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2022-12-04

第一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试卷(教师资格证需要)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 考试类别(闭卷) 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

)

课程试题(A) 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 )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

)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个小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选择题: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 。 C.党委集体领导制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 ) A 夸美纽斯(捷克) ; C 皮洛戈夫(俄国) ;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B 纽曼(英国) ; D 保尔森 ( 德国)。

( D 咨询者

)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 D 学习要求 ( D 德育活动 (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 ) ) )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 ( 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 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 ) ( ( ) )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外, 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 。 C.学历结构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 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D、体育

《高等教育学》 卷)共 6 页第 1 页 (A

《高等教育学》 卷)共 6 页第 2 (A

《高等

教育学》 卷 (A

学校 准考证号 姓名 性别 …………………………………………………………………………………………………………………………………………..

17.那种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称之为 A 社会本位论 18 高校的主要职能不能是 A 人才培养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追求利润 B 自我论 C 个人本位论 D 统一论

(

)

8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9.现代社会,在众多的人才素质中突出的是人的进取性和 。

(

)

10.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9 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 A 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C 师生关系 B 高校管理体制 D 高等教育结构

(

)

20 以 系 统 和 连 贯 的 形 式 , 按 章 节 、 课 题 和 条 目 叙 述 学 科 的 主 要 内 容 的 教 学 指 导 性 文 件 是 ( ) A 教学规划 B 教学计划 C 教学常规 D 教学大纲 得分 评卷人 个小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简答题: 1 简述大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评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 的横线上。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 2.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 3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两级管理,以 为主” 。 的合同关系。 。

的社会活动。

2.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4. 教师聘任制的本质是使教师与学校具有 5.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 6.学术性与 的现代化。

矛盾是我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难题。 。 《高等教育学》 卷)共 6 页第 4 页 (A

7.高等学校决策权利机构主要有:董事会、校务委员会和

评卷人

个小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论述题: 1.结合你的教学特点,谈谈对某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条 原则? 2.请联系实际,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高

学校

准考证号

姓名

性别

《高等教育学》 卷)共 6 页第 6 页 (A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经典讲义_山东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暨岗前培训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考点讲义

第1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 1.中世纪大学

现代大学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的。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他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 2.柏林大学(洪堡时期)

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教育原则,发展了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 • 2.威斯康星思想(p135)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莫里尔法案》与“赠地学院”。“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提出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二.简答题

• 1.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与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相对教育科学属于应用学科或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学相对高等教育学科群属于基础学科或基本学科。 • 2.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推动; 高等教育内部矛盾的推动; 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 三.论述题

• 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考试大论坛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 • 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第2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名词解释 • 1.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来源:考试大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性质任务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

• 2.社会本位价值观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确定高等教育价值的观点; 强调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强调公民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考试大论坛 • 3.个人本位价值观

个人本位价值观是从个人需要、个体理智发展确定高等教育价值的观点. 强调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人理智获得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 强调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通适教育) 二.简答题

• 1.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 两种价值观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

两种价值观都具有自己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教育(个体政治化)、培养政治法律人才、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专门人才结构)、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文化的传承、选择与创造。

• 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来源: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3章 高等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 1.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教育的性质与任务(为谁培养人); (2)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

•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2.教育目的

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 教育目的的三层次: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发展目标. •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 (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3)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 3.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与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反映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 •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差别: 教育方针属政治性概念,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属学术性概念;来源:考试大网 层次差别: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时间差异:教育目的稳定性好,教育方针次之,培养目标稳定性差。

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二、简答题

• 1.对4种高等教育目的观的评价 (对高等教育目的的不同价值取向的理解) (1)自由教育目的观; (2)职业教育目的观; (3)普通教育目的观;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 (1)自由教育目的观;

基本观点: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强调智育的培养和理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英)纽曼。

课程内容:“七艺”(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来源:考试大

评价:自由教育对人性的发展是合理的;但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和无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没有或较少顾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大学与社会成为两个不相干的部分。 (2)职业教育目的观;

基本观点:以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为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中世纪大学

课程内容:重视专业课程

评价:发展人的职业适应性,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但是容易使人处于“工具人”的地位,容易忽略人的情感、理性的发展和需要。

(3)普通教育目的观(综合教育目的观、全面教育目的观); 基本观点: 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态度、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相关的内容。

评价:普通教育吸取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精华,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在大学教育初期。但是普通教育很难保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观点:把普通教育的内容与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课程内容: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目的观。

评价: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内在规定性使然。值得提倡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指导思想) 通才教育:与职业准备不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考试大论坛 专才教育:与职业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 两种模式的结合模式。 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学分制与选课制结合模式; 不分专业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

三、论述题

1.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怎样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2.大学校长应如何树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第4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层次、科类、形式、能级、地域、管理体制结构; 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学科专业、课程、队伍、知识结构等。

