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法知识问答

2024-05-16

残疾人保障法知识问答(精选8篇)

篇1:残疾人保障法知识问答

残疾人

一、单选题(共90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自2008年(C)1日起施行。

A、10月 B、2月 C、7月

2、为了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根据(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A、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

B、宪法 C、民法通则

3、残疾标准由(A)规定。

A、国务院 B、残疾人联合会 C、国家机关

4、残疾人是指在(A)、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

A、心理 B、智力 C、精神

5、残疾人的(A)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A、公民权利 B、劳动权利 C、受教育权利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A)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A、优惠 B、免费 C、特殊

7、每年5月的第(C)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A、一 B、二 C、三

8、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c)和其他残疾的人。

A、听力言语残疾 B、双重残疾 C、多重残疾

残疾人

9、(C)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A、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10、政府和社会依法兴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A)以上。

A、25% B、5% C、15%

11、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残疾人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B)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A、劳动 B、经济 C、生活

残疾人

12、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B)服务。

A、优惠 B、免费 C、特殊

13、全社会应当发扬(B)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A、社会主义 B、人道主义 C、积极向上的

14、有关部门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B),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A、肢体残疾人 B、农村残疾人 C、聋哑残疾人

l5、(C)及其地方组织,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

A、社会团体 B、各级政府

C、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残疾人

16、(C)、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A、残疾人联合会 B、社区 C、工会

17、残疾人的亲属、监护人应当(A)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A、鼓励和帮助 B、培养 C、培养和配合

18、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应当优先考虑(A)就业。

A、残疾人 B、下岗职工 C、困难家庭

19、残疾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C)。

A、他人 B、抚养人 C、社会公德

20、残疾人应当提高(A),增强就业能力。

残疾人

A、自身素质 B、文化素养 C、技能水平

21、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B)、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A、收养残疾人 B、发展残疾人事业

C、帮助残疾人

22、残疾人所在的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残疾人家庭,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C)。

A、社会活动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23、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a)、平等接受教育等的权利。

A、康复服务 B、优惠政策 C、免费就业培训

24、政府和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丰富残疾人的(C)生活。

残疾人

A、物质 B、社会 C、精神文化

25、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优先开展(C)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A、精神残疾 B、肢体残疾 C、残疾儿童

26、禁止对残疾人实施(C),禁止虐待、遗弃残疾人。

A、歧视 B、侮辱 C、家庭暴力

27、残疾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志愿工作者及亲属的帮助下,应当努力进行功能、自理能力和(B)的训练。

A、文化水平B、劳动技能 C、生存技能

28、国家和社会对(B)、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实行特别保障,给予抚恤和优待。

残疾人

A、智力残疾 B、残疾军人 C、精神残疾

29、(B)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

A、企、事业单位 B、政府有关部门

C、残疾人联合会

30、提供特殊教育的机构应当具备适合残疾人学习、(A)、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A、康复 B、技能培训 C、文化交流

31、政府、社会、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完成(C)。

A、学前教育 B、初级中等教育 C、义务教育

32、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机构、普通教育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施高级中等以上文化教育、(B)。

残疾人

A、安全意识教育 B、职业教育 C、就业教育

33、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B)的残疾幼儿。

A、生活贫困 B、能适应其学习生活 C、自理能力强

34、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所在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鼓励残疾人(A)。

A、自学成才 B、自强不息 C、艰苦奋斗

35、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C)相结合的方针。

A、能力与文化水平B、培训与教育

C、集中与分散

36、(B)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入学和在校年龄,可以有适度弹性。

A、各大院校 B、特殊教育 C、学前教育

残疾人

37、国家实行按(B)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

A、残疾类别 B、比例 C、文化程度

38、(C)、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A、社区 B、工会 C、国家机关

39、国家鼓励和扶持残疾人(a)、自主创业。

A、自主择业 B、自主经营 C、就业培动

40、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A)无障碍创造条件。

A、信息交流 B、生活水平C、物质水平

41、国家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超过规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和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依法给予(B)优惠。

残疾人

A、信贷 B、税收 C、政策

42、国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除(C)收费。

A、税收 B、培训 C、行政事业性

43、(C)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A、社会团体 B、国家机关 C、政府

4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A)性岗位。

A、公益 B、可靠 C、安全

45、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A)和经营自主权,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A、财产所有权 B、待遇 C、社会保障

