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024-04-16

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精选6篇)

篇1: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006-2007学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2006-2007学年度是“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扫尾和“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启动的关键之年。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重点是:

1、做好“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评估和学员办证工作。

2、做好“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动工作。

3、配合市级培训部门做好“绿色耕耘”和“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师培训”等市级培训项目。

4、做好“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和“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等区级重点项目。

5、针对薄弱学科做好“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认证”等英语教师培训。

6、做好“新任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常规工作。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区教委年度工作重点的指导下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在改革中创新工作。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领导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概况。一、一年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1、做好“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评估和学员办证工作

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和扫尾工作,在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完善、核对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8569人的数据库,完成8477人的结业统计、数据上报工作,结业合格率98.9%。组织编写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材料汇编11项、共计28.3万字,并编辑成册按时上报北京市师训中心。完成“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档案13项118种的整理、保存、上报工作。及时完成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8477人的结业证书制作和发放工作。上述各项工作保证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圆满结束。

2、做好“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动工作

本学年是“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扫尾和“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启动的关键之年,在做好“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和扫尾工作的同时我们集中精力重点做好“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动和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北京市教委精神和我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房山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共计两万多字的4个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从而保证了“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的方向的正确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成果的科学性。

其次,为了保证“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全员参与我们设专人组织了新一轮继教的报名工作,全区中小职成幼共计7605名教师参加“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培训。

另外,对于具备开课条件的学科,我们在课题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已经开始组班招生,其中,“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推广班已经开始上课,其他课题将在今年暑假陆续开始上课。

3、配合市级培训部门做好“绿色耕耘”和“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师培训”等网络培训市级培训项目

(1)“绿色耕耘”京郊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计划

2006年暑假第三期“绿色耕耘”培训全面启动,我区选送386名骨干教师参加第三期“绿色耕耘”培训。半年来,“绿色耕耘”项目组专家曾5次到我区深入课堂、追踪指导。2006年教师节我区选送的两个节目入选“绿色耕耘”音乐项目成果展示,在解放军歌剧院汇报演出。

2007年暑假第四期“绿色耕耘”培训即将启动,我们根据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的要求,从基层学校共选送159名骨干教师参加第四期“绿色耕耘”培训,现报名组班工作已经完成。

另外,我们还争取资源、扩大影响组织开展了如下几项“绿色耕耘”子项目的培训:

l

“北京市远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初中及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 上学期我区中小学共76人参加,本学期计划培训40人,将在今年暑假开始集中面授。

l

第一学期“中英远郊区县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26人参加培训(其中,中学16人、小学10人)。第二学期“中英远郊区县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计划培训20人,现正在组班报名。

l

上学期“北京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及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我区中小学共40人参加。本学期培训41人,现正在北京教育学院集中面授。

l

上学期“北京市中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房山区4人参加培训。

l

上学期“心理专任教师上岗培训班”房山区学员44人中学教师参加培训。本学期新招40人的小学班正在进行网上学习。

l

上年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性研训”项目房山区学员9人参加培训(小学体育8人、小学数学1人)。

(2)网络培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成熟与发展,网络培训在教师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开展网络培训既能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又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本学年我们主动联系市级培训机构、开发资源,大力推广网络培训。

首先,我们与北京市教委对外交流中心合作在我区举办第二期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师培训,06年12月15日80名中小学教师分四个班开始为期一年的培训,现培训正在顺利进行中。

其次,我们与北京教育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合作我区举办第二期心理专人教师培训,共40人参加网络学习,学员反映良好。

另外,我们还利用房山进校网站平台,积极开展小专题和内容多样的网络培训,现房山进校网站平台上有64个继续教育网络培训资源,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多年来继续教育占用学员休息时间等工学矛盾的问题。

4、做好“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和“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等区级重点项目

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是区级重点项目,是“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上半年在4所实验校开展各项活动30次,510人次参加培训,撰写讲义11万字,全批全改作业400份80万字。本学期已在全区推广。

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已基本完成面授任务,两个阶段的实习已经结束,27名一线教师脱产学习一年。一年来进展顺利,讲课教师撰写讲义60万字。通过脱产学习,使初中语文脱产培训班教师改变了只凭经验和个体感觉进行教学的状况,更加规范地施教和导学,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现在27名学员在上课之余正在积极筹备结业和成果展示。

为了解决我区理科教师专业知识欠缺和教非所学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市级培训资源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在我区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中学物理培训班,现已完成240课时的面授任务。此项培训模式是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5、针对薄弱学科做好“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认证”等英语教师培训

英语学科一直是制约我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其中师资素质是重要因素为此区教委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在区第二职业高中开办了“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本学年是第三期“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我区中小学英语教师172人参加,全部课程均由外教承担。其中,初高中教师95名,小学教师77人,分5个教学班在二职高封闭学习,寒假课程已经结束,暑期集中培训即将开始。

6、做好“新任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常规工作

(1)新任教师培训

完成2006届新任教师培训工作,现正在整理档案准备发放结业证书,本年度培训新任教师115人。

(2)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

完成1134名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扫尾工作,核实填写证书1298本(含进校164人)。

7、其他继续教育相关工作

(1)各学科进行问卷调查2683份,召开培训需求座谈会12次237人次参加,完成调查报告14份。

(2)下基地校集体视导25次,听课238节,指导一线教师作课106节,推荐一线教师作典型研究课25节,并录像。全体师训教研员均已做完研究课。

(3)指导和参与基地校及学科教研、科研与培训的日常工作36次,组织较大规模的专题讲座、研讨、辅导或观摩课18次,其中市级活动5次。

(4)指导和参与基地校科研课题立项14个。

(5)上报各级各类信息268条。

(6)圆满完成16个各类培训班的班主任工作。

本学年教师教育处出色的完成了“十五”继续教育的扫尾工作、“十一五”继续教育部分项目的启动工作,第三期“绿色耕耘”的全部培训工作和第四期“绿色耕耘”培训的报名组班工作,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工作母机再造工程等几项大的专题培训。确保了教师继续教育从“十五”时期向“十一五”时期的顺利过渡。二、一年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收获与体会

