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职责

2024-05-05

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职责(共6篇)

篇1: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职责

XX镇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职责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对特殊人群教育救助和管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分析研判特殊人群现状,研究、协调、推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提出措施建议;积极配合监狱、劳教所等部门,加强对我县籍在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矫治;联系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对服刑在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项工作;建立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必接必送衔接等项工作制度,落实帮扶、安置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参与的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信息管理台帐。全面了解和掌握特殊人群管控、帮教、安置等情况,将相关信息报告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并交换有关部门。

二.组成人员

组长:XX 副组长:XXX、XXX 成员:XXX、XXX 三.职责任务

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刑释解教、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安排部署;推动我县刑释解教、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地方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工作机制;调查、总结、指导、督查全县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帮教、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要事项问题。

篇2: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职责

强化特殊人群管控

——XX市特殊人群管理交流发言材料

(2012.05.17)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市委工作安排,我就XX市开展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向各位到会领导作如下汇报,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社区矫正和安臵帮教工作

围绕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帮教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新方式,狠抓措施制度落实,扎实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党委政府重视,工作网络逐步健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臵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整合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网络。市级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组长,司法、公安、法院、检察、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在乡(镇)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站,明确由司法所、派出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臵的日常工作。建立了以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为主体的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臵工作队伍,吸收了一批懂法律、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员 1 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二是职能部门有序推进,工作机制逐步规范。加强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臵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了XX市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了工作衔接、信息报送、公益劳动、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基层司法所建立健全了两类人员的报到登记、建档立卡、走访谈话等衔接程序和工作制度。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展开社区矫正和安臵帮教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法、检、公、司联络员会议,定期核对矫正台帐,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脱管漏管;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中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及暂时无就业收入的困难对象,纳入低保、慈善救济等政策范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部门对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免费登记、开展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为他们择业创造有利条件等等。三是丰富工作措施,两类重点人员教育管控工作扎实有效。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风险测评,落实“严管、普管、宽管”三类管理模式,合理分配管控资源,对严管对象通过手机定位(建设中),进行实时监控,对普管对象严格日常管控工作制度,对宽管对象则实行教育为主、管控为辅的矫正方式让其尽快实现“软着陆”。依托有关民营企业、服务性行业建立安臵帮教基地18个,安臵两类人员52人,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帮助解决暂时就业,使他们适应社会环境,顺利回归社会。此外,2 还将帮教工作进一步延伸,定期前往监狱、看守所,对在监服刑人员开展延伸帮教活动,组织服刑人员观看《和美XX》、《青涩记忆》等专题宣传片,赠送法制书籍和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和家乡人民的关怀与温暖。帮教解困范围向家庭延伸,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子女就学、家人就医、居住困难等难题,通过家庭对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帮助,争取家庭对开展工作的协助,形成司法、社会、家庭共同帮教的合力。2011年以来,全市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65人,目前在矫265人,其中服从监管、接受帮教、表现较好的约占70%;衔接刑释解教人员227人,目前登记在册的共680人,其中经帮教转化处于稳定状态的占92%,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以内,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协调创业资金15万元,资助在监服刑人员子女上学3人。

(二)吸毒人员管理工作

2011年以来,XX市切实加大对吸毒人员特别是流动吸毒人员、吸食合成毒品人员的全面排查,摸清吸毒人员的底数和现状。按照吸毒人员户籍地划分,将在册630名吸毒人员资料分发到各户籍派出所,全面核查登记在册和已录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数据库的吸毒人员,严格按照“见面排查、见面算数、见面录入”的要求,通过深入社区或家庭,采取与吸毒人员本人、亲属或知情人见面等方法,对已登记在册、已录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数据库的吸毒人员逐一进行核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一是丰富手段,及时发现新生吸毒人员。全力查找社会面失控吸毒人员,最大限度地提 3 高对吸毒人员的发现能力,通过发布通告敦促吸毒人员主动登记、鼓励群众举报、动员吸毒人员检举揭发、加强对涉毒娱乐场所专项整治等形式,组织力量切实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社会无业人员等吸毒高危人群的排查,最大限度地发现隐性吸毒人员。二是借助载体,深化吸毒人员动态管控。进一步强化信息录入和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数据库维护,切实加强对流动吸毒人员特别是毒情严重地区吸毒人员的管控,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理能力。对于拒不交代真实身份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吸毒人员,通过采集照片、指纹和DNA信息的方式,录入重点管控吸毒人员数据库,进行特别管控。三是整合资源,落实戒毒工作管理措施。落实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戒毒康复场所康复、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等措施。对于被认定为吸毒成瘾严重、不具备社区戒毒条件的吸毒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坚决予以强制隔离戒毒并及时投送;对于有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具备社区管理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依法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对于即将强制隔离戒毒期满符合出所的吸毒人员,责令其进行社区康复,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戒毒条例》的有关规定,逐一与其签订社区戒毒或社区康复协议书,并严格按照协议书规定进行管理。2011年至今,我市共查获吸毒人员158人,强制隔离戒毒54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19人,都已纳入社区戒毒康复;责令社区戒毒145人。

(三)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市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防治并重的工作思路,严格责任措施落实,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全市新发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100%得到了治疗,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大幅提高,精神病患者肇事率进一步降低。一是组织机构保障,防治工作有基础。在各乡(镇)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各乡镇卫生院均有一名医生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每月按时进行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和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宣传工作,按要求对乡村医生进行精神病防治知识业务培训,指导乡村医生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年终基本能做到按时上报各种表卡资料。二宣传工作有成效,群众认识有提高。在各乡(镇)设臵了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对精神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保障精神残疾人合法权益,为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组织开展了“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残疾人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对精神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使人们从旧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了解认识精神疾病,正确看待精神病人,支持理解精神病防治工作。三预防工作重排查,治疗工作有创新。组建XX市易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管理工作技术指导组,开展了易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排查工作,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精神病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深入排查复核。对于精神病康复工作,实行社会化、5 开放式、综合性的管理,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工疗、娱疗、体疗相结合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采取住院治疗、门诊治疗、社区治疗、监护小组管理等多种治疗形式进行康复治疗。至目前,全市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系统管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1261人,规范管理人数1229人,规范管理率97%,服药治疗人数421人(其中免费服药人数312人),治疗显好人数939人,显好率74%,肇事1人,肇事率为0.7‰;有114例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在接受住院治疗(其中38例由XX市民政局救助治疗)。

