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2024-04-30

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通用6篇)

篇1: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以高深知识为核心所展开的教育活动,高深知识的独特品质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特有内涵。(P33)

高深知识:高深知识,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是严谨的知识概念中的一种程度阐释。也正是因为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以至于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简言之,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所经营的知识的范围和层次。(P34)

高等教育本质:同教育的本质一样,高等教育无疑也是以培养、形成完善人格为最终诉求。但与普通教育所区别的将教育制度定义为: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柳海民《教育原理》将其定义为: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和规定。综合而言,高等教育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P69)

高等教育体制:体制是与制度密切相关的概念。体制是关于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规定的总称,反映着制度的静态的一面。对高等教育制度而言,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规则,也就构教育。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各国推进民主政治时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内容。它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就学权利公平,第二,教育条件公平,第三,教育过程公平,第四,教育结果公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教育公平的实现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当程度上还只是对理想的无限接近。(P109)

教育效率: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经过一定方式的配置,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切相连。当然,专业的出现也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有着内在关系。(P161)

专业培养目标:任何一个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作为专业的灵魂,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专业培养目标实际上是对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P168)

专业划分:专业划分就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P170)

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可以说,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P40)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P43)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3个层次。(P44)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P44)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P44)

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深受各地域文化历史的内在影响。在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布可分为东部大学、中部大学和西部大学。(P44)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从哲学和社会学的综合角度来看,它是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是由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客观结构以及作用方式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的确立和完善,人们对于系统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同时,作为一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功能并非是绝对积极的,正向的,也会有某些负向功能的产生。(P56)大学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指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大学的职能与一定的社会需要直接相关,包含一定的社会期待或预期的目的性。(P63)

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制度定义为: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郑金洲《教育通论》中

成了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P71)

贡献的大小。通常教育效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学术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的有效利用程度,二是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对高等教育而言,(P111-112)

学术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学校承担着人类社会知识生高等学校教师:指受过专门训练,在高等学校中对教育教产与再生产的任务,其中也包含着对知识活动进行管理的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负有职业责任的人。高等学校教重要使命。知识管理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相应的高等学师的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校在内部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上也须体现出自己的风格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从静态角度来看,高等学校教师专和特色。自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制度经历了重业化是指高等学校教师真正成为一个专业,高等学校教师要的转型,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P76)

成为专业人员,像律师、医生等那样作为一种专业得到社通才教育:是指培养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会的普遍认同。从动态角度来看,所谓高等学校教师专业较宽的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化,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大众教育:从量的角度来说,按照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属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做出有效的安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另外,它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等。

还以极为发达和比较开放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为前提,以高等学校学生: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

习的学生的统称。通常特指专科生(接受专科教育的学生)英才教育:从量的角度来看,按照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和本科生,有时也包括研究生。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未达到适龄人口的15%,即属高等学校学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有广、狭两种含英才教育阶段。马丁·特罗又指出,英才型阶段大学一般义之分。广义的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是2000~3000人的“共同体“。从质的角度来看,英才教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育是指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促进身心发展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狭义的高等学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校学生学习是指高等学校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人才的教育。其衡量尺度为,是否传授高深的学问,是否智能的过程。

处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尖端和前沿。

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科学教育:是指通过演示科学方法,教会学生辨认客观事径,手段和方法。它与“教法”、“教学方法”两个概念既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与能力的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教法对学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科学教育包括用,优良的教法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法,提高学习质四个方面:即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量。其次,教法也要受到学法的制约。

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专业:专业是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对熏陶与启悟的方式,使学生的本性、是一个常用的教育术语。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是高等学校的特点之一。合理设置专业是高等学校顺性达情,和谐发展,强调天性、个性及人格尊严,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社会效人文教育的核心与精髓。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果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专业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人文教育也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的出现不仅以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为前提,而且与自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

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不断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密

专业调整: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宏观的专业划分、专业结构的调整;其

二、微观的专业内部要素的调整。一般认为,专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宏观的方面,而专业内部要素的调整则属于专业建设的范围。进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的专业结构调整,这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是适应经济体制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P172-173)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国家、区域和学校三个层次。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高等学校中专业结构的状况是该区域教育系统功能的反映。专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即在高等学校中设置哪些从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单位。(P172)

高等学校课程: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学校内各种活动的总和。既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既指课内的,又指课外的。狭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系统。这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高等学校课程主要是指列入教学计划中的科目(或学科),或者指一门学科,或者指一组学科,或者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学科,即所有学科的总和。第二、高等学校课程作为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体系,不仅包括学科体系,而且也包括其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P185-186)

学年制:学年制是学生按学年计划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又称学年学时制。其优点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有利于保证一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缺点是课程多,学生负担重,统得过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189)

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灵活培养”。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蔡元培。学分制的优势是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因材施教;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扩大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面。(P189-190)