残疾人

46、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对残疾职工进行(b)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

A、安全措施 B、岗位技术 C、技能

47、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C)、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A、外出深造 B、技能培训 C、劳动报酬

48、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特点,提供适当的()和()。

A、劳动条件 劳动保护

B、社会保险 生活福利

C、休息休假 社会保险

49、国家采取措施,保障(C)保健和医疗按摩人员从业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

A、聋哑人 B、残疾人 C、盲人

篇2:残疾人保障法知识问答

残疾人保障法是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1990年12月第一次通过,4月新修订,现行保障法一共有九章六十八条。

关于歧视

保障法第三条 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第七条规定: 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关于监护人义务

第九条 残疾人的扶养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

残疾人的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职责,尊重被监护人的意愿,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的亲属、监护人应当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禁止对残疾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残疾人。

第六十条规定:供养、托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侮辱、虐待、遗弃残疾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关于康复、辅具以及社会保障

保障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分阶段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六条规定: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发展符合康复要求的科学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第二十条规定: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

第四十八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会救助。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各级人民政府对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必要的辅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换,应当按照规定给予救助。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关于教育

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为残疾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政府、社会、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对接受义务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第二十五条规定: 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第五十四条规定: 国家举办的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有盲人参加的,应当为盲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第六十三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有关教育机构拒不接收残疾学生入学,或者在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以外附加条件限制残疾学生就学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关于就业

保障法 第三十条规定: 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三十一条规定: 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普及、稳定、合理。

第三十三条规定: 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十五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第三十六条规定: 国家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超过规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和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

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十七条规定: 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第三十八条规定: 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特点,提供适当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盲人保健和医疗按摩人员从业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四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在职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视残疾人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残疾人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精神文化

保障法 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十二条规定: 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与。

第四十三条规定: 政府和社会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网络等形式,及时宣传报道残疾人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为残疾人服务;

(二)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及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三)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开办残疾人专题广播栏目,推进电视栏目、影视作品加配字幕、解说;

(四)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参加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五)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计划地兴办残疾人活动场所。

关于环境设施的无障碍建设

第五十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便利和优惠。残疾人可以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

盲人 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国家鼓励和支持提供电信、广播电视服务的单位对盲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给予优惠。

第五十二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强监督管理。

第五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

第五十五条 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

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的要求。有条件的公共停车场应当为残疾人设置专用停车位。

篇3: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郑功成 (2008) 、周庆行、张新瑾 (2008) 指出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严重的缺失, 残疾人群体规模庞大, 残疾人家庭收入偏低, 残疾人群体中贫困问题突出, 残疾人社会保障城乡差距较大王齐彦、谈志林 (2004) 认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滞后, 实施机制不健全, 实际成效不彰。二是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分散而零碎, 保障面狭窄享受社会保障的残疾人数量非常有限。三是过分强调家庭与残疾人的自我保障责任保障资金严重短缺。四是社会保障功能不足, 未能有效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现有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救济色彩太重, 未能起到“安全网”的作用。五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环境障碍仍然存在,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参与度低, 人道主义、慈善意识与扶残助残气氛不浓;程凯 (2010) 通过对残疾人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指出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问题有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往往被普遍化、平均化的要求所掩盖或忽视, 现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基本缺乏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内容和有效措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备, 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投入明显不足, 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保障与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和广大残疾人需求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卞飞 (2010) 指出就目前来看,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多是一种扶贫性质的援助制度, 以收入维持为主, 目标只使残疾人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缺乏发展维度。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偏重维持, 忽视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供给不足, 供需矛盾突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 政府和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

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投入不足与社会资源调动不力, 以及缺乏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设计和对残疾人保障的合理定位, 将照顾残疾人单纯视为家庭责任的传统观念、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国民福利未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发展、缺乏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与统筹考虑残疾人保障的合理定位、缺乏对残疾人保障事业发展道路的合理选择等 (郑功成, 2008) ;李文奇 (2008) 指出制约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保障法律滞后、社会保障责任模糊、社会保障体系不全、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李光雄 (2007) 指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重视不够、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等;谢琼 (2008) 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仅是造成残疾人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也是改变残疾人结构及残疾人保障需求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既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 又是发展社会主义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内容 (齐蕊) 。残疾人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残疾人生活和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孙光德董克用) 。郑功成 (2007) 认为残疾人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由于身体障碍而处于弱势地位, 对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是当代世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张金峰 (2008) 认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 中国残疾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迫切需要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基本权益。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选择