(一)完善了管理体制,加强了市区校合作

要搞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市、区、学校三级管理和三级培训网络体系,本学年我努力建立和完善了业务指导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与上学期相比,培训职责更加明确、培训体系逐步优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二)转变了培训观念,探索了培训模式

随着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有效的利用问题,如何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问题等等,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教师培训问题。以往的教师培训多关注理论,注重“说教”;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操作层面。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充分研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结合绿色耕耘的“集中培训——追踪指导——交流展示”的培训模式,探索创新出“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的培训思路。通过将培训延伸到教师的课堂中,拓展到教师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让教师切实体会到了学习理论就是为了改进实践。教师们不仅知道了怎么学,而且知道了如何用。长期以来困扰教师培训的“学用两张皮”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全新的培训模式得到充分的认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三)整合了优秀师资,提高了培训质量

本学期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加强市、区、学校合作,组织开放的、优势集成的培训师资团队,整体提高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师资团队就有5所高校教师、多家教科研机构的10余名专家、7名外国专家及20多位教学一线特级、高级教师参加,这样一个教学团队为这个项目确立了难以比拟的优势。实践证明,组织好一个开放的、充分合作的教学与管理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率的最好方式,也应当是培训开放的最主要形式。

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境外优质培训资源,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渠道。一年中,我区除继续组织一些“送出去”的培训外,还在引进资源并使之与自身实施的培训相结合上进行了探索。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期“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全部聘请加拿大培训师,对我区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进行封闭培训。

(四)强化了科研引领,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学期教师教育处承担市级课题1个,指导和参与基地校科研课题立项14个。课题的研究体现了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同伴交流、调查反馈等四大特色。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教师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使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风气有明显好转,对学校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下学年的工作设想与展望

下学年是“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启动之年,在此关键时刻,教师教育处计划以下面几种培训模式为工作的切入点,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1、课程超市,按需自选模式——变集中为分散,变供给为自选,在调研基础上按教师需求设置可供教师选择的选修课程,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重,增加跨学科教研和教科研的份额。

2、集体备课、作课研讨模式——将教学实践、教研活动和教学视导作为研修部门对学校教学过程进行了解、研究、指导、服务和监控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和评价者的对话与沟通,提高问题会诊几率,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3、质量监控、教学评价模式——一方面,通过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合作,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学科教师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在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展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的专题研究,推进全区课改实验。

4、课题引领,实践研究模式——发挥课题驱动、引领和示范作用,以科研的思想方法影响人,以科研的工作方式培养人,以科研的过程经历带动人,以科研的价值导向激励人,帮助教师生成教育智慧,改变教学行为,提高工作效益和质量。

5、竞赛推优,以赛促学模式——通过组织开展区级研究课、示范课、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市级、全国教学大赛或专项评比发现新人,以赛事为载体推介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为骨干教师的批量涌现搭建平台,也为人力资源的开发、生成和有序流动创设环境。

6、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模式——将最适合的教育技术应用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教师研修工作方式,用最便捷的方式架起研修中心与学校教师的沟通桥梁。

7、资源共享,沟通交流模式——开门办学:通过吸收其他省市或区县干部教师参加本区研修活动,发挥房山区优质教育资源作用,促进交流;选派教师到外区县、外省市进行专题讲学,拓宽交流平台,拓展学术研讨和专业实践的途径。

8、以考促学,自学研修模式——

9、任务驱动,学以致用模式——

“十一五”时期的教师教育工作要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主体,充分利用“绿色耕耘”资源,做到市、区、校培训工作接轨。与落实区教委的“1123”工作思路相结合;与实现房山区教育工作的“三个聚焦”相结合;与房山进校的“项目管理,任务驱动”的工作模式相结合,与校本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相结合。我们将以“十五”培训的成果为起点,以基地校建设为突破口,抓住四个切入点,建立教师教育的有效机制,为我区人才强教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房山教育现代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房山进校教师教育处

2007年6月19日

篇2: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006-2007学是“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扫尾和“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启动的关键之年。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重点是:

1、做好“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评估和学员办证工作。

2、做好“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动工作。

3、配合市级培训部门做好“绿色耕耘”和“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师培训”等市级培训项目。

4、做好“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和“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等区级重点项目。

5、针对薄弱学科做好“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认证”等英语教师培训。

6、做好“新任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常规工作。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区教委工作重点的指导下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在改革中创新工作。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领导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概况。一、一年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1、做好“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评估和学员办证工作

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和扫尾工作,在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完善、核对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8569人的数据库,完成8477人的结业统计、数据上报工作,结业合格率98.9%。组织编写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材料汇编11项、共计28.3万字,并编辑成册按时上报北京市师训中心。完成“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档案13项118种的整理、保存、上报工作。及时完成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8477人的结业证书制作和发放工作。上述各项工作保证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圆满结束。

2、做好“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动工作

本学年是“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扫尾和“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启动的关键之年,在做好“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和扫尾工作的同时我们集中精力重点做好“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动和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北京市教委精神和我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房山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共计两万多字的4个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从而保证了“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的方向的正确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成果的科学性。

其次,为了保证“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全员参与我们设专人组织了新一轮继教的报名工作,全区中小职成幼共计7605名教师参加“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培训。

另外,对于具备开课条件的学科,我们在课题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已经开始组班招生,其中,“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推广班已经开始上课,其他课题将在今年暑假陆续开始上课。

3、配合市级培训部门做好“绿色耕耘”和“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师培训”等网络培训市级培训项目

