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知识2

2024-05-23

残疾人康复知识2(共8篇)

篇1:残疾人康复知识2

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培训试题(答案)村别:成绩:

1、产前造成智力障碍的主要因素涉及哪些?(ABCD)

A 染色体异常 B 先天代谢异常

C 脑发育异常 D 母体因素E新生儿疾病

2、下面哪几种是耳聋的种类?(ABC)

A 传导性耳聋 B 感觉神经性耳聋

C 混合性耳聋 D外伤性耳聋

3、智力障碍也称为什么?(ABC)

A 智能障碍 B 智力落后 C 弱智 D 白痴

4、可能造成智力障碍的原因总体归结为哪几种?(ABCD)

A 产前因素 B 围产期因素

C 产后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5、及时发现儿童发展迟缓,可以用下列那几种方法?(ABD)

A 观察 B 比较 C 训练 D 咨询

6、成人智力障碍的康复原则包含一下那些?(ABCD)

A 自立性原则 B 个别化原则

C 功能性原则 D 参与性原则

7、人得听觉系统有以下那几部分组成?(ABD)

A 听觉器官 B 听觉传导路

C 产生听觉 D 听觉中枢

8、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时容易造成耳聋?(ABCD)

A 早产 B 低体重

C 缺氧 D 病理性黄疸

9、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后容易造成耳聋?(ABCD)

A 遗传因素 B 药物中毒

C 传染性疾病 D 高热

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培训试题(班前)

村别:成绩:

1、产前造成智力障碍的主要因素涉及哪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培训试题(班后)

村别:成绩:

1、产前造成智力障碍的主要因素涉及哪些?()A 染色体异常 B 先天代谢异常C 脑发育异常 D 母体因素E新生儿疾病

2、下面哪几种是耳聋的种类?()A 传导性耳聋 B 感觉神经性耳聋C 混合性耳聋 D外伤性耳聋

3、智力障碍也称为什么?()A 智能障碍 B 智力落后 C 弱智 D 白痴

4、可能造成智力障碍的原因总体归结为哪几种?(A 产前因素 B 围产期因素C 产后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5、及时发现儿童发展迟缓,可以用下列那几种方法?(A 观察 B 比较 C 训练 D 咨询

6、成人智力障碍的康复原则包含一下那些?()A 自立性原则 B 个别化原则

C 功能性原则 D 参与性原则

7、人得听觉系统有以下那几部分组成?()A 听觉器官 B 听觉传导路C 产生听觉 D 听觉中枢

8、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时容易造成耳聋?()A 早产 B 低体重C 缺氧 D 病理性黄疸

9、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后容易造成耳聋?()A 遗传因素 B 药物中毒C 传染性疾病 D 高热)A 染色体异常 B 先天代谢异常C 脑发育异常 D 母体因素E新生儿疾病

2、下面哪几种是耳聋的种类?()A 传导性耳聋 B 感觉神经性耳聋C 混合性耳聋 D外伤性耳聋

3、智力障碍也称为什么?()A 智能障碍 B 智力落后 C 弱智 D 白痴

4、可能造成智力障碍的原因总体归结为哪几种?(A 产前因素 B 围产期因素C 产后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5、及时发现儿童发展迟缓,可以用下列那几种方法?(A 观察 B 比较 C 训练 D 咨询

6、成人智力障碍的康复原则包含一下那些?()A 自立性原则 B 个别化原则

C 功能性原则 D 参与性原则

7、人得听觉系统有以下那几部分组成?()

A 听觉器官 B 听觉传导路C 产生听觉 D 听觉中枢

8、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时容易造成耳聋?()A 早产 B 低体重C 缺氧 D 病理性黄疸

9、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后容易造成耳聋?()A 遗传因素 B 药物中毒C 传染性疾病 D 高热)))

