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基本流程

2024-04-29

辩论赛基本流程(共9篇)

篇1:辩论赛基本流程

辩论赛基本规则及流程

一、辩论赛程序(由主席执行)

1、开场白

2、队员入场,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介绍参赛队员,介绍评委及其点评嘉宾

3、比赛开始

4、评判团交评分表后退席评议

5、评判团入席,点评嘉宾评析赛事

6、宣布比赛结果(包括最佳辨手)

二、辩论程序

1、陈词阶段

正方一辩发言(三分钟)反方一辨发言(三分钟)

2、盘问阶段

(1)反方三辩提问

(2)正方一辩回答、提问(3)反方一辩回答、提问

(4)正方二辩回答、提问(5)反方二辩回答、提问

(6)正方三辩回答、提问(7)反方三辩回答

(每人30秒,共3分钟)

3、盘问总结

正方二辨(1分30秒)反方二辨(1分30秒)

4、自由辩论阶段

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依次轮流发言。(各四分钟)

5、总结阶段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四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四分钟)

时间

1、陈词共6分钟

(1)正、反方一辩发言各3分钟

2、盘问阶段共6分钟

(1)提问用时10秒,回答用时20秒(2)二辨陈词共3分钟,3、自由辩论阶段共用时8分钟,每方用时4分钟

4、总结陈词阶段共用时8分钟,每方用时4分钟 规则

1、盘问规则

(1)每个队员的发言应包括回答与提问两部分。回答应简洁,提问应明了(每次提问只限一个问题)。

(2)对方提出问题时,被问一方必须回答,不得回避,也不得反驳。

2、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发言必须在两队之间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一名队员发言,然后由反方一名队员发言,双方轮流,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2)各队耗时累计计算,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用时。(3)在总时间内,各队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用时不限。

(4)如果一队的时间已经用完,另一队可以放弃发言,也可以轮流发言,直到时间用完为止。放弃发言不影响打分。

3、辩论中各方不得宣读事先准备的稿件或展示事先准备的图表,但可以出示所引用的书籍或报刊的摘要。

4、比赛中,辩手不得离开座位,不得打扰对方或本方辩手发言。

篇2:辩论赛基本流程

一、活动时间及流程:

3月14~3月19,征集辩题及活动报名,提供参赛辩题者及参赛选手在本班学习委员处报名,由各班学习委员报到学习部处汇总。辩题征集相关要求见附表一。3月24~3月25,在学生会办公室选辩手及参谋团成员。以各班班长、学习委员为评委,所有参赛选手以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根据评委打分情况选出辩手及参谋团成员。

3月28~4月1,参赛选手培训,包括播放经典辩论赛视屏及团队内讨论等。4月12下午, 在实验楼六楼公共教室进行活动彩排。

4月19下午, 在实验楼前举行公开活动。

二、基本分工安排:

学习部:辩题的征集及选定、组织团队培训等工作。

文艺部:提供主持人、文艺节目及音响设备。

外联部:联系赞助商为活动提供赞助。

组织部:幸运抽签箱及活动奖品的制备。

宣传部:制作辩手牌,拍摄活动精彩画面,证书填写及宣传板的制作。技能部:比赛合分算分,记时吹哨。

秘书部:活动相关事项的通知。

体育部:现场观众的安排。

篇3:辩论赛基本流程

一、辩论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系统地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使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庞大而深刻。按照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纯理论的教学方法还会使部分中学时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文科生感觉是在炒陈饭,从而丧失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中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绝大多数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2]。在多年传统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重灌输,轻参与”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知识,轻能力”是主要的课堂教学现状。针对此种情景,将辩论赛引入原理课程教学中,实现从教师主导型向学生积极参与型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探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辩论赛”,首先,切合了新形势下的青年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特性,使他们在课堂辩论赛中亲身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好处,胜于教师一切苦口婆心的说教与灌输。其次,以辩论赛的形式促进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原理课程因为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课后就把教材一扔,基本不想看。而现在为了辩论赛的需要,很多学生会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各种案例资料,自觉提升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积极性。

