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2024-04-13

电视节目类型研究(精选9篇)

篇1: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故事从“说”开始

--谈话类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

绪论

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名为《东方直播室》的节目。这个节目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邀请嘉宾和观众在演播室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这个节目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电视诞生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谈话节目。中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国内现在至少有200多档访谈节目,其中不乏一批具有成熟品格、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栏目,比如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央视的《面对面》、《对话》以及《非常静距离》、《人间》等等。这些节目各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分属不同的的门类,有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等。根据叙事对象及模式又可分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和以话题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本文主要以《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为例,对其节目特色及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受众诉求,进而拓展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空间。

一、叙事模式

电视谈话节目又称为“脱口秀”(TALKSHOW),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其字面意思是“交谈的展示”,香港则音义结合地译为“脱口秀”。它以主持人的“脱口”成章的语言机敏和较多的表演“秀”的成分为最主要特点。这类节目的形式有的是一个人的“独白”,例如凤凰卫视的《娱乐串串烧》;有的是两人或多人的“对话”,如央视的《对话》,它对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焦点话题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节目风格随和不乏机敏,幽默而赋有智慧。具体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由于电视谈话节目在节目的定位和编导的安排下,其种类千差万别。而分类的参照物和依据不同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分类形式。根据围绕中心来谈话的“中心”不一样,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和以话题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人物类谈话模式是围绕某个人物展开的叙事模式。节目中的嘉宾可以是公众人物,也可以是平民百姓,他们身上都有些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可以显示出某种特质或精神,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或某些心理需求,又或是可以反映当下时代的人文关怀,实事政策等。

主题类的谈话节目是围绕设定的某个话题,展开探讨,以话题为中心,各个谈话参与者依托话题进行叙述从而完成叙事。这种主题可以是时事政治或是生活琐事等中的某种现象或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就其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结果预测、现实意义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分析,参与者各抒己见,各种观点看法都能得到呈现、交流和碰撞。参与者可以只是主持人和嘉宾,也可请观众参与讨论或旁听。主持人的作用是对谈话进行引导和控制,把握谈话的节奏和方向。谈话节目的话题可以是单一性的,也可以是多个话题的复合型,也可以是大话题套小话题。这种节目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突发举办的。

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理论研究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而它的叙事模式也在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和分类标准的不同有着更多元化的变革。

二、主持人与节目

随着访谈类节目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受众对访谈类节目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不仅要求话题具有新思想、新观点,还要求主持人的风格具有个性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任何类型的节目都应充分发挥其个性,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对于形式比较单一的访谈类节目尤为重要,而主持人又是谈话节目的主线,其个性就决定了节目的整体个性。作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拥有一名主持人该具备的学识、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应拥有自己的个性。

陈鲁豫在凤凰电视台的形象定位是清新、时尚、知性的,她的主持风格也是亲和、自然的,在她的节目中,处处表现出的是机敏和智慧,这个特点在她的《鲁豫有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人物访谈可以很好得发挥她的个性特点,节目的亮点和看点也在于鲁豫的挖掘能力和交锋中的锋芒智慧,综合来看,鲁豫对访谈对象和节目的掌控能力属于比较上乘。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访谈类节目的风格。一般而言,电视访谈类节目风格与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相关。在《鲁豫有约》中主持人鲁豫因她的机智和沉稳的气质,成功塑造了一个邻家女孩的亲切形象。在栏目中她邀请观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她的亲切自然打动了所有的人,她的个性风格使其节目轻松、随意,赢得受众的一致喜爱。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可能深化访谈类节目的内涵。在具体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自身素质,自身风格,对节目内涵的深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至高境界。风格定位:人文化的视角 面对面谈话风格。《鲁豫有约》就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谈话空间中尽量为被访者营造一个温馨的“场”氛围,让被访者感到舒服,愿意与主持人沟通,愿意把心底最深处的话讲给观众听。正如鲁豫所说,“我要给被访者一个很宽松很真实,没有被侵犯的氛围”,这正充分体现了节目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有利于打造访谈类节目的品牌。《鲁豫有约》充分尊重了鲁豫的个性特点,为她提供了发挥个人优势的空间。鲁豫的记忆力超强,看一遍提纲基本上就能记住所有该问的问题,再加上她亲切自然随和的提问方式,使观众感觉《鲁豫有约》这个节目也特别的亲切。

面对传统的媒体——报纸、广播以及网络的竞争,中国电视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电视台“门面”以及形象代言人的节目主持人,其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关系着电视节目价值的实现。节目主持人只有在节目中显示出“个性”风格,才能取得他人无法代替的竞争力,这种“个性”不仅仅包括主持风格、语言,更是其自身成长经历和情感感悟的一种体现。谈话类节目又被称为“主持人的节目”,这种类型的节目赋予了主持人广阔的表现空间来充分展示自我,因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个性鲜明、独具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节目的影响、提升节目的品味。

