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高危人群

2024-05-10

压疮高危人群(精选八篇)

压疮高危人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办理出院同时诺顿评分[2]﹤14分的120例患者及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分组:将120名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2)问卷调查:对两组病人的家庭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压疮发生的原因、预防的方法、翻身的方法、目的、患者的营养需求等。由经过培训的高级责任护士,按统一指导语,在患者出院当天进行面对面调查。(3)建立护理健康档案,发放联系卡(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院诊断、皮肤情况,照顾者对压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4)成立医院压疮专业指导小组,成员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科室骨干组成。压疮小组成员定期参加慢性伤口学习班,掌握压疮防治的最新动态。

1.3 护理干预

(1)对照组病人实行常规的出院指导,出院一周后电话随访。(2)实验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出院后继续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出院3天内由专职人员上门评估患者的家居康复环境、营养膳食安排,照顾者的年龄、文化水平以及对压疮预防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估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3)专职人员每周以电话或家访的形式对实验组照顾者进行指导,对出院时压疮未愈者则2~3 d上门指导1次,直至压疮痊愈。(4)当实验组更换照顾者时,专职人员及时上门对新的照顾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照顾者进行压疮预防知识及技能的培训。(5)每个月对实验组患者皮肤情况及照顾者压疮预防知识、技能掌握情况、遵医行为、压疮高危因素改善情况进行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干预措施;每季度全面评估一次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例,进行对比和阶段性护理指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由表1~4可见,出院时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两组照顾者的一般情况及他们对压疮防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经过压疮小组规范、系统的护理干预,半年后实验组病人皮肤压疮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3 讨论

由于疾病谱的改变使慢性病患者增多,且目前医疗费用的上涨使大多数经医院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及慢性病患者需要在家中接受康复治疗,但社区护理和专职家庭护理欠完善[3],这部分病人通常由其家人、亲戚或保姆照顾。而褥疮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及家属掌握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存在密切的关系[4]。家庭照顾者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对压疮的认识不足,不能为居家的病人提供良好的床具、用品,不能按时协助患者翻身,翻身或使用便器的动作不规范,存在推、拉、拖等动作,从而引发压疮,或使住院时原本已经好转的压疮回家后恶化。

一直以来,压疮的防治重点在院内的住院患者,忽略了出院后尚待康复的慢性病人,尤其是他们的照顾者,没有针对照顾者采取有效的社区干预。

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作或经济的压力,大部分的病人是由保姆或子女轮流照顾。部分病人由于长年卧病在床,受尽疾病折磨产生悲观厌世心理而导致性格改变,部分保姆照顾这类病人常因承受不了压力而辞职,导致频繁更换照顾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2名病人由于性格古怪几乎一个月就换1名保姆,频繁更换照顾者的结果是直接导致居家护理质量的下降。而在这漫长而繁重的生活照料中,部分家属也往往会出现无奈、挫折、丧失信心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护理质量,最终导致压疮的发生。

4 结论

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建立延续护理模式,及时为家庭照顾者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解决他们在看护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承受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提高社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者对压疮的重视度及照护能力,又有效缓解目前社区护士缺乏而导致社区护理落实不到位的矛盾从而有效降低家庭慢性病人压疮的发生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慢性病人生活质量。

注:实验组其中2名患者死亡;对照组3名患者死亡。

摘要:目的 通过对社区压疮发生高危人群家庭照顾者实施护理干预,探讨有效的降低社区压疮发生率的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诺顿评分量表,通过对2010年10—12月在该院办理出院手续的患者进行评估,选择筛查为压疮发生高危人群(即诺顿评分﹤14分)的120例患者及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实验组进行规范、全程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作常规出院指导,每季度对两组病人进行皮肤情况评估,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皮肤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其照顾者显得更有信心。结论 为出院后慢性病人的家庭照顾者提供支持、实施必要干预,可有效降低社区压疮发生高危人群压疮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社区,压疮高危人群,照顾者

参考文献

[1]陶腊枝.压疮专业小组对社区压疮护理干预的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8(17):722.

[2]周莹莹,冉红,王婷婷,等.诺顿评分表在临床中的应用与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24.

[3]肖爱军,焦守凤,周晨.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76-78.