二、辩论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将辩论赛运用到原理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辩论、研讨,使多种思想观点互相激荡、多元信息互动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构架起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然而组织课堂辩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从课前的动员与准备到课堂辩论的具体实施,以及课后的总结与点评,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精心组织。

(一)课前的动员与准备

学生积极参与型教学方案要体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调动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在平等、友好、民主的氛围下进行课前动员与准备,不要让辩论赛变成少数人的游戏,多数学生沦为看客。

1.辩题的选择。辩题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是辩题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与活力,就是与时俱进,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辩论赛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研究并回答时代面临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二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最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辩论题目。一般让每个班级结合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精选几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辩题进行提交。教师经过筛选后,在全班进行投票,根据票数的高低来最终确定辩论赛的辩题。这样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兴趣度,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三是具有哲理性。“真理愈辩愈明”。既然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进行辩论赛,那么辩论的题目应该具有哲理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兴趣。

举个实例,在教学中讲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之后,学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学习热情高涨,趁热打铁,我们开始在班级中组织辩论赛。在班级中征选辩论赛题目时,大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意义的题目。当时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非常火爆,很多大学生特别喜欢看,也容易受到节目中一些观点的影响。节目中女嘉宾的观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大家建议可以以“你是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为辩题,对这一问题进行观点对决。教师通过分析和提炼,建议以此为出发点广泛引申,将辩论题目修订为“物质财富比精神财富更重要,还是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此辩题具有时代气息,大学生身处其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辨,学生辩论非常激烈。

2.辩论队的选拔。辩论赛精彩不精彩,就看辩论队伍的准备充分不充分。因此,辩论队伍的选拔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善于从全班学生中选择一批思维能力强、演讲口才好、反应能力快的学生担任辩手,以增强辩论的对抗性与精彩度。目前我们在课堂中一般采用四对四的北京辩论赛模式。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采用四个小班组成的大课堂教学,教师在各班学习委员的协助下,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班级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每班选择4 个学生担任辩论赛的一辩、二辩、三辩与四辩。其次,为了加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辩论赛的主持、点评嘉宾以及评委、计时员、统分员全部由学生自己担任。因此,除了四名辩手之外,教师还可要求每班选拔一名主持人、一名点评嘉宾、两名评委、一名计时员、一名统分员全程参与辩论赛的主持与评分工作。再次,为了提升课堂辩论赛参与的广泛性,教师要求没有亲自参赛的学生都要参与本班辩论赛的准备,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在辩论赛的最后阶段增设观众提问环节,班上任何一名学生可以对正反方辩手提问与辩驳,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站在不同立场或从不同角度就同一观点进行论辩。所有人员全部确定好之后,教师组织辩论队伍进行正反方抽签确定辩题,并对其进行辩论赛基本规则与技巧的培训,在课后随时就学生的疑问进行答复与指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二)课堂辩论的实施

确定好辩题、选拔完辩论队伍之后,根据学生的基础,经过1—2 周的培训与准备,资料基本收集完备,辩论规则基本熟练,辩论团队之间基本也配合融洽,教师就可以进行课堂辩论的具体实施。

1.课堂时间安排。大学课时安排一般为每个学时45分钟,一次课2 学时。四个小班为四支辩论队伍,分成正反方,两节小课进行两次辩论赛。按照四对四的北京辩论赛模式,经过立论陈词(正反方各2 分30 秒)、攻辩阶段(正反方各3 分钟)、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各4 分钟)和总结陈词阶段(正反方各3 分钟)等四个比赛环节后,加上中间的主持串词,正式比赛时间大概需要30 分钟。剩下的15 分钟,可以用来进行观众自由提问,点评嘉宾就比赛情况进行点评,评委代表宣布最佳辩手及获胜的队伍,教师进行总结等。