• 层次结构-----高等教育中各层次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 • (水平结构,反映社会分工的纵断面) 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学士、硕士、博士;

[美国]第一级高等教育,第二级高等教育,第三级高等教育; 主要决定因素: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

• 科类结构——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 文科、理科、工科 • 反映社会分工的横断面; • 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 办学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考试大论坛 私立主导型、公立主导型、双轨型;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自学考试制度

• 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 • 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 • 一般大学,重点大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影响因素:

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教育因素 • 2.高等教育功能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高等教育功能的实质是高等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 3.高等学校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1)培养人才;(2)发展科学,(3)服务社会。

高等学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针对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言所起的作用,它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二.简答题

• 1.当代高等学校有哪些新的职能? • (1)引导社会的职能; (2)创造新职业的职能; • (3)国际合作的职能。 • 2.国外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 美国:两年制初级学院与社区学院,四年制专门学院,一般性的综合大学,能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日本: (p119-120) 三.论述题

• 1.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特点(p121-128) •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第5章 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一.名词解释

• 1. “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卢梭、杜威。考试大论坛 • “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没有用辨证的观点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采取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根本上否认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统一的、交互的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 • 2. “双主体论”

•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

• 教学是教与学的辨证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面。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 主体是指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人只有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时才能成为主体。

• 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以课程为背景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时,教师与学生就是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二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也就是“双主体”的关系或者“一主两面”关系。 • 3.教育质量

•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 • 教育质量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学生发展质量; • 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

• 学生发展质量指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际状态所达到特定的教育或规格的程度;

• 学生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具体体现其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来源:考试大网 • 学生发展质量的内核和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提高程度。 二.简答题

• 1.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 文化素质要求;• 心理素质要求;• 道德素质要求;• 能力素质要求。 2.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教书育人的导师;学习与发展的楷模;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 3.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高校的师生关系,应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自由、平等、宽容、激励等前提下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由这种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民主与平等、自由与宽容的心理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标。 三.论述题

• 1. “双主体论”的意义?

• 2.如何营造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第6章 高等学校教学 一.名词解释 • 1.学科

• 学科

• 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是专业的基础。 • 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志。 2.专业

广义:知识的专门化领域。

狭义: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的基本单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 3.课程

• 狭义的理解:课程——教学科目; • 中义的理解:课程——教学内容; • 广义的理解:

• 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课程——

• 一种培养人的教学方案。

• 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进度安排等要素组成。 • 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 教学内容是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活动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及行为。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要素。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教学方案。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 • 课程体系

•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上.。

• 4.教学计划

• 课程体系结构方案,是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 (1)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 • (2)学科趋向综合化; • (3)教学趋向个性化 • (4)教学管理活性化 • (5)倡导自主性学习

• (6)教学改革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展开 • (7)强调教学内容更新。 第7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基础研究——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研究活动,它不以任何专门的或具体应用为目的;

2.应用研究——为了获得新知识并服务于应用目的而进行的研究活动;

3. 技术开发——利用现有的科技原理,为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等的开发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例] 塑料导电性研究(基础研究); 导电性塑料研究(应用研究); 利用塑料导电性研究和导电性塑料研究成果进行新电子元件开发、新电池开发、新显示器开发等(技术开发) 。 4.科学研究成果鉴定——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鉴定形式: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函审鉴定;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二.简答题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 (1)内部意义 人才培养意义; 师资建设意义; 学科建设意义; 经费筹措意义。 (2)外部意义

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 服务社会; 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原则;(p234) 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 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持基础研究原则; 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原则; 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原则。 三.论述题

1.怎样提高课题申报的命中率? 选题 项目设计 选题

选题导向:科学发展导向与市场需要导向。 价值性(学术价值、社会价值、主体价值); 可研究性 (科学性、创新性); 可行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 选题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 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具体工作是填写《申请书》。

《申请书》是课题评审的主要依据之一。申请书能全面反映申请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意图,研究小组的组成、水平,研究项目的内容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法、预期取得的成果以及所在单位的条件等。其中,又以项目的立论根据和技术路线为关键。

• 项目立论依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提出的必要性;二是研究项目中提出的概念、规律的理论基础。 • 技术路线是指项目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如何进行研究,也就是把申请人的研究方案和技术措施用文字表达清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衡量项目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同行专家可根据申请人提出的技术路线判断所提出的研究课题能否如期完成及所能达到的水平。 • 课题落选的因素按主次原因排序为: • 1)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了解不全; • 2)与同类研究重复,又无特色; • 3)研究技术路线不完善; • 4)项目意义和目标不明确; • 5)在计划年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 申报成功秘诀是: • 了解现状是前提, • 现有条件是基础, • 创新研究是根本。

•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1)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容: 将应用性成果推广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有关部门、行业,使之发挥作用;来源: 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质,进行学术交流与传播。 (2)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国家提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与转化平台; 高校成立专门的机构;