篇2:残疾人康复知识2

关于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的

调 研 报 告

苍山县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事业论文课题组 执笔人 张文永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关心,关心关注残疾人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人们崇尚奉献,用什么奉献,以什么方式奉献,奉献什么,一直都是困扰着人们的大问题,人们的奉献与残疾人真正的需求是否能够完全接轨,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是从残疾人需求入手,以全新的态势反映残疾人的需求和渴望,把奉献和接纳浓缩成一个残疾人康复托养的大理念中,成就了下一步残疾人康复托养的大方向。

关键词:残疾人 康复 托养

正文: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是一项新的课题,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解决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困难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为了掌握我县残疾人康复托养需求总体情况,结合全县上下共同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县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的健康发展,从7月初开始,对我县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个别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基本摸清了我县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残疾人概况

我县现有残疾人5.96万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18%,其中视力残疾11848名,占19.88%,听力残疾10412名,占17.47%,语言残疾715名,占1.2%,肢体残疾18524名,占31.08%,智力残疾3814名,占6.4%,精神残疾6228名,占10.45%,多重残疾8058名,占13.52%。其中持证残疾人33531名,占残疾人总数的56.3%;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7203名(肢体残疾人6217名、听力残疾人2812名、视力残疾人3463名、智障残疾人2814名、精神残疾人1897名)。

以上情况表明,大部分的残疾人都有着强烈的康复需求,都给家人和自己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一些的难题,由于残疾原因导致了收入偏低,生活水平低下,可以看出残疾人仍是弱势群体中的主流。鉴于此,如何开展残疾人康复托养工张文永,男,1975年生,中央党校大专毕业,苍山残联办公室主任。

2011年临沂市残疾人事业论文重点课题

全盲的康复方法主要是通过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戴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白内障康复主要是通过手术解决。

对于视力方面的康复需求调查,都有了一定的认同,90%以上的都需要康复,从家长对近视学生的康复需求以及低视力者对清晰度的渴求来讲,都非常需要康复,总想提高自己的视力,总觉得是可以康复到的,民众对视力康复的认识已经非常普遍了。

(三)听力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及言语声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言语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

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步骤是明确诊断,祛除病因,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循序渐进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在调查听力语言障碍时,多数人反映听力语言是先天性的,不可能康复,当我们提出可以佩戴助听器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说明人们对听力语言康复的认识还很不到位。

(四)智力残疾的概念是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障碍的教育康复主要有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智力障碍的残疾人在社会上往往最受人歧视,因为他们思维的不正常,还是有一些同志会拿这些人开玩笑的,所以家人对他们都比较重视,对于这部分人员的康复工作主要由特教学校承担。

(五)精神残疾的概念是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

精神病防治康复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这部分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医生和康复工作者共同承担,所以这部分人员重点放在精神病防治医院里进行。我县就已经对115名精神病人实施了全免费的药物和住院治疗。

从以上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细致、复杂、长期的工作。面对的康复对象是多种类的,要想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就必须针对每一类残疾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康复,而这些康复也必须是长期的、持续的、耐心的、连续的,因此讲康复工作是残联工作“永恒的主张文永,男,1975年生,中央党校大专毕业,苍山残联办公室主任。

2011年临沂市残疾人事业论文重点课题

(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系列活动。一是为白内障患者实行了康复手术;免费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系统化的教育和训练聋儿和智残儿童;为360余名残疾人无偿提供了轮椅、拐杖、盲杖等辅助器具;免费配备助听器25例等。二是夯实基层基础,为康复工作提供基础和组织保障。采取“六抓”,加强社县残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1)抓组织,健全网络,形成“县、乡镇、村、小组”的三级组织、四级网络体系。(2)抓队伍,提高素质。建立县街两级培训机制,主要对乡镇残联、村协会康复指导员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3期,共培训150多人次。(3)抓服务,落实政策。一是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二是抓好残疾人就业;三是落实各项残疾人生活保障。四是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三)引导开展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工作。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是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的民生工程,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为此,县残联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先后悬挂了过街帘,制作了黑板报,开辟了电视访谈专栏等,提高了人们对残疾人托养康复工作的认识。二是组织慈善人士实施项目建设,围绕全县范围内的成功人士,就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工作洽谈项目建设,促成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的开展。三是引导规范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的发展。围绕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工作,按照上级残联要求,结合周边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情况,规范发展我县的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要求施工的“三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市一流的县区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

