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

2024-04-11

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通用7篇)

篇1: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

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

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是我市残疾人联合会直属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承担对全市聋儿、智残康复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技术服务和聋儿、智残儿童家庭康复的管理.指导.咨询工作。为不同年龄的耳聋患者提供听力检测,助听器选配和耳模制作业务,并直接对2-10岁的聋儿、智残儿童实施康复教育,即对有残余听力的聋儿凭借助听器(人工耳蜗)和其他助听设备的补偿,用科学的方法挖掘聋儿的视觉、触觉及其他感官代偿功能的作用,进行听觉语言训练,使其回到有声世界,能听会说,聋而不哑,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同健全儿童一样生活和交往。对智残儿童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改善其功能,使其能适应社会生活。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面积450平方米,拥有德国UNITY助听器选配系统,脑干诱发电位仪,发声学语训练系统,FA18纯音听力计,德国耳模制作等听力检测,助听器调试和耳模制作设备,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康复工作队伍。截止2005年末,康复中心已对245名聋儿进行康复训练,其中有99名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入普幼普小率达40.4%。训练智残儿童120名,使智残儿童的功能得到改善。同时为一大批耳聋患者提供了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验配服务,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和生活质量。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是我市唯一一家能够高质量完成耳聋患者的听力检测.助听器选配.耳模制作工作的单位。尤其是对婴幼儿进行听力筛查,可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配戴助听器.早训练.完成具有抢救性的聋儿康复任务。我们的宗旨是:一切为了聋儿康复,一切围绕聋儿康复,一切服务于聋儿康复,使聋儿康复中心成为温暖的家庭,良好的医院,合格的学校,社会文明的窗口。

篇2: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

建新社区残疾人服务中心简介

建新社区地处安庆市迎江区商业繁荣老城区,革命志士徐锡麟雕塑、太平天国英王府遗址等名胜古迹坐落其中,拥有迎江区唯一一家社区敬老院——建新敬老院。社区面积约0.40平方公里,居民1991户,常居人口6340人。现有残疾人203名,其中肢体残疾人76人,精神残疾人16人,听力言语残疾人59人,智力残疾人7人,视力残45人,占社区总人口的4%。近年来,社区坚持以服务残疾人为重点,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成立了“社区残疾人协会”和“助残志愿者服务站”,并建立、健全一套规章制度和服务制度。选聘了残协专职委员,开通了“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开辟了助残“爱心加油站”和“爱心储蓄社”等平台,加大了服务残疾人的力度,改善了残疾人生活状况,提高了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整体水平。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模范村居”、“安徽省商业示范社区”、“安徽省先进社区老年协会”、“安庆市促进再就业先进社区”、“迎江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迎江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篇3: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

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 不断提高定点药店的服务质量, 更好地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是医保中心的工作目标。

根据《漳平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和《漳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服务协议》等文件要求, 漳州市医保中心于2013年8月下旬对定点药店进行明查暗访, 发现部分药店受利益的驱动, 超范围刷卡, 用社保卡购买生活用品、化妆品, 严重威胁医保基金。此次暗访发现八家定点零售药店未按漳平市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使用社保卡将日用品列入刷卡范围。漳平市医保中心暂停八家定点药店刷卡业务, 并责令其整改, 待整改合格后重新开通刷卡业务。漳平市医保中心表示, 将进一步采取措施, 严格查处各类违规行为, 也欢迎广大参保人员对定点药店医疗机构进行监督, 对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进行举报。

篇4: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篇5: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

为加快推进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据《南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政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县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县残疾人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县委、县政府把残疾人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将助残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使广大残疾人受益。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等系列活动,全社会支持关心残疾人的氛围逐渐形成。扶残助残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城市道路、建筑物和信息无障碍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创造了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实施一批重点康复项目,9700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和服务;政和县分别获得了“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荣誉称号。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有876人次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新就业残疾人250多人,累计扶持2683万人次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有2437位残疾人纳入低保,有2939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低保的基础上每月还领取30-50元的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享受医疗救助金达到2300多人;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达到4000余人。政和县被省政工委授予“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残疾人得到实惠最多、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社会影响最广的五年。《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任务指标全面完成,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更加和谐,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是,全县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城乡和区域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后五年是我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健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县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福乐工程”,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一)总目标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