(1)“绿色耕耘”京郊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计划

2006年暑假第三期“绿色耕耘”培训全面启动,我区选送386名骨干教师参加第三期“绿色耕耘”培训。半年来,“绿色耕耘”项目组专家曾5次到我区深入课堂、追踪指导。2006年教师节我区选送的两个节目入选“绿色耕耘”音乐项目成果展示,在解放军歌剧院汇报演出。

2007年暑假第四期“绿色耕耘”培训即将启动,我们根据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的要求,从基层学校共选送159名骨干教师参加第四期“绿色耕耘”培训,现报名组班工作已经完成。

另外,我们还争取资源、扩大影响组织开展了如下几项“绿色耕耘”子项目的培训:

l

“北京市远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初中及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 上学期我区中小学共76人参加,本学期计划培训40人,将在今年暑假开始集中面授。

l

第一学期“中英远郊区县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26人参加培训(其中,中学16人、小学10人)。第二学期“中英远郊区县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计划培训20人,现正在组班报名。

l

上学期“北京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及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我区中小学共40人参加。本学期培训41人,现正在北京教育学院集中面授。

l

上学期“北京市中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房山区4人参加培训。

l

上学期“心理专任教师上岗培训班”房山区学员44人中学教师参加培训。本学期新招40人的小学班正在进行网上学习。

l

上年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性研训”项目房山区学员9人参加培训(小学体育8人、小学数学1人)。

(2)网络培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成熟与发展,网络培训在教师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开展网络培训既能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又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本学年我们主动联系市级培训机构、开发资源,大力推广网络培训。

首先,我们与北京市教委对外交流中心合作在我区举办第二期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师培训,06年12月15日80名中小学教师分四个班开始为期一年的培训,现培训正在顺利进行中。

其次,我们与北京教育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合作我区举办第二期心理专人教师培训,共40人参加网络学习,学员反映良好。

另外,我们还利用房山进校网站平台,积极开展小专题和内容多样的网络培训,现房山进校网站平台上有64个继续教育网络培训资源,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多年来继续教育占用学员休息时间等工学矛盾的问题。

4、做好“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和“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等区级重点项目

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是区级重点项目,是“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上半年在4所实验校开展各项活动30次,510人次参加培训,撰写讲义11万字,全批全改作业400份80万字。本学期已在全区推广。

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已基本完成面授任务,两个阶段的实习已经结束,27名一线教师脱产学习一年。一年来进展顺利,讲课教师撰写讲义60万字。通过脱产学习,使初中语文脱产培训班教师改变了只凭经验和个体感觉进行教学的状况,更加规范地施教和导学,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现在27名学员在上课之余正在积极筹备结业和成果展示。

为了解决我区理科教师专业知识欠缺和教非所学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市级培训资源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在我区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中学物理培训班,现已完成240课时的面授任务。此项培训模式是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5、针对薄弱学科做好“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认证”等英语教师培训

英语学科一直是制约我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其中师资素质是重要因素为此区教委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在区第二职业高中开办了“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本学年是第三期“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我区中小学英语教师172人参加,全部课程均由外教承担。其中,初高中教师95名,小学教师77人,分5个教学班在二职高封闭学习,寒假课程已经结束,暑期集中培训即将开始。

6、做好“新任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常规工作

(1)新任教师培训

完成2006届新任教师培训工作,现正在整理档案准备发放结业证书,本培训新任教师115人。

(2)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

完成1134名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扫尾工作,核实填写证书1298本(含进校164人)。

7、其他继续教育相关工作

(1)各学科进行问卷调查2683份,召开培训需求座谈会12次237人次参加,完成调查报告14份。

(2)下基地校集体视导25次,听课238节,指导一线教师作课106节,推荐一线教师作典型研究课25节,并录像。全体师训教研员均已做完研究课。

(3)指导和参与基地校及学科教研、科研与培训的日常工作36次,组织较大规模的专题讲座、研讨、辅导或观摩课18次,其中市级活动5次。

(4)指导和参与基地校科研课题立项14个。

(5)上报各级各类信息268条。

(6)圆满完成16个各类培训班的班主任工作。

本学年教师教育处出色的完成了“十五”继续教育的扫尾工作、“十一五”继续教育部分项目的启动工作,第三期“绿色耕耘”的全部培训工作和第四期“绿色耕耘”培训的报名组班工作,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工作母机再造工程等几项大的专题培训。确保了教师继续教育从“十五”时期向“十一五”时期的顺利过渡。二、一年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收获与体会

(一)完善了管理体制,加强了市区校合作

要搞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市、区、学校三级管理和三级培训网络体系,本学年我努力建立和完善了业务指导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与上学期相比,培训职责更加明确、培训体系逐步优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二)转变了培训观念,探索了培训模式

随着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有效的利用问题,如何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问题等等,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教师培训问题。以往的教师培训多关注理论,注重“说教”;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操作层面。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充分研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结合绿色耕耘的“集中培训——追踪指导——交流展示”的培训模式,探索创新出“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的培训思路。通过将培训延伸到教师的课堂中,拓展到教师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让教师切实体会到了学习理论就是为了改进实践。教师们不仅知道了怎么学,而且知道了如何用。长期以来困扰教师培训的“学用两张皮”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全新的培训模式得到充分的认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三)整合了优秀师资,提高了培训质量

本学期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加强市、区、学校合作,组织开放的、优势集成的培训师资团队,整体提高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师资团队就有5所高校教师、多家教科研机构的10余名专家、7名外国专家及20多位教学一线特级、高级教师参加,这样一个教学团队为这个项目确立了难以比拟的优势。实践证明,组织好一个开放的、充分合作的教学与管理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率的最好方式,也应当是培训开放的最主要形式。

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境外优质培训资源,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渠道。一年中,我区除继续组织一些“送出去”的培训外,还在引进资源并使之与自身实施的培训相结合上进行了探索。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期“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全部聘请加拿大培训师,对我区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进行封闭培训。

