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2024-04-23

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精选9篇)

篇1: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的通知》和《**市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区)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对我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制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康复机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和村卫生室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2、坚持低投入、广覆盖,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

3、坚持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乡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长:**

副组长:**

成员:**、**、**、**、**、***

2、落实部门职责

乡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村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

村卫生室、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村卫生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

村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乡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本乡服务工作内容之中,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使用“**”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四、健全工作机制

一村卫生室确定1名医生,村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共同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是加大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建立使用统一的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相关工作制度要统一公示上墙。乡制作村康复培育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流程标牌挂在创建工作办公室、乡镇卫生院康复技术指导站、康复站和活动场所。

五、康复服务内容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村卫生室、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康复协调员也要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村、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村、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辖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4、康复知识普及:村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卫生、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辖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讲解知识,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转介服务:村卫生室对辖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编辑:露露)

篇2: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更加希望健康生活。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由于遗传、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其身体结构受损,功能障碍,能力下降。实践证明,康复训练是改善功能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之一,而且他们具有极大的康复潜力,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恢复、补偿、改善其丧失或减弱的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我乡现有各类残疾人员116名,占总人口1.9%,已办理残疾证的58人,其中肢体残疾人37人,精神残疾2人,智残3人,视力残疾4人,言语残疾1人,听力残疾3人。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37人。根据团结乡康复工作实际,现将我乡残疾人康复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年初,乡党委、政府成立乡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把康复工作纳入项主要议事日程,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大力协作的良好局面。结合实际,树立爱参、护残、热心助残的职业道德。

二、加强服务,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

坚持每年两次对残疾人的康复疗效做好跟踪观察,乡残疾人康复站不定期的下村入户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并对有需求的康复训练残疾人实行专业指导和上门服务,并在收费上给予照顾和优惠(免挂号费和服务费,只收成本费)。2007年我乡残疾人康复服务站为21位残疾人免医药费,价值822.6元。在“助残月”期间,乡康复站联合乡计生服务站,免费为我乡残疾人体检、送药,减轻了残疾人的经济负担,有效保证了残疾人的身心康复。

我们通过综合的方法、措施和服务,通过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实现了:改善功能,整体康复,重返社会,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我乡的经济建设中去,为我乡步入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篇3: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肢体残疾,康复需求,农村,康复特点,分析

康复需求是残疾人为了减轻残疾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提高社会参与能力的基本需求,与其残疾等级、生活自理程度、年龄、学历、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1]。因此,康复需求具有多样性,研究者也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残疾人的康复需求[2,3]。李宁、丁晶宏提出了更为综合的概念,认为现代康复是一个早期、主动、全面的康复过程[4]。“早期”即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康复;“主动”指病人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全程[5];“全面”指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医学康复是通过治疗,促进功能恢复,以减少能力障碍的康复活动;教育康复是指对残疾人进行普及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对全民进行康复知识普及与预防的教育;职业康复包括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等连续的过程;社会康复是为残疾者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6]。这一观点成为康复医学的新理念。

我国提出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农村肢体残疾人的全面康复问题也日益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然而,现有对农村肢体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少有研究,使得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康复服务与康复需求不对应,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鉴于此,本研究以吉林省公主岭市永发乡肢体残疾人为调查对象,以全面考察农村肢体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现状,为进一步完善康复体系,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抽样方法和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一个月内调查了吉林省公主岭市永发乡肢体残疾人员140人,收回有效问卷126份,问卷回收率90%。在受访的农村肢体残疾人中,性别:男性79 人,约占受访总人数的63%;女性47人,约占受访总人数的37%。年龄:0~15岁5人,占总数4%;16~24岁11人,占总数9%;25~44岁38人,占总数30.1%;45~59岁45人,占总数35.6%;60岁以上27 人,占总数21.3%;伤残等级:一级11人,占总数8.7%;二级28人,占总数22.2%;三级42人,占总数33.3%;四级共45人,占总数35.8%。