《鲁豫有约》的采访对象与大部分访谈栏目都不一样,她的关注点不是当下的火热人物,而是一些过气的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也就是俗称的“有故事的人”。她的采访范围也不局限于演艺明星,而是集中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时期在这个时代有特殊记忆的人物;很多人物完全是历史性的,一些人物是敏感性人物;从访谈的内容看,她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和一个人生的精彩。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厚度。涉及到经济,文学,外交,政治,演艺各个方面,她从人性的角度,探寻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心灵空间。

应该说,这样的节目需要采访者的知识面与人生阅历的支持,事先要进行大量的案头工作,对人物的主要事件与人生经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甚至对人物的生活细节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访问时有所作为。对人们所关心的而被访人物又有所避讳的话题能有所突破,《鲁豫有约》使人物访谈节目充满温情而又有文化上的厚度。

“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这就是整个节目的总体定位。而从节目的名称也可以清楚得看到,节目的内容主要是以嘉宾在与主持人交谈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形式展开的。

三、作为娱乐节目的形式的谈话节目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大部分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都在迅速下滑,此类节目经常出现“节目雷同,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主持人的个性没有凸现出来。访谈类节目虽然各有不同的卖点,但访谈的基本思路差不多,一般都是邀请明星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目前,我国谈话类节目陷入央视拷贝国外、地方拷贝中央的怪圈。一些存活较久的如《实话实说》《鲁豫有约》等,长期的模式化运作使受众一眼就可猜透节目意图,对节目产生审美疲劳。

《实话实说》节目的一夜成名,使得诸多的谈话节目一拥而上,某些谈话节目没有经过很好的策划,便照搬别的谈话节目成熟的样式,克隆谈话节目,节目样式全是主持人,嘉宾,观众,连主持人说话的语气都要模仿。许多谈话节目主题不够深刻,节目中刻意搞笑,庸俗至极。这些节目没有创新能力,只能一味的放弃自我,追求庸俗。为了使节目有看点,谈话节目的制作者一味的往名人上凑,往热点上挤,导致一个嘉宾可能去好几个节目做客,谈一样的话题,说一样的内容,大多都是成长的经历,成名的经历,还有对角色的理解等等。

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像《实话实说》、《对话》等优秀的谈话节目大受欢迎,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

对于此种境况,解决之策,首先应该是结合社会上百姓当前关心的热点话题去访谈,其次就是主持人应该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主持风格,不能模仿他人,应把眼界放的开阔一点,放眼各行各业和不同国家人士,用自己的个性风格去主持一档节目,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观众的目光,使节目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吉妮·格拉汉姆·司科特(美)《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和影响》,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张鬻《从电视谈话类节目看主持人和嘉宾的交流》新学术,2008年4月 郭晋晖《“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文艺争鸣 2002年 第2期 p77-80 徐雷《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格局和流变脉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卷第3 期 p97-1002004 年7 月

易文《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 新闻知识 2004年8月 p39-41 于泓《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新闻爱好者 1999年 第3期 p78-79 曾斌 《电视谈话节目创作的伦理思考》,http://

卫宁、周磊《浅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中国电视2005(6)

篇2: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论中国的选秀类电视节目

08级广播电视编导制作2班

刘虹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延展和扩大,电视已经不单单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了解生活享受精神领域的唯一娱乐方式了,因此,为了尽可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为了避免大众的审美疲劳,电视工作者一直在不断模仿和更新着各类电视节目,而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中,有一类电视节目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那就是选秀类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一特定时期,这类节目几乎引领了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可是,近年来,无论从央视还是到地方各大卫视,这类节目时有出现,但反响平平,再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场景出现,是大众已经对这类节目麻木,还是选秀类节目一直重复着曾经走过的老路?选秀的未来到底是希望还是坟墓?

关键词:崛起 特点 发展 受众 前景 未来 论文内容:

“选秀”顾名思义就是选拔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物。外国的选秀节目起步很早,无论是英国的《达人秀》还是美国的《美国偶像》,我国的电视选秀活动则开始于2003年,这一类型的节目从开播伊始就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率,不久就被广泛效仿和“克隆”,而2005年由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更是达到了选秀类节目的最高峰,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焦点,之后,各大卫视不断涌现出不同形式的选秀节目,从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到央视的《梦想中国》,从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再到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这种电视节目类型更是扩展到了电视剧的范围内,一个普通的电视剧《红楼梦》的角色选定都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选拔。我们不难看出,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选秀节目成为了电视节目类型中的主流文化,广泛影响着各个阶层观众的欣赏角度。那么,为什么这类节目能够引起如此多的人的关注呢?

