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2024-05-12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2015年是“十二五”收尾之年,康复部以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为着力点,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就康复部2015工作总结如下:

一、启动少年儿童康复救助补助工作,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

依据《XX市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办法》,XX区下发《关于开展XX区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的通知》,标志着XX区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实现全市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服务流程。

1、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训练服务。服务对象新增加视力类,服务涵盖各类残疾少年儿童。补助金额由5000元/人提高到1.2万—2万/人。转介机构多达60余家,真正实现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今年共完成61名肢体残疾儿童、124名自闭症儿童、40名听力言语儿童和89名智力残疾儿童,共计314名残疾儿童的申请、转介和康复服务。

2、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补贴服务。听力残疾少年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实行产品政府采购、定点医院植入手术与自行选购、责任自负相结合,自行选购补贴8.5万/人,极大的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共6名儿童申请该项目,已完结4名儿童的申报流程。

3、人工耳蜗配件补贴服务。为保证植入手术后耳蜗的正常使用,按照5000元/人标准,补贴耳蜗配件的升级、调试及电池等配件更换等所需费用。共21人申请该项目,并完成审批报销流程。

4、保教费补贴服务。加强残疾儿童入读普通幼儿园的保教支持,为在幼儿园接受全日制康复教育的残疾儿童补贴5000元/人。共55名残疾儿童符合条件,已完成审批报销程序。

二、利用残疾人家长培训学校资源,提高家庭辅助教育的专业性。根据《XX市残疾人家长培训学校工作方案》的要求,XX区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区、街道两级家长培训工作。

1、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家长培训学校工作。分别在雅博儿童康复服务中心和XX区慧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成功举办4期家长培训班,邀请深港两地多名专家学者为家长们讲授了自闭症康复适宜技术相关知识。培训有助于提升家长的康复意识,重建他们的康复信心。

2、提倡咨询服务与培训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丰富培训工作的内容,吸引更多家长参加培训活动。XX区推进咨询服务与培训同时开展的模式。2015年5月15日,在区残疾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举办第二期残疾人家长培训学校讲座,培训班邀请XX市康复医学会会长王玉龙教授讲解《残疾人社区康复知识》和市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评测部的负责人黄河主任讲解《残疾人辅助器具知识》。现场还有广东深田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小龙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家长学校培训,让更多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掌握了专业的康复知识,为残疾人开展家庭康复奠定了基础。

3、借助精神卫生日活动平台开展家长培训工作。世界精神卫生日区残联邀请区慢病院心理咨询师为残疾亲友讲解心理康复相关知识。

4、注重街道家长培训室工作。第三季度分别在四个街道家长培训室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辅助器具的认识,增加辅具使用率。内容包括辅具需求识别、申请流程了解、辅具使用训练等。

三、继续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为低视力残疾人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依据《XX市低视力康复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XX区巩固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试点区的工作成果。为低视力残疾人提供有效全面的康复服务,康复部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做了以下工作:

1、组织人员参加XX市视障康复人员培训班。共组织8名人员参加市残联举办的视障康复专业知识培训班。通过培训,掌握低视力康复工作实施方案流程、低视力及社区筛查方法介绍、低视力康复评估和视障辅具等知识。

2、组织街道和社区完成新办证人员筛查、初评工作。由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对辖区内持证视障残疾人进行初筛,对光感以上视力、有意愿的残疾人进行相关量表的评估。通过一个月的入户走访,共完成7名视障人员的筛查、初评。

3、举办视障定向行走训练培训班。康复部特邀市辅具中心视障中心专业老师为辖区视障朋友讲解定向行走训练理论知识。20名视障人士参加培训,并接受训练指导员一对一实操指导服务。

四、实施“呼援通”项目,助重度残疾人解决困难

依据《关于做好“呼援通”救助服务项目的通知》,XX区积极调查,发现需求,并为本区肢体残疾重度一、二级及视障残疾人、多重残疾人(除智力、精神、言语残疾)提供“呼援通”呼叫器救助服务,2015共上门入户安装55户。

“呼援通”是紧急救助、社区服务系统12349公益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老年人服务、助残服务、慈善救济等多项特色服务,适合空巢、独居及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和残疾人,及时并全天候提供服务。

