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式辩论赛

2024-04-17

法庭式辩论赛(通用8篇)

篇1:法庭式辩论赛

分解法庭辩论-浅谈对行政案件法庭辩论的认识

法庭审理的主要过程,就是调查和辩论的混合过程。但调查和辩论阶段如何区分?调查和辩论分别如何展开?实务界认识不一,尤其是行政诉讼案件,由于立法的空白和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相对不够完善的原因,对上述问题特别是对法庭辩论的认识问题分歧尤甚。为此,笔者试图从我国的行政立法现状和审判实践效果等方面来论证“行政案件法庭辩论不仅可以分解而且必须分解”的肤浅观点,以作引玉之砖。

一、分解法庭辩论的内在涵义

辩论权利作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之一,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总则”和“开庭审理”章节都有明确规定,在《行政诉讼法》当中主要体现在总则部分。《行政诉讼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由此可见,法庭辩论是行政案件庭审的必经程序。审判实践中出现的“行政案件不存在辩论程序”或者“行政案件不需要辩论程序”的提法是不确切的。所谓分解法庭辩论,就是指在肯定法庭辩论为必经程序的前提下,在庭审过程中不单独设立辩论阶段,将辩论内容肢解,分散体现在事实认定、行政程序和适用规范性文件问题的质辩过程当中,以充分展示质辩混合的审理特点,彻底揭示案件争点和争点中的焦点,避免重复辩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庭审应有的功效。

二、分解法庭辩论的可行性

《行政诉讼法》是我国三大诉讼法当中唯一对庭审程序包括辩论程序未作明确规定的程序法。《行政诉讼法》第43条至第53条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以及庭审前的准备工作等,第54条规定了不同的判决方式,中间关于开庭审理程序立法空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规定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但规定的是“可以”而不是“应当”或“必须”,是“参照”而不是“依据”或“依照”,由此可见,该解释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隐含了行政案件庭审程序包括辩论程序的不确定性和有限度的自由拓展空间。况且《民事诉讼法》第12章第3节的规定以及第127条的规定是否意味着“民事案件法庭审理过程中必须单独设立辩论程序”、“法庭调查必须前置于法庭辩论”,其本身值得商榷。

因此,我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相关司法解释不仅对分解法庭辩论未作禁止性规定,而且根据条款理解,事实上赋予了合议庭在此问题上的有限度的自由拓展空间。分解法庭辩论从法律角度是可行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当前我省行政审判实践中主要参照的省高院《行政案件审判操作规程》的规定中得到印证。省高院《行政案件审判操作规程》全文没有引用“法庭辩论”的`概念,但在不同审理阶段规定了“事实证据的举证、质证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可以进行辩论;案件的适用法律问题进行质证、辩论;行政程序问题进行质证、辩论”,实际上隐含了不再单独设立法庭辩论、法庭辩论内容分解的框架。虽然该《规程》同时又要求在当事人最后陈述之前要“逐一询问当事人对案件处理有无新的意见”,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法庭辩论有质的区别,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行政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种中和性规定,至多只能是补充辩论性质的内容,而不能成其为独立辩论阶段。

从诉讼原理上来讲,分解法庭辩论不仅不会剥夺当事人的辩论权利,而且能够使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更加清晰自己的辩论思路,更加充分发表自己的辩论观点,更加有可能展示自己的辩论技巧。

三、分解法庭辩论的必然性

行政案件当中的法庭辩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单项事实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1][2][3]

篇2:法庭式辩论赛

本次大赛以“人人关心环保,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法学教育,培养环保实务技能”为宗旨,对于吸引更多的人关心环保,激发大学生学习环境法和参与环保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环保审判实务技能;学习推广环保审判的成功经验,讨论当前环保审判存在的疑难问题,探索解决路径;为环保立法、执法和司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共有12所全国知名高校的72名环境研究生参加,来自一线的环保法庭的法官、律师、专家担任主要评委,赛题则以全国各环保法庭审理过的案例为基础,经过加工修改而成,来源于实际案例,又高于实际案例。开幕式还举行了中华环保联合会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青年环保志愿者基地挂牌仪式,中华环保联合会通过创建和发展青年环保志愿者基地,旨在搭建环保志愿服务平台,对大学生环保志愿者行动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帮助同学们树立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环保理念,使其具有高度环境责任感的人才并将环保理念在校园内外广为传播;将保护环境的理念和行动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

本次模拟赛比赛的题目由清镇,昆明、无锡三个环保庭审结的三个真实案例为基础,以理论专家、律师、环保法庭法官作为比赛评委规则和命题组,对赛事的命题和比赛规则进行整体把关。

本次参加的学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共12所高校。

模拟赛分为小组初赛、小组复赛和决赛,所有参赛队伍都由领队抽签决定队伍所在小组,每队在初赛、复赛及决赛中分别担当原告和被告两种角色,最终根据所得总分作为胜出的标准,在每场比赛结束后由评委对本场比赛点评,每组比赛完成后由本组评委对本组比赛进行点评,初赛、复赛和决赛阶段赛制完成后由出题方对阶段性比赛进行案例点评。

模拟赛赛场由双方队员(原告、被告)、书记员、记时员、三位评委(审判长、2名审判员)共同组成,模拟赛的所有流程按照正式庭审规则进行。模拟赛奖项设置分为冠军、亚军、季军、优秀奖及优秀指导教师五个奖项。

模拟赛前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当前的环境司法及行政执法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授课,在模拟赛程中组织评委及专家和学生进行相应的互动活动,这次模拟赛,我们邀请了人大环资委法案室的翟勇给我们做了“用发展理念的认知环境”的报告,邀请12位环保法庭法官及4位专家与学生共同参与了“环保法庭建设与环境法学沙龙”等活动。