首先,这类节目的受众面广泛,它的起点来自于我们身边的普通平民,本着以塑造“平民偶像”的目的为准则,参赛的选手们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小孩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只要你觉得有勇气,只要你觉得你有魅力,便可以参与到其中,去实现自己成为偶像的梦想。其次这类节目它的门槛低,与曾经的歌手大奖赛相比,它不需要参赛的选手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也不需要选手要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正如《超级女声》所打的口号便是“想唱就唱”,它的节目特点便是只要是喜欢唱歌的女生,可以不分唱法,不计年龄,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赛。第三是这类节目保有了原生态的成分,与以往电视娱乐节目一味表现美好温情不同,这些选秀节目将海选阶段的过程完全展现给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而且这类选秀节目均以逐渐淘汰的复赛制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去留,角逐最后的名次,并且将这种淘汰的过程进行现场直播。这种完全公开的淘汰赛制让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共存,大大调动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心理,在选手与选手之间同样也建立着一种矛盾互处的关系,既充满火药味同样也含情脉脉。第四点便是这类节目的评委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有专业人士的评定,他们大多是音乐方面或电视方面的行家,能够以专业角度进行评定,然后就是大众评审团,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凭借他们的直觉来选择。最后一层便是通过全民投票的方式进行筛选,这是最能贴近观众、最具有全民参与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观众不再是观看的沉默者,而成为了手握权力的选择者和参与者,充分实现了节目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带动了收视热潮。其实,选秀类节目能在相当长的一定时期内达到收视狂潮的景象,这和它本身的特点是离不开的。选秀类节目满足了大批年轻人对于梦想成为明星的一个愿望,即便自己不能成为明星,至少当自己的选票投给那个能够成为明星的人,也就间接的满足了孩子们对于这个期望的一种实现过程。因此,选秀类节目大大带动了年轻人对于偶像热的一种崇拜和盼望。

不过,从近几年来看,选秀类节目所带来的狂热正逐渐降温,渐渐不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个人分析,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现在的选秀节目越来越多,而这么多的选秀类节目大体上又呈现出一个模式,尽管内容上有时候做了调整,结合的商家也从原来的植入广告渐渐融入到网络上,但这种选秀类节目的形式依然没有从本质上发生任何改变,而人都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审美疲劳。一个新颖的事物无论它的构建有多么简单,对于人们来说都是有趣味性的,相反,如果这个事物随时间的发展没有任何改变,它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没有人记得它当初的样子。因此,选秀节目一味的求多而不求精是导致它失去电视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赛程模式没有任何改变,这些节目都是采用广告商+媒体+全民互动的形式进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媒体的收视率又能满足商家的高额利润,同时也能满足民众的参与欲望,还能造就全民偶像,形成持续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节目环节的内在设置基本上也成为了评委点评+PK+外界短信支持的固定模式,节目的进程也逃不过海选+晋级赛的套路。这种模式在开始之初,觉得新鲜,但是经由媒体的一波又一波的连番轰炸之后,失去了新鲜感。齐白石老先生曾讲:“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当一种模式成功运营之后,媒体所应该学习的乃是成功之道,而非照搬照抄。如此频繁而又单一的模式使人禁不住开始怀疑平民选秀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经济还是根植大众的造星工程?就像几年前兴起的谈话节目、娱乐节目、电视婚配等等节目那样,虽然一夜间花开百家,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并且力挺到如今仍然见好的节目还真的不多。因此这类节目归根结底还是缺少注入其中的新鲜的元素。选秀节目走下滑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从最根本的全民互动逐渐变为商家对于利益的一种追求,近几年,选秀节目中更多的融入了无处不在的商家广告,就连当初最根本的短信平台,现在商家也可以用刷票机来轻而易举的取代。原来选手间的人气比拼现在已经逐渐变为以利益为目的的金钱比拼。另外,参赛选手的目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曾经的选秀选手们大多是怀抱着一种去实现梦想,参与最重要的思想而参加的,而现在的选手越来越多的更注意自己要如何吸引媒体的注意,要如何在还没有做出最后的评定前就为自己赢得更多人的目光而做努力了,为了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他们不惜以破坏自己原有的形象气质为赌注,将成名看的比享受参与的这个过程更重要,通俗一点来说,现在参赛的选手功利心更重。而媒体也同样利用这个空间对选手进行赛前的炒作,无论从曝光恋情还是到家庭再到幕后的黑手,媒体利用大众的好奇心,无孔不入,进行选秀前的热身。而这些,都使原本单纯简单的选秀节目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偏离选秀的本质存在的意义。

