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2024-05-22

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共9篇)

篇1: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考试的现状,从考前、考中和考后三个环节入手,探讨科学有效的做好考试管理工作的办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考试 考试管理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1-01

前言: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考试的公开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些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不是找老师拉关系就是在考试中作弊。高校要建设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实际水平。考试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树立良好的考风。没有良好的考风就没有良好的学风。所以,高校要通过完善考试管理,加强学校的考风建设。

一、考前准备要充分,奠定考试管理工作基础

考试管理工作的完善需要高校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需要制订一套明确、全面、详细的考试管理依据。明确的提出在考试中哪些行为是必须要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必须要遵守的,并使学生明白相关的处罚措施,明令禁止考试作弊的行为。在考试中监考人员要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考试工作顺利进行。其次,要召开考前动员大会,端正考风。在考试中学生是作弊的主体,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渗透诚信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杜绝作弊。只有尽早的,持续的引导学生,才能够在正式的考试中杜绝作弊。此外,要组织学生系统的学习学校的考试管理规定,让学生明白考试管理的办法,减少考试作弊的现象。要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诚信考试的宣传活动,在宣传中明确指出考试作弊或者是违反规定的惩罚办法,让学生增强自律意识。第三,要对监考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增强监考人员的责任心。创建一支有责任感和公平公正的监考队伍,让每一位监考人员了解考试的管理规定,并在监考中注意考试细节,以及一些考场的突发事件和注意事项。

二、考中做好管理工作,保证考试有效进行

做好考试中间的管理工作,是保证考试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也是考试管理制度的实践环节。因此,在完善考试管理时要重点研究考试中的情况,有效地进行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把好监考关。监考是一件和严肃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责任。监考人员要有责任心,关注到考试的每一个细节。管理部门或者是教学秘书要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流程,把握考试的步骤,是监考工作有序的进行。监考人员要做好考前的通知工作,利用考场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地拉开考生之间的距离,让考生自己自由的发挥,同时要维护好考场的秩序,为考生营造安静的答题环境。其次,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避免考生的作弊行为。考试内容应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的学生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概念和原理。要改革考试的形式,考试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测评,不能够一味地只注重考试的成绩。同时相邻座位上的同学要发内容不同的试卷。此外,还要改革考试的成绩系统,不能够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只用一张试卷来衡量,而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做综合性的测评。最后,要改革监考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这就需要教师要变革传统的监考方式,在一些大型的考试中要使用屏蔽信号的工具,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

三、考后科学评价,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考试后的评价工作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是阅卷环节,阅卷是考后的重要工作,在阅卷时,教师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公平的进行,同专业的卷子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老师共同阅卷。其次,要进行试卷分析,试卷分析要对学生的成绩、试题难度和试题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将相关的信息整理归纳,在下次的教学中尽量的改进。再次,要对试卷进行抽查,保证试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在试卷全部归档后,教学质量监督部门要组织开展适当的试卷抽查工作,对试卷的难度和广度以及题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核定,确保试卷评价的公平。最后,要求教师进行考后反思,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的总结,使下次的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提升教学的质量。做好考后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成绩中看出自己欠缺的地方,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迎头赶上,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能够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考试管理工作的完善需要从制度、实践上创新,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探索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以考试促进学风的建设,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凤花.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应解决的两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5,02:56-58.[2]沙尘恩,张栋峰.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30-32.[3]宫小明.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0,10:101-102+105.[4]刘奕瑟.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8:112-113.作者简介:

刘栋,1979年10月生,男,河南济源人,讲师,硕士,新乡医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篇2: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以及身体素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体检方式,标准等等因素的制约和新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学校卫生工作者不得不改进完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的方法。

关键词:完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随着时代的推移,医疗技术,农业技术,食品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已经使人类的健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带来的身体健康数据的横向及纵向变化,还有一些曾经不被考虑的身体指标现在已经开始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这些变化应当引起从事学校卫生工作人员的注意,学校卫生工作人员,肩负着祖国未来的身体健康状况理应在方法学上与时俱进,学习研究国家新颁布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并完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一、根据新《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改变现有的体检人员组成2008年6月27日,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下面简称《办法》)的通知。根据《办法》中对机构的规定为具有法人资格、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由政府举办的公立性医疗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能独立开展学生健康检查工作;能对学生健康检查状况进行个体和群体评价、分析、反馈,并提出健康指导建议;有独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足够的学生健康检查场所、工作条件和必备的合格的医疗检查设备与检验仪器;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在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这就使得各地曾经广泛使用的疾病防控中心体检的格式发生了变化,因为一些级别的公立医院也具备了为中小学生体检的资质。医院的医疗人员专业水平普遍优于疾病防控中心,且具备疾病防控中心不具备的口腔,耳鼻喉科的检查人员。但是优于让学生大规模到医院体检将为医院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而且一些低年级学生的到达体检医院的安全问题也将成为隐患。因此在新规定的颁布下医院应与疾病防控中心加强联系与合作。医院为疾病防控中心医护人员提供培训或在体检时派出相应医护人员协助体检,提高体检检查人员队伍的素质。确保中小学生通过体检检查出疾病、预防疾病。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