模拟法庭辩论组成及程序

一、法庭组成及准备

1、法庭组成人员 (24人)

原告、被告双方各10名;审判员3名;书记员1名。

2、辩前准备(因时间所限,请同学们在课堂之外做好准备)

(1)分析案件;(2)制作证据;(3)书写起诉和答辩要点;(4)列名问题目录。

二、辩论程序

宣布开庭(审判长)宣布对案进行法庭调查,并宣布法庭组成人员和辩论注意事项;在辩论过程中掌控辩论秩序和内容;提出需查清的事实。

第一轮(24分钟:主辩和总结辩各3分钟,共12分钟;第二、三、四辩各2分钟,共12分钟)

1、起诉和答辩(第一辩)

(1)原告方宣读起诉要点;

(2)被告方宣读答辩要点。

2、原、被告方阐明事实和法律依据(第二辩)

3、案件事实交叉提问(如有需要)

(1)原告方提问;(第二辩)

(2)被告方提问;(第二辩)

(3)审判员提问。(审判员)

4、法庭调查取证(第三辩)

(1)原告方举证;

(2)被告方举证;

(3)原、被告双方进行质证。

5、法庭辩论(第四辩)

(1)原告方发言;

(2)被告方发言;

(3)自由辩论(如有需要)。

6、最后陈述(总结辩)

(1)原告方总结陈述;

(2)被告方总结陈述。

7、法庭合议及宣判(审判员 6分钟)

第二轮 对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及答辩意见

(原则上按照第一轮方式进行。共30分钟:准备10分钟,各辩2分钟,共20分钟)

篇3:浅析法庭辩论中的语用预设

1语用预设

1.1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他指出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会作出假设。如 “John married 3 years ago.”所包含的预设是“John”是存在的。 即使对这句话进行否定“John didn’t marry 3 years ago.”,该预设仍然成立。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Strawson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任何有意义的自然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也就是预设,而且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 1997,p.68)。 何兆熊(2000)将其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于言语的语境所做出的设想;二是把语用预设看作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者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三是把语用预设看作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背景知识。

1.2语用预设的特点

1)主观性。语用预设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语用预设不仅是一种语用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策略,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思想,带有一定的评估性,体现说话人的说话视角,因此语用预设在具体的语境中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魏在江,2011,P.16)。

2)单向性。由于预设的主观性产生了单向性。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而言的,在被听话者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也就是说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单方面做出的。“会话预设的所‘共享’或‘共有’知识并非总是给定的。事实上,只有通过会话我们才能对这种知识予以补充、修正。也只有通过会话,预设在必要时可以明示”(Mey﹒Jacob,1993,p.206)。

3)隐蔽性。隐蔽性是指说话人将语用预设隐含于话语中, 而听话者为将其辨别出来。这一特点是在单向性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如果单一性是对于说话人而言的,那么隐蔽性是对于听话者而言的。具体来讲,语用预设的隐蔽性是通过一种特殊语境和语言表达方式,没有被说话人通过话语直接表述,但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有时候说话人故意把主要信息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而听话者不留神会把这一内容忽略,进而间接接受它的真实性。正如赵元任举例所言,“你是否已经停止打你父亲了?”肯定回答预设着“你”之前一直打“你父亲”,只是现在停止了;否定回答预设着此刻“你”还在打“你父亲”。但不管是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都预设“你”打“你父亲”这一罪状。

4)可撤销性。这一特点是指某些预设触发语本应该触发某一预设,但由于某些原因,人们期望的预设并没有实现。导致预设被撤销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语言因素,说话人通过在语句中添加某些语言或对语句做出某些修改,使原话的预设与修改后的语句所蕴含内容或逻辑结果矛盾,那么原话的预设就被撤销了;另一种是非语言因素,指交际双方所共知的知识和原话的预设产生矛盾,或者命题的改变导致了与原话的预设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将导致预设被取消。

2语用预设在法庭辩论中的作用

很明显在法庭辩论中的语用预设严重影响审判的结果。 本文将分析法庭辩论中语用预设的作用,进而得知在法庭辩论过程中问话者是如何利用利用预设达到他们的目的。

2.1引诱功能

预设的引诱功能一般发生在询问阶段。法庭辩论比较特殊的交际形式,你不能总是得到你想要的正确答案。为了再现案件的真实情况,得到问话者想要的信息,问话者必须基于事实和相关法律进行提问。另外他们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问话技巧。为了引诱某人回答意味着问话者试图隐藏它的意图,以双方共知的信息开始,进而得到问话者想要的答案。例如:

审判长:你知道她喉咙上有伤疤,是吗?

(b)被告:我知道有人说她有,是的。

(廖美珍,2005,p.353)

在这个对话中,审判长试图引诱被告给他的答案是“是,我意识到了”或者“不是,我没有意识到”。因为不管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预设这女士喉咙上有伤疤是不可取消的,只要被告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意味着他间接地承认他妻子的伤疤这一事实。这再次案件中会成为不利证据。不幸的是,审判者的引诱意图和目的被北高识破,所以他没有正面回答他是否知道他老婆喉咙上的伤疤,而是撤销了审判长的预设。

2.2陷阱功能

预设实质上是主观的。预设与说话者的意图、态度和信仰密切相关。它有可撤销性的特点,掩盖了询问和答语中的事实。显然,预设能够引导毫无意识地人们跌入陷阱。如林肯总统的经典法庭辩论案例。开庭复审时,林肯首先问证人福尔逊是否亲眼看到被告开枪杀人。

林:你真的认清是小阿姆斯特朗吗?

福:是的。

林:你在草堆后面,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相距有两三千米,你能看清楚吗?