高危人群谨防心衰 篇2

高血压、冠心病是心衰高危因子

能使心脏负荷过重或能造成心肌损伤的因素都可导致心衰的发生,所以,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贫血以及有突发心脏病史或心功能不全者,都属于心衰的高危人群。另外,据上海1980年、1990年、2000年对2178例住院心衰患者的调查显示,20年内,我国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从51.5岁上升至68.8岁,由风心病发展而致的心衰所占比率由46.8%降至8.9%,由高血压和冠心病导致的比率由33.1%升至69.6%,这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已成为心衰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定期检查对防治心衰意义重大

有关专家指出,定期检查对于高危人群预防心衰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心衰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诊断,临床上有一半心衰患者在转诊心内科之前被误诊。因此,定期监测能帮助医生早期正确诊断心衰,及时治疗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阻止、减缓心衰恶化,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来监测心脏的功能。X线检查可以查看心影大小及外形,能为心脏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比X线能更准确地提供心脏每个腔的大小变化、心瓣膜结构及功能情况,还可以估计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其中超声多普勒检查是临床上最实用的判断心脏舒缩功能的方法。另外,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肺吸氧运动试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等都可以反映心脏的舒缩功能,也可作为高危人群定期检查的项目。

关注体重变化可自我预测心衰

因为心衰会导致体内液体潴留,致使体重增加,所以关注体重的变化能自我预测心衰的发生。为此,医学专家建议有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应该在家中备一个健康秤,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称一下体重,如果体重突然比平时增加了2~3斤,就要警惕是心衰的可能了,尤其是伴有腿肿、腹部膨胀、胸闷气急等症状时,更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檢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防心功能恶化

高危人群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格按照医生为自己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和康复,所服用的药物一定要遵循医嘱,切不可盲从街头小广告随意换用药物或擅自增减药物用量,因为很多用于治疗心脏疾患的药物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相反还会让患者的病情加重,导致心脏功能恶化,引发心衰。另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都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一定要长期按时按量坚持服药,切不可今天吃了,明天忘了,后天再补上,这种没规律的服药对疾病的稳定和控制有害无益,只会让病情在这种疏忽中逐渐进一步恶化。

预防感染可降低心衰发生几率

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是高危人群出现心衰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诱因。肺部感染时,发热、咳嗽、心跳加快等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而且感染所产生的毒素还会直接损伤心肌,极易导致患者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心衰的症状。所以,预防感染能减少高危人群发生心衰的几率。在流感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人群密集、环境密闭的场所,外出时应注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在气候寒暖交替时节,应该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引发肺部感染。

健康生活有助于保护心脏功能

高危人群早“转安” 篇3

谁属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 是指目前血糖正常, 但是患糖尿病危险性较大的人群, 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糖尿病倾向。这类人的血糖还是正常的, 但是他们很危险, 很容易得糖尿病。那么什么人处于这种状况呢?

1.有家族史但是血糖正常的人。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比如一个人的血糖目前还是正常的, 但是他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有人是糖尿病患者,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 他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就比较大。所以要在糖尿病发生前加强防范意识。

2.40岁以上的人。

事实上, 如果从40岁才开始警惕糖尿病就未免有些迟了, 30岁就要当心, 30岁以上就可能得糖尿病。其实随着生活逐渐富裕舒适, 20岁、10岁甚至几岁都有可能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特质, 所以糖尿病的预防工作最好从小开始。

3.生产过巨大婴儿的妇女。

如果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孩子, 那么这个产妇本身就容易得糖尿病。实际上, 分娩过巨大婴儿的女性在怀孕的时候血糖就曾经高过, 只不过她并不知道具体情况。血糖是一种营养, 血糖高所以这个孩子才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 孩子的胰岛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就把糖充分利用了, 长得又胖又大, 但是生巨大婴儿的母亲就容易患糖尿病。既然生巨大婴儿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那是不是生的孩子越小就越好呢?也不是这样的。有调查表明, 生特别小的孩子, 母亲倒没什么, 而孩子容易患糖尿病, 2.5千克以下的新生儿长大以后非常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所以, 出生的孩子最好不大也不小, 2.5千克以上、4千克以下比较合适。