——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制定和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政策及措施,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将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2.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4.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事业,进一步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5.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6.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优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能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专栏一:主要工作目标

1.社会保障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进一步落实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试行低保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实施“关爱行动”等一批助残慈善项目,推进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2.公共服务

——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帮助0.4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开发,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2000名;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保障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为1000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扶持5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实施“安居工程”等项目,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500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

——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和体育健身服务,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设,为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提供经费。

——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争取省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3.支撑体系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措施建设,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

——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培育扶持一批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

——建设好县、乡、村扶残助残志愿者队伍,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托养、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门人才培养。

——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骨干残疾人服务设施。

——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用好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残疾人事业经费,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

——全面推进“海西助残”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充实完善残疾人综合管理数据库。

三、“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城乡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政策措施:

1.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与需求的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2.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要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应纳入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在分配保障性住房和发放住房补贴时按相应政策给予优先。

3.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制定、完善各类困难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补贴不低于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额的25%;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4.落实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合)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政策,逐步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最低档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补贴,其他贫困非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50%以上。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低保和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建立贫困残疾人专项康复救助制度。

5.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实行统一补助标准,适时扩大受助对象范围和补助标准。试行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低保对象中一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发放居家护理补贴。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庭环境无障碍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制定落实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费用,挂号费、诊疗费,市内公共交通费、泊车费,盲人、聋人手机短信、有线电视和宽带费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做好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工作,逐步提高伤病残军人保障待遇。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0.4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基本建成辅助器具适配体系,免费供应500件各类辅助器具,其中为3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政策措施:

1.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专业康复机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全面开展各项康复服务。重点解决农村和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2.加强县乡两级专业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鼓励创办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制定标准和评估体系。加强民政福利机构康复设施建设。

3.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根据康复服务需求建立康复室,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创建1个省级优秀社区康复站(室)和2个市级优秀社区康复站(室)。全县社区康复协调员轮训一次。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4.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逐步扩大康复救助范围。对孤独症、智力、听力语言、脑瘫等儿童康复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实施“光明行动”,全面完成国家重点康复工程项目。开展融合式社区康复试点工作。

5.为残疾人免费配发500件辅助器具。制定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管理办法,基本建成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下乡开展适配服务。

6.实施国家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康复工作中的高端作用,实施残疾人康复项目“首席专家、特聘专家制度”。发挥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作用。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减少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继续将特殊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对县督导”、“教育强县”督导评估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2.继续完善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采取灵活形式对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3.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幼儿园;开展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特殊幼儿园。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普及程度。

4.支持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支持市聋哑学校和办学条件较好的乡镇和新办特教幼儿园。广泛开展爱心助学行动,帮助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残疾人教育等相关机构承担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和职责。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5.中、小学校根据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入学学习,接受“双高普九教育”。

6.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培养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对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提高特教津贴。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教师同等享受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贴、补贴等待遇。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及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在本省普通高校就读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

8.规范、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的信息化水平。

(四)就业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鼓励残疾人创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500名。

——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获得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

——加强和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和使用。加大宣传、促进就业,应收尽收、收支平衡。

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实施收费减免、税收扶持有关政策。将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专产专营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优先采购产品与服务范围。

2.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征收标准,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总体达到收支平衡。

3.建立健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机制。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公共服务项目和就业督导工作范围。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指标。各部门新招录公务员根据招录岗位设置需求,对于适合岗位,优先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事业单位经人事部门批准可单独考录残疾人大学生。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4.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残疾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和就业指导,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办好全县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5.全面实施《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鼓励盲人参加国家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考试。支持各级医疗按摩机构录用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助有资质的困难盲人开办按摩店。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0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2名。扶持开办1个省级“福乐盲按店”。

6.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县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规范达标。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开通残疾人就业服务专线。加强残疾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国家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禁止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和违法雇佣残疾人,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权利。

(五)扶贫

主要任务:

——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5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为1000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安居工程”等项目,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政策措施:

1.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帮扶。将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范围。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残疾人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2.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积极争取中央康复扶贫贴息贷款,逐步增加省级专项配套资金,对集中吸收困难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扶持创建2个“福乐种养基地”,带动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为1000名残疾人免费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或提供培训补贴。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继续实施“全省农村万名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重点安排贫困残疾人。

4.实施“安居行动”,积极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新房建设或危房改造,“造福工程”、省福利彩票公益金等给予支持。开展乡村“福乐苑”建设试点,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提供集中过渡性住房。

5.调动各种力量扶持残疾人脱贫。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各级干部、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结合干部挂村,支持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残疾人脱贫致富。

(六)托养

主要任务:

——推进“福乐家园”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为500人次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

政策措施:

1.以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摸底,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五年计划。

2.建立健全以省级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养护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县乡二级建设星溪里、县敬老院等2个残疾人托养服务骨干示范机构。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3.大力开展居家养护服务。继续实施省级贫困残疾人居家养护补助项目,并逐步扩大范围。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养护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的水、电、气费同价优惠待遇和专项补助。

(七)文化

主要任务: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

——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政策措施:

1.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相关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艺术比赛,大力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文艺团体参与。

2.继续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探索建立基层残疾人文化阵地。积极参与“闽台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扶持各种音像制品、网络视频和学习课件加配字幕。

3.县乡公共图书馆(室)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和盲人有声阅读设备,做好盲人阅读服务。

(八)体育

主要任务:

——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

——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重大残疾人国内、国际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

政策措施:

1.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引导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推动残奥、聋奥、特奥运动均衡发展,经常参加特奥运动的智力残疾人发展到100人。

2.实施自强健身行动。举办区域性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体育器材,依托社区健身活动场所,扶持建设2所“福乐健身站”。培训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

3.建立选拔、培养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的机制。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库,选送更多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进入省和国家队。解决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4.组织残疾人运动员积极参加各级体育运动会,选送更多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争取优异成绩。

(九)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开展全国无障碍县创建工作。

——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

——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公共服务部门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

政策措施: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加大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力度。各级政府对无障碍建设、改造项目予以补贴。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与管理。开展全国无障碍县创建工作。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宣传与推广。

2.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依据《福建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加强督导工作。城区公共交通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完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共停车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免费停放残疾人驾驶车辆。依托有资质驾校开设残疾人驾驶汽车培训班。

3.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实行个性化服务,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适当补助。

4.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支持互联网和手机、可视设备等信息无障碍,推动互联网网站无障碍设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无障碍方式发布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建立语音提示、屏显字幕、视觉引导等系统。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进一步健全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普法宣传。

——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实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

2.进一步加大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实施力度,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全县“六五”普法规划。

3.深入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无偿性的服务。实施法律救助行动,完善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为残疾人做好法律救助工作。

4.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全县、乡残疾人信访网络服务平台。加大残疾人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一)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基本形成残疾预防机制。

——实施重点预防工程,建立儿童残疾筛查报告制度,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政策措施:

1.开展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2.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建立新生儿筛查及出生缺陷、0~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监测档案。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组织好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婚前卫生指导、优生咨询和医学检查,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4.加强有关残疾预防法规执行力度。执行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国家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动。

专栏二:“福乐工程”主要服务项目

五大计划

1.社会保险计划: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个人缴费由政府全额补贴;2015年前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为其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其他贫困非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50%以上。

2.补助救助计划:对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实行统一标准;为500人次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补助;将所有重度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为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

3.护理补贴计划:对低保对象中一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提供居家护理补贴。

4.信息助残计划:建设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县以上残疾人工作网站建设,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5.志愿服务计划: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注册助残志愿者达到300人。

十大行动

1.儿童康复行动:建立0~6岁残疾儿童筛查和残疾报告制度;建立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重点实施孤独症、智力、脑瘫、听力言语等康复项目。

2.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实现“白内障无障碍市”的目标。

3.爱心助学行动:为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每人每年补助学习经费;发动社会扶残助学。

4.就业扶持行动:开办“福乐盲按店”,扶持5名盲人实现就业;开办“福乐报刊亭”、“福乐爱心店”,扶持100户“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扶持中、轻度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为1000名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推荐和评选1个省级优秀残疾人就业服务示范窗口、1个省级盲人保健按摩示范场所、2个省级扶贫就业示范基地。