规范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 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 第8章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一.名词解释

•1.美国都市大学(合作大学): 始于20世纪中期。

美国在都市社区建立的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都市教育体系。

都市大学的基本战略是“与社区企业界、公众及政界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以实现社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 2. 专业发展学校

美国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大学与基础学校之间建构性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获得,以及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学院气氛的淡化和实践氛围的浓厚。”

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学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新模式。 • 3. 教学服务

• 通过教学活动开展社会服务,面向社会传播、推广文化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来源:考试大网 二.简答题

• 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1)对办学方向的意义 (2)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 (3)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 2.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 (1)教学服务 • (2)科研服务 • (3)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三.论述题

我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

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问题(p255博克提出的三原则); 服务社会的多种形式问题; 第9章 高等学校管理 一.名词解释 1.高等学校体制——

体制是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是指运用什么手段把构成社会活动的各要素组织起来,使其正常运行。 高等学校体制是在高等学校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 2.高等学校领导体制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是高等学校领导活动的内部要素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形态,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中内部决策领导结构的设置、分工与领导关系的规定。 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 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行机制; 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行机制; 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行机制。

•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二.简答题

1.高等学校的决策权利机构? • (1)董事会

• (2)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 • (3)学术委员会 2.高等学校决策模式? (1)科层制模式(实际决策权偏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权力为主) (2)学术团体模式(实际决策权偏学校学术人员,学术权力为主) (3)双重组织模式(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平衡) 3.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 •(1) 组织结构上的学科性和国际性; • 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的学科性; •不同国家高校组织结构的相似性. •(2)组织目标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高等学校的多重社会职能导致多样性; •办学目标模糊性. •(3)组织成员活动上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 4.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1)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 这是针对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回答什么人可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问题。 (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 这是针对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学术自由有利知识的发展和保持社会的健康与发展。 (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这是针对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学术自治的含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一定的学术自由;办学中的民主管理. 三.论述题

•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1)管理重心下移问题; 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生产力”;

建立“两级管理,重心在院(系)”的管理体制。 (2)民主管理问题; 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 (3)建立激励机制问题; 真正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4)建立有效调控机制问题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

第10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 1.高等学校学制——

一个国家有哪些类型的学校?它们的性质和任务? 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 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 学生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高等学校学制是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来源: • 我国高等学校学制: •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 • 职业高等学校(专科) • 成人高等学校。 • 美国学制结构:

• 两年制初级学院(副学士学位); • 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学院(学士学位); • 研究院和高级专业教育(硕、博士学位)。 • 法国学制结构:

• 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短期高等职业教育。2-3年);来源:考试大 • 大学(综合性大学,普通高等教育); • 大学校(长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 二.简答题

1.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与改革方向? (1)招生制度改革

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与统考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2)招生制度改革方向:完善招生收费制度;逐步进行招生权力下放;拓宽招生渠道,增强招生制度灵活性。来源: 2.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方向? (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

(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宏观调控者、市场引导者、人才需求规划者、信息服务与咨询者);

(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

(4)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11章 高等学校建设 一.名词解释 • 1.教师聘任制 按照不同的职称来聘任教师的制度,其本质是使教师与学校具有平等的合同关系。来源:考试大 • 2.教师资格制度

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教师资格许可的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依法治教,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和优化教师队伍。 • 3.课程管理

• 对课程的生成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即教学管理。 • 4.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的过程。 校园文化包括:

• 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方式(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 5.校园精神

•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具体体现在学风、教风、领导作风等方面. 二.简答题

• 1. 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 多样动态的学科专业人才结构; 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 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 多源互补的学源结构。

• 2.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区别与联系?

• 学科建设主要是从科学学和学术意义上说的;专业建设是教育学意义上的说法。 • 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结构和单门课程建设。

•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科学依据;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 3.如何进行课程建设评价? 课程建设评价是对单元课程建设水平的价值判断。• (1)遵循评价原则:客观、统

一、全面、目的性。

• (2) 注意几个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不同特性;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评价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问题;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别。 三.论述题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2)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导向目标的功能;启迪智慧的功能;塑造人格的功能。 (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 共创校园精神;发展智能结构;培养健全人格;丰富业余生活。

第三篇:山东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 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

一、 名词解释

1、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3、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4、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5、教育人道主义: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6、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区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7、教师职业义务 :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应履行的职责。

8、教师职业良心 :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 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9、教师职业荣誉

所谓教师职业荣誉,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10、教师职业幸福

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1、教师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

1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自主地决定按照某一种方案行动,以实现自己的道德意图的道德活动。

13、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14、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二、选择、填空及判断

1、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

2、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是一种精神,它又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精神。

3、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原则。

4、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5、维护和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6、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8、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9、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10、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

1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

12、职业道德的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

13、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14、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15、平等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16、维护封建的宗教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17、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8、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非道德主义”道德无用论。

