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

2024-04-15

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共8篇)

篇1: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

XX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关于2003年至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的报告

县委办、县政府办: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将我办2003年至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汇报如下:

一、2003年至2006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我办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机关效率建设,积极开展“工业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活动,扎实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各项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对照检查学习,提出整改方案,拟写学习心得体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规定动作,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抓结构调整,农业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四年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调整农业结构,加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加。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增加。2003年至2005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34.8、37、37.7万吨,2005年比2003年增长2.9万吨,增幅为8.3%,2003年至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7.34、7.76、8.05万公顷,2005年比2003年增长0.71万公顷,增幅为9.7%。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2003年的24.7:42.0:33.3调整为2005年的23.7:46.8:29.5。农林牧渔结构由2003年66.3:0.7:29:4调整为2005年的63.1:2.2:32.5:2.2。三是牧业生产不断增长。2003年至2006年生猪出槽分别为59.48、63.97、66.1和67.3万头,2006年比2003年增长7.82万头,增长幅度为13.1%,2003年至2006年羊出栏分别为5.5、5.7、5.8和6.0万只,2006年比2003年增长0.5万只。增长幅度为9.1%,2003年至2006年出栏家禽分别为755.1、811.8、878.8、913万只,2006年比2003年同比增加157.9万只,增长幅度为20.9%。四是劳务输出发展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2003年至2006年分别达到18万人、21万人、22万人和22.6万人,2006年比2003年增加4.6万人,增幅为25.6%。五是农民现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至2005年分别为2135、2540、2813,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3052元,2006年比2003年增加917元,增长幅度为43%。

(二)抓基地企业建设,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1.基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2003至2006年建成水稻制种基地2.15万亩,优质稻基地25万亩;建成渝黄一号优质黄籽油菜基地10万亩;发展优质大豆基地10万亩;高换嫁接XX蜜柚200万株,实现XX柚标准化生产1万余亩。

2.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增加。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XX三桂食品公司、XX市雪莱纺织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昌升茧丝绸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龙头企业;新增XX县聚奎聚星养殖基地、张鸭子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县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2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家,县级龙头企业17家。二是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龙头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8973万元,实现利税618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112%,132%,100%。

(三)抓项目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效果明显

2003年至2006年改造中低产田8.41万亩,建排灌沟180条87.32公里,其中排水沟83条31.7公里,路带沟95条53.5公里,修灌水渠2条2.12公里;建机耕道18条24.5公里,耕作道20条15.7公里,建人行便道2条1.44公里;项目区群众完成投工35.8万个,安砌条石12.6万方,开挖回填土方17.9万方,铺筑块石2.4万方,浇筑混凝土1.3万方,均超额完成计划。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0万亩;新增机耕面积2.2万亩。完成土地治理项目投资4839.8万元,其中用于排灌渠系建筑物建设3145.9万元;用于机耕路、耕作道、人行便道等道路建设1593.9万元;用于新技术示范推广100万元。

(四)抓措施落实到位,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

1.顺利完成了三期移民的对接工作。2005年至2006年在合兴镇等8个镇58个村142个组190个移民安置点成功安置了云阳县渠马镇等15个镇乡的移民595户2569人,超额完成移民安置任务369人,完成率116.8%。共调整土地2877.28亩,人均土地面积达到1.12亩,其中:田0.92亩;建房户有255户1080人,建房总面积31728平方米;购旧房的340户1453人,购房面积达21912平方米。

2.完成了移民后扶项目工程。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个,共投入81万元。一是争取移民后扶基金补助40万元硬化荫平镇太宝水泥公路。解决了4个村、34户、173名移民,8500余当地村民行路难问题;二是争取41万元移民后扶基金在礼让建成豆筋培训基地。

(五)抓综合改革,蚕桑产业得到恢复发展

1.完成了丝绸公司和蚕种站的改革工作。县丝绸公司、蚕茧站改革工作组从2004年4月开始入驻两单位进行改革,5月底前完成了两单位的人员、资产、债权、债务的清理和资产的评估及处置,7月份完成了48名托管人员的安置工作。到目前为止,200多人的安置费领取率已超过95%,遗留问题绝大部分已经解决,改革工作基本结束。

2.蚕桑产业恢复发展。2003至2006年,共推广纸板方格蔟3208套,省力化蚕台1079台,建室外养蚕大棚250个,良桑嫁接2523亩,共发蚕种57217张,2006年发种18662张比2003年发种11009张增加了7653张,增幅69.5%;共产茧152.7万公斤,2006年产茧49万公斤比2003年产茧26.4万公斤增加22.6万公斤,增幅85.6%;2006年产值达784万元,比2003年增加533万元,增幅212.35%,是XX市增长幅度较快的养蚕区县之一。

(六)抓政策扶持,扶贫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1.扶贫工作。2003至2006年共投入资金4650万元,群众投劳120万余个,在51个特困村共新建、改建、扩建村级公路540公里,新修桥梁5座,改造农村低产田1000余亩,整治山平塘62口,改造窝棚户房屋117户8200余平方米,新修人畜饮水池120口14000立方米,卫生井660眼,新建5座村小面积6350平方米,资助贫困学生2512人,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12期,培训农民近10000人次,四年共减少贫困人口9000余人。

2.救灾工作。完善并严格了汛期值班制度,狠抓灾情统计制度等业务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期,严格救灾款分配程序,严格专帐管理,将建房补助款直接审批到户,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

二、2006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1.重宣传,做好舆论导向。一是成立了调研组,深入镇乡、村、组及农户家中宣传调研新农村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盼,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准备了原始资料。抽调业务骨干和部分镇乡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服务团,分片到镇乡场镇宣传新农村政策。组织了市县级有关专家和农办、农牧、文广新、卫生等10余个县属相关部门25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了新农村“三下乡”服务活动。在《今日XX》和XX有线电视台开设专栏,宣传领导讲话、中央文件和各镇乡、各部门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2.强培训,提高干部群众素质。以理论学习培训为手段,以县委党校为依托,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新农村建设村干部培训班2期,共有120余名村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要求、有经费、有记载。培训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家畜家禽饲养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增强了农民发展经济的本领。