面对选秀逐渐淡出的趋势,选秀类节目的未来到底是光明还是要自掘坟墓呢?如果选秀类节目不想自陷泥潭,我觉得首先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大降低选秀节目的频频出现,使它的数量减少,但质量却要上的去,其实,由于选秀节目的泛滥已经使得国家广电总局出台限制,要求所有选秀节目上星播出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半月,参赛选手也必须满18岁。但即便如此,我们的视野中仍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数量不在多却在精的这个问题。其次,要净化选手参赛的目的性,要保有参赛选手最初的单纯性和简单性,要在赛前就做好媒体对于参赛选手的过度曝光问题,不要让比赛的过程变成一场商业演出。第三就是要引入竞争概念,增加节目的不确定性。“平民选秀”不同于以往的“真人秀”,节目中应该更多融入不确定性,只有这种不确定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去关注它,去了解它,满足人们对于这个节目的一种“探求”心里。第四就是我觉得赛事上要做的更具公开性和真实性,每个选秀节目的播出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关于“暗箱操纵”“选秀黑幕”的传闻,那么这些传闻是否真如主办方说的是空穴来潮呢?无论我们探求的结果如何,这些东西的融入势必会影响选秀类节目的公平性和真实性。因此,赛前,电视节目人要尽最大可能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最后我觉得便是关于“平民偶像”这个词汇的定义问题,选秀节目的目的就是在于要选出我们认知的属于我们的平民偶像,而不是“偶像”,许多参加选秀节目走出来的平民偶像,他们不是变成我们所期望的属于老百姓的偶像,最后的本质都是从平民偶像化身成了真正的“偶像”,那么,这个节目的目的何在呢?因此,我觉得,应该让那些从选秀出身的偶像们更像普通民众一些,不要一取得成绩,就变成我们遥不可及的星子。

篇3: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1 节目类型的多样化

1.1 单一样式的节目

单一样式的节目没有其他因素的加入,只有简单的样式,就如看到的一样,这样的节目就是一个整体,具有这些特性的电视节目就是电视剧、动画片等。

1.2 专题讨论式的节目

专题讨论式的节目指的是电视节目内容专一,只作讨论类或者新闻类的节目,且这种节目大多有固定的播放时间,不随其他因素而改变,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当然,也有临时因为一些重大事件而添加的节目,如“奥运会专题”“震后抗震救灾专题”等。总之,这些节目的内容单一且都有其核心的内容专题。

1.3 脱口秀节目

脱口秀节目在国内发展还未成熟,主持人往往只有一个,一般是主持人用幽默风趣的解说形式去讲述一些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时事。主持人可以不时地加入自己的观点,以突出节目风格,加深观众对节目的印象。中央电视台的《小崔说事》、东方卫视的《壹周立波秀》等就是这种类型。

1.4 户外真人秀节目

户外真人秀节目最近越来越火,由于明星的加入,短时间内就迅速占领了大片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节目就是为了满足观众对明星平时生活的窥探欲望,从节目中了解一些明星的性格爱好,觉得明星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湖南卫视的《花儿与少年》,湖北卫视的《如果爱》等。

1.5 娱乐新闻类节目

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类型层出不穷,而且这种电视节目创新的风潮似乎还不会停下,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转型,通过对节目的升级创新来找到新的出路。那些新闻类节目是肯定会保留的,因为其是人们每天获取时事资讯的最好途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新闻节目的风格也在慢慢变化着,有严肃正经的《新闻联播》,还有风趣幽默的《新闻播报点》,更有一些电视台专门设立一个节目报道娱乐新闻。

2 节目风格多变

2.1 网络热词的运用

基于人们对于娱乐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节目也越来越新颖。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越来越多的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在播报时也会使用一些网络热词,如人民日报这样严肃客观的报纸也会用“给力”这种网络词汇作为标题,足以看出在如今的受众生活中网络热词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网络热词的运用普及在某种程度上也推进了文化发展。

2.2 邀请网络热点人物

除了用一些热点网络词汇去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使观众能听得懂且乐意观看外,某些综艺节目还会邀请一些网络热点人物来吸引受众,如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等。这类节目风格轻松愉快,邀请的嘉宾能与现场的观众互动,让观众真实的感受这些人物的性格。

我国电视台节目的创新许多都是基于别国的节目之上的,并不全是原创。许多网友都希望电视台在以后节目的创新中能够多添加中国自己本土的文化元素和自己原创的思想;此外,那些科技教育类的节目可以变换形式,使节目更有趣味,更吸引人。只有说教不再刻板严肃,这些说理性的节目才更贴近生活,更为受众所喜爱。

3 总结

电视节目的类型在今天这个发展快速的社会中有了更多样化的改变,从前单一的电视节目,到如今已是百花齐放,每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鲜明的风格,而且节目风格的改变也是很大的,从严肃、不苟的节目主持风格到风趣幽默再到搞怪无厘头的节目风格,每一个变化都是创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孙宝国.电视节目三大概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0).

[2]孙小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突围[J].电影评介,2011,(20).

[3]陈虹,郝希群.2009—2010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报告[J].南方电视学刊,2010,(6).

篇4:“同类型的节目太多了”

多年以来,湖南卫视凭借一系列有全国有影响的节目树立了中国头号娱乐频道的品牌。从2004年起,其《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节目又扛起了选秀节目领头的大旗。这两档节目都在热播之后引起国内其他电视台的蜂拥效仿。

在很多选秀节目频频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领军者的湖南卫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选秀节目?又如何看待选秀节目目前的境况?