19、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20、在调节范围方面,职业道德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职业的人员。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2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22、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部落的一些首领、以及老人、能人和妇女。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23、春秋时期的孔丘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

24、孔丘提出的最重要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25、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

2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27、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8、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2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30、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31、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32、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3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是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指导和依据。

3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35、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总纲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总方针。

36、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3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的社会职责。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最重要的标志。

38、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

39、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4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4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素质能力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

4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为: (1)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3)、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43、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

44、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

45、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

46、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

47、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4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

49、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要热爱教育工作,一要畏业,二要爱业,三要乐业,四要创业。

50、师爱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一是目的性;二是广范性;三是科学性。

51、“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

52、人们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53、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54、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55、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

56、在中国教育部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7、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58、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1)教学能力;(2)思想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

59、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

60、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它的社会的心理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内在性,二是综合性。三是稳定性四是广泛性。 6

1、教师职业荣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对教师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赞扬);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职业良心中包括的(自尊、自爱)。

62、对幸福范畴的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禁欲主义,一类是纵欲主义。 6

3、教师职业义务:(1)自然义务,(2)社会义务。

64、荣誉:包括两方面;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 6

5、许多教师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和最大的人生幸福。

66、教师职业幸福范畴: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67、教师的职业幸福观,应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应强调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应强调创造与享乐的统一。

68、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69、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70、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经创优道德意识支配下自愿选择的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叫做恶行,也叫做不道德的行为。

71、道德容许行为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行为,属道德行为。

72、道德行为的选择是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为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为方案的过程。

73、社会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外在可能性。

74、内心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理想等所形成的真挚信仰。 7

5、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

76、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表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7

7、道德行为按性质分为:善行和恶行。 7

8、教师道德的修养的特点:一是要有自觉性。二是具有持久性。三是具有实践性。

79、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 80、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他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81、师德重在慎独,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功夫。

82、教师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83、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

84、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

85、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 :(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 (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8

6、非道德行为:是一个不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 8

7、社会越不发达,社会关系越落后,教师活动的限制就越多,选择的自由也就越小。

88、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

89、道德选择的自由,不是毫无制约的绝对自由,而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之后获得的一定条件下的自由。 90、教师所获得的自由度与对必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

91、教师道德评价依据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三、简答及论述

1、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是什么?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第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2、职业道德的特点: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带有强烈的具体职业特征。第二,在形式方面,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第三,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第四,在功能和效果方面,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第一,提高竞争意识。第二,开拓创新观念。第三,增强平等观念。

5、如何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第一,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我们加强集体主义,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第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本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效补充。第三,要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6、为什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从自身来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修筑人格长城”。

其次,从学生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再次,从未来的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7、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伟大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②教师职业的复杂性。③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道德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道德意识的自觉性。②道德行为的示范性。③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①对学生的教育作用。②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19、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第一,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第二,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第三,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良心是教师行为的隐蔽的却最有力量的调节器。 20、简述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①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②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③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义务间的冲突。

21、简述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①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②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教育作用。③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裁决作用。④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维护作用。

18、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第一,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第二,教师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不企求相应的报酬。第三,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10、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

调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师的职业道德调节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定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二,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每个教师要做到:正确对待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正确对待优秀的教师;正确对待新老教师;所有教师要为教育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相互配合,共同提高。

第三: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领导职权的学校领导,有应遵循教师道德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共同的教育目标服务。

11、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12、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13、教师应如何贯彻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a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说来,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而全体学生全面地得到基本发展,在此基础上各自得到不同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

b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 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

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主要包括:体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六个方面。

(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在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应注意:A,并非德、智、体、美、劳的面面俱到的发展。B,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C,发展学生的特长。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A、业务能力;B、思想品德;C、审美能力。

15、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在腐蚀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其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第五,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16、简述教师教育能力的主要内容。(次简答题)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17、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爱人民、爱祖国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的直接贯彻和具体要求。

要做到热爱学生,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地了解学生,三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公平的,不是爱个别或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例如 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只爱学习上的“尖子”学生,爱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还有的教师对亲朋好友的子女格外关心,不爱那些存在着各种缺点的后进生。

再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是要严而有爱,二是要严而有格,三是要严而有方,四是要严而有恒。

22、教师道德行为的特征: (1)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2)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3)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3、依据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原理,试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次论述题)

一个完整的道德行为,是从一定动机出发到一定效果的过程,动机和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正是由于实践,才将动机和效果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动机和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第一,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第二,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了善的效果。第三,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第四,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

24、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25、 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1)理论学习的方法(2)实践锻炼的方法(3)慎独的方法

26、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次)

(一) 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第一,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 第

三、 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 第一, 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

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

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1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四篇:山东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 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大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大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2、大学教学应当培育民主观念: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既看到了民主社会对于促进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的保障作用,也看到了大学教学通过对青年一代民主价值的培育而产生的对民主社会建设的持续推动作用。

