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24-04-16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共6篇)

篇1: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卢宗富

重庆市石柱县西沱初级中学校

邮编409106

摘要:初中动物学的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我们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本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从教学内容的取舍、补充;比较法的应用;实验课的改进;热点问题的探讨等方面入手,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现作一简单地介绍,与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动物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

目前使用的初中《生物学》教材是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涉及到内容较多,与过去的老教材相比,具有生活联系实际较广、实用性较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如以前的老教材高的特点,但是,内容深;难度大;脱离实际;各门纲所举代表动物,有相当部分在我地是找不到的;特别是一些海产动物,在内地要找到,难度很大。各类学校条件有限,尤其是农村中学,标本少甚至没有标本。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

新的教材虽然没有以前的老教材那么重视生物学系统性,但还是能体现生物进化的规律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生物知识从生活中来,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应用学到的生物知识去指导我们的生活,也要为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高中生物学要用到的部分,因此,我们就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应注重生物的进化规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1、当地人把多足纲中的山蛰虫称为“草鞋虫”。学生很容易与原生动物门的代表动物——草履虫混淆起来。故在讲原生动物门时,在必要先组织学生培养草履虫,并与山蛰虫进行对照观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的能力和兴趣。

2、解放前,渝东地区血吸虫病十分流行,致使人烟稀少。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普及医疗知识,组织医疗队到农村,才扑灭了这一病害。适当给学生讲点这方面的历史,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讲蚯蚓对人类的益处时,结合到目前推行的立体生态农业知识,着重讲了立体生态农业原理及怎样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怎样做到家、牧、副、鱼全面丰收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并且带学生到附近农场去参观学习。讲水蛭时,补讲怎样诱杀水蛭的方法。没有讲“沙蚕”,因为他是海产动物,在我地无法采集到标本。若要学习必然是1

死记硬背。

5、软体动物,河蚌在我地是容易采集到的。个体较大,工具较简单。在生物实验小组还开展了饲养福寿螺的饲养小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讲解了一些人工育珍珠的原理、方法及人工育珍珠创外汇情况等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节枝动物门是初中无脊椎动物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①介绍一些仿生学的知识,如仿昆虫的复眼原理制造的军事雷达和一次成像万张的原理等。②养蚕业是我地的主要副业收入之一,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政府发动农民栽桑养蚕,我与蚕桑技术员共同举办了“栽桑养蚕技术”讲座;为我校明年举办“栽桑养蚕培训班”打下基础。③疟疾近年在我地有所流行,对学生还详细地讲解了疟蚊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疟疾的发病机理、预防等知识。④对虾是海门动物,略讲,详讲了沼虾及与养鱼业有关的水蚤、剑蚤。重点讲了它们与养鱼业有关的内容。

二、“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是这样使用“比较 法”的:

1、抓住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通过动物形态、结构的比较,区分动物的类别

动物分类学的知识,初中学生掌握起来是相当困难的,昆虫纲尤为突出。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很有必要对各个目的昆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如教材上有蝶亚目与蛾亚目的比较,教师若不对着实物标本进行比较,学生学习起来就只有死记硬背了。

3、通过动物八大系统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课过程中,使用比较法加强各个“门”的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如讲动物的消化时,可以把草履虫、水螅、涡虫、蛔虫、蚯蚓、河蚌、蝗虫等的消化分别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他们在消化系统中的区别与联系,将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4、复习教学中使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推理、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初中无脊椎动物部分的知识,不如脊椎动物部分规律性强、联系紧凑,知识 点零散,难度大,难记忆,特别对进化规律和进化历程难理解。教材“动物的进化”教学,教师很有必要在复习课中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在初中无脊椎动物的复习课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教材从原生2

动物开始,由低等到高等八个门的动物,复习时按①代表动物②生活习性③形态结构④运动方式⑤取食⑥消化⑦呼吸⑧排泄⑨循环⑩神经⑾生殖发育⑿门的主要特征⒀经济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十三项内容复习。

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初中无脊椎动物实验教学材料易取,工具简单,只要教师细心、耐心,是能够做好的,而且还可以补充许多的实验,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做了这样 一些尝试。

1、增设下列实验内容:

① 草履虫的采集、培养、观察; ② 福寿螺的饲养;