彭立谦 (2006) 建议建立一个涵盖四个子系统、四支重要力量和四项基本内容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所谓四个子系统是指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四支重要力量是指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四项基本内容是指失业、养老、医疗和意外事故保障。周庆行, 张新谨 (2008) 基于对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研究, 提出残疾人社会福利的路径选择, 即建立两大子系统, 发挥三方力量。两大子系统包括城市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 发挥政府、社会、社区力量, 完善残疾人就业方面, 康复方面, 教育方面, 基本生活方面, 生存环境方面等五项基本内容。 (王齐彦、谈志林, 2006) 提出明确保障的责任主体, 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国家保障体系建设的大局统筹考虑构建国家保障、社会保障与个人保障三位一体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立足国情, 确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的基础上, 提出结合和谐社区建设, 推进残人社区保障, 形成“社区参与”与“融入社区”相结合的残疾人社区保障制度。

五、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黎建飞 (2007) 认为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中, 应当从立法角度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 建立切合残疾人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确保残疾人就业权的实现;郑功成 (2008) 认为要更新残疾人保障属于家庭责任的旧观念, 代之以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共同责任观念, 达成国民福利应当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共识, 确立残疾人保障事业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合理定位, 明晰其与其他保障制度的职责分工, 走以一般性保障制度安排为基础、以残疾人福利为核心、以就业保障及其他措施为补充的官民结合的社会化道路;卞飞 (2010) 认为应加强残疾人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为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提供制度化保障。设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个人发展账户。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围绕授权个人进行资产积累, 增长个人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再者, 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保障主体多元化。制定相关鼓励性政策及协作机制, 有效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 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实现对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发展社会力量, 探索适合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路径。

六、亟待研究的问题

综观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已有研究, 一方面, 该问题已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 认识也日渐由感性走向理性, 这必将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化解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 现有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表现如下:

1、偏重对问题和对策建议, 却忽略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同时很多研究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总体上具有雷同性, 对策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相关研究肯定政府的主导作用, 但是对于政府的介入程度及方式、以及家庭、社会、政府各自的分工与合作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入。

3、偏重于具体内容研究, 在理念上, 将残疾人当做特护群体看待, 忽略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与健全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研究, 忽视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研究, 把残疾人社会保障排斥在健全人社会保障之外。

4、在现有的研究中, 多将残疾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缺乏对残疾人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专门性研究。在现实中, 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阶段残疾人的社会诉求是不同的。应该在总体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

5、缺乏对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缺乏理论的深度研究。在以后研究总, 应该注重在对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中, 加强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2]程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结果及其对策[J].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7.

[3]王齐彦.谈志林.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J].中国民政, 2006 (7) .

[4]程凯.试析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J].红旗文稿, 2006 (7) .

[5]郑功成.残疾人社会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1) .

[6]申知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利[J].人权, 2008 (1) .

[7]周庆行、张谨.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路径选择[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4) .

[8]卞飞.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选择——基于自残建设的视角[J].江淮论坛, 2010 (5) .

[9]黎建飞.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3) .

[10]肖卫宏.困境与出路:对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11]李文琦.和谐社会背景下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浅析[J].西安社会科学, 2008 (12) .

篇4:残保金如何保障残疾人就业?

百亿收支,期待透明

2014年6月,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原职员黄海泉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该中心每年耗资几千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为培训和活动经费(2013年为3000万元左右),而实际开支不过数百万元,而所谓的培训项目就是“教残疾人扫地”。

而深圳市残联则对此回应称,残保金不属于主动信息公开的范围,使得舆论更加怀疑其残保金使用的合理性。

“一年收了几百亿的残保金,有没有真的用到残疾人身上?谁也不知道。很多残疾人都在问,我们得到什么好处了?他们是不是拿这笔钱盖楼去了?”赖德胜表示,由于缺少信息公开,残疾人当然有理由怀疑残保金的使用情况。

