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

2024-05-04

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共8篇)

篇1: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

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全国总工会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组织并引导到为实施“十一五”计划建功立业上来,这是对过去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的提升和发展。近几年来,公司工会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收到了可观的成效,对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企业员工对开展这一工作的认识不够,活动开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够,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本身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和提高。在此,我就如何提高认识、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等,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认识,履行职责

1、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突出工会维护职能的本质要求。《工会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工会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组织员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是《工会法》赋予工会的职责,体现了工会服务企业、教育员工的职能。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员工的最大利益就是有岗位、有活干、有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这一切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工会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正是适应了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从整体上对员工利益的根本性维护。

2、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贯彻落实依靠方针的重要体现。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广大员工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的无形资产和不竭动力。全心全意依靠员工,是工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出发点。工会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工会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的最佳切入点。常言道:有“为”才能有“位”,工会工作如果不能自觉地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工会工作就没有影响力,工会也就没有地位。我们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必须紧贴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围绕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保证交货期、提高效率、安全生产、管理升级、市场开拓来展开,为实现公司的新事业计划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展示工会的新作为。

二、整合创新工作,坚持四个结合我们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践中,不仅要继承以往好的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也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在创新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探索、创新。

1、全面整合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

多年来,东风公司为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创新精神、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围绕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保证交货期、提高效率、安全生产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改进改造、革新挖潜、节支降耗、修旧利废等活动,采取的形式有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青年“五小活动”、QCD改善等等。这些活动内容大多交叉重复,部门繁多,形成多头管理,而实际上是而这些活动的实质,又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一致的,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工作进行整合。

(1)、将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青年“五小活动等等这些类似活动通通纳入到群众经济技术创新之中,统一组织,统一形式,明确职责,规范管理。

(2)、把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与QCD改善结合起来,合力推进。QCD改善是公司合资以来,从日产导入的一种新的现场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样板线”,在质量、交货期、成本、安全、人员培训以及设备管理等

诸方面加以全面改善,被称为是一场管理革命。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也是针对产品质量、设备工装、工艺技术、降低成本、安全环保、员工素质教育等进行改进、改造、创新,达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我认为有必要把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与QCD改善结合起来,合力推进。理由其一:两项工作相互交叉,内容相似,工作流程、活动目的基本一致。理由其二:两者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群众性创新可借鉴QCD改善的工作模式,QCD改善又可以利用群众性创新的广泛的群众性,使QCD改善活动的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形成全员参与改善的局面,理由其三,两者结合,可集中力量进行管理和推进,发挥工会组织的群众性优势和QCD改善部门的管理优势,提高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与QCD改善的工作效率。

2、做到四个结合,坚持创新与本职工作相结合。本职工作是员工最了解最熟悉的领域,技术熟练,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易于出成果。很多著名的创新成果、杰出的创新人物都是从本职工作中干出来的。因此,必须倡导创新与本职工作相结合,走岗位成才,岗位创新创新之路。

坚持创新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相结合。所谓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往往就是企业的效益增长点,关乎企业方针目标的实现和进一步的发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对准重点和难点开展,往往收到显著的效果,体现创新的威力。

坚持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靠的是人才的素质,在新的形势下,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创新型的人才,纵观那些著名的企业,无不是得益于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企业得到长足的快速发展。那么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就是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新机制,在造就技能型员工队伍的基础上造就一批创新型的员工。

坚持创新与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群众性经经济技术创新应瞄准产品的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结构调整攻克难关,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开辟道路,保证产品始终处于技术前沿。要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与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必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把技术进步放到创新活动的突出位置,努力实现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技术含量型转变;二是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三是以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科技管理”转变。

三、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挖掘员工的智慧和才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建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形成一种创新文化,使创新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成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机制,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长久稳定的开展下去,持续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1、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分配利益的关注与追求,是激励其工作热情的主要动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一样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提升广大员工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广大员工的参与热情。

(1)建立合理的物质奖励制度。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奖励是激励的重要措施,也是对员工参加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价值的认可。工会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要在坚持荣誉奖励的同时,合理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创新奖励要与员工的工资收入相适应,使员工在创新活动中尝到甜头,体会到创新的实惠与乐趣。

(2)建立多样化的精神奖励制度。对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中成绩突出、贡献量大的员工,要作为劳动模范、优秀员工评比的首要条件,对创新成绩突出者优先聘请职称,或低职高聘,安排参加再学习,提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机会。

2、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价,是衡量员工创新成果的手段,也是对成果进行奖励的依据,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评价机制,把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真正体现出来。一是成立一个项目评审