中国新闻周刊:选秀类节目是目前湖南卫视观众最喜欢看的节目吗?

李浩:它有自己的特征,比如青少年和女性观众比较多,像男性观众可能喜欢其他类型节目。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快男”相比往年,制作更精细,但收视率却不如从前,你怎么看这个状况?

李浩:去年“超女”的收视率可能是因为有2005年“超女”的效应,开始时大家期待值比较高。但“快男”是一个从低向高走的状况。

收视率的下降,我感觉还是同类型的节目太多的缘故。

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你们开始筹办第一届《超级女声》时,是否想过会引发后来这么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李浩:没有。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觉得在制作一档娱乐节目。后来出现的关注和讨论都是猝不及防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这里是有必然性的。

每年上级主管部门都会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有很多的规定。因为它被关注的特别多,优点会被关注,不足的地方也会被放大。所以我们一直是小心谨慎地来做这类节目。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看2006“超女”开始,绯闻比比赛本身更受关注的现象?

李浩:其实对负面内容的关注一直都有,但是我觉得主流还是对节目的价值、创新的意义、选手身上闪光点的关注。如果一个节目负面效应占多数我们就可以把它停掉了。

对我们来讲,外围的炒作不能起决定作用,更多应该考虑的是节目的本身:选手的质量、评委、主持人等几个因素,节目整体的设计,这些要素我们一直抓得很紧。

我们本身坚持不去作恶意的炒作。有些事情的发生跟我们没有关系,一般对于那些伤害节目品牌、电视台的品牌的事情我们都会通过发表声明等方式进行引导,但更多的还是靠节目本身来树立它自己的权威性。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快男”中出现杨二车娜姆这样的评委插曲,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李浩:我觉得应该把它视为一个提醒,告诉我们哪些环节是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其实我们跟评委一直都有很多的沟通,我觉得到目前来讲还是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的。我们不会针对某一个人,这是对评委的一个总的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让这个节目做到“可控”?

李浩:导演、评委、选手、主持人这几方面都很重要。我們的管理非常严格,有完整的流程,包括直播的管理,从台长到部门主任都会在现场,一直到最后一个播出环节。而且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监控系统,所有的节目都是延时播出,不当情况出现时我们可以及时处理。

中国新闻周刊:你们怎样保证跟众多选手达成默契,而不至于出现个别选手“不听话”?

李浩:这还是跟节目的取向、设计很有关系,节目本身的价值观要得到选手们的认同,如果他们不认同就可能出现问题。包括主持人、评委都是这样。

这要求比赛前的沟通,我们要去引导他而不是利用他做事情。一定是要让选手感觉到我们是在帮助他成长,挖掘他身上最闪光的东西,而不是把别人的缺陷放大。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几个方面的人一块来完成的,不能只靠导演,或者只靠选手。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节目制作者,这是不是很矛盾:一方面需要很多的悬念来吸引观众,另一方面,又希望选手按照实力,正常进行比赛?

李浩:我们还是努力把这两点结合到一起。肯定会有一些设计,比如导演会放大一些东西,像情感的元素、竞争的元素或者是选手本身与众不同的特质等等。

中国新闻周刊:你感觉目前选秀节目处于怎样的阶段?

李浩: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还不能视为低谷,因为总体而言,今年我们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国做选秀或其他综艺类节目,和国外的商业频道有什么不同,底线是什么?

李浩:是上级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那些规定吧。既是要求,又是底线。

中国新闻周刊:做了四年的选秀节目,你们是否做过总结,有哪些得与失?

李浩:每年我们都会有一些研讨会,但还没有对选秀节目作特别系统的总结。我们也在思考,比如这种节目的规律,我觉得以节目为本、以内容为王还是最重要的。另外,这种节目需要你不断的创新,观众需要新的表现形式,选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经过这几年的运作,我们有了一定的自信,就是有这样的品牌,面对同样的节目时,选手可能会首先选择我们。另外,就是对节目的引导、管理、甚至策划,以及对舆论的把握分析都是非常严密的。这个节目现在已经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形态,所以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以来,湖南卫视也在做一些“高端”节目,可是像《大明王朝》的收视率并不理想。

李浩:就是没有收视率我们也要做。我们的频道中需要有这样的节目,这又回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话题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节目类型,希望对观众的结构、层面有拓展,这是我们接下来的一个重点。

篇5:《我爱记歌词》电视节目类型分析

《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在2007年十一黄金周推出的一档娱乐节目,它脱胎于美国的《合唱小蜜蜂》,并结合了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卡拉ok和风靡欧美的歌词记忆游戏。开播了三年多,《我爱记歌词》获得了不菲的收视率,下面,我将分析一下其节目形态。

