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2024-04-11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共10篇)

篇1: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瓮安县铜锣中学物理公开教案

班级:八(2)班 教师:龙健

课题:第四节 光的折射 教学三维目标:

1、初步领会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2、3、4、5、遵守科学知识,实事求是;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偏折的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3、光在折射过程中是可逆的。

教学难点:

1、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2、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主要教法:观察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指导:

1、通过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教师拿一瓶水、一个烧杯、一支筷子、(一支红光笔,一块半圆形的玻璃砖这两样放入口袋到时候给学生一个惊喜)进入教室。师:开始上课上课后,同学们请看看我的桌子有些什么?指着让学生看并大声的说出来。

生:一瓶水、一个烧杯、一支筷子。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演示实验,但我要请同学给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你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生:好!

师:取一根凳子放在讲台上,在凳子上放入一个空的烧杯,在空的烧杯里放入一支筷子,请一个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主举手回答)

生:A生说:“我看到了空的烧杯里放着一支直的筷子,这是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A生回答对了? 生:对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掌声鼓励!

师:现在我来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大家注意看了,我要让筷子在杯子里在水的作用,让你们看看它是怎么被“折断”的。慢慢的往杯子里倒水,并让同学们注意观察。生:看到杯子里的筷子慢慢被“折断”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有些奇怪(回答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章的“第四节 光的折射现象”——板书 把演示实验收好

二、新课讲授:

同学们把书翻开81页,找出“

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什么是光的折射定律?”——板书 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四个同学一组,哪个组找到了,可以举手给我说)。在书上勾画出来。三分钟之后。

师:记得在本章第二节课我们曾学习了光的反射,我们边复习边学习光的折射。哪位同学举手告诉我什么是光的反射?

生:生B:光的反射就是“光从一种介质射向某一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的现象” 师:同学们他回答对吗? 生:对。

师:他回答是对的,那你现在再告诉我,什么是光的折射? 生:生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同学们你们的答案和他的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他回答得很好,掌声鼓励!请坐!“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的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板书 1分钟的时间把它记下来。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生:生C: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3、、当空气垂直入射水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师:他回答对吗? 生:对!

师:对,掌声鼓励!请坐!你们找到没有?在书勾好。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3、当空气垂直入射水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4、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板书

师:现在我们又来做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同学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从衣包里取红外设想和半圆形玻璃砖)生:是红外射线,玻璃砖(半圆形)

师:现在呢?大家想一想,现在我把水换成半圆形玻璃砖,当光从玻璃砖斜射向空气中会是怎么样?入射角还是大于折射角吗? 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师:我不慌告诉答案,我们边做实验边找答案。做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教师作图。

生:发现光从玻璃砖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是大于入射角的。——板书(师)

师:对。再来看看,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学生观察,教师作图。

生:发现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真观察整个光路图,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教师用直角三角板斜着光的原入射光线和光折射出玻璃后的光线,画(虚线)知道学生再认真观察。

生:生D:发现原入射光线和光从玻璃折射出后的光线是平行的。师:对,原入射光线和光从玻璃折射出后的光线是平行的,这就是光的在折射过程中光的可逆性。——板书 “光的可逆性”。师:现在我们就来试着来画光的折射光路图。师:指导学生画光的折射光路图。(10分钟)

三、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把书翻到84页马上做第一题。1分钟之后。请同学说出答案 生:答案是丙

师:教师讲解甲图错在什么地方,乙图错在什么地方,丁图错在什么地方?

四、小结:

师:大家回忆一下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生:光的折射定义及光的折射定律。

五、作业布置:

师:84页的第三题写在作业本上,明天早上交。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一、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的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光的折射定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3、当空气垂直入射水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4、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5、光从玻璃砖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6、光的可逆性。

篇2: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

导语二 师: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请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

【做一做】让一束激光斜射至玻璃或水中时,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观察与思考】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方向是否发生偏折?

(2)从空气中入射的光线与进入水中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现象】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水中的光线向法线靠拢。

【小结归纳】(板书)

1、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M A O

N B

介绍光折射时光路图中的有关名词:

(1)法线:过折射点且垂直于分界面的直线(MN)

(2)入射角(∠AOM)

(3)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BON)

【演示】(1)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

(2)入射光线远离法线,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

【现象】入射光线靠拢(或远离)法线,折射光线 也靠 (或远离)法线。且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2、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规律

【猜一猜】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进入玻璃砖后,光束将如何偏折?当光从玻璃砖的另一侧射出时,出射光线又将如何偏折?试一试作出光路图。

【现象】(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入射角增大(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减小);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篇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现行的几种课程标准的教材,都是教育部审定通过的,虽然作者的身份不同,但从整体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材应该是老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老师.但笔者认为,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教材,有六处内容就值得我们探讨.