3.订制度,增强保障能力。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制度,全县33位县级领导分别定点联系、指导一个示范村、推进村或镇(乡)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了县级部门、企业帮扶制度,挑选了37个县级部门和33个实力较强的重点企业结对帮扶市级示范村、推进村和镇(乡)试点村;建立了责任分解制度,以县委办、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千百工程”建设县级部门责任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了30多个县级部门的相关职责;建立了信息月报季报制度,各镇乡于每月30日前将本镇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度、措施、经验、问题及打算等情况书面报送县新农村办公室,帮扶部门每季度将帮扶情况及帮扶成效报送县新农村办公室;建立了信息反馈制度,编印了《新农村工作动态》和《新农村工作参阅》两种新农村建设刊物,定期向县级领导、镇乡及相关部门、企业反馈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交流推广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目前共编制《新农村工作动态》27期,《新农村工作参阅》2期。

4.严规划,确保前瞻性和长远性。一是组建了规划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按照《XX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评审基本要求》,对规划编制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在相关部门抽调了30名领导和专业人员组成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对推进各村规划编制进行指导和把关。二是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参与规划编制。涉及的每一个村均通过召开院坝会、党员座谈会、社员代表会等形式,让农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规划编制内容。三是注重节约和通俗。按照符合实际、节约开支、群众易懂的原则,除了两个示范村的规划、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以外,其余村的规划均由各村和涉及的镇乡组织人员编写。四是严格按要求开展评审。由县、镇、村有关人员组成规划评审小组,对每个村的规划进行评审。各村的规划已通过县级评审,并上报市里备案。

5.抓典型,强化示范带动。一是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梁山镇八角村已硬化7条总长为3.81公里的入院便民道,完成规划长度的64%,其余的便民道正在修建过程中;硬化4公里的组干道,投资7.6万元完成了村小学的改建工作;投资8.5万元改造村办公室,投资15万元改造村卫生室、小商品及农资超市;172口沼气池规划落实到组到户,现已建成沼气池40口;共拆除11户违规建房,对4户危房进行了排危,对6户旧房完成了立面改造,还有38户农民的房屋正在立面改造中;投资15万元,改造了1000米的景观沟,在景观沟旁分别投资近7万元和5万元,打造一条人行道绿化带和三个休闲凉亭;康居点场地已平整,晒谷广场正在修建中。屏锦镇万年村完成了该村部分村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400米的地沟、人行道建设工程,安装路灯79盏,绿化面积1100平方米;已有首批39户农户报名在万年村第7居民点修建新房,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945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一池三改)已完成56户,还有100余户正在积极的建设当中;万年村4组、8组次干道公路建设已完成资金筹集,并于9月初开始动工建设;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的五保家园已竣工,阵地建设200平方米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占地185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的平场工作。二是推进村建设稳步推进。到目前为止,推进村共硬化、新修农村公路51公里,推广农机135台,新建、整治水利设施84处,修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个,修建村五保家园16个,新修人行便道100余公里,新修集中供水点14个,解决自来水4044户,旧房改造1396户,“一池三改”3120户,改建院坝面积166490平方米,整治排污沟渠18360米,垃圾堆放处理点27处,农民技能培训6613人次。

(二)打造移动信息平台,创新信息入户通道。为解决科技兴农和信息入户建设,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自7月1日启动以来,移动农网工程用户涉及县、镇(乡)、村、组干部、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和普通农户等共1.7万余名,发送涉农信息300余条;在“千百工程”示范村、推进村安装移动公用电话380余部;新农村网站上传资料1500余篇,浏览量达到1.5万人次。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根据我县创新的才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作为模本开通“12582”农业信息网在西部十余个省市推行,打造“农信通”品牌。10月27日,在“12582”农业信息网开通的当天,我县作为唯一的分会场接受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等相关领导的视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浪网等10余家新闻及网络媒体集聚我县,专题报道、采访、宣传新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

1.抓规划管理,目标任务科学合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服务形式。经过全面分析论证,精心谋划,制定出台了《XX县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了移动信息化工程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移动农网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免费向纳入用户群的手机发送政策快讯、当前农事、市场动态、农业科技、天气预报和用工信息,并开设公共信息栏目,刊登大众信息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等;二是农村公话工程。完善2个市级“千百工程”示范村和25个推进村移动通信网络,在全县农村免费建立400个移动公用电话;三是互联网信息发布工程。制作全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宣传形象网站,对外发布我县新农村建设动态、具体措施及相关政策。

2.抓组织领导,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为确保移动信息化工程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办,由我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具体做好工程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并积极加强同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沟通,配合协作。

3.抓调研指导,提高工程可操作性。农民是移动信息化工程的受益者,“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需要不需要,农民赞成不赞成”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是开展调查摸底,广泛听取意见。年初,县农办、县移动公司和相关部门组成专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部分村组干部、农户家中,开展了详细的摸底调研,就实施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步骤以及管理办法等具体问题广泛征求了村组干部和农户的意见。二是聘请市级专业调研工作组就移动信息化工程深入农民家中进行专门调研,共发放征求意见表、信息需求表等近千份,对实施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进一步明确其可行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4.抓舆论宣传,增强群众的认知度。我办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利用XX有线电视台、广播、《今日XX》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推进移动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通过下发文件、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和利用乡镇赶集向农民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提高了农民对移动信息化工程的认知度和参与的自觉性,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氛围。

