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制度

2024-04-29

残疾人康复制度(精选6篇)

篇1:残疾人康复制度

机构康复训练制度

1、全面细致地检查残疾人身体状况,做好鉴定写好病历。

2、根据残疾评价、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并下训练医嘱。

3、按计划做康复训练,康复员对残疾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每3天写好训练记录。

4、按训练计划的要求和有关评估标准,对训练效果进行每月一次阶段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

5、训练三个月进行总结评估,并制定下疗程的训练方案。

6、康复训练结束后年末做评估统计。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室)工作制度

1、每周组织一次医务人员学习康复医学业务。

2、了解本辖区残疾人的数量,分布残疾种类情况。

3、定期检查督促医务人员,对残疾人的医学康复计划,制订与实施情况。

4、定期组织康复员及家庭训练员学习班,进行业务培训。

5、努力做到对残疾人耐心,热心、关心,使他们的功能经过康复医疗能够逐步地、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

康复员工作制度

1、必须履行工作职责。

2、必须了解本辖区残疾人的数量和残疾情况。

3、认真执行和协助医生实施对残疾人的康复训练计划。

4、认真督促家庭训练员持续地训练残疾人。

5、必须认真指导家庭训练员对康复手册中“康复训练效果记录”的填写工作。

6、认真做好残疾人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信心。

康复指导医生职责

1、指导康复员确定和辨别管理内需要训练的康复对象。

2、制定残疾人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康复员和家庭训练员实施计划。

3、协调康复员选定家庭训练员,负责训练康复员达到能够指导家庭训练员进行训练。

4、定期监督家庭训练员,持续地训练康复对象。

5、认真填写康复手册。

6、按期对所指导、监督活动康复对象做出训练效果评定。

家庭训练员职责

1、在医生、康复员的指导下,努力学习训练原则、方法及有关要求。

2、鼓励、指导和协助康复对象坚持训练、并经常做康复对象的思想工作,增强其自我康复的信心和勇气,给以精神上的支持。

3、按照康复手册的标定项目和填写要求,及时、详细地记录残疾人通过训练而产生的变化。

4、认真填写和妥善保管所负责的一切材料和文件。

家庭康复训练制度

1、以乡镇、街道为中心开展康复需求调查、筛选、确定家庭康复对象。

2、做好残疾人康复评估,建档立卡,使用社区康复手册。

3、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所设的社区康复站(室),对家庭康复点的康复员进行业务指导工作。

4、协助基层康复员制订家庭康复计划,开展训练,并书写训练记录。

5、康复员每周到家庭康复点督导检查训练工作。

6、按训练计划的要求和有关评估标准,对训练效果进行每月一次的阶段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

7、训练三个月进行一次总结评估,并制定下一疗程的训练方案。

8、康复训练结束后年末做评估统计。

家庭训练员工作制度

1、必须履行工作职责

2、必须树立关心和爱护、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高尚品德,经常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3、必须按照康复计划,坚持康复训练。

4、必须认真记录残疾人训练过程中的微小变化。

5、协助医生和康复员,对所训练的残疾人做出效果评估工作。

6、必须保管好所负责的一切康复文件和材料。

乡(镇)街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1、领导小组成员要履行职责,尽职尽责。

2、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关问题。

3、每季度将残疾人增减数报市社区康复领导小组。

4、利用节假日或不定期的组织残疾人进行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

5、每月对村民委员会的社区康复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同时对村民委员会的社区康复工作进行一次评估。

村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1、村领导小组成员要履行职责,认真做好社区康复工作。

2、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社区康复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

3、掌握残疾人情况,每个月将残疾人增减数及时报乡镇、街社区康复领导小组。

4、每半个月检查一次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征求残疾人的意见和要求,以便改进工作。

社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街道(乡镇)级

1、有专人负责,有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

2、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社区居委会(村)或残疾人家庭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有调查工作安排,调查人员名单。掌握辖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量、分布和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情况。

3、充分利用街道(乡镇)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为残疾人切实提供康复服务,开展康复训练。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服务内容,至少有一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康复员。

4、普及康复知识,传授训练方法,街道(乡镇)残联和社区的机构备有康复读物。

(二)、社区(村)级

1、社区(村)有专(兼)职人员管理社区康复工作,要求职责分明,有工作制度和工作记录。

2、对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建立康复服务档案,要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行动态管理。