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我县虽然在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社区康复工作体系尚不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是社区康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康复事业发展的模式,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虽然我们在社区建立了一些残疾人康复场所和机构,但是由于大部分残疾人家庭比较贫困(三分之二的低保家庭都是残疾家庭),靠残疾人自身的力量进行自觉的康复甚难,加上服务职责和活动内容不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未建立,导致康复工作社区化难以形成;二是由于各级组织对社区康复工作科学、长期、规范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致使康复人员及康复工作经费明显不足;三是对残疾人实施康复工作的全民意识不强,认识不高,个性化服务尚不到位,影响了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张文永,男,1975年生,中央党校大专毕业,苍山残联办公室主任。

2011年临沂市残疾人事业论文重点课题

为了把该项工作做好做扎实,苍山县残联联合苍山县卞庄街道卫生院,在县城驻地兴建一处集残疾人康复托养、医疗救助于一体的大型康复托养中心,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设计建筑为四层环型复式建筑,各种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健全,配备各种残疾人康复技师,培训各类残疾人康复人才,重点突出残疾人康复托养主题。

残疾人康复托养问题是涉及到残疾人的重要课题,解决了他们的康复问题,让他们回归自然,参与社会;解决了托养问题,让他们走出家庭,减轻负担;解决了医疗救助问题,让他们享受健康,无忧生存。没有残疾人的社会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只有充分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建设中来,整个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快,社会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工作政策法规汇编。

残疾人康复知识读本

篇3:残疾人康复知识2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研究状况,科学知识图谱,cite space

残疾人体育是体育学科中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残疾人体育现象, 揭示残疾人体育规律的科学[1]。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中规定:“各国应采取措施确保残疾人享有进行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同等机会, 应鼓励体育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各国应支持残疾人参加全国或国际体育活动”。确保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建立“健康、平等、融合”的全球价值观念[2]。该文拟从文件计量学统计出发, 统计、分析国内的相关文献, 运用citespaceⅢ软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现出来, 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残疾人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现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CNKI上检索出来1975篇有关残疾人体育方面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Cite Space III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同时还采用了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对CNKI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时间分布特征

最早发表文献的是在1985年, 田麦久记忆开展残疾人体育的作用和意义出发, 介绍了世界及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状况, 以及阐述了发展残疾人体育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3]。2004年以后发文量增加明显, 尤其是在2007年和2008年, 发文量突飞猛进, 主要是因为2007年特奥会和2008年残奥会在我国的举行。

2.2 作者分布特征

吴燕丹对我国残疾人体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包括残疾人竞技体育以业余性为主, 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程度不高, 残疾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薄弱, 并提出应该从残健融合与体育共享两大方向上进行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体育立法与宏观政策导向的共享式改革, 推动残健融合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接受程度的提高, 合理共享资源与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 开发特定产品与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4]。刘永风总结了我国残疾人体育权利实现的, 但也指出存在的问题, 包括法律方面 (立法的针对性不强, 强制性条款和指导性条款划分也不够清晰, 大部分残疾人对相关法律不是很了解, 法律援助等) 融合共享观念尚未形成, 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提出了残疾人体育权利实现策略完善落实相关政策;软法体系建设, 提供经济支持, 推动残健融合;建立国家单位残疾人一体化的健身管理组织;相应监督机制的建立[5]。卢雁总结分析了我国残疾人体育现行组织结构特征, 包括管理专业人才比值偏低, 不能满足其职能要求, 在权责方面和分权程度上也需要变革。同时也进行了有效性评价, 其中包括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不高, 部门分工不合理, 配合不够协调, 信息传递速度慢, 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6]。