鉴定委员会或者评审鉴定组。成员由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项目的立项进行评审,对完成的项目进行鉴定,保证评价鉴定结果的权威性。二是制定一个项目评审鉴定细则。使创新项目的评审鉴定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规范。三是建立创新成果展示制度。对评审鉴定的创新成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成果发布会,举办一次创新成果展。创新成果是员工劳动的结晶,也是创新能力的展示。用员工自己创造的成果来鼓舞全体员工,可以激发其发明创造、技术革新、QCD改善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更多新的优秀成果。

3、制定一个清晰的工作流程。

为了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规范有效运行,必须制定一个程序清晰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提高创新活动的操作性,让广大员工清楚活动的过程,让活动组织的各部门(工会与QCD部门)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保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有序有效运作。

篇2: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

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先进文化的代表性、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迫切性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应当在坚持群众主体性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业态等方面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创新。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群众文化具有地域性。很多群众文化活动主要在部分区域流行,这样就呈现出地区差异。例如,河北省民间戏曲主要流行河北梆子,而河南省则流行豫剧和河南坠子;二人转主要盛行在东北地区,在南方地区则很难流行。

2.群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群众文化工作广泛联系着人民群众,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群众文化这种性质,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的丰富性。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力所能及的,都应成为群众文化工作内容。专业艺术的所有门类,在这里都有用武之地。这种无所不包,无所不备的工作内容,形成了群众文化工作的鲜明特点。

3.群众文化具有相对的狭隘性。群众文化可以构成某一地区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形成团体压力,对与众不同的人或颇为突出的个性给予打击、封杀。群众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那只是针对整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或社会文化的

1状况而言,具体到某种特殊的群众文化,则往往是相对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单调的。一些群众文化缺少更新。所以如何指导创作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思考,成为了重中之重。许多事实表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乘机而人,导致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黄赌毒现象滋生蔓延,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群众文化具有多重功能。由于产生于民间,并无系统的提炼和精致的分化,群众文化往往身兼数种功能,集娱乐、艺术、技能、教化于一身,使公众在参与群众文化创作、欣赏群众文化产品、享受群众文化成果时得到了多重满足。在新形势下,很多农村和不很发达的城镇,群众文化仍然是满足人们多种精神需要的重要方式。所以,扶持群众文化,并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也是关心群众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二、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意义

1.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新的形势下也有了新的变化。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越来越丰富,对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只有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创作和推出大批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2.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需要。

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社会越发展,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越迫切。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迫切要求培育起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可以说,只有坚持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才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推进群众文化创新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要。

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

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涤荡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文化,在吸收世界有益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始终保持我国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推进文化工作创新。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使先进文化充分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变动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意识的思路

如何加快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动力和途径就是改革、就是创新。群众文化工作要想适应新时期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1.运行机制要创新。群众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以优质的文化资源为龙头,以集约化、一体化运作为主要形式,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打响品牌、创造优势,努力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转型,形成科学合理的群众文化发展格局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重点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人才、资源的分割、浪费问题,使公共文化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二是解决群众文化机构内部运行的机制问题,使之增强动力、充满活力。

2.活动要创新。要用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的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

人。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根据新形势下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广大群众的新期待,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举办踏青、植树、龙舟竞渡、赏月等活动。积极关注和支持群众自发组织的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等业余活动。

3.基础设施要创新。当前,在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提高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已势在必行,并应将其纳入城市、集镇的总体规划,努力使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成为所在地区的“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区域文化的中心和辐射源,对周边相关产业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4.理论要创新。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以探索建设先进群众文化的真谛;二要在群众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情况,汲取新经验,提出新思想;三要形成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者和群众文化实践者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新机制,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篇3: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如何创新

一、植根群众, 汲取创新灵感

文化本身就是人民物质劳动的产物, 群众是文化的根本缔造者, 为了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创新, 首先要做的就是植根群众, 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 分析群众对文化形式的认同, 调动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才能使当前的群众文化工作获得更好地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越来越多的群众懂得了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一些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在个别地区开展起来, 这显示出了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接受程度, 在此基础上, 相应的部门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对群众文化区域性、可行性、特殊性的把握, 只有建立在群众需求的基础上, 才能逐渐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 才能深化文化活动的主题, 才能调动更多群众的参与, 发挥群众的创造性来使得群众文化工作取得创新进展, 使其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除此, 在了解了群众的需求之后, 还需要为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培养先进的文化积极分子, 树立典型来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的热情。要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馆的作用,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 来构筑群众文化网络, 广泛开拓组织渠道, 更好地促进群众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更新内容, 做到因地制宜

