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辩论赛

2024-04-29

孝道辩论赛(通用9篇)

篇1:孝道辩论赛

甲方观点:送老人进养老院是不孝

我说送老人进养老院者不孝,理由有两个,一个它不符合我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再一个是它违背老人的意愿。

送老人进养老院养老,有悖中华民族的孝道。我们日常所谓的“孝”,就是尽心赡养父母等老人。《孟子》中讲:“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其中第三件是“不顾父母之养”,即不管奉养父母的事。可见,在古人看来,是否赡养父母是衡量子女是否尽孝的主要依据。《水浒传》中宋江、李逵等好汉,在绿林中还忘不了接来或探望父母。而现在有那么一些人,找种种借口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以图摆脱赡养父母的责任。真正的孝子能干出这一送了之的事? 有人认为,养老院有吃有喝的,老人在那里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料,怎么能说送老人进养老院是不孝呢?应该看到,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赡养老人,不仅要在经济上供给,生活上照料,还要在精神上抚慰。在现代社会,享受退休金的老人日益增多,老人对子女的依赖,主要的不在物质方面,而是精神方面。因此,精神赡养,是当代子女尽孝的重要内容。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可以享受到儿孙绕膝、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而老人进了养老院,不免产生被儿女遗弃的孤独感。养老院再好,毕竟没有 家庭温馨。

送老人进养老院,实际上图的是自己清闲。有的年轻人说得很明白:“现在的小两口谁愿意和老人住一块?”年轻人追求生活质量,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因此把老人当作负担,不讲孝道。有首歌唱得好:“有一天你也会老。”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定不能丢。针对两个理由反驳: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促进了养老模式的升级。传统的养老模式对现代老人们的养老需求来讲太单一了,现代老人们的养老讲究的是多元化。不仅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更重的是在医疗上。老人们在家里没有专业的护理是不科学的,而在养老院里有专业的护理生活更健康。

2、人老最怕的是寂寞。儿女上班去了而老人在家里这样只会让老人觉得寂寞生活单调,再说万一老人在家里发生了什么意外儿女没在家岂不是更不妙。相反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既能结交新的朋友,又能解除寂寞。使得老人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3、把老人奉在家里并不是尽孝的唯一方法。社会是发展的,身为儿女的尽孝也要跟着时代走才是。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实质上是把赡养老人的具体事务托付给社会,这正是孝敬老人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有别于传统的形式罢了。

4、如今的社会已经今非夕比,如果古代有养老院作为子女也会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因为这是科学的。

5、在传统的观念中,子女不养老就是不孝,随着社会的发展“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养老负担成为中青年的一项重要负担之一。开展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既可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又可以给老人提供舒适的环境,还能增加社会的就业岗位,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6、将老人送进养老院,绝不是推卸赡养的责任,而只是换了一种赡养的方式。老人在养老院,一方面在物质上可以接受更加专业的照顾,另一方面在精神上又能结识许多老年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乙方观点:送老人进养老院不是不孝 的确,承担老人的生活费用,料理老人的日常生活,让老人心情舒畅,是孝敬老人的最基本的方面。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实质上是把赡养老人的具体事务托付给社会,这正是孝敬老人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有别于传统的形式罢了。这与不尽赡养义务决不是一回事。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的赡养问题,并且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孝道”等一套传统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其中的传统美德,但是,这不等于必须固守传统的赡养方式。古人说过:“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只要养老院中每一天都有明媚的阳光、婆娑的绿树、灿烂的笑容、可口的饭菜和丰富的娱乐活动在等待着老人,老人在那儿就一定会感到幸福,儿孙们也就尽了孝道。进养老院与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并不矛盾,因为儿孙完全可以随时到养老院与老人欢聚,或把老人接回家中团圆。

送老人进养老院,实际上是家庭保障功能的转移,这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的地区,到2005年,一对年轻夫妇要赡养两对老人,生活压力非常沉重。我国人口专家指出,倒金字塔结构的抚养关系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四大忧虑之一。我认为,养老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