2.课堂辩论过程的控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积极参与型教学方案中,教师不再是说教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相反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整个课堂进行引领与提升。教师要注意控制好主题和节奏:当辩论偏题时,教师需要进行纠正与引导;当冷场时,教师需要进行适时点拨与诱导;当气氛过于热烈时,教师需要适度提醒与警示;当遇到突发状况时,教师要及时处理与化解。在课堂辩论中,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总导演,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全盘掌控整个辩论过程,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向上、活跃的学习氛围,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高峰。

(三)课后的总结与点评

比赛结束之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学习的热情高涨,求知的欲望强烈,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总结与点评,赞扬辩论过程中的优点与亮点,指出辩论中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方向。

1.教师点评。学生的努力与付出,教师需要及时鼓励与引导,才能收到持续不断的效果。首先,在辩论赛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与准备非常充分的班级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在辩论赛中评选出来的最佳辩手以及获胜的班级等,教师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给予分数奖励。另外根据辩论赛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设立优秀组织奖、最佳观众提问奖、最佳创意奖等等专门用于激励学生来参与此类教学互动。其次,对辩论赛过程中双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一般表演型辩论赛主要关注辩论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辩论技巧的灵活运用。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辩论赛应更关注辩论的思维逻辑性,以及辩论内容背后的理论支撑。在辩论赛中,学生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会出现很多思维亮点,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与运用,教师要一一点出,加以赞扬,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而对于在临时应变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的逻辑,以及偏离主题的发言,教师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帮助学生探求科学的解决方法,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感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无穷魅力。

2.学生互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最好评价者[3]。因此,辩论赛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首先,教师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邀请学生上台对辩论赛的组织、辩论的过程、辩手的表现以及评委的评分等环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出的声音,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完善课堂辩论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其次,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写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辩论赛”的心得体会,以此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洞察学生的内心需求,认真吸纳每个学生提出的观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以深层次地进行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教师的经验总结与学生的多方反馈中,不断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辩论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交流型课堂文化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具有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特点,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具有逆反情绪。整个学期都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与“独角戏”的说教式教学很容易形成沉闷的课堂氛围[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赛,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形成团队进行争辩、探讨、研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在辩论赛准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思想交流增多了,有利于形成交流型课堂文化,在大家都敞开心扉的情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育人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有利于形成学习型组织氛围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每一个学生终身去学习与研究。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纯理论学习过于枯燥,在死记硬背各种原理与条条框框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基本修炼汇集在一起的整体[5]。在课堂中引入辩论赛,有利于这种学习型组织氛围的培育。开展辩论赛之后,学生们必须自建团队,团队成员一起课后主动收集资料,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建立逻辑框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模拟辩论演练。这样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型学习”到“主动型学习”进行转变,从“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到“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的进一步升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评定。然而在现实中不可能用考试分数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许多学生考前突击一周,考试完后教材一扔,只求不要挂科就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对个人人文精神的培育、思想道德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如果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结构,然后不断用各种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景下,学生的大脑就会积极地去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获得胜利,学生还将更加关心时事政治,学会分析社会现实中的热点与焦点,捕捉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思维水平,使学生在竞争与对抗的辩论中锻炼自我、完善自我、辨别是非,洞彻真理的要义,汲取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华,开展科学的研究与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2]曾毅红.主题性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3]黄建红,廖鑫涛.基于学生积极参与型的高校课堂环境建设探究[J].文史博览,2014,(5).

[4]黄建红,陈若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篇4:明晰基本流程 掌握交流策略

一、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呈现任务、独立解决与全班交流。(如下图所示)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一)重视交流预设,提升应对能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教师往往难于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全部情况。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简略全班交流的环节,视课堂生成情况再随机处理。如此做法,课堂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也很容易出现悔之晚矣的遗憾。因此,教师在设计“全班交流”环节时,需要对课堂生成做充分的预设。

1.预设方法。

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开放的,或是有不同的答案,或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首先要去尝试解决任务,尽可能全面地去罗列存在的答案或路径,并将这些答案或路径进行归类。经历一个把问题做复杂,再理简单的过程。教师对任务越是清晰,对任务的答案、解决任务的路径考虑得越全面,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越强。