1.2 测评工具

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伤残等级3项内容。

自编《农村肢体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共20个项目,分四个维度:医学康复需求(5个项目),教育康复需求(5个项目),职业康复需求(5个项目),社会康复需求(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评分法,从“非常不需要”到“非常需要”进行五点评分。整个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22,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0.90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2.174,CFI=0.940,NFI=0.958,TLI=0.909,GFI=0.932,RM-SEA=0.068,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1.3 质量控制

所有问卷均有研究者入户调查,获得受访者同意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讲解问题的填写方式,读写困难的受访者由研究者询问清楚后代为填写。调查问卷大约15分钟左右。

1.4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8.0 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肢体残疾人康复需求各维度比较

医学康复需求、教育康复需求、职业康复需求和社会康复需求的得分分别为3.63±0.74、3.37±0.82、3.78±0.76、3.37±0.89,经方差分析,四个需求维度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9,P<0.001)。经事后检验发现,医学康复需求与职业康复需求得分不存在差异,二者得分均高于教育康复需求和社会康复需求。

2.2 肢体残疾人四个维度康复需求的特点

2.2.1肢体残疾人医学康复需求特点

本研究从性别、年龄段和残疾等级三个方面,考察肢体残疾人医学康复需求的特点。经2(性别)×5(年龄段)×4(残疾等级)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注:*P<0.05;**P<0.01,***P<0.01,下同。

由表1可知,性别、年龄和残疾等级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与年龄、性别与残疾等级、年龄与残疾等级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年龄和残疾等级的主效应显著。年龄的事后检验发现,16~24岁肢体残疾人的医学康复需求显著高于其它各年龄段的残疾人。残疾等级的事后检验发现,肢体残疾人员的医学康复需求随着伤残等级的提高而越为强烈,一级伤残人员的医学康复需求最为强烈,四级伤残人员的医学康复需求最低。

2.2.2肢体残疾人教育康复需求特点

经2(性别)×5(年龄段)×4(残疾等级)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性别、年龄和残疾等级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与年龄、性别与残疾等级、年龄与残疾等级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和残疾等级主效应均不显著,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年龄的事后检验发现,15岁及以下年龄的残疾人教育康复需求显著高于其它四个年龄段,16~24岁和25~44年两个年龄段残疾人均显著高于45岁以上人群。45~59岁与60岁及以上年龄段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肢体残疾人职业康复需求特点

经2(性别)×5(年龄段)×4(残疾等级)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性别、年龄和残疾等级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与年龄、性别与残疾等级、年龄与残疾等级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和年龄主效应显著。考察性别的主效应,男性肢体残疾人员职业康复需求显著高于女性。年龄的事后检验发现,15岁及以下年龄段与60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其它三个年龄段。16~24岁年龄段与45~59岁年龄段不存在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25~44岁年龄段。25~44岁年龄段的人群的职业康复需求最强烈。

2.2.4肢体残疾人社会康复需求特点

经2(性别)×5(年龄段)×4(残疾等级)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性别、年龄和残疾等级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与年龄、性别与残疾等级、年龄与残疾等级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和残疾等级主效应均不显著,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年龄的事后检验发现,16~24岁年龄段人员社会康复需求显著高于其它各年龄段人员。15岁及以下人员与25~44岁和45~59岁年龄段人员的社会康复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该年龄段人员社会康复需求显著高于60岁及以上人员。25~44岁年龄段显著高于45~59岁、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员,45~59岁年龄段与60岁及以上年龄段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农村肢体残疾人总体康复需求状况

本研究发现,农村肢体残疾人对医学康复、职业康复的需求显著高于对教育康复、社会康复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农村地区现状和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有关。首先,农村地区生产活动大多为体力劳动,农村肢体残疾人迫切需要通过自身劳动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而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医学康复作为基础。其次,农村肢体残疾人需要更多的职业康复保障,增加他们的生存技巧,以适合自身情况的职业康复模式。再次,大多数农村肢体残疾人对社会康复不了解,认为社会康复可有可无;最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人口,个体对自身接受教育认识不足。因此,农村肢体残疾人对医学康复和职业康复的愿望更为迫切,而对教育问题和社会举措要求相比较低。

