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论证方法教案

2024-04-17

作文论证方法教案(共8篇)

篇1:作文论证方法教案

文秘助手()之2014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论证方法

内容简介:

【复习目标】

1、了解五种论证方法。

2、学会使用二三种论证方法。

i、知识网络图

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法:

ii、综合应用探究

(学习内容)

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假言说理法

就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举的是反面例子,就应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例如: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我想未必,假如三个臭皮匠真的顶一个诸葛亮,那刘备干吗要放下身段,三番两次地去请一个诸葛亮?当时臭皮匠多了去了,全国到处都是,他刘皇叔怎么没拉十个八个的臭皮匠当他的军师?其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后来魏蜀吴三分天下,一大半都是孔明兄的功劳,假如刘备真请十个八个的臭皮匠为他出谋划策,估计他早被别人拉出去砍了,哪轮得到他后来称帝?

篇2:作文论证方法教案

【课型】 单元训练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证思路。2.掌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答题技巧。【阅读篇目】

1、课文《敬业与乐业》 《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综合训练卷 》

2、《议论文考点举N反一》P38-P57 【课前准备】

1、课件《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2、学生带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综合训练卷

【教学过程】

一、展示课标相关考点,导入学习目标

议论文是对一个事物或道理,加以论证说服或者提出一种见解的文章。学会分析议论文既能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也能提高我们对事理的认识能力。教学大纲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

“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把握(筛选或归纳)文本的观点和材料(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把握议论的基本结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能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二、展示目标,引领课堂 1.辨别论证方法的类型

2.分析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三、落实目标1,初步了解论证方法

教师讲解常考议论文四种常考论证方法,强调每种方法的辨别标志,学生速快阅读《敬业与乐业 》完成资料1-5中有关论证方法题,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述方式,千万别搞混。

教师抽查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四、落实目标2,辨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师总结每种论证方法作用的答题格式,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小组合作,慧眼识“珠”,判断PPT展示语段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学生代表发言,补充,教师总结归纳。

教师提示:同学们,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还有句话说“熟能生巧”,议论文阅读技巧需要不断锤炼方能得到提高,请结合“链接中考”题中相关习题提高提高吧!学生独立完成链接中考1、2、3、题的检测,五、总结方法

结合语境-----紧扣论点----带关键词

六、当堂检测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综合训练题6、7、8。小组内交流,找出失分点并改正,将改正后的答题格式展示出来。

七、作业

篇3:脱硫方法技术论证

一、脱硫工程现状

脱硫方式包括炉内脱硫和锅炉烟气脱硫, 烟气方式主要有三种:干法脱硫、湿式石灰石/石膏法、氨法脱硫;几种脱硫方式技术上都比较成熟, 均有较广泛的应用。由于本项目煤质含硫量高达5.54%, 钙法脱硫必须采用炉内干法和炉外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结合的方式才能满足本项目SO2环保排放要求;氨法脱硫的脱硫剂液氨和副产物硫铵价格波动大、不稳定, 运行成本不可控。现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对此两种脱硫方式在技术、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证。

二、脱硫工艺技术比较

氨法技术特性:脱硫效率高, 只需炉外脱硫即可满足环保排放要求;喷淋层4层, 系统阻力1400Pa;对高硫煤的适应性强, 有成功运行业绩, 氨法脱硫正在快速兴起;无废水废渣排放, 可能产生氨逃逸;脱硫剂为液氨, 价格较高, 波动大;副产品硫酸铵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价格波动大, 影响运行成本;不需要炉内脱硫, 对锅炉的运行效率不产生影响。

钙法技术特性:炉内脱硫40%, 炉外脱硫60%可满足环保排放要求;喷淋层5层, 系统阻力2300Pa;技术成熟, 市场占有率90%, 有高硫煤运行业绩;会产生废水、废渣;脱硫剂石灰石, 价格稳定, 来源广泛;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价值较低, 滞销时需要填埋处理;增加炉内脱硫, 对锅炉运行效率及炉管使用寿命有影响。

三、投资及综合运行成本比较

1. 锅炉及脱硫装置计算参数

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490t/h;单台锅炉耗煤量80.1t/h;煤含硫量5.54%;炉内未脱硫SO2排放浓度14099 mg/Nm3;出口SO2含量≤170mg/Nm3;锅炉年利用小时7000 h;烟气处理量1003200Nm3/h;每小时减排SO2量14.61t/h。

2. 氨法、钙法两种工艺运行测算基数

钙法:炉内Ca/S≥2.00;炉外Ca/S≥1.03;石灰石单价170.00元/t;石膏单价20元/t;

废水处理单价21.00元/t;原煤单价500元/t;锅炉降低热效率0.40%;投资6800万元。

氨法:液氨单价2500.00元/t;硫酸铵单价500元/t;蒸汽单价120.00元/t;编织袋单价2.00元/t;投资7000万元。

钙法、氨法:电单价0.45元/t;水单价2.30元/t;工人工资7万元/年.人;定员15人;折旧费用9.6%;维护及检修费1.4%。

3. 投资及综合运行成本比较

校核煤种下氨法、钙法运行成本

四、脱硫方法技术论证及综合分析

篇4:作文论证方法教案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情景讨论 类比论证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24-01