3、根据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组织相关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并如实做好记录。

4、依托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要求 有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备有康复普及读物。

5、社区(村)或康复站填写和保管康复服务档案。

社区康复站的工作内容

1、有牌子,配备简单的康复训练器材

2、有科普读物

3、举办健康讲座

4、开展文体活动(工疗、农疗、体疗、娱疗、心理疏导等)

5、日间照料,托管服务

6、需求登记,转介服务。

7、残疾人活动情况记事簿

篇2:残疾人康复制度

一、机构岗位设置如下:

主任

中心机构社区培训用品用具

专管员康复康复指导员配发残车

指导员指导员专员

二、岗位职责:

主任

参与本区(县)残疾人康复配套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承担对社区康复站(点)、街道(乡镇)残疾人服务社、居(村)委会残协的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本区(县)残疾人康复训练和康复服务的实施工作,参与各类指标任务的汇总和统计。对中心成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

负责向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拟制订本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提请聘任或解除本机构的成员。

负责本单位的日常工作。

指导本区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综合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评估。建立残疾人康复档案,管理残疾人康复信息,掌握本区康复资源,制定康复工作管理制度等工作。

负责康复项目的业务经费和康复训练与服务补贴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工作。

承担本区(县)各类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与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质量验收的组织协调,承担对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考核评估的具体实施。

在本区县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承担对残疾人及其家属、志愿者的康复教育工作,组织本区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专家提供康复技术支持、开展康复咨询服务工作。

组织与同行的交流。

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和残康办委托的其他工作任务。

中心专管员

负责各种资料与文件的收发、整理及保管、存档。

申请、下拨各项康复专项经费。

组织、筹备会议,并负责会议签到、考勤。

组织中心内部联谊活动,增进内部团结。

对新成员进行培训。

与基层各残联组织、各康复机构进行联系与交流。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机构康复指导员

联系召开残康办、专家技术指导组会议。

下达本区机构康复任务指标数,下发、收集、整理康复训练档案,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对机构康复训练的质量进行跟踪,及时反馈信息。

利用各专门节日,组织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残疾预防、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向各康复机构征集课题,关注我区主要康复机构的课题研究动向。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社区康复专管员

下达本区社区康复任务指标数,收集、整理各种社区康复服务档案,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组织召开社区康复员工作例会,布置各项康复任务。

负责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和各类社区康复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订阅相关期刊,整理各项社区康复服务资料,参与社区康复的科研课题。

兼任社区康复服务信息员,广泛收集各类社区康复服务动态信息,负责策划、编辑、印制社区康复服务导报。

参与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考核。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人物。

培训指导员

承担中心的各项培训业务,收集、整理各项培训资料,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指导各社区康复管理、技术培训工作,配合各社区进行必要的康复保健知识的宣传。

与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组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为中心的基层康复培训工作争取外部支持。

维护、管理O-18岁残障儿童数据库,做好信息采集、输入、统计工作。

负责中心的宣传及对外联络工作,树立中心形象。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用品用具配发、残车专管员

下达残疾人用品用具、残车更新、年检任务指标。

组织做好残车更新、年检工作,按时完成市交办任务。

做好用品用具的配发、统计和汇总工作。

组织联系区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评估专家进行个性化评估,做好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工作。

负责区用品用具供应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会议制度

本中心会议分理事会议、全体会议、社区康复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

理事会议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理事长负责召开。总结工作经验,制定工作方向。

全体会议由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中心主任及全体成员参加,每月定期召开,贯彻理事会议精神,汇报中心近期工作情况及自查各自工作。

社区康复联席会议由主任、中心社区康复专管员、中心培训指导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指导员和各街(镇)社区康复员参加,每月召开一次,总结近期工作,开展业务培训,布置工作任务。

工作例会由中心主任主持召开,每周召开一次,安排近期工作。

各项会议必须贯彻严肃、认真、高效、有序的原则。

各项会议做好考勤和会议记录,与会者不得无故迟到、缺席,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应事前请假。

四、日常工作制度

(一)上下班

工作时间:每周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30-17:00。

由中心专管员负责日常考勤工作。

工作时间内注意个人形象,不迟到,不早退。

事假:请假半天的,须征得中心主任同意,请假半天以上至三天以内的,须征得上级主管部门——残联分管理事长同意;请假三天及以上的,须征得残联理事长同意,并办理书面请假手续。一年中累计事假不得超过十天,超过十天按矿工处理。