“也许双方都有一些过分期待。残疾人根据他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认为这个钱没有用好。但是其实可能用好了,他不知道。这就需要有透明的机制,让残疾人知道,收上来的钱,用到了就业培训、能力提升、岗位开发等方面;让残疾人了解到,残疾人事业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还有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赖德胜说,相关主管部门有责任主动做好残保金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财政部在2014年底下发了《关于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包括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内的11项政府性基金自2015年1月1日起转列一般公共预算。“从2015年开始,相关部门必须在部门预决算中公开残保金的收支情况,也就不会再存在所谓‘不属于信息公开范围’的这种说法。这样一来,将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监督残保金的使用情况。”

制度如何调整?

除了做好监管以外,在赖德胜和廖娟看来,只有消除残保金的负面影响,调整残疾人就业促进制度,才能使残保金切实起到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作用。

“我们通过和基层残联员工沟通了解到,目前施行的按比例就业,其实效果并不理想。”据廖娟介绍,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这些主要以按比例接收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残疾人就业者只占残疾人在业人数的0.47%,且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进入单位后残疾的。

因此,她认为,有必要实行岗位预留制度:比如,为使机关事业单位真正录用残疾人,应该在源头上保障残疾人的进入,也即,在核定的编制总额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录用残疾人。即便暂时没有录用到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编制也应该虚位以待,绝不允许非残疾人占用。

另外,据赖德胜了解,现行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效率很低,培训与就业的关系不大。“要以就业率的高低来判断培训的效果,特别要改变无条件培训的做法。残联可以和社会培训机构签订协议,残疾人可以持培训证到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在按照有关标准考试合格之后,培训机构可以凭残疾人交的培训证和有关部门颁发的残疾人培训合格证书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领取残疾人的培训费用。”在赖德胜看来,这样做可以使培训更接近于市场竞争的需求,提升培训效率。

而残保金的征收历来是基层残联工作人员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在廖娟看来,“如果国家出台相关的规定:比如,企业的残保金由税务部门来征收,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由财政部门来收。而不是残联请他们来帮忙。这样一来,再去征收残保金,相关部门不会再推脱,也不会产生代扣金,还能增强其征缴力度。”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残保金征收标准是按照平均工资乘以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实际人数与规定人数之差。但在法国、德国等国家,“他们的残保金带有罚款的性质,相当于最低工资的几百倍。”因此,廖娟认为,之所以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比例还相对较低,可能的原因就是征收残保金不足以刺激企业雇佣残疾员工,没有实现制度设计的本来目的。

篇5:残疾人保障法

发布时间:2010-10-14 13:26:13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1993年11月26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9年7月30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2010年9月20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第三条 依法设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发展残疾人事业依法募集资金。基金会财产的使用和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收支情况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

各级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应当将留归地方的资金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将留归地方的资金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具体比例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条 市、县、自治县残疾人联合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残疾评定,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享受国家和本省对残疾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服务业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办专门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和残疾人互助性社会组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土地征收、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六条 残疾人较多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应当有残疾职工代表。

省、市、县、自治县应当积极培养、选拔残疾人干部,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干部。

第七条 建立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康复医疗、工作人员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有条件的市、县、自治县及乡镇、街道应当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在医疗机构设立康复医学科室,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开展康复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的康复服务网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白内障复明手术、功能性肢体残疾矫治、小儿脑瘫治疗、精神病治疗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对贫困残疾人购置基本辅助器具、接受康复医疗等基本康复服务给予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部门对新生婴幼儿先天性功能缺陷免费筛查、早期治疗和救助,对孤残儿童免费提供抢救性治疗康复,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康复提供医疗救助,逐步提供免费的基本康复服务。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残疾学生的助学制度,通过补助、资助和奖励等方式,对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帮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免除学杂费、课本费,给予适当的交通费和生活费等补助;对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教育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儿童少年数量采取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点、建立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或者合作建校、委托培养等形式,保障本地区适龄残疾人就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和残疾类别等因素,因地制宜建立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对不适应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人实施特殊教育。

第十一条 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盲文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其数额不低于本人的基本工资的20%。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其中安排1名盲人或者一级肢体残疾人就业的按照安排2名残疾人计算。当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指标,按照当年实际用工月份计算。

