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2024-04-17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精选6篇)

篇1: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教案示例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教学器材: 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 ?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 教学 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

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OA;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

6)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

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来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具有可逆性。

练习:课本P30 T1。

思考:当你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一定可以看到你的眼睛,你相信吗?为什么?

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讨论P27。同样都是平行光,反射后为什么反射光线的方向不一样?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是不平行的。

应用:黑板反光;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布来做。

平面镜

设问:桂林山水甲天下,倒影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探究3:在平面镜前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有何不同?

实验探究4:画个半圆,沿着镜子边放好,你观察到了什么?

实验探究5:用一块玻璃,一张白纸,两只蜡烛,一只点燃,防在玻璃前,将另一根放在玻璃镜后,前后移动直到后面的蜡烛也好象点燃一样,这一点就是蜡烛的像;记下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

分析:沿玻璃划一条线,连接蜡烛和蜡烛的像,看看物和像的连线有什么关系?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又有什么关系?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象,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简介:用光的反射定律予以说明,像是虚象。

应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潜望镜。

球面镜:都是反射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灶,探照灯。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光进入水面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三线”、“两角”、“一点”

入射点——O; 入射线——AO; 折射线——OC; 法线——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设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折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实验探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再作几次,比较每一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 小,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如何变化?若让光线垂直射向水面,进入水中的光线会怎样?

实验探究:将水换成玻璃砖,重做此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有何关系?光线垂直射向玻璃砖时,进入玻璃中的光线会怎样?

2)结论1:光由空气射向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线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反之亦然。

思考: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

结论2: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复习巩固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布置作业 练习册

课堂练习:P30 T3——4

篇2: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光的反射和折射》。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十二册第二课(出示课题),本课是“光”教学单元的第二课。这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基础上,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同时,本课又是为下一步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的科学等做知识上的铺垫。《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将科学与生活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模式:

在小学自然实验类型的课中,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情境,说明实验和做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实验项目。是网络技术与自然实验教学的一次整合。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网络资源,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以学生探索知识,科学发现学习为主线而进行设计、实施的。

一、围绕概念,展开实验。

实验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基础,是学生了解光反射和折射的必要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实验分为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验两种类型。

1、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安排了一段观察内容。利用计算机优势让学生感受“光”,通过感受“光”,引入研究内容。(在“光”的照射下,一只小老鼠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主动的“学”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了,使“教”是为学生“学”的需要而服务的。

2、教学“光的反射”。首先设计了“小球运动”实验,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的。容教学与游戏之中,引发思考: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是不是改变传播方向;接着学生通过利用平面镜探索光反射的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光的反射;之后计算机模拟反射颜色实验了解反射的情况:再通过网上查阅,进一步了解光反射的知识。从而建立光的反射概念。、教学“光的折射”。从观察水中物体的弯折、到计算机辅助说明实验、到学生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到使用放大镜感受人们对光折射的利用。带领学生走过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生活的科学研究之路。进而认识光的折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等等,实验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其中加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

二、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除了提供认知材料,更应提供认知线索,加强指导,及时点拨、讲解,并帮助学生排除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教师的引导在这儿尤为关键。

首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系统、科学、量力、启发、可探索。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师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提供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和应用进行查阅。(出示学生阅读内容)有家喻户晓的故事:猴子捞月、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有日出和折射等等,人类已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迷。学生按个人能力去认识、理解。学生在查阅中了解了光折射、反射的现象和应用,这样安排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针对性强。图文并茂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从而达到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的目的。

2. 当学生获取信息后,反馈加工是重要一环。教师立刻利用网络教室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检查对刚才查阅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准备。(出示学生练习)7题基础题较全面的将光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融合其中,从学生答题的情况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层次。

3. 对学生分层次教学,网络环境的教学魅力就在于此。从学生练习的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初级、中级、高级),使学生主动并且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调节能力,实现教与学新的协调平衡。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的网络资源的同时,注意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

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3: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1.根据该方法完成光的反射的作图

具体方法如图1所示:

1从两种物质中找到它们的界面MN;

2画入射光线AO;

3标出入射点O:入射光线和界面的交点;

4画法线:过入射点O作界面的垂线EF⊥MN;

5标出入射角: 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AOE;

6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两侧介质的密度 (法线两侧是同种介质密度相同) 确定反射光线OB;

7使反射角∠BOE=入射角∠AOE。

2.根据该方法完成光的折射的作图的具体方法分两种情况

(1) 第一种介质的密度小于第二种介质的密度的作图如图2所示:

1从两种介 质找到它 们的界面MN;

2画入射光线AO;

3标出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和界面MN的交点O;

4画法线: 过入射点O作界面的垂线EF⊥MN;

5标出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AOE;

6画光的入射光线AO的延长线OC (使∠COF=∠AOE, 过顶角相等) ;

7根据第一种介质的密度小于第二种介质的密度的关系在对顶角∠FOC内画折射光线OB;

8使折射角∠BOE<入射角∠AOE。

(2) 第一种介质的密度大于第二种介质的密度的作图如图3所示:

1从两种介质找到它们的界面MN;

2画入射光线AO;

3标出入射点O:入射光线AO和界面MN的交点O;

4画法线: 过入射点O作界面的垂线EF⊥MN;

5标出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AOE;

6画光的入射光线AO的延长线OC (使∠COF=∠AOE, 过顶角相等) ;

7根据第一种介质的密度小于第二种介质的密度的关系在对顶角∠FOC内画折射光线OB;

8使折射角∠BOE<入射角∠AOE。

通过上述三种基本作图的教学, 让学生通过适当练习, 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顺利掌握根据密度和编号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的作图的正确方法, 根据介质的密度确定两角的大小关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完成作业和检测中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的作图正确率极高, 很少有学生出现错误。借此机会笔者愿将该教学方法与各位同行分享, 为初中物理教学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摘要:现行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涉及的知识较少, 同时教材中的叙述比较简单、枯燥, 给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知识带来了不便。作者经过三十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教学探索, 逐步探索出一套让初中学生很轻松、很容易就能掌握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作图方法, 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光的作图有很大的帮助, 按作图顺序进行编号, 然后按编号进行作图, 最后根据介质的密度确定两角的大小关系。

关键词:密度,顺序,编号,作图,技巧

参考文献

篇4:《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

[关键词] 光的折射 探究 数据处理

一、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讲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测定,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重点、难点,首先设计学生分小组探究实验,寻找光的折射中定性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最后教师再用excel快速处理数据结果,验证猜想。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和帮助者。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在研究光路可逆时,用2支激光笔同时做实验,在对比中更直观的看到光路可逆。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首先回顾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然后重点突出是光的折射。在这一节里,书上还有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的实验,使得这一节容量太大,要分2课时。为了知识的完整性,第一课时内容先设计学生实验:用激光仪和半圆形玻璃砖测出玻璃砖的折射率。

(三)学情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学生初中就非常熟悉,所以教师只要简单演示,学生就可回顾出光的反射定律及光路可逆。所以重点在光的折射,对折射率的理解,教师注意光路可逆原理的综合运用,灵活掌握折射率的公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知道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的含义。

2.理解折射定律,会利用折射定律解释相关光现象。

3.理解折射率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实验。通过实验先定性观察再定量测量,引导学生正确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归纳,猜想并用excel工具验证,最后通过例题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

3.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教育。

三、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概念。

四、教学难点: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激光仪、大烧杯、铅笔、平面镜、半圆形玻璃砖、学生探究光的折射器材(激光笔、光屏、半圆形玻璃砖),多媒体设备

六、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去年冬天的时候,上海,江苏等地出现了三个太阳,还发现了倒挂的彩虹。新闻都听说了吧。当时好多人疑心天象有变,是不是有什么征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光学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光学。先来看一下这张图片,是当时出现3个太阳时所拍,拍下了6个太阳,你用初中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二吗啊?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身边发生的光学现象,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因为物理贴近生活。同时也引入课题。

(二)探索过程

1.反射定律

演示:光在到达空气和镜面交界面处时,光被反射回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反射现象: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在到达两张介质的交界面处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这种现象就光的反射。

由学生回忆、归纳反射定律的内容:三线 共面、两角相等。

学生实验:用两支激光笔观察反射现象中的光路可逆。

【设计意图】这部分比较简单,让实验直观显示反射现象和光路可逆。

2.折射定律

演示实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砖表面时,观看光的反射现象。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演示实验:界面、法线交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交待;入射角折射角交待。

光在折射中会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请大家类比光的反射定律边实验边思考。

分组实验:看折射光和入射光的相对位置及折射角和入射角关系的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这样目的性更强,更有利于发现折射中的规律。

3.学生总结

3.1 让学生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及界面的法线也是共面的;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2 当光垂直于玻璃界面入射时,入射角为零,此时折射角也为零。(垂直入射时光线不发生偏折。

3.3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入射角始终大于折射角。

4.深层探索

那究竟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满足什么关系呢?