4.高血压、高脂血症者。

2 0世纪8 0年代末, 有一个外国学者提出了一个名词——“X综合征”, 后来人们把“X综合征”改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至少包括八方面内容, 称之为“八高”, 即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高血糖、高血黏稠度、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高胰岛素血症。如果一个人在这“八高”中占了两高以上, 即使血糖不高, 也很容易得糖尿病。因此, 人们把代谢综合征者划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5.肥胖的人。

轻度肥胖的人比正常人得糖尿病的概率高3倍, 中度肥胖的人比正常人高5倍, 重度肥胖的人比正常人高10倍, 越胖的人越容易得糖尿病。所以, 预防糖尿病须从预防肥胖开始。日益增多的肥胖小孩, 是预防的重中之重。小孩子减肥比成年人更为困难, 因为小孩的自制力本就不如成人, 加上14岁以下的小朋友和正面临身体发育的青春期少年, 皆不适宜乱用减肥药以及节食, 因此, 通过科学调节饮食、增加运动量, 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

当然, 糖尿病高危人群只是容易患糖尿病, 并非已是糖尿病患者, 只要他们对糖尿病有防范意识, 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只要进行饮食控制, 增强体育锻炼, 调整好生活、工作节奏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 那么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 甚至不患糖尿病。高危人群要主动定期体检, 尤其要检查血糖, 对糖尿病做到早防早治, 保持自身健康。

如何转“危”为安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先天造就的遗传因素已无法改变, 因此,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防治策略, 主要是要针对后天所处的环境因素, 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早期筛查并合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包括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饮食管理是防治的基础, 要做到合理饮食, 并积极戒烟限酒。此外, 要常保持适量的运动, 成人一般为每日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 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有利于身体健康, 同时还可放松紧张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2.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个好的心态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作用, 一次巨大的打击有时足以诱发糖尿病。因此, 一定要以健康为中心, 生活上潇洒一点、小事糊涂一点, 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 时刻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必要的药物干预。

对于已经检查出早期糖尿病的人, 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够理想时,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干预 (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等) 。在治疗过程中, 应避免为急于求成而放弃正规治疗, 或听信虚假广告采用“偏方”治疗而耽误病情。

4.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其他代谢疾病。

目前研究已证实, 糖尿病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对上述疾病的积极干预, 强化达标, 对糖尿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定期监测血糖。

由于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 而糖友被发现时可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 关键的一点是:应当定期 (最好每半年一次) 检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这是因为糖尿病早期往往首先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 而空腹血糖可能正常, 仅检测空腹血糖可能会使一半的糖友被漏诊。

知识链接

重要的“早”

目前, 糖尿病已成为第三大慢性疾病, 其病程长, 治疗费用昂贵, 致残致死率高, 一旦患上糖尿病会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并且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一个健康的乞丐远比一个疾病缠身的国王更幸福!现在医学上都提倡“治未病”, 对于糖尿病这个“甜蜜杀手”, 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防患于未然。

人们一向认为有了具体症状才是“有病”的表现, 加上担心去医院看病麻烦, 费用高, 往往忽略了对糖尿病的普查。有资料显示,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初诊时约8 0%已出现慢性并发症。由于我国患者病情控制差, 绝大部分病人临床诊断时已经出现并发症, 因而肾、眼、心脑血管、足等病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国外。

压疮高危人群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6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743例择期手术患者为对照组, 男398例, 女345例;年龄29岁~78岁, 平均年龄 (57.43±12.35) 岁;手术类型:骨折手术406例, 胸外手术187例, 颅脑手术108例, 其他手术42例。选择2015年7月—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826例择期手术患者为观察组, 男441例, 女385例;年龄27岁~79岁, 平均年龄 (57.96±11.83) 岁;手术类型:骨折手术438例, 胸外手术214例, 颅脑手术114例, 其他手术60例。排除标准: (1) 术前合并压疮的患者。 (2) 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 (3) 急诊手术患者。 (4) 昏迷或缺乏正常沟通能力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压疮预防措施;观察组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对压疮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不同压疮风险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