二、通过调查对比完善检查项目,统一全国检查项目标准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原有的检查项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应当结合国外体检的经验增设项目。

(一)在一份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中小学生体检机构的110名专业体检人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国外体检中经常询问的药物过敏史、伤害、性发育(男性是否遗精;女性是否月经初潮)和近期心理障碍(疾病)等项目询问率均低于20%,而男性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发育的检查率也普遍很低,分别为18.6%和

15.7%。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青少年性早熟问题日益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增加这类项目是必要的,还有近年来中小学生频繁爆出心理健康问题在体检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地区对近视力是不检查的,而且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色觉等项目部分地区未开展检查,这对中小学生的传染性眼病的防控和学习生活极为不利,应注意完善。而在口腔检查中对牙周疾病的检查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盲点,而牙周疾病恰恰是影响青少年正常发育的口腔常见疾病,且发病率逐年提高;

(三)美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的学校健康记录要求将问诊项目作为第一项目来进行询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体检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对过往病史、近期发热史、近期感冒史、近期身体其他症状进行问诊,但在学生体检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几乎没有工作人员询问。然而这些近期病史极有可能影响正常体检结果。我们的体检工作者往往忽略这种问题是对中小学生健康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通过以上几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体检还停留在传统项目的检查上,需根据调查数据加以改进完善,且暂无一套硬性标准规定体检项目,使得体检项目出现了地域性及城乡差异,需要加强统一管理。

三、对学生体检结果评价规范,并要求及时获取内容反馈

现行体检检查单中的体检结果评价过于简单,对学生健康的指导和疾病的防范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体检结果存在问题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的学生也未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体检单位,体检单位无法进一步掌握学生健康情况的真实性。而在国外,体检结果评价受到高度、广泛的重视,如美国儿科学会推荐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中小学生体检健康评价,并有评价指南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因此要从内容、方法和标准等诸多方面规范体检结果评价,建立双向反馈的体检结果制度,以充分发挥体检结果的健康指导和疾病防控功能。这也可以帮助体检工作者根据情况对体检项目的及时改变起到参考作用。

四、依据地区经济情况制定不同地区学生体检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体检费用由政府承担

负责体检的单位应严格参照医疗机构服务内容及标准收取体检费。不得私自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收费过高造成逃避体检现象,收费过低势必减少体检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体检费用基本都由学生承担。调查对象反映,教育及卫生行政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明显不足,有待提高。要求学生体检经费有地方财政支出的呼声极高。可喜的是,《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现已规定学校公用经费开支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检费用的保障,学生健康体检经费管理(拨付)办法由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共同制定。而政府除了承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体检费用外还应加大投入。为体检工作者定期培训,已应对随时出现的新型传染病,为体检机构采购先进设备提高体检机构检查效率缩短检查周期。如有条件的地区采买体检车辆已解决偏远地区体检难的问题。

五、结语

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要人群,青少年的健康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亡。而中小学生的体检正是了解这一群体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体检工作体系及方法才能长期有效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确保中小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3: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1. 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考试管理工作水平对于教学机构与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有直接影响。但是, 高校在考试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 我们就来对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1 考风考纪松垮

在大学的考试活动当中, 舞弊已经成为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高校的考试作弊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与升级。在高校当中, 有一些学生没有找到学习的目标与动力,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没有投入充足的精力, 在考试时抱有较强的侥幸心理。另外, 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去争取奖学金或者其它一些荣誉, 不惜进行舞弊。每一个学校在进行考试之前都会让学生签一份诚信书, 但是这对于学生的约束力是极小的。另外, 高校中的考试监考人员, 对于学生的考试行为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与规范, 使得打电话、发短信的行为多次出现在考试场中。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与他人聊天或者出入教室, 给学生进行作弊提供了机会。还有一些教师被学生提前打过了招呼, 为了满足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需求, 为学生开小灶, 争一只眼闭一只眼, 使高校的考风考纪水平下降。

1.2 命题与阅卷行为不规范

命题对于考试目的能否实现有直接作用, 但是, 许多高校将考试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分离。其原因可以有是专业教师的素质不足, 也可能是考卷的审核工作不严谨。在一些学校, 某一个学科的任课教师不仅要进行命题, 还要对自己的命题进行审核, 这就使得命题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所出的试卷具有极大的主观性, 考试的范围与难度都不具有科学性。从阅卷行为来看, 有的教师为了方便, 经常让学生替其进行阅卷, 还有教师为了减少工作量, 随便给学生成绩, 对学生的考试成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审核。命题与阅卷行为的不规范使得考试管理工作质量很难提高。

2. 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面对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 采取具有实效的应对对策提高考试管理工作水平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 我们就来对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

2.1 加强考前教育与准备工作力度

从考前教育来讲, 在进行考试之前, 学校一定要开展学生诚信教育活动, 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考试氛围。特别是在大一新生入学之纪, 要明确告诉学生考试中应当遵守的各项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惩罚措施。考试之前, 要开全体学生动员大会, 明确提出公平公正考试原则的重要性。

