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关于教育的名言

2024-04-16

蔡元培关于教育的名言(精选9篇)

篇1:蔡元培关于教育的名言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6.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

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1.关于大学性质的探讨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如此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在当时是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2.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科”。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学术分校”理由有两条:第一、文理两科,专署学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两科,设有研究所,实验室等设备,如若遍设其他各科,就要增设病院,工场等,困难更大。

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显然是对民国元年“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见解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更可贵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1919年,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4. 教学制度——选科制

与沟通文理思想相连系,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打破学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对于实行选科制,蔡元培认为必须加强指导,为防止学生纯粹从兴趣出发,忽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强调学生所选的学科必须经教员审定,学生只有相对的选择,无绝对的选择,除必修课以外的学科,才有选择权。同时,他还指出,选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学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选科精神,而不能行选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实行教授治校,这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授治校,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任意办事,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由此可见,民主精神和依靠专家,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张的两根支柱,教授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他们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蔡元培依靠他们来管理学校,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旧北大一切校务有校长等少数几个人决定的状况,而且大大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民主办校的生动局面。

篇2:蔡元培关于教育的名言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蔡元培教育名言

1.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2.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3.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5.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6.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7.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

8.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9.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0.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11.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12.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13.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4.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15.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6.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7.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3]式对公众开放。整修一新的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三楼设立为“蔡元培实物馆”,将首次展出120余件珍贵文物。

18.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19.“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篇3:关于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探析

蔡元培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因素、借鉴西方文化有益成分以及深受近代“教育救国”等思潮影响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他的教育平等的思想。

30岁以前, 蔡元培基本上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的。他很赞赏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认为周天子的“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和孟子的“民为贵, 君为轻”等主张是“平民主义”的重要体现。他也十分欣赏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和“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归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的“平均主义”思想。就男女均应平等地接受教育而言, 蔡元培受清末学者俞正燮的有关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 对其“从各方面证明男女平等的理想”推崇备至。

二、蔡元培教育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

1. 男女都要受教育, 并且所受的教育都要一样

在中国, 男女不平等有几千年的历史, 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遭受压抑, 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均处于无权的人身依附的地位。蔡元培以其教育家的敏锐的洞察力, 对妇女的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强调妇女要自立自强, 要立足于社会, 使自己成为人格独立的国民。他说: “女子不学, 则无以自立。”他认为, 女子只有到学校接受教育, 有了与男子一样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有了知识和技能, 能谋独立生活, 做到不依赖男子, 自己有独立的人格, 才能实现男女平等。可以看出, 在蔡元培看来, 平等地接受教育是男女平等的首要条件。

2. 不问阶层, 都应接受教育

蔡元培十分重视工人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1918年4月14日,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 北大开办了校役夜校, 即工人夜校, 其目的在于为学校工友补习文化知识, 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他在北大校役夜校开学式演讲中精辟地论述了工人阶层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他说道: “在常人之意, 学校为学生而设, 与校役何涉。不知一种社会, 无论小之若家庭、若商店, 大之若国家, 必须此一社会之各人皆与社会有休戚相关之情状, 且深知此社会之性质, 而各尽其一责任。

3. 不问贫富, 都应接受教育

蔡元培就“平民”二字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即“‘平民’的意思, 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就教育而言, 实际上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试图普及教育, 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教育。“从前只有大学生可受大学的教育, 旁人都不能够, 这便算不得平等。现在大学生分其权利, 开办这个平民夜校, 于是平民也能到大学去受教育了”。为了让贫苦百姓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主张打开大学校门, 鼓励师生走出去, 为老百姓办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从而提高平民百姓的文化素养。

三、对蔡元培教育公平思想的评价

蔡元培提出的关于教育平等的思想所涉及的对象具有全民性。他的教育对象既有在校学习的青少年, 又有工人、农民、店员等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平民, 更有大字不识的文盲。他认为, 全体公民无论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地位、贫富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教育起点公平, 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过程公平, 即教育条件相同; 教育结果公平, 即学业成功机会相同”。据此, 可以看出, 蔡元培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公平“三层次说”中的第一层, 即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这也就说明了, 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可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个人受教育权及共享教育机会权还未得到充分的保障。那么, 如何促进教育起点公平? 蔡元培教育平等思想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具有以下启示:

1. 教授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是促进男女公平地接受教育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的对女子的教育中, 其宗旨是培养贤妻良母, 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伦理和生计教育, 如缝纫烹调、抚养子女、侍奉公婆等知识和礼仪。蔡元培认为, 通过对女子的教育, 不是要把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 而是要把女子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 即使之与男子一样, 能够担负起社会改革的重任。他主张, 女子应该成为通晓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 如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女子在求学时, 应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关知识, 如“专诚学教育, 专诚学科学、美术、实业均可”。

2. 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消除因阶层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蔡元培认为, “从前在京师大学堂里面的听差, 不过赚几个钱, 喊几声大人老爷;现在北京大学替听差的开个校役夜校, 他们晚上不当差的时候, 也可以随便的求点学问。于是大学中的无论何人, 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不过单是大学中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够, 还要全国人都能享受这种权利才好”。在当时, 要为广大老百姓建立更多的社会教育机构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充分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

3. 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 消除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由于当时“实以四年义务教育, 所筹经费、师资, 亦属数量太巨之故”, 蔡元培提出, “应限期实施一年制之短期义务教育, 对十足岁至十六足岁长年失学儿童, 实行强迫教育”。而且要“注意竭力推广充实小学教育, 并切实推行半日二部制”。就社会教育而言, 教育途径有依托学校开设的各种补习班和习艺所, 有利用报纸、杂志、无线广播等各种传播媒介施行的教育, 还有利用小说、电影等各种文艺形式施行的教育, 等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可使贫苦老百姓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当今, 我国经济虽有较快发展, 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仍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国家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向中西部、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 力求使教育均衡发展, 力求逐步努力消除贫富差距, 但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 应举办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教育, 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 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不问男女、阶层、贫富、民族等, 都要受教育; 传授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是促进男女教育公平的基础; 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有利于消除阶层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 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蔡元培教育平等思想中的这些合理因素, 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教育平等, 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教育平等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元培教育平等思想可以这样概括:不问男女、阶层、贫富、民族等, 都应接受平等的教育。蔡元培教育平等思想中的一些合理因素, 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平等思想,教育公平,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嘉毅.教育公平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 2009, (01) .

[2]施莉.论蔡元培社会教育思想[J].宁波大学学报, 2006, (05) .

[3]李文忠.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学理论, 2010, (06) .

[4]欧阳琰.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06) .

[5]王峰.简析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意蕴[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02) .

篇4:蔡元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

职业教育思想。文章分析了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与背景,对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进行剖析,提出蔡元培职业教

育思想的现实启示:坚持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整合社会资源,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倡导理实一体,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现实启示

[作者简介]代伟(1987-),男,安徽六安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河北石家庄050023)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21-03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感,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不仅主张兴办“实利教育”,

家。作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及北京大学校长,他的教育思想更强调发展“有用之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蔡元培职业

与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中,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仍然大有裨

实利主义教育思想尤甚。蔡元培怀揣着富国强民的历史责任益。本文在阐述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

校还是在普通学校上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转学,其

学分双方互认,从而拓宽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渠道。

3.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升学考试招生办法及规模。首先,改

革招生办法。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考试要突出其技能的特点,

不再以文化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要像艺术类考试一样,强调

技能考试,以防止现在部分职业学校为学生参加高考而办成普

通教育的倾向。其次,要扩大本科、高职院校对口招收职业学

校学生的规模。目前,江西省职业学校升学的招生规模太小,

尤其是本科招生计划,每年江西省本科在职业学校招生大约

只有五百人,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

看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

队伍

1.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制度。政府应该尽快建立

健全全省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认证执行的

办法,出台相应的“职业教育师资终身雇用制”(如德国)等鼓励

政策,以吸引社会各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及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

任教。同时,组织职业学校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学

校聘请外籍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拓宽渠道,打破职业学校固有师

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观念,建立统一并相对独立的职业

资格认证机构,加强对职业资格的认证与管理,杜绝一切不规范

现象(如花钱买证),保证职业资格认证的权威性。

2.完善“双师型”考评体系及激励机制。建立相对独立的

“双师型”教师考评体系,一方面,要建立适应职业学校特点的教

师评定标准,不能按照过去参考普通教育注重论文及课题的做

法,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要有所区别,如

专业理论课教师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职业实践课教

师也要适当考核教师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将考核与工资收益、

职务晋升等挂钩,对于在职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教师优先

聘任,保证“双师型”教师在工资津贴、培训、晋升等方面优先,引

入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等。

(六)加大校企、校校合作力度,加大投入,进一步落实和完

善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教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此,政

府应出台像发达国家那样对承担校企合作企业给予一定补偿的

规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鼓励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

程教学等方面吸收企业参与,完善培养模式,实现深度合作。与

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需要政府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

持。目前,政府一方面对教育的总体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教育投

资偏向普通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而

且要彻底转变政策偏斜。在重视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

还必须使这些投入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从而保障职业教育

事业真正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

国家助学金制度、贫困学生资助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

费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志兵,梁洁,殷利华.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障碍探析[J].