5.抓机制创新,做到规范化实效化。在实施过程,我们十分注重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努力探索新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新路子。一是建立领导小组成员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建立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定了XX县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程整体推进。三是建立一套信息采集、处理、报送、发布和信息服务效应反馈制度。制定了“移动农网”信息发布规则,对信息的种类、报送条数、发送范围、审批程序、字数控制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6.抓政策服务,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不增加农民的负担,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服务政策。一是确定服务对象,有序推进移动农网工程。根据掌握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需求状况,分批分类确定服务对象,开通“移动农网”业务。第一批服务对象为相关县级领导、涉农部门干部职工,乡镇政府干部职工、村“三职”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共1300余人,于7月1日前开通;第二批服务对象为龙头企业、农村党团员、专业种养大户、运销大户等共6000多人,于9月1日前开通;第三批服务对象为其他使用移动通信平台的农村用户,于10月1日开通,目前已有万余人。对愿意接受移动农网服务的农户,免费赠送手机,目前共为农民赠送手机1000多部。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推广农村公话。在逐步完善移动农网工程的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在服务内容和资费标准上做了适当调整,真正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电话。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建立形象网站。为加大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及时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和信息,聘请专业人员制作全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宣传形象网站。新农村网站共分为农业动态、新农村、时事要闻、技术交流、专家解读、本地概况和龙头企业等板块,有效地宣传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7.抓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一是开展操作技术培训。先后举办了两期200余人的操作技术培训班,对成员单位、镇乡信息员和龙头企业操作员进行信息化服务平台操作、信息采集和报送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加强“移动农网”信息终端使用方法的指导。利用中国移动“一镇一厅”的农村营销服务网络,对用户进行培训指导,及时解决用户在使用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三)落实各项政策,确保移民稳定致富

1.完成了移民生产技能培训任务。制定了《2006年移民培训计划方案》,下达了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经费控制额度。分镇对新接受的云阳移民进行了水稻栽培、生猪饲养、XX柚种植与管理等种养实用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12期培训班,400余人参加了培训。

2.完成了移民档案整理工作任务。对三峡移民档案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对档案收集、整理、装订等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接受云阳移民的移民安置镇和接受巫山县移民的安置镇的档案工作分别在6月和10月通过了验收。

3.搞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完成了对三峡移民2006年6月30日前的现状人口核定登记工作,编报了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拟对登记人口按600元/人.年进行直接补助到移民个人。编制了移民后期扶持2006年度项目计划3个,拟对回龙、明达、合兴镇移民安置村移民聚居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4.做好移民“双零目标”建设工作。根据渝委办发[2006]46号文件,以移民身份清理结果为依据,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统计,弄清了城镇移民“零就业”,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数量及其基本情况。制定了解决两个“零目标”问题工作方案,把任务、职责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明确步骤;提出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与具体要求,制定了倒计时工作方案;落实了解决两个“零目标”问题的工作措施及优惠扶持政策。

5.移民稳定实现零信访目标。进一步加强了移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移民来信来访,移民来信来访数量大幅度下降,没有发生移民群体性上访事件,巩固了三年来无进京到市上访的成绩,有力地维护了安置区的社会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得到了市局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把我县移民信访稳定工作作为全市经验推广。

(四)突出规模效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1.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质量效益显著。2005年度改造中低产田2.36万亩,建排灌沟53条38.89公里,其中排水沟17条12.74公里,路带沟34条24.03公里,灌水渠2条2.12公里;建机耕道6条9.98公里,耕作道11条8.12公里,建人行便道2条1.44公里;项目区群众完成投工11.61万个,安砌条石4.24万方,开挖回填土方7.63万方,铺筑块石1.21万方浇筑混凝土0.7万方,均超额完成计划。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7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5万亩。

2.综合效益发挥取得新成效。结合全市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狠抓优质粮食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XX农业名片;加大实施农业新技术培训和推广、新品种普及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项目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强化栽培、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推广了福优802、Ⅱ优602等超级稻和稻草覆盖秋洋芋种植,增种油菜、小麦等小春作物,通过效益估算,项目区年可增产粮食360万公斤,油料22万公斤,可实现水稻亩产705公斤,项目区亩增产粮食160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1950万元,农民人均年增纯收入360元,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850万元。项目区人均年增纯收入360元。2005年度8月因洪涝灾害,冲毁部分排灌渠和机耕道,经请示立项,资金到位50万元,实际使用52.84万元,超计划使用5.9%,确保了水毁工程全面恢复,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3.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机耕道、排灌沟渠的科学配套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项目区机耕面达到50%,水稻机收率达到90%。2005年实行机耕12000亩,减少农民耕田费用12万元。

4.项目资金使用合理规范。2005年,市里下达批复土地治理项目资金计划1343万元;水毁工程修复项目50万元;集中使用科技推广项2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到位1397.38万元,占计划的104.05%,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9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430万元,县级配套80万元(足额落实),群众自筹397.38万元(其中筹款48.95万元,投劳折资348.43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394.44万元,占计划的103.84%:用于水利措施830.92万元,主要修建排灌渠系建筑物;农业措施478.52万元,重点是修机耕路、耕作道、改良土壤、购油菜良种等方面;科技推广40万元,侧重于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管理费25万元;市统一支付工程监理费20万元;集中使用科技推广20万元;水毁工程修复项目使用52.84万元,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指标。

(五)扶贫、救灾、蚕桑业、劳动力转移、百镇工程和农田水利基建工作综合发展

1.扶贫工作。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开展扶贫培训,认真实施扶贫项目,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开发,不断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积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带动了全县农村共同富裕。今年,共下达项目19个,项目总投资59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20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41.8万元,其他243.2万元。完成优质红薯基地建设2000亩,中药材基地建设500亩,良种高粱基地3000亩,新建村卫生室200平方米,新建、扩建、整治村道82.8公里。共投入资金11万元救助贫困高中生75名,贫困大学生10名。

2.救灾工作。做好了各类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为获得上级的救灾资金等支持创造了条件。在今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做好了部门协调,救灾资金协调、资料汇总编录等各种救灾协调工作。全县争取救灾资金500万元,分配到受灾镇乡500万元。

3.蚕桑工作。一是编制了《XX县2007—2011年蚕业发展五年规划》草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六万担优质茧县”的工作目标以及相应的区域布局调整,专业化、规模化、主体生产、复合经营等工作措施。二是加强了技术指导。邀请了全国著名蚕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蚕丝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元吉教授到我县指导茧丝绸的发展。召开了座谈会,举办了学习讲座,100多蚕农和技术员参加了听课,把林教授的讲课刻成光盘发放到各个乡镇,提高了蚕桑队伍的科技水平。