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中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实验叙述了三个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每个步骤配了一个插图,如图8.3-3所示.

按图8.3-3所示的情况来看,步骤2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这句话和插图表示的意思不一致.因为改变和放在木块上的砝码连起来,就说明了木块上原来就放有砝码,然后改变放在木块上砝码的数量.比如,木块上原来有一个砝码,后来放上两个砝码或更多的砝码,我们就可以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但从教材的插图看,第一个插图没放砝码,第二个插图放了一个砝码.所以步骤2就不能叙述为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

要使实验步骤与插图表示一致,有两种修改方法:(1)实验步骤不变,第一个插图画有砝码;第二和第三个插图画同样多的砝码,但砝码数量要与第一个插图不同;(2)插图不变,实验步骤2可以这样叙述:在木块上放上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教材的插图要和实验步骤一致,不然会使学生阅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摩擦力》中的结论

《摩擦力》中的结论是这样叙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这样的结论是不全面的,它没有说明条件.

教材叙述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比如,一个重10 N的物体在水平粗糙的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100 N的物体在绝对光滑(摩擦力为零)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这两个物体的摩擦力.这种情况,接触面受到压力小的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

另外,教材在叙述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比如,一个重100000 N的物体放在的玻璃上,一个重10N的物体放在木板上,一个人先后来推这两个物体,在玻璃上的物体他推不动(摩擦力大),在木板上的物体他轻而易举推起来(摩擦力小).这样,在较光滑表面上的物体,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的条件.

综合上面所述,正确的结论应这样叙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引出压强概念”的叙述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中有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编者的意图是用“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这句话来引出压强的概念,而从这句话的表述来看并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在物理学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从压强的概念可知).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和取相同的压力比受力面积两种方法.上面的叙述没有说明在物理学中就用“应”字,那是不恰当的.因为“应”是表示一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一种方法.教材没有强调在物理学中,那肯定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这样就错误了.

上面的内容正确的应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在物理学中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我们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或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可以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这样叙述内容过渡才顺畅、自然.

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的图10.2-2,这个实验先测出水和小桶的总重力,然后再测出空桶的重力,用总重力减去空桶的重力就是排开水的重力,这样的实验步骤是错误的.

因为在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后把水倒掉,再来测出空桶重力时,空桶内壁有少量的水附着,这样使空桶的重力偏大,从而使被测物排开水的重力偏小,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误差较大.这个实验如果把图10.2-2中的顺序甲、乙、丙、丁改成丁、甲、乙、丙,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错误.按照这样的实验步骤测出来的结果误差也较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有义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5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的“图11.1-1”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叉车举高货物的过程中,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力F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图11.1-1),力F作用的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材是强调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F,而教材把这个力的作用点画在货物的重心上,这样画力的作用点就值得探讨了.

如果在物体上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力的作用点画在实际受力的地方(教材的图7.1-4就是这样画),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要求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的题目.如果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把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这样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不容易画,例如,[HJ1.55mm]用手压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表面,要求画出手对物体压力的示意图(由于物体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不好找,所以不好画).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根本画不了,例如,一个正方体放在地面上,要求画正方体对地面压力的示意图时,作用点要画在地球的重心上,这样根本画不了.

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同时画多个力的示意图时,这时候为了方便研究力,[TP8CW04.TIF,Y#]就可以把这些力的作用点集中画在物体的重心上(教材的图8.2-4乙、丙、丁三个图就是这样画).教材只强调货物受到叉车向上的作用力 ,也就是要求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笔者认为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叉车对货物具体作用的地方,也就是货物的底部,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没有什么可争议.

6“图11.1-3”力不做功的实例

图11.1-3有这样叙述: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笔者认为,说乙图的力没有做功,那是无可厚非的.但说甲图所有的力没有做功,那就要看情况.

因为提滑板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滑板在提力的方向上没有移过距离,所以提滑板的力确实没有做功.但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固然很小,但也存在),手的推力就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这样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时,手的提力没做功,手的推力有做功.因此教材说甲图所有的力没做功是错误的.

如果编者在图中的叙述写上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忽略空气阻力).或单纯强调向上提的力没做功,例如图11.1-3甲、乙两图向上提的力没有做功.想一想,向上提的力为什么没做功.这样叙述就无可挑剔了.

教材的叙述要严密,要事无巨细、无懈可击.