3.2 农村肢体残疾人康复需求特点

在医疗康复需求上,不同年龄群体、残疾等级在医疗康复需求上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16~24岁肢体残疾人的医学康复需求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其它各年龄段的残疾人。这一结果与郑瑜,党英杰,荣墨仪[7]研究基本一致。该研究发现0~20岁群体中有20.47%的人希望接受康复医疗,21~40岁群体中有19.01%期待康复医疗,这两个群体高于41~60岁、61~80岁和80岁以上人群。由于本研究中0~15 岁肢体残疾人过少,未全面体现未成年人康复需求特点。由此,该研究与本研究并不冲突,二者均发现低年龄段群体对医学康复需求更积极。16~24岁这一年龄段,主要是待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初入劳动力市场人员,他们更渴望通过医学治疗,提高身体机能,增加就业几率。因此,这一年龄段对医学康复需求最强烈。而四个残疾等级中,一级肢体残疾人由于伤残程度最高,对医学康复的需求最为迫切,四级肢体残疾人对医学康复需求最低。因为一级肢体残疾人生活受到更多的限制,所以,他们更渴望接受医学康复,扩大活动范围,增加生存机会。

在教育康复需求上,不同年龄段的肢体残疾人员在教育康复需求上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15岁以下年龄的肢体残疾人教育需求显著高于其它四个年龄段,16~24岁和25~44年两个年龄段肢体残疾人均显著高于45岁以上年龄段的肢体残疾人,45~59岁与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农村肢体残疾人对教育康复的需求最不强烈。提示我们,年龄越小的肢体残疾人越渴望接受教育康复。这一结论得到陈东骥等[8]的研究支持。该研究调查发现,46.7%的肢体残疾儿童有早期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康复需求,而只有15%的肢体残疾成年人有这方面需要;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28.6%的肢体残疾儿童需要,而肢体残疾成年人需求比例只占16.9%。因此,社会应该对肢体残疾进行的普及教育,对全民进行康复知识普及与预防的教育[6],来满足肢体残疾人员对教育康复的需求。

在职业康复需求方面,不同性别的肢体残疾人员在职业康复需求上存在差异,即农村男性肢体残疾人员职业康复需求明显高于女性。张金明调查了在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成人肢体残疾人员,发现男性有职业康复需求19人,占44.2%,女性有职业康复需求的11人,占45.8%[9]。两组人在各自群体中对职业康复的需求基本一致。该结果与本研究结论不一致,这可能是由调查对象不同导致的。本研究调查农村肢体残疾人员,由于男性群体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劳动力,肢体残疾导致他们不能或较少参与农作物耕种劳动,所以他们更期望自己能自食其力,通过职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因此,男性对职业康复有更大的期待。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群体残疾人员在职业康复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即15岁及以下年龄段与60岁及以上年龄段对职业康复的需求小于其他三个年龄段,25~44岁年龄段的职业康复需求最为强烈,16~24岁和45~59岁年龄段职业康复需求情况处于二者之间。这是因为,25~44 岁群体处于壮年期,大多成家立业,需要有一份工作增加家庭收入,因此这一群体对职业康复最渴望。而15岁及以下属于未成人年,60岁以上人群属于老年人,这两部分群体更多的需要家人的照顾,进而对职业康复渴求不强烈。