一、全民K歌的节目策划理念——平民化

《我爱记歌词》是建立在全民K歌的社会土壤上的,它是目前国内门槛最低的一档综艺节目,节目现场犹如一个大型的卡拉ok,它不论身份职业,不论年龄样貌,只要是想唱歌、想表现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我爱记歌词》拼的不是歌声的美妙,不是唱功的高低,而仅仅是对歌词的记忆力。这样零门槛的节目设置,想社会上每一个普通人敞开了大门。

既然是K歌类节目,那么歌曲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爱记歌词》主要是选择经典老歌和当下热门歌曲,是公众耳熟能详的、陪伴很多人成长的、或者是红遍大街小巷的歌曲。音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爱记歌词》的宣传语就是“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你是否会应声歌唱?”这一点,明显大大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让观众在熟悉的歌声中欣赏、放松和娱乐。

二、层层淘汰、制造悬念的节目模式——叙事

一档节目是否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冲突与悬念”,也就是节目的叙事元素。

《我爱记歌词》精心设置了5个竞赛环节,包括歌词大接龙、歌词大填空、今天谁领唱、300秒倒计时以及擂主大挑战。在竞赛过程中,选手之间产生竞争,通过层层PK,最终获胜的将成为本周擂主,并获得10000元大奖,以个人名义捐赠给慈善资金。那么,究竟谁会被淘汰,谁会顺利晋级呢?给观众留下了悬念,这吸引观众关注下去。

《我爱记歌词》成功地将一档唱歌节目赋予叙事元素,加强了冲突与悬念,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默默为喜欢的选手打气、加油或者祈祷。

三、提供一个平民展示才艺的舞台——特殊环节

《我爱记歌词》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为选手提供表演才艺的机会和舞台。当一个选手被淘汰时,在下台前,只要他想,都可以把自己独特的才艺秀出来,如跳舞、朗诵、表演魔术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这虽然是比拼歌词记忆力之外的一个展示,在才艺展示的过程中,却为节目带来了更多的亮点和惊喜,他们的表演或搞笑雷人,或精彩至上,或温情感人,惹人欢笑,惹人落泪……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为远在哈尔滨的奶奶唱原创歌曲的男孩,当时,《我爱记歌词》节目组还进行场外电话连线,无线电波中,感人的音乐响起,“请您放心,我会在这里好好照顾自己。希望你同样好好注意身体,别着急,我很快回去陪你,我想告诉你我好想你……”男孩为奶奶送去满满思念,奶奶为他捎来声声叮咛……这时,主持人、现场的每一个人,热泪盈眶;坐在荧幕前的我,也热泪盈眶。

这样的特殊环节,让平时没有“舞台”的普通人秀出其不普通的才艺,让观众见识更多感受更多,也在不知不觉中让节目充满了温情和感动,一举多得。

四、节目团队的形象打造——知名度与影响力

首先是主持人,帅气幽默的华少,性感甜美的朱丹,这一对老搭档,智慧而不失幽默,相互调侃而不失分寸的主持风格,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家主持”。

再者是六大“超级领唱”,王滔、海峰、袁野、唐宁、思琦、郑赟,优美的歌声,独特个性的唱法,默契和谐的合作,为观众带来音乐视听的享受,吸引了不少人气。

还有专业的乐队、养眼的伴舞美女,他们都是《我爱记歌词》团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乐队的现场演奏,为现场营造一个十足的卡拉ok气氛,音韵、旋律、动感…..而伴舞团随着音乐的翩翩起舞,则成为现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这对于节目剪辑、镜头转接有很好的效果。

五、注重观众互动——参与

“参与”是综艺娱乐节目的一大特色,只有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才能赢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我爱记歌词》还特地设置一个“今天谁领唱”的环节,让普通大众能来到现场成为“领唱”,同时也更体现了节目本身的平民化。

《我爱记歌词》还十分注重现场的互动和气氛的营造,首先,每期的选手就是摄像头在开场音乐秀时从观众席中“捕捉”的。虽然这是节目前就已安排妥当的,但这一细节的设置,似乎让所有观众都参与到其中,都可能会被成功“捕捉”成为选手。尤其当特别节日时,《我爱记歌词》还会对现场成功接唱的观众派送红包,鼓励了观众积极参与,很好地调动了现场气氛。

此外,《我爱记歌词》开通短信抽奖,凡是发送短信到本节目的,将有可能获得手机一部。这是很多节目都会用到的吸引观众参与的方法,一直屡试不爽。

《我爱记歌词》的发展瓶颈

然而,由于经典老歌和当下热门歌曲总是有限的,随着节目的播出,合适的歌曲资源枯竭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但如果转而选择那些不太热门或不够经典的歌曲,则可能吸引不了观众的持续兴趣和观众,很难引起观众内心的音乐共鸣。

另一方面,由于“超级领唱”要短时间学唱更多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领唱”的优美和悦耳。

篇6:3D电视的类型有哪些?