篇4: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核心素养

通过光的折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科学思维,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与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光的折射现象,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由于观察到的现象(如筷子在水中向上偏折、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和折射时的光路(水或玻璃中的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正确的第一印象,本节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规律,并在折射规律熟悉后了解部分生活中折射现象产生的原因。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实验探究问题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动手能力比较弱,可利用对光的折射实验探究,通过类比光的反射定律学习,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 〖学生实验〗:

将激光斜射到碗底,找到光斑的位置并做上记号, 再向碗中倒入适量的水,让学生从碗上方观察光斑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光的折射 【讲授】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教师演示: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沿直线传播。

2、设疑: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3、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

4、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补充:折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并且是“斜射”。二:光的折射有关概念

1、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折射现象,先来认识一下几个物理量: [一面二角三线] 一面:界面;二角:___________,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___________,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三线: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_________;法线:与界面垂直 回顾光的反射;

3、设疑:光发生折射时,又可能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讲授】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或假设(类比光的反射定律)(1)_____光线、_____光线和_______的______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2)_____光线、____光线分别在法线的什么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将_______ 法线(选填 靠近、远离)(4)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_____。折射角_ 入射角。(“﹥”“﹤”)。

(5)当光垂直射向玻璃时,传播方向_______。(6)光路是可逆的吗?____________

2、进行实验观察:(一)师生共同探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让光从空气分别斜射到水和玻璃的表面,观察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二)学生分组探究:两角关系

1、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 观察发现:折射角_____(“>”或“<”)入射角,即折射光线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

2、让光从水斜射到空气: 观察发现:折射角_____(“>”或“<”)入射角,即折射光线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

3、让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 观察发现:折射角_____(“>”或“<”)入射角,即折射光线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

4、让光从玻璃斜射到空气: 观察发现:折射角_____(“>”或“<”)入射角,即折射光线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

光的折射规律总结:(1)当光从一种介质_____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光无论是从空气斜射向玻璃,还是从玻璃斜射向空气都是_______________大(选填:空气中的角、玻璃中的角)。

(4)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______。(5)折射光路也是________的。【讲授】光的折射的应用

池水变浅;池底反射的光由___斜射入____时,在水面发生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池底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像在实际位置的____方(填上或下),所以池水变浅了。

水中看岸上的树;树反射的光由___斜射入____时,在水面发生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树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因此看起来树变_______(填“高”或“矮”)了。

【小结】你的收获

1、对于光现象,在知识上有哪些新的认识?

2、学习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篇5: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

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客观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二、新课引入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三、新课教学

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

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讨论,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讨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我们以实验来证明。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

实际情况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首先,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当公交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实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

弹开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其余棋子落在原地 试着解释一下实验现象。打掉纸板时,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还会留在原地,纸板飞出去,鸡蛋落入杯中。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落在原地。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⑵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⑶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观察、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 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生:回答

师: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生:思考。

二、引入新课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观察图8.2-1。引出课题:

二力平衡

三、新课教学

板书:

1、平衡状态、平衡力、几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概念。师:(以以上的两个实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如果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叫做几个力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呢?

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生:思考、讨论

演示(图8.2-3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和实验目的)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师: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观察、分析、讨论)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即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用什么科学探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二力大小有关、与二力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有同一直线上有关呢? 生:(设计实验)①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②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方向相同,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

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师: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也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

⑴ 求其中一个力。

师: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

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图:8.2-3。⑵ 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1。

四、小结:

1、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3、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五、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下列哪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持力。B、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小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区别,在于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起重机钢绳下吊一重为2000N的货物,下列情况钢绳的拉力F为: ⑴当货物在空中静止,F 2000N ⑵当货物以1m/s匀速上升,F 2000N ⑶当货物以2m/s匀速下降,F 2000N(以上填空填“大于”、“小于”、“等于”。)

3、重400N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100N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车受到阻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多大?

六、课后作业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2、3、4。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实验(图8.3-3):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来拿需要的材料。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篇6: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②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②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二.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三.教学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设计。四.教学教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烧杯(每组2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五.教学过程:

师:老师这有一杯水,如果我把它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它还是水吗? 生:不是,变成了冰。

师:那我们猜想一下,使水变成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温度。

师:那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是从同学们最熟悉的温度和温度计开始。同时板书标题:温度计

师:提起温度,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生活中一些温度比较高的物体和温度比较低的物体?

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定义:指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师:还有那位同学知道一些具体的温度值?例如,什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的温度值具体是多少?