在社会康复需求方面,不同年龄的肢体残疾人在社会康复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16~24岁年龄段肢体残疾人社会康复需求最高;15岁及以下人员与25~44岁和45~59岁年龄段需求差别不明显,但明显高于60岁及以上肢体残疾人;25~44岁年龄段显著高于45~59岁、60岁及以上年龄段。这可能是因为,16~24岁青年群体想要尽快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渴望与健康人群一样享有社会权益,获得工作机会,得到人们尊重。因此,这一群体有更多的社会康复需要。对于从社会角度推进和保证各种康复的实施,低年龄群体比高年龄群体更为关注。因为,低年龄的肢体残疾人员未来有更多的社会生活,是更渴望在一个从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对残疾人有充分保障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因此,相比高年龄群体,低年龄肢体残疾人员对社会康复需求更为期盼。

本研究发现,农村肢体残疾人员的康复需求较高。在满足农村肢体残疾人员的康复需求,提供社会保障时,需要考虑性别、年龄及残疾等级等因素,这样才能有效增强肢体残疾人员的社会适应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军永,刘霞,陈和利,等.江西省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和救助需求调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60-64.

[2]施继良,桑德春,彭虹,等.北京市肢体残疾人康复需求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9):886-888.

[3]张金明,高秋菊,高宇辰.肢体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J].中国康复,2010,25(2):154-155.

[4]李宁,丁晶宏.欧洲康复医学理念的启示农村基层医生免费培训班采访侧记[N].健康报,2009-09-09.

[5]Wade D T,Smeets R J E M,Verbunt J A.Research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J].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2010,63(7):699-704.

[6]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4.

[7]郑瑜,党英杰,荣墨仪.无锡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95-597.

[8]陈东骥,曾庆奇,杨娟元,等.某北方城区肢体残疾人家庭康复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4):329-331.

篇4: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篇5: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方案

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方案

一、重点工作

全面完成“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并进行检查督导。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各项康复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适时组织对各地进行“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检查督导,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总结经验,发现、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完成各项康复工作任务,为“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奠定基础。

组织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

组织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开展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十二五”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体思路,确定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经费规模,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配套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

加强康复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

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加强与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部委的沟通协调,继续做好条例的调研、资料收集、课题研究、条文修改和上报等各项工作,努力在残疾人康复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及各省落实中央7号文件实施意见,加强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将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内容纳入其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

按照多途径、多形式培养;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的基本原则,继续组织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如期完成各项任务,重点

完成社区康复协调员10万名以上的培训任务。认真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细则要求。着力推动康复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课堂、进医院、进社区。积极申报康复咨询师、辅助器具适配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等职种。做好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全面实施培训学分管理和社区康复协调员持证上岗。筹备并召开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

与卫生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制定并完善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康复机构准入办法和康复机构管理办法。开展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建四川灾区康复机构项目工作。各地按照有关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定位、发展方向,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加大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力度。

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地全面开展,在城市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质量,在农村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深化康复服务内涵,探索有特色、满足社区残疾人需求的康复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突破农村地区社区康复工作。

做好各类康复救助项目。

与卫生部共同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大力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努力实现三年内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复明一例”的目标。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 的总结验收。

做好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辅助器具服务车配置项目、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等各类救助项目工作,适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项目工作带动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和各地残疾人康复救助水平的提高。

推动残疾预防工作,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和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同时,协调卫生部、国家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儿童残疾预防工作调研,制定儿童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卫生、计生、残联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形成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并制作康复宣传

折页、张贴画、音像制品等,宣传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向公众、残疾人及其亲友普及康复知识。组织编印藏、维等少数民族版康复知识手册和宣传材料,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

二、各业务领域工作

组织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十一五”终期检查,督导各地完成“十一五”社区康复任务;全面推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深化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成果,重点加强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进行检查验收;完善充实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加大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力度,规范培训内容,编制《中国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手册》。

完成6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其中贫困患者免费手术7万例,并做好贫

困患者手术数据统计工作。与卫生部认真组织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指导各地进一步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创建工作,对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工作。为2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6000名。完善地级残联低视力康复部建设工作。筹备“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三期视力康复项目工作,扩大项目和国际狮子会影响。举办第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开展2010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对6000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依据《创建全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地、县工作标准》,推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市县创建工作。推广使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国家盲杖标准》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指导地方科学、规范地开展