福:看得很清楚,因为当时月光很明亮。

林:你肯定不是从衣着等方面认清的吗?

福: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楚的,我肯定是看清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脸上。

林:具体时间也能肯定吗?

福:完全可以肯定,因为我回到屋里时,看了时钟,那是十一点一刻。

林:请大家想想,证人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点左右他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人的脸。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到了晚上11点,月亮早下山了,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是很精确,当时时间稍微有提前,月亮没有下山。但是那时月光应从西边往东边照射,草堆在东,大树在西, 如果被告脸朝大树,月光可以照到脸上,可是证人就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那么月光只能照在被告的后脑上,证人又怎么能看到月光在被告的被告的脸上,又怎么能从二三十米的地方看到被告的脸呢?

(转自李向辉, 2006, p.26-27)

当林肯询问福尔逊是否能够看清楚小阿姆斯特朗时,就已经开始一步步的布陷阱了。如果证人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的证词就不成立;如果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能够看清?果然,证人的答语是“因为当时月光很明亮”,此句的答语预设当时是有月亮的。林肯询问证人是否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如果证人的回答是他肯定不是从衣着认清的,而是从脸部的,恰好掉入林肯的陷阱;如果他的回答是他肯定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那么,这义正词严也是不成立的。恰好,证人达到月光正照在小阿姆斯特朗的脸上。林肯继续问道具体时间,此时其实林肯内心已经做出推论此时的月亮已经下山,所以与前面预设的有月亮是相矛盾的,也就使得预设撤销,导致证词无效。

2.3间接说服功能

预设本质上又说服的功能。而法庭辩论的目的就在于说服法官相信而且成功的辩论应该避免力劝法官相信而是说服他。在法庭辩论中,问话者从不会提问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他们提问就是间接的说服法官相信他所陈述的真的。所以,公诉人会预设犯罪嫌疑人犯了罪而且给受害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而且他试图找到罪犯的目的然后减小现存的问题。如:

公诉人:你什么时候停止打你的妻子?

被告:自从去年我没有打她。

(廖美珍,2005,p.354)

公诉人预设被告有殴打妻子的经历。如果直接提问,他肯定会否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诉人选择提问他什么时候停止殴打妻子。在这个案件中,公诉人事实上已经知道犯罪嫌疑人殴打他的妻子这一事实,他问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说服其他人尤其是法官相信案件是他所认为的样子。

3结束语

预设因为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被广泛地用于会话之中。法庭辩论的语言特点通常致使法庭辩论的参与方利用语用预设来增加他们在辩论中的有利位置。在法庭辩论中,预设起到引诱、陷阱和间接说服的功能重视语用预设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法庭辩论之中有利于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而且对于提高法庭事务的效率有重要作用。

摘要:预设因为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会话之中。法庭辩论的语言特点通常致使法庭辩论的参与方利用语用预设来增强他们在辩论中的有力位置。在法庭辩论中,预设起到了诱导、设置陷阱和间接说服的功能。重视语用预设并将其运用于法庭辩论中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而且对于提高法庭事务的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法庭辩论,语用预设,诱导,说服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法庭辩论的礼貌策略和劝说[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4]李向辉.控辩式法庭辩论话语意义的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06.

[5]廖美珍.目的原则与连贯分析[J].外语教学研究,2005(5):351-354.

[6]魏在江.语用预设主观性的认知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14-17.

[7]魏在江.预设研究的多维思考[J].外语教育,2002(2):32-35.

[8]赵元任.语言问题[M].台中:台湾大学出版社,1968.

[9]Frege G.On sense and meaning[Z].In Geach and Blacks,1980:56-78.

篇4:法庭式辩论赛

开展教育沙龙的形式有很多,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教师充满激情,富有创意的特点,创新活泼生动,形式多样,诗意而快乐的沙龙组织方式,吸引教师积极主动投入教育沙龙。

一、“情景式”案例剖析

一种生动而吸人眼球的沙龙方式,沙龙组织者将典型的,真实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抛给大家,让参加人员在欣赏情景案例后,针对案例中的现象进行全面分析,或是找错,阐明原因;或是肯定,学习经验;或是建议,提供方法……,这个情景再现有时由教师进行表演,这是最受参研老师欢迎的,以轻松的欣赏表演打开话匣子,首先就创设了一种愉悦的氛围,有时也可以截取教学中的一个片段,以录像的形式呈现,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以事实来说话,让反思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情景式案例,都是取自教师教学中最熟悉的片段,教师对案例的内容有共鸣,有话说。同时,配以组织者游戏式的方法,更能激发起老师参与的热情,如在第一遍观看的基础上,第二遍再现案例时,参研者可以举牌叫停,火眼金睛找问题,逐一对案例中的片段进行评价,明晰教育行为的适宜性。

二、“辩论式”观点碰撞

考验智慧和现场语言组织能力的一种沙龙形式。双方就论题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来进行辩驳。“智慧上的冲突”有助于教师的成长,所以,我们在沙龙研讨中充分利用冲突,激活问题,激发争论,有争论的研讨才有生命力,一方面,把教师想法上的冲突呈现出来,而非一味地压制;另一方面,努力制造条件,运用多种沟通方式把教师的各种想法呈现,制造不平衡,引发不同的声音,突破求同思想,重视冲突的价值。鼓励教师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启发他们努力为自己的观点论证,不求统一的声音,只求教师能自圆其说,因为教育是复杂的,并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