(四)社会闲散人员管理工作。该类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无相关工作数据。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和安臵帮教工作:一是管理理念有待改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管得住,不出事”上,管的目的主要是防范特殊人群再度造成社会危害,考虑问题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如何促使两类人员重返社会这一立场考虑。二是思想重视有待提高。少数单位对两类人员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两类人员管理工作放上重要议事日程,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多数乡(镇)两类人员管理工作仅靠司法所、派出所并肩作战,难以抓出成效、抓出成果。三是帮扶措施有待落实。虽然政策规定两类人员可以享受一定的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生活救助,但是,在执行起来仍然是困难重重。有些援助门槛太高,符合条件者极少;财政资金投入少,有些优惠政策落实 6 有困难;有些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配套措施无法落实。四是宣传教育有待深入。对两类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力度不大,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对两类人员管理工作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未形成对两类人员存有一颗包容之心的社会氛围,或明或暗的社会歧视仍在挤压着两类人员的生存空间,给他们重返社会制造障碍。

吸毒人员管理工作: 一是因城市改造拆迁、机构撤并等原因造成的人户分离情况较为突出,不少吸毒人员居无定所、行踪不定、去向不明,客观上造成涉毒人员管控措施难以落实。二是列管在册的吸毒人员假姓名、假地址较为突出,影响信息录入工作,制约吸毒人员管控。三是吸毒人员现状信息、列管信息更新维护难度大,特别是外来吸毒人员出所后既不回入所前的现居住地,也不回户籍地,造成此类人员现状信息和列管信息难以及时更新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管控难度。

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一是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精防医生更换后,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不熟悉,工作出现脱节现象,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工作;二是个别乡镇(社区)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工作目的、要求、程序、方法不清楚、不明确,对已纳入管理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档案资料不齐全,个人健康档案普遍存在缺项漏项的情况,未按规范要求开展随访工作;三是乡镇精防人员紧缺,工作繁杂,任务繁重,加之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对重性 7 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四是精神病患者家属对出院后的社区康复治疗重要性认识不足,病情反复才给患者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不能坚持服药治疗,导致病情复发或病情时好时坏。五是“十二五”期间,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工作结束,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经费无来源,医疗救助工作难以持续开展。

三、下步工作意见

(一)以更新管理理念为动力,从防控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转变。如果我们把特殊人群看成是危险人物或潜在的破坏者,对其报以怀疑态度和不信任,从此立场出发的管理模式就必然是防控式的,管理的目的也只是满足管理者的自身需求,而较少会关注特殊人群作为正常社会人的人格需求和生存需求。特殊人群的管理者事实上也是教育者,工作理念决定着他们的未来,要真正把这些特殊人群看作是有用的人,有针对性的提供融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训练,增进其社会责任感,为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以服务式的柔性管理代替监控式的刚性管理,并以此理念来检讨现行的监管规定和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以此次机构调整充实为契机,形成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合力。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摆上位臵,纳入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特殊人群管理专项组的协调作用,建立联合帮扶工作机制,依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工商、税务等成员单位,形成整体帮扶合力。加大帮扶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特殊人群 8 提供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贷款担保、贴息等服务,对现行社保政策无法有效救济的特殊人群给予必要的救助等。

篇3: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职责

基本情况

宁河区共有常住人口39.7万, 流动人口3.4万, 辖14个乡镇, 282个自然村。全区目前共有区级司法行政机构1个, 乡镇司法所14个, 法律援助中心1个, 公证处1个。局机关共有司法行政工作人员26名, 乡镇政法专项编制35名, 全额事业编制4人, 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人, 其他非编制人员15名。截止到目前, 我区共有重点特殊人群管理对象社区服刑人员469人, 其中男440人, 女29人;缓刑458人, 假释4人, 暂监外7人。2015年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警告118人次, 2016年截止到目前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警告8人次。2015年建议撤销缓刑6人, 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收监执行1人。2015年完成各类社会调查评估46件, 2016年截止目前完成各类社会调查评估7件。近3年来, 为残疾人、农民工、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318件, 其中民事案件205件, 刑事案件113件。

主要工作措施

认真做好安排部署, 努力健全四项保障, 不断完善三级网络, 牢牢把好三道关口, 扎实推进特殊人群管理工作。

(一) 认真做好安排部署

2015年1月6日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召开后, 我局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议, 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 研讨工作措施, 提出落实方案, 在此基础上向区委, 区政府主要领导原原本本的做了详细汇报, 区委主管领导,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区委常委副区长主持召开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会议, 区委领导讲了工作意见, 下发了相关文件, 在全区范围内做了总的动员和安排, 使大家知道了干什么, 怎么干。为做好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认真做好四项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为了加强特殊人群工作的管理, 我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包括六条禁令、“十项”规定等12项内容的宁河区司法局管理系列规定, 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进行了规范, 加强日常管理。强化业务培训、岗前培训, 制定培训制度, 邀请专家定期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素质。制定了《宁河区社区矫正人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规范了应急处理方案及流程。制定下发了《宁河区社区矫正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监督, 为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基本解决了有章理事的问题。