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两种形式的结合,一方面吸取了学年制的优点,强调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和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性;一方面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特

点,开设较多的选修课,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为仍然是学年制。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及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等。学年学分制是按固定学期开设课程的,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很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不明显,其原因还是学生必须按课表的安排在指定教室听指定老师的讲课,从而完成必修课、限选课的学习。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也受到了局限。(P190)

教学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而方法。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教与学构成了教学方法体系中两个矛盾的侧面。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教学方法体系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P215)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因而它对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P215)简答、论述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夏商(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博采各国之所长,逐步面向世界。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通过上面简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百余年间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上似乎走了一个大圆圈:被迫开放——单一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单一的价值取向——封闭——主动开放。历史告诉我们,不能以强调本国情形的特殊性而拒绝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以标榜追赶世界潮流为借口而置本国国情于不顾,这是动的边界。最后,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P38-39)

试论述高等教育的本质。

答:同教育的本质一样,高等教育无疑也是以培养、形成完善人格为最终诉求。但与普通教育所区别的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可以说,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首先,从高深知识的生成来看,高深知识并不专属于科学家或者天才的智慧,也不是静态不变的。其次,从高深知识的选择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某一种专门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规定着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方向,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P191)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作为一门课程设计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是以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规定了每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因而教学大纲是编写或选用教材,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课程质量评估的依据。它对稳定教学秩序,搞好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P193)

教材:高等学校教材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是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标准,也是高等学校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教材一般分统编和自编两类。(P195)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6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P197-198)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老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从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看,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教与学的多种矛盾。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原则。教学原则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P210)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按其本意,不仅指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周)、形成(春秋战国),制度完备(两汉)、发展(唐宋)、我们总结百余年历史所应记取的深刻教训。(P1-6)衰落(元明清)等几个阶段。除商周时期的高等教育情形你对山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基本认识?

较为特殊外,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官学与私学答: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是多年来山西省高共生。第二,儒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第三,鲜明的等级等教育发展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做法。实践证明,其指导思性。第四,崇尚自学讨论。(古代之所以崇尚自学、讨论的想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显著的。第一,实施方法,一是因为当时大学生多、教师少,只好在上大课的了高等教育“10116”工程:即建设10个重点学科、11个基础上自学、讨论;二是书院受束缚较少,师生可以自由重点研究所、6个重点实验室。第二,实施了高等教育“四地发表学术见解;三是当时名师大儒的治学思想一般强调重工程”。所谓“四重工程”即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建设学学生的自动、自得,因而自学、讨论的方法便是最佳选择。科点、重点建设实验室、重点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通(P1-3)

过多年努力,“四重工程”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第三,实试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施高等教育“强校工程”。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实施答:第一、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商周至清末)。第二,高等学校“强校工程”,即重点建设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现代高等教育的酝酿期(1862-1894)。1862年成立了京师学;按照明确定位、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目标管理的要同文馆,1866年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前后,求建设重点学科;根据山西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整合和国内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优化科技资源,联合共管,重点突破,建立山西高校的重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第三,现代高等教育发点研究发展基地;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培养和展的突进期(1895-1911)。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强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到2006年为止,山西大学被列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雏形。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为省部共建院校,太原理工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首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期验收,等等,成效显著。(P27-28)——癸卯学制。可以说,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在起步时期是高深知识的特征有哪些?

以日本为模式的。第四,多元化发展时期(1912-1949)。答:高深知识的外在特征:第一,高深知识是知识中比较1912-1927年的十几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经历了深奥的部分,是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之上的,一般性的由取向日本到借鉴德国,再到模仿美国的转换过程。进入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深知识的前提。第二,高深知识是专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门化和系统化的知识。第三,高深知识通常有专门传播、等教育经验的倾向。但是,在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发表和认可制度。第三,高深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机构相联本走向。第五,全面学习苏联时期(1949-1957)。中华人系。外部的特征基本凸显出了高深知识的性质,但是,还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无法全面展现高深知识的高深内涵,我们有必要从其内部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特征来挖掘其独特的内涵,来诠释“高深”二字的本质。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第一,高深知识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第六,首先,高深知识的对象是复杂的,其次,高深知识的获得复归“传统”时期(1958-1977)。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过程是专家这一特定群体的特殊实践结果,其三,高深知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识的表达形式也是复杂的。第二,高深知识的有序性。第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三,高深知识的变动性。(P36-38)

路。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之间有怎样内在的联系?