未按前款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应当按照其实际差额人数和所在市、县、自治县上职工年平均实际工资的120%计算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用人单位应当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额,经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审核后,由地方税务机关代为征收。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具体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并根据其特点安排适当的工种和岗位,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促进残疾人就业。

公共财政投资、政府购买或者政策扶持的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用于安排残疾人的比例不低于5%。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或者农疗机构、辅助性就业工场或者农场等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性单位,依照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前款所称工疗、农疗机构是指集劳动和康复为一体的,组织精神、智力等残疾人员参加适当生产劳动、实施康复治疗与训练、开展生活与职业技能训练的集中安置残疾人机构。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残疾人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在资金、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依法减免税费。

有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参加社会保险缴费确有困难的残疾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对其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适当放宽贫困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生活救助待遇条件,对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或者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供养和救济。

第十九条 有条件的市、县、自治县应当通过公办、民办公助等形式,建立专门的残疾人托养照料机构,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

乡镇、街道、社区应当依托社区服务设施和福利机构开展日间照料等服务,以多种形式支持残疾人居家安养。

第二十条 市、县、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对符合条件申请租售保障性住房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进行安排,在楼层分配上应当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予以适当照顾。

因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拆迁残疾人房屋的,在临时安置补助费、搬迁补助费、回迁地域、住房楼层等方面,给予残疾人适当照顾。

乡镇人民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优先为符合申请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家庭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将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文化、体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新建、改建、扩建方便残疾人参加的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活动场所。

有条件的市、县、自治县应当建立残疾人文化活动和体育训练场所。

第二十二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可以免费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场(馆)、文化馆(室、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游景区(点)。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办理图书馆借书证、阅览证。

第二十三条 车站、码头、机场、医院等场所和公用事业单位,应当设立残疾人优待服务窗口,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盲人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十四条 新建、扩建、改建城市建筑物、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与无障碍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车站、码头、停车场、大中型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点)、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未设置无障碍设施的,应当逐步进行无障碍改造。

公共交通站所和工具应当配置无障碍设备,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公共停车场应当设置一定比例的无障碍停车位。

有条件的市、县、自治县应当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宅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侵占无障碍设施,或者擅自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第二十五条 大型、重点公共场所和风景区、公园的主要景点应当设立盲文简介和盲人手摸模型。

面向公众服务的重点服务行业应当推广手语。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逾期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残疾人联合会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滞纳金不超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缴数额。对限期缴纳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限期缴纳决定的,残疾人联合会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有关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对残疾人不提供优惠服务或者不执行减免收费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依照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处分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海南省人民政府解释。

篇6:残疾人保障法简报

在第xx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为让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相关救助政策,提高社会大众对残疾人及其他困难人群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增加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关爱,张庄镇残联联合民政、妇联、卫生院、卫计等部门开展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在镇主要路口及各村居悬挂助残日宣传条幅98幅,同时在镇卫生院门口向群众发放残疾预防知识明白纸、残联惠残助残政策宣传手册,宣传普及残疾人优惠政策。

此次宣传活动不仅让广大群众了解了残疾的预防知识、残疾人医疗康复、辅具的申请流程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的申请条件,也提高了大家对残疾人的关注度,提升了残疾人朋友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营造了尊残、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

篇7: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造成我家破人亡,家庭基本生活绝对无法维持的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政治案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立案查处,由大原村委会承担全部经济责任,并对大原党支部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党政组织领导人员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员依照〈中办国办《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做出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决定,以维护《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权威,以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性。

对此,我在2001年9月,申诉于中共凤翔县委杨瑞乾书记,杨书记及时做了县委(2001)195号批示:民政、财政、农业、残联和田家庄镇负责人分别调处(原批示在民政局存档),但有关各方拒办。

因此,我在2002年3月初,再次申诉于县委杨书记,要求县委直接立案查处:⑴解决问题:⑵追究责任。3月15日,县委调查组针对我的《申诉书》所反映的家庭状况、申诉请求、有关方面违纪违法的事实和造成的后果以及我的申诉理由进行了全面调查取证,并将调查报告及时上报县委杨书记。

篇8: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探析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就业现状,就业保障机制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日