二是“场地保障”:目前正在筹建200平方米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心, 力争在2016年6月中旬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有摊支事的问题

三是“财力保障”:在积极争取市司法局资金支持的同时, 区委、区政府将社区矫正专项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基本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四是“人力保障”: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 已连续3年为乡镇司法所补充司法助理员14名, 招录辅助人员15名, 其中公益岗3名, 采取人事代理方式招录12名。基本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

(三) 建好三级网络

成立了由公、检、法、司, 主要社区参加的宁河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社区矫正联席会议, 制定相关协调机制, 解决工作当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成立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村 (居) 委会社区矫正工作站,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塔形工作网络, 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 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链条。基本解决了互相推脱、都管都不管、小事托大、大事托炸的难题, 使工作政出一门, 运行顺畅。

(四) 把好三道关口

第一, 把好入门关。一是入口前置关, 组建了“宁河看守所法律援助站”, 为羁押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关口前移。近3年来, 共为在押人员提供法律援助30件。二是把好衔接关, 做到接收仪式不走过场。三是上好第一课, 做好“五必谈”工作 (即谈思想找根源, 使其知罪错;谈法律讲法纪, 使其认罪伏法;谈教训讲危害, 使其迷途知返;谈家常问情况, 为其排忧解难;谈未来讲前途, 使其热爱生活) 。四是送一本以案例为主的法律读物。五是做好第一次走访。

第二, 把好日常关。重点突出“七个一”活动。即进门讲一堂基本法制知识课, 重大活动送一份帮教告诫函, 外出前签一份守法保证书, 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教育, 每季度组织一次公益劳动, 每月布置一题法律知识作业, 每周一次电话人性化提醒帮教。同时, 延伸特殊人群管理半径, 每年深入未成年犯管教所, 进行延伸帮教。

第三, 把好解困关。通过与辖区企业签订帮教协议等方式, 建立了天钢过渡安置帮教基地, 积极动员社会热心人士, 为他们提供就业援助。通过联合人保局开设就业培训班, 提高特殊人群自身素质, 为特殊人群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 努力为他们的生活安置及权益保护创造条件。

存在问题

一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执法意识欠缺, 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制定和开展了各种业务培训, 但由于历史原因, 仍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 文化层次不高工作人员, 很难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工具。

二是社区服刑人员流动频繁, 日常监管难度加大。我区农村服刑人员去外地打工非常普遍, 有的工作时间在外区居住, 节假日回家居住。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与社区服刑人员发生错位。外来打工人员因犯罪在我区接收社区矫正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类社区矫正人员因生计经常变更居住地, 使得监管缺乏连续性, 存在脱漏管的隐患。

三是各组织的协调联动性有待加强。社区矫正对象主要在社区服刑, 社区承担着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职责, 但是社区现在没有专业队伍, 在开展调查评估、信息核实、教育矫正等一系列工作中, 往往都是由司法所来完成。

意见和建议

(一) 成立专业化矫正队伍, 强化管理, 提高履职能力

按照市局统一安排抓好社区矫正管理支队, 将社区矫正工作从司法所日常工作中逐渐剥离出来, 使其专业化水平更高, 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同时, 加大在职培训、岗位练兵、业务考核等工作力度,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建议设立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人员准入制度, 打造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

(二) 加强经费和场所建设, 夯实社区矫正工作基础

在筹建好社区矫正中心基础上, 建议在管好用好上下功夫, 建议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功能作用, 使社区矫正法定程序和工作要求得以实现,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三) 加大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矫正的认知度, 营造良好的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社会环境

建议结合“七五”普法, 加大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公益广告、走进直播间、司法大讲堂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能够认识、了解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提高群众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认识, 自觉配合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矫正工作。

(四) 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由管“人”向“管心”转变

建议在社区矫正机构设立专业心理矫正队伍, 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 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矫正, 引导特殊人群从主观上、根本上认识自己, 改变自我。

篇4:胰岛素治疗:特殊人群,特殊对待

肾功能不全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一旦受损,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只能选择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能力也随着降低,患者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因此,肾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以防诱发严重低血糖而危及生命。

慢性肝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肝损害所致的糖尿病临床称为“肝源性糖尿病”,应采取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还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及肝功能恢复。口服降糖药会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肝功衰竭,进而危及生命。此类患者一般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空腹血糖大多正常或只是轻度升高,因此,一般选择短效胰岛素制剂,分别于三餐前皮下注射。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因而胰岛素用量会稍大。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肝病患者的肝糖原储备不足,空腹状态(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的风险较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在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如确有必要,剂量也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

当然,对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肝病、改善肝功能才是最为重要的。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血糖可随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也即“类固醇性糖尿病”。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全天的激素用量会于上午8:00一次性顿服,所以激素影响的主要是午餐后到睡前这一时段的血糖。主要表现为午餐后及晚餐后的血糖较高,而后半夜至清晨空腹血糖大多正常或轻微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于午餐前及晚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或同时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

倘若患者原来就有糖尿病,服用激素后将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都会明显增高。此时往往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加强对午餐后到睡前这一时段的血糖控制(可增加午餐及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用量),以对抗激素的升糖作用。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糖尿病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一定要慎重,能不用尽量不用,该减量时及时减量。

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手术的风险,促进伤口愈合。原则上,拟行手术(这里主要指大中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此前是用口服降糖药治疗,那么,应该在术前3天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具体方案可采取预混胰岛素每日两次,早、晚餐前皮下注射,也可采取“三短一长”或用胰岛素泵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力争在术前把血糖降至正常。在实施手术期间,需将胰岛素由皮下注射改为静脉滴注。

