不够理想。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经营战略,但是现在有些公司随意投资,到处撒钱,变成以多种经营为主,主业为辅的局面。由于多头投资,资金分散,而且投资可行性研究不够,致使大量资金沉淀,投资效益很不理想,甚至投资都难于收回。境外投资缺乏制约,管理混乱,也是效益不好的一个原因。个别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了巨额亏损。近几年,外经企业营业额每年递增都在10%以上,而当年利润增长幅度都大大低于营业额增长幅度。甚至是负增长。外经企业19同相比,资金投入增长了40%,但同期利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重规模、重速度、轻效益、轻管理的思想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的外经企业由于一味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不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多头投资,造成资金愈发紧张和管理上的失控,导致发生项目巨额亏损。

3、资金问题制约着外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今国际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条件越来越苛刻,带资承包项目非常普遍,能为业主解决项目资金往往成为夺标的关键。目前外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达近73%。由于资金匮乏,导致外经企业不得不放弃许多很好的项目。外经企业资金紧张,从自身因素来分析,那就是有的企业内部资金调度不合理,占用不合理,导致资金周转缓慢,甚至呆滞。

4、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企业业务部门的事,与财务部门无关,财务部门只负责记帐算帐,这种思想导致了重业务轻财务轻管理。个别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一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实,成本费用控制不严,资金周转慢,资产流失严重。

5、对外经济合作的科技含量尚待提高。一般而言,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中,对外承包工程等业务体力劳动的成分较大,因此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而设计咨询业务脑力劳动成分较大,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科技含量相对较高。19我国科技含量较低的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所占比重最大,均占到76%以上,说明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的.科技含量尚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外经企业发展的方向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不仅肯定了外经企业的发展成就,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外经企业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上述出现的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努力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1、稳定老市场,努力开拓新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早在90年代初,我国有关部门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国内外、主客观等种种原因,市场多元化战略落实尚不够到位,收效也不大。市场问题是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压倒一切的问题,对外经济合作首先必须巩固住已占有的亚洲、非洲市场,没有巩固就谈不上发展;其次,国家要大力支持新市场的开拓,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深度拓展美欧日等市场。

同时,国家可以给予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优惠的财税政策、建立市场开发风险基金或帮助培训市场开发人员等措施,加速实现市场多元化。

2

篇6: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希望幼儿在幼儿园学到很多东西,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不应该给幼儿很大的压力。应该还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

二、、师资力量较薄弱。首先,教师队伍总体质量不高。目前,我们幼儿园有教师资格证的只有三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只有五位,流动性较大。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加强幼师队伍的培训。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要设置一些关于教学实践,能切身提高幼师教学能力的课程。定期组织全区幼儿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全面提升学前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少数民资地区幼儿语言发展较慢,智力受到影响,到小学时,小学教师反应很难教。

篇7: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组织活动开展难。一方面少数农村党组织定位不准,工作常围着村务转,没有把精力放在党建工作上;部分村级集体无积累、无收入、无阵地,缺乏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个别村级班子凝聚力、号召力不强,软弱涣散,难以组织党员开展党的各项活动。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他们对参加党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活动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缺乏政治热情;部分党员长期忽视了自己参加组织生活的权利;有些党员不重视、不愿或不参加党的活动,只顾干自己的事。同时,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多的党组织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外出流动党员是影响、制约我县东部大部分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

2、权利义务体现难。一方面个别村党支部不知党员需要什么、该给党员些什么,没有为党员行使权利提供条件;有些村只强调党员义务而忽视了党员的权利,不注重权利的发挥。相反在少数党员中也存在着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现象,他们在政治上要求有待遇,生活中要照顾,却不知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应做些什么;个别党员甚至不按时或不交纳党费。这些都不同程序地影响了党员发挥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积极性。

3、流动党员管理难。随着市场化经济运行不断深入,大量农村党员逆向流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逐年增加,一些地方对流动党员的教育面不够宽、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使一些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给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组织活动、监督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推行多样化的管理形式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全县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沟通,按照方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和“先组建,后规范”的要求,适时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可以单独组建,也可以与流入地党员较多的党(工)委牵头联合组建,并选好配强流动党员党组织书记。若在流入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较多,条件成熟时县委将在流入地建立驻地党(工)委,适时向流动党员党组织委派书记或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强对流动党员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县内人才市场也要建立党组织,接收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负责对他们的教育管理。

二是设立流动党员联络站。对暂不具备条件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可依托驻外办事机构或外地企业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负责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三是转移组织关系。流出和流入6个月以上、有固定工作地点或单位的党员,各基层党组织要督促该党员将组织关系及时转至所在地或从业单位党组织;从业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要督促该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将组织关系转至单位所在地、本人居住地或人才、劳动力市场党组织。对流入我县的党员,县内相关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接纳他们的组织关系,并就近编入一个党支部,与本县党员一样教育管理。