一直以来,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60分,占了总分数的五分之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对学生实行互动式作文教学来提高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式作文教学的常规策略有情景创设策略、合作协商策略、问题生成策略、评价反馈策略。而情景创设策略包括两种,一是创设生活情景,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景。在议论文作文教学时,在进行互动式作文教学情景导入中,联系现实导入时事热点,让学生针对所创设的情景,即时事热点进行讨论,从而在情景讨论中学习、掌握并运用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方法。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议论文中常常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学习过类比论证,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把自诩为太阳最终发了疯的尼采与一味实行“送去主义”的中国做类比,得出了最终将会亡国灭种的后果,这也是类比论证。换句话说,学生对类比论证方法并不陌生,只要稍加指导,在互动式作文情景讨论中学生也能够巧妙地灵活运用类比论证方法。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在互动式作文教学情景导入中需要选择具有可类推性或者隐含可类推性的情景,从而方便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在运用素材进行写作的时候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方法,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层次感,从而进一步增强说服力。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情境导入一:2015年1月9日,被告人陈祖明(房祖名)构成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房祖名在看守期间,其父成龙未曾探视,也没有为儿子动用关系,正式庭审中,成龙夫妇也没有申请旁听,仅有房祖名经纪人现身法庭。

探索成龙的教育方式:成龙对房祖名实行铁腕教育方式,在成龙看似严厉的家规下,房祖名一直以来以“乖乖男”的形象示人。殊不知,多年来的压抑一旦爆发,就会比普通的孩子更加叛逆,甚至走上歪路。

情境导入二:2015年1月27日,著名演员张国立之子张默容留他人吸毒罪获刑六个月罚金五千元。张默吸毒被抓,其父张国立通过网易娱乐发出声明,他自称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愧疚,并恳求媒体能够宽容对待张默。

探索张国立的教育方式:张默在内心一直不满张国立和妈妈离婚,表现叛逆,张国立为弥补过错,过度宠爱、纵容张默,并在演员事业上不断提携张默。正是出于父亲的庇护之下,张默永远难以振翅高飞。

讨论要点:针对成龙与张国立的教育方式,通过类比论证谈星二代教育的缺失。

互动式作文教学课堂要求:

一、在互动式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两个最基本部分,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生成一种“参与——合作”关系,二者通过合作达成一种默契,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同样的民主平等的教学参与权。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交往,互动主体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启发借鉴,从而丰富互动交往的内容,拓展彼此的认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双赢互惠。

三、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元性,在互动式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也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点引申发散,拓展延伸,更要允许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和定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找感觉,充分展示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深层次发展。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情景进行互动式讨论、互相交流思想,总结归纳共同点:

一、这些自幼在星光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星二代”,正踩着父辈铺好的路,以比其他演员不知快多少光年的速度抢滩娱乐圈。背靠大树好乘凉,借着父母的名声和财力,不务正业,最终甚至误入歧途。

二、通过两者“教育儿子”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教育儿女方式的三个倾向:过度宠爱、过度严厉和缺乏引导。子女教育不是简单地将“溺爱”和“管教”相加,更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让孩子感到温暖的家,需要父母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沟通等。

三、教养子女的智慧,值得每一位父母用心去学习、思考、体会并更好地应用。作为父母,只有从将孩子培养成人入手,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和习惯,懂得做人应该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才会在成长过程中刻苦学习,长大后既成人又成才。

篇5:议论文对比论证方法运用教案

文昌华侨中学

潘小咪

一、教学目标:

掌握议论文对比论证方法,让作文升值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运用对比论证来打造我们的议论文段落。

2、明确概念:何为对比论证?

议论文中举正面的例子和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正反的例子进行分析,从而突出自己的观点。

3、对比论证的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

4、使用对比论证的原则(1)、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选材角度(属同一范畴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叙述角度(要紧扣论点进行叙述)(2)、要有完整的分析总结句

5、点评段考作文段落 段落1:《听取他人建议》

回顾历史,善于听取贤臣建议的君主才能成就一番霸业。春秋时期,齐桓公掌朝,想要任鲍叔牙为相国,而鲍叔牙提出建议,觉得任用管仲更适合。齐桓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重用管仲,就因为如此,齐桓公才有一番春秋霸业,成为春秋一国霸主,历史上才有“春秋五霸,一匡定天下”的成就。相反的,自以为是、不听取贤臣忠言的人又何能成就大业?想当年有西楚霸王美誉的项羽,最终死在刘邦的剑下,血染红了乌江。如果项羽听取了贤臣的建议,杀了刘邦,或许就不会放虎归山,酿成大祸,自己也不会死在刘邦剑下。可见,听取他人的建议有多重要。