2.3 机构分布

北京体育大学主要的组成人员有卢雁、韩松等, 文献被引次数为353次。闫挺总结了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心理技能训练, 心境状态, 焦虑, 心理健康和研究方法[7]。首都体育学院是第二高产机构, 组成人员有戴昕、郝晓岑、王薄等, 其中戴昕主要研究智障学生的体质, 通过为期1年的运动干预后, 对受试者的身体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素质指标、平衡能力指标进行测试, 由测试的结果进一步计算出体质量指数以及肺活量体重指数, 结果得知运动干预可显著提高智障学生生理功能及上下肢力量[8]。福建师范大学是第三高产机构, 组成人员有吴燕丹、黄汉升。其主要以北京残奥会为背景, 指出了残奥会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其一, 训练体制的不合理;其二, 科技投入的不足;其三, 就有相关配套服务关怀的问题;其四, 媒体的宣传的力度比较薄弱。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9]。

2.4 研究热点特征分析

通过Cite SpaceⅢ软件分析, 结果聚类大致可分残疾人, 残疾人体育, 现状, 对策, 体育, 残奥会,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体育教育。对“残疾人”关键词进行检索找出被引用次数前三的文献进行分析得知, 周芳对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 指出了影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6大因素分别是, 国家中政策法规, 2004年残奥会以及2008年残奥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推动, 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残疾人自我意识的建立等[10]。2003年, 李之俊等分别对上海、北京等六大城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在笔者调查的六大城市中残疾人体育人口达到了21.9%, 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相比。我国残疾人体育人口比例较低。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中肢残人和聋哑人参与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最高。其中游泳、操类是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 锻炼场地也主要集中在社区场地以及体育馆。在对策方面指出了应从正确的理念出发, 明确目标。建立残疾人健身锻炼组织, 健全规章制度, 积极创造场地、设施、器材等条件。筹措经费[11]。

3 结语

该文选取了Cnki收录自1994年以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的1975文献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分析得出, 以福建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科研机构为主, 以吴燕丹、卢雁等学者为代表的是我国残疾人体育领域主要科研力量;研究热点集中于残疾人体育的现状与对策, 以及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残疾人体育权利等。

参考文献

[1]马维平.特殊体育论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S1) :79-81.

[2]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田麦久.试论残疾人体育[J].体育科学, 1985 (4) :65-68.

[4]吴燕丹, 黄汉升.融合与共享:论和谐视域中残疾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学, 2008 (10) :9-15.

[5]刘永风, 汤卫东, 何金, 等.我国残疾人体育权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3) :17-20.

[6]卢雁, 韩松, 李伟一.我国残疾人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2) :1698-1700.

[7]闫挺, 毛志雄, 连文杰.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 2007 (4) :119-124.

[8]戴昕, 刘曈, 王建, 等.智力残疾学生体质运动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1) :67-68.

[9]吴燕丹, 黄汉升.北京残奥会对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7) :31-34.

[10]李之俊, 池泰棱, 邵健明, 等.我国城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科研, 2003 (1) :13-15.

篇4:残疾人康复知识2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篇5:残疾人康复知识2

2015济源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招聘2名公告

济源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是隶属于济源市残疾人联合会的下属事业单位,现面向社会招聘智障儿童康复教师2名(聘用制)。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岗位要求

1、具有耐心、爱心和奉献精神,做事认真细致,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儿童及残疾儿童康复事业。

2、专科及以上学历,幼教、特教以及相关专业。

3、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三级以上普通话证书。

4、身体健康,符合本岗位的健康要求。

5、形象好,年龄在35周岁以下,女性。

6、能歌善舞,有艺术特长,具有幼教、特教工作经验者优先。

二、工资待遇:面议。

三、所需材料

(1)个人简历(附近期1寸彩色免冠照片);