四是持证委托管理。党员流动时间在3个月至6个月的,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其所在的党组织应发给《流动党员活动证》,并委托流入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必须持证参加流入地或单位党组织活动,及时在活动证上记载活动内容,并向其所在的党支部(总支)报告。流动党员返回后,其所在的党组织要认真负责地查验活动证记载的内容,把经核实的活动内容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五是实行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逐步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处理手段现代化。

六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各乡镇党委要依托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确定专人办公,搭建服务平台。要围绕流动党员信息搜集、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组织设置、教育培训、政策咨询、工作指导、维权等开展优质服务,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4、党员发展相对滞后。部分青壮年农民价值观念有偏差,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无组织观念;一些村级党组织忽视对年轻同志的教育培养,不积极发展。个别村党组织负责人思想有顾虑、怕丢位子,不愿或不发展,严重挫伤了农村青壮年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同时,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使农村党员发展后备队伍严重不足。

5、不合格党员处置难,或者说是党员标杆管理的结果运用。部分党员思想上不求上进,认识上有误区,对村里的事业漠不关心,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不愿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沦为“三不”党员;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行动偏激,出现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现象;一些党员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成了错误不犯,事情不干的不作为党员;有的党员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成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钉子。党组织对这些不合格党员或顾及面子、保持和气难以处置,或不动真格处置力度不大。

6、关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年限。

7、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的问题。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要特别注重发展文化水平高、素质优秀的青年农民入党。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大多数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可以说集中了我们各行政村的优秀分子,如果把这部分隔离在党组织之外,无疑不利于改善党员的文化、年龄、从业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发展还是要发展的,但发展之后就回到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上了。从长远来说,这部分人有望成为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篇8: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态势

当前,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呈现规模扩大和类型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根据省农业厅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的最新统计, 全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7016个, 成员发展到148.4万户, 其中:农户成员139.8万户, 占成员总数的94.2%;带动农户311.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带动面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组织主体看, 有政府推动型、公司领办型、大户带动型等类型;从合作领域看, 有种植业合作社、养殖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调查显示, 目前种养殖类合作社仍占主要地位, 政府推动型合作社在数量上占比较大, 而公司领办型和大户带动型合作社则在运作绩效上占有优势。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整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 合作社的不规范性在发展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 随着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的日趋紧密和成员异质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传统的经典合作社范式正在被现实逐渐突破, 公司加农户的外部契约模式正逐渐内化到合作社之中, 使得合作社整体上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

1.合作社发展呈现较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整体实力强、影响大、作用发挥好的专业合作社还比较少, 大量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主要表现在:①在当前相关政府部门追求政绩、急于求成的情况下, 涌现了较多的质量较差、名不副实的“空壳合作社”;②“核心社员+联系社员”成为当前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模式, 普通农户构成的联系社员与少数企业、大户等核心社员处于不对等的地位;③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绝大多数合作社没有建立起成员账户制度和财务制度。

调查同时也发现, 一些运行尚不规范的合作社, 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农户的技术服务、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需求, 个别合作社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苍溪县的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主要为社员和非社员提供播种、收割等服务, 每亩机收作业费150元左右, 比当地人工收割水稻每亩成本250元减少了100元,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短缺矛盾。

总体判断,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显著的初级发展阶段特征, 现阶段的不规范、不成熟的合作社是当前环境条件下的客观选择, 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由不规范向规范发展的过渡将会是一个较长的时期, 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跨越其正常发展阶段, 更不能因其不规范性而减少或放弃政策支持。

2.合作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目前,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所以保持较快态势, 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一村一品”的数量规模持续增长, 地方政府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集中连片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产业带, 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孕育了良好的土壤。另一方面, 随着大批工商资本的进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渐向专业农户集中, 出于对产品的控制要求, 企业和种养大户纷纷支持甚至直接参与合作社的发展。同时, 合作社的经营也开始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开展技术指导和产业链条延伸, 并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如, 安县永和镇金花村在打造以蔬菜为主导的产业基地时, 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立了金花蔬菜专业合作社, 并重点开展“农超对接”。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已经由2007年的83亩增加到如今的1000亩, 社员由46户发展到200余户, 产值达500万元, 带动周边300个农户参与蔬果种植, 大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3.经典合作社发展范式正逐渐被现实突破