4.劳动力转移工作。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和主导产业来抓,定措施,抓宣传,强服务。健全了市、乡(镇)、村三级劳动力转移机构。整合现有资源,以职业高中、农广校为基地建立市级培训中心。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方式加快劳务输出,拓宽转移渠道。

5.百镇工作。加强了对屏锦、袁驿两个百强镇的工作指导力度,积极主动地做好了雪莱纺织有限公司和袁驿豆制品有限公司的贷款贴息项目申报工作,目前两个企业得到了50万元的贴息贷款,促进了苎麻和豆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两个镇按照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培育特色、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产业建镇、产业兴镇和产业强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城镇功能,继续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全面发展,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了产业培育,加快了项目实施,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明显、支撑带动作用较强的骨干企业。两个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袁驿镇取得了三年内百镇排名升27位的好成绩。

6.农田水利基建工作。完成土石方量50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0处,新增防渗渠道20公里,加高加固堤防0.3公里,清淤渠道45公里,建设村镇供水工程260处,新建小型水源工程9处,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0.5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0.5万人,县级及群众自筹投资105万元。林业方面的天保公益林、退耕还林工程完成了规划设计工作,并取得初步进展。

(六)强化政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启动了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工作,部门协同配合,工作稳妥推进,机构设置撤并有序开展。一是组建专门机构,建立了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二是狠抓宣传动员,多次召开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宣讲全市、全县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政策。三是各镇乡对农业服务体系单位进行了资产情况清理。四是抓好农业技术人员的信访和稳定工作,宣传好政策,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确保稳定。五是按照有关规定对镇乡兽防站人员进行了公示和招聘考试,目前正进入录取阶段。

2.蚕桑员解出劳动关系进展顺利。全县各镇乡有蚕桑员22名,到目前为止已领发经济补偿金并签定解出劳动关系协议的21人,还有1人未领取经济补偿金。

3.组建了蚕桑科技推广中心。通过公开考试的形式,在原丝绸公司、蚕种站职工中招取了8名蚕桑科技推广中心人员。目前,正在进行张榜公示和政审等后继工作。

(七)顺利其他工作

一是迎接国家级检查、调研3起。国务院三建委监察局、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相关领导的视察工作。二是迎接了市级部门检查、调研工作。4月18日,市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金烈率市人大农业综合开发视察组来XX视察;6月份农业综合开发又迎接了XX市农业综合开发第五组的检查;三是顺利完成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几次调研、视察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四是承办了全县农村工作会。

三、存在的问题及2007年工作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今年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造成农业减产农民减收

2.农业种植模式单一,传统种植占据主位,缺乏特色农业。农业科技水平低、标准化生产率低,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进展缓慢。农业产业链单一,大部农产品是作为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售,农业加工和农产品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3.龙头企业带动效果不理想。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在带动农户增收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建设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盲目性大,与市场的关联度低。

5.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社会各界关注少。

(二)2007年工作打算

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部署,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龙头,统领农业、产业化、扶贫救灾、农业综合开发、移民、茧丝绸等各项工作。

工作目标:计划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均增收178元,农村二、三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500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初见成效,推进村建设逐步启动,建立优质粮生产基地25万亩,完成移民“两个零转移”目标。

工作重点: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的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抓好新农村建设调研,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面上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千百工程”实施情况的考核制度;综合协调,进一步动员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2.加大对产业的培育力度。深化结构调整,增加优质、高效、专用、特色农作物比重。每个镇逐步建立1-2个主导产业,初步打造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

3.加大基础设施力度。硬化村级公路,改造入户便道,抓好“一池三改”工作,新建村级服务中心。

4.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培育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壮大经纪人代理批发商队伍。

(二)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大力拓展中低产田改造,规模开发高标准农田。按照“两增六化一提高”的标准,以城西大坝为起点,沿318国道向仁贤、聚奎、屏锦、礼让、新盛等镇乡扩展;在“一带一片”内,从金带向和林、云龙拓展,继续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二是建优质粮油基地。投资1250万元打造2.05万亩。其中屏锦镇1.25万亩和仁贤镇0.8万亩。二是做大做强制种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水禽养殖基地,巩固提高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三是坚持科技开发,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引进优质高产水稻等新品种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进一步推广“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我县农业整体竞争能力。

(三)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

1.大力推进基地建设。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抓好水稻制种、优质稻、蚕桑、优质大豆、渝黄一号油菜和无公害蔬菜、甜茶、瘦肉型猪、鹅鸭等基地建设和管理,着力培育优质柚、笋竹、水禽特色产业。

2.加强技术推广。继续狠抓种养殖业的良种推广,加快猪、羊、鸭、鹅、鸡、柚、稻等良种化进程,大力推广新荣Ⅰ系、“洋三元”、pIC优质瘦肉型猪及、南江黄羊和波尔山羊等新品种,积极发展特种养殖。

3.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和发展我县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市县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现代化、集约化、龙头型的种养业。做好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和申报工作,争取上级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四)扎实做好移民工作

认真做好移民信访及稳定工作,扎实搞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强对乡镇移民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确保在2007年6月30日前完成移民“两个零转移”目标,实现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民心工程

2007年启动13个村的扶贫工程,总投资45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95万元。建微型蓄水池15口,新建、改扩建村级公路11条55公里,修建桥梁1座60延米。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50人,转移15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50人次。救助贫困学生400人,其中大学生10人,高中生75人,中职学生315人。

(六)大力推进经济强镇工程

继续加大对市级中心镇、百强镇工程机遇,狠抓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市、县级中心镇和市级百强镇的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能源矿产、商贸服务和旅游业的发展,以产业兴镇、强镇,完善城镇功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到集镇办企业经商,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XX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00六年十一月 日

篇2: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

二00六年我县菜篮子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农村工作会议及菜篮子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发展蔬菜产业化实施无公害蔬菜工程为重点,积极响应县委

提出奋力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__的号召。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狠抓落实,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今年来主要工作做一总结和明年工作目标做一汇报。