(2)身份证及户口薄;

(3)学历、学位及相关证书;

(4)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四、报名及有关事项

时 间:2015年3月19日-3月31日

地 点: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二楼(黄河路与汤帝路交叉口向南200米路东,市中医院住院部南)

联 系 人:刘 剑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京佳格言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河南京佳官网:henan.jingjia.org

联系电话:0391-6835733 ***

2015河南事业单位笔试专题:http://henan.jingjia.org/zhaopin/sydw/ 2015河南事业单位面试专题:http://henan.jingjia.org/shiyedanwei/mianshi/ 2015河南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班:

http://henan.jingjia.org/zhaopin/sydw/#kecheng

2015年3月19日

济源市残疾人联合会

感谢您将教辅资料的想法分享给我们:lxn@jingjia.org 第 2 页

篇6:2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2.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 2.1.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2.1.1.1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 1.生理的障碍性 2.经济上的低收入性 3.生活上的贫困性 4.政治上的低影响力 5.心理生的高度敏感

2.1.1.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

1.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2.内涵

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过程和特殊性。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功能(1)体现了社会公正原则(2)具有社会安全的功能(3)具有社会发展的功能 2.1.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念 1.平等、参与、共享理念

2.尊重、正义、民主、案主自决等理念 2.1.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价值是指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

阶段:施舍——同情——人道主义 2.1.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伦理,即道德,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特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原则,它包括人的自我 认识和对他人的行为标准。

2.1.4.2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原则

1.首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们,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2.挑战社会的不公正

3.尊重个人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价值 4.认识到人际关系的核心重要性 5.自身行为值得信赖

6.在自己专业能力的范围内执行业务,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2.1.5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

1知识结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学 2.实践能力:技术能力,文化能力

3.精神素质: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社会工作者的人文情怀,稳定的心理状态,勇敢的挑战精神。

2.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残疾人康复 2.残疾人教育 3.残疾人劳动就业 4.残疾人的预防 5.残疾人福利工作 6,残疾人文体工作

2.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

2.3.1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1.文艺复兴之前的不被特别关注的“自然”状态

2.文艺复兴时期把残疾人应该得到特殊关怀视为尊重人权的表现

3.工业革命初期及以后关心残疾人的保障,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初创时期 4.20世纪初期以来,“保障残疾人生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理念被社会接受,成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时期。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立法保护残疾人利益,可称为残疾人工作的立法时期。

6.20世纪80年代以后“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工作的新理念,残疾嗯社会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可称为平等发展时期。2.3.2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1.残疾人社会政策 2.组织机构建设 3.具体工作 4.面临的问题

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5.发展趋势

(1)大型机构逐渐减少,主要改变为社区照顾的模式

(2)训练残疾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中设置无障碍环境,使他们至少能照顾自己的生活,在经济方面,通过做零工或在福利院工厂工作养活自己(3)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为中、重度残疾人服务

篇7:残疾人危房改造申请书2

儋州市民政局:

我系儋州市中和镇山村村委会曾宅村人,名叫XXX,本人是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经市残联鉴定为一级肢体残疾人,因本人失去了劳动能力,造成家庭困难,人口多。房屋少,又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房宅是祖宗遗留的,现已破烂不堪,变成危房,随时造成人身安全,现欣慰民政策,因此我特向贵市民政局残联领导申请给予本人家庭纳入残疾人危房改造中,我万分感激。

谢谢 此致

篇8:残疾人康复知识2

然而,由于我国的康复事业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在各级康复机构组织建设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科学可行的建设标准去指导康复机构建设发展。各地康复机构在初期建设与运营发展中难以明确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工作。因此,积极开展我国康复机构组织建设研究,分析得出一套规范完整、符合中国国情的机构建设标准,指导我国不同级别康复机构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模式建设,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基本现状

