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自我总结

2024-04-21

2006--2007年自我总结(精选8篇)

篇1:2006--2007年自我总结

2006---2007年工作总结 2006、2007年的冬运大负荷过去了,锅炉圆满完成了产汽、供汽任务,锅炉运行状态较为稳定。作为锅炉车间一分子,回顾两年来的工作,有深刻的教训值得吸取,有许多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吃过苦,受过累,有过遇到难题时找不到答案的困惑,也有解决好问题后的喜悦。忠于职守是本份,勤勉工作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有自己的一份薄力在里面,也不负专工的称谓。

在车间主任、副主任的领导下,负责运行技术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抓基础工作,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锅炉的基础工作就是原始记录、原始资料的整理存档。炉上做好运行日志、值班记事、巡检记录、设备缺陷的记录管理,班组技术问答、事故预想等的培训管理。对各炉分设档案,包括锅炉的启停次数、原因,设备运行时间、故障异常、主要缺陷、锅炉运行状态、燃煤适应情况等。这些原始资料有助于单炉运行状态今昔比较、炉与炉之间横向比较,掌握运转状态,出现问题时提供依据,便于问题的分析解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运行管理制度是锅炉安稳运行的重要保证。

自从2004年厂部对车间实行考核后,一套较为完善的锅炉运行管理制度就已建立,一直沿用至今,只在原有基础上增添必要项目,修改,使之趋于完善。有了制度规范,就要执行,落到实处。监督、查处就是我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定期工作制、设备缺陷管理制、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轮换制、班组培训制的落实都为锅炉设备的稳定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就说渣井定期放渣吧,以往渣井出现断流、堵渣、鼓包等现象,不仅影响正常流渣,还损坏设备,几乎一个大负荷下来,就需制作、更换渣井。实行定期放渣后,渣井未出现异常,使用寿命也得到了保证。巡检制度使得设备缺陷早发现、早处理,避免了故障扩大。尤其是设备定期轮换制度,定时试验、切换,该备用的备用,没有一次因设备不备用影响启动,影响生产。

二、确保安全生产,经济运行

锅炉安全稳定运行是生产的关键,作为运行专工就是要发现不稳定因素,找出症结所在,及早消除。每天深入现场,督促岗位巡检、定期工作,同时对于一些重点部位亲身检查。观察锅炉燃烧状况,异常时指导燃烧调整,随时准备处理运行中的大小问题,水位上下差距大,水门截流调压,烟气两侧温差大,汽温偏低,粉位不涨等等问题,都进行分析、检查并有效处理。对于燃烧异常、设备原因影响运行的,及时发现,下发调整运行方案,提请各班注意。工作中不敢懈怠与疏

忽,每一个指令的下发,必须有理有据。在巡检过程中,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注重炉上运行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参数分析,并以此作判断,同时进行现场的进一步查证。2007年12月,1号炉主蒸汽温度偏低,经过各参数分析,排除了蒸汽侧的影响,从西侧烟温低,烟气压高于东侧的现象,判断为西侧过热器积灰。为保证锅炉正常运行,提出加强该炉蒸汽吹灰的建议,重点加强西侧。该炉增加吹灰次数后,汽温得以保证,锅炉能满负荷运行,但从参数上看积灰减轻,却未根治。该炉计划停运后,检查发现西侧费斯通上部炉墙倒塌,堵塞烟道致积灰。经处理后,再次启炉,参数恢复正常,运行平稳。2007年3月,3号炉细粉分离器下粉管铁板脱落致堵塞,也是从参数上判断并及时割管处理,保证了锅炉的正常运行。通过参数分析,早发现,早处理,多次避免了锅炉减负荷或停炉。杜绝违章操作,严格执行锅炉运行规程,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近年来,运行操作逐步规范化,有力的维护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生产安全是前提,在安全的基础上还要经济。节油、节电、节水、降低煤耗,也是运行管理的一个部分。车间对各班组、司炉、副司炉每月进行考核,排出名次,表扬先进,督促落后者。这两年,锅炉车间在节能降耗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吨汽煤耗,比较往年同时期降低了很多。

三、参与锅炉大修设备检查及修后验收、试验、调试

锅炉大检修时,参与到大修中去,进行燃烧设备、制粉设备、承压部件等的外观检查及测试,提出建议,该修的修,该换的换。对不合理的系统像5号炉安全门、吹灰疏水接入同一母管进行了改造;对于2号炉冷风道积粉自燃问题会同检修人员割管检查,找出原因予以解决;通过几次漏风试验找出3号炉燃烧缺风问题,堵塞了预热器漏风。大修完毕后,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试转,锅炉调试,为锅炉的启动,顺利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认真做好金属技术监督工作