送老人进养老院养老并不违背老人的意愿。日前,天津《今晚报》公布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就近办老年公寓”是老年人生活保障方面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最近,我们还从一个媒体上看到,北京有位老太太,儿女要为她找个保姆照顾她在家中养老,她不干,要上养老院。她说,我思想好,愿去。她已经在养老院生活了四个多月,老人对这段生活很满意:“都是北京人,团结。”在老人看来,进养老院养老不仅是一种进步,而且充满生活的乐趣。许多事实说明,进养老院也是老人的需要。说送老人进养老院不孝,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有的。

主持人点评:有关送老人进养老院是孝还是不孝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第一,孝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物质条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孝道必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包罗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养老是子女的“私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必然导致包括养老在内的家庭功能的变迁。孝道不过是家庭养老功能的伦理化,它不应也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在这个问题上思想不能僵化。第二,孝与不孝,主要的不在形式,而在内容。也就是说,要看其动机和效果。不送老人进养老院不等于孝,送老人进养老院也不等于不孝。究竟如何安排老人的晚年生活为好、为孝,这取决于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如住房条件、子女工作性质、老人身体状况及其意愿等,不可一概而论。

反驳:

1、老人在养老院里病了而做为儿女的却不闻不问难道这孝吗

2、让老人心情舒畅,是孝敬老人的最基本的方面,那么把老人送到无亲无故的养老院,脱离亲人的生活,试问这样老人能心情舒畅吗?

3、对于父母的赡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养”,一个是“心养”。赡养老人,经济上供给,生活上照顾是必需的,但更关键的是精神上的抚慰。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有接近80%的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养老院也同样成了老人们的噩梦,于是才有了“飞跃养老院”这样的口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送老人去养老院呢。最幸福的晚年生活,莫过于儿孙绕膝、欢聚一堂了。而送老人去养老院,恰恰是剥夺了老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即使在养老院能接受到更全面,更专业的照顾,但是精神上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与日俱增,幸福的晚年生活又在哪里

4、实

正方:不能仅凭子女陪伴老人时间长短来判断孝与不孝。

前几天,我的好朋友小张和爱人开车到老年公寓接老父回家过年,左邻右舍议论:“小张两口子孝敬老人有方。”

当初,小两口送老人去老年公寓还引来了许多非议,有人说他们这是不孝之举。其实,小张两口子是为老父着想,自从小张的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整日一个人待在家里,闷闷不乐。小两口为了让老父的晚年过得有滋有味,专程到老年公寓考察了两次,那里吃、住条件都不错,小两口这才放心,三天两头便去看望老父,半年了,老父生活得非常快乐,还参加了合唱队。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不能仅凭子女陪伴老人时间长短来判断孝与不孝,这种新时期尽善尽美孝敬老人的举措,是实实在在的,值得发扬。

反方:把老人送进敬老院,会伤害老人。

俗话说,养儿为防老。父辈在儿女的成长中渐渐老去,儿女成家立业后,他们的生活轨迹发生改变,失落、空虚感随即而来,此时他们最需要儿女的呵护和陪伴。作为子女也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尽自己的孝道,不能以工作太忙等理由为借口忽视了老人。如果此时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无疑是伤害了老人。

我想多数老人是不愿意去老年公寓的,因为那里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好,除个别原因,多数老人都是无可奈何才选择去老年公寓这条路的。如果老人视子女为精神支柱,执意要同子女一起生活,并认为这才是天伦之乐的话,作为儿女就不能送老人去老年公寓。违背老人的意愿,让老人的晚年不愉快,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孝。作者: 陈必福 雪莲

篇2:孝道辩论赛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第一篇是入则孝,里面有一句“冬则温 夏则”,这是出自二十四孝的一个小故事《扇枕温衾》: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乌鸦尚有反哺之孝;羊亦知有跪乳之恩,更何况人呢?孝道是古今社会永恒的主题,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陵县开展了“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我

局职工叶金丽同志当选,她的公公患病多年,神经末梢损伤,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了使公公过上干净舒适的生活,她每天为公公擦洗身子,经过她一年多的精心护理,公公能够基本生活自理,在别人的帮助下能下床走路了。

俗话说,祸不单行,不幸又落到叶金丽的头上。2 07月份她的婆婆查出肺癌,她和爱人与老人搬到了一起居住,照顾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陪伴老人去医院做化疗、放疗,以尽孝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她婆婆身体的癌细胞奇迹般消失了,连医生都深感惊奇。