③ 人蛔虫的形态结构解剖; ④ 河蚌的观察和解剖。

2、打破实验 课与授课要的顺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方法是先学习理论,再做实验验证。但有时就需要打破传统的顺序,先让学生实验而后讲课。这就要求考题在实验时,给学生指出观察的重点,为讲课打下伏笔,不过,一般先讲课,再做实验验证。

3、提示实验与学生动手相结合

教材 要求学生做的实验五个,这五个实验教师要做演示,然后才让学生做。这样学生才有目的,有方向,不至于“照本搬弄”,象“抓中药”,做完实验,什么 也不知道。只要条件许可,还应尽量多做演示实验,以开阔学生视野。

4、改进实验考试办法,促进学生重视实验 传统的中学生物实验考试是卷面考试,学生会现不会,做好做孬,只要死记硬背,均可得高分,与能力没有很大的关系。实验考试可以彩这样的办法,期末将学期做过的实验编号抽签,学生实际操作,当场评分。成绩以30%记入学期成绩中。为解决人力不足的矛盾,可请学校其他的生物教师帮忙。

四、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只要留意,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是与我们的生物教学相联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他,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03年暴发的“非典”、2005年暴发的“禽流感”、2006年及2007年浒的“猪5号病”、现在正在全世界暴发流行的“甲型H11N1流感”,从原理、危害到预防都给学生讲,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消除了紧张情绪,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和书目:

1、西南大学 刘文英 《无脊椎 动物学实验指导》

2、西南大学 刘文英 《无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3、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一期,2009年第一、二期

4、生物学杂志社《生物学杂志》2009年第一期

5、北京大学 张瑞清 《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培养与玻片标本制作手册》

6、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通报》2009年第一期

7、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三校合编《普通动物学》

篇2: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初中生物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逐步过渡到能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及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得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科学的实验结论。这就体现了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上生物实验课时,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新的尝试,着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和方法”,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明确地提出了教学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的描述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达成“三维目标”?我认为,考虑到学生目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达成三维目标应抓住“能力和方法”这个关键。因为能力和方法能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能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

在研究初高中生物该如何衔接时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由于初高中教学有一年时间的断档,学生知识的遗忘率往往很高,但学生在生物实验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是不会丢失。我认为,平时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过程,学习内容是为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而设置的。在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掌握这些知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应该作为测定能力提高和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也会形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勇于追求科学真理的优秀品德,以及辩证地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所以,生物实验教学不能为实验而实验,必须重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是他们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掌握探究自然奥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的分析,获得生物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学生实验设计的思路,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中,实验设计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往往有些教师由于实验过程化时太久,为了完成实验本身而忽略了思路的分析,这就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我对这堂课作如下安排:先让学生观察去掉遮盖物后的叶片颜色,然后按照要求进行脱色的加热。

在加热的间隙时间里,开始讨论这个实验的方案,主要是理解“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巧妙地设置对照组”,“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这些问题讨论完,脱色过程也就基本完毕了,然后再漂洗后滴加碘液。在等待变色反应的时候,再说明检验产物的方法和原理。最后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我认为教会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的思路,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今后的探究课堂中做得更好。实验教学虽然应该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但更应该重视实验设计的思路分析,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三、重视学生探究实验的自主性,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课堂在生物教学中是一大亮点,也是吸引学生的一块主战场。但探究内容的局限性、实验材料的单一性,让这块课堂沃土也渐渐贫瘠。我想探究课堂多让学生自己去开发和挖掘些有效资源,激发他们的探究自主性,也是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我在实验教学尝试中,有一些实验中我就安排学生可自带观察材料。如观察叶片结构,学生可以选择身边常见的各种各样的树叶;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选择萌发的种子,新鲜的水果、萝卜等。学生材料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观察面,另一方面学生探究自主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样探究方案设计也可以自主。如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学生提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与光有关吗?是不是只有白天才能进行蒸腾作用呢?问题不同,探究方案的设计当然也要不同。学生在同一实验课题下开展不同的探究内容是开发探究课堂的新生力量。