3、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永恒主义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却“曲高和寡”,其基本的特点是对自然物的直接利用,一般以黑板和粉笔为经典标志。

18、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基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具有其特征的教学手段,它主要体现为以多媒体为外显标志的教学手段。简言之,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这里所谈的整合,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9、整合中的问题:1)高效整合意味着教师的更多付出;2)整合的适切性问题;3)时刻关注师生情感与互动交流;4)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20、案例教学是:“教育学的方法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按照舒尔曼的观点,案例方法不同于个案研究,“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一种形式。”

21、研究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质量。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选择、填空及判断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2、教学论的产生与历史发展: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4、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5、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6、凯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7、凯洛夫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

23、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24、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获得永恒真理:永恒主义者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25、大学教学应加强通识教育,培育人文精神。赫钦斯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学生应该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他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主张。 最终遭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并很快被新的教育流派所淹没。 4在此基础上,、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永恒理性: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

5、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基本主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强调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人本主义的教育者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6、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

7示:、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的启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8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9、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10、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11、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选修教育课程实行完全的自由选修,既没有选择领域的限制,也没有学分数的限制。

12、大学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3、教材内容的组织与编排方式:1)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与心理式组织。2)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与螺旋式排列。

14、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 15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16、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最早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意在普及教育,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理想,我们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学制的逐步的确立,班级授课制随即在全国推广。

17、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总和。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2、大学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但从整个教学目的看,仍然属于认识活动范畴。

23、主体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环节都是在主动和独立地活动,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引导和帮助,这一点与理论教学明显不同。

24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特征。、开放性:与理论教学相比,大学具体表现在:1)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已经 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是延伸到与社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2)大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时空也突破了课堂、学校的限制和束缚;3)大学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过程以及评价也都表现出开放性特征。

25、批阅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26、当前实验教学改革趋势:实验课程体系更独立。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是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趋势。

27、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

28、顾客导向原则:这里所谓的“顾客”,是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培养硕士生或博士生的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等。

29、质量管理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教职员工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中所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 30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首、戴明环模式:又称“PDCA模式”,先提出的。该模式的基本含义是,质量管理改进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的顺序循环往复,以进入一个科学的逻辑运作过程,最终提高管理质量。

31、我们认为大学教学评价:是指由特定的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大学教学评价客体所实施的评价活动,是由多重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系统。 32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即根据教学目的又可称为“教师和教学原则,利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 33年启动的以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旨在通过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样一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的目的。

34、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8、在教学内容上,杜威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9、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

10、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1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的问题,即要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所构成的研究对象中发现问题。

12、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地呼唤着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 13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14、大学教学的意义:大学教学的发展价值,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5后经历了英国、德国、美国和苏联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学传统,其教学传统也经历了与此相对应的递变过程。

16、德国大学教学传统特点:研究和发展知识。

1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观。2)在19世纪,德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

17、在国大学教学的古代传统与现代探索

1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2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到宋代出现了书院,意味着中国3)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18、孟子吸取了孔子的教学思想,认为“教亦多术矣”,且注意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19持制定《教育部在学校令》、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村、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的方针,形成所谓的“教授治校”的制度。

20、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教育理论具有持续的世界性影响力。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21、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22、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

26、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地思考;能清晰地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27、赫钦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28、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卡尔、罗杰斯、凯利等。

29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

30、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31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32、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大学教学要提倡“学生中心”。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33、对于课程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并按照学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这种课程的一般特点有:第一,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第二,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第三,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第四,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扮演接受者的角色。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第二,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第三,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其三,课程即活动。

34、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因此学科课程论至今仍然深受教师们的肯定和拥护。

35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36、教学大纲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37、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38点,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

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39、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含义: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的优势:最早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它至今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2)课堂讨论法。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类型:一是知识性讨论,以理解和应用教材的有关知识为目的,其应用性较广;一是学术性讨论,以超越教材内容为目的探讨相关的问题,一般在高年级采用。3)问题教学法。含义: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4)练习法。含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5)读书指导法。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三种类型。

即学校采用外文教材,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我们也把它称为“沉浸型双语教学”科中使用第二语言,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也称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混合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也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52、我国高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它具体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就是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使用英语。第二阶段,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解释或说明。第三阶段,采用示范型教学方法。在某个学科教学中,大部分采用中文教学,选择部分内容用英文教学。

53、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基本策略:6

8、实验考核的方法主要包括:笔试(实验方案、仪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操作考试(每人独立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时考核(出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情况等)。

68、实习可以看成是到职业场所的实训,校内实训可以看成是实习的准备或模拟实习,一般并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

69、学年论文的性质,基本上还是习作性的作业,但不同于课外作业。 70、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组织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选题指导、过程指导和审查、评定与答辩。 7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实践中的认识过程;二是实践中的服务过程。