优点:运用了恰当的对比事例

缺点:语言叙例语言繁琐且有不准确。

指导对策:在叙例时,要紧扣观点句有侧重点地进行叙述,语言要简洁,叙例要尊重史实,如段落中说项羽死在刘邦剑下,歪曲历史。

修改:

回顾历史,善于听取贤臣的建议的君主才能成就了一番霸业。春秋时期,齐桓公听取了鲍叔牙的建议重用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相反的,想当年有“西楚霸王”美誉的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取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错失杀掉刘邦的良机,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下场。同样是君主,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究其原因一个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一个却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想要成功,还是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

段落2:《学会接受建议》

学会接受建议,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历代帝王有的因虚心纳谏而强国,有的因独断专行而灭国。就如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接受别人的建议,进行全面地综合分析,以至于能闻名于当时,各路英雄豪杰慕名而来,助他完成大业,开创开元盛世。假如没有他的虚心纳谏,就不会有众多有才能的人投奔他,他就不会那么快地打下一片天地,所向披靡。因此,学会接受建议,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优点:有要开始对比论证的阐释句 缺点:缺少反面事例,说服力不强 指导对策:(1)我们在选例的时候,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必须是同一范畴 修改:

学会接受建议,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历代帝王有的因虚心纳谏而强国,因独断专行而灭国。就如唐太宗李世民听取魏征等人的建议,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才有众多人才帮助他开创贞观之治。而商纣王为了一己之欲,残忍地杀害了冒死进谏的忠臣比干,最终自己也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由此可见,学会接受建议,才能耳聪目明,才能扬长补短,才能明得知失,才能少走弯路,通过捷径走向成功。

6、作文升格训练(为下面的文章空出来的段落补充一个对比论证段)

善纳雅言利于行

狼不肯听取兔王的忠告,结果活活饿死在岛上。善纳雅言利于行,固执己见危于己。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能使自己得到提升,少走弯路。

善纳雅言需要放得下自己的身份,甩开高高在上的姿态,方可得到“雅”之言。

唐太宗放得下高贵的皇帝身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严于律己,成就一代辉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自己的盛世王朝;刘备虚心,三顾茅庐拜访孔明,得治天下之大计。想要别人坦诚的说出忠告,自己必需先放低自己,不要不可一世的高高在上。谦虚是广纳雅言的前提,是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而坦言相劝。

善纳雅言需要……

善纳雅言需要广开言路,汲取各方面的信息,开拓进取,形成综合全面的为大众所接纳的体系。

国家一旦将要出台法律,必先会征集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相关意见,审核检验,综合考虑,最后才确立出台发行,例如《国家安全食品法》的确立,汇聚了来自各种信息的意见,了解大众的需求与要求,出台的法律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广开言路能够聚集大众的力量,使大家的意见相互交融,互相比较,才能得到更加完善的建议,才能做到真正的利民便民。

有句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雅言”中的雅并不完全在话语表面的美观,而在于它的内在价值,只要它深刻有鞭策警示之意,就是“雅言”。

学会善纳雅言,善于汲取别人的忠告。看似一小学问,其中蕴含的道理可大哩!

教师补充:

善纳雅言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

篇6:作文论证方法

例:对于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半数以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亮明观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面分析—重要性]不事先制定职业规划将使大学生陷入就业迷茫,不利于实现就业,同时不利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反面分析—必要性]有鉴于此,我们应当联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社会性就业指导机构,指导其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标、全面正确分析,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进行知识储备、累积实践经验、实现既定目标,帮助大学生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从容面对就业压力。[作出结论并提出对策]

理证法:2

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是科技、经济、社会保障的铁三角,通过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公民的收入减去吃饭、住房、教育、医疗后有盈余,公民的财富盈余拉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拉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就业,就业扩大又增加了公民财富盈余,社会财富又再次拉动经济发展。因此,发达国家更重视公平,更重视公平就业工贷、福利与社会保障。前十几年,我国由于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猛增,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经济疲软、经济疲软导致内需不旺,内需不旺带来工业效率不好,工业效益不好带来的是下岗失业,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给投资以极大的优惠仍然不能扭转就业率低与公民盈余下降的势头。发达国家的GDP数据提高,并且主要是由消费构成的,反观我们国家GDP主要是依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支撑的。而政府投资虽然在熨平经济的波动上很有效,但无法长久拉动经济。

逆向推理:(反过来就是正向推理)例:保护海洋健康 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就要保开发自然资源

要开发自然资源就要推进海洋资源的开发

要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就要为持续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就要为海洋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 要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就要有节制有计划的开发,切实推进海洋保护工作。

例证法: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特大冰雪灾害、拉萨3•14暴力事件、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互联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上正面宣传波澜壮阔,广大网民众志成城,在互联网上掀起了理性爱国的巨大声浪,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团结,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充分展示了在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汇集社情民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显示了强大的传播力、广泛的影响力,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论证:

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设立招贤馆,广延山东士子,最终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而清政府人才凋零,贤退愚进,终于国家颓亡、自弃天下,名士龚自珍不禁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见,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强劲的发动机。而我国正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匮乏、海外流失严重等问题,在国际智力竞争中处于下风。故此,唯有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打赢全球智力战争。(也是例证法)

引证法 温家宝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莫道今年春将尽,来年春色倍还人

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也足以战胜一切灾难

开头:朴素开头 华丽的开头

奉法者强则国强

————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自古以来,成功的政府都以极其威严的形象和群众的拥护刻入历史,商鞅徙木立信,言出九鼎,终得群众拥护,遂成变法强国大业;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后孤家寡人,骊山被杀,葬送了天下。(采用对比手法举例说明)可见,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而在我国部分政府部门执法的过程中,却存在这违法行政,暴力执法、钓鱼执法的现象,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简要分析)当务之急,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文章的结尾: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呼应开头 为了留下 “海上生明月”的美好景色,不让明月从污染后的垃圾海域升起,人类需要反思总结,对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并重,通过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发挥联动的区域协调制度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唯有此,才能最终促进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如果不加大相关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引用名言,华龙点睛

“民生用药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切实利益,更在一定程度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发展”。只要政府层层把关、步步完善,企业、社会积极参与,就一定能够确保药品安全,实现国家稳步发展、社会安定团结。

“金钱有价,生命无价”。遏制矿难频发的关键,在于真正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践以人为本,就要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切实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抛弃“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认真把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如此,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才能跃上新台阶,人民的生命财产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开头:朴素开头 华丽的开头

奉法者强则国强

————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自古以来,成功的政府都以极其威严的形象和群众的拥护刻入历史,商鞅徙木立信,言出九鼎,终得群众拥护,遂成变法强国大业;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后孤家寡人,骊山被杀,葬送了天下。(采用对比手法举例说明)可见,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而在我国部分政府部门执法的过程中,却存在这违法行政,暴力执法、钓鱼执法的现象,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简要分析)当务之急,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

感恩意识的匮乏是影响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如接受就学资助的学生毫无感恩的表示,令师长痛心,也令施助者寒心,一些施助者取消这些学生的受助资格,有的还对簿公堂。受助者感恩意识的匮乏,让施助者对人间是否还有真情和诚信失去了信心。

“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 没有感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受助者用冷漠回报恩人,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伤害的不仅是施助者的爱心,还有一个社会的崇高价值、人们患难相扶、彼此信任的和谐氛围。受助者应有的感恩回馈,温暖的不仅是施助者,还有周围的一切知情者,它所起到的良好示范和道德润滑作用,对于促进爱心和感恩在全社会范围互动,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提倡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范畴内的感恩。只有使全体社会成员学会感恩,常怀一份感恩之心,才能促进感恩与扶助的良性循环,使秩序、公平、爱作为三个基本要素,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与维护社会和谐。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感恩意识,才可能有回报社会的动力;政府及相关扶助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才可能将受助者的感恩意识化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要保证善行义举的可延续性,使爱心能够薪火相传,必须从文化建设、道德教育和扶助形式三个层面入手,采取措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加强以诚信意识为重点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知礼明义、知恩图报的美德;现行的教育体制要克服功利化倾向,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将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增强感恩能力,回报社会;要转变和改进对受助者的扶助形式,变单纯经济扶助为经济与心灵扶助并重,以订立道德契约等形式,规定受助者的社会回馈义务,扶助活动的组织者要在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主动搭建联系、沟通的平台,增进双方了解与互动,引导施助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公益事业,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让我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在自己的心田给感恩划出一块地方,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用明礼诚信、知恩图报的阳光替代所有的冷漠,为社会和谐献出自己的一份热量!

利人者,人恒利之

——以人为本,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姜子牙在《六韬》中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然而在部分地区还存在政府还存在官僚主义思想,为了部门利益,不惜滥用职权,违法行政,严重分割群众利益,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反映出个别地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有待提高。当务之急,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努力增强科学执政能力。《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掌握科学规律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不按规律办事,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甚至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这不仅损害政府形象,而且容易诱发干群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故此,要反复研究并科学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护群众利益,才能不断增强党的科学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推进民主执政进程。汉人王充曾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邓析子也指出“目贵明,耳贵聪”,要提高执政能力,就要问政于民、求计于民,要继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重视基层调研工作,广开言路,尊重并学习群众首创精神。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增强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公开性和透明性,持续推进民主执政不断深入。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切实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依法执政,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党章和民主集中制的规定,坚持公民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一些地方出现违法违规行政的现象,对群众的呼声不积极回应。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另一方面,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以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篇7:高一下学期作文训练之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写作常见的论证方法。2.学会正确运用论证方法写作议论文。一【范文引路】

读下面文章,根据自己的平时积累,画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

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又怎能描绘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撼人心魄的精彩画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铸就了中国历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淖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