训练指导师培训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扩大社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

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主动将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大局。全力以赴,确保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省级聋儿康复中心职能,带动基层聋儿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聋儿康复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听障儿童康复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实施“彩票公益金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彩票公益金麻风畸残矫治手术”项目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推进项目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实施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选好定点康复机构,加强业务指导,抓紧贫困脑瘫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举办脑瘫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康复指导读物和音像制品,指导各地定点康复机构

规范开展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那一世范文网

认真组织实施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指导各地选好定点康复机构,抓紧贫困智力残疾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启动;做好项目实施的业务指导,举办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读物和培训教材;继续做好第三批10个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养护试点机构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省市残联康复中心拓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业务,提高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点带面,推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进行督导,确保完成“十一五”任务;推广各地开展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成功经验,推动解决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问题;加强彩票公益金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加强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建设和家庭康复,开展多种形式的

康复服务;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对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进行评审,指导基层规范开展工作。

篇6: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各镇、街道、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联:

根据xx卫妇基(20xx)6号文《关于印发“xx市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点(中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的通知》精神和市残康办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不断满足残疾人群体得到就近就便的康复需求,早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建立完善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体系,力争20xx年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00得到康复服务,20xx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基本原则

社区康复工作以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为出发点,以康复机构为指导,社区为依托,残疾人家庭为基础,广泛开展各种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服务。

三、服务形式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主要有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康复医疗服务、二是训练指导服务、三是心理疏导服务、四是知识普及服务、五是用品用具服务、六是咨询转介服务。

四、服务对象

具有本区户籍的各类残障人。

五、组织管理

按照《xxxx市区域卫生规范三年行动计划(xx年-xx年)》的要求,本区应在三年内完成全部镇、街道、园区卫生院达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标准建设。各镇、街道、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残联应结合此项工作的开展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之中。

在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中,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不仅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而且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抓出实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康复医生进行康复服务和技术指导,残联应做好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并依托社区残疾人协会做好康复需求调查工作,同时根据需求在康复器材、业务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和配置。

六、康复站(点)建设标准

1、残疾人康复站(点)建设时,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处设置醒目铭牌,名称为“某某镇(街道)残疾人康复站”或“某某村(居委会)残疾人康复点”残疾人康复站站长由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干部担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员参与康复站工作。

2、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点)的康复服务内容、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公约,并在康复站(点)内公布。

3、开展康复医生培训,提高康复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2名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的兼职康复医生;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2名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兼职康复医生。

4、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的康复用房原则上不少于30-50平方米,购置康复器材不少于10件(套)。残疾人康复点康复用房原则上不少于20-30平方米,购置康复器材不少于5件(套)。

5、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及康复站(点)要做好本辖区残疾人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工作,分三个年龄段0-7岁、8-14岁、15岁以上,摸清底数,填写《康复需求登记表》;对在残疾人康复站(点)中得到康复训练的重点康复对象(三瘫一截),必须建立并填写康复训练档案;对在残疾人康复站(点)得到康复服务的`残障人,必须填写《康复服务记录表》。同时,做好新发生残障人的康复需求登记工作。

6、各基层残疾人康复站每年5月31日、10月31日前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汇总表》、《残疾人康复训练登记表》,11月15日前将重点康复对象(三瘫一截)的康复训练档案报区残联xxxx科。

七、考核评估

残疾人康复服务考核标准

1、康复需求数应达到持证残疾人数的60,但康复需求人员可以是有康复需求的残障人。

2、康复服务率应达到康复需求数的100。

3、康复站、康复点各类资料必须齐全,服务内容真实。

区残联、区卫生局将共同制定考核标准,每年年终对残疾人康复站(点)进行目标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八、经费投入标准