学生在这样多样化探究课堂中获益匪浅,学会了思考问题的科学性、实验探究的严谨性、开发实验的创新性。

四、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是是实验教学的又一个重要过程,因为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所缺失的。如“植物呼吸作用需要氧气”这个实验,把燃烧的小棒伸入放有新鲜植物的锥形瓶中后立即熄灭,而把燃烧的小棒伸入放有烫过的植物的锥形瓶中后,小棒继续燃烧。让学生通过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时,许多同学都说“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样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就本实验来说,得出这种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该实验只能说明植物呼吸需要氧气,这说明学生不知道或者说没有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方面的相关教学。我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了实验分析过程中所控制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相关性的分析,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就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也提高了实验的技能,更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重视学生实验过程性的评价,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其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必要的评价。我在实验探究报告后增加了评价一栏,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根据探究的实验课堂操作给予及时评价。评价往往包括如下几点:

1.对学生课前探究方案设计的评价;

2.对学生具体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

3.对学生的小组探究现象和结论评价;

篇3: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开启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喜欢生物 , 愿意去学 , 那么自然就能集中精力,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学习效率就能提高。因此, 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在教授“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 设置游戏体验环节, 请几个学生到前面做个小游戏。规则是: 第一个同学手沾面粉, 然后和第二个同学握手, 第二个同学又和第三个同学握手, 依次类推。最后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同学的手上是否都有面粉。游戏一结束, 结果一目了然。因此得出结论: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播途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 做协助者。这样的方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 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的快感,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有效的问题设计, 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 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最好用问题串的形式,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设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例:在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时, 根据三个资料分别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资料1:淡水三刺鱼, 雄鱼到了交配季节腹部表面变成红色, 此时雄鱼彼此之间出现攻击行为。

师:请大家根据资料1思考一下, 是什么因素引起了雄三刺鱼之间的攻击行为?

生:雄三刺鱼到了交配季节, 腹部表面变成红色, 红色就是一种可引起雄鱼彼此之间猛烈的攻击行为的信号刺激。

师:为什么雄三刺鱼的腹部表面到了交配季节就会变红呢?

生:受到激素调节的结果。

师:激素和动物的行为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资料2:

师:从资料2中大家可以看出什么?

生:激素和行为有关。

师:那么激素是由什么系统分泌的呢?

生:内分泌系统。

师: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内分泌系统也是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资料3:在相同激素水平下, 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师:为什么激素水平相同,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反应呢? 说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什么关系?

生: (略)

师: 第三个结论———动物的复杂行为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协调完成。

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了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 同时体验了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 提高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科学素养。

三、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 必须从教材的需要出发,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创造性, 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 真正获得益处, 从而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在讲到动物分类学的知识, 初中学生掌握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昆虫纲尤为突出。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运用比较法, 对着实物标本对各个目的昆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 通过动物形态、结构的比较, 区分动物的类别。若不进行比较, 学生学习起来就只能死记硬背了。

四、总结知识点, 理清思路

“善始善终”才算一堂优质课。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 但完善精要的结尾, 犹如“画龙点睛”, 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 从而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我在每节新课的最后5~8分钟, 都要小结本节的知识要点,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例:讲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后,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思考“吃梅止渴、谈梅止渴、望梅止渴”这三种反射活动有什么区别, 学生就能根据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差别分辨出来后二者都是条件反射。既理清了教学内容的思路, 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相关内容。

五、当堂检测,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 而且能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 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 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例如, 在讲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时, 列举婴儿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动, 请学生辨别。这一教法获得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老师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生物学杂志.生物学杂志社, 2013 (1) .

篇4: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教学思考

1.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生物教学

1.1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利用网络,教师可以选取较多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将其为学生展示,这样既丰富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又使学生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神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外,在高中生物中,许多生物理论是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是花费毕生的心血才最终完成的。教师可以从此角度出发,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

1.2辅助师生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事物,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对理论概念有更深的认识。例如,神经系统的调节等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对这类知识往往掌握得不够好,这却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利用Flash动画对神经系统调节活动进行演示,就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从而深厚学生的基础知识,突破这个重难点。

2.教师要及时将一些生物学资讯引入课堂,拓宽视野

现行的教材已经注意到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在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中有一个“科学前沿”栏目,介绍了“组装细胞”、“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生物信息学———融合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研究”、“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人类脑计划”、“恢复生态学及其应用”等诸多内容,也选编了一些有启发性的旧闻作为思维拓展性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分析、思考、探究。但科技的快速进步使教材内容陈旧落伍难免,精选一些符合教学所需的新闻资源,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选取时,一方面所选新闻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基础性,另一方面要体现前沿性。近年来,生物学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常常引发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引入课堂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3.利用导图式教学板书,搭建层次化知识架构