4.1 自主探索

请同学们定量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好实验数据(建议入射角分别取10° ,20°,30°,40°,50°,60°,70°,80°),猜测两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测量数据,有同学猜测正比,有同学猜测一次函数关系。

教师采用一组同学的数据,输入电脑excel表格中:

【设计意图】在采用学生数据时发现问题,并让其余学生指出问题所在:折射角测量时注意有效数字,根据最小分度,要估读到一位小数点。

nlc202309031807

利用excel中的函数关系,验证正比关系的猜想是否正确:

入射角θ1(度)折射角θ2(度)θ1/θ2

106.51.538

2012.91.550

3019.01.579

4024.81.613

5030.01.667

6034.31.749

7037.81.852

8040.02.000

【设计意图】当出现前3组数据时,学生很兴奋,但看到后面的数据就否定了成正比的猜测。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数据要全面,不能取得太集中;利用excel处理猜想结果,省时又方便,同学们切身体会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

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一次函数关系也不对。那究竟会是什么关系呢?

4.2 引领探索

学生找不出更好的关系,教师提醒:我们分析数据时一般从最简单的正比反比入手,当然再复杂点就是N次幂的函数,但是经前人研究也都不是。

猜不出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聪明,因为这个结论的得出经历了1500多年(学生惊愕)。实际上在公元1400年,托勒密也 曾经认为,入射角与折射角存在着简单的正比关系,但只有对比较小的入射角才大致相符,就像我们刚刚在计算中发现的那样。一直到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在分析了大量数据后终于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弦值成正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的不易。同时教师抓住教育机会,鼓励学生: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持就是胜利的毅力。特别在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3 验证演示

用正弦值来处理数据。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再用三角函数时,先直接用sin()函数,但算到30°时学生发现它的sin值不是0.5,一定有误。合理推算excel中,计算机默认的不是角度制,而是弧度制的,所以改用函数sin(radians())。

【设计意图】用三角函数处理实验数据,对学生有点难度,所以采用教师直接演示的方式。但教师在这里可以故意出错,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表格:用正弦值来处理数据

入射角θ1(度)折射角θ2(度)θ1/θ2sinθ1sinθ2sinθ1/sinθ2

106.51.538 0.174 0.113 1.534

2012.91.550 0.342 0.223 1.532

3019.01.579 0.500 0.326 1.536

4024.81.613 0.643 0.419 1.532

5030.01.667 0.766 0.500 1.532

6034.31.749 0.866 0.564 1.537

7037.81.852 0.940 0.613 1.533

8040.02.000 0.985 0.643 1.532

4.4 探索结论

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我们认为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常数,这个比值对实验用的玻璃砖来说,大约为1.53。

结合刚才的实验结论,得出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常数

这个比值反应了介质对光的偏折作用,反应了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叫做折射率。

游戏:“找相同”(上面的介质相同都是空气,入射角相同)

“找不同”(下面的介质不同,折射角不同

【设计意图】用游戏方式开展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发现:不同介质的折射率是不同的。

对折射率的几点说明

a.强调:光从真空进入介质,

若光从介质进入真空会怎样呢?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完成光从玻璃射入光后的折射光线。

学生犹豫了一下,最后做了自己的选择。

教师请他说明理由:光从空气射入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射入空气,应该相反,所以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设计意图】引出光路可逆。表扬学生,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学生实验:用激光仪和激光笔(或用2支激光笔)对比实验: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所以,当光从介质射向空气时,入射角 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 =

b.真空的折射率为1,其余物质的折射率均大于1.(空气折射率约为1)

研究表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这正是发生折射的原因。

某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与光在介质中的速度v之比:n=

(三)课堂巩固

录像:隐藏在碗底的硬币在随着水的注入逐渐“现身”

实验:筷子在装了水的烧杯中“折断”

筷子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教师指导学生画出硬币的光路图,解释碗底的硬币之谜; 乘机问要是渔夫叉鱼,该如何叉?同样,日出时,我们看到的太阳升起时,其实太阳在地平线以下,也是这个道理,都是折射。

【设计意图】教师把一串的实例放在一起,方便学生理解。筷子现象让学生课后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天空出现三个太阳,叫做幻日,一个是真正的太阳,其余2个是光经过空中的冰晶(天气很冷时)的折射才出现。有时天空出现彩虹或者套挂的彩虹也是光的折射导致。