为保证工作的开展,市残康办按建成一个残疾人康复站投入1万元,建立一个残疾人康复点投入2千元的标准下拨经费。区残联将按照1:1标准匹配经费,此项经费原则上用于残疾人康复站(点)的康复器材配备。

九、申报方法

按“建成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各镇、街道、园区根据残疾人康复站(点)建设标准的要求,建成一个中心康复站、2-3个康复点后向区残联和区卫生局申报。由市、区残康办考核后,下拨给基层残联建站(点)经费。

篇7: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省、市、县相关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调查目的全面准确掌握全乡各类残疾人的人数、结构、分布、致残原因、家庭状况及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残疾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残疾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及残疾人优扶政策,合法第二代残疾人证等提供可靠依据。

二、组织实施

本次调查工作的原则为“统一部署、分工合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

乡成立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全乡的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工作,各村委会应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积极做好调查工作。

三、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的范围和对象为我乡辖区内常住人口中已领取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和“疑似残疾人”。

四、调查内容和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以户为单位填写《x市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审批表》。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姓名,残疾人信息、家庭主要成员信息、经济状况、特长爱好、社会保障信息、康复信息、职业信息等。在进行登记时,对不能接受调查的对象要以监护人或家庭成员的述说为准,特殊情况可以询问左邻右舍进行调查登记。

五、调查时间和步骤

调查时点是20xx年3月31日24时,调查时期是20xx年4月1日0时至20xx年3月31日24时,调查共分4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准备阶段(20xx年2月—3月)

成立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制定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调查员的选调和培训;调查的相关物资准备。

(二)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2月—8月)

召开动员大会,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形式,积极开展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工作的宣传活动,在3月份掀起宣传高潮。将宣传活动贯穿于整个调查工作之中,提高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支持和对调查工作的配合程度。

(三)调查实施阶段(20xx年4月)

1、调查。调查员在全乡统一进行入户登记,填写《x县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表》,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目”。

2、复查。采取自查、互查和议查方式对收集的《x县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表》进行复查。

3、抽查。按照统一规定的抽查办法,重新入户进行抽样调查,计算统计全乡误差率。

(四)数据处理阶段(4月—7月)

乡负责村委会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数据的录入及本级残疾人基本信息数据处理、汇总上报和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调查的原始纸质资料由乡以村委会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县残联。

六、相关要求

(一)各村要选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熟悉本村情况的同志担任调查员,也可聘请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担任。加强对调查员的培训工作,保障调查员依法调查的权利。

(二)建立调查数据岗位责任制。各村主要负责人是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调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乡领导小组负责对各村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篇8: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残疾人康复业务的工作内容, 档案管理人员所做的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以不断夯实康复业务档案基础建设, 提升康复业务档案的管理水平, 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管理成本, 发挥康复业务档案的功效, 是整体提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

一、目前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基层残联组织只重视康复的具体业务, 忽视或轻视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 对康复业务档案所起的现实性、历史性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导致康复业务工作与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2. 档案管理不规范。

一些基层残联组织或康复机构, 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或未将康复业务档案纳入综合档案室集中保管, 相关资料散落在康复工作人员、康复训练的残疾人手中, 业务档案不齐全完整;或未将康复业务档案列入档案系统整理的范围, 案卷质量不高, 如目录不全、目录和资料脱节等, 致使查阅极为不便, 利用率不高。

3. 基础设施不达标。

目前, 部分基屋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没有设立专门档案室, 档案保管条件较差;无专用柜架, 缺乏档案工作开展必需的装具和设施;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大多数单位都未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各业务环节形成的电子文件也未纳入管理范畴, 有的单位将康复业务信息存入磁性介质后, 对磁盘、光盘中的康复业务信息疏于管理, 没有纸质档案或备份的配套管理, 造成康复业务信息流失或毁损。