1.1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历程

康复是残疾人功能补偿,实现自强自立的基础。康复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途径,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下,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4-1995年:起步阶段。1984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开工建设是我国康复事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康复机构建设的正式开始。此后,“八五”期间,国家就对省康复机构、聋儿康复机构、用品用具三类康复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多数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纷纷立项和开工建设。

(2)1995-2000年:试点推广阶段。在“九五”期间,全国康复机构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康复服务机构,并通过实施康复服务与重点康复项目相结合的方法,使300万残疾人得到了适宜的康复服务。

(3)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十五”后,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康复事业形成的新格局,康复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中国残联分别在2002、2003年组织召开省中心主任联席会,进一步明确了省残联康复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职能、任务,使全国省级康复机构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底,国家又提出了加快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的宏伟战略,确定了省、市、县大力开展康复机构建设的工作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省级康复机构,专业队伍从小到大;工作体系、业务格局、运行机制日臻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1]。

1.2 我国康复机构的规模状况

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达到6040万人,中国社会对康复有巨大的需求,因而,我国需要建设数量规模庞大的各级康复机构以满足伤残患者的康复需求。本课题就我国各级康复机构建设规模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康复资源主要集中在残联系统,除了拥有一家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康复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外,截止2010年,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8971个,其中:国家级康复机构1个,总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省级康复机构59个,总建设规模67万平方米;地市级康复机构281个,占总地市数的84.4%,总建设规模111万平方米;县级康复机构2043个,占总县数的71.5%,总建设规模285万平方米。此外,残联系统还建有残疾人综合性托养机构47个和全国社区康复机构7.7万个[2]。详见表1。

2 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康复机构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充分的认识到,目前我国康复机构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部分基层康复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康复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干部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

2.1 各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亟待规范统一

我国残疾人各级综合服务设施作为向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功能定位、业务布局、服务流程、质量监控等必须既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又须适应当地的实际需要。然而,各地政府在建设康复机构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没有一个适合各级康复机构建设的统一、适宜的行业标准,部分政府领导者不明确康复机构如何建设,对康复服务机构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解。部分康复机构在具体建设中,机构设置和建设内容混乱,既不符合当地残疾人实际特点,又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性,不能充分发挥康复机构在残疾人康复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残疾人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针对各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统一的建设规范,指导各地正确开展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把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成为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特点,又能够在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康复服务机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领导和管理者的机构运营管理培训,提高他们对康复机构的工作内容、功能设置、运营流程的认识,确保各地康复服务机构能够规范管理、科学运营,充分发挥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实质作用,全面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2 各级康复机构建设中功能定位不明确

由于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现成的成功经验,建立各级康复机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因而,各级康复机构在具体建设及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机构性质定位不准、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级康复机构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原因。

有的省级康复机构的管理者认为他们的定位就是开展简单的康复训练或聋儿语训康复,未将省级康复机构定位为省一级残疾人综合性康复的资源中心,以至从建制到人员配备上没有考虑综合性康复问题,甚至把康复训练等同于健身训练。还有的康复机构为求暂时经济利益,把大部分房屋用于出租、餐饮、宾馆等非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因此,上述主导思想导致各级康复机构缺乏康复功能,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3 各级康复机构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在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多次基层调研能够看出,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热情高涨,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各地康复机构建设水平很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康复机构建设速度快、规模大、档次高,而贫困地区则建设进程慢,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当地残疾人服务需求,全国康复机构建设的总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建议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资金投入水平,特别要对贫困地区适当给予资金、政策倾斜,加快康复机构设施改建、扩建、新建步伐,尽快建成完善并投入实用。同时,要加强我国各级康复机构的软件设施建设,建立专家技术指导团队,深入基层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活动,帮助服务机构提升康复专业的技术水平。