术后由于病人尚不能马上恢复正常饮食,因此需要静脉补充加入一定比例胰岛素及氯化钾的葡萄糖液,以满足机体必要的能量需求。在恢复正常饮食以后,可改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伤口愈合后可调整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如何使用胰岛素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救治,目前多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法,该方法简便、有效、安全,可大大减少低血糖、低血钾及脑水肿的发生率。一般在第一阶段血糖较高时,可将普通胰岛素加入到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2小时后复查血糖,根据情况改为第二阶段治疗。如血糖下降,可将原来生理盐水改为5%葡萄糖溶液或5%葡萄糖盐水,内加普通胰岛素,直到血糖降至11.1mmol/L左右。酮体转阴时,可过渡到平时治疗,但在停止静脉滴注胰岛素前1小时,应皮下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一般8单位)以防血糖反跳。

孕妇血糖高如何使用胰岛素

无论是怀孕前已确诊有糖尿病的糖尿病合并妊娠,还是怀孕后才发现血糖高的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上均不宜采取口服降糖药,以免对胎儿的器官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除了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外,胰岛素是控制孕妇高血糖的主要手段,建议尽量采用人胰岛素。在妊娠早期,血糖升高及波动不是太显著,可选择预混胰岛素,一天两次,早、晚餐前注射;到了妊娠中后期,血糖较高时,可采取短、中效胰岛素联合强化治疗,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一般来说,随着分娩的结束,大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随之恢复正常,可以停用胰岛素;而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则需要继续给予降糖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继续用胰岛素或者改用口服降糖药。

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老年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其自身尚保留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再加上老年人往往有肾功能减退,胰岛素经肾脏降解和排泄减少,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很容易发生低血糖。而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可以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导致昏迷乃至死亡。

鉴于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感知性低、耐受性差,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宜适当放宽,以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宜。

儿童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目前我国儿童糖尿病还是以1型为主,主要依靠胰岛素治疗。在患病之初的急性代谢紊乱期,患儿胰岛素用量偏大,需尽快把血糖控制到满意的水平;之后不久,进入3~12个月不等的缓解期(蜜月期),此时患儿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为避免发生低血糖,胰岛素用量可能仅为2~4单位/天,甚至更少,但一般不主张完全停药;到了强化期以后,需要根据患儿血糖情况再次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以控制血糖;糖尿病患儿最终都要进入永久糖尿病期,完全依靠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和防止酮症酸中毒。处于青春期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性激素、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需要增加胰岛素用量。此阶段患者血糖波动性很大,病情很不稳定。青春期过后胰岛素用量将有所减少,病情逐渐趋于稳定。

(编辑/吉梅)

篇5: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职责

吸毒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措施

一、基本情况

本方案所指吸毒人员是指吸毒成瘾人员。我镇目前排查有吸毒人员3 名。

二、工作目标

搭建完善的救防体系,创新服务管理措施,落实服务管理责任,确保吸毒人员不漏管、不失控,有效防止吸毒现象滋生传播。

三、服务管理措施

一是搭建救治防范体系。按照“综治牵头、公安指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建立集打击、求助和关怀于一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吸毒人员救助防范体系。镇一级成立由镇综治办牵头,公安、司法、卫生、民政等单位参与的戒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派出所,全面负责全镇的禁毒和戒毒工作。村(居)委会一级,成立由村(居)委会主任任组长,社区民警、社区医疗人员和禁毒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和社区戒毒帮教小组,负责具体开展吸毒人员帮教工作。全镇上下构建起以镇禁毒办为龙头,以村(社区)戒毒帮教小组为基础的救助防范工作网络。

二是推行分类管理模式。根据吸毒人员的综合表现,按照“严格管理对象”、“重点管理对象”和“一般管理对象”三种类型实施分类管理。严格管理对象是指抗拒社区戒毒和帮教,无正当职业,随时可能复吸的吸毒人员,对该类人员,由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和社区医疗人员包保,实行严密控制、即时尿检,发生复吸的,实行强制隔离戒毒;重点管理对象是指吸毒时间较长,毒瘾较深,有复吸倾向的吸毒人员,对该类人员,由社区民警包保,做好帮教工作,发现苗头及时控制;一般管理对象是指吸毒时间较短,毒瘾较轻,日常表现较好的吸毒人员,对该类人员,由禁毒志愿者在做好帮教的同时,做好谈心、鼓励等工作,帮助其改掉陋习。通过实行分类管理,从根本上增强对吸毒人员管理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由镇派出所负责健全完善吸毒人员的档案,建档建卡,实行“一人一档”,并动态管理,即:为全镇所有吸毒人员逐人建立档案,既包含吸毒人员基本情况,又包含吸毒人员定期、不定期尿检的影像资料和公安部门出具的尿检报告,实现档案全面、规范、客观、公正管理。

三是强化人文关怀服务。建立跟踪帮教综合工作机制,全面作好服务管理工作。第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吸毒人员前来参加文体活动,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第二,对吸毒人员的家庭成员和相关社区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培训,帮助其掌握后续照管必要的知识技能,促使吸毒人员更好地、尽快适应社会家庭生活环境;第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第四,组织社区工作者、民警和吸毒人员家属定期开展亲情、爱心帮教活动,巩固戒毒成果。同时,在办理低保、就业创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管理措施

一、基本情况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就是对在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管理、教育和帮扶,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犯罪。社区服刑人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分为五种(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安置帮教对象分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

我镇现有社区服刑人员6名,其中,判处缓刑的3名,裁定假释的 1名,剥夺政治权利的2名,暂予监外执行的 名,外出务工的社区服刑人员有 2 人(假释的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不能离开社区)。矫正工作社会自愿者 名。5年内刑释解教人员共有49名(其中刑释人员45名、解教人员4名),到目前为止,我镇没有一例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百分之零点二以内。