一、二00六年工作总结

(一)蔬菜产销两旺,形势良好,蔬菜产业日益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6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加快调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全县菜篮子工作快速、协调发展。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8200公顷,蔬菜总产量达21万吨,产值2.3亿元,三项指标均比去年有所增长,大宗蔬菜产品产销两旺,平均价格同比增长23,亩均效益显著提高。(棚室蔬菜亩产值5500元,露地蔬菜亩产值3100元)。蔬菜市场供应充裕,市场供需两旺,节日蔬菜供求稳定、品种丰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蔬菜产业已越来越成为我县几个产区农民经济来源,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发展高效产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积极引导加大扶持高效农业产业,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从引进养殖白玉蜗牛到引进高产“金乡一号”大蒜试种,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提高蔬菜大棚种植面积。增加反季,延季蔬菜瓜果的产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蔬菜食品需求。三是技术结构日趋合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广泛用于蔬菜生产。科技种菜水平不断提高产量、产值和蔬菜质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无公害蔬菜工程实施进程加快,质量安全显著提高。

一是随着食品放心工程在我县的全面实施,为防止群众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造成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在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县财政拨专款购置仪器和设备,我县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系统和菜篮子工程信息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两个系统的建立基本达到省菜办的验收标准。通过技术培训,已有两名专业技术人员上岗,全天候检测全县主要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每周进行抽检三次,分别在颍城管仲农贸市场和颍河农贸市场及重点蔬菜生产区进行采样,每次抽取10个以上的蔬菜产品,重大假日,全面检测全面监督我县市场蔬菜农残状况。通过全年的化验检测结果,合格率达95以上,检测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为加快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进程,我办与有关蔬菜种植大镇(乡)联系,利用春秋两季进行培训全年送科技下乡6次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今年共开展技术培训主要有大蒜的栽培技术,大棚长季节西瓜的种植和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共三期,发放技术资料近千份,受训人员1000多人次,为提高服务质量,我办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为种植户排忧解难,受到了广大菜农的广泛好评。

三是落实组织建设,加强制度执行。积极配合全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工作,做为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根据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和目标要求,我办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落实到人,对应对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的制定细之又细,通过加快宣传无公害食品的力度和对市场重点蔬菜食品的检测密度,以及重大节日市场蔬菜的监测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市场院供应蔬菜食品万无一失,全年蔬菜市场供应平稳、有序,质量安全合格,价格适中,基本达到2006年工作目标。

(四)强化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一是着力培育专业协会,中介组织,进高蔬菜产品生产、销售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强市场服务,促进蔬菜产品有序流通。三是强化信息服务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利用菜篮子工程信息网采集编报、下载、发布生产销售信息和价格信息,引导菜农有序生产,流通。

(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练就一支业务精兵,努力打造一流的工作队伍。

篇3: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

全市散预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紧扣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主动适应新常态, 把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放在更重要位置, 奋力推进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科学发展, 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

主要工作目标: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500万吨, 比上年增长10%以上, 水泥散装率达到55%以上;专项资金继续保持增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有一家建成, 并完成试生产。为完成以上目标, 主要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加强对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提高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 保证预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质量。积极配合省散预办做好每年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抽检工作, 安排产品质量检测费预算,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2次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加强对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治理整顿和协调服务。理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与市场、管理部门的关系, 调整《宜春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方案》, 同时, 应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要从一切为了发展出发, 争取相关政策, 帮助解决部分企业的资质手续, 使之规范运作、合法经营。各县 (市) 散预办也应根据具体情况, 参照市本级做法, 对预拌混凝土行业加强监督管理, 同时, 提高服务企业意识, 让我市预拌混凝土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2015年是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通知》 (国发[1985]27号) 发布实施30周年, 要做好宣传庆祝活动。同时,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加强发展散装水泥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一是全力做好一年一度的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专题活动, 使发展散装水泥理念深入人心, 提高社会认知度。二是做好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网络宣传工作, 有条件的 (县) 市散预办应尽早开通自己的网站, 使宣传更快捷, 提高办事效率, 推进全市散预工作网站建设。三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站等媒体, 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大力宣传报道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人和事, 大力宣传发展散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的重要意义, 营造散预工作浓厚氛围。

三、推进预拌砂浆生产应用进程

加强对中心城区已开工建设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进度跟进和关注, 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 为企业尽早建成并完成试生产作出努力。同时, 对其他已批复兴办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 及时了解情况, 适时掌握动态, 积极促动投资主体加快进度, 争取年底前有新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落实建设用地并开工建设。计划组织相关企业和县 (市) 散预办外出学习考察预拌砂浆管理经验, 为推进我市预拌砂浆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为在我市范围内实现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目标做好铺垫。

四、强化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工作

专项资金是发展散预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 要严格贯彻执行《江西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江西省省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暂行办法》规定, 规范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返退和补助。一是要把好专项资金征收关, 严禁以任何名义减免、缓征专项资金。二是要把好专项资金返退关, 严禁违反规定返退专项资金。三是要把好专项资金使用关。要加大对散预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高补贴和补助比例, 做到专款专用。市本级争取每年对2~3个散预生产企业予以支持, 各县 (市) 也应适当拨出专款扶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落实国家、省、市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应用、科研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 提高投资主体和应用主体的积极性。

五、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

根据《关于加强宜春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的通知》等规定, 今后市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高效节能、清洁环保的混凝土搅拌站, 重点推广产品质量高、技术性能好、强度高、耐久性好的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对现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进行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要努力推动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工艺升级, 推进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终达到提质增效。要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申报清洁生产审核, 原则是成熟一家推荐一家。完成2014年已列入省清洁生产计划2家企业的准备工作, 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现场审核等前期工作, 并推荐专家组织评审, 力争一次评审过关。要加强企业内部实验室建设工作, 协助企业做好内部实验室验收工作, 同时, 要求生产企业积极应对, 提前做好准备, 力争一次送审过关。2015年, 再启动2~4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参加企业内部实验室、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六、开拓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市场

农村有广阔的散装水泥市场,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是实现水泥散装化很重要的环节。应结合农村经济条件和市场特点, 加强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宣传, 引导和支持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通过必要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 采取以水泥、预拌混凝土企业为龙头, 尝试建立乡 (镇) 、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等有效的推散模式, 把发展散装、使用散装的优越性转化为广大农村使用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充分调动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的积极性, 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在乡镇及村的推广使用。