三、“共育式”家园互动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的一种沙龙形式,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以往我们经常认为,要给予家长教育指导,而现在,80后家长的教育理念已远远不是当年模样,现在的年轻家长,他们见多识广,重视孩子的教育,拥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对教育孩子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非常有道理,许多青年教师都惊呼,比我们还专业。孩子的教育是家园共同的责任,所以,我们认为,把家长请进来,吸收家长共同参与我们的好习惯沙龙研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双方在互相畅谈中各抒己见,达成家园教育的一致,共同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在观念和观点的互补中实现家长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四、“趣味式”经验分享

最能体现幼儿教师多才多艺的一种沙龙形式,不同于一般沙龙的语言陈述,我们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游戏化的形式来把对主题的理解进行表达。作为追求游戏精神的我们,游戏精神已经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素养,游戏精神始终充盈在教师的教育空气中,创造、愉悦、自由,成为幼儿教师的精神品质,这种游戏精神同样体现在我们的沙龙活动中,组织者将主题研讨的内容以令人拍手叫绝的表演如三句半,故事表演,关键词演绎等等来呈现出来,打破常规的语言总结模式,让整个沙龙研讨注入新的视点和活力。

五、“专家式”资源引进

促进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一种沙龙形式,通过与专家的对话,请专家对我们的研究方向进行诊断,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研究走向深入,走向实效。在这样的沙龙活动中,老师会带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问题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专家则是听取后帮助老师将实践转化为理论,点拨理论如何支持实践,怎样将经验提炼和提升,专家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以更广的视角引领和指导基层的教师,通过了解教师研究动态,厘清教师思路,帮助教师迅速提升教育理念,学会总结提升经验。从“培养实幼宝宝九个好习惯”课题出发,我们积极借助对口专家资源,让课题需求与专家特长有效对接,努力寻找课题发展与专家理念的对接点,从而更好地落实到课题研究实践中。

形式多样的主题沙龙式教研,突破了单一传统的教研模式,吸引教师以更饱满的兴趣投入到研讨活动中,鼓励教师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形象深入教育实践。在这里,教师更加关注自身,关注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通过与不同同伴的对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永远有新的收获,新的思考,这才是我们教师的新形象,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篇5:大学生模拟法庭辩论赛策划书

西南政法大学第N届模拟法庭辩论赛

二、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节节拔高。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思辩能力,快速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为了给同学们打造并提供一个增进语言交流与思维交锋的平台,弘扬我校法学与辩论的优势与特色,西南政法大学模拟法庭辩论赛在XX年开赛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为同学们打造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的交流切磋、锻造自我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比赛,效果显著突出,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因此我们策划推出今年的西南政法大学第五届模拟法庭辩论赛。

三、活动意义

模拟法庭辩论赛融合了法庭辩论与普通辩论的特点,让辩论变得更有针对性、务实性,有利于引导广大同学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同时,它还通过模拟庭审现场的形式将法庭审判工作中纷繁复杂的细节与艰涩难懂的学问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学习的平台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可以说,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赛,一方面不仅能够拉近学术与实务的距离,让学术更有利于指导实务,而且还增强同学们学术探讨和实务研究的兴趣,并提高其理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巩固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水平,丰富师生课余生活,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四、举办单位

主办:共青团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承办: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西南政法大学青年法学会

五、活动对象

1.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

要求各大法学院和刑事侦查学院派出代表队参赛,其他同学以自由报名的形式参加,参赛同学可以不分年级、不分学院自由组队。

2.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

本届大赛要求研究生以参赛队伍教练的身份参与活动,不得直接上场比赛。

六、活动时间

11月1日—— 12月15日

七、活动流程策划

初赛:

(一) 11月2日至11月9日晚六点:张贴宣传海报,向各学院派送邀请函,接受参赛队伍报名。

(二) 11月9日晚七点:召开赛务会议,讲解大赛章程,安排初赛事宜。

(三)11月10日至11月12日:初赛原告方准备阶段。

(四) 11月12日晚:原告方提交起诉状,赛委会立即将起诉状按之前抽签的顺序发放给被告方。

(五)11月13日至11月14日:初赛被告方准备阶段。

(六) 11月14日晚:被告方提交答辩状,赛委会将答辩状交由对应的原告方。

(七) 11月15日至11月16日:初赛准备阶段。同时,赛委会将起诉状与答辩状交由评委打分。

(八)11月17日至11月18日:初赛。

在初赛中得分最高的8支队伍进入复赛。

(九)11月19日:赛委会按照评分规则确定并公布晋级复赛的队伍名单。

复赛:

(一)11月19日晚七点:召开赛务会议,交待复赛事宜,主持进入复赛的8支队伍进行抽签,确定对战顺序和持方。发放复赛案例。

(二)11月20日至11月22日:复赛原告方准备阶段。

(三)11月22日晚:原告方提交起诉状至赛委会,由赛委会将起诉状交与对应的被告方。

(四)11月23日至24日:被告方准备阶段

(五)11月24 日晚:被告方向赛委会提交答辩状,赛委会立即将答辩状交与对应原告方。

(六)11月25日:赛委会将原告起诉状及被告答辩状提请大赛评委团打分。

(七)11月26日:复赛。

确定得分最高的4支队伍进入半决赛。承办方按照评分规则确定并公布晋级半决赛的队伍名单。

半决赛:

(一)11月27日晚:召开赛务会议,讲解半决赛规则,主持进入半决赛的4支队伍进行抽签,确定对战顺序和持方。发放半决赛案例。

(二)11月28至11月30日:原告方准备阶段。

(三)11月30日晚:原告方将起诉状交至赛委会。赛委会将原告起诉状交与对应的被告方。

(四)12月1日至12月2日:被告方准备阶段。

(五)12月2日晚:被告方将答辩状交至赛委会,赛委会将答辩状交与对应的原告方。

(六)12月3日至12月4日:赛委会将原告起诉状及被告答辩状提请大赛评委团打分。

(七)12 月5日:半决赛。

取每场比赛中获胜的队伍进入角逐冠亚军的总决赛,另外两支队伍进入季军角逐赛。承办方按照评分规则确定并公布比赛结果。

决赛(冠亚季军争夺赛):