(二)接待

接待时间:每周二至周四上午9:00-11:00

对有事询问的残疾人、同行及其他来访人员应热情接待,妥善安排,维护中心形象,营造良好声誉。

接待残疾人时,做好接待记录,对符合政策的要求,在规定办结时间内办理完毕,遇到重大事件不能解决时,应尽快与主任联系,将详细情况上报,不与残疾人发生争执、争吵。

接听电话要有礼貌,文明用语,电话不作私用,办公室不作私人会客场所。

对不在接待时间内来访的残疾人也应做好接待工作,并告知其接待时间。

(三)其他

各种证明、请示、报告、介绍信、经费申请及协议书的盖章必须经主任同意,并做好登记,做到有据可查。

工作人员应节约用电,做到人走关灯、关空调、关电脑、关饮水机。

五、财务管理制度

本中心经费来源为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区残疾人保障金及其它合法收入。

所有经费收支须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在理事会上公布,由主任监督、查阅。

使用经费时,都必须先作好经费预算,报主任审核,经上级主管单位——区残联理事长同意后才给予报帐,对犯有财务错误的成员应从严处理。

大型会议、活动的高额经费应由主任制定相应的收支细节,写出书面报告,交区残联理事长审批。

会议、活动结束后,对相关财务进行严格审核,由活动责任人收集整理本次活动的发票、收据,检查是否有效。

六、人事档案制度

(一)录用

本中心录用的成员,采用公开招聘、严格考核的办法,在编制限额内按照所需职位择优录用。

本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各成员须德才兼备,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考核

总体要求: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对每个干部、成员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任期考核,平时考核作为任期考核的基础,任期考核作为本中心决定奖惩、续聘以及辞退的依据。

考核办法:考核成绩分四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考核周期为每一年一次,考核结果经理事会讨论通过,若中心成员两次被评为较差,将予以辞退。

奖励:本中心对忠于职守,积极工作,表现突出的成员进行奖励。

(三)档案

档案分为文件类、会议记录类,工作计划类、工作总结类、策划书类、个人档案类、特色工作类等。

本中心专管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对各种文件、会议记录报告及其它形式的材料进行管理分类、归档,由中心专管员负责管理中心业务档案。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总结。

个人档案建立中心成员档案,由上级主管单位区残联办公室负责管理个人档案,做到每个中心成员都有个人档案。

工作档案中心各成员每年初须向中心专管员递交详细的工作计划,每次大型活动后应递交工作总结,作为工作档案。

七、附则

中心各项工作都必须按照此工作制度执行。

本工作制度的解释权在理事会。

篇3:残疾人康复制度

然而,由于我国的康复事业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在各级康复机构组织建设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科学可行的建设标准去指导康复机构建设发展。各地康复机构在初期建设与运营发展中难以明确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工作。因此,积极开展我国康复机构组织建设研究,分析得出一套规范完整、符合中国国情的机构建设标准,指导我国不同级别康复机构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模式建设,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基本现状

1.1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历程

康复是残疾人功能补偿,实现自强自立的基础。康复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途径,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下,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4-1995年:起步阶段。1984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开工建设是我国康复事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康复机构建设的正式开始。此后,“八五”期间,国家就对省康复机构、聋儿康复机构、用品用具三类康复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多数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纷纷立项和开工建设。

(2)1995-2000年:试点推广阶段。在“九五”期间,全国康复机构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康复服务机构,并通过实施康复服务与重点康复项目相结合的方法,使300万残疾人得到了适宜的康复服务。

(3)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十五”后,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康复事业形成的新格局,康复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中国残联分别在2002、2003年组织召开省中心主任联席会,进一步明确了省残联康复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职能、任务,使全国省级康复机构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底,国家又提出了加快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的宏伟战略,确定了省、市、县大力开展康复机构建设的工作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省级康复机构,专业队伍从小到大;工作体系、业务格局、运行机制日臻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1]。

1.2 我国康复机构的规模状况

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达到6040万人,中国社会对康复有巨大的需求,因而,我国需要建设数量规模庞大的各级康复机构以满足伤残患者的康复需求。本课题就我国各级康复机构建设规模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康复资源主要集中在残联系统,除了拥有一家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康复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外,截止2010年,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8971个,其中:国家级康复机构1个,总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省级康复机构59个,总建设规模67万平方米;地市级康复机构281个,占总地市数的84.4%,总建设规模111万平方米;县级康复机构2043个,占总县数的71.5%,总建设规模285万平方米。此外,残联系统还建有残疾人综合性托养机构47个和全国社区康复机构7.7万个[2]。详见表1。