二、工作目标

全面使行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是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管、漏管,通过管理、教育和帮扶让他们不再危害社会,使社区服刑人员即能保持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又能改造自己所犯的罪行,让他们能够顺利回归并融入社区;使释解教人员不至于重新违法犯罪,为宜城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服务管理措施

一是帮教工作提前介入。镇社区矫正办与法院、公安局协调做好审前社会调查、庭后收集判决文书等工作,做到不漏登、不重登。利用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各监狱内宜城小河籍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时和他们取得联系,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政策,提前进入矫正帮教程序。

二是落实安置帮扶责任。按照司发文件规定,对于矫正帮教对象中愿意经商的,工商部门为他们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部门为他们办理税收优惠证,金融部门按政策给予小额资金扶持;对于矫正帮教对象中无资金、无技术、无耕地的困难人员,户口所在地村组尽力为其解决承包荒地、荒水、荒山;对于矫正对象中的特困户,经本人申请,所在社区证明确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三是抓好培训,最大限度促就业。我镇社区服刑人员中45岁以下的有3人,占 50 %,刑释解教人员中45岁以下的有40人,占82%。积极组织本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市组织的义务培训,参加市组织的各种活动,镇综治办与司法所、派出所联合对心理不太健康、有厌世情绪的对象上门进行专门心理疏导。

四是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镇矫正办在灰沙砖企业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不论有无技术,只要身体健康都要尽力帮助他们找到临时性工作岗位,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及温暖。

五是提供法律援助。对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刑人员及刑释解教人员,若有权益被侵害,司法所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帮助和引导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七是建立“一助一”帮教制度。镇直各单位和各村(社区)要组建对固定的社会帮扶队伍,建立“一助一”帮教制度,在镇服务管理人员协助下与刑释解教人员结对子,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教工作。

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措施

社会闲散青少年是指初、高中辍学及初中毕业既不读高中、中职,又无固定职业的社会青少年。其主要包括三个群体:

一、应当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但又劝返无效流入社会的中小学生;

二、完成了义务教育,初中毕业既不上高中又不上中职进入社会的青少年;

三、高中辍学流入社会的青少年。上述群体的共同特点是无相对固定职业,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

一、基本情况

1、“十一五”期间全镇初中学生辍学情况。“十一五”全镇小学无辍学现象,初中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以内,共计辍学学生 人,初中辍学生中农村占 %,城镇占 %;初中辍学生中外出打工 %,学技术 %,务农 %,无相对固定职业 %。

2、近三年初中毕业社会闲散青少年情况。据统计,2011年初中毕业既不上高中又不上中职进入社会无固定职业的社会闲散青少年有 人,2012年有 人,2013年有 人。随着高中教育、社会就业渠道的不断发展和拓展,初中毕业社会闲散青少年人数逐年递减;

二、工作目标

1、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巩固率保持99%以上,高中阶段学生巩固率保持98%以上。

2、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重点学生的基本信息统计和建档达到100%。

3、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综合监管和包保帮教达到100%。

4、社会闲散青少年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达到100%,服务推荐就业达到200%。

三、服务管理措施

一是狠抓源头防辍,实施政策支持。

1、落实义务教育“双线”包保责任制。建立政府、村、学交联动机制,落实乡镇党政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学校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劝学包保责任制,把义务教育劝学保学任务,落实到镇、村、学校的每一名干部和教师。

2、开展义务教育执法劝返活动。对拒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其他法宝监护人,由当地政府、派出所、村委会、中心学校等组成义务教育执法监督小组,依法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完善教师家访制度。组织学校教师逐生逐户走访,准确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个性特点,确定专人重点走访有流失倾向的学生家庭。

4、实施学生辍学监控制度。全镇学校坚持每天清点学生人数,每周汇总一次学生到校情况,每月向中心学校报告一次在校学生情况;中心学校一季度通报一次就学情况,对学生劝返不力、辍学严重的学校实行挂牌督办。

5、健全学生辍学报告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学生辍学报告制度,学生一天不到校,班主任要及时家方,摸清学生未到原因和去向,并向学校报告;学校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劝返并如实填写《辍学生劝返情况记载表》,经三次以上劝返仍不到校的,学校填写《学生流失报告书》并报中心学校;中心学校向乡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做到辍学学生基本情况清楚,报告及时。

6、加强学生法制讲座、法制报告、法律咨询等活动,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让监护人知法、懂法、守法,保证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7、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学困生、贫困生、问题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学校要做到建档、建卡、建制,班主任做到多走访、多观察、多沟通,科任教师做到心到、口到、点到、谈到。健全完善爱心家长学校建设,提升对特殊群体学生厚爱一层的教育管理,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心有人爱、情有人诉、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8、落实防辍控流奖惩制度。坚持防辍控流失与教师考核、评先表模、职称晋升挂钩。并从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拿出1%进行奖惩。当年班级辍学率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当年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并取消评先表模、职称晋升资格,按照比例扣除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对辍学严重的学校实行“黑名单”管理和责任追究。

9、实施政策支持。(1)积极实施市职业高中春秋两季招生,解决初中即将毕业的学生因“怕考”而流失的问题。(2)畅通入学通道,实行无门槛进入、免试即时入学,对已流入社会的辍学生,可随时到市职业高中就读,解决劝返后因无法“插班”而流失的问题。(3)对辍学的经济困难学生就读市职业高中的,在校一、二年级享受国家每人每年1500元助学金政策,涉农专业全部免费,插班就读学生减免学费,解决劝返后因“无钱”上学而流失的问题。(4)对既想读职高又想上普高的学生实行职高、普高双学籍,发放高中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解决劝返学生升学和就业“所需”问题。(5)与市人武部联合举办国防班,市职高建立国家兵源基地,就读市职高的学生可优先入伍,解决学生“有志报国、应征入伍”问题。(6)市职业高中面向市和特殊群体需求,培植优质学科,拓展市场对接能力,提高就业率,解决劝返学生“毕业即就业”问题。