1.2.1压疮风险评估该压疮风险评估表是在手术室护理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Braden、Norton、Waterlow压疮评估量表制订, 综合考虑患者、麻醉及手术三方面的因素, 确定患者年龄、体型、皮肤情况、手术体位、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类型、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术中可能失血情况、皮肤受力点、体位用具的使用及术中可能施加的压力等方面, 进行压疮风险评估[4], 完成风险评分。其中风险评分<10分者为低风险;10~11分为中风险;≥12分者为高风险。风险评估由术前护士访视时完成, 对风险因素不确定者可由手术室压疮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经过术前评估, 观察组共筛选出低度风险397例, 中度风险283例, 高度风险146例, 中高度风险共429例。

1.2.2压疮预防压疮低风险者可实施常规手术压疮预防措施, 同时予以健康教育, 疏导患者不良心理;中高度风险者除实施常规手术压疮预防措施外, 应上报科护士长, 交班时重点讨论, 由手术室压疮小组成员实施压疮预防措施;高度风险者应由科护士长现场进行体位摆放及压疮预防措施的督导, 必要时可邀请院内压疮管理小组成员现场指导。具体预防措施: (1) 凡是骨隆突受压部位均采用海绵软垫和悬空法。 (2) 防止皮肤消毒液及手术冲洗液流至受压部位, 保持手术巾平整和干燥。 (3) 术中注意患者皮肤保温, 非手术部位注意遮盖, 手术冲洗液适当加温, 36~37℃为宜。 (4) 所有体位垫均要求柔软、弹性好, 使用高分子凝胶材料制作, 体位垫与皮肤接触位置要求无皱褶, 床垫衔接部位一律垫软垫支撑, 防止发生皮肤挤压。 (5) 术前可在皮肤受压部位外涂医用润滑液, 并垫泡沫敷料, 可有效避免皮肤受压[5]。 (6) 术中保持患者卧位稳定, 特别是使用骨盆固定架时应正确固定, 以免患者术中身体滑动。 (7) 俯卧位及侧卧位患者特别注意保护颜面部, 双眼应贴眼贴保护。

1.3观察指标2组患者均观察至术后3 d, 凡是因术中受压导致的压疮均可判断为手术压疮, 比较2组患者手术压疮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其中, 对照组术后3 d内发生手术压疮40例, 压疮发生率为5.38%, 其中Ⅰ期压疮28例, Ⅱ期压疮12例;观察组术后3 d内发生手术压疮11例, 压疮发生率为1.33%, 均为Ⅰ期压疮, 均为压疮风险评分>12分、手术时间>4 h且年龄>60岁以上者。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20, P<0.01) 。

3讨论

压疮的预防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难题, 而手术患者因在术中受多种特异性因素的制约, 压疮发生率高达4%~45%[6], 成为医院内压疮的高发人群。郭月等[7]对手术室压疮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手术压疮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体位及手术时间等因素均密切相关, 其中高发手术类型包括骨科、胸外科及神经外科, 其中俯卧位是手术压疮的高发体位, 好发部位包括颜面部、髂前上棘、胸部以及双下肢骨隆突处。孙玉梅等[8]对近年来手术压疮的护理与预防进行了综合研究, 指出力学因素、患者自身皮肤抵抗力以及手术导致的再灌注损伤是发生手术压疮的主要机制;而手术压疮危险因素中, 除了手术体位、手术类型及手术时间等因素外, 疾病因素、心理因素、皮肤温湿度变化及特殊器具的使用等亦是手术压疮的高危因素。

正确评估压疮风险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我院自行制订的手术压疮风险评估量表包含的评估项目, 能够抓住导致手术压疮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更符合手术室实际情况, 有利于手术护士正确、客观地对手术风险因素作出评估, 从而提高对患者压疮风险的预见性, 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降低压疮发生率。本文中, 观察组通过手术压疮风险评估, 准确筛选出429例中高度压疮风险者, 并针对性地加强了细节预防措施, 加大了预防力度及督导力度。结果表明, 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证实了压疮风险评估在预防手术压疮中效果显著, 与常规压疮护理措施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要切实做好手术压疮的预防, 还应落实如下措施:首先, 应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术压疮风险评估量表的培训和学习, 只有所有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该评估方法的应用, 才能准确评估手术压疮风险程度;其次, 术前、术后应重视与病房护理人员关于压疮预防的交接和沟通, 使压疮预防工作处于连续和动态的观察和预防中, 提高压疮预防效果;第三, 注重发挥压疮管理小组的作用, 重视护理会诊, 制订合理有效的压疮预防措施, 提高压疮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 压疮风险评估应用于手术室压疮预防, 可准确筛选高危压疮患者,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可有效防范手术压疮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应用于手术室高危压疮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6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743例择期手术患者为对照组, 实施手术室常规压疮预防护理;选择2015年7月—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826例择期手术患者为观察组, 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对压疮风险进行评估, 筛选压疮高危患者, 并针对性采取压疮预防措施。比较2组患者手术压疮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术后3 d内手术室压疮发生率为5.38%, 观察组术后3 d内手术室压疮发生率为1.33%, 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压疮风险评估应用于手术室压疮预防, 可准确筛选出高危压疮患者,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可有效防范手术压疮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高危压疮,风险评估,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彦姝, 陈杰, 路潜.术中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11) :64-66.