2.预设状态。

课堂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不断假想可能的课堂情境。假想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很少有学生能完成任务;假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是很单一;假想学生能清晰表达解决任务的过程,或是含糊不清……遇到不同的课堂情境,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反馈策略。假想的依据可以是教学经验,或是罗列理论上的所有可能,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前测、访谈。教师在假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路径。预设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处理提供了多种预案,另一方面也为应对生成积累了更多默会知识。当教师对可能的结果有更多预想时,课堂的大多意外生成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任务教学为例: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容易折出,之类可以通过对折再对折得到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课前根据任务折一折,看看他们一般都会选什么分数,选分数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作大胆的理论推想:如果全班学生只选一个分数;如果上面的分数都有人选;如果学生多数选,没有人选;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但折不出来;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且能折出来……

教师要在课堂上处乱不惊,就需要在课堂外做足功夫。经常进行预设,可以增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应变能力。当然教师的预设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往往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也正是真实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材料结构,确定反馈重点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会形成个性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可能教师一看就理解,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可能是所谓的“笨”办法,也可能是“妙解”;A与B两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显性差异,也可能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呢?

1.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结构。

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或路径,表面上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给人杂乱的感觉。但从其数学本质而言,事实上很多方法是相同或类似的。教师需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材料进行归类。用“类”的思想看材料,可以化繁为简,有效增加反馈材料的代表性。

以“大数的认识”任务教学为例:一个杯子大约可以装10000粒米,十杯大约有多少粒?想办法把十杯米的粒数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结果(部分)

当教师看到这些信息时,首先要把握其结构,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类。如:材料①④虽然形式略不同,但实质完全相同,都是一万、一万的累加,结果用“数”加计数单位“万”来表示;材料②抽象概括地表示了计数单位“万”与“十万”的关系;材料③⑦都是结合计数器来表示,只是一个直接用数,另一个用珠子代表数,相对而言⑦的表示更为直观;材料⑤用中文表示;材料⑥⑧用数表示,只是后者用乘法写出了10000与100000的关系。通过适度的归类,8份材料可以归为5类。endprint

2.教师要确定反馈的重点。

在对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以后,并不是每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反馈。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作品,一种一种进行解读,不但教学耗时很长,过程拖沓,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要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归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选择确定反馈的重点。教师应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全班重点交流?

一是有利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依然要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基本追求。教师要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方法或是普遍存在的错误,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通过全班交流与辨析,让学生清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二是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材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生成性学习材料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价值是不均等的。以“大数认识”为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是难点。材料③⑦则是结合数位来表示100000,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数位上写一个数字的习惯,已经具备了“满十进一”的基本经验,所以当遇到万位上有十颗珠(或万位下面要写两个数字)的时候,就有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可见,计数器是引出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的好媒介,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因此③⑦就应该作为反馈的重点交流材料。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多样的体验。对于少数或个别学生出现的“奇思妙想”,教师除了肯定激励外,还需要根据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解读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来进行全班共享,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挑战性任务生成的资源越是丰富,对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思辨学习目标的过程。有了目标的指引,才有了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的标准。通过分类,变杂乱的素材为一组组有序的学习材料,再依据目标适度筛选,明确反馈重点,为有序、有效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明确反馈流程,提高交流实效

全班交流学习材料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考虑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反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推进顺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状态。一个好的反馈流程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的反馈顺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师不同理解下的不同编排,同样可以演绎精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相应的反馈流程。流程设计有以下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从低水平层次材料入手,可以让群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倾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落实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上,再追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上文“分数的初步认识”反馈时,一般从 入手,先是反馈同一图形的不同折法,再反馈不同图形,讨论“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若先从入手,有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较少,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更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折出来,而不是可以怎么表示。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挑战性过大,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先低水平层次,再高水平层次”的反馈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

二是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一个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在反馈时,教师不是从某一学习材料展开,而是从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切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呈现解读学习材料的过程,分析解释数学原理的过程,形成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核心问题切入,使得交流主题更加集中,更有时效。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不是逐个反馈学生不同的剪法,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切中要害了。