二是强化综合监管,落实包保责任。

1、健全信息档案。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流入社会青少年情况由教育部门负责登记,教育部门要于每年9月中旬及时向所在地政府提供初中毕业后既不升学也不读中职的毕业生名单,镇政府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名单,组织村(居)委会,认真做好实地排查登记,并逐人建档,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流入社会原因、有何愿望或打算、监护人或父母从事职业等。工作纳入镇综治维稳信访联动中心进行管理。

2、落实包保责任。将初中毕业进入社会的闲散青少年管理服务工作纳入村“两委”工作日程,建立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制,将包保效果与新农村建设与村组班子的实绩考评考核结合起来。

3、开展心理测试。卫生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全镇初中毕业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进行体验和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健康档案。

4、整治重点场所。公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要切实加强对歌厅、舞厅、游戏厅以及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和整治,对违规违法经营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和通宵营业的网吧予以严惩,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5、打击违法用工。加大对劳务场所使用童工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有效预防未成所人外出务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6、强化教育培训。村(居)委会要积极宣传职业教育政策;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促进服务就业。

1、建档立卡。重点做好高中辍学生基本信息的建档立卡工作,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进行登记,基本信息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家庭成员、详细住址、就业培训意愿、联系方式等内容。

2、宣传引导。根据所掌握的高中辍学和未升学且没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重点宣传国家有关就业培训方面的政策、定点技能培训机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培训方式、就业途径和方向、国家资助政策等等,鼓励其接受政府部门组织的技能就业培训。

3、加强培训。积极组织好没就业人员参加市组织各种技能培训,为他们能就业提供帮助。

4、促进就业。广泛收集本地企业用工需求,了解其用工动态;多渠道收集用工信息,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

篇6: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

一、背景

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相继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较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发病下降了90%以上;同时,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已进入后期阶段,许多省已经连续多年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

但是,计划免疫工作任重道远。巩固计划免疫工作成果,继续保持和提高免疫接种率,进一步摈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等目标,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任务。当前边远、贫困等地区和流动人口中的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计划免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据人口专家估计,我国流动人口已逾1.2亿,占全国人口的10%,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正值青壮年期,又处于生育高峰,且家庭流动占有相当比例,流动人口中儿童(以下简称流动儿童)群体庞大,居无定所,往往得不到免疫接种,成为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省市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中常规免疫接种率在30%-40%之间。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麻疹暴发流行主要集中于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同时,我国生活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人口近一亿,每年新出生的2000万儿童中有相当比例生活在边远、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因计划免疫投入不足,冷链设备缺乏,基层卫生组织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导致计划免疫工作不落实,1996年进行的世界银行卫生七贷款项目省接种率基线调查结果表明;一些省贫困地区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已降到60%左右。另外,也有一些地区因为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大幅度下降,政府与社会各部门减低了对计划免疫工作重视程度,减少了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投入,导致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些地、县的免疫接种工作出现滑坡,在某些地区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疫情出现上升趋势,甚至又有流行。从过去几年全国麻疹发病情况看,5%的县报告麻疹发病约占全国报告病例数的50%。

如何改进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已成为各级卫生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促进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中计划免疫工作的落实,在总结各地特殊人群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制订本方案,指导各地工作的开展。

本方案中特殊人群是指计划免疫服务过程中,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发现和免疫的人群,包括:流动儿童、超生儿童和特殊地区的儿童,其中流动儿童节是指户籍不在暂居地的外乡(镇、街道)的儿童;超生儿童是指未按计划生育要求生育的儿童;特殊地区的儿童是指接种率低、交通不便、缺乏服务途径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儿童。

二、目的

提高特殊人群中儿童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保护儿童健康。

三、措施(一)综合措施

1、重新唤起政府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要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使各级政府领导认识到认识到特殊人群中的儿童计划免疫不落实,免疫接种率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将导致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暴发流行,足可使脱贫的家庭返贫,由计划免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会迅速消失。前苏联独立的各共和国因百白破接种率下降出现的数万例病人的白喉大暴发,阿尔巴尼亚因计划免疫工作不落实,国外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输入,造成了脊髓灰质炎爆发大流行的教训应当吸取,防患于未然。政府领导应:

1)加强对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的领导,因地制宜,制订相应的法规或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关注特殊地区与特殊人群中儿童免疫接种活动的开展,加大管理力度,保证每个儿童有均等机会获得免疫服务;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支持;持续对其它部门与社区领导强调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

2)为计划免疫工作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增加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投入,以保证包括疫苗、常规免疫运转、冷链设备建设、人员培训、社会宣传动员等计划免疫经费的落实。

3)增加合格卫生人员的数量,必须为乡、村两级安排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充足的合格的卫生人员,并要对其进行岗位培训。

4)继续支持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继续将消灭脊髓灰质炎做为工作重点,保证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的有效实施,严防发生野病毒输入造成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重新流行。

2、加强部门协作,保证措施落实

卫生部门要加强与公安、工商、城建、教育、计划生育、街道居民委员会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协作抓好特殊人群的管理,及时发现特殊人群中的适龄儿童,并进行免疫。各地计划免疫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要发挥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免疫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关系,消除阻力,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3、所有儿童获得计划免疫接种的权利均等

要强调并实施外来儿童与当地儿童、计划内生育与计划外生育儿童、参加保偿与未保偿儿童、有能力负担劳务费与无力负担劳务费用的儿童都应享受同等免疫接种服务,对贫困人口要免费服务。不属于接种禁忌症范围,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对适龄儿童的免疫服务。