[2]曹建萍, 刘美春, 黄淑珍.压疮风险评估会诊单在手术室压疮高危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5) :17-19.

[3]陈翠玲, 李琼仲, 李淑芳.Braden压疮风险评估量表应用于骨科压疮高危患者压疮预防的效果[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22) :103、108.

[4]钱维明, 黄立峰, 项海燕, 等.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8) :24-27.

[5]左育涛, 廖启清, 李雪清.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在术中压疮高危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18) :128-130.

[6]张秀平, 张兰梅, 任杰平.术中压疮护理单在手术室压疮高危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7) :2237-2238.

[7]郭月, 余云红, 赵体玉.手术室患者压疮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24) :36-39.

糖尿病足高危人群早期干预 篇5

关键词: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15%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足病, 由于治疗较复杂, 困难大, 最后面临截肢。尽早给予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可有效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

1 发生糖尿病足高危险因素

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病变, 周围血管病变, 以及有足溃疡病史, 胼胝, 足部畸形 (鹰爪足) , 失明或视力严重减退, 合并肾脏病变特别是有肾衰的独居老人, 糖尿病知识缺乏者和不能对足进行有效保护者都是糖尿病足高危因素。

2 早期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自我管理性疾病, 需要患者积极参与, 只要正规治疗都可以满意控制, 并有较好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干预:给予降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治疗, 相关的健康教育, 预防等。

2.1 心理干预

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长, 需反复入院, 加之面临截肢的可能、以及经济上的压力, 使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消极、焦虑、悲观等情绪, 而这些不良心理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血糖的高低, 对疾病的控制很不利。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加强交流,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 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修身养性, 保持情绪乐观,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2 健康教育干预

2.2.1 健康教育的内容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在糖尿病足防治过程中最重要的措施,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程长短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 使患者掌握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 以及临床表现, 如早期糖尿病足表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肢体皮温降低、末端发凉、静息疼痛等症状。正确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及可预防性, 学会识别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提高糖尿病足自我防护能力, 从而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

2.2.2 健康教育形式

健康教育形式也是多样化, 集体单人教育相结合, 利用实物、图片、手册、录像和幻灯片等教育工具, 进行针对性教育。

集体健康教育, 采用实物或幻灯等工具, 集中宣教, 每周1次。

集中教育过程中, (1) 采用患者提问、讨论等形式互动教学, 解决患者的疑点、难点问题。 (2) 采用示范形式, 使患者易学易懂, 如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如何足部检查等。 (3) 发放糖尿病足知识手册及图片, 使患者便于长期保存, 随时阅读。

单人教育, 依据患者文化程度及知识接受能力不同, 采用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每周1次。对于文化程度高、知识接受能力强者, 给予讲解一些较深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文化程度或知识接受能力差的患者, 要反复耐心讲解, 采用多种形式, 使患者易于接受。健康宣教要选择合适的时间, 如晨晚间护理、做治疗时或选择下午空闲时间,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对患者分阶段讲解, 每次内容不宜过多, 要少而精, 使患者易于掌握。