2 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康复机构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充分的认识到,目前我国康复机构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部分基层康复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康复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干部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

2.1 各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亟待规范统一

我国残疾人各级综合服务设施作为向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功能定位、业务布局、服务流程、质量监控等必须既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又须适应当地的实际需要。然而,各地政府在建设康复机构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没有一个适合各级康复机构建设的统一、适宜的行业标准,部分政府领导者不明确康复机构如何建设,对康复服务机构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解。部分康复机构在具体建设中,机构设置和建设内容混乱,既不符合当地残疾人实际特点,又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性,不能充分发挥康复机构在残疾人康复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残疾人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针对各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统一的建设规范,指导各地正确开展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把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成为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特点,又能够在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康复服务机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领导和管理者的机构运营管理培训,提高他们对康复机构的工作内容、功能设置、运营流程的认识,确保各地康复服务机构能够规范管理、科学运营,充分发挥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实质作用,全面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2 各级康复机构建设中功能定位不明确

由于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现成的成功经验,建立各级康复机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因而,各级康复机构在具体建设及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机构性质定位不准、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级康复机构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原因。

有的省级康复机构的管理者认为他们的定位就是开展简单的康复训练或聋儿语训康复,未将省级康复机构定位为省一级残疾人综合性康复的资源中心,以至从建制到人员配备上没有考虑综合性康复问题,甚至把康复训练等同于健身训练。还有的康复机构为求暂时经济利益,把大部分房屋用于出租、餐饮、宾馆等非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因此,上述主导思想导致各级康复机构缺乏康复功能,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3 各级康复机构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在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多次基层调研能够看出,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热情高涨,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各地康复机构建设水平很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康复机构建设速度快、规模大、档次高,而贫困地区则建设进程慢,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当地残疾人服务需求,全国康复机构建设的总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建议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资金投入水平,特别要对贫困地区适当给予资金、政策倾斜,加快康复机构设施改建、扩建、新建步伐,尽快建成完善并投入实用。同时,要加强我国各级康复机构的软件设施建设,建立专家技术指导团队,深入基层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活动,帮助服务机构提升康复专业的技术水平。

2.4 人员结构不合理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结构和人才状况。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两少一低”,即在职工总数中业务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少;在业务技术人员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少(甚至没有正规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技术人员);业务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低。这种人员结构状况既无法形成我国康复机构在医疗康复上的优势,又严重影响各级康复机构康复功能的发挥和业务发展。在调研中,发现某省级康复中心30%人才、70%非业务人员严重倒挂。

此外,部分基层管理干部对康复业务知识认识不足,对全面康复的理念内涵、康复技术规范、康复工作流程要求以及机构基本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明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尤其加大康复相关业务领域的技术培训,促进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懂管理,又懂康复业务的内行,从而更有力地保障康复机构的良好发展。

3 我国康复机构分类研究

3.1 按级别规模分类

根据中国残联发[2006]43号《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文件,我国康复机构按照级别规模可以分为三级(省级)康复机构、二级(地市级)康复机构、一级(县级)康复机构三类。由于我国康复事业发展迅速,各地康复机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43号文件中制定的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因此,笔者对文件中机构规模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具体分类如下:

3.1.1 三级(省级)康复机构。

作为省级的大型康复机构,是本省残疾人康复的技术资源中心和残疾人康复的示范窗口,对本省所辖区域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起规范和引领作用。(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不少于5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为在60000平方米以上。(2)功能定位:为综合性残疾人康复机构,“康复、教育、科研、工程、信息”全面发展。(3)业务内容:涵盖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评定、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教育康复、康复新技术科研、康复信息研究与康复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各个方面,贯彻全面康复的理念,有利于残疾人回归社会;同时还肩负着全省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指导、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组织管理等职能,推动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全省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3.1.2 二级(地市级)康复机构。

(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为3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为在30000平方米以上。(2)功能定位:注重于残疾人康复服务,并适当开展一些县级康复技术人员进修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3)业务内容: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评定、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教育康复、一般性康复科研课题、康复信息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方面,并做好对县级康复机构康复技术指导工作。