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例证法、对比法 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二【方法归纳】

无论是新材料作文还是一般的议论文,都少不了论证。从各级各类的考场作文评阅及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一些论证方法,缺乏严谨的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演绎法、归纳法等。下面简单阐述这几种方法

(一)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常见的有假设分析和因果分析等方法)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二)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如何用好引证法?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只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如《谏太宗十思疏》开头部分的论述)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四)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当然,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许多议论文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又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再如:《非攻》的论证方法

(六)归谬法

当劝说受传者改正自己错误的观点或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或改变自己错误的举措而受传者不听劝时,不去正面劝说、批驳,而是顺着受传者的思路,把受传者的观点或行为或举措推论到一个荒谬的结果,让受传者看到自己观点或举措的严重后果,他就会改变自己的主意了。

如: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爱马,马死了要为马厚葬,要求文武大臣为其吊丧,且拒绝任何任何人劝谏。有个叫优孟的人,很有智慧,不再正面去劝阻楚王,而是顺着楚王的厚葬其爱马的思路,请求把葬马的规格,从葬大夫的级别提高到葬国君的最高级别上。这样,各国诸侯听说大王如此高规格地厚葬您的爱马,就知道大王把马看得多么贵重而把人看得多么下贱啊!按大王的思路得出极为荒谬的后果,这个严重后果是一碗清醒剂,大王喝了下去才醒悟过来:“我的过错竟如此严重!”并且还十分着急:“怎么办啦?”最后还是照优孟的建议,把死肥马打整干净,加些姜枣之类的佐料,用铜锅猛火煮好后“葬”在人们的肚子里。

(七)演绎法

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方法。如果说归纳论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是从一般到特殊。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习作《坚持就是胜利》采用的就是演绎论证法,大前提是坚持就是胜利,小前提是狄更斯、爱迪生坚持了,所以胜利了,结论自然得出。

(八)归纳法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采用归纳法是常见的,它是通过对一系列个别可靠的事实进行概括后,归纳出其共同属性,从而得出一个普遍性论点的方法。

如:杨述《恰到好处》一文中这样论述道: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恰到好处”。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工人炼钢要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

“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过火”,“过了头”,却往往容易被人们误认为好。说这就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坏事。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睡觉睡得好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造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依然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这两小节中第一节通过对演戏、歌唱、炼钢、做政治工作一系列事实分析,从正面归纳了凡事都要“恰到好处”的道理。第二节则通过对睡觉、劳动、对健康的注意等一系列实事的归纳,既正面论证了“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的道理,也批驳了将“过头”当作“深”、“透”、“彻底”表现而予以肯定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归纳论证法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了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因只需很少的水便可存活,从而得以逃生。

要求:全面阅读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导引】

材料含意具有多向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

可以从鲸的角度立意。在水中庞大的鲸无疑是强大的,而当它无所顾忌的对沙丁鱼穷追不舍时,却没有想到危险逼近,自己原来的优势在沙滩上就成了要命因素。由此可以立意为: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要有忧患意识„„

也可以从沙丁鱼的角度立意。身体瘦小的沙丁鱼向沙滩方向游去是十分聪明的,善于利用自身条件和有利地形而引强敌于困境。由此可以立意为:用智慧战胜强敌;智胜于力;善于凭借才能以弱胜强;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

还可以从鲸与沙丁鱼的关系着眼确立文章主旨。在深水中前者强大而后者弱小,在浅滩上却强弱异变。由此可以立意为:强与弱、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努力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才是智者;在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无论从什么角度立意,作文都不能就鱼说鱼,而必须由鱼及人,联系社会生活,表现现实意义。

【例文1】

强势背后的危机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也许你的羽翼足够丰满,也许你的意志足够坚强,但强大并不意味着战无不败,一种貌似强势的背后会隐藏着更大的危险。

就像一条鲸鱼很容易落到沙丁鱼的圈套中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因为强大,可以藐视弱小,可以不屑以智取胜。骄兵必败,亦是这个道理。三国的刘备扎营六十里,以滔天排空之势怒对东吴,但他没有观察形势,认清利害,为一时悲痛所误,酿得火烧连营,托孤白帝的悲剧。当历史的卷轴再次打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失意的战争,更是惨重代价之后,国衰难兴的悲剧。有时,拥有强势更需要谨慎,一时大意便可满盘皆输。

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面对弱者,如果不能干脆利落的搞定,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急躁心理。强者,最大的诱念即在于得到世人认可。每一个人都想竭力地证明自己,因为强大可以让人得到所谓的尊重与优越感。这种功利心越强的人越容易走上歧途。这些人甚至是脆弱的,他们害怕失败,因此不甘心放弃。纵然身处险境,也会选择声嘶力竭的做一支末势之强弩。强势,意味着一旦失败,便是全盘崩溃,强者所谓的尊严会让他不堪东山再起,也不会想到为自己留下后路。纵观历史,霸王项羽的兵败垓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强者一旦被认可,便失去了为强的动力。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殊不知身后多少曾经的弱者正在觊觎第一的宝座。历史上多少盛世强朝不是在歌舞升平中沦陷的么?商纣、夫差、秦始皇,一个个枭雄最终只能把江山拱手送人。历史就是如此残酷,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倾野之势,不思进取,最终只会被淘汰。

强势实际上考验了承载者的运用能力。它有时更像一个包袱,会成为一个智者的百宝囊,也会压垮一个勇夫,一个懦夫。强大的力量需要拥有一颗更为强大的心!