锅炉金属技术监督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过去的两年,锅炉承压部件多次泄露影响生产。运行中记录承压部件故障部位,分析损坏原因。大检修过程中对承压部件宏观检查和测试,对于管壁减薄、腐蚀严重的提出更换建议。对于一些按金属监督规程规定达到一定运行年限需专业部门进行检测的金属部件,向上级部门提请检测计划。掌握锅炉承压部件的更换情况、缺陷情况、服役状态,为设备检修或更换提供依据。

两年来,在自己的岗位上作了一些具体工作,也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也和领导的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分不开的。总结过去,是为了以后

篇2:2006--2007年自我总结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一()班班主任工作中,首先我始终有高度的责任感 高度的责任感是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具 备的基本素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培养优秀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想方 设法管理好班集体,使班集体具有良好的班风、学风,为科任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舞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 学习环境。作为班主任,要时时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像学生的父母一样不仅关心学生的 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其次要有感情投入常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有感情上的共鸣,才有思想上的一致、行动上的统 一。高中生的身体、年龄都已接近成人,且情感丰富、直接,渴求情感上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旦遇有挫 折和困难,难以把握自己,此时,班主任亲切和蔼的举止、不厌其烦的谈心、学生生病后的关怀甚至少许不 值一提的物质资助等都可能是一种感化力量,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有利条件去做学生的知心朋 友,班主任与学生感情越深,相互吸引力就越大,班级工作成绩就愈显著。还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泼冷水,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成绩好的优等生,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后进生,就有些歧视或厌恶。这本是正常人的思想,但作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者来说,厌恶后进生是不足取的。一般来讲,后进生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往往易形成失落感、自卑感,对情 感体验特别敏感,最忌讳老师挖苦、讽刺。因此,班主任在做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应以极大的热情、真诚的 帮助来发挥情感效应,要善于观察,并有意识地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鼓励。如有的学生成绩不 好,但劳动很积极,又乐于帮助人,就可以抓住他的优点及时鼓励,并对其学习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就乐于 接受,切不可一味地训斥,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这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雪上加霜,成才前的潜能就被一次 次的冷水泼得烟消云散了。另外我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任自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正在成

长的学生来说,他们各方面还很 不成熟,因此绝不能放任自流,要防微杜渐,正确引导。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这 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因此,可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政教处下发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结合班级实际,组织学生讨论拟定《班级公约》,这样可使学生有章可循,处理问题也有据 可依。当然,严要求,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太厉害,不敢接近,不易沟通,要注意公平待人,处事冷静,言 辞恳切,对待“双差生”尤其如此。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 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 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 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该班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

篇3:2006--2007年自我总结

一、成就与贡献研究

1. 音乐教育方面:

《试论萧友梅、刘天华对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一文, 认为刘天华在训练方法、演奏技法、及教学方法等方面, 逐渐摸索了一套自己的民族器乐教学体系, 扩大了民族器乐的流传广度, 对初级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认为“如果把萧友梅比作舵, 刘天华更像桨, 从对音乐的改进这一方面入手, 通过创作、演奏、教学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2. 国乐传承与发展方面:

《从刘天华的贡献看国乐的传承与发展》一文, 认为刘天华的实践行为实际上是想通过引进、交流和融合的方式, 来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改革, 开创了新的创作形式与作品, 证明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论证了刘天华对国乐传承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1.思想与实践上,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创作、教学、演出等;2.在琵琶与二胡的教学上, 将二胡带入高等学府, 使其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为现代专业二胡乃至其他民族乐器的教育奠定了基础”;3.对二胡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方面, 其中涉及到了乐器形制改造、演奏技法、乐谱使用、音乐创作与教学等不同方面。认为刘天华对中国传统音乐所进行的改革的对象, 主要是各种外在的手段, 如记谱法、演奏技法、乐器形制等, 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精神 (如“浓厚的带有强烈的文人自省意识”) 则是完整的继承并大力发展, 这种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的思路——“重其神更胜于重其形”, 对当下的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崇明派琵琶的传承及其现实影响》一文, 将刘天华看作是

从以上归纳来看, 《长征组歌》的调性变化都是采用调式交替进行的, 具有民族特点。第四首和第九首是一个调性完成曲子, 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第一首、第二首、第三首、第六首、第八首则是在同宫系统调式内变化, 调式交替, 具有变换色彩。第六首和第十首宫调式与大调结合, 相互交替。从全曲调性布局看, 十首歌曲都是降B宫系统的近关系转调。在调性变化中, 与西方古典音乐“T-D-S-T”调性布局有不同, 《长征组歌》调性变化是先由主调-下属调-属调-主调。

《长征组歌》真实的反映了红军从江西出发, 经历了十一个省最后到达陕北的历史性事实。形象的讴歌了红军伟大胜利的同时突出民族民间音乐, 并且把民族音乐与管弦乐合作, 这是值得传诵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张云红色经典的文化传承——以《长征组歌》为例漳州师范学院宣传部, 福建漳州363000