2.4 人员结构不合理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结构和人才状况。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两少一低”,即在职工总数中业务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少;在业务技术人员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少(甚至没有正规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技术人员);业务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低。这种人员结构状况既无法形成我国康复机构在医疗康复上的优势,又严重影响各级康复机构康复功能的发挥和业务发展。在调研中,发现某省级康复中心30%人才、70%非业务人员严重倒挂。

此外,部分基层管理干部对康复业务知识认识不足,对全面康复的理念内涵、康复技术规范、康复工作流程要求以及机构基本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明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尤其加大康复相关业务领域的技术培训,促进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懂管理,又懂康复业务的内行,从而更有力地保障康复机构的良好发展。

3 我国康复机构分类研究

3.1 按级别规模分类

根据中国残联发[2006]43号《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文件,我国康复机构按照级别规模可以分为三级(省级)康复机构、二级(地市级)康复机构、一级(县级)康复机构三类。由于我国康复事业发展迅速,各地康复机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43号文件中制定的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因此,笔者对文件中机构规模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具体分类如下:

3.1.1 三级(省级)康复机构。

作为省级的大型康复机构,是本省残疾人康复的技术资源中心和残疾人康复的示范窗口,对本省所辖区域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起规范和引领作用。(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不少于5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为在60000平方米以上。(2)功能定位:为综合性残疾人康复机构,“康复、教育、科研、工程、信息”全面发展。(3)业务内容:涵盖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评定、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教育康复、康复新技术科研、康复信息研究与康复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各个方面,贯彻全面康复的理念,有利于残疾人回归社会;同时还肩负着全省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指导、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组织管理等职能,推动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全省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3.1.2 二级(地市级)康复机构。

(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为3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为在30000平方米以上。(2)功能定位:注重于残疾人康复服务,并适当开展一些县级康复技术人员进修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3)业务内容: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评定、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教育康复、一般性康复科研课题、康复信息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方面,并做好对县级康复机构康复技术指导工作。

3.1.3 一级(县级)康复机构。

(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为50~1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一般不少于5000平方米。(2)功能定位:作为县级康复机构,主要功能为当地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3)业务内容:包括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方面,开展残疾人家庭和社区康复服务指导工作,并提供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

3.2 按功能分类

按照康复机构的功能和性质,残疾人康复机构可分为综合性康复机构、专科性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三大类。

3.2.1 综合性康复机构。

此类机构承担着各类残疾患者的康复治疗任务,并不同程度地开展科研、教学、工程、信息等多方面康复领域研究工作。省级以上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建设为综合性康复机构。

3.2.2 专科性康复机构。

此类机构主要承担某类残疾患者的康复医疗任务,对某类残疾病症有着独特的康复治疗手段,该类机构一般围绕某一专科领域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专科教学条件和科研能力较强,在相关专科领域尝试开展深层次研究。

3.2.3 社区康复机构。

我国社区康复机构是以基层社区为基础,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服务网络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社区康复是残疾人从机构康复向最终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相对接的关键步骤,主要以伤残患者的中后期康复为主,全面提升残疾人的社会与日常生活能力。

4 现代化康复机构建设建议

通过对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历史、机构分类、康复特点以及国内外多家康复机构建设指标的深入研究分析,现就我国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我国康复机构科学规范的建设发展发挥指导性作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4.1 大型康复机构建设标准

本课题中,大型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以500张床位为例制定建设模版,以供省级康复机构建设参考。各省中心在具体建设中,应以本省实际情况进行斟酌调整。

4.1.1 基本建设要求。

(1)建筑规模: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床位设置500张。(2)建设内容:门急诊区、康复与综合病房区、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用区等。

4.1.2 科室设置与功能定位。

(1)门急诊区。(1)科室设置:设急诊部、门诊部、药房、挂号室、收费处、住院处、检验科、功能检查科、影像科、安保中心等;(2)功能定位:主要用于门诊急诊的挂号、候诊、接诊、检查、治疗等。