传统教学板书通常以线性化方式呈现各知识细节,视觉上易造成知识间孤立、缺乏紧密联系,学生易把知识分散成“点”去理解和储存。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出教学引导和思维连续性,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造成把握困难,最终在获取知识的思维上缺乏整体性,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课堂教学利用导图式板书可长时间全景式展示教学内容、顺序和知识的层次,学生更易从整体性上掌握和加深理解,教学针对性强,有丰富的立体感。教师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清晰明了,为学生听课降低了理解难度,知识间能够横向对比有效整合,同时易于学生归类整合,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利用导图式板书布局灵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依据学生自主生成的实际课堂情况增加或减少分支主题,避免教学中把知识强抛给学生,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不同班级教学板书具有班级鲜明个性,因有学生思维活动加入板书体现师生共同的智慧生成,在良好课堂氛围中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积极调动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与专注度。课堂总结阶段导图式板书整体全面呈现出课堂教学的核心枝干,有利于教师对重难点进行重复提醒,方便梳理知识间的从属、并列等关系,使之一目了然,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巩固和有效突破。

4.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4.1教学生做好“标”“增”“注”。所谓标是指用各种符号和下划线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内容、关键概念、关键词句用各种符号标出,通常我会教学生用方框框出名词,用下划线划出概念的解释或定义;将一段文字中的不同点用上标①②标出来,重点内容可用双下划线来表示。所谓增是指对教材中自己的疑难点标上简要的文字说明。所谓注是指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的地方在其左右标注上“难”,如果课堂已经解决的,就可在其后加注上“解决”字样,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学生复习时更快找出自己的难点所在。当然学生如果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就不必强求与教师所说的一致。

4.2重视课本中的插图。高中生物课本中有很多重要的插图和图解,这些图例把课本中一些难以进行理解、难以进行记忆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让知识变得更简单。但学生阅读教材时却常常忽略图示的作用,只看文字忽略图示的研读。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突出课本插图的重要性提示学生重视插图。

5.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篇5: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江阴长泾高中(214411)吴铁军

编者按: 本人《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分为五部分:一是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二是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三是对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四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五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各位老师,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今天坐在这里与其说是讲座,还不如说是与同行们共同分享教育大师们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18日第8版载文说:“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关键所在。”

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现在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育事关重大。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这个话题,专家学者都谈得很多,我想从一个平凡的高中生物教师从教26年的教学实践,来谈点思考。今天,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二是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三是对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四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五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就是说为什么要研究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我想,应该有以下一些原因:

1、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一个非常清晰地教学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上海在二期课改中提出了“教师决战课堂”的口号。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跨过去的一个坎。否则,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不能化为现实,只是纸上谈兵。因此,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2、事业的需要。

在第20个教师节,曾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著名生物教育家,原北师大附中校长朱正威曾这样讲过:“高中生物学科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多学科中,虽只占一席之地,然而,它所承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却是全面的、艰巨的。如同一滴水珠能折射出阳光所包含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全部 波长的光那样。”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进人发展的事业,所以说研究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是我们事业的需要。

3、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温家宝总理曾深情地说: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 江泽民同志对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分析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四大技术大显风采(1)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3)纳米技术(4)认知科学。其中两大技术和生物有关。大家知道,技术的突破,将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例如全世界治疗血友病,传统用献血,需500万人提供血浆。用转基因奶山羊来生产,那就只需1头这种转基因羊就可满足需要。一头转基因动物就是一座天然基因药物制造厂。世界上把生物制药产业称为钻石产业。如果没有今天有效的教学,就不可能有明天经济的腾飞。为此,研究高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实的需要。

医生的成果在手术台上,袁隆平的成果在大地上,教师的成果应在课堂上。基于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孜孜追求的东西,我们每一天的辛苦工作,就是要追求“理想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力求高效的最大限度的收获(实施有效教学)。我们一生的辛勤劳作,就是要追求当“理想的教师”:付出有回报,不做无效劳动,避免微效劳动(做能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通过我们有效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赢得更好的声誉。在一所学校里,若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研究高中生物学有效教学也是现实的需要。