1、主动快门式3D技术是最早亮相的3D技术,该技术的主要成像原理是根据人眼对影响频率的刷新而实现的。通过提高画面的刷新率,左右眼可以看到两幅不同快速切换的的图像,并由此在大脑中产生模拟的立体图像。目前的主动快门式3D电视优点在于它的残影少,只要更新频率能达到要求,就能够实现1080P全高清3D图像。目前的主动快门式3D电视优点在于它的残影少,只要更新频率能达到要求,就能够实现1080P全高清3D图像。

2、偏振式3D技术是利用光线有“振动方向”的原理来分解原始图像的,通过在显示屏幕上加放偏光板,可以向观看者输送两幅偏振方向不同的画面,当画面经过偏振眼镜时,由于偏振式眼镜的每只镜片只能接收一个偏振方向的画面,这样一来人的左右眼就会收到两组画面,最后经过大脑合成立体影像。所以说目前的3D都是需要我们最智慧的大脑才能实现,不可能直接用相机拍摄出立体效果。偏振式3D电视可以有效改善3D画面的屏闪现象,而且因为眼镜轻的原因用户长时间佩戴不会有任何的身体不适。

3、裸眼式3D技术可分为光屏障式、柱状透镜技术和指向光源三种。由于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真正用于家用的裸眼3D电视还是比较少的,绝大多数裸眼3D电视是用于商用或者军用。

篇7: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魏玮

西南交通大学神州(上旬刊)SHEN ZHOU(9)

篇8: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近年来, 当我们在观看陕西卫视《都市女孩》、安徽卫视《剧风行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电视节目时, 会发现他们都是由多名主持人来共同主持一档节目, 电视节目主持群的趋势日益明显。对电视节目主持群的结构类型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对于打造品牌栏目、提高节目传播效果、优化主持群结构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电视节目主持群概念

所谓电视节目主持群, 就是指按照特定规律及电视节目的具体特点, 将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特点、个性鲜明的主持人组合在一起的主持形式。在解读电视节目主持群概念时, 应该要注意主持群和多人主持的联系和区别。多人主持不一定是主持群, 但主持群必定是多人主持, 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特定规律”和“特点鲜明”, “特定规律”是指主持群应该要按照电视节目要求和设置原则来对主持人角色、数量进行分工。“特点鲜明”则要求主持群中的主持人在表现欲、行为特征、话语风格、性别搭配等方面都要协调但不单一相同。所以, 电视节目主持群是多个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主持人组织配置形式, 是基于多人主持模式上不断发展出来的。

电视节目主持群的主要结构类型

1.等腰三角型

在等腰三角型主持群中, 电视节目进程往往由姿态中立、不温不火的主持人主导, 它是处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而其余的主持人则处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针锋相对、势均力敌。没有这2个观点不同的底角, 那么整个电视节目就没有吸引观众的靓点, 而若没有调节气氛和把控全场的主持人主导, 那么整个节目将会混乱不堪, 只有这三者的相互配合协调, 才能够将电视节目的矛盾高潮不断制造出来。典型代表如湖南卫视《挑战麦克风》和贵州卫视《人生》。《人生》节目中担当主导角色是舒高和曹颖, 他们轮班上岗来协调全场气氛、把控节目进程;而“电波怒汉”万峰和话锋犀利的辛唐米娜则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分别持有不同的观点来进行激烈辩论, 以此来获得不同观众群的支持。

2.同心圆型

同心圆型的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电视节目中拥有主导权只有一位主持人, 而其他主持人则围绕这个主持人来构成外围圈层, 至少两层。典型代表如安徽卫视《剧风行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在《快乐大本营》中处于核心主持人地位是何炅, 而何炅的主要搭档是李维嘉和谢娜, 在整个电视节目主持的全过程, 李维嘉和谢娜就围绕何炅来展开主持, 而杜海涛和吴昕则处于相对边缘的外圆位置, 只是起到辅助、调剂性的作用。同心圆型主持群的组合方式多采用“搞怪逗趣型”+“多才多艺型”+“亦庄亦谐型”。

3.锦上添花型

锦上添花型主持群通常是在传统的多人主持或者双人主持的基础上, 再多增加一到两名主持人, 而新增主持人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仅仅只是锦上添花, 而没有节目进程主导权, 仍然是由原来的支持人把握节目的话语权。典型代表如台湾《康熙来了》, 该节目在徐熙娣 (小S) 和蔡康永搭档的原有基础上, 多增加了陈汉典。虽然仍由徐熙娣和蔡康永来掌控节目的访谈进程和总体风格, 但是陈汉典却使得整个节目风格变得更加活泼, 他以他反面典型的特点来逗乐现场观众和嘉宾, 增加收视率。