72、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的关系。1)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2)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是在相互推动中发展起来的。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办学的人力、物力 、财力等教育资源的领域和效度方面。

87、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类型:1)定位性评价,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之前,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前期准备情况;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3)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那些用形成性评价没有解决的学习困难;4)总结性评价。

88、学生学业评价的一般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对结果的分析阶段。

89、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3)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90、教师教学评价的类型:1)学生评价;2)同行评价;3)院系领导评价;4)教师自评;5)专家评价。 9

1、我国开展高校教育评估,从198540专题研讨最早见于、班级授课制改革:161世纪初德国虔)专题研讨。敬派教育家弗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2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选科制。3)凯勒制教学。20世纪家凯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4)小队教学。其做法: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41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目的:为课堂教是为了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便利。

4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首先是:任课教师。教师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按照课程需要和教学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有用资源精心挑选,归类整理,或将自己的学习建议、教案、推荐网址、案例、难点与重点分析发到网上,由此,形成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教学资源建设的另一大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43、大学教学新模式: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和研究性教学。 44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后流传于欧70年代美和其他国家。1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45、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1)生动的情境性。情境性也即案例性,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2)高度的拟真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3)灵活的启发性。4)鲜明的针对性。

46、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填鸭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但不是权威性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双向沟通。

47、案例设计与编写遵循的原则:1)针对性。它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必须针对教学目的的选编案例。案例教学同样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之前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是什么,所选编的案例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选编的案例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才能达到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切忌随心所欲地东拼西凑,将案例与教学弄成“两张皮”。二是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即要求所选案例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选编难易适度的案例。248)真实性。、案例教学3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新颖性。

程,一般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四个环节,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9、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

50、分析讲解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

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511的选择上,)教材选用。可以考虑先从非统考学科2)课程选择。在课程开始,或从一些前沿的学科如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生物科学等学科开始。3)教学方法。4)考核方式。

54、大学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缺乏双语教学师资。目前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最普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2成熟的教学模式。)缺乏双语教学配套教材。4)缺乏完善的评3)缺乏价体系。5)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55、网络教学的含义: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56早,、网络教学在国外开展的时间比较在我国,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

57讲授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Internet1)实现的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2)演示式网络教学模式。3)探索式网络教学模式。4)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5)信息收集整理式网络教学模式。

58、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1)问题解决模式。2)自主研究模式。3)课题参与模式。

59、研究性教学常用的方法:1)活动体验法。2)实验探究法。3)案例分析法。

60、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1)确定研究性选题。2)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3)总结评价。

61、大学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除了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

62、实践教学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 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2)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3)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63、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首先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实训等几种形式,其核心是实习实训。

64、实验教学的功能类型:1)观察性实验教学;2)学习操作性实验教学;3)独立操作性实验教学;4)设计性实验教学。它是由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5)研究性实验教学。

65、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表征——生成子。

66、研究表明,中等动机水平具有最佳操作效果。 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但很不系统。

73响,既有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大学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既有环境的因素,又有组织管理的因素。

74、教学工作要素管理包括:一是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二是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三是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7

5、教学进程环节管理过程:制订计划、运行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这四个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步骤。

76、大学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某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要求,是大学组织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

77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老师、大学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内涵: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应大于30%时数不低于;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15%,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不低于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 78素:、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五个关键要1)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景。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3)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架构。4)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5)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 7

9、学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文化(culture)、承诺(commitment)和沟通(communication),简称“3C”。 80、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

81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学评价:既是高等教育研也是近年来基于普通教学论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研究领域。

82、大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包括对大学办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术队伍、学术环境、教师教学效能、学生学业等诸多方面的评价。 8

3、大学教学评价功能:鉴定、诊断、自省、监督、导向、中介等功能,遵循的原则:方向性、教育性、科学性、可靠性。

84、大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在评价的方式及使用的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85、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于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86从评价主体来看,、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大学教学评价一般1)分为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三种形式。2)从评价性质来看,大学教学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鉴定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目前,我国大学教学评价则以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式为主。3)从评价内容来看,大年算起,已有20年的历史了。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起,对高等学校开展“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将过去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与随机评估三种类型合并为一种评估类型。

简答及论述

1、(论)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简述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

(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中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修身与政治教育。

(2)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 (3)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持的宝贵经验,历经两千余年,直到今天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

2、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1)经验主义。2)工具主义。3)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

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3、(论)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简述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

1)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

2“主动建构式”转变;)大学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

3)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4)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 4问题。、(论)(编写大学教材应该注意的问大学教材的编写还应注意的题有哪些?)