[2]当时以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时间为长征胜利纪念日, 后改为1936年11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为长征纪念日

[3]胡锦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3日 (001)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 中国ISBN中心, 1995年版

[5]何丙瑞不朽的历史诗篇——论《长征组歌》的艺术创造

崇明派琵琶的重要代表人物, 认为他的演奏, 较多地运用了推、拉、带等多种技巧, 听起来生动、活泼、流畅, 特别是他创作的《虚籁》《歌舞引》等琵琶曲, 结合了西洋作曲技术理论, 更加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 较沈肇州无论是在传谱, 还是在演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 对崇明派琵琶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刘天华音乐思想研究

《赤子之心——写在刘天华研究会成立之际》一文, 认为刘天华是“以研究音乐为职志”“不在爱好与谋生, 而是为了改变我国人的精神面貌, 志在我中华之崛起”, 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和卓识远见的爱国者”。他具有追求“恒”与“毅”的精神, 也是为了改进国乐, 弘扬“那唤醒一民族灵魂的音乐”。通过讲述刘天华与其兄弟、妻子、孩子、学生在生活中的点点小事, 指出刘天华是一个至性至情的人。

《胡琴三大家之比较刘天华理性阿炳天才吕文成感性》一文, 通过将刘天华与阿炳、吕文成进行比较, 认为刘天华是一个知识分子, “属于知识阶层, 是理性的思考问题, 有一种强烈的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这种理性的体现“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在音乐领域里的一种继续”, 将刘天华定位于“理性型”。

《刘天华音乐创作和美学思想探析》一文, 认为刘天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生的强烈的民主思想、爱国责任心和民族音乐革新倾向, 构成了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他重视音乐的审美、娱乐和教育功能, 赞成“为人生而艺术”, 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提倡音乐的平民性和普及性, 推崇民族性。“他的美学思想超越了现实, 展现了一位进步、民主、爱国的音乐认识的赤子之心”。

三、音乐作品分析研究

1. 二胡音乐

《刍议刘天华先生二胡曲〈良宵〉与〈月夜〉之异同》一文, 对两曲的创作情景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比较从两方面进行论述:1、同景不同情, 认为尽管两首乐曲都是夜晚所做, 都带有安静、悠闲的氛围, 但由于作者创作时心情的不同, 导致两首乐曲有着完全不同的情绪处理:《月夜》在宁静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兴奋激动、新潮汹涌、思绪万千的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的热情”的境界, 是一借景抒情的乐曲, 抒发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而《良宵》则“少了些凝重与伤感而多了一份轻松与祥和”。第二部分同调不同韵, 从对两首乐曲整体结构及内容的宏观比较和对两首乐曲各部分艺术技法处理的微观分析与比较, 两部分加以论述, 认为在结构上, 《月夜》的曲式规模比《良宵》大;在内容上, 《月夜》比《良宵》丰富;在韵味上, 《月夜》比《良宵》内在、深刻和丰富;在艺术处理上, 《良宵》在演奏时的技法处理比《月夜》显得简单。

《刘天华二胡演奏中的运弓技术研究》一文, 文章结合刘天华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通过论述慢长弓、中速弓、快弓及两音一组的快速连弓、顿弓、颤弓技术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认为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及丰富的感情色彩与这些作品的运弓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一文, 在二胡作品的创作与探讨部分, 根据作品所表现意境的不同, 将其划分为三类:1.表现刘天华对现实不满、及苦闷、彷徨和斗争的精神的;2.表现刘天华“寄情于山林和对小康之家暂时安定生活的满足”的;3.“表现刘天华对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追求的展望”的。

2. 琵琶音乐

《刘天华的三首琵琶曲解析》一文, 从创作背景、演奏技法和结构特征三方面, 分别对《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三首琵琶曲进行了综合分析, 认为这些作品“开创了琵琶音乐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新的创作的先河, 使琵琶音乐充满传统韵味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能够体现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对国乐改革的强烈追求。

《“虚籁”真是指无声吗——与张馨先生商榷》一文, 从对琵琶曲《虚籁》标题的内涵的探讨, 来寻找该曲真正的音乐意境。认为“虚籁”这一标题属于写意性标题, 与乐曲的情感内涵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 它只是给演奏者和欣赏者提供一个恰当的、任想象纵横驰骋的天地。这种自由诠释音乐的内容方式, 也符合国人喜欢对传统的文艺创作和欣赏追求其深远意境的审美需求。

3. 音乐作品风格

《区域文化与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的关系——从刘天华、梅兰芳两位音乐大师的成长谈起》一文, 从研究区域文化和音乐艺术发展的关系入手, 认为刘天华在到北京之前创作的作品与他到北京之后创作的作品, 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即在去北京之前创作的作品, 具有典型的江南丝竹的风格, 而到北京之后, 北京所具有的文化综合性、包容性以及京派文化影响下所体现的大气磅礴和音乐材料使用上的大胆创新的独特音乐胸怀, 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明显得以体现。