五、开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根据《福彩公益金资助“社区康复中肢体残疾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服务”项目2015年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夯实并推广全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全面促进街道职康中心大力提升残疾人日常生活能力,使残疾人回归家庭后能最大独立地自理个人生活,最大程度地减轻家人照顾的压力,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康复部于3月组织街道完成申请、上报工作,共收到50份申请表;4月完成区残联与市康复中心项目协议;5月分配名额到各服务机构并启动服务。

六、做好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增强残疾人社会参与度

继续推进《XX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有序有效开展各类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辅助器具工作良性发展。

1、今年1-10月共收到辅具器具申请表449份,按照市残联要求完成评估转介适配工作,符合申请条件的有438人,完成辅具配送346件(部分b目录产品因招标问题延缓适配)。其中区配送a目录辅具232人次,308件辅具。通过有效的辅具配送,实现残疾人功能代偿,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2、落实市残联辅助器具服务办法的新目录宣传工作。辅具新目录的出炉使残疾人辅具适配范围再度扩大。新目录也是今后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的导向,康复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新目录的认识。

3、为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辅具体验活动,由各个社区专委带领有兴趣的残疾人代表亲自到辅具中心观看并体验辅具,达到更好的普及宣传工作。

4、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辅助器具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工作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精神。根据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的工作流程,市残联组织开发了“XX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信息系统”。康复部经过半年的摸索,现在能熟练应运该系统,实现辅具服务全流程电子化管理。

七、落实精神残疾人服药管理和补贴工作,加强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 继续认真贯彻?XX市精神残疾人服药管理和补贴实施方案?,康复部为将方案落到实处,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专职委员培训工作。为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对实施方案的认识,康复部召集全体专职委员学习文件,解答疑问,理清规定。为尽快落实方案打下了基础。

2、理顺申请、服务流程。流程是整个方案的重点,也是精神残疾人服药管理和补贴顺利实施的关键。本着尽量减少精神残疾人负担的原则,康复部多次与慢病院协商并达成共识,结合方案中的规定,理顺了申请-评估-服药-体检-疗效评估流程。

3、加大宣传力度,发现新需求。XX区登记服药管理和补贴的人数共371人,占成年精神残疾人的83%,排全市前列。但仍有部分精神残疾人未享受该服务,为此康复部动员街道、社区力量做到三个“尽量”,一是尽量保证新办证精神残疾人尽快得到服药补贴;二是尽量减少已享受服务的残疾人中断服药的现象;三是尽量动员有需求的残疾人申请该项服务。

4、开展上门筛查服务。与区慢病院合作,由慢病院的医生进社区、上门了解精神残疾人病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康复建议,今年共随访10个街道,共计171名残疾人。

八、加强服务意识,满足残疾人社区康复需求

康复部将工作重心沉到社区、家庭,在工作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完成评估、督导和满意度调查各项工作。

1、在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健康卫生中心的医生每月为残疾人提供上门巡诊服务。1-10月,共计巡诊2000余人次。

2、区残联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助残服务。1-10月份,家庭康复服务达2768人次,家庭护理服务达3200人次。

3、加强残疾人体疗康复锻炼。组织智障人士参加国际特奥会东亚区特奥足球赛。这是智障人士首次组队踢球,在融合队员的带动下取得季军的好成绩。

九、加大宣传力度,起到预防、防止二次损伤的作用。

1、分发各类康复宣传手册到街道、社区,使更多残疾人了解康复知识。

2、在“助残日”、“爱眼日”等重大宣传日,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残疾人的认识,消除歧视。

3、组织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参加市区两级级康复知识培训,加强工作者对残疾人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康复需求的能力。

篇2: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中江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残联的具体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我县认真贯彻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康复工作配套实施方案精神,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十一五”配套实施方案,围绕“十一五”康复工作的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一、科学指导、思路明确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度,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工作之中。紧紧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完善康复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二)坚持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原则,实现各司其职,资源共享,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坚持立足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社区残疾人的具体需求制订适宜的康复工作计划,为康复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尽可能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依托康复机构,以科学、简便、适用的康复技术,使大多数残疾人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的康复服务。