(一)12月5日晚十点:召开决赛赛务会议,交待决赛相关事宜,分别发放决赛案例。

(二)12月6日至12月8日:原告方准备阶段。

(三)12月8日晚:原告方提交起诉状,赛委会立即将起诉状交与相应的被告方。

(四)12月9日至12月10日:被告方准备阶段。

(五)12月10日晚:被告方提交答辩状,赛委会将答辩状交与对应的原告方。

(六)12月11日至12月12日:原被告双方准备阶段。同时,赛委会将原告起诉状及被告答辩状提请大赛评委团打分。

(七)12月13日季军角逐赛。

按照大赛规则,公布比赛结果,获胜的一方即为本次大赛的季军。

(八)12月15日:冠亚军争夺赛暨颁奖典礼。

按照大赛章程,公布比赛结果。获胜的一方为本次大赛的冠军,另一方为本次大赛的亚军。颁奖典礼,为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同学及队伍颁发荣誉奖项。

八、其他事项

1、比赛案例

本次大赛挑选民事案例作为辩论素材,共使用两个案例。为使本次大赛更具新意,更吸引人,更有看点,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交替循环使用两个案例,具体案例由指导老师张建文确定。

2、参赛人员:

参赛队须由以下人员组成:

教练一人:负责指导参赛队伍撰写诉状,理论指导,辩论技巧指导。(教练由赛委会联系研究生担任,通过海报征集及老师推荐等方式确认;教练仅起指导作用,不得直接上场比赛)

队长一人:处理与该队有关的一切事物及承担与主承办单位的联络工作。

队员五人(包括队长):包括三名主力队员与两名替补队员,其中参赛队员仅限本科生。

3、比赛评委

本次大赛评委团由具有以下背景的人员组成:

(1)初赛、复赛

前几届模拟法庭辩论赛冠军队成员、优秀辩手,老师推荐的研究生、博士,部分老师组成合议庭担任评委。

(2)半决赛、决赛

聂天贶、朱启昌、王连昌、唐力、李龙、王洪、张建文、刘有东、涂咏松、侯国跃、张力、黄忠等关工委、民法、诉讼法老师以及重庆市律师协会代表组成合议庭担任评委。

4、奖项设置

为吸引更多优秀的同学参加比赛,也为了让比赛赛得精彩,赛出水平,大赛组委会特别准备了值得期待的奖品并设置了以下奖项:

(1)团体冠军1名、团体亚军1名、团体季军1名、优秀组织奖1名。

(2)最佳辩手1名、优秀辩手6名。

(3)优秀起诉状1份,优秀答辩状1份。

篇6:辩论 模拟法庭稿子

1、事件回放及旁白:(学生表演事件经过)前旁白:2004年9月11日晚9时许,被告人王春良回家途中„„王春良在对陈中拳打脚踢中,使陈中右手小指骨折,身体多处软组织受伤,并将陈中价值2000元的手机抢走,随后王春良打的逃离现场。

后旁白:王春良因涉嫌抢劫于2004年9月18日被刑事拘留,现羁押在福州市看守所。今天本庭将公开审理此案。

2、模拟法庭开始

3、教师提问

(1)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简易程序有几个阶段?(2)王春良的行为是触犯了《刑法》或是《民法》?(3)本案所涉及到的法律有那些?

(4)王春良犯了什么罪?法院是如何判决的?(5)起诉书是哪个机关写的?

4、教师总结 同学们:王春良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肯定存在的,我奉劝那些还在“玩火”的青年朋友们,该醒醒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你们还年轻,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头脑“死机”,就干出让自己后悔一辈的事。亡羊补牢,未时晚已。(结合身边的事情举例)

四、附:(模拟法庭审理案件剧本)

(一)、庭审准备阶段 书记员:

▼、查点当事人及其诉讼参加人到庭情况并请入席 ▼、现在宣布法庭纪律:

①到庭所有人员应听从审判员统一指挥,一律关闭通讯工具,遵守法庭秩序,不准吸烟。

②、旁听人员必须保持肃静,不得喧哗、鼓掌、插话,不得进入审判区,有意见可以在闭庭后提出。

③、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不得中途退庭,如擅自退庭,是原告的作撤诉处理;是被告的则依法缺席判决。

④、审判人员或法警有权制止违反法庭纪律,妨碍诉讼活动的行为,对不听制止的,可依法予以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对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报告审判长,当事人均已到庭,请开庭;

审判长:(敲响法槌)现在开庭,传被告人王春良到庭。

2(首先核对当事人身份)原告,你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有无代理人?

原告:我叫陈中,1988年5月出生,今年16岁,XX镇中学初三1班学生,家住XX镇。我有代理人。

审判长:被告,你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可有代理人? 被告:我叫王春良,男,1986年1月出生,18岁,汉族,初中文化,家住玉门市XX镇,无业。我没有委托代理人。

审判长:被告王春良,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何时收到? 被告:2004年10月10日收到。

主审法官:被告人收到起诉书距今天开庭已超过十天,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75条的规定,今天,福州市法院少年刑事审判庭在此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审理由福州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王春良抢劫伤害一案,审理本案的合议庭由审判员张昊、刘英英、吴章英三人组成,由审判员张昊担任审判长,书记员苏金凤担任法庭记录;受市检察院指派,检察员孙秋霞出庭支持公诉;福州市春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亚玲出庭为被告人王春良辩护。依据法律法定,被害人陈中到庭参加诉讼。有关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本院已书面告知,不再重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刑事诉讼法》第32条、第33条、第77条、第155条、第156条、第159条、第160条、第180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庭审中享有下列权利:

1、可以申请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回避。也就是说如果上述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判的,可以请求换人;

2、可以提出证据,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检查;

3、被告人除了可以委托聘请的律师辩护外,还可以自行辩护;

4、被告人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作最后陈述。上述权利是否听清? 原告:听清。被告:听清。

下面本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29条、第154条的规定,交待回避权。审判人员有以下三种情况,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当事人有权口头或书面申请他们回避: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现在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原告:不申请。被告:不申请。

(二)、法庭调查阶段

审判长:现在进行当庭陈述。首先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然后由被告人进行陈述;公诉人、审判人员履行控审职能,询问被告人。下面请公诉人宣读起诉书。

公诉人: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起诉书(榕15号)

被告人王春良,男,18岁,汉族,初中文化,福州市XX镇人,无业,住福州市XX镇。因涉嫌抢劫并致人伤害于2004年9月18日被刑事拘留,经本院批准,福州市公安局于9月27日执行逮捕,现羁押在福州市看守所。

被告人王春良抢劫伤害一案,由福州市公安局侦察终结,移送本院审查起诉,经依法审查表明:

2004年9月11日晚9时许,被告人王春良回家途中,在建新镇环城路遇到曾经与自己发生过口角的同镇中学初三1班学生陈中正在用手机打电话,产生了抢夺陈中手机的想法,王春良走到陈中身边,先问陈要20元钱,陈说自己只有5元钱,被告人张春良说:“你还不识相啊!”王春良踢了陈中一脚又说:“你把手机给我算了”。陈中说手机是他爸爸的,不能给。王春良说:“你小子真不识相,不要命了是不是?”随后对陈中拳打脚踢,使陈中右手小指骨折,身体多处软组织受伤,并将陈中价值2000元的手机抢走,威胁陈中说:“你回家就说手机丢了,多一句话我要你小子的命。”随后王春良逃离现场。上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王春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的方法强行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 六十三条之规定,构成抢劫罪。被告人王春良在作案过程中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打击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之规定,特提起公诉,请依法判处。

福州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员:孙秋霞

二0 0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审判长:下面由被告人陈述。

被告人:2004年9月11日晚9点左右,我骑摩托车从XX镇环城路回家时,听到路边有人打电话的声音,仔细一看是上次与我吵过架的陈中,想出口气,就停下车向他提出了要20元钱的要求,陈中说他只有5元钱,我就向他要手机,他不给,我就打了他,拿走了他的手机,就回家了。

审判长:请公诉人讯问被告人。

公诉人:被告人王春良,2004年9月11日晚,你去了哪儿?和谁在一起?

被告人:那天晚上我在XX镇上玩了一会就回家了。公诉人:9点左右你做了些什么? 被告人:9点左右我正在回家的路上。公诉人:你对陈中做了什么?抢走了什么?

被告人:我从他要20元钱,他只有5元钱,我要他的手机他不给,我就打了他,抢走了他的一部手机。

公诉人:后来,你们又去了哪儿? 被告人:我抢了手机就回家了。公诉人:你抢的手机现在在哪里? 被告人:我抢的手机被公安局收走了。公诉人:我的话问完了。审判长:请辩护人发问被告。

被告辩护人:案发当日你有没有喝酒? 被告人:我没有喝酒。

被告辩护人:案发后,你是否向公安机关如实交待了抢夺陈中的手机并殴打他的事实?

被告人:我全部如实地向公安局做了交待。被告辩护人:我的话问完了。

审判长:被告人,公诉人的陈述如有遗漏,可以补充陈述。被告人:没有了。

审判长:当庭陈述结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7条和其它有关法律规定,公诉人应当就自己指控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当庭举证,辩护人应当就辩护被告人无罪的事实当庭举证。下面由控、辩双方举证。

公诉人:这里有陈中被抢收的手机,现场综合勘查综合图;陈中被打伤后的照片和医院的诊断证明;抢劫时王春良所骑的摩托车的照片;对王春良的询问记录。(递交法警转给审判长)

辩护人:被告放弃举证。

审判长:经法庭对上呈的证据材料逐一进行了质证,认证和合议庭对证明效力的确认,公诉人、辩护人和被告人是否有申请调取新的证据,要求新的证人到庭重新调查、鉴定、勘验的请求。

公诉人:没有。原告辩护人:没有。被告人:没有。

(三)、法庭辩论阶段

审判长:法庭调查阶段结束,进行法庭辩论阶段。

审判长:现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试行)》第158条、第159条、第160条、第161条、第165条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当庭辩论。

审判长:首先由公诉人作辩论发言。

公诉人:从刚才被告人的陈述及记录中,可以肯定的说,被告人以暴力手段实施了对陈中的抢劫,并造成受害人陈中右手小指骨折,身体多处软组织受伤。被告人王春良的行为以暴力占有他人的财物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63条规定,构成抢劫罪。同时,被告人王春良在实施抢劫过程中对受害人进行殴打,造成受 害人陈中右手小指骨折,身体多处软组织受伤,被告人王春良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第一款,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审判长:下面由原告或原告辩护人作辩论发言。

原告辩护人:被告王春良以暴力手段对受害人陈中实施抢劫,并造成受害人陈中右手小指骨折,身体多处软组织受伤。被告人王春良的行为以暴力占有他人的财物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构成了抢劫罪和伤害罪。被告王春良以暴力占有他人的财物,情节特别严重,请求法院依法严惩。