《试论二胡音乐创作风格的阶段性演变》一文, 认为刘天华的二胡音乐创作, 是一种内心独白的音乐陈述方式, 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刘天华的二胡音乐是对在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忧患和期盼等内心情感的表达, 从而也表现出个人内心独白使得音乐陈述方式”。刘天华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还没有要为表现某一群体的思想情感而创作的觉悟。文章从他十首二胡曲的创作手法 (曲目名称和音乐旋法、节奏特征和演奏手法) 方面论述, 认为这种独白式的音乐陈述方式是典型的。

篇4:2006--2007年自我总结

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国家对社会发展的投入显著增加,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工作快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一)经济出现超周期高速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成果显著

2006年是从2003年启动的我国经济第三次高速增长周期的第4个年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7%,创下自1996年以来的新高,预计全年GDP增长10.5%左右,经济出现超越周期变动的持续增长。宏观调控成果显著,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基本遏制了我国经济转向“过热”的势头,防止了经济大起大落: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消费增长趋旺,物价基本平稳,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就业紧张局面进一步缓解。这一总体增长形势,超出了上年多数机构的预测。

(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物价基本稳定

2006年,政府把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作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重点,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惠民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99元,同比实际增长10.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同比实际增长11.4%,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左右。消费品市场保持购销两旺的格局。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80元,同比实际增长7.5%

(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化加快,土地城市化过速趋势有所遏制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部署,2006年国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全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国家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技能培训,努力解决农民工就业和合法权益保障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问题,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以每年1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2006年城市化率将达到44%以上。2006年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土地用途变更的整治力度,严肃查处土地使用违法案件,土地城市化过速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四)就业形势较为平稳,民营经济成为就业增长的主渠道

总体上,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峰期、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攻坚期的三期交汇阶段。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以及总量规模压力大,是现阶段我国就业的明显特点。在目前经济的高增长时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06年1—9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2万人,其中下岗再就业人员392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员的42.1%。到9月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个体私营等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平均每年增加就业岗位500—600万个,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约2/3。

(五)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加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

2006年,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并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目标。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近1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242万人,同比增长4.3%;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00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3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966万人,比上年增加1184万人;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174万人,比上年底增加766万人;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447万人,比上年增加969万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快速扩大。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达到2244.78万人,比上年底增长79.3%;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达到1843万人,比上年底增长276.89%。到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城镇低保户1015.5万户,2227.2万人;农村低保户607.5万户,低保人口1222.1万人。

(六)国家进一步明确公共教育政策,教育均衡发展进入操作层面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首次明确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以法律形式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确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立法形式确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要实行素质教育;建立了问责制,对学校乱收费主管人员追究责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方针,特别要求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决定》还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006年的财政预算加大了教育投资力度,全年教育投入增加了15%,总额达到4546亿元,中央新增加的教育支出中有70%用于农村教育。

(七)医疗卫生体制启动新一轮改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继续发展

2006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反商业贿赂治理虚高不下的药价;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促使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三是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尤其是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倾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快速推进,截至2006年6月底,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4亿人,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2010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八)基层社区建设力度加大,社会组织取得新的发展

2006年,基层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目前,在全国社区居委会的40多万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下的占75%,高中(中专)文化以上的占77%。2006年,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全国民间组织到三季度末达到近33万个,同比增长13.5%。除此以外,全国还有大量未注册的民间组织。据估计,全国未注册民间组织约有300万个。由此可见,社会组织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应当进一步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的制度条件。

(九)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取得进展,协调劳资关系的工作稳步推进

目前,市场化劳动关系已经覆盖了我国从业人员的大多数,如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06年被称为“劳动保障立法年”,在劳动关系立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全面启动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3年行动计划,努力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保护中小企业职工权益,推动并规范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二是积极做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工作,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全国24个省(区、市)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多数地区建立了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四是加大保障低收入职工报酬权益的工作力度,继续完善最低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颁布了最低月工资标准,29个省(区、市)颁布了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五是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把农民工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六是大力推进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建设。2006年国家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决定,在全国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确立了八个标准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中华全国总工会成功地在沃尔玛全部62家在华连锁店组建了基层工会,并在抑制雇主控制工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十)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生产监管取得成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治安状况曾经持续恶化,刑事案件立案数年均增长14.0%。2005年是近10年来社会治安状况开始好转的第一年,2006年社会治安大局继续好转。

2006年,国家加强了安全生产的监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10月,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80起,死亡1256人,同比减少21起、909人。全国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4起,死亡150人,同比减少7起、608人。