同学回答后,请同学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如有错误适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记录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其单位是摄氏度。师: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数据:-20℃,怎么读呢? 学生读出来,教师给予点评。

师:实际上自然界的温度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77页的小资料,了解一下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值,并试着把空填上,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沟通合作。师:哪位同学把你们组的填表情况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和同学们一起解决表中数据。

师:我们是怎样知道物体的具体温度的?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我们都很熟悉,有的同学也使用过,那么你们想没想过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 利用小瓶(内装红水)、塑料吸管自制一个温度计。

让同学们利用自制的小瓶来判断另一个烧杯中的水比现在的烧杯中的水温度高还是低? 同学们动手实验,并能得出结论。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老师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塑料吸管中的液柱在热水中会上升?

生: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师:我们用手中的小瓶能不能测出热水的具体温度值?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刻上刻度

师:对,但是在哪里刻上0摄氏度?同学们有知道的吗?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

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从而引出分度值和量程。练习读数。

师:小瓶子的塑料吸管刻上了刻度,就成了一只温度计,拿出实验室温度计与自制温度计比较一下,小瓶相当于什么?塑料吸管相当于什么?红水相当于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里面的液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师:我们利用手中的温度计如何准确的测出水的温度呢? 自学课本77页和78页。

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互动解决出现的问题。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测出一个烧杯中水的温度值。出示幻灯片,教师最后总结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师:体温计也是一种液体温度计,它和我们今天设计的实验用温度计有很多不同。下面自学课本78页,解决下列问题。

⑴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⑵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⑶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

师:学会使用温度计后,同学们有没有注意一个问题,灯丝的温度2500℃,那如何测出来呢?

篇7: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A.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C.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明同学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了使指纹的像能大一些,

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3.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4.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B.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则不能

C. 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D.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5.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

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6.小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着的蜡

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在光屏上应( )

A.成倒立缩小的像 B.成倒立放大的像

篇8: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教版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

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寻找用天平找次品的“最优化”方案。

学习难点:

知识的拓展及用最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评价设计:

1、通过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表述能否完成目标1。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对目标2、3进行评价。

教、学具准备:

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播放视频)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猜猜看,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师:(出示天平)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天平)记得吗?我们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他了。他在今天我们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初步认识天平

(2)学习例1

师:大家平时愿意帮助别人吗?老师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2.师:有个小朋友身体缺钙,买了3瓶钙片,其中有1瓶吃掉了几粒,这瓶比其他的要怎么样?(轻一些)这个小朋友不注意将这瓶药和另外两瓶混在了一起。怎样才能帮我把这个次品找出来?。

学生介绍各种方法。(可以数数,用手掂一掂,用天平称)

3.师:大家帮忙找到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1)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师质疑:不进行实际称,你能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表示出找次品的过程吗?

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2、出示例2

解决8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8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篇9: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剖析信客的精神品质,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3、揣摩文章典雅而精辟的语言艺术。【教学重难点】

1、剖析信客的精神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导入新课)这首歌曲是用来赞颂在98年抗洪抢险中的解放军官兵们,他们是最可敬的人。今天,老师要将这首歌送给另一类人:《信客》,(出示课题)因为他们也是可敬的。他们的职业平凡而伟大,他们的精神感天又动地。(明确本课教学内容)

信客是干什么的?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下面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信客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三、检查预习:

唏嘘 xīxū嫉妒 jí晦气 huì噩耗 è猝然 cù诺诺 nuò 呵斥 hē诘问 jié文绉绉zhōu 焦灼 zhuó伎俩 jì昏厥jué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颠沛 pèi

唏嘘 噩耗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风尘苦旅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接受重托 艰辛从业 无奈卸差 执教小学

或:(一)来由——为什么做信客(二)经历——怎么做信客

1(三)艰险——为什么不做信客(四)归宿——为什么能胜任教师和校长职责

2、归纳信客的工作内容:传递信件和物品;代人读信和写信;帮客死者处理后事和安慰家属等

3、信客的工作留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从哪里体现出来?归纳信客的生活景况。

苦(1)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生活景况:终年劳碌奔波,居无定所;收入微薄,生活穷困;老犯病;常被人怀疑、欺负、憎恨甚至诬陷,满腹辛酸。

4、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五、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其中详写了两件事,一件是为客死者料理后事,一件是遭同乡诬陷为小偷。说明信客职业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2、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

从文章布局的角度来说,先写一个老信客起到为后文做铺垫的作用,从内容来讲,交代了年轻信客从业的原因,更强调了重要的一点——信客‘信’字的重要。

3、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 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4、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5、信客一生正好验证了哪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6、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诚信为本

六、品味语言:

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用下列的句式简要说出它的美感。我认为:

这个句子美,是因为。

1、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比喻。很形象,很贴切。

2、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写出了老信客的后悔自责,也表现了他对这份职业的渴望。排比。容量很大,一气呵成,气势畅达。