在反馈过程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可以采用板演、投影、小黑板、口述等方式。学习材料可以逐一呈现,也可以成组呈现。一般而言,采用“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反馈时,材料宜逐一呈现,这有利于学生聚焦研讨的问题,层层深入。“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时,材料宜成组呈现,以便学生在比较联系中更好地发现异同,把握研讨问题的数学本质。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与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力图为教师进行挑战性任务教学提供基本样式与方法的参考。通过有序可依、有章可循的反馈教学,使得挑战性任务教学的课堂不只是学优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课堂;不只是气氛活跃的课堂,而是活而不乱、环节目标清晰的课堂;不只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而是“四基”均能得到有效落实的课堂。

篇5:辩论赛颁奖流程及辩论赛细节流程

★ 注:1由老师点评2 每支参赛队伍至少有两名大一成员

一、精彩回顾

(照片、PPT或视频等比赛活动)

二、颁奖仪式

1、颁发证书及奖品

(1)、最佳辩手

(2)、团体第三名

(3)、团体第二名

(4)、团体第一名

(5)、环艺最佳组织奖

(6)、优秀辩论团队

三、老师总结

四、节目表演(2个)

五、结束

(颁发)(颁发)(颁发)(颁发)(颁发)(颁发)

附件

辩论环节:(1)开篇立论

(2)攻辩

(3)攻辩小结

(4)自由辩论

(5)观众提问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6)总结陈词

(7)评议与点评

(8)宣布比赛结束并举行握手仪式 开篇立论,立论要求字迹清晰,言简意赅 1)正方一辩发言(限时2分钟30秒)2)反方一辩发言(限时2分钟30秒)攻辩

1)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做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

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在二、三辩中任意指定,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

提问和回避 问题均要扣分,每一轮的攻辩,攻辩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攻防也不得回答问难。

4)每一轮的攻辩时间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问题。辩方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终止发言。

攻辩小结

1)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分钟30秒)2)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分钟30秒)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由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

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

计时间照常进行。同方 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以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

极交峰,对重要问题回避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

仍然纠缠不放弃,适当扣分。双方各限时5分钟,共10分钟。

先由正方开始并宣布计时开始。环节五

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评委团评定有效

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观众提问时间不得超过两分钟,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

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回答的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 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环节六

总结陈词

(1)反方四辩作总结陈词(4分钟)

(2)正方四辩作总结陈词(4分钟)环节七 评议与点评

(1)评委评议

(2)评委团代表点评比赛

(3)评分标准 环节八

宣布结果并颁布证书

(1)最佳辩手(奖品在决赛中颁发)

(2)优胜团队(具体得分)

篇6:辩论赛流程

一、赛前

主持人说明本场辩论的题目及正反方所持观点,介绍本场比赛的评委,请正反双方辩手分别进行自我介绍。

二、正式比赛

第一环节:开篇陈词

由正反双方一辩分别陈述本方立场及主要观点,时间各三分钟。第二环节:攻辩

质询方提问,被质询方回答,双方不能打断对方回答,被质询方不能反问。时间为质询方一分钟,被质询方一分半钟。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正方二辩质询反方二三辩中任一辩手 第二部分:由反方二辩质询正方二三辩中任一辩手 第三部分:由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二三辩中未发言辩手 第四部分:由反方三辩质询正方二三辩中未发言辩手 第三环节:攻辩小结

由正反双方一辩分别进行攻辩小结,时间各一分半钟。第四环节:自由辩论

由反方先发言,正反双方交替发言。正反双方各有四分钟的时间,分开计时,一方发言完毕另一方要马上起来发言,间隙同样计时。第五环节:总结陈词

由反方和正方四辩分别进行总结陈词,时间各三分半钟。

三、点评,颁奖

篇7:辩论赛流程

比赛流程:

1.介绍到场嘉宾,评委。

2.表演赛辩手入场,播放辩手的介绍。

3.嘉宾致辞宣布辩论赛开始。

4.辩论赛结束,评委离席讨论。

5.辩论赛宣传视频。

6.嘉宾点评比赛。

7.评委点评辩手表现。

8.主席宣布结果。

篇8:辩论赛基本流程

一、审计人员如何对会计流程实施持续监控

1. 利用管理层实施的持续监控系统, 设计人员可以实现对会计流程的持续监控的效果。

其运作模式是:审计人员通过系统分析会计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控制设置及业务数据, 对控制缺陷和异常交易加以识别, 再向审计人员及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以手机短信或邮件的方式发送预警。

2. 通过在会计流程内部嵌入审计模块的方式, 审计人员也可实现对会计流程实施持续监控。

作为管理层内部控制监控系统实施的主要参与人员, 审计部门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监控职能的执行人员, 因此, 在内部审计上, 它就实现了审计模块与持续监控在功能上拥有合集。

持续审计依赖持续监控而运行, 然而, 当前很多企业缺乏或者没有很好地利用必要的总体监控程序, 因此给持续审计造成困难。作为一种需要在较高频率上进行审计的方式, 持续审计必须要实现审计程序的自动化。所以, 内部审计部门无论是从实现持续监控的需要, 还是为了满足审计的需要, 都需要在审计模块或持续监控系统融入更多的现有审计程序, 实现会计流程中嵌入审计流程[1]。

二、审计流程在会计流程中嵌入的基本思路

1. 对审计程序中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审计部分进行规范。

手工审计程序根据自动化可能实现的程度分为具有能够实现自动化潜力的审计程序、可以直接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和不能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三大类。

可以直接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主要是用来完成常规并可重复的结构化工作, 这类审计程序能够实现自动化。所谓不能实现自动化的程序, 是指那些必须由人工来完成的程序部分, 或者是审计职业判断无法用计算机来模拟判断, 也不能分理处可自动化的程序部分。所谓的具有能够实现自动化潜力的审计程序, 是指某些可以通过进行重构实现规范化的审计程序, 这类审计程序需要审计人员通过计算进行模拟并运用自己职业进行逻辑判断。

而对审计程序中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审计部分进行规范, 就需要审计部门建立一种统一的审计方式, 保证审计程序执行的准确和一致性, 规范不同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程序在理解上和运用上的差异。这种规范化, 是指在不把审计职业判断的空间进行全面清除的情况下, 通过考虑各种不同的审计环境之下,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可能情形, 并将其归纳入计算机审计程序中统一执行, 达到将人工审计程序转换为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目的。

2. 基于有些审计程序在实现规范化上技术难以达到或者成本要求太高时, 可以采用基线监控的方法。

基线监控, 是指在业务流程的某个时点系统设置一个基线参照, 并将后续时点与这个基线参照相互比较, 从而自动识别其偏离基线的情况。

基线控制方式实施容易且成本较低, 但仅适用于那些限制性控制的设置, 审计覆盖面较为狭窄。同时, 基线还需伴随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而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调整, 其有效性更需要通过大量的手工工作加以验证。此外, 最初设置基线时, 未达到系统平稳之前, 需要运行一段时间, 对其监控结果进行分析, 慎重决定当前基线值的添加或删除工作[2]。

3. 从实时或接近实时的对详细交易的评价到对快照、详细交易或者综合数据的周期性评价, 这是持续审计活动的频率范围。

鉴于自动化的持续审计测试可以控制确认的成本和降低执行风险评估, 相较于传统审计而言, 持续审计可以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频率上执行。而高频率的持续审计留给不符合要求的调整或交易的时间有限, 同时, 还能减少依赖那些不能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 因此, 较高频率的持续审计同样可以提供相对比较高的认证水平。

4. 为防止形成重大风险或重大控制缺陷, 在审计流程中一旦

出现控制异常或者风险增加的特殊情况, 持续审计系统将会自动警报, 并将异常通过短信、自动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审计人员或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 提醒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持续审计的警报管理需要审计人员先行将警报的审计结果进行排序, 按照警报的缓急顺序加以执行。