(十一)中央反腐败力度加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增强

2006年,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反腐败力度,一方面着重制度建设,出台了反商业贿赂的法规;另一方面继续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依法严惩腐败分子。特别是多名位高权重的省部级干部被撤职查办惩处,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二、2006年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紧张与就业结构性短缺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当前,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模式仍以投资拉动为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GDP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所能带动的就业,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00多万人,下降到目前的八九十万人。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技工缺口较大,高级技工缺口更大。在低端就业领域,城市管理理念错位也是阻碍就业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不顾国情,大搞“形象工程”,限制了小商业的发展,个别城市甚至提出要建设“无摊贩城市”,阻断了一部分群众自谋职业的生路。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长20%以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到基层服务和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新趋势。

(二)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依然突出,持续减贫的难度加大

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突破3.3倍,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显著。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96。资本和劳动收益差距的扩大,农业和非农产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垄断行业和一般竞争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公务员工资水平区域差距的扩大,部分职工岗位外收入和非正常收入的增长过快,都是引起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反映了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行业垄断、城乡壁垒、地区壁垒等与市场原则相违背的制度约束继续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行业垄断租金过高和农民工劳动收益权受到各种损害,劳动争议事件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体制转轨中也存在着公共服务领域的无序市场化,导致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价格快速上涨,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沉重负担,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全国因病、因学致贫的城乡居民家庭增多。目前,农村还有数千万尚未稳定脱贫的低收入人口,由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尽管国家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但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的下降速度明显减缓。与此同时,城镇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城镇生活困难人口发生率为6—8%。

(三)消费结构失衡问题加剧,制约居民消费总量扩张

2006年,社会零售商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消费结构失衡。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甚至资源浪费性消费倾向在部分高收入人群中蔓延。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情况看,肉禽蛋类、文化用品类、日用品类的增幅为11.2—15.2%;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的增幅为17.8—19.4%;家具类增长、通讯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的增幅为21.4—26.0%;石油及制品类的增幅为37.1%。消费结构的失衡问题还表现在城乡消费差距上。前三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7247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7845亿元,增长12.3%;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是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的2.1倍。或者说占总人口70%以上的县及县以下人口的消费份额仅为32.4%,按人口加权的城市与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差距至少可达到4.9∶1。

消费不均衡现象导致“有钱花不了”与“没有钱可花”的问题并存,事实上制约了总需求的扩大。

(四)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强,社会保障缺口问题凸现

“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但按目前进展,仍然难以应对越来越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就养老保险而言,全国拥有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只占全国就业人员的约25%和城镇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的约54%。绝大多数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都在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之外。与此同时,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存在高达数千亿元的空账,资金支付压力巨大。而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转移保险账户非常困难,造成一些地方大量农民工退保。另外,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并全部由个人缴费后,对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压力仍然较大,农民工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我国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2006年,从各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情况看,劳动争议案件受理量继续呈两位数增长。拖欠员工工资、不为员工购买保险、随意延长工时、随意解雇员工,仍然是劳资争议的主要内容,所占比例超过50%。在紧张的劳动关系中,农民工问题仍很突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外出打工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赚钱,还要“闯天下、寻发展”,其权利意识明显强于第一代农民工,不仅关心自己的经济权益,还关注自己的基本公民权。农民工权利意识的代际变化,既是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也对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压力大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上半年进行的全国抽样调查结果,在就业失业、收入差距、养老保障、教育收费、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等等17个社会问题中,按综合加权百分比计算,前10位的社会问题依次为: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教育收费问题,住房价格过高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城乡/地区差异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调查还显示,城乡居民家庭面临着6大生活压力: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由此可见,目前在人们关注的宏观社会问题方面,60%以上属于民生问题。

另外,根据这次调查结果,城乡居民认为我国社会总体比较公平的人占57.6%,认为很公平的占4.7%,两者合计占62.3%。社会公平感较低的8个方面依次为:城乡之间的待遇,地区与行业间的待遇,干部提拔,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财富和收入分配,工作与就业机会,公共医疗,司法与执法。

(七)环保力度加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总体来看,目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仍在加剧。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土地、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增加。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上半年全国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要削减2%,然而,根据对全国17个省市相关数据分析,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水污染监测数据化学需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和4.2%。

三、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选择。2007年将是全社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一年。经济建设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政治建设将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完善各项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健全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文化建设将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良好的生活风气和广泛的社会共识。社会建设将会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步伐,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发展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通过这种四位一体的发展,推动着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

(一)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控制房地产过热和节约能耗将成为调控重点

从目前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约束条件来看,2007年,我国GDP仍会维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继续保持2006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同时,国家将继续坚持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2007年,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取向是:“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调控重点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继续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倾向。目前,全国人大已经把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列入议程,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出台。