二、综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五年来,全县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482例;全免费手术1800例。为69名低视力患者配用了助视器;使62名聋儿接受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60名;为贫困肢残者安装普及型小腿假肢29例;安装普及型大腿假肢31例;装配矫型器26件;供应用品用具1681件。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使67名肢体残疾儿童、56名智残儿童、13名(0—6岁)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训练,从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十一五”期间康复规划具体落实情况

(一)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

视力残疾康复是“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工程项目,五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视力残疾康复工作力度,进行了经费投入,派车下乡,组织眼病医生到全县各乡镇进行为患者体检服务。在做好低视力康复工作的同时,我们把

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告别黑暗,重见光明。五年来,全县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482例,其中全额免费手术1800例。低视力配镜69名,低视力家长培训20例。取得了良好康复效果。社会各界称赞开展白内障扶贫复明活动是政府为残疾人奉献爱心、播撒光明的一项慈善义举,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广大弱势群体的切实关爱。

(二)加大康复扶贫力度,为特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

为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针对我县部分特困残疾人因经济困难康复无着落的普遍现状,残联根据残疾人的贫困程度和康复需求,将全县重度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30元,全部纳入财政购买。

(三)开展假肢装配、矫型、肢体康复训练及用品用具服务

五年间,开展肢体康复训练34例,肢体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5人,安装普及型假肢60例(其中,大腿假肢31例,小腿假肢29例),装配矫型器26件,供应用品用具1681件,轮椅475辆。

(四)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普及全民防残意识,提高残疾人自身康复意识,围绕“爱耳日”、“爱眼日”、“国际聋人节”及“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残联在“爱耳日”及“世界精神卫生日”期间,组织有关单位在县城中心地段设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及义诊咨询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媒介,向市民广泛宣传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内容、意义及有关的康复科普知识,使残疾人康复工作能够家喻户晓,从而唤起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理解、参与和支持。

四、存在不足

残疾人康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距离上级的要求和其他先进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乡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发展不平衡,没有专职残疾人工作者,导致部分康复项目的任务完成难度加大。二是康复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对我县的康复工作一贯支持,但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残疾人康复经费的投入与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不相适应,有限的康复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多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三是无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相关康复工作有难度。四是康复训练与服务能力及质量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是基层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机构的建设及网络尚未健全,无康复中心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开展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未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残疾人康复需求。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文明、进步、高尚的事业,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

篇3: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根据残疾人康复业务的工作内容, 档案管理人员所做的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以不断夯实康复业务档案基础建设, 提升康复业务档案的管理水平, 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管理成本, 发挥康复业务档案的功效, 是整体提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

一、目前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基层残联组织只重视康复的具体业务, 忽视或轻视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 对康复业务档案所起的现实性、历史性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导致康复业务工作与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2. 档案管理不规范。

一些基层残联组织或康复机构, 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或未将康复业务档案纳入综合档案室集中保管, 相关资料散落在康复工作人员、康复训练的残疾人手中, 业务档案不齐全完整;或未将康复业务档案列入档案系统整理的范围, 案卷质量不高, 如目录不全、目录和资料脱节等, 致使查阅极为不便, 利用率不高。

3. 基础设施不达标。

目前, 部分基屋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没有设立专门档案室, 档案保管条件较差;无专用柜架, 缺乏档案工作开展必需的装具和设施;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大多数单位都未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各业务环节形成的电子文件也未纳入管理范畴, 有的单位将康复业务信息存入磁性介质后, 对磁盘、光盘中的康复业务信息疏于管理, 没有纸质档案或备份的配套管理, 造成康复业务信息流失或毁损。

4. 队伍建设不匹配。

目前, 康复业务档案人员多由康复业务人员兼任。康复业务人员上岗前, 很少进行档案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缺乏档案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 不懂得档案的基本要求, 对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随意性大, 导致整理出来的康复业务档案不合标准, 更谈不上科学管理。另外, 受现今整个社会诸多情况的影响, 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也较为频繁, 致使队伍不稳定, 影响档案的日常管理。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各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负责人要不断增强档案意识, 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抓, 认真抓好抓紧, 落到实处。要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需要、残疾人切身利益问题, 着力提升业务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努力使康复档案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 把“死档案”转化为“活信息”。