当审计系统中发送警报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发生错误或者过于保守时, 可能会出现警报涌现的现象, 这种情况, 可能会导致相关人员决定全部忽略警报或强迫关闭警报开关, 因而没法处理审计流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出现这种现象, 审计人员应先行调查例外报告, 再调整相应的控制参数, 进而不断完善警报管理系统。

此外, 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而引起警报涌现的问题时, 企业需要对原有的控制参数重新做出评估和调整, 达到强化持续审计系统警报管理的效果[3]。

5. 在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中嵌入审计流程。

目前, 持续审计已经被许多大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所采纳。这种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 通过实时监控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 从而实现持续审计的方案, 无不体现了企业需要重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和审计等各方面信息化的要求。

三、结束语

要实现在会计流程中嵌入审计流程, 企业需要保证原始凭证基本数据项的统一, 并基于业务事件的财务会计系统标准建立相应的流程, 提高持续审计的频率, 加大对警报管理的控制力度, 同时要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樊帆.内部审计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J].企业导报, 2009 (06) :45-46.

[2]董丽英.试析新审计风险模型及其运用[J].财会月刊, 2007 (15) :11-12.

篇9:安全电子事务协议的基本流程

关键词:安全电子事务;电子支付;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293-01

Basic Flow of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Protocol

FENG Fang-fang,SONG Li

(1.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omputer network,the Electronic Commerce has become a part of every day life. However the security is the largest trouble that block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s commer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flow of SET protocol, which is the most famous standard among of a dozen security electronic payment protocols.

Key words: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Electronic Payment;Electronic Commerce

1 绪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呈现蓬勃发展势头。2007年7月26日“第三界中国电子支付高层论坛”在京召开,由中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和《电子商务世界》杂志在论坛上联合发布的《2007中国消费者网上支付应用调查报告》显示61.7%的网上购物者首选网上支付。该调查还发现49.2%的人群认为安全是影响网上支付的因素,有30.3%认为便捷是影响网上支付的因素,可见安全问题确实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关于电子支付安全性的研究,从电子支付产生起就一直未停止过。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安全电子支付协议包括安全电子事务(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协议、iKP协议、NetBill协议等等。本文在介绍安全电子事务协议的目的、参与者、事务流程和支付流程的基础上,分析该协议的优缺点以及对我们的指导意义。

2 协议的目的

SET的前身是SEPP(Secure Electronic Payment Protocol)和STT(Secure Transaction Technology)两种协议。其中,SEPP 由 MasterCard, IBM和Netscape支持,STT由Visa和Microsoft支持。1996年初它们被统一为一个系统,即SET。SET通过公开/私有密钥、数字签名和认证证书可提供在线Internet信用卡业务处理的加密和认证,从而实现商务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持卡人帐号、商家和银行的多方认证,各方之间的交互作用等。

SET协议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互联网交易中的如下几个问题:

(1)通过加密实现信息保密;

(2)通过数字摘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3)通过使用数字鉴名和持卡人证书,保证持卡人与支付卡颁发机构的合法性;

(4)通过使用数字鉴名和商户证书,保证商户与接收金融机构的关系;

(5)通过最好的安全机制保证参与者各方的合法利益。

3 参与者

SET协议的参与者包括持卡人和商户,以及颁发信用卡给持卡人的发卡机构和代表商户接收支付认求的接收银行,以及与交易密切相关的第三方——支付网关和认证中心。

(1)持卡人(Cardholder):电子交易中的持卡消费者,持卡人通过由发卡机构颁发的付款卡(如信用卡、借记卡)进行结算。

(2)发卡机构(Issuer):信用卡的发卡金融机构,它为客户建立帐号,发出信用 卡,它必须保证该信用卡组织的有关规定(包括安全、支付授权等)。

(3)商家(Merchant):提供商品者或服务者,接收卡支付的商家必须和接收银行有关系。

(4)接收银行(Acquirer):商家的开户银行,处理信用卡的授权和支付。

(5)支付网关(Payment Gateway);是一个由银行(或指定的第三方机构)操作的 设备,是金融网与Internet的接口,用来处理商家的支付信息。

(6)认证中心CA(Certification Authority):认证中心是一个或多个信用卡、商家和支付网关提供电子证书的生成和发放。认证中心一般由各方都信任的第三方担任。