2.3 足部护理

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足部的日常护理。

2.3.1 每日足部检查

注意足及足趾间是否有干裂、小伤口、水泡、肤色发暗等及足背动脉搏动及肤色感觉是否正常。

2.3.2 每日足部清洗

一般水温在37℃左右, 洗脚后用软干的毛巾将脚擦试干净, 特别是要擦干趾缝间的水迹, 避免擦破, 擦干后涂润肤膏, 保持皮肤柔软, 但不要涂在足趾间。

2.3.3 每日足部按摩

以趾尖开始, 以手掌的大、小鱼际逐步向上按摩至小腿, 足部按摩3~5min, 小腿按摩3min, 早晚各1次, 以促进血液循环。

2.3.4 每日足部运动

提脚跟, 将脚跟提起, 放下, 重复20次。

抬脚尖, 将脚尖抬起, 弯下, 重复20次, 以促进血液循环。

每日鞋袜检查:选择合适的软底鞋, 以通透性好的布鞋最好, 袜子选择棉质或羊毛质地的为好, 即吸汗又透气, 不要穿有松紧带的袜子, 每次穿鞋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冬天保持双足温度, 可穿松软宽松的棉袜, 千万不要用电热器或热水袋烘脚, 以免烫伤皮肤。

2.4 饮食干预

向患者强调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糖尿病患者最难控制的是饮食,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足的治疗基础, 许多患者血糖老是控制不佳, 所以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控制总热量, 合理配餐, 让患者遵循膳食管理, 巩固药效。总热量不仅包括主食, 而且包括副食和零食, 保证营养比例适宜, 保证优质蛋白, 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但总量要有所限制。严格控制油脂摄入, 多食绿叶蔬菜、粗谷物、粗纤维食物等, 忌油炸食品、肥肉等。

2.5 血糖控制

持续的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根源, 积极控制血糖并稳定在理想水平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关键。理想血糖范围是:空腹血糖4.4~6.4mmol/L, 非空腹血糖<9~10 mmol/L。通过采取综合治疗, 即患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自我管理, 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根据患者用药及血糖情况, 每日测3~5次血糖, 了解患者血糖情况, 并且与患者共同分析找出血糖不稳定原因, 以调整患者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等, 避免引起血糖增高的事件发生。

3 预防

压疮高危人群 篇6

关键词:压疮,手术室,评估,预防记录单

手术室因辅助治疗器械、麻醉状态、手术体位等原因导致术中不能自主翻身,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极易发生压疮[1]。有报道显示,术中压疮发生率为3%~5%[2]。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影响疾病恢复,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3]。我院手术室从2012年6月起应用压疮评估与预防记录单对手术患者进行科学评估,对高危患者术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术后评估皮肤情况,起到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经评估为压疮高危的患者48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3例。其中观察组男163例,女80例,年龄40~91岁,平均68.0±10.8岁;手术类型:股骨骨折手术80例,颈椎、腰椎手术63例,髋关节置换手术16例,食管癌手术8例,心脏手术4例,肝脏手术5例,胰腺手术3例,脑肿瘤手术29例,脑出血手术20例,膀胱全切2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9例,肾癌根治手术4例;对照组男141例,女102例,年龄47~92岁,平均70.0±9.5岁;手术类型:股骨骨折手术76例,颈椎、腰椎手术6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15例,食管癌手术10例,心脏手术2例,胃癌手术7例,肝脏手术4例,直肠癌手术5例,脑肿瘤手术25例,脑出血手术24例,膀胱全切1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7例,肾癌根治手术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制定手术室压疮评估与预防记录单

压疮评估与预防记录单内容由以下项目组成:(1)患者信息,包括科室、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体位、麻醉方法。(2)压疮评估,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等方面,总分为23分,15~18分为轻度危险,13~14分为中度危险,10~12分为高度危险,<9分为极度危险。(3)压疮防范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和高危因素,术中采取有效预防压疮的措施。①搬运患者时用“托手单”,移动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单平整、干燥,避免潮湿;②摆放体位符合体位摆放流程,避免并发症;③选择合适的体位垫;④术中注意保暖,预防低体温;⑤正确使用电刀、止血带;⑥受压部位皮肤注意保护。(4)术后压疮评估。术后判断是否有压疮发生,如有发生详细记录发生部位、面积及程度。

1.2.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术前一天,巡回护士访视时携带压疮评估与预防记录单,对Braden评分<18分、预计手术时间>3小时、俯卧位的脊柱手术或侧卧位、截石位、俯卧位牵引持续>2小时的手术患者应用压疮评估与预防记录单,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并在访视单上签字。针对患者高危因素制定压疮防范计划,术中采取各种护理措施,术后进行压疮评估,将发生压疮病例作为不良事件上报,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照组则常规访视患者,术中护理按手术室护理工作流程进行。