审判长:下面由被告或被告辩护人作辩论发言。

被告或委托代理人:王春良虽然以暴力手段实施了对陈中的抢劫,并造成受害人陈中右手小指骨折,身体多处软组织受伤。构成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但王春良在案发后认罪态度良好,主动退还了所抢的手机,按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量刑原则,应当依法从轻处罚。同时,王春良在实施抢劫时年龄刚刚够18岁,年级尚轻,也应该从轻处罚。

原告辩护人:我为同意被告辩护人的意见,被告王春良以暴力殴打的方式占有他人的财物,对被害人造成身体的伤害,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依法严惩。

审判长:法庭认真听取了控辩双方及当事人就案件事实、罪过责任,适用法律建议等问题发表了辩论意见,双方是否有新的辩论意见。

公诉人:没有。辩护人:没有。

审判长:法庭辩论结束,现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0条规定由被告人作最后陈述。

被告人:如果我当时不要因个人的一些小恩小怨而一时冲动去抢他人的钱物,对他人造成财产损失和身体伤害,我也不会站在被告席上。在这次事件中我有一定的责任。悔不该以前没有学好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为了自己的私欲去侵害别人的利益,我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同时我也希望与我同龄的人吸取我的教训,学好法律知道,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公民。

审判长:在法庭指导下,经过控辩双方及当事人“当庭陈述”,“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当庭认证”,“当庭辩论”,本庭认为本案事实清楚,指控证据确凿,罪责过错,已经明确。福州市人民检察院对王春良抢劫伤害案的指控成立。

(四)、法庭判决阶段

审判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试行)》第177条的规定,庭审活动进入下一个程序,即合议庭对本案进行评议,合议庭评议时将充分考虑控辩双方的意见。

审判长:将被告人王春良押回候审室候审。现在宣布休庭。(五分钟后)书记员:请坐好 审判长:传被告人王春良到庭。审判长:现在宣布继续开庭。

由福州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王春良一案,经控辩双方“当庭陈述”,“当庭质证”,“当庭认证”,“当庭辩论”等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阶段和法官“听述”、“听证”、“听辩”后,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认真评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3条的规定,现在当庭宣判:

(书记员:

全体起立)

通过开庭审理,本院认为,被告人王春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的方法强行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在犯罪的过程中,被告人王春良致受害人陈中轻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在审判的过程中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有一定的悔罪表现,依法可减轻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十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王春良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500元。两案合并,判处被告人王春良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500元。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本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书面上诉的,应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两份。

审判长: 张昊

审判员: 吴章英 审判员: 吴巧斌

书记员:

苏金凤 二00四年十月二十二 日

审判长:退„„

被 告:审判长,我有一个请求,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审判长:可以 《少年犯》音乐起

篇7:法庭辩论的原则

(一)法律性原则。

法律性原则是辩论双方在法庭辩论中都要严格地遵守法律,正确地运用法律。

首先,辩论双方都要引用法律条文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无论证明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要以法律条文作为准绳,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妄断。

其次是要严格地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不能把有罪说成无罪,把无罪说成有罪。

第三是法庭辩论中双方都要使用法言法语。法言法语是规范性的法律术语,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既可精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消除语言障碍,更加便于对方接受自己的信息。第四是不能进行违背法律的诡辩。

....

(二)内容的严密性。

要使辩论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必须注意辩论内容严密性。首先,要做到辩论内容的严密性,辩论的双方必须保持论题的同一性,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辩论,不能离论题做空泛的议论。其次是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论据与论题要有必然的联系,各种论据要形成一种锁链,一环紧和一环。如果论据与论题缺乏必然的联系,或者自相矛盾,那么不但缺乏说服力,而且会让对方抓住把柄,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第三,辩论双方在辩论中,不能转移论题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违反逻辑的诡辩,它破坏了辩论内容的严密性,使辩论失去了意义。

(三)语言的明确性。

辩论是一种富有机智性的语言表达艺术,要使别人容易接受自己发出的信息,就必须保证论述语言的明确性。辩论双方的语言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切忌使用晦涩,曲折模糊的语言。古人云:“善辩者寡言”,这就是说辩论的语言要言简意赅,要用最经济的语言表现出最大的意蕴。为了辩论语言明确的需要,辩论还必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设问、反问等,以加强辩论语言的形象和生动,使辩论的语言充满着气势和力量,进而达到挥洒自如的境地,要做到语言的明确性,也要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即语言的轻重缓急、明了清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张弛有度,同时有必要辅之以必要的肢体语言。

(四)态度的庄重性。

篇8:法庭式辩论赛

法庭辩论指的是法庭审理的过程, 是合议庭听取各方面意见, 核实证据, 查明案情, 从而作出正确判决的诉讼过程。整个法庭审判程序是建立在问答基础上的, 法庭辩论阶段也不例外, 因此对控辩双方及法官或审判长在法庭辩论过程中的问答语言的探究是极其重要的。Martin和White评价理论提出把一切语言使用看成是“对话”, 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说话给别人听, 而且反过来听别人说。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本文旨在探究介入资源在法庭辩论中的言语体现,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庭审语言提供新的方法。

1 评价理论

Martin与White二人致力于将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进行有机的结合, 继承并发展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 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评价系统 (The Appraisal System) , 以期在语篇、语义学层面探究人际意义的表达。评价系统是在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一种表达态度的资源, 它更为注重评价的最终效果。总体来看, 评价系统主要由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级差 (graduation) 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 态度主要指人在心理受到一定影响后对其行为、现象以及文本/过程做出的鉴赏与裁决。而态度系统又包括情感、鉴赏与判断三部分内容。其中, 情感在态度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介入系统主要以态度来源为研究对象, 展示语篇中表达各种观点的不同声音, 主要涉及单声 (自言) 和多声 (借言) 。而级差则研究了态度变化的增衰, 包括语势 (Force) 和聚焦 (Focus) 两部分内容, 用于调节态度与介入的程度, 其程度通过分级来表示。