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答:高深知识的独特特征,暗示着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的、必然的联系。首先,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外国的任何“模式”。前提。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或是研究,都离不开高深知这一时期,经历了1958-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带来识。高等教育传授的是高深知识,培养的是掌握高深知识的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人才,所研究的更是高深学问,从这一点上看,离开了则完全是关起门来革教育和文化的命,此时,中国的高等高深知识,高等教育便无法进行。其次,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七,新时代的飞速发展时期

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再次,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活

来看,更体现着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高等教育比之普通教育,有着较多的自由和相对广阔的视野。高等教育应当选择怎样的高深知识成为高等教育活动有秩序的开展的重要前提,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必经环节,但也是我们在教育中经常忽略的环节。高深知识的选择最根本问题在于选择的主体。最后,从高深知识的创造来看,体现着主体的发展和超越性。主体在与知识的互动中,在对已有知识的积累、批判和发展中为创造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在对知识的理解——内化——系统——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辐射出创造的灵感和能量。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无法脱离开高深知识而独自空谈的,它渗透于高深知识的发展轨迹之中,并在高深知识丰厚的文化背景中,滋养出丰富的、完善的人性和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理想人格,实现着高等教育的最终诉求。(P40-42)

高等教育结构具体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可分为如下类型:第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第二,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它反映的是社会分工在横向层面上对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配置及其比例要求。第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第四,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深受各地域文化历史的内在影响。在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布可分为东部大学、中部大学和西部大学。不同地域和不同数量的地域分布,不同形式和不同等级的类型分布,加之不同科类的专业分布,构成了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布局结构。第五,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具体来说,指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制度、法规、规定等。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还有一些微观的组织结构,如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以及教材结构和队伍结构等,其主要是针对高校个体,以及围绕内部教学所形成的自身的联系方式和构成状态等。(P43-45)

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第一种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即指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即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这是较为普遍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多数学者较为认同这一观点。第二种类型,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亦即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出发,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第三种类型,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的,即通过高等教育探究高深学问的本质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问题。(P57)中必须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具体关注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是否抛开了各方面的社会需求而专注于自己的象牙之塔,是否认为学术活动就是一种精致的游戏,只是满足个人理智好奇的愿望。“适应性”价值表现在高等教育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全方位的关注上,即满足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的需要,满足他们对崇高生命价值的追求,满足他们对理想的生命状态探索的欲望,满足他们对生命境界拓展的欲求,这一切都表现在对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关心上。“创造性”价值表现在高等教育对高深知识活动的负责态度上,表现在一种思想的严谨作风上,表现在对生存意志的思考上。(P70-71)

基础知识。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第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完全不相容的是一种误解。其实,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才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才教育,它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才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才教育,也一定不排斥通才教育。(P84-85)

如何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答:第一,速度要适中。第二,以内涵发展为主。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第四,发展终身教育。(P96-97)试述我国实行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举的必然性。

答:第一,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第二,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第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举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明智选择。(P97-99)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答: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地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答: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可以看做是本体功能的衍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被不断演绎,但是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的社会功能: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它是高等教育在其最初阶段就具有的功能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现代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它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即社会公平、公正精神,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它是在科技发展、社会生产现代化和人们的教育观念的演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愈快,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愈高,这一功能愈突出。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它包含多种含义:其一,文化传承和传播。其二,文化选择。高等教育所选择的文化一般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其三,文化的批判。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殊功能。(P61-63)

大学职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答:

(一)纽曼式单职能大学。

(二)洪堡式双职能大学。

(三)范·海斯三位一体大学。

(四)克尔式巨型大学。(P64-65)试述大学职能的整合。

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的职能也需要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重新的平衡与整合。

(一)教学、科研职能的重新整合与拓展。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之间的整合应从文化意义上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整合,应当从深层次的文化角度出发,凝铸大学职能活动的观念模式,形成整体认同感和普遍的行为方式。

(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合与创新。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科学研究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其次,社会服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和走向。尽管二者密不可分,但是仍需要对其进行时代的整合与创新。在时代的变革中,大学的科学研究应当跳出单纯的利益局限,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价值准则为核心,以科学研究自身的严密、严谨不断创新,为社会提供深入的服务,引导社会的前瞻性发展。(P65-66)高等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建立应当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答: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应当以问责性、适切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实现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征的关照。“问责性”价值是高等教育对民族国家发展责任主动承担的表示。“适切性”价值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责任的表达,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在工作

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应怎样实现创新?

答:

(一)整合论:一种流行的观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整合论对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对过度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制度应着力于以下方面创新。第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具有矫正和弥补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教师的积极性问题,其二是学生选课的功利取向问题。其原则。第二,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三是资源不足问题。要克服以上的难题,我们就需要提出度创新的突破口。第三,以改革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新的解决之道。个人认为,适切的解决之道是高等教育人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根本。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通”第四,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标准是什么?“专”的标准又是什么?这本来就是说不创新的保障。总体看来,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不能一蹴而清,也不需要说清的问题。没有这个讨论,教育改革会进就,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努力,除了政府、高校这两大主体展得更快些。因此,我们在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改革与发外,市场的作用、社会的中介组织与机构等都是高等教育展中提倡唯实,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多样制度创新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因篇幅所限,在这里不化模式之路。有学者根据专才与通才关系的认识,提出了展开赘述,唯有多方面的协同,才能为高等教育的制度创一个“T型人才”的概念。所谓“T型人才”,就是通才与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也才能为不断创新的制度赢得生存和专才的结合。也有学者提出了“X型人才”的新概念。其发展的有利空间,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第一个含义,是系统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人才。第二个含(P79-81)