陵县公路局这样的模范人物还有很多,市局组织学习《弟子规》以来,我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五楼会议室的多功能性,建起了公路文化讲堂,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文化创建活动。通过观看视频讲座、集体诵读经典、听取模范报告等一系列活动,使文化讲堂真正起到传播经典文化,提升自我修养的作用。(视频)

今年,我局开展“牵手留守儿童 共享幸福蓝天” 关爱活动,针对中小学留守儿童,为他们捐赠儿童文学、中外名著、连环画等3 00 余册,解决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监护不力造成的生活、学习、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尽己所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当干部职工的父母生病住院时,局领导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并送上慰问金,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始终把职工父母的身心健康问题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职工办实事。

我们弘扬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与边临镇敬老院结对帮扶,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让老年人在物质上有保障,在生活上有照料,在精神上有慰藉,

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做到老有所养。

我们说,孝道是衡量道德素养的“标尺”,一个人只有有了孝心,才可能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延伸到爱他人、爱社会、爱民族、爱祖国的崇高境界,从而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

我局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

利用植树节开展“百万青年绿林汇”植树活动,树立“植绿 爱绿 护绿”的生态文明观念,弘扬传统文明,争当雷锋精神新传人。

利用路政宣传日开展“公路法宣传教育 ”活动,执法人员深入公路沿线村镇、农户等进行宣传,结合《弟子规》学习,将公路法律知识宣传到每个人、每一户,做到人本化教育 。

利用劳动节开展“爱公路、爱家园”卫生大扫除感恩活动,争做学习《弟子规》的践行者。

综上所述,我们践行《弟子规》 弘扬孝道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

祝局长在接受陵县电视台采访时说:(视频)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篇3:浅议传统孝道与当今孝道教育

一、传统孝道充满人文关怀

从传统孝道的起源来看, 它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爱,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尽管后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把孝道作为一个工具来利用, 但在孝道的推行中, 还是充分考虑了人性和人情的存在。基本做到了如《史记》所言:“形势虽强, 要之以仁义为本”[1]这种以仁爱为基础的孝道精神。我们从孝的基本内容“养”与“敬”来分析, 传统孝道认为供养只是孝道的低层内容, 敬爱才是孝道的核心所在。先圣孔子也持这一观点, 诚如“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2]他认为尽孝做不到敬的话, 那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传统孝道追求博爱、广仁, 认为孝道不仅针对自己父母, 还要泛爱。诚如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3]孟子继续发扬了孔子孝道的博爱思想, 将孝道从家庭推广到社会, 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的著名观点, 进一步强化了孝道的博爱精神。

不过, 传统孝道在最初的传承过程中也是有原则、讲条件的, 出现愚忠愚孝情况是后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专制主义而强加于孝道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先秦时期的孝道文化中得以反映。孔子提倡孝道, 但其也反对一味的愚孝。《孝经》中记载了孔子回答曾子“子从父之令, 可谓孝乎”时, 说:“当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5]这段回答充分表明了孔子反对愚忠愚孝的做法, 他认为如果不分是非, 一味地唯父母言语行动是从, 是没有孝道而言的。

二、实施孝道教育的几点思考

1. 实施孝道教育的宏观策略

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的引导, 营造浓厚的孝道教育氛围。传统孝道的推行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虽然孝道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某些糟粕, 但其精华和内核是没有改变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在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汲取我国传统孝道中依人情而立、充满博爱思想、倡导聪孝、忠孝结合等思想精华。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 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推动孝道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为全国性的孝道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

其次是要加强法制建设, 使孝道教育有法可依。孝道教育必然会涉及到敬老问题, 那么有关老人权益的法律就要跟得上。这样就可以把法律的强制性与子女的自愿性结合起来, 使老年人的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 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公民的孝道素养。我国于199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这是新中国在保护老人权益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但在保证孝道实施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立法, 这还是我们今后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就是要着力构建全民参与体系, 增强孝道教育的长效性。孝道教育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是一项代代相传的过程。我们要重视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学校主导力量、媒介的宣传作用和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 才能形成孝道教育的合力, 增强孝道教育的长效性。