1.3 压疮判定标准

压疮分期参照《2009压疮快速参考指南》中的相关内容:Ⅰ期表现为完整皮肤局部压之不褪色的红斑;Ⅱ期表现为部分真皮受损,表浅溃疡、水泡或淤紫;Ⅲ期表现为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层;Ⅳ期表现为全层皮肤缺失累及骨组织、筋膜和肌肉组织。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压疮2例,均为I期压疮,其中1例为小脑出血手术患者,侧俯卧位;1例为股骨多发性骨折患者,平卧位;手术时间均>4小时,压疮发生率为0.8%。对照组发生压疮13例,I期压疮8例,II期压疮5例,其中俯卧位5例,侧卧位4例,平卧位3例,截石位1例,手术时间2~5小时,压疮发生率为5.3%,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3.1 强化压疮管理意识,提高压疮防范知识

手术压疮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预防是护理人员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4]。随着麻醉、药品、设备监护的进步,手术方式向纵深、疑难、微创变化,高龄、复杂、疑难手术的增加,手术患者的压疮风险也有所增加[5]。因此,应在访视时对手术患者进行评估,对压疮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要求巡回护士每天晨会时汇报当日手术患者情况,包括Braden评分、皮肤、生理、心理等情况,对因不重视压疮评估和预防致压疮发生者,或未认真评估或未针对性采取措施的护士在绩效中予以扣分。只有护士足够重视,才能认真评估和预防压疮,提高护士压疮防范意识是防治压疮的根本。

3.2 筛选压疮高危人群,重点防范难免压疮

我院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量、手术难度大,四级手术占30%左右,根据2012年前发生的压疮进行分类统计,对这些手术患者作为重点防范对象,晨会除汇报患者情况外,大家应共同讨论防范措施,参加人员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好的措施积极应用,并形成工作流程;对于难治压疮的发生及时总结原因,制定下一步防范措施。

3.3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无侵袭性等特点,尽管有报道Braden评分对手术患者压疮评估有一定局限性,但综合手术患者的年龄、卧位、时间、麻醉等其他因素进行评估,可筛选出高危患者,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因此,要求全体护理人员掌握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压疮预防措施、压疮的判断[6],让手术室护士对压疮预防有一系统的防范计划,而非仅凭经验来工作;对要配合的手术护士提前做好准备,包括材料准备、与医生的沟通等,从而有利于术中护理措施的顺利应用。

3.4 及时规范上报不良事件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是防压疮,可见压疮预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工作,发生压疮后应按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要求规范及时上报,所有护理人员参与讨论、总结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科学的评估、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可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手术室护士的专科技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蒋琪霞,瞿小龙,郭秀君,等.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和影响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25-28.

[2]孙玉梅,张雪.手术压疮的护理研究与预防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05-307.

[3]曹建萍,刘美春,黄淑珍.压疮风险评估会诊单在手术室压疮高危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17-19.

[4]郭玲,钱月萍.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5):37-38.

[5]魏革,胡玲,祝发梅.手术患者压疮风险因素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78-580.

压疮高危人群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门诊和住院患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取面对面访谈方式。

1.2.2 调查内容

受试者判断血脂异常的依据, 及其性别、年龄、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糖尿病、高血压。了解受试者的治疗依从性。了解被调查人体质量、身高和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吸烟、低HDL-C。

1.2.3 危险分组与诊断标准

1.2.3. 1 高危组[1]

冠心病及其等危症;高血压且其它危险因素数目≥1。

临床已确诊的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合并下列之一者:①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或更年期;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4mmol/L;③肥胖:BMI≥28, [BMI=体质量/身高2 (kg/m2) ];④一级男性亲属发病<55岁或女性<65岁。

1.2.3. 2 极高危组[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

1.2.3. 3 糖尿病[2]

临床已确诊的糖尿病, 或空腹葡萄糖≥7.0mmol/L或OGTT2h葡萄糖≥11.1mmol/L, 或任意时间葡萄糖≥11.1mmol/L。

1.2.3. 4 高血压[1,3]