2. 建立规范, 完善管理。

要使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 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计划, 提上日程, 制定目标, 明确责任, 督促落实,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借阅等规章制度, 指导和规范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的管理行为。如在收集方面, 应对收集来的档案资料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 按规程标准, 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立卷。又如在利用方面,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对于自己的相关资料特别在意, 也十分敏感, 加之其康复状况事关隐私, 涉及他们的基本权利, 基层残联和康复机构人员应加强保密意识, 严格档案的阅读、使用规范, 保障其隐私不被泄露。对于档案管理中的违规操作或疏漏, 要按照规定追究责任, 或切实加以改进。

3.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随着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逐步开展, 以光盘、软盘等为存贮介质的新型载体档案日益增多。这些档案的保管条件远比纸质档案的要求高, 多数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现有的档案库房无法达到这些新型载体档案的保管要求, 必须在现有库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配备专用的防磁档案柜、空调和除湿机, 以确保数字康复档案信息不因保管保护设施的欠缺而损毁。除上述设备外, 为满足当前和未来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还应配备专用计算机、切纸机、打孔机、装订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碎纸机、刻录机、加湿器、移动硬盘等设施设备和档案用具。

4. 打造队伍, 提高素质。

各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 一方面应加强对康复业务档案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 把增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康复业务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档案培训班及观摩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扩充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 开阔其视野, 提升其素质。另一方面, 应克服困难, 落实档案岗位人员, 改变其他有关岗位人员兼职搞档案工作的现状, 责成热爱档案工作、熟悉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干部长期、稳定地担任此项工作, 并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此外, 档案人员也应自我加压, 自我充电, 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并自觉地吸取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 做到学以致用, 争取在业务上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刘建荣.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与培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黄维.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残疾人事业及其档案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2

篇4: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篇5: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一、完成情况

截至目前,困难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已救助xxxxx人,打卡发放资金xxxx.x万元,完成率xxx.xx%;完成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项目xxxx人,完成率xxx.xx%;残疾儿童假肢和矫形器适配xxx人,完成率xxx.xx%;儿童辅助器具适配xxx人,完成率xxx.xx%;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xxxxx人,服务率xxx%,辅具适配服务xxxx人,服务率xxx%。

二、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

篇6: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xxxx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为促使我镇残疾人各项工作制度常态化,xxxx残疾人联合会完善机构组织,健全各项残疾人制度,落实各村残疾人人员和经费,并这里构建残疾人康复网络。

二、认真开展残疾人工作

我镇认真开展残疾人工作,通过照料行动、办理残疾人证件,特困残疾人专项补助申请、残疾人助学金申请、残疾人就读特殊教育学校等,为我镇的残疾人提供了应有的帮助。

三、加强残疾人工作的宣传力度

篇7: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模版]

3、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导,而功能障碍又分为病损(器官、系统损伤)、残疾或失能(个体损伤)和残障(社会水平损伤)三个层次。

4、康复医学包括:基础康复医学、康复残疾学、临床康复评定学、临床康复治疗学。

5、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及其功能障碍。

6、致残原因有:疾病、营养不良、遗传、意外事故、物理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7、《国际残疾分类》将残疾划分为三个独立的类别,即:病损、残疾、残障。

15、1987年我国残疾分五类: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一、康复医学的功能独立评定(FIM)等级是什么?

二、关于残疾三级预防: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

21、什么是多重残疾?

答:一个人同时兼有两种以上残疾称多重残疾,或称复合残疾。

22、何为精神残疾?

答: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导致其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

23、精神残疾分为哪三级?

答:社会功能严重缺陷为一级精神残疾(重度),社会功能有缺陷为二级精神残疾(中度),社会功能有轻度缺陷为三级精神残疾(轻度)

24、目前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服务。

25、康复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哪四种形式?

答:是通过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上门服务和信息服务四种形式。

26、智力残疾概念是什么?

答: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

27、残疾人的概念是什么?

答: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28、“十五”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用表有哪些?

答:有市辖区、县(市)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用表;街道(乡镇)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用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用表。

29、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自杳和抽查了解自身工作的成效、问题、任务完成情况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工作方向。同时可以发现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为今后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30、我国的残疾人分为哪几种类别?