2. 实施孝道教育的具体途径

第一要发挥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民的命运, 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 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 在孩子的成长中承担着早期道德教育的责任, 一个家庭的道德教育成功与否, 决定着孩子今后的道德素养, 孝道教育也不例外。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父母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孝道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坚持及早施教原则。孔子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俗谚曰:“教妇初来, 教儿婴孩。”[6]都揭示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二是父母以身示范。父母在家庭中对长辈尊敬, 这能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 有利于孝道的自然形成。

第二要发挥学校在孝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随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决定了孩子们更多的时间要在校园中度过。学校也必然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教材上, 我们要选择一些经典的孝道典籍, 让孩子们领略传统孝道的魅力;在教法上, 要做到知行合一, 不仅要强调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 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孝道实践活动, 达到孝道知识与身体力行的统一。

第三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媒体的宣传和榜样的示范也是进行孝道教育的良好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作用, 进行孝道教育宣传, 多创作一些像《暖春》、《樱桃》等反映孝道文化的影视剧, 进行熏染教育。多举办像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的《让生命充满爱》大型校园演讲活动, 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父母的艰辛和孝敬老人的重要性。社区经常举行一些敬老、爱老评比活动, 在交流敬老经验的同时, 让人们了解孝道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也是充满意义的活动。国家可以多举办一些例如“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在树立榜样的同时, 引起社会更多人士关注孝道和敬老活动。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七) [M].中华书局, 1972:803

[2]古敏主编.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论语·为政)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11

[3]古敏主编.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论语·学而)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3

[4]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编.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5:13

[5]李捷译著.中华传世名著经典丛书 (孝敬·谏诤) [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4:75

篇4:孝道辩论赛

我国的孝道文化,其最可贵的核心是“缘人情”、“依人性”而确定的。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说:

洋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尙矣。

这是把美德礼仪从属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的卓越观点。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体系固然是从治国的功利需要来确定道德规范,制定礼仪制度,为了“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才要“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形罚”(《史记·礼书》);但其确定道德规范和制定礼仪制度的最终根据还是“缘人情”和“依人性”。要国家强盛,固然是“非兵不强”,但仍然同时要强调“非德不昌”(《史记·太史公自序》)。“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所以,要“以德治国”并辅以“以法治国”,两者结合。所以,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建设现代的美德,而其中就包括了孝道这一美德。

孝,是仁之本。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本欤!”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行之有常)而信(言之有实),泛(广)爱众,而亲(近)仁。”(《论语·学而》)《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就把孝提到天经地义、人伦之大道与核心的高度。

《说文》解释:“孝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是说人子应该“善事父母”,承接上一代的事业和意愿的传宗接代。《孝经》解释:“孝,畜也。畜,养也。”就是要承担养老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还进一步指出,只是养还不够,因为动物也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不单能“养”,而且“善事父母”,帮父母做事,从内心喜爱、尊敬、体贴、关切父母,使他们快活舒心。《释名·释言语》进一步说得好:“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悦好也。”由衷地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才是难能可贵的核心。出自内心感情,又见诸实际,付诸行动,见于形象,这才是“美”。

孝的基本含义是养与敬。养偏重于物质和事功方面;敬则偏重于精神与心理方面。而它们的核心则是内心的爱。

孝,还常表述为孝敬和孝顺这两个连用词。孝敬和孝顺,也体现在精神心理和物质事功两方面。传统孝道的精华还在于,要求孝敬和孝顺,也讲是非原则,并非无条件的,并非绝对的敬顺和盲从,并非提倡愚忠愚孝。《孝经》中孔子回答曾子“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时,说:“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样才能使父君免于无义无道,失其家和国,这才是真正的爱父爱君,为家国好。这就是说,如果父母合乎义理,则敬顺服从;不合义理,则要争。当然,这个争,不是凶残斗争,恶意争执,而是善意的诤言、商讨和规劝。即使拼死相争,也是为了大义。道理要争,话要说明,但态度要好,仍是出于爱心。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人走极端,把孝敬、孝顺发展到无条件盲从,把等级权威强化到不合人情的地步,使孝道离开了原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根本,则是其流弊,而非其初衷。例如,朱熹说:“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文集·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一》)后来再恶性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讲道理,无条件服从,生死予夺,是绝对错误的。