从监考人员来讲, 学校要加大对监考人员的培训力度。要使监考人员明确自己在考试活动中的责任与义务, 加强工作责任心, 严明监考人员纪律, 将考试监督责任落实到第一位监考人员身心。在考试之前, 要召开监考人员动员大会, 清晰监考流程, 熟悉舞弊学生处理规则。

从考场的布置来讲, 要严格考场的管理。在考试之前, 要对考场进行封闭处理, 在考试前半小时才允许学生进入。另外, 要在考场内部安装信号屏蔽器, 杜绝学生利用手机等其它设备进行作弊。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作弊可能。

2.2 加强考试命题与阅卷管理

从考试命题工作来讲, 应当将教学与考试进行分离。命题要对紧扣教学大纲为标准, 将授课的专业教师与命题进行分享, 提高教师的科学度。要大力提高命题的开放性, 不可以给考前突击学生太大的希望, 减少侥幸心理的存在。要大力提高命题的应用性, 以考试来促进学生实践意识的建立起增强。

从阅卷工作来讲, 要对阅卷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每一个专业的阅卷要设置一个专门的小组, 组长负责领导与安排专业内的阅卷工作。分配的试卷要随机抽取, 每一个教师负责一个题目, 进行流水阅卷, 减少阅卷教师徇私舞弊的机会。在阅卷之后, 每一个试卷的分数都要进行二次审核, 避免出现错误。

结语

综上所述, 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 可以促使学生投入到日常学习过程当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希望更大高校重视考试管理工作, 正确分析现存问题, 加强考试管理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倩.高校考试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 (03) .

[2].邓汉慧, 曾键年.试论高等学校考试改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04) .

篇4: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考试 考试管理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1-01

前言: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考试的公开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些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不是找老师拉关系就是在考试中作弊。高校要建设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实际水平。考试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树立良好的考风。没有良好的考风就没有良好的学风。所以,高校要通过完善考试管理,加强学校的考风建设。

一、考前准备要充分,奠定考试管理工作基础

考试管理工作的完善需要高校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需要制订一套明确、全面、详细的考试管理依据。明确的提出在考试中哪些行为是必须要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必须要遵守的,并使学生明白相关的处罚措施,明令禁止考试作弊的行为。在考试中监考人员要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考试工作顺利进行。其次,要召开考前动员大会,端正考风。在考试中学生是作弊的主体,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渗透诚信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杜绝作弊。只有尽早的,持续的引导学生,才能够在正式的考试中杜绝作弊。此外,要组织学生系统的学习学校的考试管理规定,让学生明白考试管理的办法,减少考试作弊的现象。要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诚信考试的宣传活动,在宣传中明确指出考试作弊或者是违反规定的惩罚办法,让学生增强自律意识。第三,要对监考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增强监考人员的责任心。创建一支有责任感和公平公正的监考队伍,让每一位监考人员了解考试的管理规定,并在监考中注意考试细节,以及一些考场的突发事件和注意事项。

二、考中做好管理工作,保证考试有效进行

做好考试中间的管理工作,是保证考试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也是考试管理制度的实践环节。因此,在完善考试管理时要重点研究考试中的情况,有效地进行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把好监考关。监考是一件和严肃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责任。监考人员要有责任心,关注到考试的每一个细节。管理部门或者是教学秘书要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流程,把握考试的步骤,是监考工作有序的进行。监考人员要做好考前的通知工作,利用考场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地拉开考生之间的距离,让考生自己自由的发挥,同时要维护好考场的秩序,为考生营造安静的答题环境。其次,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避免考生的作弊行为。考试内容应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的学生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概念和原理。要改革考试的形式,考试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测评,不能够一味地只注重考试的成绩。同时相邻座位上的同学要发内容不同的试卷。此外,还要改革考试的成绩系统,不能够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只用一张试卷来衡量,而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做综合性的测评。最后,要改革监考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这就需要教师要变革传统的监考方式,在一些大型的考试中要使用屏蔽信号的工具,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

三、考后科学评价,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考试后的评价工作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是阅卷环节,阅卷是考后的重要工作,在阅卷时,教师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公平的进行,同专业的卷子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老师共同阅卷。其次,要进行试卷分析,试卷分析要对学生的成绩、试题难度和试题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将相关的信息整理归纳,在下次的教学中尽量的改进。再次,要对试卷进行抽查,保证试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在试卷全部归档后,教学质量监督部门要组织开展适当的试卷抽查工作,对试卷的难度和广度以及题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核定,确保试卷评价的公平。最后,要求教师进行考后反思,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的总结,使下次的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提升教学的质量。做好考后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成绩中看出自己欠缺的地方,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迎头赶上,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能够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考试管理工作的完善需要从制度、实践上创新,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探索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以考试促进学风的建设,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凤花.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应解决的两个问题[J]. 高教论坛,2005,02:56-58.

[2]沙尘恩,张栋峰. 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3:30-32.

[3]宫小明.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0,10:101-102+105.

[4]刘奕瑟. 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8:112-113.