调研表明, 随着外来资本的介入, 经典的“一人一票”的合作社发展范式正在被现实突破, 特别是股份合作型、公司领办型、大户带动型等合作社纷纷采取了一人一票和按股投票相结合的决策方式。如, 安县黄土镇菩提村的养鸡专业合作社, 2010年9月由5人集资100多万元发起成立, 目前社员220户, 但入社的门槛已经达到了3000元/股, 虽然截至目前合作社并没有进行分红, 但是可以预见该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必将按照股份进行后期的分红和投票。当前, 四川省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农村产业形势和市场环境具有深远意义的结构变革时期, 在外部环境日益资本化、市场化的情况下, 农民合作社一开始就面临着合作理念坚持与市场竞争权衡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平衡, 经典合作社发展范式必然会被一些新的合作社发展模式替代, 可以看到, 无论是北美国家的新一代合作社还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股份制合作社, 都代表了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新的潮流和趋势。对四川而言, 不存在统一的一成不变的合作社发展模式, 只要是能让农业更具竞争力、能有效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社模式就是政府应当大力扶持和推广的模式。

4.成员结构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异质化趋势

近年来, 合作社成员结构及其共同体性质也呈现出深刻的嬗变, 经典合作社理论是建立在具有同质性社员横向联合的逻辑前提下的, 而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共识和信任往往源于他们的同质性。[1]然而现实调查显示,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使得合作社成员异质性问题日益突出, 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种成员异质性趋势, 主要表现在随着合作社的扩大和复杂, 外部非农民成员的不断介入, 进一步增加了合作社成员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例如, 乐至童家油桃专业合作社多数社员经营规模仅有几亩, 而带头人是外来技术人员, 其经营规模达到了200多亩;安县黄土镇菩提村养鸡专业合作社5个发起人中有1个属于非农业人口, 初期大部分投资来源于该人;苍溪县歧坪镇盐井村的鑫源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 社员145户, 产量达500吨, 产值700万元, 但其本身却是一家龙头企业领办的猕猴桃合作联社的分社之一。

合作社成员异质性越来越表象化、越来越普遍化的趋势, 深刻影响着合作社产生和发展中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以及文化取向等, 使公司与农户这种外部的契约关系开始逐渐的内部化到合作社之中。[2]大生产者、大股东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 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决策效率, 但社员异质性明显的合作社也容易被大股东控制, 从而导致异化成为代表大股东而非全体社员的合作社。同时, 社员向合作社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定价以及成本和收益的分配等成为越来越难以协调的问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 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 整体上较好的改善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环境, 提升了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规范化程度。但在支持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以下亟待改善的问题和不足。

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存在误区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协会在登记机关、法人性质、经营宗旨、收益分配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前者在工商部门登记, 属经济法人, 能够从事盈利性的经营活动, 按惠顾额 (或交易量) 和成员出资进行收益分配;后者在民政部门登记, 属社会团体法人, 不得从事盈利性经营活动, 也不存在收益分配。与农民专业协会等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相比,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促农增收方面更具优势, 理应成为政策支持的重要对象。但调查发现, 不少农户甚至一些部门官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不深入, 存在将专业合作社与协会的概念相互混淆的现象, 在政策支持上也采取了同等对待的方式, 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和政策绩效发挥。

2.政出多门影响政策绩效发挥

目前, 对合作社扶持的力度虽然在不断加大, 但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缺乏必要的指导, 使合作社在申请政策支持时无所适从。以省级部门为例, 农业厅、畜牧食品局、农工委、财政厅、科协等部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合作社综合协调和领导机构, 对合作社进行服务和管理的体制不顺。各部门分别从自身业务角度出发, 制定或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或优惠措施, 但多数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手段仅停留在资金的拨付上, 既未监督扶持资金的使用效果, 也较少关注合作社内部制度建设。同时, 各部门之间缺少通盘考虑和横向联系, “散沙式”和“分割化”的支持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协调性, 使得合作社要么在某一方面重复受惠, 政策效益低效, 要么在一些薄弱环节得不到有效支持, 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持政策绩效的发挥。