(二)继续扩大消费和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07年,继续扩大内需,增强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要继续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其重点将是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增长,提升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加大社会发展投入力度,提升政府公共产品消费需求,是2007年扩大内需的另一个重点,增加政府消费的重点是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保福利领域,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这些福利领域的所有支出仅为GDP的3.5%左右。

(三)加快推进就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口机遇期

从目前人口发展变化曲线看,我国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是:人口总量到2030年到达14.06亿人的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2020年左右达到9.23亿人的峰值。但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现在已经开始以较快速度下降。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将只有0.4%,低于发展中国家每年1.1%的平均增长率。我国因经济活动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高生产率、高储蓄率以及较高资本积累局面,将不可能长期维持。据估计,“十一五”期间将会出现劳动力无限供给和有限短缺并存的局面。从总量看,2004—2009年,是我国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的时期,以后劳动力供给将持续下降,近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不是短期的过渡性现象。从近期看,2007年我国的就业压力仍将较大。从中长期看,要抓住目前劳动力供给充足和社会抚养比下降的人口机遇期,加快推进就业,加大劳动力教育与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能力,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将加快步伐,利益关系状况将有所改善

2007年,将会加快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一是完善收入初次分配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二是建立健全收入再分配机制,利用财政、税收杠杆以及其他法律和行政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激励各种社会捐助、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制度与机制。

(五)社会发展投入力度继续增强,各项社会体制改革将会加快

未来几年,我国社会发展的投入将会显著增加,投入的重点将进一步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从而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保障供给等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将会加快。一是进一步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加速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二是深化就业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四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区分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与营利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预计新医改方案将在2007年出台;五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六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既要保证其公益性目标,又要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运行体制和机制。

(六)健全完善劳动关系调节机制,探索和谐劳动关系法制化途径

2007年,我国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冲突还会有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还要面临一系列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会继续增加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的难度。国有企业的改革继续深化,2005—2008年,2116家企业将实行破产关闭,涉及351万名职工的安置问题;中央企业的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将要分流富余人员超过100万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灵活用工的大规模增长,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也给就业稳定性、安全性和就业质量带来挑战。经济日益全球化,劳动关系问题面临国际化挑战,西方国家一些人权组织借劳工问题大做文章。预计2007年有关方面将会根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完善和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劳动关系处理规范,健全和完善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推动《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集体合同法》、《企业工资条例》等的修改,同时推动劳动标准立法,建立健全各种劳动保护制度,加大企业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七)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探索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规律

2007年,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将成为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发展和健全各种社会组织,增强它们服务社会的功能,也将成为2007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组织的发展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八)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将继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将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筹集数千亿元,主要投向农村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领域。其中,在农村教育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累计新增投入合计约2181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2007年,将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关键一年,预计其覆盖面的扩展将非常迅速。政府还将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和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1000亿元资金用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在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同时,要解决农村1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许多建设工作刚刚启动,2007年将进入正常推进轨道。

2007年下半年,将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将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届时,党将形成新一届领导集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政方针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所有这些都将为全国人民高度关注。

另外,2007年将是我国为2008年奥运会做好准备的关键一年,我们不仅要加快完成各项设施建设,更要加快全社会的文化道德建设,向世界展现一个文明古国和人口经济大国的文明祥和、团结和谐的形象。

篇5:2006--2007年自我总结

一年来,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各级政府有关的教育文件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根本宗旨,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改革。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育人,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立“德育为主,全面育人,办出特色”的办学路子。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期初认真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工作计划》、《创安工作计划》和《少先队工作计划》等各种计划,以及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认真制定各种活动的实施方案,期末认真进行总结和自查。学校注重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各部门工作注意选好“领头雁”,领导班子成员政治业务水素质较高,有锐意改革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熟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教师教学教研的能力。学校机构设置齐全,符合规定,各个部门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学校推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完善校务公开内容,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真正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1、加强师德教育。一年来,我校坚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全 体教师遵纪守法,组织教师认真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并要求教师写心得体会,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2、健全完善各项制度,靠制度管人。一年来,依据学校实际,逐步建立“教师坐班制”“教师常规考评记分制”、“教师考核量化评分办法”,不断修改,完善“教育教学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激励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全体教师能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扎实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和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措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向“一专多能”、“教学有特色”的方向进取。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自考、电大、函大等形式的大专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学校重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分批分期指派教师参加县级骨干教师培训。

三、加强学校管理,努力办出特色学校。

1、一学期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规程》,建立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按照德育整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规范各德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重视家校联系,每学期,全体班、科任教师均能进行两次以上的家访,召开一次家长会,并做好家访记录,通过家访、家长会,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创设共育环境,形成教育网络。

2、学校领导切实重视从整顿教学秩序入手,实行了教研组坐班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行政巡课、随机听课制度,每月对教师常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学校的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3、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按照劳动课教学大纲要求,开设劳动课,配备劳动课的兼任教师,认真上好劳动课。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1、图书、实验、美术、音乐、科技等功能还没充分挖掘。