4 事务流程

SET协议的基本事务流程,包括持卡人注册、商户注册、购买请求、支付确认和支付获取五个阶段。

4.1持卡人注册

这是持卡人的初始化操作,通过此操作持卡人将获得认证证书。持卡人首先将自己信用卡的详细信息发送给认证中心,并填写认证中心返回的注册表格。持卡人填写完表格后,还需要选择一对公钥私钥对,将其中的公钥连同表格一起发送给认证中心。认证中心验证提交的数据,并颁发包含持卡人公钥的认证证书。

4.2商户注册

商户同样也需要向认证中心申请认证证书。与持卡人不同的是,商户需要两个认证证书,其中一个用来加密数据,一个用来电子签名。

4.3购买请求

持卡人向商户发送订单信息和支付指令,商户可能在接收订单之前进行支付认证,也可能定时去进行批量支付认证。当然,在持卡人发送购买请求之前,已经与商户就物品或服务交易细节达成一致,但SET协议只关心支付,而不是那些交易细节。

4.4支付确认

商户收到持卡人的支付指令后,并不能直接向金融机构获取相应的金额。商户需要将支付指令转发给支付网关。支付网关与发卡机构有合作关系,在确认一些无误后,进行支付确认。

4.5支付获取

支付确认后,在协议之外,进行交易的资金从持卡人的账户转到商户的账户,整个事务流程完成。

5 支付流程

采用SET协议可以采用基本支付流程(如图1所示),也可以在基本支付流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业务的需要定制流程。

图1 基本支付流程

5.1初始请求与返回

在进行支付之前,首先持卡人要与商户就商品的价格、数量、型号等交易的详细细节达成一致,这个阶段就是支付初始请求和返回的目的所在。

5.2购买请求

当持卡人与商户就交易的详细细节达成一致以后,持卡人便发出购买请求到商户。在向商户发送的支付数据(包括信用卡号和PIN等)时,将以支付网关的公钥进行加密,因此商户是无法获取持卡人的支付数据的。

5.3认证请求与返回

商户进行处理后转发给支付网关,提交认证与支付。支付网关使用自己的密钥解密通过商户转发的支付数据,进行身份认证和支付操作,操作完成后将加密数据返回给商户。

5.4 购买返回

商户收到支付网关发来的数据,进行解密判断支付是否成功。如果成功则进行发货等相关操作,并将结果通知持卡人;如果不成功则进行交易的回退处理,同样也会将结果通知持卡人。

6 SET协议的优缺点

在持卡人、商户和支付网关的每次数据通讯,都要进行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因此SET协议提供对交易参与者的认证,确保交易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交易的不可抵赖性,特别是保证了不会将持卡人的账户信息泄露给商家,这些都保证了SET协议的安全性。

SET为了提供最高的安全性,要求支付网关、商户和持卡人在进行支付提供自己的证书,但这同时造成了操作和实现上的不方便。每个持卡人都需要到认证中心获取自己的认证证书,对持卡人操作人会造成不便;同时,由于认证中心的层次性和分布性,也造成了系统实现上的不方便。

7 小结

虽然SET协议在操作和实现上都具有不方便性,但由于其充分考虑了电子支付的各个环节,采用最严密的规则保证交易的安全,目前国际上许多支付平台都全部或部分采用了SET协议,国内的一些支付平台也是在充分研究SET协议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普及借记卡的特点开发出来的,因此深入研究SET协议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VISA and MasterCard Inc.,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SET) Specification: BOOK I: Business Description, Draft for testing, May 31,1997.

[2]VISA and MasterCard Inc.,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SET) Specification: BOOK II: Programmer's Guide, Draft for testing, May 31, 1997.

[3]VISA and MasterCard Inc.,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SET) Specification: BOOK III: Protocol Description, Draft for testing,May 31,1997.

上一篇:家电下乡营销策略下一篇:木星:欢乐使者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