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需求, 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 人们往往会有文化方面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就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内容里面。为此, 要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创新, 就要不断更新文化活动的内容。若是对同一个文化选题总是没有新意, 重复开展相同的文化活动的话, 这样就难以达到为群众服务的目标, 因为这病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具体的文化需求考虑在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样就给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文化工作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先进文化、精神的基础上, 要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给予群众以正确的价值引导,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我国的很多文化和节日有很大的联系, 为此, 就可以以节日为突破口, 开展多种的文化活动, 诸如在清明的时候可以组织群众踏青, 在七夕的时候可以开展交友party等, 这样不但可以和群众的具体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还能够弘扬民族的文化, 可谓是一举两得, 也很好地实现了文化工作创新的目标。

三、队伍建设, 提供专业服务

群众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要对文化工作进行创新, 归根到底还是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 为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筹建相应的人才队伍。选拔那些专业能力强、作风务实、爱岗敬业的先进人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就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其一, 加强人才选拔。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其不但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对于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有所了解, 为此, 相关部门可以从高校引进相应的人才, 使其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团队建设。其二, 完善人才培训。除了吸纳新型复合人才, 还需要对当前的文化工作人员加以必要的培训, 使其能够对相应的知识、技能有所了解, 使其能够和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健全了人才队伍, 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 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地域性的文化活动, 这样对于文化工作的创新有着很大的意义。

四、融入市场, 加强商业运作

以往群众文化工作往往是依靠政府的拨款来维持, 但是这对于文化工作的开展仍然是杯水车薪, 为了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长远发展, 就需要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充分融入市场化运作方式, 只有利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 才能给予群众文化工作更旺盛的生命力。相关部门可以将一部分的基层活动进行收费处理, 诸如舞蹈兴趣班、文化剧场演出等, 这样就能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 为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奠定经济基础。并非收费就会让群众难以接受, 实际上, 这种收费的方式不但可以增强文化活动的质量, 还能让群众更加珍惜参与活动或观赏文化活动的机会, 这样对于宣扬文化精神, 提高文化生活品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种方式, 相关部门还可以与企业合作, 加强广告宣传, 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的品牌, 相关机构也能从中获得一定发展基金, 这样对于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实际上群众文化介于艺术文化和市场文化之间, 要更好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就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渠道来将其传播和推广, 这样才能加深群众对于文化理念的认同。

五、总结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言, 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就会产生更高的要求, 文化需求正是人们产生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求。故而, 只有对当前的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创新, 才能使其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使其能够在文化活动中追寻自己的文化诉求, 在其中得到身心的满足。本文提出了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措施, 旨在更好地加深人们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解, 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选萍.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13) .

[2]徐金玉.新时期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及要点[J].群文天地, 2011 (15) .

[3]余伟.浅谈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创意设计与大众审美情趣[J].才智, 2011 (24) .

篇4: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

一、强化群众观念,增强服务本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泉,来不得丝毫马虎,容不得一点懈怠,出不得半点差错,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极端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发动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才行。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帮助,自觉自愿地增强服务本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才能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

一是必须相信群众,才能服务群众。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石,这是我党历经沧桑却永不改变的无悔追求。作为一名群众工作者必须相信群众,信任群众方能服务于群众。群众的生活习惯,工作状况,交流方法,沟通渠道,表达方式可能与工作者有异,这就需要群众工作者耐下心去,沉下性子与他们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与群众建立起了信任桥梁,就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一切都会顺畅,什么都会好办。

二是必须以群众为本,才能心系群众。做群众工作必须心中有群众,自觉自愿地把群众当朋友,平等相待,用诚心、真心、爱心去做工作。坚决杜绝表面上尊重群众,心里藐视群众的现象发生;彻底摒弃当官做老爷思想,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把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不结穷亲,不尊重民意的想法扔掉,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把打着为群众办事之名却行为少数人或小团体办事之实的习惯放弃,要多想群众之需,群众之难。

三是必须尊重群众,才能贴近群众。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群众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外,对精神文化需求日渐多元,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逐步增加,这必然会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的民主权力是否贯彻执行,落实了多少,恰恰反映在群众情绪上,群众情绪也成为衡量群众工作的晴雨表、试金石。群众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工作人员对这些情绪不加区分的搪塞,不论是非的驳斥甚至是毫不关心地漠视,放任群众情绪扩散,这是一个群众工作者的致命伤,工作中必须坚决杜绝。