(四)强化了科研引领,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学期教师教育处承担市级课题1个,指导和参与基地校科研课题立项14个。课题的研究体现了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同伴交流、调查反馈等四大特色。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教师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使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风气有明显好转,对学校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下学年的工作设想与展望

下学年是“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启动之年,在此关键时刻,教师教育处计划以下面几种培训模式为工作的切入点,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1、课程超市,按需自选模式——变集中为分散,变供给为自选,在调研基础上按教师需求设置可供教师选择的选修课程,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重,增加跨学科教研和教科研的份额。

2、集体备课、作课研讨模式——将教学实践、教研活动和教学视导作为研修部门对学校教学过程进行了解、研究、指导、服务和监控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和评价者的对话与沟通,提高问题会诊几率,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3、质量监控、教学评价模式——一方面,通过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合作,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学科教师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在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展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的专题研究,推进全区课改实验。

4、课题引领,实践研究模式——发挥课题驱动、引领和示范作用,以科研的思想方法影响人,以科研的工作方式培养人,以科研的过程经历带动人,以科研的价值导向激励人,帮助教师生成教育智慧,改变教学行为,提高工作效益和质量。

5、竞赛推优,以赛促学模式——通过组织开展区级研究课、示范课、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市级、全国教学大赛或专项评比发现新人,以赛事为载体推介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为骨干教师的批量涌现搭建平台,也为人力资源的开发、生成和有序流动创设环境。

6、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模式——将最适合的教育技术应用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教师研修工作方式,用最便捷的方式架起研修中心与学校教师的沟通桥梁。

7、资源共享,沟通交流模式——开门办学:通过吸收其他省市或区县干部教师参加本区研修活动,发挥房山区优质教育资源作用,促进交流;选派教师到外区县、外省市进行专题讲学,拓宽交流平台,拓展学术研讨和专业实践的途径。

8、以考促学,自学研修模式——

9、任务驱动,学以致用模式——

“十一五”时期的教师教育工作要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主体,充分利用“绿色耕耘”资源,做到市、区、校培训工作接轨。与落实区教委的“1123”工作思路相结合;与实现房山区教育工作的“三个聚焦”相结合;与房山进校的“项目管理,任务驱动”的工作模式相结合,与校本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相结合。我们将以“十五”培训的成果为起点,以基地校建设为突破口,抓住四个切入点,建立教师教育的有效机制,为我区人才强教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房山教育现代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房山进校教师教育处

篇3: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贵州省从江县停洞中学 伍名榜)

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搞好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推进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中继教个人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积极探索高质量、低成本培训教师的新模式,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创新意识、善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新型合格人才,推进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使本人继续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工作目标

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学习培训,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增强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高水平、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继续教育的内容、课程体系及类型

1、内容:政治思想理论,师德修养理论、教育政治法规,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与教育教学技术训练,现代教育信息,现代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等。

2、课程体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开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课程及专业知识类、专业技能实践类和综合类课程体系。进一步整合专业课教材,形成模块化教学设计方案。

3、继续教育的类型

(1)新教师培训(2)教师岗位培训(3)骨干教师培训(4)学历教育培训(5)计算机网络技术全员培训(如班主任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6)教研、科研培训(7)校本课程改革培训

五、工作安排和实施步骤

(一)工作安排(按学校规定安排)

(二)实施步骤(按学校规定实施)

(三)考核办法(按学校规定考核)(1)每个参训教师必须写一篇学习心得;(2)每个参训教师要做好学习笔记,以备抽查;

(3)考勤:集中培训期间,由学校组织专人负责点名。缺勤多者视为继续教育不合格,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不得评优良。

(4)考试时间(由学校规定安排)。

篇4: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2006——2007学工作计划

进校现代化建设五年规划的战略目标是:一年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达标。06年是进校的改革发展年,06—07学是进校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

一、进校新学年的具体目标是:

(一)“道德文化至上,学术精神至高”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

1.“道德文化至上,学术精神至高”从理念到行为进一步深化,行为跟进再上台阶。

2.教职工事业心、责任感进一步增强,重点在于拼搏精神的再提升。3.和谐家园建设再上新水平、新高度。

4.进一步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学习研究氛围更加深厚。

5.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教研员网上教研、科研、培训的能力普遍提升。

(二)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在年轻化、专业化上迈出实质性一步,进一步增强干部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1.校级干部队伍必须成为决策、管理、服务的中枢。要把校级班子建设成坚强的政治中心、业务中心、管理中心,强化政治观念、强化集体决策、强化协同与分工负责制,引领进校的发展方向。

2.中层干部要做部门管理和服务的模范。事业精神是关键、公平公正是基础、思想方法是手段。进一步落实主任负责制,进一步在思想作风、思想方法和工作实效上提升,进一步在协同配合上提升。

(三)在教职工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并迈出实质性步伐。

首先是学习意识、学习精神的强化。“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是新形势下教研员的大忌,也是落后掉队的开始。“不学无术、清闲自得”是被淘汰的开始。其次是学习成果、研究成果的强化,各类教研员在专项研究中要有成果意识,成果体现。

1.对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做好专项考核评议。必须有立得住的成果,进一步设定发展目标、定好位。

2.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及其他骨干教研员在本领域的研究中有较好的业绩。

3.工人职员要树立危机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不断的在本岗位工作中创优,让被服务者满意,发挥人财物的最大效益。

(四)在进校的整体影响和管理方面,扎扎实实再向前迈进一大步,管理水平、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1.服务处室,要做到服务到位、管理到位、效益最大。为进校和基层学校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各岗位有序高效运转,实施检查有方,不出现失误或事故。2.业务处室,在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并在以下重点领域内有所突破。

(1)学前园所的骨干队伍建设有所提升。

(2)专题研究意识明显增强,07年暑期前取得初步性的阶段性成果。(3)组建以相关副主任为组长的中考研究小组和高考研究小组,在中高考研究中有新的突破。

(4)研究并确定初中教师的培训计划并有实效。

(5)完成十五项市级、区级科研课题的立项及初期运转工作,并以此带动我区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新课程改革推进和突破的切入点。