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 收缩压≥140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 或接受降压药物治疗者。

1.2.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438人, 年龄21~86岁, 男性248人, 占56.6%, 女性190人, 占43.4%。其中高危组426人, 占97.3%, 极高危组12人, 占2.7%。

2.2 受试者对血脂异常的判断

绝大多数受试者以检验报告单给出的血脂参考值为标准判断血脂异常, 很少有人能个体化判断, 也有人不知道如何判断, 具体分布见表1。

3 讨论

我国的胆固醇教育已多年, 人们对“胆固醇低些更好'、"管住嘴, 迈开腿"等理念比较熟悉, 但如何正确判断血脂异常, 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的目标何在, 人们了解的却很少。但发现异常才会考虑治疗是受试者的共识, 所以, 正确判断血脂异常是开始治疗的关键和达标治疗的基础。

不同人群判断血脂异常的标准有别, 血脂参考值只适用于中低危人群, 而不完全适用于高危、极高危人群。研究表明, 血清总胆固醇 (TC) 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患病风险不仅取决于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 同时取决于具有危险因素的个数, 所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强调判断血脂异常须先进行危险分层, 再根据所在危险分层的治疗目标值个体化的判断血脂异常, 即高危人群应以其治疗目标值TC<4.14mmol/L, LDL-C<2.59mmol/L;极高危人群须以其治疗目标值TC<3.11mmol/L, L D L-C<2.0 7 m m o l/L判断血脂异常;各危险分层均以H D L-C≥1.04mmol/L, 甘油三酯 (TG) <1.70mmol/L判断异常[4]。被调查的438人中以血脂参考值判断血脂异常者421人占96.1%, 无疑超出参考值即可判断血脂异常, 但是当他们的血脂结果在治疗目标值和参考值之间时, 结果无箭头提示, 易被错误地认为血脂“正常”。当患者自认为血脂“正常”后多放松或不再治疗, 对治疗的依从性变差, 直接影响达标治疗。

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受试者均未先进行危险分层, 再根据所在危险分层的治疗目标值个体化的判断血脂异常, 调查结果提示必须对高危和极高危人群重点教育和管理, 使他们掌握个体化判断血脂异常的标准, 积极主动地实现疾病的二、三级预防。同时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让人人都能个体化判断血脂异常,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1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1) :1-37.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 (8) :701-743.

脑卒中高危人群B超筛查分析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于我院接受脑卒中检查的1000例高危人群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634例, 女366例, 年龄45~82 (62.5±14.3) 岁。筛选标准[1]依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手册》, 具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 或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1) 高血压病史 (≥140/90mm Hg) , 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房颤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min、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 (7) 明显超重或肥胖 (BMI≥26kg/m2) ; (8) 有脑卒中家族史。

1.2 方法

首先对观察对象实施测量血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具体方法为:使用Mylab20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以及相应的超宽变频探头, 探头频率设置为8.5~10MHz。患者保持仰卧位, 在颈部放置高频超声探头, 纵向对颈动脉等部位进行扫描, 检查部位分别为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 对患者是否存在狭窄、有无斑块、内膜厚度及动脉内膜是否光滑等情况进行观察[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标准为检查值小于1.0mm,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标准为检查值大于1.2mm。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依据为:闭塞为内径减少100%, 重度狭窄为内径减少71%~99%, 中度狭窄为内径减少51%~70%, 轻度狭窄为内径减少不足50%[3]。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患者B超情况分析

>60岁人群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均高于41~50岁及51~60岁人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与B超检测情况分析

并发症越多,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习惯, 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有利于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死亡率和发生率。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大量饮酒、吸烟、心脏病或脑卒中家族史、呼吸睡眠暂停、心房纤维性颤动、高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本研究结果显示, 60岁人群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均高于41~50岁及51~60岁人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越多,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临床应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开展积极有效的筛查和干预, 有助于脑卒中临床发病率的降低。

摘要: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于我院接受脑卒中检查的1000例高危人群, 均行B超检查, 并对其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60岁人群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均高于41~50岁及51~60岁人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越多,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开展积极有效的筛查和干预, 有助于脑卒中临床发病率的降低。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19.

[2]张晓磊.脑卒中高危人群重点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9) :1089-1090.

上一篇:强力霉素下一篇:科研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