4、建立和健全出生儿童登记报告制度

要建立和健全出生儿童登记报告制度,提高卫生人员责任心,鼓励基层卫生人员,主动搜索特殊人群中草药的适龄儿童,要注意从公安、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妇联等部门收集新出生儿童资料,对适龄儿童要建卡、建证;县、乡应根据实际出生数确定免疫接种目标。加强对流动人口与特殊人群中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城市地区每3个月,农村地区每6个月对特殊人群的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对发现特殊人群中的儿童要尊重家长意愿,不记录地址,实行匿名接种,但应建立接种证,由家长保存。每次接种后,填写接种证,并交待清楚下次免疫接种地点、时间。

5、实行免疫接种证制度

免疫接种证制度是父母监督免疫服务并向父母提供计划免疫有关信息十分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对流动人口。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关于“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规定,免疫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存,免疫接种卡有接种点保存。在村级承担免疫接种任务的地方,接种卡应同时由乡、村两级保存。

6、加强社会宣传动员和信息传播

开展对特殊人群计划免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确定计划免疫社会宣传动员与信息传播策略,并组织实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形式与内容要考虑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对宗教信仰的人群要利用宗教领袖的影响;在边远贫困地区,宣传媒介的选择要考虑群众的可及性;识字率较低地区,传播信息的方式要考虑群众的接受水平。要充分发挥医生、教师作用,扩大计划免疫宣传效果。

7、加强对特殊人群计划免疫服务的监督指导

各级卫生行政和防疫部门,要将特殊人群免疫服务纳入工作目标,切实加强管理,加大工作力度,将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指导,每年对流动人口、特殊地区人口计划免疫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滨民特殊人群儿童数量、免疫服务策略、免疫接种服务计划、免疫接种实施与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要表彰奖励。(二)、流动人口中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

1、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

1)加强与公安、劳动、城建、妇联、街道等部门的联系,定期了解流动人口数量、特点、分布等情况,掌握本地区流动人口分布与变化趋势,确定免疫服务策略。

2)保持与公安、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居民委员会、房屋出租登记管理联系与合作,通过对流动人口登记、房屋租赁和集居地管理、分散经营点管理等,加强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建卡、建证与免疫接种工作。并争取在外来人口办理暂住证、房屋租赁时必需先办理适龄儿童办理接种证。

3)与工商、市场管理部门合作,加强对农贸市场商贩、市场租赁点外来人口中适龄儿童管理,并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4)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与教育部门合作,实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对未免疫的儿童进行补种,并办理接种证。

2、改进流动人口免疫服务管理模式

1)实行流动人口转卡、转证制度。人口迁移时,应到原免疫服务单位办理转证、转卡手续;对新迁入儿童,原免疫接种卡、证记录有效,按免疫程序要求完成免疫接种。对无接种凭证的儿童,视为未接种,按免疫程序要求进行免疫,以迁入本地时间为准,1年内完成基础免疫。2)定期开展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查漏补种活动。每3个月组织对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各卫生防疫站、医院防保科、地段防保站(所)要实现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对漏种儿童的建卡、建证和查漏补种工作,并将情况报告上级卫生行

政和卫生防疫部门。3)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要纳入本地计划免疫工作管理,要根据辖区内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数量与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工作人员,增加经费投入,流动人口管理经费、人员配备、疫苗消耗的比例要高于常住人口。

4)合理制订流动人口免疫接种服务计划。要考虑到流动人口从业和工作特点,选择适宜时间和方式通知免疫服务时间和免疫服务地点,例如:流动人口白天时多家中无人,利用早、晚时间进行免疫服务,可提高接种率;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多为流动人口集中地,在集贸市场和建筑工地散发通知或在出入通道设立告示牌,有利于提高接种率;在儿童接受第1次免疫服务时,应通知辖区全年免疫接种服务时间安排和儿童应接受免疫服务的时间;每3个月进行的查漏补种活动,要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通知免疫时间、地点。

5)实行多种形式的免疫服务。除实行定时定点免疫接种服务外,要根据流动人口分布与免疫接种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入户接种,在农贸市场、流动人口集居地定期设立固定或流动接种点,适当延长每次免疫服务时间,提高免疫接种率。

6)加强对妇保站、医院产科医生培训,孕妇产前保健、分娩时提供儿童免疫接种有关知识,提高母亲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医院儿科医生的培训,儿童寻求医疗服务时询问免疫接种史,并提供免疫接种服务信息。医院产科、儿科门诊张贴通俗易懂宣传画,传播计划免疫有关知识。

7)加强对房屋租赁的房主、街道居委会的宣传,通过他们传播有关计划免疫信息,通知免疫服务地点与时间。

3、关注流动人口中免疫服务的难点

流动人口中难以管理的适龄儿童包括:计划外生育儿童、收入水平低下家庭儿童、流动摊贩或无固定居住地点家庭儿童、父母从事特殊职业(拣废品)或无职业家庭儿童、未办理居住登记手续家庭的儿童。由于该部分儿童监护人信息匮乏,甚至对卫生保健采取回避态度,加大了免疫服务管理的难度。

对此类人群,应加大宣传力度,改进信息传播方式,各接种点定期开展主动搜索,识别和标记该部分人口主要居住与活动地区,采取入户或流动接种等多种方式,提高免疫覆盖率。尊重家长意愿,可实行匿名接种,但每次接种后应向家长提供免疫接种凭证,并交待下次免疫接种时间地点。

(三)、特殊地区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

1、改进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

1)每年至少提供6次以上免疫接种服务,在有冰箱的乡卫生院,至少每个月在乡卫生院应提供1次免疫服务。严格实行12月龄前完成基础免疫的政策。

2)加强对下级的检查与指导,特别是对基层掌握的适龄儿童数、制订的免疫计划、每次免疫接种持续时间、免疫接种点设置等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村级人员发现适龄儿童,并制订具体免疫计划,决定免疫完成免疫接种持续的时间、免疫接种点的设置的做法,以保证能够发现并免疫所有适龄儿童,取得高水平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接种率。