传统孝道,还有一个十分可贵的精华,是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和基础出发,将其可贵的出发基础和核心观念“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博爱思想,推而广之,指向不独孝其父母,而且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孝为仁之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孝要推广到博爱。

今天我们要建设、发展、促进新时代的孝道文化,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中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到“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等思想的精华,并批判其糟粕,与时俱进,扬弃一些过时了的部分。例如:“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办喜事,要“二拜高堂”的磕头(现在新式婚礼都改为鞠躬了);父母逝世后,为官者要辞官归里,守孝三年;平时,要早请示,晚汇报。我们今天有报效社会和国家,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已经淡化“光宗耀祖”,“光耀门庭”,为一姓一家“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孝道观念。我们还要继续建设、促进和发展新时代的孝道文化。

将家庭的孝道推广到社会上,形成广泛的敬老博爱,这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风气。社会化的敬老爱老,也影响到古代官方采取很多优待老人的行为,例如在节日给老人送衣食钱帛,请老人赴宴,给老人尊荣的虚衔等等。在今天,我们社会上也有很多尊老敬老的新民俗,有敬老院、养老院并有不断改善,提高质量的措施。现在,很多城市发放了老年优待证,让老人免费游公园,坐公交车等。

随着新时代孝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养老敬老的设施与内容形式,将不断改善和提高,使新时代孝道文化日益丰富,创造出日新又新的局面,以促进我们的社会日益幸福美满!

篇5:孝道心得体会,孝道心得体会

那是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妈妈也经常在那里干活。每当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时,大姐姐决定开始到工地帮父母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开始的时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因为这项上作实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劳累,她坚持了下来,还帮她爸爸争到了不少工资呢!

我在我们学校也被评选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妈妈炒菜时不小心被烫伤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作业,问道:“妈妈,您的手没事吧?”妈妈说:“没事,只是一点小伤而已。”但我还是赶忙拿了一些烫伤药帮妈妈擦上。妈妈很高兴的说:“我们家的小家伙开始学会关心人了!”我听了,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但现在想想:和这位大姐姐比起来,我做的这点小事真的算不了什么!常言道“百善孝当先”,孝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我一直认为孝就是听爸爸妈妈的话,但听过报告会中各位小孝星的分享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孝是表现在多方面的:体贴父母,听爸爸妈妈的话是孝顺;理解与尊重父母,为家长分担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孝顺,等等。

篇6:孝道心得体会,孝道心得体会

辽宁一姓马男子,拒绝赡养,把老人拒之门外,老人一气之下服毒自杀。马氏夫妇不但不为老人去世而伤心,而且还在考虑如何保住自己的名声:他们已经借了4000多元,来办丧事。还说老太太或者没享过福,要让她死了也风光风光。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让老人享福?为什么死了才风光风光?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还是个人吗?

五帝之一的舜,他家人多次想害死他:让舜补谷仓时纵火;让舜掘井时埋土。事后舜毫不嫉恨,仍然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在厉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代他除草。尧帝经过多年观察,把女儿嫁给他,并把他立为继承人。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三儿子,为薄太后所生。他母亲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吃的药,他要亲口尝过才让母亲服用。

闵损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积木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衣,给他穿芦花衣。一天,父亲和他出门,衣服破了个洞,芦花也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闵损受到虐待。

篇7:孝道辩论赛

四川省南江县文化馆职工 李天惠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髓,闪烁了人性的光辉。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被视为传统美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

自古以来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视为做人的道德基础,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深入研究孝道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对于葆扬孝道美德,弘扬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的发展史渊源流长。回顾历史的足迹,上述时间的长河。早在周朝初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代表最高权力就提出了“孝”的观念,随后逐渐成为了宗教伦理的范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孝道文化发展方面,已经产生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和孝道观,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孝道文化的思想体系。《论语》《孝经》等孔子的经典名著就深刻地阐述了孝道文化。故中国孝道文化的历史久远,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最大特征。“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宣扬发挥和历代帝王的提倡,已经深入人心,世代相传,不可动摇。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因此,孝道文化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根深蒂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就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比如 2 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