作者简介:

篇5: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正逐步向前推进,旧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正逐步被打破,为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正常与稳定,建立和完善高校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已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高效的后勤资源保障体系、充足的后勤经费保障体系、完备的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新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之举。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

高校后勤保障,首先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为前提。管理是组织行为过程中的一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的有效的行使。后勤服务管理是一种旨在对与学校规范分离、并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服务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并由此确定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价值的一种行为。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的体制和责权利高度一致基础上的。

1、制度要求——明确的甲乙方体制。高校后勤原有的体制是单方的服务管理模式,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这种单方的体制一分为二。在这种管理体制中,甲方是唯一的、不变的,乙方是多个的、可变的。学校作为甲方,将永远履行甲方管理、监督的责任与权利。而乙方是多主体的,它既可能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一个或多个后勤服务中心),也可能是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乙方同样也是可变的,这一时期可能是这样一些主体,那个时期可能是那样一些主体。甲乙双方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彼此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螺旋式的向前发展,从而步入一种管理体制不断完备和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2、体制支撑——对等的职责、权利、义务。构筑或者说支撑甲乙方管理体制的是双方责权利的对等和统一。在这种管理体制当中,甲乙双方有各自的职责。甲方要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后勤服务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行使指导、监督、管理的职能,发挥参谋、协调、服务的作用,确保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协调、高效地运转。乙方要自觉接受甲方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检查、指导,转换服务和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服务经营措施,不断地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正常与稳定。与此同时,甲乙双方还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甲方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规划、规划、项目计划,并按照后勤保障经费预算,根据乙方完成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及时支付服务经费,还要代表学校就有关重大问题协调乙方与相关单位、部门的关系等。乙方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规定的人事权、内部职工收入分配权、奖惩权,还有同等条件下承接学校后勤保障服务项目的优先权,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并将服务获益的15%用于再生产以增加保障能力等等。

新的后勤服务管理体制,蕴涵着新的后勤保障体系中的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这种新的模式与机制体现着管理的科学要求与市场的价值驱动。只有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明确甲乙双方各自的责权利及相关关系,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各司其职地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工作局面,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新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二、建立高效的后勤资源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保障,还要以物质资源保障为基础。高校后勤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及相关活动正常进行和师生生活保障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办学规模评估的重要的价值法码,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后勤资源整体剥离的要求,也要考虑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1、重组资源——资产效益最大化原则。高校后勤资源整体剥离,并不是高校不需要这些资源,恰恰相反,它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整体剥离的深刻内涵,除了考虑分离人员的生产资料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重组这部分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如何重组资源?根据国家关于“管人、管事、管物,一管到底”的国有资产管理新原则,高校后勤资源可重组为:(1)租赁性资产。即学校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租赁给后勤服务实体使用的资产。学校对这部分资产如何收取资产占用费(租金),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不宜寻求统一的模式和标准。(2)托管性资产。指学校以物业管理的形式委托后勤服务实体管理的资产。这部分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均归学校,学校向承担物业管理服务的后勤服务实体支付运行费用和托管费用。(3)经营性资产。指那些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由学校委托后勤服务实体经营的资产。这部分资产与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太紧密,具有较强的经营服务功能。根据功能划分,学校和后勤服务实体按照市场规律,租赁、管理和经营这些资产,可以极大地提高后勤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后勤资源的市场化管理成为现实,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可能。

2、界定产权——突破改革的“瓶颈”误区。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中,后勤资源的产权问题一度成为改革突破的“瓶颈”因素,但从实践的结果看,这种产权“瓶颈”论已成为误区。因为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租赁性、托管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资产(指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组建的学校企业资产),其核心是资

产的产权仍是学校的。这种划分方式,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并不矛盾。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后勤服务要不断满足学校日益发展的需求,重点是学生生活设施的需求,而后勤资源的产权的问题并不是制约学校发展、必须亟待解决的瓶颈因素;另一方面,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中,因学校规模扩大而采取社会化方式建设的生活设施(学生公寓及食堂),也是以给开发商一定的回报期后,学校拥有全部产权的这种运作方式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有利于贯彻学校“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因此,突破瓶颈误区,明确后勤资源学校所有,更有利于学校及后勤服务实体集中精力搞好学校的建设发展和后勤保障服务。

当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服务实体也需要逐渐打造成经得起风浪,服务水平、经营能力不断提高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将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与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企业共同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学校按股份享有相应的权益。或者为避免产权的困惑,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管理者、职工,全部以现金的形式,入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建立充足的后勤经费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保障还必须以经费保障为支撑。正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不要后勤资源一样,学校的改革发展仍然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经费。所不同的是,那种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后勤保障经费体制将被更高效、更科学的经费体制所代替,从而形成一种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经费保障体系。

1、经费新体制——拨改付。高校后勤保障经费的拨改付,是指原有维持高校后勤保障运行的经费由按计划拨款改为按市场方式,对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的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企业)支付服务费用的一种经济行为。拨改付在运行方式上是以后勤保障服务的性质相区别的。后勤保障服务在性质上分为三类:

(1)物业管理类。指学校维持教学、行政运行必须的后勤保障事务,包括教学科研等房屋管理、学校建设的学生公寓管理、校园绿化、卫生管理、修缮、水电气、安全、节能管理等。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承担的物业管理,都要签署经济合同,实行单项结算。(2)公共事业类。如幼儿园、校医院、居委会等单位的管理。这些单位在没有交由社会事业单位兴办或实现自养前,主要依靠面向公众服务收取费用,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定,学校给予适当经费补贴。(3)经营服务类。如餐饮、住宿、运输、旅游、通讯、印刷、商贸、场馆租赁、建筑安装、驾驶员培训等。经营服务单位对学校服务价格主要按成本加微利的原则确定,对外服务价格接受物价部门管理。学校将根据这三类不同性质的服务,支付不同的费用。拨改付的实施,凸现出后勤保障成本与效益的内在关系,也标志着后勤保障经费体系的市场化机制的建立。

2、经费的市场规则——收支两条线。后勤保障经费的运行模式是与后勤管理体制、后勤资源的重组密切相关的。甲乙方的管理体制,决定了经费拨改付与服务收费的双向互动,重组的后勤资源要求高效的价值回报。一方面,后勤服务实体依托学校服务性资产提供服务,学校要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支付服务费用;另一方面,后勤服务实体利用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功能产生收益,学校则按优资(资产)优价收取资产使用费。这两方面是对等的主体关系。既不能搞优质低价,也不能搞低质高价;既要体现服务的价值,学校按市场规则付钱,又要体现资产价值,学校也按市场规则收钱。这种收支分明,既符合现代财政管理要求,也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后勤资源与后勤保障经费的相互关系,还使服务性的后勤服务实体通过这种优质优价的方式自养、壮大,并不断向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也使经营性后勤服务实体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走市场化、科学化之路。

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其实质是由传统的学校行政拨款制度改为以契约方式确定下来的服务收费制,以形成市场趋动、有序竞争的后勤服务新机制。建立合理的后勤保障经费体系,科学地制定后勤服务结算方案,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改善后勤服务质量,也有利于逐步形成专业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实体。

四、建立完备的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

高校后勤保障最终还要以考核评估为检测手段。新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新的模式和机制下运行的高校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的真正建立和不断完备。只有真正建立了科学的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才能使后勤服务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要求为落实。

1、规范的标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贯入。该标准族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它不受具体的行业或经济部门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ISO9001标准规定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供组织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产品的能力时应用,组织可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持续改进体系的过程及确保符合顾客与适用法规的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执行,为甲乙双方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一方面,学校在为后勤服务支付应当支付的费用时,需要获得满意的商品(服务),而这种满意应是建立在乙方体供的服务是符合国际通用的规范标准要求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论证,也就取得了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最好的入场券,并在实际服务过程中,也就理解什么是该做的,怎么做才能做好。目前,在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后勤服务实体不多的情况下,甲方应对几个突出的服务领域,如学生公寓、饮食、物业管理、接待等提出贯标要求,并派员全过程地参加贯标认证活动。贯标的过程,就是改进服务、改造企业的过程;贯标后的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规范的服务。而这正是我们后勤保障服务所需要的。

2、考核评估——甲乙双方双审双管与持续改进有机结合。双审是指组织在ISO9001贯标过程中,对形成的质量管理规范性文件,按产品(或服务)要求不同,由组织自身和第二方(顾客或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的审核与评审活动。双管是指组织在按质量管理要求(经过双审后确定的规范性程序)操作的过程中,由组织自身和第二方(顾客或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两种活动,显现出ISO9001贯标的本质:写应该做的事,做所写的事。这种双审双管活动,将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及师生员工的要求,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和师生员工对后勤保障服务的要求和标准会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再一次显现它的科学性,那就是持续改进功能的发挥。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程度。而这也正是学校及师生员工所希望的。

篇6: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

创新型师资队伍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实施创新教育而产生的.新型的教师群体,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认真思考和探索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完善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体系,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特征的师资队伍.

作 者:施宙 刘国栋 李伟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济,山东,济南,250031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23(7)分类号:G647关键词:高校 师资队伍建设 机制

篇7: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提要]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当前高校统战工作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通过着力打造并夯实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动态管理平台三大平台,健全并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朱维华(1966-),男,江西中医药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衷彦(1960-),男,江西中医药大学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吴伟(1978-),男,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西南昌 330004)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以下简称《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论述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笔者认为,高校应准确把握《意见》精神实质,以健全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落脚点,着力打造并夯实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和动态管理平台这三大平台。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

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党外代表人士汇聚了高校党外人才中的精英,他们自身的示范作用、牵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直接影响着高校统一战线的整体工作水平。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就是要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内在规律,充分整合各种各类资源,多途径、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养工作,以不断提高他们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达到增强素质的目的。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根据《意见》要求,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理论培训的首要任务。采取送出去学、内部组织学、自觉自主地学等多种学习形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高校要充分利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这一独特资源,在完成调学安排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入学接受专题培训;二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势,把开办党外代表人士专题培训班列入高校党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国情社情校情、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加强合作共事等内容定期安排培训班、研讨班学习;三是发挥好高校校园网的信息集散传播功能,在统战部网页上建立学习互动专题版块,充实、更新学习内容,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便于党外代表人士自觉自主学习、交流沟通。

(二)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锻炼,是长期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瓶颈”。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特点,但在政治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历练提高。强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一是要将党外干部的多岗位锻炼纳入高校干部交流总体安排,给予特别重视;二是注重推荐、选派党外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或任职,并在高校的对口支援、扶贫开发和校际合作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外干部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多岗位、多途径实践锻炼不断丰富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阅历,达到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效果。