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和学术制度的发展特征如何,怎结合部。“T型人才”或“X型人才”都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 样化的表现。因才,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采取专才教答:

育模式,抑或通才教育模式;还是采取以专才教育模式为通才教育的特征。

主,通才教育模式为辅;反之以通才教育为主,专才教育答:概括起来,通才教育具有以下3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为辅,或者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整合,必须从现有国情,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区情出发来选择。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尚属于追赶性经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小。种复杂、深刻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学内容的普泛性。通(P88-90)

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简述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两种模式。

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答: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互交叉、渗透、融合。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通才教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育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设置博通类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型的课程,开设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讲座,举办专题学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美国的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术讨论会等。(P84)私立大学,但在“赠地运动”之后,公立高等教育发展起专才教育的特征。

来。特别是二战后,美国通过“开放入学”来实现高等教答:第一,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学科、专业进行的,培育的扩展,即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就可以获得继续上养的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第二,教学内大学的机会。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相当的应用性。第三,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水平。日本的高等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比较快教育起源于国立的帝国大学,原来私立大学的力量较弱,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P84)政府长期采取不扶持态度。直到二战后,特别是到了196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年左右,日本的适龄人口(18岁左右)到了高峰期。人们答: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非常强烈,再加上日本在这个时期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所谓的专才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在这种与通才实际上只有程度之别,而无质的差异。不是通才的形势下,日本的私立高校迅速发展。目前,日本大学的在专才是没有的。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校生人数中,私立大学占76%。(P96-97)再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大的领域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遵循的原则。

得以完善和发展。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已严重妨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职能的实现。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的道路,必须在加强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将大学发展成为传递科学知识与体现人文关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创新型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

(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都有其自身局限性。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P103-10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可能性。

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所以是能够整合的,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密切相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一)两者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

(二)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两者互根互用。二者的互根互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第二,人文对科学发生着重要作用。首先,科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倾向。其次,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获取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再次,人们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最后,作为双刃剑的科学离不开人文的指引。(P104-105)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整理地不好)

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在于指导思想与方法,对于同一学科内容的教育,当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时,便是不同的教育。所有教育都既有人文的一面,也有科学的一面,区别只在于人文含量与科学含量的不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同一种教育的两个方面,是同一活动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与取向。将教育绝对地区分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只会把二者引入歧途。(P101-103)

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答:

(一)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

(二)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力图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人文和科学两大教育内容的融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兼顾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开设活动课程。三是大量开设选修课。四是重视“隐性课程”。

(三)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首先,教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

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

(四)建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这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实行创新教育,其次是创建校园文化。(P106-107)高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答:二者存在如下的关系:

(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性。首先,把资源适当集中,必然要减少入学机会,这从根本上说不符合公平的精神。其次,选择的手段、标准本身也不是很可靠的,即不一定是平等的;有幸进入高等学校的人,要根据社会需要接受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教育,这又加剧了不平等。再次,从宏观上分析,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要求识或认识的程度如何,高等教育质量本身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而客观地存在着,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高等教育质量是评价者从自身个性化的标准出发而加以判断的。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个性化标准的符合程度。这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对性。但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是无条件、必然地存在着的,不会因认识判断时的价值标准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导致达到或达不到满足需要的程度。这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绝对性。第三,抽象性和具体性相统一。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高等教育质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高等教育满建立一种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得教育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部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这一点,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效率决定公平的发生、发展。二是公平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一对范畴。(P112-113)

如何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答: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的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P115)

★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传授知识和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第二,发展学生的智能。第三,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第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科研方法。除此之外,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审美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各项任务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忽视其中任何一项都将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P204-206)何谓高等教育质量?

答: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很难对高等教育质量下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在我们看来,高等教育质量就是高等教育水平高低和优劣程度,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实践活动的质量,第二,高等教育质量应体现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第三,高等教育质量应反映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根据以上三方面认识,我们可以给高等教育质量下这样一个定义:高等教育质量就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这种程度既包括高等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程度,也包括高等教育适应并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体现程度。(P231-232)

★ 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哪些特征?