二、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查阅了许多资料,综合起来,我认为:“有效教学”可理解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二)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三)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四)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

要理解“有效教学”,就必须回答“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谓“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

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主要是指时间,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效率从结果上看,主要指学习效果,我们要追求教学的综合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结果包括“成绩的水平、学习的速度和情感的结果”。因此,综合效果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教学效率包含时间和效果两个维度,若用确定的数学关系式表示的话,则有:

综合效果(即时+长期)

教学效率=———————————————————

时间

对教学效益来说,视角不同,有可能结果不同。我打个比方:现在的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三年功课两年学,从追求考试分数来说,效益肯定是好的,但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效益就不一定是好的。而我们现在讲的有效教学的教学效益,指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效益。,体现了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对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但教学效益难以量化,宜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采用定性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主要指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

三、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

根据教学的成效有三种理解:即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综合起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所理解 “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是:第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教学(全面发展)。第二,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教学(学会学习)。第三,能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教学(教学相长)。能有机地实现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这样的生物教学就是有效的生物教学。

四、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我认为: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是一个上位概念,通俗的讲就是一种“轻负担、高效益”的教学。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主要特征:

1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有效,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中这样 写道:“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从上面可以看出:高中三年的生物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生物知识、各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2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

(1)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

教学效率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认识。①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学习。②在生物教学结果方面,指有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科学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生物学习能力。

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

(2)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生物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生物教学育人的问题(朱正威)。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质量。在生物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又要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教学效益在生物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态生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凸现。

(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 “高效率、轻负担”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教学境界.生物有效教学要降低“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情感投入的强度等.生物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成长也主要是一种心理成长.因此,生物教学中的这种“心理成本”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现行的“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的做法,大大增加了“心理成本”;从高一开始的,高密度的“月考”“模拟考”及没完没了的“解题训练”,是高中生生物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根源.这种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拼时间、拼精力”的“题海战术”,是低效教学,必须彻底摒弃!生物教学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与提高,是个性发展,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不同人在生物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科学性——正确理解生命科学的本质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 是研究有生命的物体,它属于理科,因此有效的生 物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性是生物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

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生物的生命物质基础的非凡性——生物大分子。到目前为止,科学上没有什么非凡的“生命物质”或“生命元素”。组成生命体的全部元素都来自自然界。是非生命自然界普遍存在的。(2)生命自然界的多层次性。生命自然界的复杂性之一是它的多层次性。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下有细胞器、分子和原子;其上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3)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奥地利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贝塔朗菲曾说过:“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是通过有机体同时又是组成有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4)生命活动和信息变换。遗传学的中心法则的发现,使得我们使我们领悟到生命活动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5)生命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

五、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围绕生物新课程和有效教育的理念,我提出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以下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

因为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是现实整体高效益的有效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怎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合作、常总结”的方法,在评课中采用两个95%衡量标准,来有效完成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1.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教学,可采用两种方法。

①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

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

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如果我们教的是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就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起点,班级绝大部分同学可参与,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由浅入深,引申推广,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2.多莉羊的猜想

教学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莉羊的培养过程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在课堂上,发现许多学生受到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回答这一问题。尽管有一部分学生在竭力“猜测”,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教师所愿”!因此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起点高,更会使他们觉得生物学科的学习原来是如此高不可攀!

如这一问题改为:根据教科书“克隆多莉羊的培养过程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②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③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④多莉和那只母羊最相似?它为多莉羊提供了什么?

⑤以上事实说明,决定事物形态的遗传物质在哪里?