(6)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检测的研究取得新突破。(7)教研员命题预测度与实际吻合度的研究成效显著。(8)干训、师训“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并逐步实施。

(9)教研员整体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大型活动组织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五)相关办学条件及长远发展目标

办学条件及相应的支持是进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抓住契机、积极争取;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

1.在相关的保证上,在财力困难的条件下,确保不减少。

2.现有办公环境本着不大动不大修,避免重复投入,立足于整体建设或一次性迁址。

3.在基地建设上,积极争取领导支持,确立初步的建设意向或纳入区教育发展整体规划。

4.对进校人、财、物的综合整合,通盘规划,多方面赢得教委的支持和关注,为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总之,上述目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奋斗的短期目标,多层目标交叉推进、互为支撑。这些目标集中表现为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再上新层次。这些事做好了,就是我们的进步,就是我们为房山教育做的贡献。

二、完成目标所面临的问题、不足与困难。

完成目标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因为我们有两年的积淀,有一支总体上靠得住的教职工队伍,有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特别是房山教育发展的紧迫性与进校教科研队伍整体跟进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和明显。

1.基层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现从理念启蒙到实践行为操作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有些教研员明显的不适应或滞后。

2.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实际工作中缺少机制和载体,表面化、形式化、传统方法未改变的现实,有些教研员的指导指挥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引领。

3.在教研、科研、培训等领域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缺少有效内容、途径和方法,实效性不高。

4.整体上说教研员工作的模式陈旧,大量劳而无功的过程参与,没有体现教师职业生涯的厚重积淀。

(二)从进校发展的较高目标和要求来看,在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两个不均衡和两个不到位。即一是干部整体管理、指挥方面的观念意识、精神及方法措施的不均衡、不到位,个别人、个别情况下不能适应进校的发展要求;二是教职工队伍在业务指导指挥服务过程中,观念、精神、方法、策略的不均衡、不到位,个别同志的能力水平和敬业精神都存在问题,队伍建设上个性差异还很大,水平参差不齐。

1.敬业精神不够。个别同志没尽到岗位职责,有的缺少精神,有的不具备干部、教研员的基本素质。

2.自我反思总结不够,观念陈旧,对自我的要求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之中,自我封闭,固步自封,不求进取。

3.学习和研究精神不够。有个别同志自以为是,自命清高,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研究工作。有的能力水平不低但工作浮于表面,穷于应付,付不下辛苦,投入不够。

4.学术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工作上无成绩,学术上无成果。个别同志群众意见很大,同行意见很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看不起,严重影响进校声誉。

(三)进校的管理还有很多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深入研究不够,具体措施不到位。

1.党政工三大领域还有“弱项弱科”,甚至停留在一般计划一般总结阶段,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

2.处室内部管理和职能体现不明显,个别处室的管理软弱不到位,个别人的言行与进校的事业发展不吻合,人浮于事,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还很普遍,无原则的人情状况还存在。

3.有些干部管理的横向和纵向都缺乏力度,缺乏创新,维持现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很好的摆布横向联系与纵向关联的关系。处理上下级关系、处室内部的工作布置与运行不是良性状态,节奏缓慢,效率低下。

4.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和治学心态上的不足。有的还有信息丢失及信息走偏现象。浮躁不能静下心做好平凡琐碎的日常工作,看人看问题偏激,考虑问题从自我出发,“得到了应该给我,得不到怨天尤人。”

(四)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生活和工作环境还很艰苦,这是我们眼前必须面对的现实。

上述问题,总的看还是人的问题,是队伍的整体建设问题,有跟不上形势发展的个别干部,有脱离教育发展的个别教研员,有受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的个别工勤人员。这些问题主要不是能力水平问题,而是观念意识问题,是责任感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管理问题,是机制问题。

三、实现目标的整体思路和原则

进校在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只能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在改革创新中解决,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促效益,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

(一)进校人的现代化、条件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三个层面中,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的优先提升,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人的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干部、党员、骨干力量分层推进的方法。

(二)在管理中坚持人性化管理与理性化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以理性化管理为重点。逐步加大理性化管理的力度是今后工作的明显特点,尊重规范实质上是尊重每一个人。

(三)在工作思路上,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校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要坚持和发扬,同时过去形成的弊端必须革除。在创新中求发展,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

(四)在奖惩机制建设中,坚持把对优质优秀的奖励与对劣质不足的惩罚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形成良好的竞争形势,逐步打破平均,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管理方法。落实这一点以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反馈考核为重点。

(五)党政工合力聚焦进校发展原则。党务工作重点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有效的组织保障工作,工会的工作重点是在职职工发动、引导及福利保障,行政工作的落脚点必须是业务工作的不断发展。离开这三者的聚焦,任何形式上的奖励和荣誉都是没有意义的。

四、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一)以“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道德观为指导,坚持“道德文化至上,学术精神至高”的办学理念。

1.进一步从正面强化事业心、责任感意识,干部教师要有追求、有目标,做优秀的干部、做优秀的教职工、做优秀的有建树的教研员。以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为荣,以敷衍了事平庸无为为耻;以为进校增光为荣,以有损进校荣誉为耻;以不断进取、广受尊重为荣,以不思进取、混日子为耻。进校教研员承担着全区指导任务,责任重大,影响重大,在其位谋其事,否则可以申请转岗。

2.进校是学术的殿堂,搞学术研究就要有忘我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要有付出辛苦的态度。干部教师要俯下身子,埋头学习,善于总结、提升,以专题(或课题)带队伍、带活动。教研员下一步工作都要有明确的专题(或课题),要以专题(或课题)研究做为基本活动形式。