答: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它残疾人。

31、智力障碍可以表述为什么?

答: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平均智力水平,同时伴有日常社会生活方面的明显障碍,患病时间在发育年龄阶段(18周岁之前)。

范文网【】

32、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一是与概念有关的一些适应能力。二是社会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能力。三是日常生活中的技能。

33、智力障碍的教育康复主要包括那几个领域?

答: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4、(删除)

35、耳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

36、康复的作用是什么?

答: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37.康复训练的功能评估的步骤包括:

初次评估、中期评估、末期评估

38.初次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篇8: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然而,由于我国的康复事业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在各级康复机构组织建设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科学可行的建设标准去指导康复机构建设发展。各地康复机构在初期建设与运营发展中难以明确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工作。因此,积极开展我国康复机构组织建设研究,分析得出一套规范完整、符合中国国情的机构建设标准,指导我国不同级别康复机构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模式建设,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基本现状

1.1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历程

康复是残疾人功能补偿,实现自强自立的基础。康复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途径,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下,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4-1995年:起步阶段。1984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开工建设是我国康复事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康复机构建设的正式开始。此后,“八五”期间,国家就对省康复机构、聋儿康复机构、用品用具三类康复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多数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纷纷立项和开工建设。

(2)1995-2000年:试点推广阶段。在“九五”期间,全国康复机构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康复服务机构,并通过实施康复服务与重点康复项目相结合的方法,使300万残疾人得到了适宜的康复服务。

(3)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十五”后,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康复事业形成的新格局,康复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中国残联分别在2002、2003年组织召开省中心主任联席会,进一步明确了省残联康复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职能、任务,使全国省级康复机构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底,国家又提出了加快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的宏伟战略,确定了省、市、县大力开展康复机构建设的工作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省级康复机构,专业队伍从小到大;工作体系、业务格局、运行机制日臻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1]。

1.2 我国康复机构的规模状况

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达到6040万人,中国社会对康复有巨大的需求,因而,我国需要建设数量规模庞大的各级康复机构以满足伤残患者的康复需求。本课题就我国各级康复机构建设规模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康复资源主要集中在残联系统,除了拥有一家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康复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外,截止2010年,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8971个,其中:国家级康复机构1个,总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省级康复机构59个,总建设规模67万平方米;地市级康复机构281个,占总地市数的84.4%,总建设规模111万平方米;县级康复机构2043个,占总县数的71.5%,总建设规模285万平方米。此外,残联系统还建有残疾人综合性托养机构47个和全国社区康复机构7.7万个[2]。详见表1。

2 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康复机构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充分的认识到,目前我国康复机构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部分基层康复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康复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干部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

2.1 各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亟待规范统一

我国残疾人各级综合服务设施作为向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功能定位、业务布局、服务流程、质量监控等必须既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又须适应当地的实际需要。然而,各地政府在建设康复机构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没有一个适合各级康复机构建设的统一、适宜的行业标准,部分政府领导者不明确康复机构如何建设,对康复服务机构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解。部分康复机构在具体建设中,机构设置和建设内容混乱,既不符合当地残疾人实际特点,又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性,不能充分发挥康复机构在残疾人康复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残疾人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针对各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统一的建设规范,指导各地正确开展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把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成为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特点,又能够在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康复服务机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领导和管理者的机构运营管理培训,提高他们对康复机构的工作内容、功能设置、运营流程的认识,确保各地康复服务机构能够规范管理、科学运营,充分发挥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实质作用,全面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2 各级康复机构建设中功能定位不明确

由于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现成的成功经验,建立各级康复机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因而,各级康复机构在具体建设及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机构性质定位不准、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级康复机构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原因。

有的省级康复机构的管理者认为他们的定位就是开展简单的康复训练或聋儿语训康复,未将省级康复机构定位为省一级残疾人综合性康复的资源中心,以至从建制到人员配备上没有考虑综合性康复问题,甚至把康复训练等同于健身训练。还有的康复机构为求暂时经济利益,把大部分房屋用于出租、餐饮、宾馆等非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因此,上述主导思想导致各级康复机构缺乏康复功能,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3 各级康复机构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在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多次基层调研能够看出,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热情高涨,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各地康复机构建设水平很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康复机构建设速度快、规模大、档次高,而贫困地区则建设进程慢,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当地残疾人服务需求,全国康复机构建设的总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建议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资金投入水平,特别要对贫困地区适当给予资金、政策倾斜,加快康复机构设施改建、扩建、新建步伐,尽快建成完善并投入实用。同时,要加强我国各级康复机构的软件设施建设,建立专家技术指导团队,深入基层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活动,帮助服务机构提升康复专业的技术水平。