(三)发挥好联系交友的思想引导作用。联系交友制度是加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的有效措施。联系交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联系沟通、交心、谈心,准确了解并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通过联系交友,还可以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解开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疙瘩,达到思想引导、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和感情的作用。

二、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是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骨干力量和实践主体,其能力和代表性强弱、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高校统一战线优势的有效发挥。《意见》特别强调,党外代表人士推荐使用后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总体上比较薄弱,工作中重使用轻管理、重服务轻监督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夯实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就是要做到明晰管理范围,把握评价指标,丰富管理载体。

(一)明确范围,坚持标准。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范围和基本标准,完善包括身份、职务、学习工作经历、履职情况、主要业绩等多方面基本信息的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建设,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全面信息。根据《意见》中对党外代表人士范围的界定,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主要包括: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处级以上校内外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校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在有关社会团体(主要是统战社团和学术团体)担任较重要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突出重点,综合管理。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业务管理,主要是政治思想管理。《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管理重点,了解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特别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坚定政治共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党外代表人士在本职岗位和人大、政协、党派履职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结合高校干部人事管理的实际,针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综合运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考核、诫勉谈话等考核管理方式,并及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作为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由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多重身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需要各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担任学校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党委组织部要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注重加强管理;对高校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委统战部还要加强与同级人大、政协的联系,定期了解掌握他们的参政议政情况;对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外代表人士,所属党派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并向学校通报有关情况。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中,高校党委统战发挥着牵头协调作用,要积极与人大、政协、纪检、组织等部门加强沟通,形成日常联系机制,从总体上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各方面情况。

三、疏通渠道,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平台

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是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用,在实践中物色发现人才并合理安排使用,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进步和成长,有利于激发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有利于带动和引导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多层次、多渠道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党外代表人士情况通报会、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党外代表人士特邀代表参加教代会等制度,及时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的重要工作,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党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工作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从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有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提名工作,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佼佼者推荐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岗位上,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三是协助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提案筹备工作,围绕所熟悉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调研,提出高水平的建议和提案。

(二)发挥代表,z,_It-专业技术特长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人才荟萃,不仅具有人才智力的综合优势,而且在社会上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发挥他们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与社会的联系,大力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扶贫、科研转化等服务社会的活动。党委统战部要发挥导向和参谋作用,对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加强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便于他们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进步。

(三)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不拘一格,广纳群贤。选拔使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加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落实《意见》中“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中一般要配备党外干部,积极选配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担任行政正职”的精神,着力培养锻炼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起到示范作用,更好地激发党外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稳妥推进高校干部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竞争上岗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三是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任职,并支持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走上领导岗位。

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统战工作要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实践,努力夯实工作平台,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篇8:如何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探讨

一、目前高校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产权关系不清晰

上世纪根据国家政府的要求,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创办了大批校办企业。校办企业在注册的时候, 将所在院校的固有资产当作了企业自身的资产, 但是依照法律法规, 这些财产属于所在院校, 而不属于高校企业的范畴。近年来, 在高校企业逐步发展过程中, 便出现了众多问题, 使得企业所新增净资产的归属权难以被划分。院校与企业间产权关系不清晰使院校的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产生了混淆。另外, 院校没有认识到自身就是企业的投资者, 只是一昧地对企业的人力、物力实施控制, 这样便使得高校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进而限制了高校企业的稳健发展。

2. 高校企业没有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

目前, 许多高校企业呈现两种财务管理方式, 第一种是院校专属管理方式, 还有一种是企业分散管理方式。第一种管理的主体是院校, 院校对企业财务进行统一化的引领, 进而对高校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决策制定决定方案。企业财务决策由学校决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弊端, 不但使财务决策方案实施时间延长, 还大大降低了高校企业的运营效率。第二种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本身。企业具备财务上的自主权力, 可对财务活动及决策进行自主决定。此方式虽然可以实现高校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捷的反应, 但是院校对企业的控制度过于弱化, 并且还可能不具实效性的财务监督, 这样便极易使院校的固定资产造成巨大损失。此种高校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具科学性, 使高校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并使高校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3. 会计成本核算环节薄弱

现状之下, 普遍存在高校企业其发展及经营过程中无完善的会计制度与核算系统, 进而使企业对会计科目及账户的设置不具有效性。高校企业创办初期, 由于存在产权不明的问题, 致使高校企业无法形成具有全面特点的成本核算。这样使得企业内部利润不具真实性的问题表现的尤为严重。最为明显的是, 对于企业人员经费的核算, 高校企业可以作假。对于高校企业员工, 他们的工薪由高校来支付的话, 这些工薪便没有纳入高校企业的成本核算当中, 进而使企业利润的虚假性逐渐扩大化, 这样不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核算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还使高校企业的经济效益过于虚假, 这不利于高校企业的发展。

4.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 在高校企业中, 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的现象, 使得高校企业的财务队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因素。甚至有些高校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是专业型的, 而是由高校“牵线搭桥”而引进的兼职人员。综上所述,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使财务管理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且不利于高校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高校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 有效的保证政策及监督机制严重匮乏