3)保证疫苗供应。县以上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应经常对疫苗需求计划进行评估检查,以确定每个接种点都有足够数量的疫苗,供所有适龄儿童,包括外来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等使用,在人口稀少或未登记儿童较多的地区,应允许有较高的疫苗耗损。

4)保证免疫活动覆盖所有村寨与地区,强调免疫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有儿童,不管何地出生和是否计划外生育,必须得到免疫。应鼓励乡村医生寻找和免疫所有儿童,县、乡应根据实际出生数确定免疫接种目标。

5)改进免疫接种报表质量以保证满足有效监督的需要。要组织对乡级人员如何进行填写常规接种报告表格、疫苗分发与记录表格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上级人员在督导期间和收到报表时要检查表格填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并反馈结果,指导改进。

6)在强化免疫活动中调动多方人员解决计划免疫人员不足问题。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期间需要短时间内对大量儿童进行免疫,需要更多的人员投入,特别是在城镇地区。需要采取措施调动其它方面的人员如医学院与卫校学生、农村教师、乡村干部、医生等参与强化免疫活动,各级领导需要支持以后的强化免疫活动,保证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的实现。

7)加强监督指导,改进工作质量。各级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检查与指导,要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保证每个县、乡、村每年至少接受2次以上的督导检查,督导活动要有计划,对发现的问题要有改进建议,督导结果要向有关单位与人员反馈,并指导和帮助基层解决存在的问题。8)开展对各级计划免疫人员关于资料管理、监督、指导、冷链维护、维修和安全注射等关键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9)要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直接向儿童家长提供有关计划免疫的益处、什么时间、在哪里获得免疫服务等信息,通过对在校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将计划免疫有关信息和学到的知识带给家长和邻居,这种方式在一些省市已被证明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应使用当地语言、文字和群众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

2、改进基层具体工作计划

省、地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指导乡级计划免疫人员制订免疫接种计划的表格和指南,并要求使用。

农村地区制订的免疫接种服务计划至少包括的信息见附件,这些信息以表格形式填写,同时准备一张简单的村寨与农户分布图,乡级要对此进行检查;乡级人员应准备一张简单标明每个村寨及其简要信息的地图。这些计划与简图的制作,不仅有利于村级卫生人员合理安排接种活动、提出疫苗需求,更主要地是便于上级单位评价其免疫接种点与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疫苗是否充足等。

乡级人员要将计划进行汇总,报送县级,供县级人员进行评估。县级应将各项指标进行汇总报送地区级进一步分析评估,根据对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县级应决定那些乡存在问题,需要支持或督导;地区级则要对各县的指标进行分析,确定需要进行支持和督导的县和乡。

要提高乡、村两级合理计划与安排本乡、村免疫活动的能力,县级应加强对乡、村两级人员的培训,并指导上述活动的开展。通过检查各项主要指标,县、地两级将确保计划的免疫服务是有效的并得以实施。常规免疫服务和强化免疫活动计划的步骤和指南是相似的。

3、增加合格卫生人员的数量,稳定基层队伍

要建设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热爱计划免疫工作,具有适宜的业务水平的专业队伍。在一些地区,现有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正常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需要,应增加计划免疫人员编制、并增加补助经费。建立计划免疫筹资机制,合理解决基层人员报酬,稳定基层队伍。

4、增加设备供应

要加强对冷链设备的补充与更新,优先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交通工具与冷藏设备补充与更新问题,保证疫苗质量,同时要保证消毒接种器材的供应,实施安全注射。

四、步骤

特殊地区与人群的计划免疫工作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一些地区计划免疫接种率已从九十年代初期较高水平下降到目前免疫接种率达不到群体免疫保护要求的水平。贫困的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率很低,对我国计划免疫工作构成很大挑战,尽管目前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较低,主要是以前高免疫接种的结果,存在着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大暴发的危险,特别是麻疹和脊灰。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以改进这种现状,在近期要采取以下的并不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的行动。

1)政府领导应加强对计划免疫的支持,提供免疫服务和消灭脊灰质炎活动经费。

2)需要改进计划免疫管理,提供高质有效的免疫服务,保证所有儿童在12月龄前获得免疫。

3)要制订乡、村、街道计划免疫服务计划,在上级的支持下,农村由乡、城市由街道制订具体的服务计划。4)加强对特殊人群中适龄儿童搜索,选择适宜信息传播渠道,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提高免疫服务的可及性。

做为长期的行动要求,各级需要增加经费、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和设备,以防止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暴发流行。

附件:

基层制订免疫接种计划应包括的信息

1、村级

在每次冷链运转1个月前完成 自然村寨数

各自然村寨适龄儿童数(根据实际出生数)

到每个村寨路途时间

免疫每个村寨儿童的日期、时间

消毒器材

注射器、针头数量

自然村寨分布、村寨间距离、路途时间的简图 ③

与乡级讨论计划与安排是否合理

2、乡级

认真评估村级计划表

汇总村级资料,制订乡级计划

行政村

各村适龄儿童数

需要各种疫苗数

自然村寨数

村卫生人员数

免疫接种时间安排

需要乡级负责免疫的村寨和需要乡级人员数

乡级现有人数

地图,接种点分布和各接种点提供免疫时间

冷藏包数

冰排需求数和现有数

注射器、针头数

消毒器数

其它信息 ③

供县、乡评价指标

无村级卫生人员的村数

自然村与行政村比

需要乡级免疫接种小组数

注射器与针头短缺数

冷藏包短缺数

冰排短缺数

3、县级

评估乡级计划

汇总乡级各项指标报送地区

上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题下一篇:简洁的普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