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就是说尽孝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是对老人的尊敬,老有所养则老有所乐,对患病老人精心护理则解除其忧虑,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掉,祭奠时要遵从礼仪。“送老归山”也就是善终的意思。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孝道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3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得到完善。否则将失去孝道,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融合家庭,对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我国历史上,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二十四孝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当今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封建时代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第四是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力量,达到民族团结,天下一统的目的。第五是塑造文明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但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主要为: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统治人民的目的。孔子说: 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在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孝道的思想都充斥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保守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发展一段时期出现了断层现象,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 曾涌现过许许多多子女为父母尽孝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如董永买身葬父、安安送米、一门三孝……等故事代代相传。在民间,很多子女为了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而各尽所能,甚至还有买母行孝的传说。这充分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观。当今社会也涌现了大批孝星,他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这些传统的孝道美德为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但是,孝道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它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消极作用极为突出,集中表现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未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加之“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禁锢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十年浩劫”“批林批孔”期间,对传统的孝道文化作为封建残余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致使人们难以正确把握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时期根本不重视对青少年孝道思想的教育培养,致使一些人不懂得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懂得报效祖国的培育之恩。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视老人为家庭负担。年老体弱的人就不能自食其力,这是自然规律,应当由其子女供养,这正是报答养育之恩尽孝的时机。然而,有的子女则把老人视为家庭负担,不愿与老人在一起生活,甚至不愿供养老人,这些老人尽管有儿有女,晚年还过着孤单或游离的生活。有些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把供养老人的责任推来推去,谁都不想供养老人。有的是通过兄弟姐妹协商,把自己的父母平均分配,你家供养一个,我家供养一个,致使老年夫妇不能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还有的则把老人当作包袱一样甩来甩去,子女间按月份平均供养,都生怕多供养几天,甚至在接收或移交老人时还要称一下体重。上述这些尽孝的方式,实质上是仅仅把尽孝当作 6 任务来完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老人,反而是在不同程度地折磨老人,致使那些老人在社会上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在家庭失去了长辈应有的地位。

二是顾自己而不顾老人。人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肝、脾、肺、肠、胃和血管等器官就逐渐痿缩,耳不聪目不明,生活不能自理,心烦意乱,遇事爱唠叨,故有“年老体弱”“老还小”之说。所以侍候老人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顾周到。然而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得潇洒愉快,不顾老人的身心健康,把老人视为家庭保姆。有的人借口以事业为重,以“忠孝不能两全”为由,关心领导和上级比关心自己的父母还重要。这种人在领导面前是一张笑脸,回到家在父母面前就是一张“马脸”。他们经常在外面吃喝玩乐或游山玩水,从来不过问老人在家吃什么、穿什么、想要什么?老人生病了也不及时送医院诊治,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也形同路人。有的人心里的“代沟”不可逾越,不愿意听老人的倾诉,不愿与老人交流思想感情,认为老人唠叨起来很烦人。老人的心里话不能在儿女面前倾诉,就会感到孤单寂寞和压抑。他们只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就会感到舒畅痛快和轻松,这样无形之中就伤害了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婆媳不能和谐相处。常言道“媳妇就是养老女”,“儿子孝顺不为孝,媳妇孝顺才为孝”。一般来说,娶了儿媳的家庭生活上就多了一个帮手,其父母就该享清闲了。然而,有的儿媳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好,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甚至水火不相容,待公婆牛马不如,既不帮助做家务活,还对公婆没好言语,7 态度生硬。这样的家庭,往往当儿子的是听之任之,不时也跟着自己的女人起哄,所以一些老人只有叹道:“儿子结了婚就是媳妇的人了”。

四是嫌弃自己父母无能。世世代代家庭之间的贫富之差本是正常存在的,这种差距是不可完全消除的。有的家庭确因父母能力弱小而贫困,有的家庭则因居住地自然条件差,或因天灾人祸而导致贫困。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没有创造出良好的家庭生活条件。他们要么以烂为烂,懒惰成性,无力或不愿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要么恨自己的父母无能,经常在父母面前发牢骚,不尊重父母,不孝敬老人。有的家庭尽管贫困,为了子女成材,不惜一切代价千辛万苦地送子女读书,目的是改变家庭贫困面貌,老了就可以享清福。可是,当子女完成学业后进入了机关单位或企业就忘了本,摆阔气,讲排场,过上了灯红酒绿的都市人生活,视父母为无知,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愿把父母接到一起生活,甚至在别人面前还假装不认识。