七、严格依法行政推进全面“禁现”

贯彻落实《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和相关政策文件精神, 依法行政是必要保证。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重大国策, 我们要加强政策、法规、文件的宣传力度, 让相关当事人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具体内容。要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由市工信委牵头, 联合市发改委、市建设局等八部门签发的《关于加强宜春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的通知》已于今年1月发布实施, 文件对加强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有效推进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治理整顿工作,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市场行为管理和严格依法行政四个方面的工作, 确保治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要驱动推散、“禁现”工作“双轮”前进, 全面实现县级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八、重视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篇4: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

1为改善投资环境,保护辽宁省侨商和侨企的合法权益,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积极进行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认真分析研究如何通过立法,完善有关涉侨的法规,从而依法保护好侨咆的利益。

2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为盘锦市大洼县王家乡华桥村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研、协调和支持,帮助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就王家乡旅游发展规划与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并取得了支持。

3为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与“五侨”等部门联合在网上开办专题、发表文章等形式积极予以落实,收效显著,社会反映良好。

省政协——

1组织港澳侨委员赴国外考察投资环境。

2省政协领导率团出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就双方经贸合作进行了洽谈。还看望了港澳委员及海外华侨华人和华侨社团,介绍了辽宁实施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相关政策和目前的情况。

3省政协领导率团到香港和澳门访问,会见并看望了全国政协和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并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投资辽宁的意向。有关委员还到台湾进行了工作访问和文化交流,向他们介绍了辽宁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4为纪念辽宁省政协成立55周年,组织编写了《往事如金——港澳委员与辽宁20年真情回顾》一书。

5召开了省政协港澳台侨工作会议,各市政协交流了做好港澳台侨工作的经验。

省外(侨)办——

对外交往有声有色

加大对外交往与合作力度,大力宣传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重点推介了辽宁的产业优势和巨大商机,全力推进主题概念和产业集群招商,促进了一些重大项目签约和落地。

礼宾接待成果斐然

去年,精心安排接待副部级以上团组77批以及一批国家的政要和世界500强企业家,并在经贸、教育、议会交往等多领域友好合作达成共识。

友好城市交流火热

去年,新增一对友好城市(沈阳市与俄罗斯乌法市),另有两对友城待批,全省友好城市已达84对,在全国居于前列。其中,辽宁省有5对友好城市获全国友协表彰。

去年6月,辽宁省与法国奥弗涅大区共同参加了“第三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大会期间,辽宁省与奥弗涅大区共同主持了“合作方法”论坛,并召开了“辽宁组合”会议。辽宁省与奥弗涅大区共同获得了法国外交部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一届中法地方合作成就奖。”

围绕大局优势服务

承办了“2010东北亚发展论珐”。

举办了辽宁一拉脱维亚友好交流与合作论坛。

通过对外友好交流渠道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引资引智再上台阶

去年,省外(侨)办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海外侨团,并为他们考察、投资兴业和项目合作提供了周到服务。有27个国家参加的第五届世界社团联谊大会代表团来辽宁省访问。7月,省外(侨)办与本溪市共同举办了医药产业侨商投资洽谈会,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侨领、国内80多家企业代表参会。洽谈会达成合作项目116个,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额79亿元。

去年举行的“辽宁海外学子创业周”是辽宁省多年来人才引进的品牌活动,已升为国家级“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期间,来自海外1605名留学人才、41家海外华人团体参加了本届创业周活动。在省外(侨)办的举荐下,加拿大海归刘博伟的中加农业中心团队获得了国侨办重点扶持团队称号,目前,已在沈阳、阜新、朝阳、铁岭、盘锦等五个城市建立了生产基地。

依法维护归侨权益

结合侨法颁布20周年,省外(侨)办深入开展了侨法宣传工作,注重发挥“五侨”联动机制作用,研究制定“五侨联动”方案,并在鞍山、锦州、营口和辽阳四市的社区设立了“侨法宣传角”,开展侨法的巡讲、培训、法律咨询等活动。

帮扶困难归侨生活

篇5: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浙江省某高校,抽取该校2003至2006年大学新生共6 741名进行调查,其中男生2 909名,女生3 832名。

1.2 方法

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和《检测细则》的要求,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学生裸眼视力,左、右眼分别记录。以视力≥5.0为正常,<5.0为视力不良,其中4.9为轻度视力不良,4.6~4.8为中度视力不良,≤4.5为重度视力不良。单眼视力不良者归入视力不良人数统计,双眼视力不良者以较差的眼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视力不良率2006年为79.02%,2005年为77.75%,2004年为76.04%,2003年为7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P<0.01);男生视力不良率为75.35%,女生视力不良率为7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P<0.0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视力不良程度构成情况

视力不良以重度为主(84.97 %),各年份男生和女生视力不良程度构成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2003-2006年浙江省某高校新生的视力检测结果表明,该校学生视力不良率较高,其中男、女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高达75.35%和78.42%。近视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多项实验与大量的临床调查证实,视力不良的发生和发展有诸多原因,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仍起主要作用[1,2,3]。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眼睛过度疲劳,睡眠少,户外活动少,不合理的饮食及偏食,长时间的上网、看电视等,均对视力不良的发生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应引起家庭、学校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笔者建议:(1)各级各类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课外作业,加强学生体育锻炼;(2)重视健康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科学用眼的良好习惯,掌握必需的护眼技能;(3)避免长时间看电视、上网使眼球充血,眼压升高,导致视力疲劳;(4)改善学习环境,保障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5)平衡膳食,合理安排生活,特别对青年大学生,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注意补充微量元素;(6)采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齐抓共管,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5],做到未病先防,重点做好视力保护,预防视力不良,进而达到降低学生视力不良尤其是重度视力不良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视力,低,患病率,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颖,张海.大学生视力低下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5,16(2):139-140.

[2]宋宏伟,刘吉山,靳少锋,等.洛阳684名高三学生视力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广西预防医学,2000,6(1):27-29.

[3]徐静静.大学新生视力调查.四川医学,2000,21(6):549-550.