答:事物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其多方面的特征表现出来的,高等教育质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由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具有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必然带有主观性。无论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是否认

足有关各方需要程度的总体印象,是一种清晰的“模糊”认识,或者说是一种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抽象性认识。但高等教育质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这种抽象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以可以简单逐层还原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各个维度的某个具体的载体。这说明高等教育质量在具有抽象性的同时也蕴含着具体性,是二者的统一。第四,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个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期望是不一样的。作为这种需求与期望的反映,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实践所体现出来的高等教育质量就存在着差异性。同时,在同一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同一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空间性。(P234-235)4

篇2: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考试类别(闭卷)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课程试题(A)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A 办学者 B 管理者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个小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选择题: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号内。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C.党委集体领导制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A 夸美纽斯(捷克); C 皮洛戈夫(俄国);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B 纽曼(英国); D 保尔森(德国)。

(D 咨询者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D 学习要求(D 德育活动(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外,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C.学历结构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 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D、体育

《高等教育学》 卷)共 6 页第 1 页(A

《高等教育学》 卷)共 6 页第 2(A

《高等

教育学》 卷(A

学校 准考证号 姓名 性别 …………………………………………………………………………………………………………………………………………..

17.那种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称之为 A 社会本位论 18 高校的主要职能不能是 A 人才培养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追求利润 B 自我论 C 个人本位论 D 统一论





8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9.现代社会,在众多的人才素质中突出的是人的进取性和。





10.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9 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 A 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C 师生关系 B 高校管理体制 D 高等教育结构





20 以 系 统 和 连 贯 的 形 式,按 章 节、课 题 和 条 目 叙 述 学 科 的 主 要 内 容 的 教 学 指 导 性 文 件 是()A 教学规划 B 教学计划 C 教学常规 D 教学大纲 得分 评卷人 个小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简答题: 1 简述大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评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 的横线上。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 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 3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两级管理,以 为主”。的合同关系。

的社会活动。

2.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4. 教师聘任制的本质是使教师与学校具有 5.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 6.学术性与 的现代化。

矛盾是我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难题。《高等教育学》 卷)共 6 页第 4 页(A

7.高等学校决策权利机构主要有:董事会、校务委员会和





评卷人

个小题,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 1.结合你的教学特点,谈谈对某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条 原则? 2.请联系实际,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高

学校

准考证号

姓名

性别

《高等教育学》 卷)共 6 页第 6 页(A


篇3: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煤矿安全工作是完成煤矿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 入井考勤系统和安全培训系统的装备使得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煤矿事故依旧频繁发生。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薄弱和安全技能水平较低是引发煤矿事故的重要原因。目前, 煤矿入井人员考勤和安全知识培训管理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绝大多数煤矿中是相互独立的。入井考勤管理通常采用射频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方法实现。安全知识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培训系统、会议研讨和娱乐宣传等形式开展, 不能保证职工每天都学习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 缺乏连续性。另外, 部分煤矿的安全培训过于形式化, 其实用性和有效性都有待提高, 应用效果不显著[1]。

针对这些问题与现状, 笔者设计了一套煤矿入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系统。该系统在坚持“管理、培训、装备”三并重原则[2,3]的基础上, 集入井人员考核、考勤和安全知识培训几大作用于一体, 把培训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采用先培训、考试, 后考勤的方式, 为煤矿安全管理培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使职工安全培训由被动变为主动, 提高了安全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全体职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安全意识, 从而减少并进一步杜绝事故的发生。

1 系统组成

煤矿入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系统由安全培训系统服务器、指纹考试答题机、考勤系统主机、入井闸机、岗前培训考试软件等组成, 如图1所示。其中安全培训系统服务器主要提供煤矿规程措施学习、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知识培训、隐患闭环处理、井下作业区域安全等级评估等服务;指纹考试答题机主要负责对待入井职工通过指纹登录进行有效身份认证, 并在限定时间内给出考试题目, 对考试结果进行登记, 便于以后奖励;考勤系统主机主要实现入井人员的下井考勤管理;入井闸机保证只有考试合格人员才能通过入井通道。

2 系统工作流程

按照煤矿入井管理流程, 入井人员在下井前需经过酒精检测和安检员身检后方可进入井口休息室, 然后进行岗前培训考试, 考试合格后通过闸机, 再通过考勤系统方可下井。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煤矿入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系统工作流程如下:

(1) 待入井职工采用指纹识别或考勤号自动登录到岗前培训考试系统, 系统根据职工工种从安全培训系统服务器中随机抽选一定数量的公共安全考题和与工种对应的专业安全考题供职工考试。

(2) 职工确认开始考试后, 必须在限定时间内答完所有题目, 否则考试系统强行提交答卷, 在提交答案前可反复修改试题答案。

(3) 职工确认答完所有题目后提交答卷, 系统随后自动给出本次考试是否合格, 并显示答错的题目及其正确答案, 职工对答错知识点进行学习后点击完成。

(4) 如果本次考试合格, 则指纹考试答题机会吐出一张与答题职工对应的RFID卡, 职工凭借该卡顺利通过闸机并由闸机回收该卡, 最后通过考勤系统入井作业。

(5) 如果职工在限定的答题次数中均考试不合格, 则无法领取RFID卡, 从而无法通过闸机, 本班无法下井。

(6) 职工完成井下作业任务后升井, 升井职工通过考勤系统后即完成整个作业流程。

通过入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系统, 保证只有考试合格人员才能下井作业, 可以使员工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 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从而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3 系统功能设计