1教科书在内的成套化的系列,)区分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包括绝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整个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 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教材的开发应当以成套化和系列化的方式进行,围绕教科书成套地同步推出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和学生辅助读物等教材系列,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且要促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当前尤其要抓好软件教材的建设,积极编制精品课程,在又条件的高效建立若干个多媒体制作中心,逐步实现教学软件的专业化制作,推动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2)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作为大学教学中介性要素的教材,既应使教材设计和编排有助于大学生的自学,同时又应加强高等教育自学参考材料的辅助建设。在照顾到大学教材的学理性的同时,应兼顾“一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实用性,又要及时把握社会现实,让教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吸纳某些学生参与某些学科教材的编写过程。

3学教材的编写应以确认并挖掘大学)符合大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大生的潜能为前提,应对大学生的现有

知识水平、现有能力水平以及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估计,特别亲耐滴教材对于大学生在发现性思维和智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切实遵循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原则。

4)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中普遍出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教材应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且还可以学会专家学者研究和判断历史的方法与手段,最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观察历史的新器官”。

5)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材的编写应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使教师能够将某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

6)区分知识的产生逻辑与表述逻辑。保管,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3)智能化。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有自动装置,帮助教师省去了许多操作麻烦。如幻灯机自动换片、无线遥控,摄录像一体的摄录系统运用了微处理机,使一系列繁琐的调整和后期制作工作趋于全自动化,使教学素材的获得与编辑变得轻而易举。

4)大容量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存储容量越来越大。

5)交互化。双向信息传递录像教学系统,以激光电视唱盘为软件,同微机联结,实现人要机相互对话。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人机关系的发展与转变,将继续对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6)网络化。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微机网络通讯,可使网络中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实现相互通讯和资源共享。 的一种进行分析,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确定研究性选题。第二,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第三,总结评价通过这三个阶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投入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8、(论)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是什么?地位如何?)

1)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2)实践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长期系统的学校学习,大学生专业知识构成中绝大部分是“公共性知识”,而“默会知识”比较欠缺。大学实践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或在学生团体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将“公共性知识”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和公布制度,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谁、医学教育认证等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教学过程应首先从易于认识的知识开始,它所依循的应是一种产生逻辑或形成逻辑,而不是一种产生或形成之后的表述逻辑,这应与人类知识体系的产生或形成过程相一致,而不是与人类知识体系的表述过程相一致。 5(、(论)学生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及原则。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应坚持什么原则?)

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1)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把握学生的起点,选择教学策略;2)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3)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过程性原则。 6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几、(论)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当个方面?)

1运用多种媒体,)多媒体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使它们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益,以求教学功能的最做优化。基于计算机管理的教学系统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媒体音像教学体统。

2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如手提式)微型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向着投影仪、光盘、微型电视可像手表等。微型化的现代教学手段便于携带和

7样进行研究性教学?、(论)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怎 1)研究性教学理论核心意义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之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学习的方式,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教学信息和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2)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有:第一,问题解决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搜集科学事实——探求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第二,自主研究模式即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订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这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第三,课题参与模式:即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模式。研究性教学常用的方法:第一,活动体验法。第二,实验探究法。第三,案例分析法。

3)自己所学专业性质特点分析如何进行研究性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中的学习和“默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通过语言教学的方式和意会教学的方式结合,从而恢复知识赖以存在的现实背景和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具体场景相联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生动的知识,以此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

9、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是:1以院系为基础、各职能)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 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按照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3)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4)坚持教授上讲台制,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新聘任的青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6)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10、(论)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简述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2)大力培训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

3)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第一,)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第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第三,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第四,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

5)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第一,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第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

6)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7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

8)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9)加大课改力度,推进教学改革。

第五篇:山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校教师道德修养

1.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

2.①加强师德修养,可以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②加强师德修养,可以端正教师自我发展方向,③加强师施教,发展个性,3.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17.教师职业道德情操,是指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质。

18.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忠诚教育、热爱学生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良心,真诚务实、严肃认真的职业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

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0.履行教师义务应做到:1.做学生人格完善的榜样,2.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3.善于营造创新的氛围,4.敢于严格的正确性,形成了坚定的道德观点,把道德信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与原则,并作为道德评价的内在标准。口头上说说而已的道德观点不足以表明道德信念的形成。第二,对与自己信念相近的思想,言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会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对违反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事情,则会产生强烈的消极的情感体验。第三,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体系。 58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它的作用体现在:1教师道德评价是教师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素质具有制裁和激励,教育和监督的作用。2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实现和维护的保证。3教师道德评价可以促进教师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4 教师道德评价可以有德修养,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总和素质。

3.大学的使命主要是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 4.以德治教的意义:①以德治教有利于引领价值导向,升华社会风尚,②以德治教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社会文明,③以德治教有益于以文化促进和谐。

5.道德的本质:①道德是一种最终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②道德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③道德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

6.道德的特征:①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②现实性和理想性的辩证统一,③阶级性与全民性的辩证统一。