4. 队伍建设不匹配。

目前, 康复业务档案人员多由康复业务人员兼任。康复业务人员上岗前, 很少进行档案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缺乏档案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 不懂得档案的基本要求, 对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随意性大, 导致整理出来的康复业务档案不合标准, 更谈不上科学管理。另外, 受现今整个社会诸多情况的影响, 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也较为频繁, 致使队伍不稳定, 影响档案的日常管理。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各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负责人要不断增强档案意识, 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抓, 认真抓好抓紧, 落到实处。要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需要、残疾人切身利益问题, 着力提升业务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努力使康复档案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 把“死档案”转化为“活信息”。

2. 建立规范, 完善管理。

要使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 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计划, 提上日程, 制定目标, 明确责任, 督促落实,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借阅等规章制度, 指导和规范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的管理行为。如在收集方面, 应对收集来的档案资料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 按规程标准, 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立卷。又如在利用方面,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对于自己的相关资料特别在意, 也十分敏感, 加之其康复状况事关隐私, 涉及他们的基本权利, 基层残联和康复机构人员应加强保密意识, 严格档案的阅读、使用规范, 保障其隐私不被泄露。对于档案管理中的违规操作或疏漏, 要按照规定追究责任, 或切实加以改进。

3.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随着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逐步开展, 以光盘、软盘等为存贮介质的新型载体档案日益增多。这些档案的保管条件远比纸质档案的要求高, 多数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现有的档案库房无法达到这些新型载体档案的保管要求, 必须在现有库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配备专用的防磁档案柜、空调和除湿机, 以确保数字康复档案信息不因保管保护设施的欠缺而损毁。除上述设备外, 为满足当前和未来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还应配备专用计算机、切纸机、打孔机、装订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碎纸机、刻录机、加湿器、移动硬盘等设施设备和档案用具。

4. 打造队伍, 提高素质。

各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 一方面应加强对康复业务档案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 把增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康复业务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档案培训班及观摩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扩充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 开阔其视野, 提升其素质。另一方面, 应克服困难, 落实档案岗位人员, 改变其他有关岗位人员兼职搞档案工作的现状, 责成热爱档案工作、熟悉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干部长期、稳定地担任此项工作, 并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此外, 档案人员也应自我加压, 自我充电, 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并自觉地吸取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 做到学以致用, 争取在业务上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刘建荣.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与培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黄维.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残疾人事业及其档案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2

篇9:乡残疾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社区 残疾人 心理康复内容

心理康复是指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非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康复来源于康复心理学。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其目的是宣传与残疾和康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提供临床服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心理康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中,特别是对残疾人群体的心理康复也日渐重视。国家《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明确将心理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残疾人心理康复的重要性

1、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康复是现代康复的基本原则。对于残疾人而言,其康复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改善其肢体或器官的功能,而更应该着重于改善其整体功能,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应包括心理上的、职业上的和社会生活上的全面、整体的康复。全面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得残疾人能够重返社会生活,在社会上享有健全人同等的待遇和权利,能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因此,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良好的心理康复也能够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康复。残疾人因为自身的残疾,往往会产生自卑、敌对、退缩等心理,而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对残疾人的职业康复、社会生活康复产生消极的影响。调整好残疾人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残疾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确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积极进行其他的各项康复。

2、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增加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陈筠等人的研究表明,残疾人主观幸福感与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而与回避、屈从等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而且主观幸福感得分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3]也就是说,那些心理康复状态良好,能够采用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较少抑郁的残疾人,比采用回避、屈从等消极应对方式,较多体验到抑郁的残疾人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强。李文涛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信赖他人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敌对和人际敏感呈负相关。[4]所以,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够帮助残疾人更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因为残疾的症状不一样,在生活中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心理问题。

1、自卑和敏感多疑

殘疾人因为自身残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和正常人相比,他们容易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他们常常处于自卑的漩涡中。此外,由于长期的自卑心理,他们也很容易形成脆弱、敏感的心理,对别人的言行不信任,容易表现出偏执和过激行为。