职业时空,2010(8).

[2]刘志兵,邱晓辉.促进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

[3]刘志兵,梁洁,简寒梅.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现状调查分析——来自江西宜

春市袁州区慈化镇柘塘村的调查[J].成人教育,2011.

篇5:蔡元培名言

1、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2、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3、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

4、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6、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7、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9、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10、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

(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11、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2、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3、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14、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5、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6、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17、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 。

18、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9、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20、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

篇6:蔡元培名言

2、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可是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蔡元培

3、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蔡元培

4、同情心就是看到别人感受的事情,和自我的一样,彼此休戚相关互相谅解。所以现行考试制度,最与此点背驰。为争名次之高下分数之多寡,使同情心日减,嫉妒心大增。——蔡元培

5、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蔡元培

6、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

7、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蔡元培

8、所谓习惯者,非必写字读书,然后谓之教育也。扫地亦有教育,揩台亦有教育,入厨下烧饭亦有教育。总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无不有教育。——蔡元培

9、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蔡元培

10、对于学生的期望:自我尊重自我。化孤独为共同。对自我学问本事的切实了解。有计划的运动。——蔡元培

11、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12、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蔡元培

13、“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我去研究,教员不讲也能够,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我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忙他。”——蔡元培

14、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

15、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蔡元培

16、把美育异常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蔡元培

17、体育能够帮忙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蔡元培

1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此刻,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19、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梦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蔡元培

20、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21、教育是帮忙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我的本事,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职责;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异常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蔡元培

22、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蔡元培

23、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蔡元培

24、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 孔子名言名句摘抄

★ 林则徐名言名句摘抄

★ 郁达夫名言名句摘抄

★ 鲁迅名言名句摘抄

★ 冰心名言名句摘抄

★ 高中语文的名言名句摘抄

★ 孤单的经典的名言名句摘抄

★ 机会的名言名句摘抄

★ 时间的名言名句摘抄

篇7:蔡元培经典名言

2、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3、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4、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5、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6、 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

7、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8、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9、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10、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1、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2、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13、 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14、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5、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篇8:蔡元培关于教育的名言

一、“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在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 外人指摘北京大学腐败, 求学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当时北大的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 在学校里被称为老爷, 差不多每个学生都雇有当差, 上课铃响了, 由当差来说一声:“请老爷上课。”课余则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逛妓院。当时, 社会上盛传“两院一堂”的说法, 指的就是出入八大胡同妓院的人中, 多是参众两院以及京师大学堂的人。蔡元培认为,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 这就是大学的性质。他在1912年起草的《大学令》中的第一条就提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 养成硕学阂材, 应国家需要为宗旨。”[1]蔡元培认为, 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的专门机关, 也不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知识的教化机关, 而是探讨纯粹科学的学术机关。大学生在大学并不就是熬成一种资格, 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师的讲义, 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研究学问。

二、“对于学说, 仿世界各大学通例, 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

1919年3月, 蔡元培在答林琴南责难的信中提出他办大学的主张:“对于学说, 仿世界各大学通例, 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为何种学派, 苟其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 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 虽彼此相反, 而悉听其自由发展。”[1]蔡元培指出:大学在学术上应“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 这是他办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他大力延聘新派学者, 像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这样的人物, 也允许学有专长的旧派人物, 如辜鸿铭、黄季刚、刘师培等在北大教坛保留一席。他认为学术上的各种派别, 若“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就应让他们并存, 任其自由发展, 使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蔡元培以“学诣为主”, 罗致各类学术人才, 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与此同时, 一些不学无术的教员被纷纷解聘, 经过大幅调整, 全校200多个教员中, 教授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 而那时学生的年龄倒都是20出头。在用人上, 蔡元培可谓不拘一格, 梁漱溟没念过大学, 思想又倾向于老派, 但蔡元培看中他对佛学有研究依然被聘为教授, 时年24岁。“美少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后被直接聘为北大教授时只有26岁。碰巧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都属兔, 而且年龄各相差一轮, 因此留下了三代“兔子党”的佳话。

三、“教授治校, 民主管理”