5.农村扶贫行动:创建1个省级“福乐种养基地”;扶持5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生产经营;对安置农村残疾人就业的企业重点发放贴息贷款。

6.文化建设行动:组织参加 “闽台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覆盖面达65%以上;县以上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设残疾人事业宣传专栏。

7.自强健身行动:建设1个“福乐健身站”;每个街道、乡镇配备兼职的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残疾人体育人口达到300以上。

8.安居行动: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新房建造或危房改造;开展“福乐苑”建设试点,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购买或建设过渡性住房;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9.辅具适配行动:为残疾人免费供应辅助器具500件,其中为3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开展“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下乡适配服务。

10.法律救助行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作用,做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

(十二)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残联代表大会的作用。

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确保县残联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加强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提高办证率。

2.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村(社区)配齐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开展全县残疾人联络员培训。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和内容,重视依托社区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

3.县残联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设立残疾人专门协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规范化建设,落实工作经费;支持创办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团组织。扶持残疾人社会组织开展工作。

4.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联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5.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作用。

6.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全县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服务计划。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注册助残志愿者达到300人。

7.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

(十三)科技、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应用,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布局,改善条件,增强服务能力。

政策措施:

1.实施信息助残计划。建立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数据。继续加强“残疾人在线”门户网站及市、县级残疾人工作网站建设,开展个性化、多形式的网上服务。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2.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益建设项目,在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对中央经费支持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予以经费配套。

3.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为5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等服务。

(十四)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主要任务:

——加强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掌握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加强残疾人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措施:

1.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

2.开展残疾人状况和数据监测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十五)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广泛宣传“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培育发展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政策措施:

1.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县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并逐步增加播出时间、频道和栏目;积极推进电视节目加配字幕。继续组织全县新闻作品参加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宣传活动。

2.对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创造条件建立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服务质量和监管制度。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

专栏三:“福乐工程”主要能力建设项目

五大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县以上残联组织建设全部达标;建立健全县以上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

2.“福乐家园”建设: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

3.特教机构建设: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幼儿园。

4.服务设施建设: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就业中心、辅助器具中心等设施规范达标。

5.工作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服务、体育健身、维权等专业人员和专兼职残疾人工作人员,配齐基层残疾人联络员。

四、纲要的实施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乡(镇、街道)要依据本纲要制定当地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各有关部门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要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部门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实施。要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各部门要将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逐年逐项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并将完成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县、乡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各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纲要执行情况。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对各部门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在“十二五”期中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绩效评估。

附件

纲要有关名词注解

福乐工程:“福乐”是福建省残疾人幸福和快乐的愿景。福乐工程是我省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独创的品牌工程,通过品牌带动、项目带动,更加务实地让广大残疾人受惠,从而促进全省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

福乐家园:是专门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托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文化体育等公益性的服务场所,其宗旨为“帮助能动、促进就业,解放家庭、融入社会”。

福乐苑:由乡、村两级集中购买或建设的住房,专门为无经济能力自建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过渡性使用。

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重度残疾人:残疾标准为一级、二级的各类残疾人。

篇6:四平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经验材料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社区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互相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注重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指导

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为贯彻落实吉林省文明办下发的《关于加强全省“乡村少年宫”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吉文明办(2010)16号)精神,推动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从我市实际出发,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研究决定,依托吉林师范大学分院心理研究所于2011年1月,成立了“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承担全市中小学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辅导、咨询和指导工作;各县区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站,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活动室,形成了市、区、校三级教育格局。

同时,辅导中心与四平市8个区联系点建立了对接工作,并落实到具体人头,实现了一人对一区,一人对一县。辅导中心工作人员与所负责的区域学校长期保持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深入学校、社区进行现场咨询、辅导、指导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1

使辅导中心工作覆盖整个四平地区,形成天网、地网、人网联动,极大的满足了青少年和学生家长的心理援助需求,从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丰富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辅导实践活动