3.1 统一门户管理

煤矿入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系统采用先进的B/S与C/S混合模式开发[4,5], 使用统一账号与原有安全量化管理系统、虹膜考勤系统进行有机集成, 如图3所示。

用户通过门户Portal登录后可进行答题考试、闸机控制, 还可以查看自己的有效考勤状况、历次考试状况、培训记录以及在自己权责范围内的矿井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安全规程措施学习情况、事故案例分析等。系统中的指纹考试答题机是一套专用系统, 需安装客户端答题软件, 采用触摸屏操作。

3.2 系统主要功能

(1) 题库管理

入井考试题库采用现有安全量化管理系统的考试题库, 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原有题库。所有内容以国家规定的标准题库为基础, 增加与矿方实际设备及操作规程相关的题目。

考试题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考题和专业工种考题两类。公共基础考题包括所有入井职工需要掌握的公共性安全法规、煤矿“三大规程”、煤矿安全技术知识、矿纪矿规等规章制度;专业工种考题主要是针对各工种岗位职责的安全法规、煤矿安全技术知识、岗位作业标准、矿纪矿规等内容。

考试时, 题目从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 抽取原则由矿方任意指定, 拼组成符合要求的考试试卷。

(2) 入井人员档案管理

系统集中采集全矿入井职工指纹信息, 并对指纹信息进行注册、登记, 与职工的基本档案信息进行关联, 使职工档案信息与指纹信息一一对应。职工档案信息直接从虹膜考勤系统中获取, 保证档案信息的一致性。

(3) 指纹答题管理

待入井职工通过指纹考试答题机进行身份确认, 按规范抽取相应考题, 在答题过程中可对已选答案进行修改, 一旦提交将直接给出本次考试结果。考试结果包括得分、是否合格、错误答题及对应正确答案, 便于职工加深印象。考试可对连续多次答题满分的员工进行激励, 比如员工连续一周答题满分, 随后一天下井免试;连续一个月满分通过, 可在随后一周内免试。引入激励机制可进一步提高员工学习安全技能知识的积极性。

(4) 一体化管理

系统针对不同职务、不同学历人员建立不同的考试机制, 使系统的应用更贴近实际。对于外来检查人员, 系统设置特殊的RFID卡, 检查人员只要手持该卡就可以顺利通过闸机下井;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 系统采用语音播报试题和待选答案, 提交答卷后, 系统自动语音提示答错的题目及其正确答案, 以提高考试培训效果, 增强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矿领导可在办公室通过帐号登录答题, 在限定时间内到指纹考试答题机进行验证, 并领取RFID卡。

系统通过安全培训、答题、过闸机、虹膜考勤登记流程完成一次完整的入井考勤管理。职工也可通过系统查询各次答题考试状况、有效考勤记录及与安全管理相关的任务执行情况。该系统与考勤管理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激发了煤矿企业职工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

4 结语

煤矿入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与安全量化管理系统、虹膜考勤系统有机结合, 实现了煤矿企业的隐患排查、安全培训和入井考勤一体化管理功能[6]。

该系统目前已在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安装并投运。由于该系统将考试与考勤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得企业职工能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登录安全量化管理系统学习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掌握安全技术知识, 提高了煤矿安全培训的有效性和安全管理的效率, 为煤矿安全管理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针对煤矿现有入井人员考勤系统与安全培训系统相互独立、安全培训效果差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煤矿入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系统的设计方案, 给出了系统组成、工作流程及主要功能。该系统采用B/S、C/S混合模式开发, 以统一门户管理方式与安全量化管理系统和虹膜考勤系统有机集成, 并采用先考试后考勤的人员入井管理方式, 即只有通过考试的人员才可下井。实际应用表明, 该系统提高了煤矿企业职工学习安全知识的主动性和煤矿安全培训的有效性, 为煤矿安全管理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入井考勤,岗前培训考试,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龚声武.我国矿山危险性控制与安全培训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2]张国亭.煤矿安全培训系统开发与应用[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09 (2) :89-91.

[3]三元煤业:打造“后煤改”时代标杆型煤企[EB/OL]. (2010-10-13) [2011-09-18].http://www.meitanwang.com/meitan/1f/1491102.html.

[4]祁运田, 吕品.基于B/S与C/S混合模式的煤矿安全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5) :62-65.

[5]白静宜, 李世银, 侯玉华, 等.基于ASP.NET的安全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工矿自动化, 2008 (1) :88-90.