(二)进一步强化干部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党组织和处室干部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加快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步伐。进校发展的过程再一次证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道理。传承进校的优良传统关键靠干部,改革创新主要还在干部,良好氛围的创设基础在干部,良好学术氛围形成还在干部的引领。

1.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总支及各支部的堡垒作用,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总支要把各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当作一个关键环节来抓。保持先进性教育成果,把党务工作抓实抓细。突出抓好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课题研究工作,抓好干部队伍的管理,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基层支部建设,抓好积极分子的教育发展工作。

学校党总支委必须成为进校的政治中心、业务中心、管理中心,是能够代表进校发展、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中流砥柱。在进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强调思想上的统一性和政治上的坚定性。2006年暑假后按相关处室重新划定各支部,重新改选各支部书记、各支部委员。

建立和完善理论中心组及干部的学习制度、党课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和监督保障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干部的考核制度。

2.进一步落实“校长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和“干部捆绑式发展模式”,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引领能力。

在教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完成中层干部的新老交替工作,确保中层干部队伍的连续性和年轻化、专业化。

即将在近几年退休的老同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完成传帮带的任务既是崇高的责任,又是光荣的任务。光荣退休前,既有一个过度调试期,又帮年轻人一把,这是与己与工作都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减少中层干部的职数,适当合并相关处室,适当调整岗位。调整充实一批校内外的优秀青年同志,整体规划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层干部调整的基本思路。

在进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我相信一定能够得到一批老同志的支持配合。在进校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层干部是我校冲锋陷阵的排头兵,是进校各项具体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实施者,是思路方法的发源地。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各处室的中层干部都要强化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强化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提升,开动思维,付出辛苦,带领好部门工作。

新学年开始,中层干部一律实行聘任制,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任。现任中青年干部也可以拒聘。

(三)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在打造优秀名师品牌上着力。

1.开展创建学习型处室和学习型教研员活动。(1)建立定期的学习交流制度;(2)干部教师要订阅本学科相关的刊物或杂志;(3)学习和研究本岗位的理论和策略;(4)干部教研员每学年要完成一项专题研究报告(或阶段性总结);(5)每位教研员至少要确定一所学校,做研究基地,做好研究课2节,整合研究内容和方式,指导教师做课,培养教师;(6)加大网上教科研力度,网上内容有自身特点。

各处室干部要认真研究教研员的工作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把教研员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减少其他方面无效劳动。新学年开始各处室、各学科、各组和每位同志要制定好详细工作计划。不能承担上述工作的教研员,从07年暑期不能再担任教研员(含教研、科研、培训、学会),不享受教研员待遇。

2.发挥现有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的作用,建立三类教师的专项考核评优制度,依托优势打造进校品牌,三类教研员必须完成以下重点工作,真正完成以下任务,可对其进行嘉奖:

(1)较大主题的专项研究(市级或区级课题或较大范围的人员参加)(2)骨干教师或新任教师及相关教师的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有突出的成绩或效果。

(3)示范课、公开课、优秀课、研究课较多并有很好的影响。

(4)在新课程改革与中高考研究、阶段性检测研究有突出的成绩或效果。3.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和其他教研员在本领域的研究中,要设定岗位发展目标,不断创新与成长,完成上述四个指标,同样进行奖励。

凡是享受政府津贴的教研员,从06年8月份起,不再按月发放,等学年末考核达标后一次性发放,不达标者不享受相应津贴。

凡是晋升高一级别的教研员,必须具有相关年份的上述四项指标要求的内容,否则不予推荐。不能评聘中高级职称,不能评优、评先进,不能享受3%晋级。凡是有重大事故或教师反映很差的教研员不能再担任教研员岗位。

4.逐步改革现有的结构工资发放办法。实行自愿报岗,岗位任务驱动、项目管理,按质和量确定结构工资的办法,不在平均分配,逐步减少至取消教研员管理岗位,管理岗位不再拿教研员结构工资。

5.工人和职员队伍建设中,要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及危机意识,没有任何一个岗位是固定不变的。在二线服务部门享受教研员待遇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服务处室,以总务处为试点,实行按岗位设置,自愿申报,任务与效益管理,按承担的岗位任务分项付酬。因身体原因不能承担相应岗位任务的,依据教委相关政策,按病休处理。

(四)全面梳理各项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优势,发挥现有人财物最大效益。

1.落实关于财务开支项目中主任负责制的规定,对节省者奖励。(处室)2.各处室干部要对本处室岗位设置、人员分工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统筹。该合并的合并、该减员的减员,不能上岗的不予安排。

3.积极编写教辅材料,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保证活动经费的来源,以增加效益为思路,保证质量,并积极做好此方面政策的调整应对准备。发挥红烛焰书店的作用,自负盈亏。

4.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这一优势,拓宽思路,在确保相关培训班规模的基础上,思考相关优势的发挥。

5.现有条件和设施原则上不大修大动,有些困难暂时克服,以积极争取整体规划和建设为原则。

6.在人员需求上,从长远战略上考虑。原则上说,除极个别紧缺人员外,严格控制进人的质量和数量。

五、实现目标的机制保障

在上届教代会上,我们提出了进校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即依托现有的资源、依托基层学校、依托政策优势,在继承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谋发展,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既是进校的发展目标,也是进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一)坚持干部队伍建设的“八统一”、“六标准”、“两必纠”,突出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向干部要精神、要思路、要效益。各层干部都要围绕“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教育主体的发展”这一命题,确定专题研究对象,拿出部门管理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的具体方案,把主任负责制落实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规范、考核、奖惩有机结合起来,为教职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和平台。

1.在规范化制度建设中,逐步向更理性化发展,逐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结构工资、奖励、评优、晋级等管理办法。完善每年为教职工体检、优秀职工子女奖励、按月集体过生日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早餐质量,研究午饭免费的可行性;在去年教研员差旅费补助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量的报刊订阅补助,鼓励教研员看书学习;做实做好考核,压缩其他开支,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考核优秀人员的奖励;增设特殊贡献奖;党总支和工会要把党员责任区建设和先进处室的评选工作列入计划;开展两年一次的“光荣进校 感动他人”模范人物评选工作,新年组织该项评选。年底组织第二届年会表彰教研、科研、培训的先进学校和个人,展示教研个人风采。