四是必须关心群众,才能依靠群众。 古人云,“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因此,群众工作者要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凡是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的所有事情,要做到寸土必争,毫利不让。只有维护好群众的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为群众谋福祉,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只有深入基层,接触群众,关心群众才能了解问题,发现困难,要注意发现和总结群众经验,倾听群众呼声,才能消除群众工作者与群众之间存在隔阂。有人说,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就是要求我们同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群众的生活,努力提高群众对我们领导干部的信任度。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办事情,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工作方法

群众工作在我们党的历史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持了优良的传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入新时期、面对新形势,群众工作呈现出对象多元、内容多样、环境多变,我们一些群众工作者明显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因此,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综合运用各种办法,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优良传统决不丢。干部好坏由群众说了算;工作好坏还是由群众说了算,这是我们党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机制,任何时候都不能丢。面对评议结果要坦然接受,我们党的好传统、好方法、好经验,在新形势下我们做群众工作不仅不能忘记,更不能丢掉,而且要还要继续长期坚持下去。

其次,依法行政不能违。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做群众工作,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自身要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不违法。

第三,坚持原则抓引导。 对待群众诉求,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沟通情况,增进了解,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坚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榜样。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群众学会运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发动群众要民主。宏伟的目标和蓝图,只有把群众动员起来,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有可能实现。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最高标准。俗话说“十个手指不相齐”。

第五,理论联系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因此,做群众工作要积极应对实践挑战,从实践破题、用实践立论、拿实践作答,把大道理化作群众听懂的家常话、讲明白的体贴话,为他们解疑释惑,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使思想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架起理论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提升理论大众化的需求人气,不断增强理论的现实感召力。

篇5: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当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群众工作出现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不少新挑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一、当前群众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群众工作涉及的问题日趋复杂,处置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以及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各种合理诉求和无理取闹相互纠缠,各种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相互碰撞等等,使群众工作越来越复杂,处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矛盾冲突与利益趋向多元化,影响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一是直接的利益冲突和间接的利益冲突并存。由于沟通、诉求等机制不健全,民意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表达和释放,同时一些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少数不法分子与少部分群众无目的参与相互交织,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二是合理诉求与不合理诉求并存。群众反映的问题,有的由于初次信访重视不够,该解决的没有解决,导致矛盾激化。但也有个别群众,对政府或相关方提出过高要求,不满足则不罢休,越级上访、重复访和集体访。三是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并存。当前许多矛盾基本上都是非对抗性矛盾,但也出现了一些对抗性矛盾的矛头和倾向,一些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事先有策划和有组织。就如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医闹”专业队,那里有医患纠纷就介入到那里。

(三)社会环境和群众思想的变化,给群众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转型、社会的发展,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和新的社会群体,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就业保障等工作领域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大量增加,给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四)基层政府执政资源日益短缺,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目前,不少掌握重要资源的部门都是上级垂直管理,财权和人权被“条条”控制,而事权则更多的向基层倾斜,县、镇政府因缺少执政资源和手段,群众工作开展受到很大制约。

二、开展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与上级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国家、省相继出台了不少惠民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一般要求县、镇在资金上要相应配套。而作为欠发达地区,县、镇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特别是乡镇政府更是入不敷出,配套资金很难到位,因而一些惠民政策、项目实施不能及时兑现或难以落实,导致群众有意见。

(二)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滞后,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收费收税到税费改革、从职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相当部分基层干部还未能适应转变,同时存在知识和本领上的“恐慌”,在做群众工作时,显得束手无策,经常出现“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尴尬局面。

(三)部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难发挥,与群众期待不相适应。由于村级干部工作任务重,待遇偏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多数优秀年轻能人不愿担任村干部。此外,村级无经济实体,没有集体经济积累,“空壳村”现象仍在不少地方存在。干部素质能力的不济加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基层党组织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办好事,办实事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抓科学发展,解决群众工作物质基础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群众工作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把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努力把“蛋糕”做大,提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能力。在稳步提高群众收入的基础上,兼顾公平与效率分好“蛋糕”,提高群众福利待遇,(二)抓改革创新,解决群众工作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建立健全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群众团体和信访部门的作用,畅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引导上访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诉求,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二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普遍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防止出现决策失误,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失误。三是建立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以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对待群众,化解冲突,解决问题。

(三)抓学习提高,解决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一要加强干部同群众的交流和联系。对近年的选调生、考选的公务员、军转干部等,要加强工作培训,加强宗旨观念教育,积累群众工作经验;对机关工作的干部,通过轮岗、到基层挂职锻炼,参加工作组等方式,深入到群众之中,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和工作能力;对领导干部,切实抓好领导干部联系点、蹲点调研制度等的落实,使他们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见和建议。二要注重实践锻炼,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多渠道多形式让干部到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锻炼,在工作中接触群众,了解实情,增长才干。三要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关键要实现“五个转变”:领导方法上实现由行政