〖简评〗作者从鲸的角度立论,论证“强者背后”的危机,给人警醒。文章从3个方面展开论证:“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分别举刘备,项羽,商纣、夫差、秦始皇为例,事例典型,论证有力。文章总起总收,中间分而论之,思路明晰,层次清楚。

就文章本身来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细察可以发现,文章第四段,也就是论证第三分论点的部分,与材料并不契合,鲸是以“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而陷入困境,文中“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不思进取”等语句与之相抵触。

【例文2】

灵巧制胜的技巧

与体型巨大的鲸相比,沙丁鱼瘦小不堪,本来强弱悬殊的一场较量,结果却令人跌破眼镜,为什么?因为沙丁鱼灵巧。它灵巧,在它遇到鲸之后,立即向岸边游去,那里可以发挥它的优势,它灵巧地运用了自身的条件,战胜了庞大的对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愿意成为鲸还是沙丁鱼呢?你可能会说既然沙丁鱼那么灵巧,当然是沙丁鱼了。但其实显然不是这样,我们谁不愿成为庞大有力的鲸呢?注意了,灵巧只是在我们生活中制胜的技巧,而不是制胜的全部因素,如果鲸能够冷静点,一万条沙丁鱼也敌不过它,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了实力。

但在有实力或某些不可抗拒因素的情况下,灵巧的技巧依然是制胜的法宝。二战时有一群坦克战队,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堪称不败之师,对方的将帅没有办法对付,怎么办呢?这位聪明的将领想了一个好办法,当时是在沙漠之中,他就让几个人雇了一些骆驼,假装是沙漠中的商人,向坦克走去,坦克军起先没有当回事,就让他走进了阵列,谁想,这些人刚进去,就把护卫的士兵打死了,坦克只能干瞪着,距离太近,不能发炮,就这样,一队坦克就乖乖地被制服了。这无疑是军官的灵巧的作战方法创下的功绩,以己之巧,攻彼之滞,这就是灵巧的力量。

当然,除了斗争与战争之外,其实灵巧在经济商业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据英国的一家报刊统计,全世界排名前20的巨富中一半都是零售业联合连锁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采用贩卖小商品的理念来经营,而在排名50的巨富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搞庞大的汽车与地产之类的企业,像飞机制造类的工厂更是一个也没有。这种面向大多数人的一种销售模式,可以根据人们需要而调整经营,灵巧成为制胜的法宝。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成为“鲸”,拥有雄厚的实力,但我们应该记住沙丁鱼的胜利,运用灵巧这一成功的法宝。

〖简评〗

篇8:刑法案例研习的四阶段论证方法

我国刑法案例研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现状

(1) 实体法与程序法相分离。为了配合学习上的方便, 目前高校中关于刑法案例研习的课程和学界出版的案例研究书籍, 多半采取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相分离的处理方式。对刑事案例进行分析时, 刑法教师侧重于实体性问题的分析, 主要解决该案当事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即定罪的问题。笔者认为, 这只解决了该案的应然问题, 未能解决程序问题, 即根据现有证据能否定罪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科分类上实体与程序的二元划分, 造成很多教师对案件中程序问题不甚了解, 研究得较少。因此, 应然上的罪名问题较好解决, 而如何确定罪名、举证证明当事人构成该罪, 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2) 追求案件审理结果的分析方法。传统的法学教育以训练法学专业学生独立制作一份结构严谨、论理清楚的判决书为最高目的。对刑事案件来说, 对当事人行为性质的分析模式一成不变。这一分析方法, 造成学生以超然第三者“法官”的角色看问题。如此一来, 虽然有益于其建立“客观”的法律知识, 但是无助于其分析辨明分析者立场的能力培养。此外, 由于要求学生以法官的心态分析案例, 在“不告不理”、避免形成“诉外裁判”的考量下, 往往无法综观案例全貌, 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在实际办理案件时, 还有以律师、检察官身份办理刑事案件。这些不同身份决定了其必须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律师亟需寻求检察官证据链的漏洞、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以达到维护其合法权益的目的;检察官的职责在于入罪, 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 搜集被告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据;法官则是居中裁判。不同的角色, 决定了他们必须更全面地考虑本案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而现实的刑事案例分析, 只要求学生从法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现实实践差距较大,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过分强调演绎的推演方法。传统的案例虽然取自现实社会, 但是因为出题方便或方便作答而设定若干条件, 使得一个案例失去原有面貌。而在这种预设条件的案例事实下, 理论说明和概念演绎往往成为测验的重点。如此, 学生虽然可轻松学习单一理论的内涵, 却失去观察案例全貌的机会。并且基于对法理逻辑的体系理念, 往往不愿也不能对案例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有所回应, 造成法律体系内的形式操作。此外, 若干案例研究丛书并非取材于真实案例或法院判决, 而是经过巧思设计, 配合所要表现的理论而刻意设计的配套“剧本”, 是否可称其为案例分析方法, 尚有疑义。