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就是国家和社会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身体残疾的公民, 为他们安排劳动就业、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及采取保障其正常就业的各种措施。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 残疾人参与社会就业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基础, 同时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劳动就业权, 创造社会财富, 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有利于缩小残疾人与正常人在各方面的差距, 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真正意义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后, 残疾人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 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些残疾人因为没有工作, 所以整天就会游手好闲, 在街头、闹市等各个地方流散, 甚至还会搞一些破坏活动, 严重阻碍社会秩序和治安。但通过促进残疾人就业,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后, 他们的生活会变得有目标、有动力, 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使自己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不仅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且也利于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一、河北省农村残疾人就业现状

(一) 河北省农村残疾人就业规模。

2011年农村实际就业807, 704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628, 279人, 占77.79%;农村其他形式就业179, 425人, 占22.21%;还有198, 481名农村残疾人未就业。2012年农村实际就业872, 365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684, 720人, 占78.49%;农村其他形式就业187, 645人, 占21.51%;还有183, 062名农村残疾人未就业。2013年农村实际就业89.1万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70.3万人, 其他形式就业18.7万人, 仍有16.6万农村残疾人未就业。 (图1)

(二) 农村不同类型残疾人对就业安置的需求情况。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数据统计显示, 通过对河北省内的唐山、石家庄、邯郸及永清县等31个县市中农村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 进行就业安置或扶持的社会需求调查, 结果显示: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的调查人数分别为1, 599、3, 167、245、5, 035、1, 176、1, 042、2, 642人, 其中对就业安置或扶持的有社会需求的分别有14、12、12、92、35、25、25人, 占所调查人数比例分别为0.88%、0.38%、4.90%、3.81%、2.98%、2.40%、1.97%。 (表1)

二、河北省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权益的政策法规。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切实做好残疾人、孤老、孤儿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中发[2008]7号) 中都明确规定, 要切实将国家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和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扶持农村残疾人实现多种形式就业, 促进残疾人增加收入。然而, 这些政策都只是象征性的规定, 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据2011年社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河北省制定或修改关于残疾人的专门法规、规章有5部, 制定或修改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有23部, 但这些规章和文件都只是针对于省级或地级市, 专门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权益的法规基本上空白。再加上政府对现有政策的实施和宣传不到位、很多农村残疾人获取信息能力比较弱等多种原因, 导致残疾人对相关就业政策不了解。这样容易造成政策的形式化, 严重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不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也影响残疾人享受政策带来的就业优惠。

(二) 农村残疾人求职信息与市场所需信息双向闭塞。

从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角度来看, 农村生活贫困, 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据2011年数据统计年鉴显示, 河北省建立乡、镇、街道残联2, 264个, 为残疾人提供各项服务。但并没有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平台, 因而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得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无知性, 所以对于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这样就会导致农村残疾人就业渠道狭窄, 就业形式单一。很多残疾人虽具有一技之长, 但因为不了解就业信息而只能待业或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这样导致资源的浪费, 也不利于残疾人自身的发展;从市场所需的角度来看, 由于信息的闭塞, 所以很多用人单位都不了解残疾人的情况, 导致某些特定的岗位出现招工难、无人从事等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 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单位:人)

(三) 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与市场需求失衡。

目前, 农村残疾人就业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残疾人自身从业能力低, 本身能力有限且没有一技之长。而现有的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开展的培训服务机制不健全, 真正培训出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农村残疾人少之又少。据统计, 2010年全省、市、县 (市、区) 依托同级残联共建185个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对50, 676名农村残疾人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同年, 农村残疾人以从事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就业占78%左右, 而其他形式就业的人数仅占22%。由此可见, 对农村残疾人的培训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 开设的培训项目比较单一, 没有针对市场的需求开展培训活动, 这就造成培训出的人才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使政府虽然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却没有真正发挥其帮助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的作用。同时, 大多培训机构一般都设置在城镇, 距离农村较远, 很多残疾人由于多方面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接受培训, 致使培训机构不能真正起到培训农村残疾人的作用。