3.1.3 一级(县级)康复机构。

(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为50~1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一般不少于5000平方米。(2)功能定位:作为县级康复机构,主要功能为当地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3)业务内容:包括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方面,开展残疾人家庭和社区康复服务指导工作,并提供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

3.2 按功能分类

按照康复机构的功能和性质,残疾人康复机构可分为综合性康复机构、专科性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三大类。

3.2.1 综合性康复机构。

此类机构承担着各类残疾患者的康复治疗任务,并不同程度地开展科研、教学、工程、信息等多方面康复领域研究工作。省级以上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建设为综合性康复机构。

3.2.2 专科性康复机构。

此类机构主要承担某类残疾患者的康复医疗任务,对某类残疾病症有着独特的康复治疗手段,该类机构一般围绕某一专科领域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专科教学条件和科研能力较强,在相关专科领域尝试开展深层次研究。

3.2.3 社区康复机构。

我国社区康复机构是以基层社区为基础,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服务网络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社区康复是残疾人从机构康复向最终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相对接的关键步骤,主要以伤残患者的中后期康复为主,全面提升残疾人的社会与日常生活能力。

4 现代化康复机构建设建议

通过对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历史、机构分类、康复特点以及国内外多家康复机构建设指标的深入研究分析,现就我国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我国康复机构科学规范的建设发展发挥指导性作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4.1 大型康复机构建设标准

本课题中,大型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以500张床位为例制定建设模版,以供省级康复机构建设参考。各省中心在具体建设中,应以本省实际情况进行斟酌调整。

4.1.1 基本建设要求。

(1)建筑规模: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床位设置500张。(2)建设内容:门急诊区、康复与综合病房区、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用区等。

4.1.2 科室设置与功能定位。

(1)门急诊区。(1)科室设置:设急诊部、门诊部、药房、挂号室、收费处、住院处、检验科、功能检查科、影像科、安保中心等;(2)功能定位:主要用于门诊急诊的挂号、候诊、接诊、检查、治疗等。

(2)康复与综合病房区。(1)康复病区:科室设置:设神经康复科、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骨关节康复科、中医康复科、儿童康复科、泌尿康复科等病区,康复病房床位占总床位数的70%;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各类残疾人的住院、治疗、康复活动等。(2)综合病区:科室设置:设综合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重症监护病区,手术室等,综合病房床位占总床位数的30%;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各类综合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和活动等。

(3)康复治疗区。(1)科室设置:设运动疗法科(PT)、作业疗法科(OT)、理疗科(含水疗室、高压氧舱)、语言治疗科(ST)、文体康复科、心理康复科、职业康复科、社会康复科和中医康复治疗科、假肢矫形及辅具装配中心等;(2)功能定位:用于各类残疾人检查、评价及康复训练和治疗等。

(4)科研教育培训区。(1)科室设置:设科研、教育办公室,教学部,培训部,指导部等,包括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实习室、电教室、动物实验室、学生宿舍等;(2)功能定位:用于本省区域康复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各类学术交流。

(5)室外康复训练场所。(1)场所设置:设室外轮椅训练场、室外上下车训练场、室外作业训练场、室外模拟生活场、球类活动训练场、防真路面训练场、儿童康复乐园,花园绿地等;(2)功能定位:用于残疾人开展室外康复训练。

(6)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及附属配套设施。(1)行政管理区:科室设置:设领导办公室、信息中心(计算机室)以及各职能管理部门;功能定位:用于行政办公、会议、接待、信息管理等。(2)后勤保障区:科室设置:后勤保障楼设后勤处、设备处;功能定位:用于后勤管理、运行保障等。(3)附属配套设施:包括变电所(双路供电)、热交换站或锅炉房、地热井,冷冻机房、污水处理、洗衣房、供应室、氧气站、高压氧舱、职工食堂、营养食堂、车库、物资库房、患者家属招待所、直升机停机坪等。

4.1.3 人员配备。

大型康复机构拟设病床500张,预计门急诊量1500人/天。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按照床人比1∶1.7,500张床应配备850名工作人员,考虑到大型康复机构教学、科研需求及康复机构工作特点,应考虑按1∶2配置,共需配备1000名工作人员。

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总岗位的80%。因此,大型康复机构设专业技术人员800名,行政管理人员100名,后勤保障人员10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职务比例为:1∶3∶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比例详见表2。