篇4:通过培训考试提升英语实力

到今年为止,北京新东方的高分奖学金已经连续颁发了十一年,奖金总额已高达百余万元,获奖总人数超过五千。

此届高分会获奖情况为:

雅思总分奖获得者97人,单项满分(9分)者6人;

托福总分奖获得者47人,最高分667分;

GRE总分奖获得者27人,最高分1550分;

GMAT总分奖获得者26人,最高分780分;

四级优秀奖获得者187人,六级优秀奖获得者51人,考研英语优秀奖获得者37人,高考英语高分奖获得者40人……

此外,本届高分奖学金颁奖大会新增了“长江商学院—新东方GMAT奖学金”,由长江商学院与北京新东方学校联袂奖励自2001年1月1日起在新东方学校就读GMAT辅导班, 2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GMAT成绩在680分及以上的优秀人才。

新东方高分奖鼓励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学习与考试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锻炼意志,为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做准备。在新东方接受培训的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是为出国做准备的,面对出国留学日益趋于理性的今天,以国外考试培训为当家项目的新东方是否会受到影响?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新东方学校国外部北美考试项目主任、北京新东方学校托福、GRE项目主任,著名托福教育专家王海波老师。

记者:王老师您好。国外考试培训是新东方的起家项目,仍然是今天的当家项目。目前,一边是美国签证的艰难,一边是国内考研的热潮,新东方是否受到不良影响呢?

王海波:不错,美国签证通过率低的确把很多渴望出国深造的学生拒之门外,但是现在学生的眼光不再仅仅盯住美国,留学国家的选择面大大扩大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北欧等国家成为中国拟留学人员的新宠。所以从总体来看,此消彼长,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仍然呈上升趋势。近两年,国内考研热风起云涌,这可以解释为部分高校毕业生不再盲从,追求出国镀金的效果,而是重新审慎出国投资的回报率,更加理性地对待留学。在新东方参加国外考试培训的人员中约有70%有明确的留学目的。另外30%的人则是希望通过培训与考试提高自身英语实力,以适应能者成功的今天。人都是有惰性的,在考试中寻找压力和动力让很多学生选择了新东方。

现在,学员到现场报名参加北京新东方国外考试培训很少再出现以往“排长龙”的壮观场面,一方面是因为采取了邮局汇款的报名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新东方在全国有了十几家分校;所以从全国范围来看,参加新东方国外考试培训的人数是呈上升趋势的。

记者:明年新托福考试就要启动了,新题型对考生的要求提升了不少,您对考生有什么建议?是耐心等待和准备新托福,还是趁没改题型之前把旧托福考了?这有什么不同吗?

王海波:较之于旧托福,新托福更科学。旧托福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国外的学习能力,新托福则偏重于考察学生在国外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包括学习和生活,是英语综合能力的考试。在旧托福的基础上,新托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改良。新托福是有一些难度,但它毕竟植根于旧者,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新托福中加入了口语部分,并且出现了听与说结合,读与写相结合的新题型,突出了理解消化的过程,使考生与考官之间产生互动。这种改变更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英语是用来交际的工具。

面对考试的变化,我劝告考生们不要茫然,要做好心态的转变。由于新托福最早也要明年九月启动,所以我建议大学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安心继续准备旧托福。考试形式的变化是不会否定原有成绩的含金量的。大家不必担心新托福的出台会让旧托福贬值,其实国外大学的教授多年来一直认可旧托福,对其成绩的优劣早已形成标准,所以在他们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称。至于刚刚进入高校的大一学生,他们可以从容地面对新托福的到来,而且新东方会在新托福启动之前筹备相应的培训项目,所以不必担心题型变化带来的陌生感。

记者:请问获得高分奖学金的学生在出国后的表现是否与他们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同样出色呢?是否会有“高分低能”的隐患?新东方在考试培训之外,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独立学习生活等方面能力的培训?

篇5: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1)在英国,1963年之前,高等教育只指传统大学,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育都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指的是培养“精英”、培养“文雅”的“精神贵族”的那部分教育,而培训生活、生产领域的专业人员的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

1.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一般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

2.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3.高等教育一般包括

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等特点。

5.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开始于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6.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年会,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7.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8.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9人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体系。有的还加上要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代表著作。

10.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有坚持的三个原则:

11.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有是一门艺术,作为高校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不懂得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就很难做好教学工作。

1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开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13.意大利的大学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属于

14.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主要借鉴了巴黎大学的模式,属于

15.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

16.学习

17.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18

19.中世纪学已经有。

20.中世纪大学的特征有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此外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1.从17院。

223.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洪堡在各学院设立了研讨班和研究所,大学在传统的教学职能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职能-科学研究。

24.洪堡的三个反对是:反对肤浅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反对经验知识凌驾于理论知识之上、反对缺乏人文教育的大学教育。

25.1861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莫里尔法案》在美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26.现代大学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26.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27.初级学院之父是

28.社区教育是一种非学位、非学历的继续教育。

29.社区学院目前的主要功能包括学历教育、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面向社区的文化功能教育等。

30.美国高等教育中社区学院具有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实用性四大特征。

31.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阶段:15%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