(四) 农村残疾人维权意识薄弱, 导致对就业存在观望态度。

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各项发展都相对落后。据第二次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20岁~60岁的文盲人数达4, 037人, 占调查人数的12.36%。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都存在很大欠缺。他们对自己所享有的就业权益处于不清楚状态, 有时自己的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都不知道, 或是知道就业权益受到了侵害却不知道怎么去维护。这些都是导致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上当受骗的直接因素。本身就是双重弱势群体的农村残疾人, 再加上在就业权益维护方面的空白, 使他们对参加社会就业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残疾人长期以来养成的“懒”、“靠”等依赖心理, 使很多残疾人对参加社会劳动, 实现就业持观望态度。这样既不利于残疾人参与就业, 实现自身价值,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法制化进程。

三、完善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与对策

(一) 在现有法律基础上修订出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

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的有效实施, 需要规范的法律制度做基础。为更好地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事业的发展, 河北省政府应该在现有法律基础上, 加强立法工作的细化、深化, 结合农村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残疾人就业法律保障。首先, 政府有必要深入到农村, 对残疾人的所需所想做深入调查, 从残疾人的就业所需出发, 将与残疾人就业有关的内容细致分析整理, 由此制定适合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法规。为农村残疾人就业方面的各项权益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其次, 结合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 减少各责任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不负责任的现象发生,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以各种借口拒绝接纳农村残疾人情况的出现。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使残疾人就业在法律上有了保障, 且这种保障是权威性、长期性, 对促进残疾人就业, 维护残疾人就业权利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二) 建立农村残疾人就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河北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的决定》中指出, 为保障残疾人充分就业, 可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作用, 准确发布职业供求信息。但由于农村经济和农村残疾人的特殊性, 所以对于他们的就业帮扶要具有针对性。农村经济比较落后, 对于网络的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绝大多数农村残疾人对网络的不了解, 所以为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 要在此政策指导下进行进一步完善。在农村, 借助村委会或社区等组织设立固定的就业咨询和帮扶机构, 实施专人管理, 及时更新就业动态。农村残疾人可以随时到指定地点进行就业信息咨询或是投递简历进行应聘, 实现农村残疾人与市场沟通的无障碍化。同时, 就业帮扶机构要及时关注残疾人的发展, 帮助他们做好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对残疾人提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服务, 以残疾人为某一环节, 帮助建立产销一体化, 从而真正帮助残疾人提高收入, 解决就业问题。

(三) 在农村设置分类技能培训机构, 让不同类型残疾人掌握就业技能。

通过培训服务教授残疾人一定的就业技能, 提高他们自身的就业能力, 这是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一个主要手段, 这也是最快速、最直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措施。2013年, 河北省残疾人建立职业培训基地386个, 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城镇残疾人就业培训。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建设有待加强。建立农村残疾人分类就业培训机构, 可以利用政府扶持, 以村委会或其他组织为依托, 向企业或其他福利组织引进资金的方式来促进农村分类培训机构的建立。农村残疾人分类就业培训机构的建立, 可以使残疾人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加上专业训练, 便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例如, 对盲人的按摩培训、对听力残疾人进行生产线的培训。同时, 要建立与各大企业的合作, 使之成为企业特殊人才需求的后备基地, 做到定期定量的向企业输送人才, 从而可以充分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四) 建立农村残疾人法律援助机构, 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益。

近年来, 侵犯残疾人就业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2011年, 河北省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 (工作站) 集中办理的案件达2, 392起。可见, 对残疾人就业权益的维护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农村残疾人文化水平低, 维权意识淡薄, 导致对外出就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要改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心理, 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就业, 需要在农村成立免费法律援助机构, 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法律援助服务。组织村委会或其他组织成员定期对权益维护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 走进残疾人家中, 为他们提供就业法律知识的答疑。当残疾人权益受到侵犯时, 要及时帮助他们维权, 从而为他们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在法律的援助和保障下促进他们实现积极就业。

参考文献

[1]辛朝惠, 夏波.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对策[N].安徽日报, 2007.12.17 (B04) .

[2]李远飞.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建构研究[J].济南大学, 2013.6.

[3]姜向群, 胡立瑗, 山娜.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状况及社会保障需求[N].人口学刊, 2011.3.

[4]陈方正, 王玮.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对策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8.1.

[5]凌宏彬, 汪华余, 孙玫玫.拓宽农村残疾人就业途径[N].安徽日报, 2007.4.

[6]秦瑶.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7.

上一篇:最热血小学生爱国演讲比赛主持词下一篇:舞动青春——炫舞双节棍大赛开始报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