在我国, 相关部门对高校企业的资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主要是要求高校企业的资产从高校中完全分离开来。但实际上, 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认真执行这一规定, 这充分说明了这些高校在在执行规定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落实, 同时相应的规范监督机制也没有形成, 这样使得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得不到有效保障, 进而让企业与高校之间产生严重的产权不明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审计不明确、不合理及行为得不到规范性的实施等。而且, 有些高校企业还可能存在违法法律行为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存在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高校严重匮乏有效的保证政策及监督机制, 这样便使得审计工作难以完成。

2. 管理人员整体素养不高, 且财务人员流动大

一方面, 许多高校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都是从高校调派过来的, 在高校中这些人员均为优秀人才, 但是在经营管理方面经验较为不足, 这样便会对高校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 有一些高校企业因规模比较下, 财务人员在里面看不到发展前景, 尤其是无事业编制的财务人员, 他们会更加感觉自己的前景不明朗, 导致这一部分人员流动率特别大, 进一步造成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不高、效率极低等严重问题。

三、完善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策略探究

1. 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校企业需建立相应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现代化企业制度具有非常之高的要求, 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实现产权清晰明了与权责划分明确。首先, 高校应该充分落实国家所实施的相关政策, 让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有明确的区别, 进而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让高校企业的运作及经营能够充分展现出高效性与敏捷性。其次, 国家有关部门需对高校企业的改制情况进行监督, 看高校有无构建系统化的财务管理制度, 充分落实高校与高校企业紧密相关的评估机制。最后, 高校企业需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进而构建规范且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普遍上是以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作为参考标志, 构建把基于高校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和高校相互分开, 且有自我保护运作能力的机制, 以此让企业能够拥有独立法人资格, 进一步提升高校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 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提升整体素质

一方面,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对高校企业中财务人员实施相关的培训工作, 主要是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 像财经业务知识、会计法以及税法等。以培训为有效途径, 进而提升高校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使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能够得到全面加强, 进而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养。另一方面, 高校企业需对财务人员充分落实继续教育工作, 为财务人员努力创造学习的条件, 大力支持财务人员进修, 进而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让财务人员能够从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 以此促进高校企业的良性发展。

3. 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 高校企业应该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基础, 进而构建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让监事会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其次, 高校企业需配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在日常的会计核算过程中能够提供真实、有效且高效的会计核算数据及资料。并且, 需对有形的资产高校企业实施定期的盘点措施, 账目需要和实际相符合, 让高校企业的财产得到有效保障, 不至于流散或者流失。再则, 在高校企业中, 财务管理机构需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参考依据, 进而加以核实并登记, 特别是对于高校企业资金的预算及运用、收入及支出等需要做到条理有序, 这样才能为高校企业的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上提供有效且真实性极高的数据作为支撑。最后, 构建完善的审计制度, 让高校企业的监督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出显效作用, 进而使高校企业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实现有效规避。

通过本课题的分析与探究, 通过认识到目前我国高校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所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有效的保证政策及监督机制严重匮乏与管理人员整体素养不高, 且财务人员流动大。因此, 便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以及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提升整体素质等。相信做好以上这些, 我国的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将能够得到全面完善, 进而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 并为高校企业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当前, 我国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阻碍了自身的良性发展, 鉴于此, 本课题对“如何完善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分析与探讨便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卢瑞杰.高校财务管理的分析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6) :86-87.

篇9: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实践探讨

关键词:高校;考试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D691.46

高校的考试管理是将课程考试作为管理对象,为了提高考试这项活动的效率以及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便发现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管理活动。科学的考试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考试的权威并在学校树立起踏实进取的风气。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使得高校考试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做到“依法治考”,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成为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1、高校考试管理工作

考务管理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当前我国高校的考务工作具有考试项目多、周期性强、内容繁多等特点。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由教务处来负责相关的考务管理工作的,包括四六级考试、期中期末的考试以及补考、清考等内容。这些考试都具有严格的规范化要求,考点的申请以及考生的资格审查、考试费用的收取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确保符合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要求,保障各项工作的规范性。

当前我国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仍旧存在一些诸如教考尚未分离、试卷的评阅不规范、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以及监督机制欠缺等不足。严密而科学的考试管理能够维护考试权威,即通过考试的结果来体现的法定的公用或者是公认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实现考试的功效,让学生真正了解自身在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劣。同时,亦可以树立起脚踏实地的学风,学风是治学之风尚,立校之根本,更是一种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和考风具有感染作用,它可以被效仿和传播,从而形成强大的心理影响力。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最重要的手段,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对于保证考试的质量、强化考试的信度以及使考试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依法治考”已经成为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完善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对于健全考试管理体系、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高校考试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者应该积极推进考试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为高校学生的考试的公平、公正以及科学规范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完善实践

在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2.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考试管理的队伍