命令向教育引导转变,更加注重用民主协商的办法来解决群众的问题;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工作重心上实现由群众上访向干部下基层转变,更加注重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工作方法上实现由“堵”向“疏”转变,更加注重用合理引导和科学分析的办法来处理复杂问题;工作力量上实现由少数部门努力向各部门齐抓共管转变,更加注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员,全方位服务群众工作的格局。

篇6: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近年来,鹰潭市把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按照“打基础、立规矩”的要求,以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村民事务理事会、数字鹰潭建设等三项基础性工作为抓手,着力构建各级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以开展卫生清洁工程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能够促使干部深入下去、群众发动起来的工作载体。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群众工作平台的缺失,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找到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鹰潭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将卫生清洁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切入点和有效载体,自2008年下半年在全市全面开展了卫生清洁工程。将这项工作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垃圾处理是每家每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对垃圾处理进行有效管理,涉及到每家每户,工作涵盖面广、渗透力强、反复性大。做好此项工作,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各级干部必须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掌握实情。卫生清洁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要在基层党组织和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联系和服务群众从抽象概念变成具体行动,从而全面带动各项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能否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实际上反映了是否具备对广大群众进行广泛社会动员和有效社会组织的能力,是否具备处理好大量、复杂、紧迫的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问题的能力。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鹰潭市在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一开始就把卫生清洁工程作为最基础的工作抓在手上,始终保持高位推动的态势,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全市各级媒体连续开辟专题专栏,为卫生清洁工程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同时,组织召开乡镇干部大会、村组干部大会、群众大会,组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动员宣讲,把搞好垃圾处理的要求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促使卫生清洁工程全面铺开。实践证明,卫生清洁工程的开展,不仅改变了广大群众的卫生陋习和居住环境,而且找到了新形势下干部沉下基层,充分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的有效工作载体。

以建立村(居)民事务理事会为总抓手,充分发挥群众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主体作用。

有效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基本要求。鹰潭市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要把这项工作搞好,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途径。经过试点探索,我们感到以自然村为单元普遍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是最好的办法。

鹰潭市采取公推直选方式,按照“代表性、公认性、先进性、稳定性”的要求,让群众公认、有较强理事能力、办事公道正派的人入选村民事务理事会。同时,为切实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的自治作用,我们从细处着眼,从易处入手,让理事会从卫生清洁这一群众能做、群众想做的事情抓起,通过有效带动群众扎扎实实开展卫生清洁工程,不断锤炼理事会组织群众、带动群众、管理集体事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村民事务理事会参与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综治维稳等各项工作,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实践平台。在认真总结村民事务理事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城市社区建立居民事务理事会,着力实施“3+3”居民自治基本模式,通过解决10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活力,努力形成党领导下的群众自治的新方式。

以数字鹰潭建设为支撑,不断探索有效管理社会、服务基层群众的新手段。

当前,由于网络等信息化媒介已成为党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为此,鹰潭市以数字鹰潭建设为支撑,旨在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综合信息系统,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首先,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结合,在全市开展信息统一采集,系统掌握群众的居住、就业、社保、计生、教育等多方面基础信息,使政府可以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提高了群众工作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其次,大力推进天网工程、公安大情报系统、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等电子系统建设,完成了社区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为群众创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三,整合网上行政办公资源,推动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化手段,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有效行使监督权,提出意见建议和合理诉求,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第四,积极推进利安城乡社区电超市项目建设,满足群众购物、缴费、咨询等多种需求,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打造一个方便快捷的综合性多功能服务平台。

以建立各级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为保证,努力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局面。