2.规范教研员行为,设置必要底线,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再担任教研员:(1)不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上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教研员。(2)考核中,一线教师的满意率低于60%的教研员。(3)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家教的、私自推销教辅材料和在外办班上课的教研员。(4)有重大失误或极坏影响的教研员。(5)同行间不能合作、闹矛盾,影响工作的教研员。(6)其他违法犯罪的教研员。

(三)积极创造条件,开源节流,挖掘各种资源,克服困难,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对业务处室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给予物力、财力的倾斜。

各处室要认真研究工作特点、内容,减轻不必要负担,为教研员提供更多、有实效的学习和工作平台,有条件的处室可实行有限弹性坐班制度,可实行相关人员轮休办法。工作的形式是次要的,如何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出实效是本质、是核心。

(四)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基层学校对进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正通人和,天时地利都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整体规划和预算各学段教研、科研、培训的支出安排,赢得财政支持和保证是进校下一步运转的基本保障。争取各基层学校在业务活动中积极主动与进校紧密配合,给教研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成长搭建平台;关注进校信息网建设,关注对教研员的考核评价。进校各处室要积极主动的与教委行政科室配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全区业务管理和指导工作上新水平。

(五)新学年的一切措施都集中在教研员和进校人自身发展上,集中在每个人职业生涯的进步和成功。

进校目前的发展,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坚持一下,路是宽阔的,松口气,可能会前功尽弃。同时进校的发展又处于极好的机遇期,房山教育现代化这个命题,必然牵连进校的方方面面。这既是对我们的压力,又赋予进校人极大的希望。

篇5: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开展开课题研究工作

以“三学双动”总课题为导向,以我区十个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为切口,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在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研究过程中,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实现突破。

配合省市电教馆做好我区省级“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结题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向纵深发展。重点在教育思想的整合、学习内容的整合、教育形式的整合、教育技术的整合合教育资源的整合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验。积极主动地与教研员联系、配合组建资源开发队伍,大胆进行研究与实践。

2、形式多样,切实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1)全面提高我区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做好第三轮江苏省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试工作,切实按照省市要求制定计划,做好报名、办班、培训、辅导和帮助待考教师顺利通过考试。并切实指导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培养。吸取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全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素养。

坚持全区电教员每月的例会制度,学习理论、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研究问题,进一步提高各校电教员的素质。

与各学科组紧密结合,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掌握一定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通过理论授课、撰写论文、实践操作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操作、实践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发挥骨干作用。

积极组织全区电教、计算机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强化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开展上好一节课、说好一次课、演好一个课件、写好一篇论文的“四个一”活动。

(3)充分发挥我区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学校教师进行网络知识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对教师使用玄武信息网的培训,使其能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积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加强对教师使用网络资源的指导,不仅管理好、使用好信息网,而且还要进一步开发信息网的功能,为我区的信息化建设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信息中心要加强信息服务意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积极为全区、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和有效的技术支撑。要采取措施,加强我区各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积极推进各校校园网和多媒体设备的有效使用。

中小幼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特点,会同信息中心,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确保全区中小幼教师在今后的两三年内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积极按照省市电教馆地要求,做好新一轮省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考核工作。

3、立足新课改,切实提高我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水平

做好我区十所现代教育技术窗口学校的“十一五”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申报工作,并对这些学校执行省电教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工作规程》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积极努力争取参加全市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县)验收”,并争取验收通过。

与各个学科组紧密配合,利用学科教培活动和电教例会,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尤其要着力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五新”基础上,即:立足新课标、建构新课堂、推广新资源、发布新经验、形成新特色。

定期推广有价值、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软件,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自制课堂教学软件,充实学校和全区的教育资源。各校要充分发挥学科资源建设中心组的作用,广泛搜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同时,充分发动学科教师提供原创性资源,充实学科网站。为学科教培和教师交流提供更大的平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本学年,结合“四边”课堂教学研究,各校不仅要积极探索视频案例的建设研究,更要积极地使用这些素材,努力提高 “四边”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提高教培的质量。

信息中心要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前提下,积极协调区内资源、搜集外部信息,努力为各学科提供优质资源信息,并积极与学科教研员合作,制作出能体现“四边”课堂教学研究水平的教学案例,从而为我区广大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

3、以制度建设和省市级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

重点抓各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制度、资料的建设。对我区各校移动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的使用率进行调查了解,强化管理,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使用、管理办法。要依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实验学校的标准,定期对各中小学、幼儿园的电教现状进行效益评价,为省市示范、实验学校的新一轮验收做好准备。

要克服重 “硬件” 轻 “软件”、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 坚决杜绝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做法。积极调动各校电教员在电教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各校电教设备的投入产出率。我们将选择两所(中小学各一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学校,召开全区的现场会加以推广。

4、加强硬件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中心层次

根据科教培电工作的需要,高水准建设区教育信息中心,实现教育信息中心由电教服务的职能向软件开发和管理的职能转变,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对全区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管理水平。

在校长室的统一安排下进一步推进我校信息化的进程和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通过合作开发等形式设计、制作有关软件,力求满足我校科教培电管理工作的需要,并力争在教学质量的分析管理、教学资料的交流管理以及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中心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保证信息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重点抓各校教育技术制度、教育信息资料的建设。要依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实验学校的标准, 定期对各中小学、幼儿园的现代教育技术现状进行效益评价,为省市电教示范、实验校的验收做好准备。

5、提高自身素质

进一步增强玄武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群体意识、和课题意识,不断提升信息中心的层次。