【设计意图】与这节课的引入相呼应,点出三个太阳的真正来源。

(四)课堂小结

1.反射现象、反射定律

2.折射现象、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常数

3.折射率:

(1)定义式:n= ,反应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

强调说明:

适用光从真空射入介质(θ1>θ2),光从介质射入真空时 = ;

介质折射率越大,对光的偏折程度越大;

介质折射率大于1(真空折射率为1,空气中折射率约为1)

(2)决定式:n= ,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越大,折射率越小。

篇5:光的反射和折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它是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后面理解平面镜、球面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知识点也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

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光反射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4、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激光笔、铅笔、平面镜、硬纸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学具:激光笔、铅笔、平面镜、硬纸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二、说学情

因所教班级属于农村中学,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是他们又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基础较差。老师利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模拟学生实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果。

2、学法指导:

以探究为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探究、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由生活中问题入手,并以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为基础。

问题: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源发光使光进入人的眼睛,人就能看到物体,那么对于一些不发光的物体,如同学间,课本,铅笔等,为什么我们也能看到呢?

(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意识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光的反射(板书)

(二)新授:

【演示实验】 用激光笔照射教室地板砖地面。

【实验现象】 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很快回忆起有关光的知识,通过猜想使学生对有关光的现象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当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变吗?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什么关系?光在反射时有没有什么特点和可遵循的规律呢?先认识几个反射现象中的物理名词。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BO)

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过程。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从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因此,本节课在老师的演示实验后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光的反射定律有了感性认识。要求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2、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的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3、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为了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应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图,达到巩固光的反射规律作图题的目的;另一类是应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知道物理从生活中来,与会运用物理到生活中。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类型:

①镜面反射

②漫反射

(可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4、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六、说板书设计:

篇6:光的反射与折射 教学设计

【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与折射》是人教版选修3-4第13章第一节的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以及接触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对于本节内容并不陌生,但是长时间的接触已让学生概念有些模糊。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良好的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只是实验设计能力还欠成熟。

3、重难点 重点:

(1)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概念,以及光路可逆

(2)用插针法测定玻璃折射率 难点:

(1)折射率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2)掌握折射的特点以及折射率(3)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2)通过实验,认识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教师提问:大家听说过光污染么,这其中有一项就是城市中的建筑采用了玻璃墙,在太阳光很强时,这个墙也会发出耀眼的光,长时间就会影响人们的眼睛,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墙也会发出耀眼的光

同学:因为反射了太阳光

教师:嗯,(拿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放入一支笔)同学们大家观察一下水杯里的笔,发现什么现象? 同学:铅笔折断了

教师:铅笔折断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在水中化成两截了? 同学:不是,是因为发生了折射

教师:好,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初中学过的反射和折射还是有一定印象的,那我们今天就再来深入地讨论光的反射和折射

2、新课讲解

(1)反射讲解

教师:阳光可以照亮水中的鱼草,水面也能出现太阳的倒影,这说明光从空气射入到水面时一部分进入水中,一部分回到了空气中,……(反射和折射介绍)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老师先画界面上下分别为介质一,介质二,然后再画一条入射光线,现在有没有同学还记得初中所学愿意画一下反射光线?

学生画图

教师:嗯,很好,……叫做反射定律,根据反射定律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作一条法线,然后再法线的同一侧取相同角度是不是可以画出反射光线啦

(2)折射讲解

教师:那光在折射时有哪些规律呢?老师在这里画出光的折射图。类比于反射定律当中,光……(讲解折射的规律),那角度一和角度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早在1621年,菲涅尔就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并归纳得出了折射定律:……,即

教师分析式子,并阐明光路可逆原理

(3)折射率讲解

教师:我们说n12是一个比例常数,也就是一个确定的值,和式子中角度1,2的变化无关,那它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各自猜想

教师:这个常数啊

它只和两者介质的性质有关。

讲解n,并理论分析n的表达式和一些常见物质的折射率(4)例题讲解

先由同学自己根据课堂所讲内容分析做这题,然后教师请同学上台做题,并加以讲评

3、巩固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和折射,请同学不看课本来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同学归纳

教师补充总结,认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折射率 布置作业

4、板书设计

13.1 光的反射和折射

1、反射定律 概念:

2、折射定律 概念:

入射角和折射角关系:

3、折射率 概念: 表达式:

【教学评价设计】

上一篇:作文论证方法教案下一篇:打鼓岭游记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