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深入群众,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为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鹰潭市通过机制创新,以制度建设来切实保障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自2008年8月份开始,鹰潭市建立并完善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挂点督导乡镇工作机制,要求以乡镇为单位,由市四套班子成员和市法检“两长”及市直有关部门以挂点调研、督查、指导的方式,分别对全市乡镇10个方面重点工作进行督导;各县(市、区)协同联动,以挂点包乡形式,明确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督导工作的责任分工。同时,不定期、不打招呼地对市直部门挂点驻乡干部和县(市、区)包乡干部以及乡镇科级干部在岗情况和深入基层情况进行抽查,将发现的问题通报全市,促使各级干部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此外,为促使各级干部将深入群众作为工作习惯和工作常态,持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干部下基层活动。2010年扎实开展“各级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通过组织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促和谐,促进各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同群众打成一片,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几年来,鹰潭市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经常性工作,贯穿于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城乡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得到夯实,所形成的群众工作政治优势正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优势,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了对群众的有效管理和服务。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到: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从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抓起是前提。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鹰潭市立足群众实际需要,从卫生清洁这个繁琐细小却又关系到广大群众生活环境改善的事情入手,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鹰潭市在江西省率先实施免费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关心工程”,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将20000份通告发放全市所有农村和社区,抽调上千名基层干部逐户对患儿进行登记造册,并充分利用数字鹰潭平台,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彻底调查摸底;同时将农村和城镇患儿分别纳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大幅提高报销比例。该工程实施以来,已成功为205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免费手术,成功率100%,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和尊重群众主体作用是关键。

人民群众是一切工作的主体,这是群众工作路线的一个重要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鹰潭市通过村(居)民事务理事会建设,让位群众当主角,凸显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动群众把该自己管的事自己管好、该自己干的事自己干好,做好了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村(居)民事务理事会主动协助各级党政组织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重点难点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激发出来的活力、做好群众工作凝聚起来的合力,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劲动力。2010年6月,鹰潭市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涝灾害,村民事务理事会迅速行动起来,及时组织20多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动员群众村帮村、户帮户、邻帮邻渡过难关,为鹰潭市夺取抗洪救灾和灾后创建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注重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基础。

篇7: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

(2011年7月22日)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是构建和谐湖北、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更为迫切、要求更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巩固我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成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现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尊重民意、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二要坚持依法办事原则,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让执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做好群众工作的行为准则。三要坚持群众主体原则,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四要坚持服务为先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保障群众权益。五要坚持实践创新原则,联系实际,大胆实践,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不断探索群众工作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

3、总体要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工作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谋划,丰富群众工作内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群众工作齐抓共管和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格局,把我省群众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解决突出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4、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水平,实施改善民生重大措施,逐步扩大民生工程范围。每年省级新增财力的大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努力满足群众在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基本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强对涉及民生的政府专项资金、惠民补贴资金、群众负担和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逐步增加民生指标在各类综合性考核中的权重。

5、切实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并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帮扶政策和担保体系,加快各级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建设,利用好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权益。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和监督,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6、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接续办法。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企事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制度。

完善大额医疗保险办法,扩大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加快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及时结算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7、扩大教育、卫生和文化公共服务。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落实财政对教育的优先保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解决好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三类残疾儿童上学问题。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规范幼儿园管理。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落实,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抓好重大传染病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活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抗灾救灾、旱涝保收能力。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健全饮用水安全运行的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度,满足农村中小加工企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电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通村公路断头路、循环路建设,加强山区通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乡镇、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普及环保清洁能源。

9、积极做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工作。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建立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专项补助资金,落实重要商品储备调控制度,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增强价格调控监管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价格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认真做好城镇贫困居民水、电、气等民生保障工作。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上涨过快势头,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10、加大对城乡特殊人群关爱帮扶力度。

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工)委成立关爱农村留守人员工作领导小组,由本级党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增加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依托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乡镇留守人员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留守人员服务室。广泛开展以生产帮助、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邻里关照互助活动。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重点抓好留守老人生活上的照顾、身体上的医护和精神上的安慰。大力推进适合留守妇女的创业就业培训,帮扶留守妇女搞好生产,提高留守妇女增收致富能力。重视做好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安全保护、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等工作,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志愿服务活动,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加强问题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流浪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等人群的服务管理。

11、做好扶贫助困和移民工作。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切实抓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不断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全力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努力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提高扶贫搬迁补助标准,重点解决环境恶劣地区特困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采取产业化扶贫、发放贴息贷款、“雨露计划”转移培训等多项措施,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进行扶持。建立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和特殊群体关心帮扶制度,维护病、老、孤、残、智障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加强残疾康复和预防工作,研究制定对残疾人特殊困难的社会保障政策。将移民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整体工作范畴,切实做好移民的社会适应和融合工作;积极组织开展移民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就业技能培训;认真落实各项移民帮扶政策和措施,鼓励移民开展自主创业活动,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提高生活水平,使广大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12、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强化执法监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长期不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履行程序,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征地拆迁行为。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矿山、交通安全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保障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严肃查处环境保护方面的违纪违法行为。加大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力度,治理行政事业单位和经营服务性单位乱收费和加重企业负担问题,着力整治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规范企事业单位转制行为,加大对下岗职工的关爱帮扶,积极推进遗留问题的解决。严肃查处群体性事件、重大责任事故及执法司法不公等背后的腐败案件和渎职行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13、保障群众民主权益。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推进企事业单位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事项公开。涉及企业重大决策和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问题,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完善村(居)务“五议五公开”、校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制度,加大落实力度,扩大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