3.支持政策瞄准机制存在偏差

公平和效率是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 因此, 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 关键是要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平等发展的支持平台, 重点是要针对合作社发展的薄弱环节加以支持。从这个角度讲, 一是支持政策应能够惠及所有的合作社或至少是所有的合作社有获取支持的公平机会;二是对合作社的支持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合作社支持重点应该有所差异。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于政府支持的规模偏好性和示范偏好性, 导致企业主导的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得到了更多资金的支持, 而很多仅需较少启动资金就可运作的由农户组建的小型合作社却往往难以得到支持, 仍然属于一种扶大扶强不扶弱的打造典型示范社的支持方式。调查显示, 目前基本上每个县只有1~2个成为省级示范社的合作社才能得到省级专项资金的支持, 其他类型的合作社都很难得到扶持。此外, 在对合作社的支持上缺乏针对性, 未能认真分析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应该支持和急需支持的关键环节, 进而相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4.政策支持方式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 四川省对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基本上还停留在两个层面:一是一次性的资金拨付, 对纳入省级示范社支持范围的合作社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二是间接性的项目支持, 主要是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 对合作社的一种倾斜性安排。总体上, 这两种合作社支持方式还显得较为单一, 既没有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撬动社会资金的持续投入, 也缺乏对合作社支持措施的通盘考虑, 诸如以奖代补、技术支持、配套金融政策等各种支持手段不是缺乏就是缺少协调运用。

5.对能力建设的支持政策欠缺

当前, 在合作社政策支持上重创建、轻能力建设的现象较为突出, 普遍存在缺乏科学规划, 没有人才保障, 科学管理跟不上, 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调查发现, 无论是公司领办、大户带动的经营较好的合作社, 还是农户组建的经营松散的合作社, 甚至是一些省级示范社, 从理事长到普通社员都没有完全了解合作社发展的主旨和运营机制, 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思路也都较为模糊, 相应的财务制度和社员账本也都没有建立, 合作社的运作能力还很弱。然而, 恰恰在合作社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政策却最为缺乏, 这也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不够规范的重要原因。

6.配套政策存在普遍缺乏现象

调查发现,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的土地、税收、金融、保险、担保等配套政策要么存在缺位, 要么即便有支持政策出台但在现实中却难以操作。如, 由于国土部门对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格控制, 场地建设已成为一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合作社扩大发展规模所面临的头号难题。新合作社法虽然确立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 给予了合作社法人资格,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抵押担保政策支持, 合作社普遍存在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配套政策的普遍缺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三、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的建议

1.明确政策的支持对象和范围

一是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合作社成员等加强合作社基础知识的培训力度, 使相关职能部门、社员等正确认识合作社与协会的异同。二是明确合作社支持政策的覆盖范围, 建议将内部章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决策民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下一步重点支持的对象, 逐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培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主体。

2.整合部门资源, 提高政策绩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文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 依照本法规定, 依据各自职责,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因而建议, 一是应依法将农业主管部门 (省农业厅等) 明确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协调和领导机构, 由其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对合作社支持政策的相互衔接;二是将各部门出台的合作社支持政策做到最大限度的整合, 并与合作社发展的需求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三是建议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业务性质针对合作社的不同环节加以支持, 避免不同部门之间政策的相互交叉而导致的政策低效。

3.建立分类引导的政策机制

对合作社的支持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而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建立分类引导的政策机制。一方面, 对于由同质性农户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重点应加强对其经营能力提升的支持, 确保合作社能够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带来一定的收益, 并指导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 对于公司领办型和大户带动型的合作社, 本身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 重点应加强对其内部制度建设的支持, 确保合作社不被公司和大户控制, 维护农民在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

4.创新政策支持的手段方式

一是提高支持政策的覆盖面, 适当降低单个合作社支持的金额, 变个别化的支持为普惠式的支持。二是增强支持政策的持续性, 变一次性的资金奖励为多年持续性的支持, 并根据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决定支持的重点与方式。三是创新多元化的支持手段, 除了财政资金支持之外, 在项目建设、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四是探索将农业项目下达给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实施, 在为合作社提供收益机会的同时, 带动合作社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五是综合采取以奖代补、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合作社发展。

5.加大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重点加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能力、生产加工能力、营销拓展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其一, 协助合作社理清发展思路, 指导合作社编制发展战略或规划。[3]其二, 重点加强对理事长、财务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切实解决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其三, 支持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业所需仓储、冷藏、初加工等项目建设。其四, 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与超市、农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销衔接, 提高合作社带动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其五, 支持合作社加强信息化建设, 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6.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

一是出台专门针对合作社的税收政策, 解决在税务登记、税务申报、发票领取等方面的困难。二是出台专门针对合作社发展的土地政策, 对合作社所需的生产、加工、仓储等建设用地提供必要的支持。三是出台财政性贷款担保公司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的政策, 制定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互助保险的政策措施。四是探索出台专业合作联合社发展的支持政策, 引导合作社之间开展联合与合作, 增强服务功能和经营能力。

摘要: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笔者通过对四川省不同类型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实地考察和分析, 在文中总结了处于不规范发展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些新态势, 并针对当前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态势,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徐旭初.合作社文化:概念、图景与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评论, 2010, (01) .

(2)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 2009, (05) .

上一篇:高一800字时间作文赏析下一篇: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