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以教授治理校务, 用民主制度, 决定政策, 以分工方法, 处理各种兴革事宜”。早在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 已明确提出了“教授治校, 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 规定大学设立评议会, 各科设立教授会, 但没有得到很好执行。蔡元培继任北大校长后, 当年组织了评议会, 从全校每5名教授中选举评议员1人, 校长为评议长。评议会是全校最高立法机构, 有权决定学校重大事务 (包括各种章程条令的审核、学科的废立、教师学衔的审核、学校经费的预决算等) 。他还组织了聘任、财务、审计、图书、仪器、学生生活指导等各种专业委员会的制度。经过一系列改革, 形成了以教授为主体, 以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处为基本机构, 立法、行政、教务、事务分立的教授治校体制。

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 有力地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 其意在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 让真正懂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从而有力地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

四、“普通教育, 务顺应时势,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蔡元培认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他要求学生必须抱定宗旨, 为求学而来。同时指出, 教育的宗旨就是“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 陶铸文明之人格”[1]。1912年5月, 他在参议院发表演说时进一步阐明:“普通教育, 务顺应时势,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1]蔡元培在这里所说的大学宗旨, 实际上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概括性界定。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要求学生, 一要抱定宗旨, 明确大学的性质, 研究高深学问, 不要有发财做官的思想。二要砥砺德行, 作为大学生, “肩此重任, 责无旁贷,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 更何足以感人”, 他分析了“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的社会危害, 提出“品行不可以不严谨。”[1]

因此,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以实现其完全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1912年2月, 他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 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教育方针应包括: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个方面。他说:“五者, 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一也。”为养成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他推动组设消费公社、学生银行、校役夜班、平民学校、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及《新潮》、《国民》等杂志。

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厚的, 他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无人可比的。

参考文献

篇9:蔡元培关于教育的名言

【关键词】健全人格 大学教育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3-01

在蔡元培心目中,教育是振兴民族国家的关键,而大学教育,则更是根本。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和养成人格。他在《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把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思想是蔡元培教育价值观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蔡元培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

(一)蔡元培教育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1902年,在《师范学会章程》中, 蔡元培就明确规定:“一、宗旨,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 陶铸文明之人格。”1902年5月, 在参议院发表演说时, 蔡元培进一步阐明:普通教育务顺应形势、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这些观点的提出,表明蔡元培把养成人格作为了他的基本教育价值观,并始终不渝的贯穿于他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之中。

蔡元培主张,教育的培养目标旨在立人,人立则国立。而立人的要旨就在于健全人格。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职演说》中谈到办学理念,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等基础上,强调“立人思想”,重视中国古代“注重道德伦理的教育和个人修养”。他认为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应有主题。

蔡元培把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蔡元培于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倡把美育从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反对愚昧和蒙昧,提倡自由和理性,使人的感情变得纯正健康。

(二)蔡元培教育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创始人,他对近现代中国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革,彻底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蔡元培的教育价值观对当前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动力。

二、人格塑造的核心内容

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塑造指定形的过程。健全的人格应该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诚实作风、仁爱品德的综合体现。人格教育注重人格品质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达到和谐的发展,使人最大的发挥潜能,自觉地将人类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立素养,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与之共同发展。

三、蔡元培教育价值观与人格教育的联系

蔡元培把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格的塑造恰恰是大学的真义所在。大学最重要的教育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教育真正的发展方向。

“兼容并包”的前提是自身的独立,而独立的支撑点则是人格的完整。在蔡元培先生看来,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人格就是道德素质的直观体现。

蔡元培教育价值观对当今大学生人格塑造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实现自我,服务社会”。

四、目前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的人格教育颇有成效,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有些学校的人格教育存在片面性。比如,他们往往过于突出拼搏、奋斗,只强调成功的荣耀,而忽视面对失败、挫折的健康心态的培养;过分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团队精神的营造和合作能力的形成。

(二)部分地方的人格教育存在局限性。他们狭隘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以智育取代学校的一切教育,以成绩好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三)个别老师的人格教育存在主观性。他们笼统的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造成德育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又空洞无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有的人格教育存在肤浅性。例如,他们不注重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导向,轻视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从而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价值观相脱离。

(五)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私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五、加强人格教育的对策建议

元培先生启示我们,教育的主旨是养成人格。当今我们要以蔡元培先生的教育价值观为指导,塑造和养成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重点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我们的人格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激励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追求。

(二)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支撑

“八荣八耻”荣辱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提供了明确而清晰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我们的人格教育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我们的人格教育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孙常炜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8。

[2]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郭勇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及其启示,李超,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

上一篇:文明礼仪伴我行班队课下一篇:2006-200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