14、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

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作为重大改革方案出台、重大决策作出、重点项目实施的前置程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科学周密的稳定风险评估。凡未经风险评估或评估不过关的重大事项,一律不予决策研究,更不得擅自实施。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法规、重大决策、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等,都要通过座谈会、听证或向社会公示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意见要认真吸纳,反对意见较多或意见分歧较大的,要慎重决策。

15、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群众建议征集制度,引导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积极献计献策。支持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渠道,落实行政复议权利告知制度。畅通人民来信绿色通道,不断拓展省(市州、县市区)长信箱、专线电话(传真)、网上信访等多种渠道,引导群众更多地以书面形式表达诉求。加快信访信息系统建设,方便群众网上投诉和查询。

16、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研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每年就1-2个重点问题,到条件最艰苦、矛盾最突出、社情最复杂的地方深入调查研究,每年下基层的时间不少于30天。认真落实蹲点调研制度,领导干部要结合各自分工,建立不同类型的基层联系点,选择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协调有关方面研究解决。对各种涉及群体性事件问题,领导干部要亲自到一线,面对面地做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在重大节日、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领导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网络健全、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及时收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收集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17、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坚持日常排查、专项排查和重点时期集中排查相结合,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把“调判结合、调解优先”贯穿于司法审判全过程,在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行政调解室,在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建立人民调解员制度,实现“三大调解”联调联动、有机衔接,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的群众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调处过程的法律援助,组织引导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和调解活动。建立群众工作台账和定期分析制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明确责任,及时化解;重大、敏感信息及时报告上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18、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四访四包”制度。

领导干部要坚持“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的“四访”制度。省级领导干部每年、市(州)领导干部每季度、县(市、区)领导干部每月至少接待群众来访一次,县(市、区)每周要明确一名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接待群众来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要随时接待群众来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职责和特点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阅批群众来信。纳入领导干部“四访”的信访事项要落实“包掌握情况、包思想教育、包调处化解、包息诉息访”的“四包”责任制,努力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19、建立健全处理突出问题综合协调机制。对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土地和山林承包经营纠纷、城镇房屋拆迁、劳动保障、涉法涉诉等问题,组织专门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对跨地区的信访问题,由上级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对跨部门的信访问题,由本级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对人事分离的信访问题,明确本级有权处理的职能部门为牵头单位,相关单位或地方配合解决;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由各级政法委组织协调有关政法机关受理。

20、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国有企业要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财力物力保障,对于群众工作涉及的人员调配、办公场所、交通工具等,要优先安排,对专项工作给予专项支持。根据财力,逐步调整增加对村(社区)转移支付经费,适当提高村(社区)干部和专职工作人员的补助。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群众服务场所的硬件建设,强化党务、政务、村(居)务、服务、商务“五务”合一功能,服务场所日常运转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服务场所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县级以上政府建立信访解难基金,对诉求合理但无相应政策规定、生活确有困难的信访群众,本着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给予适当救助。

21、建立健全巡视督查制度。各级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干部、群众代表组成的巡查组,全面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经常性督查与阶段性督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全面了解民情动向、舆论动态以及群众工作的实际情况。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群众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22、落实群众工作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群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听取两次群众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对群众工作实行党委、政府“双线领导”,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工)委成立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本级党(工)委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群众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省、市(州)每半年召开一次,县级每季度召开一次,乡镇(街道)每月召开一次。选择部分市(州)和县(市、区),在信访局的基础上开展“群众工作部”试点,“群众工作部”引入联合办公机制。各地要积极整合力量,健全群众工作机构,形成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群众工作体系。

23、建立群众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办法,把群众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与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奖惩任用挂钩。健全群众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群众工作纪律、损害群众利益、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行为,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24、健全基层群众工作网络。加强省、市(州)、县(市、区)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建设;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或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设立群众工作站;依托村(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代理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审批的事项。充分发挥城乡社区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功能。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把群众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力量,掌握本单位、本系统的群众工作动态,协调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25、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放到基层,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把工作重心转到群众工作上来。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党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形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重点选好配强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书记。对群众工作战线的干部职工,在政治上关心成长进步,在工作上创造必要条件,在生活上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探索建立后备干部和新提拔干部到群众工作部门锻炼的制度,把群众工作部门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基地,建设一支乐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有奉献精神、年富力强的群众工作队伍。