孝道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弘扬孝道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讲孝道,才能促和谐;只有讲孝道,才能知恩图报。弘扬孝道文化的途径,一方面应当从宣传、教育着手,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如何才能更好地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帮助老人;另一方面应当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尊老敬老爱老的小事做起,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建议从宣传、教育方面开展弘扬孝道文化工作。首先保护和宣传地方孝道文化。8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各民族之间和不同地域之间都有不同的孝道礼仪,地方孝道礼仪是地方孝道文化的重要特色。保护和宣传地方孝道文化,应当在破除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深入挖掘、保护、宣传和利用,充分发挥地方孝道文化在创社会和谐促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其次继承和发展传统孝道文化。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史发展的检验,有些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只要活着,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尽孝道就是报答养育之恩,人人都应当有报恩之心,乃至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只有继承和发展孝道文化,全社会都注重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才能形成尊重老人、孝敬老人、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风尚。第三规范孝道文化的教育体系。俗话说:“养儿不教父之过”,虽然,这只是说明对儿童从小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在中、小学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同样重要。因此,应当把孝道文化的精髓编写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把优秀的孝道故事编写进中、小学生语文教材,教育年轻一代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怎样与老人和谐相处,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知恩图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第四拓宽孝道文化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是弘扬孝道文化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宣传,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讲孝道的大气候。要利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图书画册、文艺舞台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孝儿、孝女、孝媳、孝婿、孝孙的先进事迹,把那些良好的家教、家风和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勤俭持家等典型事迹,进行广泛 9 地宣传。同时还可将那些侮孽不孝、不讲伦理道德的典型,作为反面教材,在宣传媒体上予以曝光。通过对孝道事例的宣传,以起到褒扬正气,警示众人,教育后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孝道之风。另外,各级人民政府经常性开展“孝道之星”、“最佳公公”、“最佳婆婆”、“最佳丈夫”“最佳媳妇”等评选活动,并给予表彰奖励,对宣传和弘扬孝道文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依法保护和促进孝道文化的发展。依法保护孝道文化,主要是运用法律的和道德教育的手段,严厉惩治、教育那些长期虐待父母和其他老人或违反伦理道德的违法犯罪分子,用道德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篇8:孝道感悟的文章

三年级六班 于朝阳

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里来的。”是啊,十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我们的到来。但从这一刻起,我们的父母又多了一份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负担,但是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们长大。他们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只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让我们好好学习。小时候,我总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应该担当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星期五是我的生日,那一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为是父母让我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使我能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是父母。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其他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最大的恩人,是最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我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为自己的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的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究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篇9:孝道作文

本想着此文应只围绕“孝”讲,初读后感觉应该是用此书来批评那些反对白话的文士,结果仔细读完,才发现鲁迅先生不知何时深刻剖析了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事。自己初读时,是分不清讽刺教坏后人的“孝”与反对白话文者的可恨两事的主次的,而想读明白,是委然不易的。当我再次拾起来好好读时,看到最后一段还在写《二十四孝图》中那些荒谬的故事时,才明白其对鲁迅的影响,才体会到鲁迅把孝道看得多么重要,他是多么想成为一个孝子啊!

接着,我翻到了《父亲的病》这一篇。鲁迅父亲的性格在《朝花夕拾》里的许多文章都有提及,至少换做是我,我是极不情愿有一个这样严厉、苛刻的父亲,似乎鲁迅也不太乐意有个这样的爸爸。

很快,我的观点再一次被推翻,鲁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读者自已的`孝道。在父亲病重之时,鲁迅带着父亲四处求医,不辞艰辛,得知那昂贵的诊金后,他也毫不吝啬,当看到那奇怪的药引与药方时,就算有再多疑问,鲁迅先生还是无半点抱怨耐心地寻找,这一幕幕无不体现出鲁迅对父亲的拳拳之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了“孝”!

但让他烦怒的是那些“名医”。在这些所谓的名医开的药方入了父亲的口中时,父亲的病不但没好,反而更加严重了。父亲去世后,鲁迅深深感到了庸医的可恨,而他为了救更多的人,为了改变庸医当道的愚昧现状,立志学医从医。

上一篇:说四孝的散文下一篇:抢红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