4.1.4 建筑面积分配。

大型康复机构各类科室部门所占建筑面积分配详见表3。具体机构各科设置及所占面积,依各区域残疾人实际情况分析确定。

4.2 区域性康复机构建设

区域性康复机构主要是地区(市)级康复机构,建议此类康复机构的建设规模控制在200~300张床位。具体科室设置、人员数量及建筑面积可参照上述大型康复机构设置标准,并结合各地康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按比例适当调整。

建设规模如科室功能设置可参照如下分析办法确定:确定区域所辖人口数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的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比例,确定区域内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数量;确定需要机构康复的人群数量和社区康复人群数量;根据区域性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治疗科室设置和整体康复中心规模。

4.3 专科性康复机构

专科性康复机构主要以某一类疾病为主,建议床位规模控制在100张左右。专科康复机构主要可建设为:儿童康复机构、老年康复机构和专科疾病康复机构三类。各专科中心的具体设置应以疾病种类进行细分,根据各类残疾患者的需求确定科室、功能、人员比例等。

4.4 社区康复机构

社区康复机构可以依托基层康复指导机构、社区康复站、地段保健站、基层红十字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设施进行改建,只设置康复训练设施,一般不设置病房床位。社区康复机构中,指导咨询员、全科医生、康复员以及家属利用社区各种康复设施、健身器械对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技术指导和康复评定工作,同时残疾人也在社区康复训练中树立自我康复意识,利用简易的康复器具开展自我训练。

参考文献

[1]银芳.加强省级康复机构建设,推进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0(2):172-173.

篇4:残疾人康复制度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篇5:残疾人康复制度

根据国务院《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X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X政规〔2018〕X号)和《XX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的通知》(X政规〔2019〕X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主要内容

(一)救助对象。

救助对象为符合救助条件的0-6周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优先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条件。

1.具有本县户籍,有康复需求的;

2.经县级或县级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并评估认定,有相应康复适应指征,通过康复服务可以达到功能重建或改善的;

3.残疾儿童家庭或监护人能保障受助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

(三)救助内容和标准。

救助内容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按《XX县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救助补助标准》执行(见附件)。

(四)工作流程。

1.申请。残疾儿童监护人向县残联提出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申请时应如实提供残疾儿童、监护人(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残疾儿童的残疾人证或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

2.审核。县残联按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相关标准和规定负责对残疾儿童相关情况进行初审核、认定,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由县残联与民政、扶贫部门进行相关信息比对后作出决定。

3.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由残疾儿童监护人(代理人)在相关定点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范围内自主选择机构并接受康复服务。必要时,由市残联和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定的医疗、康复机构做进一步诊断、康复需求评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由县残联会同卫生健康局、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等部门按照公开择优原则选择确定。跨地区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需经县残联开具转介手续至市残联,市残联审定同意后,转介至省内定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训练。

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收残疾儿童时应核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和残疾儿童身份信息,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接收表,并在3个工作日内反馈县残联。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根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按照残疾儿童实际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为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应建立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如实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记录表,做好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记录。康复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各类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服务规范开展康复服务。

4.效果评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要对在训残疾儿童每进行阶段性康复评估。县残联牵头建立专家技术指导组,每年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服务效果评估。对未达到评估效果的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责令进行整改,整改期限为6个月。对未按规定期限整改到位且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法解除服务协议,取消定点服务资格。

5.资金结算。采取市、县两级结算方式,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在服务结束后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费用结算表及费用明细报县残联。

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救助项目服务发生的费用,经县残联审核后与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结算。结算周期按季度和实际发生的支出进行结算。县残联救助的残疾儿童经转介到异地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救助项目的,经县残联审核后与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结算。

在资金结算过程中要简化手续,方便残疾儿童和定点康复机构,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站式结算”,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五)经费保障。县政府应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政府预算。在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县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给予落实。

二、组织实施

县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违纪违法的严肃追究责任。残联组织和教育、民政、财政、医疗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县残联要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儿童残疾筛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监管、救助对象评估审核工作;组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检查、指导、评估、培训等工作。县残联牵头制定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对康复资金使用进行检查、监督。

县教育和体育局支持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具备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幼儿园开展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为残疾儿童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

县民政局负责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加强对所属康复机构的组织管理和有效监管。具备条件的康复训练机构要积极将残疾儿童纳入康复服务当中去。持续开展“XX计划”、“XX爱心助残”工程等项目,抓好推进落实。对低保家庭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仍有特殊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可通过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予以救助。