(4) 以考试为取向的研习方式。在职业选择上, 法律人向来被锁定在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工作。正因为如此, 国家司法考试的走向深刻影响到法律人的心灵。过去的考试试题多半集中在概念的背诵, 并不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实例题的能力, 以至于刑事案例研习的课程也不能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师生们的重视。虽然现在考试已逐渐注重实例题, 但是实例题往往脱离生活现实, 只能测验出学生在刑法科目上的功力, 却无法了解学生的分析和组织的才能。

2.存在的问题

现行案例研习模式与社会需要相脱节, 造成法律人不能完全适应律师、检察官、法官等社会角色的思维方式。因此, 对现行案例研习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 已成为一线教师最为迫切的任务。

刑法案例的重新定位

1.案例的构成与类型

刑法案例的类型因人而异, 有很多种。

(1) 虚拟案例与真实案例。虚拟案例往往配合某种理论或概念的阐释而设计。例如, 某人枪杀甲, 却将甲旁边的乙枪杀身亡。该案如何处理?此案例的设计主要在探讨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及罪数问题。真实发生的案例, 则并不是基于某一种特殊的理论或概念而被设计出来, 反而是发生之后才去发掘其所蕴含的问题, 并作进一步的阐释和分析, 以获取经验和智慧。真实发生的案例, 事实的构成不受限定。真实发生于既有的社会环境中, 不仅受到既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而且具有彰显现状的意义。鉴于虚拟案例先天彰显讯息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 应选择真实案例。

(2) 判决案例与非判决案例。在真实发生的案例中, 可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案情的发展经过法院的判决, 甚至经过最高法院的终审;另一种虽然是现实案例, 但是未经法院判决, 而由其他方式解决, 如深圳机场“梁丽捡金案”。以判决案例为研究的主轴, 往往因判决本身受限于两个因素而受到影响:一是法院认证事实受到证据法则的拘束;二是法院判决范围受到当事人主张、相关法律争点的拘束而受影响。如此, 案例事实和争点将受到局限。但是这一缺点仍可由案例分析者在判决书的事实认定和争点讨论之外, 作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和案情分析, 而得到化解。相对的, 由于案情经过法院以较严谨的采证程序过滤, 案例分析者也容易获得一些可信的核心事实, 而不必作过多存疑或假设。未经司法判决的案例, 由于没有判决书作为探讨的主轴, 因此往往必须通过媒体报道甚至现场访谈, 才能掌握事实的轮廓, 才能进一步厘清案例所涉及的议题。这种案例的研究空间较广, 取材也不受限制。

上述两种类型的案例各有优势和弊端, 笔者认为, 应从研习的目的出发, 选择合适的案例。

2.司法判决与法院的释放讯息机能

为了案例研习的方便, 笔者认为, 应选择经过司法判决的案例, 因为此类案例能强化对刑法理念的理解, 加上对判决中争点进行功能性的诠释, 对分析司法的释放讯息机能有较好的作用。

司法释放讯息的功能, 是指法院在既有法律制度下, 固然必须就法论法, 作合乎当前法律秩序的判决, 但是考虑到法院是案件发展流程的最后一关, 法院在分析案情、阐述法理时, 往往最能体会究竟是哪些制度问题造成本案处理上的困难。法院在认定自身角色、不逾越职权作政策决定的前提下, 仍可将所发现的制度问题在判决中点出来, 促使立法等机关予以正视, 并谋求改革。

在刑事案例研习时, 虽然以法院判决为探讨对象, 但是仍要特别注意刑法理念层面的探讨、法院释放讯息的功能。

刑法案例研习的四阶段论证方法

面对一个刑法案例, 当事人的陈述、媒体的报道、法院的判决、学者专家的评论、市井传言, 往往构成一幅凌乱的拼图。我们不知道所收到的信息中, 哪些是客观存在的, 哪些是当事人主观认定的, 哪些又是随意引申的, 哪些才是真正的议题, 哪些议题只是政治人物或媒体记者“加料”或衍生出来的。对案例的论证若不讲究方法, 将使整个案例成为一个大杂烩,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成, 毫无逻辑而言。笔者认为, 对案例研习可采取四阶段论证方法:概括事实、选定议题、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以避免产生上述结果。