26、增强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领导干部要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27、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把群众工作理论作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观念,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依法办事观念,普及法律知识,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开展群众工作。善于和群众沟通,多说群众能懂的话、多办群众认可的事,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

28、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深化机关和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效能建设,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及“庸、懒、散”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投诉受理、政风行风评议和政风热线工作。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每年选择部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

29、正确教育引导群众。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增强主流思想价值观对群众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切实提高群众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深入开展社会诚信宣传引导,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及舆情监测研判,完善快速应对机制。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正面引导社会热点,解答群众疑惑,疏导群众情绪。

30、形成群众工作合力。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依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章程,切实履行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和信赖的“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认真做好团结各界、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培育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加强志愿服务者队伍建设。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要共同做好群众工作,形成强大合力,不断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篇8: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探讨

关键词:群众工作,迫切性,方法创新

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性、经常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 是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 使党的主张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真意拥护支持的实践过程。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历史。

一、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性

前段时间的西亚北非地区的骚乱以及政权的更迭都为我们拉响警钟。从本质上看, 这些国家正是由于内部充斥着政权腐败以及没有解决好的以民生为核心的问题, 导致了民众的种种不满情绪, 最终丧失了民众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 导致现行的政治体制解体, 国家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等问题。一个国家政权的巩固与民众对于国家政权的信任密切相关。著名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曾经指出现代化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本人也赞同这一观点, 社会的转型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急剧的, 旧的社会秩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而新的制度和体制的建立却相对滞后, 期间的真空就为一些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 社会出现了失序的状态。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所以也会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相似问题。这些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我们执政党所要思考的。国家的稳定与否在与执政党是密切相关的, 执政党获得群众的政治认同越多, 政党的执政基础就更加的巩固。新形势下, 巩固执政基础一个关键的工作就是群众工作。所以, 新形势下, 群众工作这样的基础性的工作更是不能放松, 应该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来看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无论是社会主体还是社会客体都不例外, 人们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流动空间, 利益格局重新调整, 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 所以, 社会需要新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

二、做好群众工作方法创新

1、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到底难不难做?这是每一个直接面对群众的领导干部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都认为群众很挑剔, 自己在做群众工作时, 感觉到一些困难。群众工作其实并不难做, 因为群众工作都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具体的事件, 只要是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 对待来访群众的态度正确, 就能处理好一些难题。对于真正有困难的要了解情况, 认真倾听, 也就是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如果我们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 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群众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在政策范围内, 把群众面临的困难真正的理解了, 用真心对待群众, 相信再大的问题也会化解。所以, 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应该带着感情, 理解群众的难处。经过对一些基层工作者的调研, 发现其中有做得好的, 被群众认可的;当然也不乏做的不好的, 自己在工作中产生厌烦情绪的。

2、维护权益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的核心就是群众权益的实现和维护。经调研, 我们发现, 大多数的问题都是涉及利益的, 比如拆迁问题和土地赔偿等等, 我们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 是否站稳群众立场是维护群众权益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做群众工作时, 是维护群众的利益还是损害群众的利益就是一个判断标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的一个演进过程, 先满足低层次的阶段, 再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做群众工作仍然是遵循这一理论, 做好群众工作不仅应该关注群众切身利益, 即经济权益。还应该关注群众对于知情权、监督权等等的诉求。所以, 当前来看, 做好群众工作应满足群众的高层次的需求, 就是政治权益, 文化权益的需求。对于群众的权益的满足其实就是理顺群众和执政党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要做好这一点, 就要求执政党制定政策时应该根据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了解群众真实的需求和愿望, 这样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 实现群众满意的效果。

3、整合工作资源, 拓宽工作渠道

做好群众工作, 必须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 不断完善和拓展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 更好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愿望。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 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 通过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 利用电子信箱等信息网络手段。当前, 很多官员都开通微博, 发表一些观点, 并且拥有很多粉丝。很多群众也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与官员实现一种互动, 官员开通微博办公也成为一种新的官民互动的媒介。这是当前群众工作中媒介的一个新变化, 当然也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增强回应力。当前, 各个地区都从不同的形式上实现了创新。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新的渠道的开辟, 可以得知, 群众工作可以不用非得面对面的解决, 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来解决一些客观的困境, 拓宽了群众工作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 学习出版社, 2011.4。

[2]本书编写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政干部读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3。

[3]祝灵君、齐大辉:《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创新》,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1。

[4]颜晓峰:《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3。

上一篇:明信片祝福语寄语下一篇:蔡旗完小地震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