(2)康复与综合病房区。(1)康复病区:科室设置:设神经康复科、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骨关节康复科、中医康复科、儿童康复科、泌尿康复科等病区,康复病房床位占总床位数的70%;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各类残疾人的住院、治疗、康复活动等。(2)综合病区:科室设置:设综合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重症监护病区,手术室等,综合病房床位占总床位数的30%;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各类综合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和活动等。

(3)康复治疗区。(1)科室设置:设运动疗法科(PT)、作业疗法科(OT)、理疗科(含水疗室、高压氧舱)、语言治疗科(ST)、文体康复科、心理康复科、职业康复科、社会康复科和中医康复治疗科、假肢矫形及辅具装配中心等;(2)功能定位:用于各类残疾人检查、评价及康复训练和治疗等。

(4)科研教育培训区。(1)科室设置:设科研、教育办公室,教学部,培训部,指导部等,包括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实习室、电教室、动物实验室、学生宿舍等;(2)功能定位:用于本省区域康复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各类学术交流。

(5)室外康复训练场所。(1)场所设置:设室外轮椅训练场、室外上下车训练场、室外作业训练场、室外模拟生活场、球类活动训练场、防真路面训练场、儿童康复乐园,花园绿地等;(2)功能定位:用于残疾人开展室外康复训练。

(6)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及附属配套设施。(1)行政管理区:科室设置:设领导办公室、信息中心(计算机室)以及各职能管理部门;功能定位:用于行政办公、会议、接待、信息管理等。(2)后勤保障区:科室设置:后勤保障楼设后勤处、设备处;功能定位:用于后勤管理、运行保障等。(3)附属配套设施:包括变电所(双路供电)、热交换站或锅炉房、地热井,冷冻机房、污水处理、洗衣房、供应室、氧气站、高压氧舱、职工食堂、营养食堂、车库、物资库房、患者家属招待所、直升机停机坪等。

4.1.3 人员配备。

大型康复机构拟设病床500张,预计门急诊量1500人/天。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按照床人比1∶1.7,500张床应配备850名工作人员,考虑到大型康复机构教学、科研需求及康复机构工作特点,应考虑按1∶2配置,共需配备1000名工作人员。

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总岗位的80%。因此,大型康复机构设专业技术人员800名,行政管理人员100名,后勤保障人员10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职务比例为:1∶3∶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比例详见表2。

4.1.4 建筑面积分配。

大型康复机构各类科室部门所占建筑面积分配详见表3。具体机构各科设置及所占面积,依各区域残疾人实际情况分析确定。

4.2 区域性康复机构建设

区域性康复机构主要是地区(市)级康复机构,建议此类康复机构的建设规模控制在200~300张床位。具体科室设置、人员数量及建筑面积可参照上述大型康复机构设置标准,并结合各地康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按比例适当调整。

建设规模如科室功能设置可参照如下分析办法确定:确定区域所辖人口数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的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比例,确定区域内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数量;确定需要机构康复的人群数量和社区康复人群数量;根据区域性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治疗科室设置和整体康复中心规模。

4.3 专科性康复机构

专科性康复机构主要以某一类疾病为主,建议床位规模控制在100张左右。专科康复机构主要可建设为:儿童康复机构、老年康复机构和专科疾病康复机构三类。各专科中心的具体设置应以疾病种类进行细分,根据各类残疾患者的需求确定科室、功能、人员比例等。

4.4 社区康复机构

社区康复机构可以依托基层康复指导机构、社区康复站、地段保健站、基层红十字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设施进行改建,只设置康复训练设施,一般不设置病房床位。社区康复机构中,指导咨询员、全科医生、康复员以及家属利用社区各种康复设施、健身器械对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技术指导和康复评定工作,同时残疾人也在社区康复训练中树立自我康复意识,利用简易的康复器具开展自我训练。

参考文献

[1]银芳.加强省级康复机构建设,推进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0(2):172-173.

上一篇:创建文明校园实际效果下一篇:制药工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