2、学校技能科专任教师配备不足。

3、社会学习环境较差,家长素质不高,家长与老师对学生教育的配合还不好。

4、我校地处边远地区,经济条件差,师资不够稳定。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1、切实提高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

2、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完善评价制度。

3、努力构建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素质教育主题模式。

4、继续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实验中摸索,在实验中前进。

5、进一步加强对薄弱班级教学常规的管理、检查、指导。

篇6:2006--2007年自我总结

1.(07湖南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回到住所,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

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C.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2.(07江西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C.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两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3.(07全国卷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2B.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C.西昌是攀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言而喻,....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D.10月2日,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2.3倍;游人摩肩接踵,难....以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气氛。

11.(07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12.(07江苏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13.(07辽宁卷)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孔子所创立。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B.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17.(2006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18.(2006重庆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19.(2006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C.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着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20.(2006湖北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B.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C.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

D.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21.(2006广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作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B.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C.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22.(2006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谩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23.(2006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006~2007年高考成语试题汇编参考答案

1.D【解析】A饶有兴味:很有兴味。B匪夷所思: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指言行离奇古怪。C未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D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2.D【解析】A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此题用错成语很显然。B不堪设想: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C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作谓语、状语;用于描写人的感情。此处应作“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D按下葫芦又起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与成语“应接不暇”意思相近。

3.B【解析】A.甘之若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B.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此处用来指报考学生显然不对。C.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易误写为“苍”。D.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4.(07浙江卷)D 【解析】A项望文生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说好像外面来的人都是人才。B项张冠李戴,“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串不起来”。

5.A【解析】解题时应先理解成语的意义,然后再根据语句内容进行推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双重意义的成语,二是特定对象的成语,三是含有感情色彩和谦敬称谓的成语,四是成语的用法A句中的“粉墨登场”指演员妆扮后进行表演,用其本义,是中性词。现在多用为贬义,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B句中的“洋洋洒洒”指文章、说话连续不断,也指规模、气势盛大;一般修饰或补充动词,此处用来修饰“中华地方文化”不当,应改为“蔚为大观”。C句中的“完美无缺”是完备美好,没有缺点。此处不合语境,讲化石的取出应该用“完好无损”。D句中“酣畅淋漓”可以用来形容睡觉、喝酒,也可以用来形容写文章。此处是说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应改为“淋漓尽致”。6.B【解析】A句中“耳提面命”是褒义词,形容恳切地教导,一般用于师长对学生或晚辈恳切地教导,故不合本句中语境。B句中“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也指想出来的

篇7:2006--2007年自我总结

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我片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成长,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教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教研活动仍然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断深入课改实验,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以“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主题,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为目的,特制订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1、以党的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2、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

3、以“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研究主题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4、抓好“专业引领”工程,指导和帮助教师学习提高,做到互帮互学

三、主要工作和措施

1、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老师的思想素质。

2、加强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1)加强常规检查,要求教师做到教学六认真。

(2)抓好复备,认真反思每一堂课的教学,认真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和点滴经验,积极撰写有价值的论文、案例、互助互学。

(3)开展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期每位老师都要上一堂以“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交流课,互听互评,取长补短,提高能力。

(4)抓好“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生,提高及格率和优生率。(5)加强各校间的联系,为教师搭建自我展示和交流的平台。(6)加强理论学习,推荐本教研组老师学习一本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书籍。(7)进行课标和教材的验证。

五、教研活动安排: 三月份: 制定教研计划 四月份:

主题:迎区四年级语数联赛研讨会 时间:2007年4月19日下午(星期四)地点:泽林小学

参加人员:四年级语文教师及各校负责教研的领导

要求:每校安排一名四年级语文教师发言,发言稿打印一式两份(围绕备考、方案、方法、措施),发言后分组讨论。

五月份:

主题:如何上好三年级数学 时间:2007年5月2日上午 地点:楼下小学

参加人员:各校三年级教师及分管教研的领导

要求:每校安排一名数学教师就三年级数学中的具体内容谈谈自己是如何教学的。发言稿打印一式两份。发言后分组讨论。

六月份:

主题:探讨怎样上六年级的复习课 时间:2007年6月7日上午 地点:桐城小学

参加人员:各校六年级教师各一名及有关领导

要求:每校安排一名六年级数学教师发言。发言稿打印一式两份。七月份:

1、总结经验

2、安排暑期师训工作

篇8:2006--2007年自我总结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兴化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市三院以及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为此次调查的单位, 通过各单位对2006-2007住院病人资料进行整理, 抽取在本地居住满5年以上的农村居民住院病历为本次调查资料来源。