2.4 人员结构不合理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结构和人才状况。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两少一低”,即在职工总数中业务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少;在业务技术人员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少(甚至没有正规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技术人员);业务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低。这种人员结构状况既无法形成我国康复机构在医疗康复上的优势,又严重影响各级康复机构康复功能的发挥和业务发展。在调研中,发现某省级康复中心30%人才、70%非业务人员严重倒挂。

此外,部分基层管理干部对康复业务知识认识不足,对全面康复的理念内涵、康复技术规范、康复工作流程要求以及机构基本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明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尤其加大康复相关业务领域的技术培训,促进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懂管理,又懂康复业务的内行,从而更有力地保障康复机构的良好发展。

3 我国康复机构分类研究

3.1 按级别规模分类

根据中国残联发[2006]43号《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文件,我国康复机构按照级别规模可以分为三级(省级)康复机构、二级(地市级)康复机构、一级(县级)康复机构三类。由于我国康复事业发展迅速,各地康复机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43号文件中制定的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因此,笔者对文件中机构规模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具体分类如下:

3.1.1 三级(省级)康复机构。

作为省级的大型康复机构,是本省残疾人康复的技术资源中心和残疾人康复的示范窗口,对本省所辖区域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起规范和引领作用。(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不少于5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为在60000平方米以上。(2)功能定位:为综合性残疾人康复机构,“康复、教育、科研、工程、信息”全面发展。(3)业务内容:涵盖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评定、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教育康复、康复新技术科研、康复信息研究与康复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各个方面,贯彻全面康复的理念,有利于残疾人回归社会;同时还肩负着全省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指导、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组织管理等职能,推动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全省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3.1.2 二级(地市级)康复机构。

(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为3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为在30000平方米以上。(2)功能定位:注重于残疾人康复服务,并适当开展一些县级康复技术人员进修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3)业务内容: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评定、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教育康复、一般性康复科研课题、康复信息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方面,并做好对县级康复机构康复技术指导工作。

3.1.3 一级(县级)康复机构。

(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为50~1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一般不少于5000平方米。(2)功能定位:作为县级康复机构,主要功能为当地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3)业务内容:包括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方面,开展残疾人家庭和社区康复服务指导工作,并提供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

3.2 按功能分类

按照康复机构的功能和性质,残疾人康复机构可分为综合性康复机构、专科性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三大类。

3.2.1 综合性康复机构。

此类机构承担着各类残疾患者的康复治疗任务,并不同程度地开展科研、教学、工程、信息等多方面康复领域研究工作。省级以上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建设为综合性康复机构。

3.2.2 专科性康复机构。

此类机构主要承担某类残疾患者的康复医疗任务,对某类残疾病症有着独特的康复治疗手段,该类机构一般围绕某一专科领域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专科教学条件和科研能力较强,在相关专科领域尝试开展深层次研究。

3.2.3 社区康复机构。

我国社区康复机构是以基层社区为基础,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服务网络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社区康复是残疾人从机构康复向最终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相对接的关键步骤,主要以伤残患者的中后期康复为主,全面提升残疾人的社会与日常生活能力。

4 现代化康复机构建设建议

通过对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历史、机构分类、康复特点以及国内外多家康复机构建设指标的深入研究分析,现就我国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我国康复机构科学规范的建设发展发挥指导性作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4.1 大型康复机构建设标准

本课题中,大型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以500张床位为例制定建设模版,以供省级康复机构建设参考。各省中心在具体建设中,应以本省实际情况进行斟酌调整。

4.1.1 基本建设要求。

(1)建筑规模: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床位设置500张。(2)建设内容:门急诊区、康复与综合病房区、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用区等。