1.概括事实

一般来说, 人物 (当事人、主体) 、争执事项、时间、地点、相关物件, 是共同构成一个案例事实的五大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 此处要求分析者掌握的事实并非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化事物, 而是指经过法律评价的法律事实。

2.选定议题

议题, 是指系争事务的争执或原因所在。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刑事案件真正被处理的议题往往于事先被限定。但从学术研究的观点看, 议题的认定往往因研究者的观察能力不同而有差异, 本质上并没有一定的限制。有洞察力的研究人员, 往往能从一个案例中看出别人所未看出的议题。

一般教科书都采取分章节的方式, 也就是先铺陈一个完整的体系, 再将设计好的案例放进去。这虽然有助于强化学习者就单一议题的了解深度, 但是硬生生地剥夺了学习者多元思考的空间。例如, 一个被害人死亡案件, 如果出现在犯罪主观方面, 则要求学习者判断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抑或是意外事件等;如果出现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一章, 则学习者需要判断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罪等。笔者认为, 如此分析案件则有断章取义之偏狭。

刑事案件的议题选定, 不能限制分析者的想象空间, 分析者可从前面所归纳整理出的事实设定议题。

一个刑事案例, 往往会建立许多值得探究的议题。但是限于时间、篇幅等原因, 对案件作“地毯式”的全面分析, 不仅容易使最重要的议题点失焦, 而且会造成议题无法收尾的情况。因此, 如果在众多议题中, 选择符合能力、时间、研究目的的议题, 是相当重要的课题。此外, 由于议题与议题之间往往有包含或连续的关系, 议题提出的先后也往往表现出分析者的智慧。例如, 在“许霆案”中可能包含两个议题:一是当事人行为是否构成“秘密窃取”?二是如果构成“秘密窃取”, 那么是否构成盗窃“金融机构” (这一情节对量刑产生深刻影响) 。该案例显示, 如果我们未能先行解决第一个议题———行为的性质, 径直解决第二个问题, 将失去议题之间的因果联系。

3.分析论证

(1) 分析的步骤。第一, 剪裁事实。将本案全部事实剪裁成与所选议题紧密关联的事实, 与其无关的事实可以忽略不计。第二, 提出假设。针对剪裁后的案件事实, 提出解释性的假设, 说明所以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当然所提出的假设并不限于单数, 对同一现象可以提出多种假设。第三, 证明。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 也就是证明的工作。如同民事案件, 证据在刑事案件的分析上也是相当重要的。对被告人定罪的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第四, 意义。对这些“正确的假设”, 评论其代表的意义和影响。

(2) 分析的技巧。第一, 确定分析者的立场。传统的刑法案例研习, 主要以训练写出判决为重心, 往往要求分析者不可存有任何偏见和立场, 犹如法官超然独立的判案。然而在现实中, 每一件案子往往存在着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 如果不能了解分析者的背景和立场, 很难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一般来说, 从分析者的立场看, 大致可分成当事人、决策者、裁决者、学术研究者四种类型。如果分析者本身是决策者 (立法机关、人大常委等) , 那么其所考虑的可能包括政策是否可以付诸实施、执行成本、资源分配等问题;如果分析者的立场是中立的裁决者, 虽然应保持中立, 但是依然面临是否应将个案所揭露的讯息 (法律的漏洞) 释放给其他部门, 以促进制度变革。由此可知, 不同的分析者代表着不同的立场, 不只是考量项目可能不同, 即使是共同考量的项目, 其深度比重往往也有所不同。第二, 人、事、时、地、物的汇总评价。一般在解答刑事案例时, 往往只进行单纯式的思考, 倾向于对当事人或时空背景的思考。然而, 事实并非只是单纯的人或时空所构成, 而是包括人、事、时、地、物, 甚至更多的因素所共同组合而成。因此, 分析者必须时时牢记复轨式的评价模式, 也就是随时将各类人、事、时、地、物汇总起来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三, 绘制流程表。流程表所强调的是一件案例发生和演变的脉络, 也就是一个案子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展现。传统的刑事案例分析往往将焦点凝结在某一点上, 却因为忽略该案件前后的相关发展, 以至于经常产生“雾里看花”的困境。因此, 分析一件刑事案例时, 除了前面提出的方法外, 将该案例的生命周期通过流程表的绘制, 也是重要的辅助工具。

4.得出结论

结论可能包括实然和应然两部分:前者为案例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层面, 提供有系统并且具有说服力的诠释;后者则进一步提出建议, 包括未来制度设计或立法方向等。当然, 配合不同案例研习目的的需求 (包括分析目的、时间) , 分析者可作不同的调控。

得出结论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 结论的内容应是前文中已经处理过的, 未经论证过的观点不宜作为结论的内容。

(2) 结论必须简明扼要, 并掌握各点结论之间的先后和包含的关系。如果有明确的问题取向, 必须针对该问题直接回答, 不宜模糊带过或逃避。

上一篇:项目部安全总监反思下一篇: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