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宗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指导各中小学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我市将每年的5月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各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积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广播、网络等阵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采用心理测量、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行开展心理保健活动,尝试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许多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2、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各中小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游戏、小组讨论、案例辨析等课堂组织形式,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教学。各校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在班级、少先队、团队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心理测量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胜于治疗。为了全面了解四平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准确把握其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于2012年4月至5月对四平地区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测量。

测量结果显示,四平地区中小学生中存在比较明显心理问题的比率为11.30%,与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测量结果还显示了心理健康状况在年龄阶段上存在差异: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四个方面,检出率分别为:9.63%、9.30%、8.97%、4.65%。

通过心理测量,我们看出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但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的11.3%的那部分学生,也包括个别内容量表上显示出某一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我们既要对着11.3%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这为我们更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了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提高学生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辅导中心采取了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咨询。先后共接待咨询学生400余例,咨询家长50余例,为3000多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5、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辅导。为提高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组织心理咨询师先后到四平市二中、六中、九中、二十中、职教中心、第一高级中学、实验中学、辽河农垦区高中、双辽一中等十多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讲座的内容丰富、主题明确,如“情绪管理”、“让智商与情商比翼双

飞”、“珍爱生命”、“考前辅导”、“快乐自己,愉悦他人”等。参加辅导讲座的学生达到20000多人次,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拓展延伸,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推进。

1、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在全市各社区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帮助社区未成年人解决心理困惑,引导确立健康向上的精神导向,培育良好心理素质。“社区心理咨询室”主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组织心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成长训练,同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约式服务、上门服务或电话咨询服务。我市四平市北沟、广兴茂、荣鑫、烟厂路、英雄、北体社区已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完成社区心理健康援助介入工作40余次,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成立了“家庭工作室”,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培训、亲子游戏、印发宣传材料、电话咨询等途径,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许多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体验活动、家长教育座谈会、主题家访等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同步促进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

四、科研引领,促进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为使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走上科学化发展的道

路,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结合工作中实际案例,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我市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共14项(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4项),其中4项已经结题,10项“十二五规划”课题正在研究中。2011年申报的《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被中国教育学会列为十二五重点课题,被省教科院列入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2011年4月12日,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子课题的立项申请工作,并获得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百校工程科研基地”的称号。

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论文30篇(国家级27篇,省级3篇),在各种活动中获优秀成果、荣誉12项,参加国内知名教育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13人次,8人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二人获得中国心理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颁发的“视听体验式心理教育主题课程”培训证书,3人获得由中国心理网与北京心海导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颁发的“《沙盘游戏》治疗实操班”培训证书。2011年3月,组织了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和论文的征集评选工作,全市参评论文、案例500多篇,有100多篇分获一、二、三等奖。

篇7:四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简介

关键词:社区 残疾人 心理康复内容

心理康复是指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非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康复来源于康复心理学。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其目的是宣传与残疾和康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提供临床服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心理康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中,特别是对残疾人群体的心理康复也日渐重视。国家《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明确将心理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残疾人心理康复的重要性

1、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康复是现代康复的基本原则。对于残疾人而言,其康复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改善其肢体或器官的功能,而更应该着重于改善其整体功能,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应包括心理上的、职业上的和社会生活上的全面、整体的康复。全面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得残疾人能够重返社会生活,在社会上享有健全人同等的待遇和权利,能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因此,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良好的心理康复也能够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康复。残疾人因为自身的残疾,往往会产生自卑、敌对、退缩等心理,而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对残疾人的职业康复、社会生活康复产生消极的影响。调整好残疾人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残疾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确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积极进行其他的各项康复。

2、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增加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陈筠等人的研究表明,残疾人主观幸福感与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而与回避、屈从等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而且主观幸福感得分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3]也就是说,那些心理康复状态良好,能够采用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较少抑郁的残疾人,比采用回避、屈从等消极应对方式,较多体验到抑郁的残疾人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强。李文涛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信赖他人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敌对和人际敏感呈负相关。[4]所以,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够帮助残疾人更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因为残疾的症状不一样,在生活中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心理问题。

1、自卑和敏感多疑

殘疾人因为自身残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和正常人相比,他们容易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他们常常处于自卑的漩涡中。此外,由于长期的自卑心理,他们也很容易形成脆弱、敏感的心理,对别人的言行不信任,容易表现出偏执和过激行为。