县财政局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县医疗保障局负责对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管理、监督,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逐步扩大支付范围,提高报销支付比例。

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医疗康复机构的资质审定和管理监督,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康复技术培训。落实《0—6周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建立新生儿及儿童致残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做好营利性康复机构登记注册,加强对康复机构价格行为监督,督促康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对康复机构价格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能力建设。

1.提高举办康复机构的能力。县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制定康复机构设置规划,举办公益性康复机构,将康复机构设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用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2.提高机构和人员服务能力。加大对儿童康复机构设施、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切实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经办能力,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

3.提高社会力量康复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多种形式举办康复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康复机构和政府举办的康复机构在准入、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非营利组织财税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执行相同的政策。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等作用。

(二)加强综合监管。

1.完善部门协作监管机制。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和县残联要按照各自职责完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管理相关政策,共同做好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监督管理。

2.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县残联协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指导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

3.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县残联协民政局、卫生健康局等部门要建立覆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工作。

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县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现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和资金筹集使用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宣传动员。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预防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公益短信、微信、微博、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强化残疾预防和康复意识,帮助残疾儿童监护人准确知晓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相关内容。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和家庭预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事迹,营造关心、支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全面实施。

附件:

XX县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救助补助标准

序号

项目内容

补助标准

资金来源

备注

聋儿人工耳蜗

7.5万元。其中:人工耳蜗产品采购4.5万元,手术费1.2万元、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耳蜗产品及手术一次性救助。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聋儿助听器

2.16万元。其中:助听器产品采购0.24万元,验配费0.12万元,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助听器产品一次性救助。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肢体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费2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矫治手术1.72万元。其中:手术费1万元,术后矫形器装配0.72万元。

一次性救助。

智力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孤独症儿童

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辅助器具适配

视力残疾儿童人均1000元。

中央、省财政

适配视力类辅具2年内不重复补助。

肢体残疾儿童大腿假肢3000元、小腿假肢1200元、膝离断和髋离断假肢

装配假肢1年内不重复补助;装配矫形器1

5000元。矫形器装配人均1500元。其他肢体类辅具补助人均1000元。

篇6:残疾人康复制度

愿望

----云县残疾人联合会

云县现有各类残疾人25183人。为了让残疾人充分沐浴和谐社会的阳光,近年来云县以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县为抓手,以“残疾人满意、残疾人家属满意、社区群众满意”为追求,着力构建政府主导有力、服务网络覆盖、社会广泛参与的助残康复工作格局,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试点县”创建。

一、构建三大康复网络

为了夯实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县基础,我县着力构建广覆盖的残疾人康复网络。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云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及卫生院、派出所、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村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岗位;定员,建立了村残疾人康复协调员队伍,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

残联主导、乡镇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云县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云县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2007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3、“上门行动”――温馨残疾人家庭。街道组织助残员对残疾人开展康复需求调查,通过上门调查,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摸清底数。云县医院选派有责任心、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医生定期为残疾人提供因人而宜的服务,除了提供《约定书》上的服务内容外,还提供饮食营养卫生指导、慢性病康复指导及健康档案跟踪随访等服务。“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两年来,深受残疾人与残疾人家庭的好评。2009年全年送康复上门***人次。目前,云县医院已与146名残疾人签约。

4、“养护行动”――关爱重残无业人员。街道高度重视市府实事工程――“为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2008年至2009年两年共落实重残无业养护人员23名,每人每月给予400元补贴。纪念居委倪某是重度智障残疾人,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连看病也要把残疾儿子带上,经助理员上门宣传,倪妈妈把儿子送进街道“金色晚年养护院”,儿子受到养护院无微不至的关怀,倪妈妈逢人就说:“多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家庭的关心”。

三、营造助残社会氛围

街道积极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康复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政

策,在社区营造助残的社会氛围。

我们通过抓契机,促宣传。以“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向社区居民宣传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意义、残疾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把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宣传送到残疾人家中,让更多的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抓载体,造氛围。创办了“”社区康复简报“。搭建了一个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解答疑难、引导方向的宣传教育平台,对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政策讲解、方法传授等方面工作起到了舆论引导、政策引导、典型引导的作用。

上一篇:不管你是谁作文下一篇:校庆征文范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