考试的管理工作说到底是人进行的管理,所以,人是关键。精干的考试管理队伍对于有效发挥考试管理功能具有基础性作用,若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考试管理队伍,那么严明的法纪以及健全的机构这些外在的保障也都难以产生实效,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对考试管理队伍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队伍、行政队伍以及业务队伍的建设。科研队伍是为了保证采用科学的考试理论作指导,在现代化的考试中,更加需要科学的理论以及方法。科研队伍可以保障在考试管理的实践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和有重点的理论、技术以及方法上的支持,从而使得考试工作决策更急科学,发挥考试应有的功能。而行政队伍的建设则直接关系到考试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进一步提升考试管理工作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业务队伍是随着考试流程的运转而出现的,包括命题队伍、评卷队伍以及监督队伍等。在高校考试管理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从队伍的专业性、兼职性以及非常设性等基本特征去考虑,专业性是指考试管理队伍的成员的专业化水平。考试管理队伍中的成员应该了解和掌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以及理论、技术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而兼职性和非常设性指考试管理队伍中的成员不会全部是专职的,在平时,他们会工作于学校的其他部门,如校机关或教学单位,这些人只有在学校组织考试时才会成为相应的考试管理人员。只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分工明确、奖惩分明的考试管理队伍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效率,促进考试公平。

2.2要实行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是指将教学系统与考试系统分离开来进行,改变以往由教师自己命题和评分的做法,而是从规范化、科学化的题库中选择合适的题目组成试卷,或者是可以由教务部门组织命题,最后进行统一的批阅和评分。要推行科学的教考分离,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思想的统一。目前,教师对于教考分离的认识不足,认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具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所以,当前要做的就是从学校的上层、中层到教师进行宣传和推广,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帮助教师端正认识,将对教考分离的认识统一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上来。其次,要修订教学大纲,提供前提条件。许多学校的教学大纲一直沿用以往制定的大纲,有些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改变过。而教考分离将教学和考试分为了两个方面,课程大纲对于教学和考试具有引导作用,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对课程大纲的修改,为教考分离提供前提条件。再次,要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并非所有的课程教考分离都是有利的,对于文科来说,本身对于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就很高,仅仅将试题局限于课堂上的几本书显然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而對于理科来说,只有专门的教师才熟悉课程的内容,推行教考分离并不符合实际,所以,这就需要高校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有选择的安排教考分离的课程。最后,要建立科学的题库。科学的题库是为学生提供资料以及参考的重要环节,并且可以克服由于任课教师命题而产生的随意性和效度差的状况。科学题库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受高校学科、专业的多样性以及学生能力的影响,应该在充分考虑各种综合因素的基础之上进行题库的建设。endprint

2.3加强高校考试管理制度建设

要逐步完善考试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考试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尚不完整,许多高校虽然说是在考试实施细则中对于考试管理工作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和配套的独立的组织机构,甚至有些学校的检查小组都是在考试领导小组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的,使得检查和监督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而完善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监督机制作为考试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标识,应该引起重视,可以保证各项考试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工作效能,促进健康发展。只有将考试的组织与监督职能分离,建立起独立的监督机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日趋完善。要强化制度建设的透明度。考试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更高层次的发展。所以,对于考试管理制度来说,只有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与肯定才能够更好地展开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点,有必要让广大师生参与到考试制度的建设中去,增加透明度,更加人性化、合理化,满足广大师生所要求的人格尊重,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对考试制度产生认同感,自觉遵守。同时,还要建立考试违纪申诉制度。目前,许多高校对于考试违纪处理之中的有关争议并没有明文规定,有的学校甚至以学生的态度来决定处分的轻重,未免有失偏颇。学校应该给违纪嫌疑者以陈述权以及申辩权,避免矛盾的激化。学校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从维护学生的权益的角度出发,健全学校的考试违纪处理申诉制度,要严格处理程序,让双方说明情况,最后由仲裁部门来做出公平的结论。唯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处理考试违纪纠纷,维护应有权益。

2.4完善考试中心的统一管理

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有必要建立考试中心,由考试中心来进行统一规划、组织以及实施高校的相关课程的考试。并且在建立和完善考试规章制度同时做到严格执行和实施,此外,还要针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考试的实际需要来展开课程考试的评估以及研究工作。最后,考试中心还应该对考试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试管理要想系统化、规范化,最基本的就是需要健全考试管理机构,考试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提高考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便于统一管理考试管理事务,只有建立起高效率的专业化的考试中心才能够将高校的考试事务进行统一而系统的管理,综合管理高校的考试。考试中心的建立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加有条理的管理高校的考试事务,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考试管理工作,维护考试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为了完善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考试管理的队伍,提高考试管理者的专业性,还要实行教考分离,将教学工作与考试工作分离开来,同时要加强对制度的建设,为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也有必要建立考试中心,有考试中心来对高校的考试工作进行统一的系统化管理。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变革势在必行,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完善学校的考试管理工作,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考试环境。

参考文献:

[1] 翁国权.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体制改革[J].科教文汇,2012,(29):28-29.

[2] 沈言虎.新时期加强高校考试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华章,2014,(13):66-67.

[3] 杜晓明.基于学分制的智能考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信息技术,2012,(7):59-60.

[4] 吕萌明.谈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培养[J].科教导刊,2013,(1):24-25.

[5] 張晓君.高校教学管理与考试管理一体化的系统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7):13-14.

上一篇:《药品GMP证书》有效期延续申请报告_143下一篇:创先争优活动知识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