这样一改,增加了层次,降低了起点,班级可参与的同学大大增加,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3)勤合作。生物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3.“基因突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略)2.教学过程

2.1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处理及学生分组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查阅的有关资料,把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5个小课题:①生物变异的类型;②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机理;③基因突变的概念;④基因突变的特点;⑤基因突变的诱因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将全班学生(共45人)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9人,为A系列小组。提前一周把任务分配给各A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任务不同,即:A1~A5,在课外由各A组小组长自行组织学习。步骤一般包括:资料收集→资料交流→重新整合→共同学习几个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骤,再将A1~A5小组(每小组9个人)中每组抽取一个人组成新的小组,为B系列小组,以此类推……由每个组员将自己所掌握的小课题知识(其他组员没有学习的内容)轮流介绍给其他组员,或要求他们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目的是达到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掌握5个小课题的全部基础知识。

由于A系列小组是带着任务学习的,将来他要作为老师,给其所在的B小组其他成员讲课,在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他们会认真学习。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次重新分组,为了便于操作,定于在生物实验室上课。2.2课堂教学

2.2.1 A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资料收集、整合与处理

(略)

2.2.2 B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助协作与交流

(略)2.2.3 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反馈与补救

(略)

评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机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得以增强,对学科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4)常总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总结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有所进步。

案例4:例如,“遗传和变异”一章的复习,可归纳形成图解(见下图)。

(5)评课:把有效教学做为评课的标准。评价一节生物课是否有效可以有两个衡量标准,即两个95%,本节课95%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本节课所学内容95%以上学生能掌握。通过两个95%,实现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

2、问题驱动

生物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生物考试是回答“问题”。因此,问题是贯穿生物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生物学习的驱动力之一。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1)设计情境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5.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提出以下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你能利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其它任何食物,而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和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策略一: 先吃鸡,再吃玉米。

策略二: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2)设计层次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 案例6.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逐步设计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成功 ②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

③如何进行豌豆之间的异花传粉?

④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子二代又出现矮茎呢? ⑤子二代中出现3:1的比例是偶然的吗?

⑥你能对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吗?

(3)将低水平问题重组为高水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

7、如:这是关于细胞膜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低水平的问题)

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

②这些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浓度梯度、载体、能量)

③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现将以上问题与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组合一下:

①列表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以下问题大多可以从此表引出)

②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O2、CO2等气体分子、脂溶性物质)

③ O2在血液中怎样被运输的?(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

④ 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⑤ 成熟的红细胞能否进行分裂,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细胞核)

⑥成熟的红细胞的呼吸方式是什么?呼吸产物是什么?(无氧呼吸,乳酸,因为没有线粒体,无有氧呼吸酶)

⑦CO2产生的场所是什么?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CO2的浓度最高?(线粒体)

⑧为什么脂溶性物质比其他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⑨一位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上存在着一种与水的运输有关的蛋白质,请由此判断水分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协助扩散)

经上述重组后,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环环相扣,让学生顺藤摸瓜,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这样设计,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式的学习,并且做到知其然,知所以然,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前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前人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体会科学研究过程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还要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享生物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8: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以时间为线索):

17世纪 比利时 海尔蒙特(水是植物建构自身的养料)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中还在淀粉。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产物中的碳来自反应物中的二氧化碳(卡尔文循环)。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科学史上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分析,概念被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和完善。随着事件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建。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们还能体会到科学家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因为像海尔蒙特这样的科学家大胆质疑前人的论断,“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才得以发现。另外,通过对海尔蒙特的实验价值的评价,学生对于如何科学地、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前人及其为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也会留下深刻印象。可见,科学史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素养。4 体验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体验探究,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索生物世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9:“基因的表达”一节的教学设计

设计时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部分?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在哪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如何从细胞核传到核糖体从而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可能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然后由教师介绍1955年有人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请学生思考并依此推出结论:蛋白质合成与RNA有关。继续请学生思考,如何证明RNA与DNA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预期,然后教师介绍拉斯特等人将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的实验,请学生思考: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推出:RNA是在细胞核中合成。把DNA中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中转移到细胞质中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很可能就是RNA。师生共同推出结论:遗传信息的传递与RNA有关。然后请学生将此与自己的假设、实验方案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提升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再请学生思考:RNA与DNA之间有何关 系?如何证明呢?在学生猜想后,教师介绍1961 年科学家们发现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然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与科学家的不同在哪里?引导同学不断总结,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再请学生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经讨论后学生推出结论:DNA 能控制 RNA 的合成,即 RNA 的合成是以 DNA 作为模板的。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理解了科学探究的艰难和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些还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体验探究获得的知识,可以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扎实,更容易在新的情景中去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5.联系生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增强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0:比如在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采用引领学生对相关生活素材进行归纳和演绎而获取新知识。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据中央电视台 2003年12月15日 报道,驻伊拉克美军经过将近一年的艰巨搜寻,终于在今天早些时候,在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市郊的原野洞穴中,生擒了落荒中的萨达姆。由于近年来,萨的生活环境条件较差,故其已面目全非,让人很难辨其真伪。假如你是一位专家,你认为在美国情报局已获得萨达姆的照片、指纹、口腔上皮细胞标本和皮屑标本的条件下,哪种鉴定方法最可靠?