2 介入资源的在法庭辩论中的运用

本文主要是来介绍在法庭辩论阶段应用单声/自言、接纳、同意、背书、否定、反驳等几种介入资源。所引案例来自中国法院网和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主编的《天河公诉实录》。

2.1 单声/自言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 任何纯粹、绝对的断言 (bare categorical assertion) 都是有评价的。这种单声断言代表了说话者的立场, 表明了他说要表述的命题是不证自明的, 而无需考虑其它不同观点。在法庭辩论中, 单声/借言常常出现在法官或审判长的某些程序性话语中, 例如:[审判长]:法庭调查结束, 现在开始法庭辩论。首先由公诉人发表公诉意见。该例中审判长使用国家所赋予的司法权控制庭审过程的进展, 履行程序职责, 宣布庭审进入辩论阶段, 属于典型的单声/自言。在后句中, 审判长的言语旨在发出要求, 要求公诉人发表公诉意见, 属于祈使句, 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因而也是单声/自言的。

2.2 接纳

接纳属于扩展性多声, 可由“认知型情态”即情态动词来实现, 表明作者的立场只是一种可能的立场。例如:[辩护人]:①对被告人抢劫罪无异议。②被告人有以下减轻处罚情节。被告人抢劫系未遂, 其主观恶性和手段较轻。③被告人归案后如实交代犯罪事实, 确有悔罪表现, 认罪态度好, 应酌定从轻处罚。④被告人一直表现良好, 只是由于一时和家里有矛盾离家出走, 由于生活拮据导致突发性犯罪行为, 虽系不可原谅, 但是希望合议庭给被告人从轻处罚, 给其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综上, 被告人犯抢劫罪事实清楚, 但是其是抢劫未遂, 且认罪态度好, 并且愿意接受财产刑罚, 应给其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建议对被告人适用缓刑。接纳还可以通过“叙事性问题” (expository question) 实现。这是一种与修辞性问题类似、答案是开放性的问题, 如:[公诉人]:那么你在将卖房款投入股市的时候, 你知不知道投资股票是有风险的。被告人:是, 我知道有风险, 而且我一开始也没有投入那么多, 但是后来就是看到行情很好就陆续地忘掉了风险, 就把其他资金也都主动投进去了。公诉人:你在将卖房款投入股票市场的时候, 你知不知道投资股票是有风险的?被告人:是, 我知道是有风险的。我刚开始也没有投入那么多。但是, 后来看到股市行情很好就陆续地忘掉了风险, 就把其它的资金也都主动投入了股市。该例中, 公诉人没有明确假定一个固定的答案, 而是为被告人留有发表立场的空间。

2.3 同意

同意是指公开表明同意某个对话伙伴的意见。同意 (concur) 可通过修辞问题, 或引导问题 (leading question) 实现。所谓引导问题, 指该问题与叙述性问题不同, 它在被回答之前就已经假定了一个固定的答案并试图说服听者与其达成一致, 因此构成对话性收缩。辩护人:玩忽职守的主体, 主体上表现为应当知道或预见到其行为的损害结果, 但却没有预见到, 导致发生严重后果。但在本案中, 李耀辉根本无法预见到孙志刚会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被打死。孙志刚死亡是意外, 李耀辉不能预见、而且不可能预见这个后果, 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我们举例, 说买菜刀的人杀了人, 那么卖菜刀的人、制造菜刀的厂是否应该被追究责任呢?上述案例中, 辩护人最后运用了打比方为其观点服务。该问句中虽然“是否”表明听者/读者有可选择的立场, 然而说话人的立场在该语境中已经表现出来, 即对该问题持否定观点。此案件中被告被指控在主观上有过错, 属于玩忽职守, 其辩护人在此努力说服法官/审判长依据法律事实, 其当事人不属于主观上有过错, 结尾处的问句可以让听者觉得是此案事实考虑不周全, 也促使听者欣然接受辩护人的观点。

2.4 背书

背书是一种借助外部意见来实现的手段, 这种外部意见被表述为正确的、有效的、有权威的、不可否认的或完全正当的。在法庭辩论中, 背书使用较多, 这是因为辩论双方较多运用“根据…规定”、“符合…的规定”、“正如…所证实”等“背书”资源以此表明己方观点符合法律法规、证据等的要求, 这样就构成了对话性收缩。

2.5 否定

介入系统中的否定并非逻辑关系中简单地对肯定的否定, 它是先承认一个观点的存在, 然后再进一步否定它, 因而限制了对方立场存在的可能性, 进而收缩了对话空间。由于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双方的立场不同, 考虑的利益不同, 自然看法观点不同, 因此在辩论过程中较多运用否定, 并努力说服法官做出有利于己方的判决。

2.6 反对

反对通常表示用一个命题来取代或反对另一个有可能在此处出现的命题, 一般是前句是依据常理推断而来, 而后一句通常与前一句矛盾。

3 结语

法庭辩论又称法庭互动、法庭沟通或法庭语篇, 是建立在问答/会话基础上的, 法庭会话/问答作为法律语言的一个分支, 属于制度性会话。研究法庭辩论中的问答/会话可探析各方当事人及律师在说服法官或审判员的过程中所用语言的特点以及法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本文对于介入在法庭问答中言语体现的分析仍处于较浅层次, 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初探能够促使笔者及其他学者对此作更深的挖掘与探究, 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庭审语言拓宽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振华, 马玉蕾.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 2007 (6) .

[2]J.R.Martin, 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当命运把我抛到另一块草地作文下一篇:一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