1.2 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的纸质调查表, 调查人员均为各单位住院病案负责人员, 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进行资料调查, 对住院病人一般情况、医疗保障情况、所患疾病情况、住院花费情况等信息进行登记, 其中疾病分类以目前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为标准, 如病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则按病人出院第一诊断疾病进行分类统计, 不含出院第一诊断为正常分娩者资料。

1.3 统计分析

原始调查表经审核无误后运用医学统计软件Epi-Infol10.0进行数据录入, 建立数据库, 设计专门软件对ICD-10编码进行逐一核对, 确定其准确性, 最后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住院资料基本情况

通过11家医院对2006-2007年住院病历进行整理录入, 最后进行数据统计, 此次共收集农村居民住院病历样本为21 458例, 经过检查核实后有效样本为21 231例, 合格率为98.9%, 有效样本中男性为10 785例, 女性为10 443例。在医疗保险情况方面, 有14 168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占全部样本的66.7%。样本中患者文化程度以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占81.6%, 反映出农村人群的特征。

2.2 性别间疾病构成及顺位情况

通过对两年内21 231例样本统计分类发现, 住院病人的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在2006、2007年均位居疾病谱的前五位, 分别占整个住院疾病谱的79.80%和82.25% (见表1) ;两年间前五种疾病比较显示:2007年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住院构成比与2006年相比有所上升, 而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构成比有所下降, 两年间前五种疾病构成比都无显著差异 (P>0.05) , 在所有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的住院构成比在两年间都很高, 占所有疾病构成比1/4以上。

2.3 主要慢性病住院构成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威胁人民的健康, 成为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2]。统计发现, 两年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住院病人占医院所以住院病人的构成比也处在较高的位置, 分别为12.85%和8.44%;各类慢性病占各类疾病的构成比分别为:心脑血管病84.8%, 恶性肿瘤67.09%, 糖尿病77.51% (见表2) ;心脑血管疾病中以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占同类疾病构成比较高, 分别为42.10%、36.60, 食管癌、胃癌、肺癌占同类疾病构成比分别为15.17%、22.04%、11.72%, 并成为兴化农村居民的为主要恶性肿瘤。

2.4 不同年龄段疾病构成情况

对疾病构成比前5位疾病按照年龄段统计分类发现:各自疾病的构成比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 (见表2) ;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在35~45岁年龄段疾病构成比明显升高 (P<0.01) , 并达到高峰, 45岁以后略有所下降;而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在年龄段构成比上面表现较为突出, 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 特别是55岁以后, 构成比明显增大,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注:*与上一年龄段数据比较, P>0.01, **与上一年龄段数据比较, 0.05>P>0.01。

3 讨论

通过对11家医疗单位病例调查显示: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兴化市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消化系统疾病的合计构成比达27.57%, 与广西钦州市[3]、广东省韶关[4]、浙江省慈溪市[5]报道相比较, 明显高于上述县市的构成比, 具有明显差异 (P<0.01) , 而胆石症和胆囊炎的住院构成比为16.78%, 占消化系统疾病构成比的60.86%, 表明胆石症和胆囊炎已成为威胁兴化农村居民健康的首要疾病, 提示我们对兴化地区的胆道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和预防是我们疾病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对前五类疾病在年龄段构成研究还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也在55岁以后迅速增加, 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上, 要针对性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肿瘤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检查等社会工作, 以便能够更好地控制这些疾病。

慢性疾病的统计发现:损伤和中毒、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计构成比为39.55%, 占有较高的住院构成比, 成为长期威胁居民主要慢性疾病。针对这种情况, 应该加强健康教育, 使居民认识到健康的价值, 还要使居民获得足够的预防疾病的知识, 积极倡导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6]。

摘要:目的:了解兴化市农村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 掌握农村居民疾病防治重点, 为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对兴化市农村居民2006-2007年住院病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位于两年内住院疾病构成比前5位, 其合计分别为79.80%, 82.25%, 食道癌、胃癌、肺癌为农村居民主要恶性肿瘤。结论:根据住院疾病谱构成情况, 调整资源配置, 多方位合作,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肿瘤的防治和慢病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疾病谱,住院构成,兴化

参考文献

[1]娄淮建.1 965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人疾病谱分析[J].中国病案, 2006, 12 (7) :28.

[2]陈娜萦.我国慢性病防治现状[J].广西预防医学, 2000, 23 (9) :1 472-1 474.

[3]连其平.1997~2006年住院病人疾病谱构成分析[J].广西医学, 2007, 29 (10) :1 572-1 573.

[4]徐建国.参加新农合农村住院疾病谱及医药费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12) :891-892.

[5]丘永兰.粤北某医药2003~2005年住院疾病谱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9) :1 472-1 473.

上一篇:夏宝龙经济大会讲话下一篇:美丽的顺峰山湿地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