7.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 8.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9.高校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传承文化,塑造灵魂,创新知识,服务社会。 10.高校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事业为先,学生为本和真理为上。

11.事业为先原则的基本要求:1.忠诚教育,报效祖国,2.笃爱科技,造福人类,3.科教兴国,成就自身。

12.学生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因势利导,2.尊重学生,偱循诱导,3.关爱学生,宽严相济。

13.真理为上原则的基本要求:1.热爱专业,铸成专长,2.勇于创新,奋发进取,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4.高校教师道德的主要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团结进取,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15.教书育人,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16.教书育人的具体表现:1.德育为先,全面育人,2.因材 态度,严谨治学、教学育人的职业义务的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职业荣誉等。

19.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20.高校教师职业理想的内容:1.献身教育的精神,2.培养人才的乐趣,3.精益求精的素质。

21.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 22.教师职业良心的内涵: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23.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1.有利于行为前的判断,2.有利于行为中的监督,3.有利于行为后的自我评价。

24.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行为。简言之是指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

25.职业态度倡导教师树立的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乐业精神。

26.教师职业态度对教师的要求:1.明确职业的要求,2.培养吃苦的精神,3.享受自己的工作,4.依靠集体改变态度,5.学校应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相应的活动去改变年轻教师原来的态度。

27.教师的职业义务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也可以称为教师的职责。

28.教师的职业义务的基本特点:职业义务与权利是统一的,尽职业道德义务是完全自愿的。

29.教师义务的内容: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要求学生。

31.教师职业荣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其本质是教师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职业道德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32.高校教师职业荣誉的内容:1.教师以“园丁”自居,辛勤耕耘,布点春色,2.教师以“春蚕”自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3.教师以“犁铧”自赏,开垦荒原,播种知识。 33.培养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1.能推动教师更好的履行职业道德义务,2.能帮助教师对自己行为后果做出评价,3.能激励教师奋发向上。 3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内化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培养高尚道德品质,正确实施道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从而使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及其结果。

36.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高校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对象、教师道德等在内心产生的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内心体验。 37.教师道德职业情感的作用:评价作用、调节作用、信号作用。

38.高校教师道德职业情感的表现: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眷恋和对学生的关怀上,其次表现在教师的自尊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上,再次还表现在对同志的尊重、友谊、热情。

39.教师职业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40.教师职业信念是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等发自内心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一贯性的特点。

50.正确的道德信念表现在:第一,不仅懂得道德规范,掌握道德知识,而且相信它用坚强的意志行动去努力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维护自己道德观点的正确性。

51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的支配下,在教育活动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做出的可以观察到的客观反映及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即在职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教育事业及他人,集体,和社会方面的行为。

52 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掌握即符合教师职业道德又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心里发展规律的行为方式。第二,使已经掌握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达到熟练,自如状态。 总之,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基本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整体发展。 53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评价。 54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学思并用 ,知行统一,省察克治,积善成德,慎独自律。 55教师道德教育的特点:1,坚持立足与现状,着眼于未来的原则。2,教师道德教育诸环节,具有同时性,或渐进性3 道德教育起点具有多端性 4 过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5 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5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教师本人对自身的教育行为的道德反思形式,是个人对其行为是善是恶的一种判断。社会评价是社会有机体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善恶性质的判断形式,其典型形式就是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

57 教师道德评价有三个层次的标准:第一层次体现为特定的教育行为,特定社会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第二层次体现为特定时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愿望,道德要求以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该社会中占

效调节教育内外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褒扬善行,排除隔阂,斥责恶行三个方面。

59.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1.提高道德认识,2.培养道德感情,3.锻炼道德意志,4.坚定道德信念,5.躬行道德行为。

60.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轨迹:从道德规范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从道德行为到道德品质的凝结,从道德品质到道德人格的升华。

61.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评价是指教师个人和社会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善恶的价值判断以及所表示的褒贬态度。

62.健康而成熟的人格的特征:意志自主性,自我同一性性,主体的完整性。

63.胡锦涛对教师的四点期望:1.爱岗敬业,关爱学生,2.刻苦钻研、严谨笃学,3.勇于创新,奋发进取,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64.教师理想人格包括两方面含义:1.是指教师所渴望和追求的最能体现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道德关系与职业道德风貌,2.是指教师所渴望和追求的职业道德上的完美典型和理想人格。

65.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务活动、履行职务时,遵循教师职业道德,以美的形象、美的行为去感染、培育教育对象的基本的行为规范。教师礼仪的基本含义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为社会树立光辉的榜样。66.教师礼仪的特点:鲜明的强制性,强烈的形象性,教师礼仪的综合性。

67.要提高教师礼仪水平应做到:1.学习理论,2.行为训练,3.慎独重微

68.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包括:1.庄重大方的服饰装束,2.文雅得体的行为举止,3.文明规范的话语谈吐。

上一篇:给学生的毕业赠言大全下一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