4.1.2 科室设置与功能定位。

(1)门急诊区。(1)科室设置:设急诊部、门诊部、药房、挂号室、收费处、住院处、检验科、功能检查科、影像科、安保中心等;(2)功能定位:主要用于门诊急诊的挂号、候诊、接诊、检查、治疗等。

(2)康复与综合病房区。(1)康复病区:科室设置:设神经康复科、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骨关节康复科、中医康复科、儿童康复科、泌尿康复科等病区,康复病房床位占总床位数的70%;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各类残疾人的住院、治疗、康复活动等。(2)综合病区:科室设置:设综合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重症监护病区,手术室等,综合病房床位占总床位数的30%;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各类综合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和活动等。

(3)康复治疗区。(1)科室设置:设运动疗法科(PT)、作业疗法科(OT)、理疗科(含水疗室、高压氧舱)、语言治疗科(ST)、文体康复科、心理康复科、职业康复科、社会康复科和中医康复治疗科、假肢矫形及辅具装配中心等;(2)功能定位:用于各类残疾人检查、评价及康复训练和治疗等。

(4)科研教育培训区。(1)科室设置:设科研、教育办公室,教学部,培训部,指导部等,包括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实习室、电教室、动物实验室、学生宿舍等;(2)功能定位:用于本省区域康复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各类学术交流。

(5)室外康复训练场所。(1)场所设置:设室外轮椅训练场、室外上下车训练场、室外作业训练场、室外模拟生活场、球类活动训练场、防真路面训练场、儿童康复乐园,花园绿地等;(2)功能定位:用于残疾人开展室外康复训练。

(6)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及附属配套设施。(1)行政管理区:科室设置:设领导办公室、信息中心(计算机室)以及各职能管理部门;功能定位:用于行政办公、会议、接待、信息管理等。(2)后勤保障区:科室设置:后勤保障楼设后勤处、设备处;功能定位:用于后勤管理、运行保障等。(3)附属配套设施:包括变电所(双路供电)、热交换站或锅炉房、地热井,冷冻机房、污水处理、洗衣房、供应室、氧气站、高压氧舱、职工食堂、营养食堂、车库、物资库房、患者家属招待所、直升机停机坪等。

4.1.3 人员配备。

大型康复机构拟设病床500张,预计门急诊量1500人/天。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按照床人比1∶1.7,500张床应配备850名工作人员,考虑到大型康复机构教学、科研需求及康复机构工作特点,应考虑按1∶2配置,共需配备1000名工作人员。

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总岗位的80%。因此,大型康复机构设专业技术人员800名,行政管理人员100名,后勤保障人员10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职务比例为:1∶3∶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比例详见表2。

4.1.4 建筑面积分配。

大型康复机构各类科室部门所占建筑面积分配详见表3。具体机构各科设置及所占面积,依各区域残疾人实际情况分析确定。

4.2 区域性康复机构建设

区域性康复机构主要是地区(市)级康复机构,建议此类康复机构的建设规模控制在200~300张床位。具体科室设置、人员数量及建筑面积可参照上述大型康复机构设置标准,并结合各地康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按比例适当调整。

建设规模如科室功能设置可参照如下分析办法确定:确定区域所辖人口数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的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比例,确定区域内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数量;确定需要机构康复的人群数量和社区康复人群数量;根据区域性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治疗科室设置和整体康复中心规模。

4.3 专科性康复机构

专科性康复机构主要以某一类疾病为主,建议床位规模控制在100张左右。专科康复机构主要可建设为:儿童康复机构、老年康复机构和专科疾病康复机构三类。各专科中心的具体设置应以疾病种类进行细分,根据各类残疾患者的需求确定科室、功能、人员比例等。

4.4 社区康复机构

社区康复机构可以依托基层康复指导机构、社区康复站、地段保健站、基层红十字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设施进行改建,只设置康复训练设施,一般不设置病房床位。社区康复机构中,指导咨询员、全科医生、康复员以及家属利用社区各种康复设施、健身器械对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技术指导和康复评定工作,同时残疾人也在社区康复训练中树立自我康复意识,利用简易的康复器具开展自我训练。

参考文献

[1]银芳.加强省级康复机构建设,推进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0(2):172-173.

上一篇:生活处处是课堂的400字作文下一篇:人力资源大学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