[4]陈霞.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医务监督与自我保健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66-267.

篇6:2007年栏目调整征求意见表

调整方式一:改变原有栏目名称。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更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方式二:改变原有栏目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板块。内容可调整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方式三:删除原有栏目。

删除__________栏目,删除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方式四:增设新栏目。

增设_____________栏目,增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增设栏目的具体做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身份:教师□ 学生□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 编: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

篇7: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自2007—2011年环江县高一新生视力检查结果。

1.2 调查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按《全国中小学生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 统一对高一新生进行远视力检查, 以5 m为标准检查距离, 5.0一行与被检者的眼睛等高。先右眼后左眼, 单眼交替进行检查。诊断标准:双眼裸眼视力≥5.0为正常, 裸眼视力<5.0为视力不良。视力不良程度划分为轻度 (4.9) 、中度 (4.6~4.8) 、重度 (≤4.5) 。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和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年度高一新生视力不良情况分析

2007—2011年间环江县高一新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78.70%、79.49%、79.57%、82.78%、84.84%, 各年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18, P<0.01) 。不同年度重度和中度视力不良所占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3.73, 3.14, 均P>0.05) ;轻度视力不良人数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47, P<0.01) 。见表1。

2.2 不同性别高一新生视力不良率比较

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 (86.77%) 高于男生 (74.12%) 。经统计学处理, 男女生之间视力不良检出率和视力不良程度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124.37, 31.78, 均P<0.01) 。见表2。

2.3 不同生源高一新生视力不良率比较

根据新生来源不同, 分为城区和乡镇两类。城区生源的新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3.68%, 明显高于乡镇新生的78.33% (χ2=22.25, P<0.01) ;不同生源的高一新生视力不良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4, P>0.05) 。见表3。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发现, 首先, 环江县2007—2011年高一新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者, 占绝大部分;其次, 女生视力不良率和不良程度显著高于男生;再其次, 城区生源的学生视力不良率明显高于农村生源的学生, 这与近年来国内有关的报道一致[2,3,4,5]。根据《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 (教体艺[2008]7号) 的文件精神, 近几年来, 社会、教育、卫生、家庭等相关部门对学生的近视眼防治加强了宣传和教育、普查等工作, 但收效不大, 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各中小学校紧抓升学率,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 超时看电视、文学读物、上网和玩游戏等电子产品, 以致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导致。

该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 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学生是全县招考的生源, 调查结果表明, 2007—2011年高一新生中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74.12%和86.77%, 与2005年我国16~18岁城市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75.5%、84.4%[6]接近, 不同生源的高一新生视力不良程度构成无差异, 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近年来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建设有关, 使得城区和乡镇的差距越来越小。女生视力不良率高于男生, 这与男生好动, 女生好静, 近距离用眼时间较男生长;女生进入青春期比男生早, 喜吃零食, 营养不均衡等因素有关[7]。影响学生视力不良的原因除遗传、环境因素联合发挥作用外, 还与体质健康因素有关:①体质弱、健康状况差、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这些个体眼球壁发育不良, 韧性不足, 易致眼轴变长。②青春期突增阶段是近视程度加重的关键期;性发育越早的青少年, 近视发展越快。③食物过度精细, 喜吃甜食, 缺乏钙、维生素A和D, 锌、铁、硒等微量元素[1]。有研究表明, 营养越好, 视力不良率越低[8]。

针对目前环江县高一新生视力不良现状, 我们认为, 学生视力不良应以预防为主, 采取综合措施:①将预防近视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定期检查视力, 及早发现近视和正确矫治;减少作业量;严格保障体育课、课间操、课外锻炼时间和质量;改善教学设施, 使其符合卫生标准;课本的纸张和印刷应规范;②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和读写习惯;③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④认真做好眼保健操;⑤加强围生期保健, 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⑥合理膳食, 学生应增加富含维生素A、D、B2等食物。

当前, 我国中小学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重视和加强“防近”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降低视力不良的患病率。

摘要:目的 了解环江县高一新生视力不良变化状况及发展规律, 探讨导致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2007—2011年环江县高一新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 对学生视力进行分析。结果 视力不良检出率最低为2007年的78.70%, 后逐渐上升, 最高为2011年的84.84% (P<0.01) 。5年来, 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男生 (P<0.01) ;男女生视力不良程度构成有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城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显著高于乡镇学生 (P<0.01) 。结论 环江县高一新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 需要教育、卫生、学校、家庭等各部门的共同协作, 采取有效措施, 做好视力不良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视力不良,患病率,高一新生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严惠玲.1995—2005年广西城市汉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8, 34 (2) :61-62.

[3]张玉兰, 胡喜梅, 董冠生, 等.洛阳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变化规律及预防对策[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 (1) :52-54.

[4]王爱丽, 齐元华, 王凯, 等.沂蒙山区中学生视力不低下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 (2) :142-143.

[5]陈容, 张迪, 谭颖惠, 等.沈阳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3) :78-81.

[6]季成叶.中国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的动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8) :677-680.

[7]石一宁, 方严.在校学生 (7~18岁) 近视眼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 2006, 14 (1) :78-81.

篇8:扎实做好2007年经济运行工作

一、以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为目标,认真做好煤电油运等运行保障要素协调

目前,煤电油运和一些重要原材料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但是,受运力制约、电网负荷峰谷差拉大、安全生产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的紧张问题仍然存在。要继续搞好煤电油运供需形势的监测分析,加大对重要行业、重点地区和关键时段运行情况的动态跟踪,充分发挥经济运行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运行调节,保障有序供应,为党的“十七大”召开提供良好环境。

切实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在完成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的基础上,要重点督促煤炭供需双方强化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数量和质量组织供应,提高合同兑现率。在统筹兼顾前提下,重点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和冬季供暖两个消费高峰季节、华东和华中等主要消费地区的煤炭供应保障。与此同时,巩固和发展煤炭订货改革成果,加快推动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的各项工作。