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把学校的校风和“三实作风”落到实处。

不断学习素质教育理论,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在做好常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

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努力发挥信息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强化对本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配合做好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

篇6: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006-2007学年)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正在逐步形成。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做好了如下工作:

一、确立了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目标—评价”模式

二、探讨了“目标—评价”管理模式的实施操作策略

我们通过分析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由应试教育的片面教学质量管理观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质量管理观;二是要由传统的“计划—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评价”管理模式。为实施“目标—评价”管理模式,我们提出和实施了以下操作策略:

1、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体系

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素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全面质量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为实现目标服务。

(1)科学确定目标要素。以素质教育为主要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以及培养“四有”公民的要求,坚持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把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上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要求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可操作的具体工作目标。如“德育质量管理目标”分解为德育队伍建设与组织 管理目标、德育专项活动系列化管理目标、学生操行评定管理目标和德育渗透管理目标等二级管理目标;“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分解为学科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活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教研工作质量管理目标等。我们提出的“目标—评价”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不是学校全部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因此,上述目标要素中就没有包括人事、财物等素质教育管理的间接要素。

(2)确定目标主要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内容和某一时期学校工作的需要,确定管理目标的内容,把学校各项工作都纳入目标体系之中。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岗位职责要求,使目标内容层次化和具体化,以便每个人都可以把管理目标与自己的工作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制定目标的操作办法。我们从政策、法规以及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广泛听取全校教职员工的意见,通过采用组织学习,明确任务、分类分层议订目标、纵横比较调整目标、民主讨论审议目标、“教代会议”确定目标等多种办法来制定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尽可能使全部目标具有合法性、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4)落实目标的责任人。就是让学校每个管理人员和每个教职工都能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其岗位工作内容分担具体的工作目标,使学校中的每个成员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具体的奋斗目标。

2、实施“目标—评价”管理模式的基本过程

重视过程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实施“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反馈;(再计划、实施、……)”等五步循环管理,使“目标—评价”管理模式的运用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具体做法是:(1)抓计划制订。我们结合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制订了“学校工作计划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以“学期工作计划”为主要载体,把目标体系中各项工作目标要求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以书面形式记载下来,形成全校性的计划体系。我们要求每学期期末工作总结时就必须提出下学期工作的初步设想。新学期开学初的“预备周”,学校各方面、各部门、各班组乃至每个人必须完成新学期的详细工作计划,并且纳入工作考核和劳动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

(2)抓贯彻实施。学校行政组和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要求,把工作计划具体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一是要做好组织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通过制定落实“月安排”、“周安排”的方式,把学期工作的“长计划”转化为“短安排”。二是要做好实施工作的指导和协助,及时为教职工提供咨询服务,排忧解难。三是要做好督促激励,随时注意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优秀典型,并及时给予鼓励、宣传、推广,促进创新。四是要做好协调工作,使有关各方面能够紧密配合,减少内耗,提高整体功能和效率。

(3)抓质量检查。通过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对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内容的每一个方面和过程的执行情况、落实情况、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平时的常规检查主要是检查落实素质教育活动、教师听课,进行个别访问、交谈。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综合性检查。

(4)抓分析总结。根据质量管理检查得到的测评信息,进行质量分析,每学期都要在期中、期末阶段要着重以“学生—教师—班主任—班集体—政教处—校长室”和“学科—教研组—教务处—校长室”为两条主线 做好质量分析,对于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反馈。全员参与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障目标的实现。

(5)抓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产生于管理过程之中,既包括管理者对于教育过程中具体教育措施对学生素质发展作用的价值判断,也包括被管理者对自己工作过程实效性的价值判断。其评价信息能更好的反映管理过程的现实状况。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来说,科学的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6)抓反馈创新。检查的结果应当及时反馈,并且做到“四要”:要全面客观地反馈有指导意义和创新价值的管理信息;要肯定成绩推广经验,增强反馈信息的导向性;要查漏补缺指出问题,增强反馈信息的诊断性;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增强反馈信息的创新性。

3、制订全面质量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全面质量评价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计划、实施过程、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价值判断。其根本目的是要增强全面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全面质量评价体系时,坚持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方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测性和可比性相结合、全面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内容上力求使全面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要素与目标体系中的目标要素保持一致性,制订了每一个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活动课 等等)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对象时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全方位评价”,即包括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管理人员的评价;教育内容的评价;教育过程的评价;教育技术方法的评价;教育效果的评价,等等。

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立体评价方法,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上级评价与下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民主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等等。此外,还要注意把评价结果的运用与实施各种激励制度结合起来,以提高全面质量评价的“杠杆”作用。

4、构建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构建优质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施“目标——评价”模式的有力保障,是增强学校管理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健全学校精干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机构。其中“组织机构”分为①行政决策管理执行机构(包括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年级组等);②党群监督保障协助机构(包括党支部、教代会、工会、共青团等);③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构成完整的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系列管理制度。“系列管理制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保证实现素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各项管理制度,二是学校所有上岗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两大系列的制度把整个学校全部的“事”和“人” 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套保障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操作平台”。

(3)构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组织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分层管理,上下结合;民主议政,集中决策;集体讨论,个人负责。不同层次的民主集中制管理是发挥管理组织机构的功能、落实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目标的科学高效管理。强化民主集中制管理,我们特别注意做到了:(1)分层管理。例如,在校长的领导下,校长室、教导处等中层管理部门、年级组、教研组都要有各个层面的民主集中制管理职责、目标、内容和措施,强化岗位责任制,确保政令畅通,高效运行。(2)全员管理。教职工是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主体,教职工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参与计划方案的贯彻实施,参与工作总结与评价,是强化民主集中制管理的具体表现。此外,通过“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校”的形式,发动学生及家长积极为学校献计献策,拓展全员管理范围,可以增强管理信息的开放性和广阔性。

上一篇:蔡元培关于教育的名言下一篇:2020全面从严治党心得体会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