1教育阶段。

32.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33.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

34.唐宋时期,诞生了书院,书院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原型。

35.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五个:教育目的上凸显人伦教化、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

36.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37.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又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38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行了的学制。1922年颁布“,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转型的标志。

39.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五育并举、倚重研究。

40.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思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大学理念,乃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理念

41.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

41.1876年,大学宣告创立,这事美国

42.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理念。

43.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44.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最基本的层次。

45.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诱发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

46.当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

47.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48.高等教育目的的实践价值包括:导向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9.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观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存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50.所谓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轮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51.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仍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导的。

52.用个人本位论取代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取代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53.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54.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

55.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5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即人的各方面素质如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做人与做事素质的完整而非片面发展。2)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的适当、匀称、协调而非失调或畸形的发展。3)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即人的各种素质内部多方面而非单方面的发展,如道德素质中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智力素质中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等。4)人的自由的发展,即人的自主的、能动的、不受阻碍的、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发展,而非规训的、受动的、压制学生个性的、模式化或标准化的发展。

5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58.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是:培养人。

59.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判断

60.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判断

6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有三个: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6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有三个: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支持;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6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二个: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64.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65.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

66.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

66.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和汉朝的太学。我国近代大学的创设,肇始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67.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判断

68.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通才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特征:1.通过分

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69.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

68.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教育。通才向专才变化首先在美国出现。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发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

一、封闭的办学格局,使高等教育向着多样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70.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一种。

70.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71.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7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有4个:发展速度要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

73.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74.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精神教育。

75.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76.平等思想提出最早是孔子和柏拉图。

77.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

78.教育平等表现在4个方面: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79.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三个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制度;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80.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81.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82.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

83.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建立于民国时期,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84.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85.多年来我国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考制度增加素质方面的考核、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86.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87.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包括2个: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

8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8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模式有三:中央集权型,如法国、意大利、瑞典;权力分散型,如美国;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如日本、德国。

90.国家的宏观协调、社会的广泛参与、高校的自治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运行机制的共同特点。

91.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

92.高校权力结构分为三种: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93.高校的领导体制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94.我国高校的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有3个:实行党委领导、校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95.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96.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有6个: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9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有三: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

9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的内容包括:科研规划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档案管理。

99.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有五个: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二、论述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阶段: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的学术数与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看,20世纪中期,少数发达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经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花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2)高等教育多样化。随着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当今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未来高等教育将逐步向多形式、多途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将变得更加灵活。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教学组织的多样化、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3)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时代将是全球化更加突出的时代。适应这样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时代的要求,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将呈现显著的全球化特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就已经显现,在新经济时代,这一趋势将更加普遍。此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重要的内容。

(4)高等教育信息化。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特点。

(5)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

(1)学术自由理念。学术自由意味着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屈从于外界干扰与压力,客观、自主的追求真理或事物的真确性。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2)大学自治理念。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大学自治既是一种办学理念,有事一种权利。(3)教授治校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教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2.论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答:(1)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看作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等外在的硬性干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2)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大学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实而饱满的智慧训练,这是保障他们提高生活的力量的主要源泉。大学应该培养学生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授单一的技能和造就某一方面的专家。

(3)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潭,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3.论述现代大学的职能。

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相同。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再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任何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4.论述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

答: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之所以要整合,在于两点:一是因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和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二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互相渗透、相互支撑,因此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

(1)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

(2)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并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5.论述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答: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当前的改革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当前的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解决这一困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适应就业需要,加强对高等专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3)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阻碍。

(4)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

(5)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6)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工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6.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答: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6:教师招聘考试培训

根据2011年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会议关于教师招考辅导培训可由所在院校的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精神,为继续帮助我校师范类毕业生更好地提高应试、应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将开设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统一考试考前辅导班。

一、招生对象

符合福建省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条件的2012届师范类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

二、师资力量

辅导培训师资由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长期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法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组成。师资队伍中绝大多数具副教授以上职称和硕、博士学历,同时均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学科任课经历,并具有丰富的全省教师招聘考前辅导和教师职业资格培训经验。2011届参加辅导培训的师范类毕业生,在全省教师招聘统考中笔试通过率达到94%,成效显著。

三、培训内容与学时

1.教育综合(含教育学、心理学、法规、职业道德、时事):36学时

2.教师专业知识(分小学文科、理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等):36学时

3.说课与片段教学(包含说课与片段教学的基本知识,说课与片段教学的程序与注意事项,说课与片段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模拟训练)共36课时。

四、报名和授课时间

1.报名时间:1月20日——3月5日。

2.授课时间:3月10日——6月17日(周六、周日每天6学时)

五、授课地点

泉州师范学院东海校区文科A栋

六、报名地点

泉州师范学院文科楼A栋215室

七、报名电话

0595—22918327;***(魏老师);***(邓老师)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如何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下一篇:忧愁人生九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