3、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写出了比较闭塞的农村对外界的关注。比喻。

总结比较:《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背影》:朴素平实。《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质朴典雅: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七、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提示:内容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举例: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法国作家司汤达: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1)行万里路,尝遍人间辛酸;“读”万卷书,看透世态炎凉。(2)多年为信客,无怨无悔;一朝做人师,流芳千古。

(3)能磨灭的记忆,不能忘怀的同乡情谊,用真情沟通的天使,信客,默默奉献的你!(4)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一副任劳任怨的心肠,永守诚信无私的原则,永留洁身自好的品格。

(5)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6)肩挑生死祸福担,身有侠骨柔肠心。

(7)信字当为先,苦字放一边,不辞辛苦为众人,众人将你记心间。

(8)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9)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

(10)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担生死祸福担,换来千家万户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11)位不在高,有信则名;行不在特,诚实则成;这行业太辛苦,惟汝德馨。忍辱为同乡,负重心也甘。时有别人误,但尔不忘德。可以进千家,入万户。有旅途之劳累,有奔波之艰辛!众人赞曰:信客之名,何人能比?

(12)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八、总结:信客走了,静静地走了。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我们意识到诚信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补充有关诚信的格言)

【板书设计】

信客 余秋雨

来由——接受重托经历——无奈卸差 艰险——艰辛从业归宿——执教小学【教学反思】

诚信为本

善良厚道 任劳任怨 诚实无私

篇10: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军神。请大家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军神。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知道这里的军神指的是谁?

3、(出示课件:画像)解说:同学们,他就是青年时期的刘伯承将军。在1916年的护国战争中,他作为川东支队的将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突然,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他的背后打来,从颅顶打入,从右眼飞出。由于失血过多,昏迷了过去。后来情况怎么样呢?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后来发生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现在老师想听大家读课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1-10)自然段谁愿意读?(11-17)自然段、(18-最后)。大家注意:一是看他们能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是想一想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过渡:刘伯承眼睛伤势很重却拒绝使用麻醉剂,坚持做完手术,真令人感动。

三、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你最受感动的段落标画出来。

2、汇报。师板书(7、8、9、10)(12-15)(16、17)(18-22)A、就诊

1、一生读(7、8、9、10)师板书:愣住

从容镇定

2、“愣住”沃克医生为什么愣住了?

“从容镇定”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角色读: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老师读叙述和沃克医生的话,你们读刘伯承的话,看能不能让在座的各位老师感受到病人的“从容镇定”和他的坚强。(相机指导)

B、手术前

1、自由读(12-15)节。看这一部分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师总结:他的伤势很重,手术时却拒绝使用麻醉剂。(相机板书:伤重,不用麻醉剂)

2、你从哪看出他的伤势重,需要做大手术呢?谁能读出伤势重(14节)伤势这么重他却不用麻醉剂,麻醉剂是干什么用的你们知道吗?

3、如果是我们大家,要把坏死的眼珠摘除下来,还要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却不用麻醉剂,手术中你会怎么样呢?

C、手术中

1、自由读16、17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看一看刘伯承在手术中表现得怎么样?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相机板书:居然 抓破 一声不吭)

2、“居然”什么意思?这里什么出乎我们的意料?同学们现在都使劲抓一抓自己的衣服看能不能抓破?我们都不能抓破,他却把崭新的白垫单抓破了,你从“居然 抓破”体会到了什么?这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是怎么忍受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3、(放录像)解说:手术开始了,沃克对病人说……可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此时,每割一刀疼痛都可想而知,他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手术长达三个小时,他被割了72刀!同学们,你们亲眼目睹了这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定有许多话想说,现在就把你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吧!

4、(15、16节)自由读——检查指导读——范读配乐——想不想超过老师,自由练读——一声配乐读

过渡:手术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沃克惊呆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D、手术后

1、一生读(18——22节),读后提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相机板书:72刀)

2、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一部分同学读沃克医生的话,一部分同学读刘伯承的话(老师相机指导)

3、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任凭医生割了一刀又一刀,剧烈的疼痛并没有使他晕倒过去,他一直都在清醒地数着刀数:67……68……69……70……71……72……他被割了72刀,竟一声不吭。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沃克医生,此时你会对这位病人说些什么呢?

4、此时,沃克惊呆了,他大声嚷道:(出示课件:军神)齐读——板书

——找三生读——让我们发出由衷地赞叹(齐读)

5、总结:同学们,军神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被割了72刀竟一声不吭,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但愿军神那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永远激励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板书: 军神

愣住

从容镇定

伤重

不用麻醉剂

居然 抓破

一声不吭

上一篇:矩阵的概念教案下一篇:犬类管理稽查队执法规范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