加强电力运行调节。今年的电力运行调节应着力做好保证电力供应和优化电力供应两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并完善好电力应急预案,重点保证迎峰度夏度冬、“十七大”召开以及重要节假日期间电力的正常供应。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的地区要按照在平衡中强化节约、在节约中优化平衡的要求,科学制定电力供需平衡方案,通过实施替代发电等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水电、核电以及大型高效火电机组的设备利用小时,积极促进节能减排。一些电力供需仍存在季节性、时段性紧张的地区,要继续按照“有保有限”的原则,编制并实施好有序用电方案,确保居民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枢纽等重点单位的用电不受影响。几个容易遭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要编制并演练好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预防和应对台风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的有效供应。根据区域、行业季节需求特点,协调好天然气、成品油供应。为做好全年油气供应工作,进一步加强总量平衡和调控,加大对重点地区、敏感品种的资源布局及调运衔接。协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挖掘潜力,增加生产供应。严格控制成品油特别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出口。严禁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工业项目违规建设和投用。重点协调好北京市天然气供应,确保奥运设施试运行需要。明确天然气保供序位,确保城市居民、公共事业等用气。

搞好交通运输协调。针对各种运输方式供需状况,制定和完善政策,鼓励使用水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发挥综合运输网络的作用。加强运输协调,确保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对东北进关物资和运输紧张地区,尽可能利用不同的运输方式。

二、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要紧紧结合经济运行工作职能和特点,立足行业、地区实际情况,把握经济运行工作的重点领域,抓住节能降耗减排的关键环节,对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做出总体安排。在能源领域,要积极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强化需求侧管理工作;在原材料领域,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在加工工业领域,积极推广应用节能节材技术,培育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降低物流损耗。

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方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完善既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又能体现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要求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将有限资源、运力优先向循环经济、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减排搞得好的领域和企业倾斜。支持煤矿优化用户结构,支持用户优化资源结构。加强供用电分析协调,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产品生产严格控制其用电需求。

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要把需求侧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需求侧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今年,在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选择一批用电大户,推动实施变频改造、冰水蓄能、负荷管理等项目,大力推广先进节电、移峰技术,努力促进电力负荷特性的优化和电能使用效率的提高。针对天然气供应整体偏紧的趋势,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推动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制定。根据季节特点统筹安排资源,各地要制订天然气供应序位表,做到有序供用气。

加大淘汰落后工作力度。淘汰落后既是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继续完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准入管理。对已经发布的行业准入条件,要抓好落实。在制修订重点行业市场准入条件中,突出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对准入门槛偏低的,要修订提高,已有先进标准的,要加大实施力度。要按照行业准入条件,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各地要做好本地区企业准入管理的初审和日常监管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规定程序对申请准入公告的企业组织复核,经公示后适时公告符合准入条件企业名单。强化准入,层层把关。

搞好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广。在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要注重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推广应用新的节能技术和产品。电力行业,通过替代发电,优化发电生产组织,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铝行业,推广不停电条件下停开槽技术、烟气净化系统的应用,提高电解铝液直接铸轧比例和铝加工材综合成品率。铜冶炼、铅锌冶炼行业,采用富氧熔炼、大型沸腾焙烧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作,配合双转双吸制酸等工艺,结合余热发电,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水泥行业,鼓励对新型干法窑系统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科学处理和利用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生产水泥。机电行业,继续在中小电机行业推动用冷轧硅钢片代替高耗能的热轧硅钢片,搞好“以冷代热”的有关协调工作,加大高效、节能、低噪音电机推广应用;推广非晶材料生产配电变压器,引导和支持使用新材料制造节能型变压器。纺织行业,重点推动节能节水新技术及废水深度治理回用技术、苎麻生物脱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聚酯弃片及废旧纤维的回收利用。

三、搞好现代物流和品牌建设,推进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对全国现代物流工作的综合协调。二是从解决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按照《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继续推进有关政策的落实。在总结前两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工作。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互相融合、联动发展。四是加强物流基础工作,继续推进省市物流统计和物流标准化工作。

稳步推进品牌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我国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和试点,支持公共品牌的创建活动。选择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电子通信、机械设备、医药化工、建筑材料、交通物流、商贸餐饮、旅游观光和特色农业等十大领域,实施自主品牌建设重点工程,今年重点研究制定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指导意见。

四、加强监测分析,继续完善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和信息发布制度

要继续把监测分析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这是做好经济运行各方面工作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宏观情况,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另一方面,要密切跟踪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情况,包括重点产品国内外供求形势的变化和重点地区市场供应情况。做好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跟踪分析,及时掌握结构调整进展情况,重点关注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坚持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的制度,以便尽早进行研究和组织协调。

加强监测分析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监测网络体系。我委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网络系统恢复启用项目已经正式立项,并进入实施阶段,争取年内投入运行。总体架构是,建立以部门、协会为依托的行业经济运行信息调度系统,以省市、中心城市和县市经济运行部门为基础的地方经济运行信息调度系统,以国家统计局大中型企业联网直报系统为支撑、以企业为对象的信息快速反映系统,基本形成覆盖行业、地方和企业的经济运行监测网络体系。通过系统建设,有效利用统计、交通运输、海关等有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联合会)的信息资源,及时收集和反馈地方经济运行情况,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的第一手信息、第一手情况。各地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地方经济运行监测网络系统。

要把建立健全分析例会制度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抓好。认真做好月度、季度分析,根据各地实际,逐步形成季度部门、协会分析例会制度。继续坚持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创新信息发布形式,丰富发布内容,调整发布频次,进一步发挥信息发布对经济运行的引导作用。

五、切实加强应急保障工作,统筹做好各项工作

应急保障工作要把重点放在预案管理和体系建设方面。结合“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推进应急物资保障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应急物资资源调查与分类工作,编制重要应急物资目录,确定应急物资能力储备的品种和规模;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及配送项目建议。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统筹兼顾好经济运行各项工作。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需重点产品的正常生产,协调解决好影响企业生产的突出问题,确保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进度。组织好《糖业管理条例》、《促进酒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制定,维护好蔗农的利益,加强糖精限产限销工作。推进纺织等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医药储备管理,组织编制2007年度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计划,开展中药材扶持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

上一篇:上市公司持有自己股票下一篇: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