2、依赖和消极被动

残疾人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日常起居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家庭成员。久而久之很多残疾人容易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把自己生活中的全部责任都归于家人、社区和社会,遇事消极被动,不愿积极主动去争取,遇事他们往往会怨天尤人,对他人产生敌对或仇视的情绪。

3、悲观和自我封闭

许多残疾人因为自身的残疾,往往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经济上存在很大的压力。此外,很多残疾人难以和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相适应,往往也存在不良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些都容易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导致他们消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悲观和自卑的心理又使得他们时常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愿意主动向他人敞开心扉。

三、残疾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论残疾种类如何,各类残疾人都面临着对自己现况的认识和评估问题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预期问题。残疾人对这两大主要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同。残疾人往往面临各种身体的缺陷或身体机能的丧失,并由此导致生活中比正常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但能够客观认识自身残疾,积极看待自身剩余能力,并对自己未来抱有良好预期的残疾人能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努力地参与社会生活。相反,消极看待自身残疾,并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苦恼都归咎于自身残疾,对自己未来抱有消极预期的残疾人则很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陷入困境中。

2、缺乏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社会支持网络调节着个体面临的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5]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减轻残疾人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其精神紧张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相反,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使残疾人与社会沟通不足,陷入自我封闭状态,不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研究表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能预测该群体对心理辅导的需求,社会支持状况越差的残疾人对心理辅导的需求越大。[6]

3、缺乏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残疾人缺乏有效地压力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7]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各种的压力,主要包括和未来发展有关的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社会交往方面的压力,自主生活方面的压力等等。面对种种压力残疾人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残疾人缺乏良好的压力应对方式,面对压力时自感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压力。

nlc202309011736

其次,残疾人缺乏良好的情绪调节技巧。很多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是社会胜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能减缓消极情绪对个体的不良影响,也会影响个体对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当残疾人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很容易产生各类消极情绪,如抑郁、焦虑等等。那些不能充分有效调整自身消极情绪的残疾人,往往很容易承受生活中的压力和自身消极情绪的双重负面影响,陷入恶性循环中。

最后,残疾人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与他人和群体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掌握有效人际交往技巧,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残疾人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入社会。相反,不能摆正心态,敏感多疑,缺乏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残疾人往往很难适应周围环境,自感被孤立和隔离,难以融入社会。

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内容分析

综上所述,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自信,积极看待自身残疾和未来发展

残疾人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首先是自身的残疾,其次就是由于生理残疾导致的心理的“残疾”,他们往往对生活中的挫折进行错误归因,普遍不能正确看待自身残疾和未来发展。因此,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康复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帮助残疾人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现况,提高自信。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自身残疾;二是正确评估残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三是积极评估自己剩余能力。而且,只有在正确认识现状的基础上,残疾人才能学会积极看待自己的未来发展,对生活怀有一颗“希望之心”。

2、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残疾人爱和归属感需求的满足,也有利于残疾人自尊需求的满足。马斯洛认为这些成长性需求能带来丰富的、高层次的且有更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幸福感。因此,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是残疾人心理康复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能够帮助残疾人跳出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的怪圈,重返社会生活。

3、学习心理调试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如前所述,无论是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还是良好的情绪调节技巧都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成为生活应激事件和残疾人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因此,学习心理调试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残疾人学会心理调试技巧,增强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后,也有助于残疾人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更促使残疾人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现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柯红.临床康复与康复心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Vol.6,No.5:156-157.

[2]DRENER E,EUNKOOKM,RICHARD E,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 Bull,1999,125 ( 2 ) :276 - 294.

[3]陈筠,王筱萌,凤林谱.74 名社区残疾人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2011;30( 5):403-405.

[4]李文涛,谢文澜,张林.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Vol 20,No.7:993-994.

[5]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 .心理研究,2010(01):3-15.

[6]江兰等.残疾青少年心理康复需求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3(04):19-23.

[7]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01):36-41.

上一篇:论邓小平的反腐败思想下一篇:在职场怎样对付老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