2、依赖和消极被动

残疾人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日常起居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家庭成员。久而久之很多残疾人容易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把自己生活中的全部责任都归于家人、社区和社会,遇事消极被动,不愿积极主动去争取,遇事他们往往会怨天尤人,对他人产生敌对或仇视的情绪。

3、悲观和自我封闭

许多残疾人因为自身的残疾,往往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经济上存在很大的压力。此外,很多残疾人难以和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相适应,往往也存在不良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些都容易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导致他们消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悲观和自卑的心理又使得他们时常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愿意主动向他人敞开心扉。

三、残疾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论残疾种类如何,各类残疾人都面临着对自己现况的认识和评估问题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预期问题。残疾人对这两大主要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同。残疾人往往面临各种身体的缺陷或身体机能的丧失,并由此导致生活中比正常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但能够客观认识自身残疾,积极看待自身剩余能力,并对自己未来抱有良好预期的残疾人能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努力地参与社会生活。相反,消极看待自身残疾,并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苦恼都归咎于自身残疾,对自己未来抱有消极预期的残疾人则很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陷入困境中。

2、缺乏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社会支持网络调节着个体面临的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5]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减轻残疾人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其精神紧张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相反,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使残疾人与社会沟通不足,陷入自我封闭状态,不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研究表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能预测该群体对心理辅导的需求,社会支持状况越差的残疾人对心理辅导的需求越大。[6]

3、缺乏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残疾人缺乏有效地压力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7]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各种的压力,主要包括和未来发展有关的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社会交往方面的压力,自主生活方面的压力等等。面对种种压力残疾人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残疾人缺乏良好的压力应对方式,面对压力时自感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压力。

nlc202309011736

其次,残疾人缺乏良好的情绪调节技巧。很多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是社会胜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能减缓消极情绪对个体的不良影响,也会影响个体对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当残疾人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很容易产生各类消极情绪,如抑郁、焦虑等等。那些不能充分有效调整自身消极情绪的残疾人,往往很容易承受生活中的压力和自身消极情绪的双重负面影响,陷入恶性循环中。

最后,残疾人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与他人和群体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掌握有效人际交往技巧,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残疾人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入社会。相反,不能摆正心态,敏感多疑,缺乏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残疾人往往很难适应周围环境,自感被孤立和隔离,难以融入社会。

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内容分析

综上所述,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自信,积极看待自身残疾和未来发展

残疾人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首先是自身的残疾,其次就是由于生理残疾导致的心理的“残疾”,他们往往对生活中的挫折进行错误归因,普遍不能正确看待自身残疾和未来发展。因此,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康复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帮助残疾人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现况,提高自信。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自身残疾;二是正确评估残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三是积极评估自己剩余能力。而且,只有在正确认识现状的基础上,残疾人才能学会积极看待自己的未来发展,对生活怀有一颗“希望之心”。

2、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残疾人爱和归属感需求的满足,也有利于残疾人自尊需求的满足。马斯洛认为这些成长性需求能带来丰富的、高层次的且有更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幸福感。因此,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是残疾人心理康复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能够帮助残疾人跳出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的怪圈,重返社会生活。

3、学习心理调试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如前所述,无论是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还是良好的情绪调节技巧都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成为生活应激事件和残疾人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因此,学习心理调试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残疾人学会心理调试技巧,增强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后,也有助于残疾人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更促使残疾人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现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柯红.临床康复与康复心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Vol.6,No.5:156-157.

[2]DRENER E,EUNKOOKM,RICHARD E,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 Bull,1999,125 ( 2 ) :276 - 294.

[3]陈筠,王筱萌,凤林谱.74 名社区残疾人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2011;30( 5):403-405.

[4]李文涛,谢文澜,张林.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Vol 20,No.7:993-994.

[5]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 .心理研究,2010(01):3-15.

[6]江兰等.残疾青少年心理康复需求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3(04):19-23.

[7]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01):36-41.

上一篇:滑动变阻器复习教学反思下一篇:步洪涛师德标兵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