6.利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高中生物教学,利用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提高生物教学中课堂的有效性。

① 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案例11.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证据就 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我通过电脑动画,把噬菌体如何从外界吸附到细菌表面、如何把DNA注入到细菌内部而把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如何使细菌本身的DNA解体、如何利用细菌的营养物质合成噬菌体本身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并把它们组装成子代噬菌体、最后如何使细菌解体而使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等主要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学生观看之后就可以很明确地指出:在整个过程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始终留在细菌外部,因而对子代噬菌体的合成不起作用,所以蛋白质不可能是遗传物质;只有进入了细菌内部并控制了子代噬菌体合成的DNA才是遗传物质。

②在课堂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案例12.如,在讲“细胞的内吞和外排作用”时,由于高中刚刚开始上生物,不清楚一些生物术语,从相关教学网站上找到了一个简单的内吞和外排过程的小Flash,动态表现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附着在细胞膜上内陷形成小囊,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以简单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省去了教师画图讲授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方式。

③ 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可提高传递知识效率

A.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

案例

13、在“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3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用Flash演示,最多需2课时就可完成了任务。

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

14、分析兴奋的传导时,在放Flash时,向学生推出一序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丰富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这样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评价激励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案例15.苏州吴中区长桥高中金琦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信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离不开老师的尊重、信任及赏识。我所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一开始学习非常用功,但成绩平平,后来学习劲头就明显没有原来足了,但无意中有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情况,那是今年三月份在我上《遗传和变异》的一堂课上,我提出一个有些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后回答,先点了几个我认为成绩不错的学生,他们要么答错,要么不知从何答起,我正要准备自己说出答案时,我看到了他期待的目光,于是便点了他的名字,他居然答对了,我感到非常意外。在意外之余,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出了问题的难度并表扬了他。自那以后,我发现他学习劲头尤其是学习生物的 劲头比一开始学习劲头还足,并经常提出一些别的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当然,我也常以肯定并欣赏的态度对待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六月底市统考的期末考试中,他以128分的高分轻松取得全校生物的单科冠军。由此可见,我的激励使这位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提高了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8.有效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倡教师写教学叙事。如果一个教师能持之以恒,那么这个教师一定会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不断提高。

案例16 教 学 叙 事 刘灿艳

今天该讲减数分裂了,这一节课是高中生物的重点难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大家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引入新课的时候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狮可以生狮,虎可以生虎,但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为什么不可以产生后代呢?”很多学生可以迅速的答出骡子的染色体是奇数条。接下来老师继续发问:“为什么奇数条染色体不可育呢?”学生会继续思考,这时老师解释:“马的染色体条数是64条,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是32条,驴的染色体是62条,产生的精子染色体为31条,这样精卵结合,骡子的染色体为63条,无法正常产生精子和卵细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骡子的减数分裂不可以正常进行。”学生的问题又出现了:“老师,香蕉没有种子是这个原因吗?”“老师,无籽西瓜没有种子是这样的原因吗?”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并且大致体会到减数分裂的核心思想,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分裂方式。

接下来讲解了精子形成的过程,通过各时期的黑板图展示给学生,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对各时期的特点有更准确的了解。最后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精子形成的动态过程,这样动静结合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一节课下来心情真的很好。同时体会到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真是太对了,学生说的多,问的多,教师发挥的就越好,学生得到的知识就越多。一堂课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站在前面讲课,也真是索然无味。

刚刚搬到我们的新校区不久,班级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可以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学好知识,作为老师,内心深处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很幸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应该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应该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因为学校、家长、老师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学生可以成才。

篇6: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兴趣的源泉在哪里?

第一,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之,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

第二,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2 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如,教师满堂的地讲,学生毫无兴趣的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

上一篇:百强国际家居简介下一篇:古县商务局集中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