4.接力队型

接力队型主持群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整个电视节目进程分为若各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由一位主持人负责, 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最终达到节目的目的。典型代表如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奥运向前冲》及中央电视台的《众志成城》大型直播报道节目。如在《众志成城》节目中, 白岩松等主持人定位为评论员, 与嘉宾一起分析和讨论灾情;张泉灵等主持人则深入到灾区进行现场报道;赵普等主持人则留在演播厅实时播报滚动消息;接力队型主持群结构较好地实现了嘉宾与主持人之间、记者与主持人之间、主持人之间的无缝对接, 让这个节目变得极具震撼性、气势磅礴、吸引人心。

电视节目主持群结构对节目信息传播的影响

1.正面的促进效应

正面的促进效应主要是体现在电视节目运作理念于主持群结构类型相互配合协调的情况下, 能够对电视节目信息的传播有效促进。

(1) 创造悬念来增加戏剧冲突

主持群结构类型能够给电视节目带来更多的冲突和悬念。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采用同心圆型主持群, 在核心主持人的主导和调控之下, “外围”圈层的主持人为争取自己在节目中的地位而相互竞争, 他们的竭力表现为节目增添了许多戏剧冲突元素, 创造出更加抓人眼球的娱乐效果。再如《人生》节目“电波怒汉”万峰和话锋犀利的辛唐米娜在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情感话题时所迸发的剧烈碰撞, 使整个节目冲突不断、充满悬念, 给观众带来较强的冲击感。

(2) 深化互动来扩大参与空间

电视节目主持群结构进一步加强了观众与主持人之间、节目与主持人之间、主持人之间的深化互动,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电视节目的参与感。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虽然分别以汪涵、何炅为同心圆的“圆心”, 但也没有压制其他主持人的风采, 不是“一枝独秀”, 所有的支持人都默契配合、积极互动, 给广大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收视体验。

(3) 叠加信息来提升传播效果

电视节目主持群与过去的双人主持或者单人支持结构相比, 层次性特征较强。在主持群结构中, 不同层次的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都各自不同, 会丰富电视节目的信息层次, 扩大其放大效应。例如, 传统新闻节目的主持形式都是采用单一的新闻播报, 很容易由于缺乏思想的碰撞而出现“一言堂”。例如, 中央电视台的《众志成城》多位主持人各司其职、轮番上阵, 涵盖分析评论、现场连线、消息播报等全部过程, 不单单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客观报道, 更能够大幅度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 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深度关注。

2.负面的干扰作用

(1) 配角游离, 弱化传播效果

在锦上添花型或者同心圆型的主持群中, 若某些主持人长期处于边缘化, 不能将其特点展现出来, 那么就会陷入较为尴尬的处境, 显得可有可无, 也会弱化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

(2) 人多且杂, 加大掌控难度

若主持群中的支持人风格同质化、定位不准确、分工不明确, 那么就会使得节目主持的难度和现场掌控造成较大的问题。

(3) 团队出场使得电视节目的成本预算大幅度增加

篇9: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一、对节目类型的改良

脱口秀类电视节目源于美国,强调主持人的现场沟通能力。从节目制作角度来看,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是节目的三大构成因素。主持人的现场把持、话语引导;嘉宾是否构成典型话题、观众对现场呼应是否充分是节目成功与否的几大因素,当然这一切除了依赖于主持人自身的魅力和功力,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不可缺少。除了基本的脱口秀元素之外,作为一档周五晚间黄金档节目,《天天向上》在节目形态上做出了大量的创新,使得这档节目从气质到面貌上都展露出它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节目主旨

美国的《奥普拉脱口秀》一度是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典范。国内高端书评杂志《读书》上曾经很罕见地刊登过影视评论《十一月五日的脱口秀》,直言“奥普拉秀再一次证明了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自身的生命力”,“大众文化做到这种水平,其实真是无可厚非”。[1]这个水平指的就是“商业和文化的完美结合”,有商业的卖相也不乏文化的底蕴,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团队支撑更需要一个如奥普拉一般“具有改善世界所需要的实干精神”[2]的节目主持人。“改善世界”的愿景显然无法依靠一档电视节目而实现,但一档电视节目却因为具有这样的素养而显露出它的文化责任感。

于正式版播出之前推出《天天向上——前传》实际上利用短片形式将这一主旨公之于世。短片宣称天天向上班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半山学园,其创始人曾身兼宫廷首席乐师与国学师,《天天向上》节目对于国学传播和音乐倡导的重视正是半山学园办学宗旨的沿袭。尽管典故纯属虚构,也不免让人联想到起湖南岳麓书院往年的风雅。节目的主旨就此定位:“愿美好文字、音乐、礼仪与阅历,陪伴着他们慢慢地成长。”

(二)主题策划

在前传中以暑假公开课的形式教导文化知识,以此整合娱乐和教化的要求。《天天向上——前传》的内容有开场秀、公开课、成语故事、游戏环节、大师讲礼仪等多个单元,基本构成《天天向上》的基本节目元素。

随着时间的进展,2009年之后的《天天向上》不再拘泥于固定环节,只是保留了开场舞蹈、即兴情景剧、大师讲礼仪等单元,将节目主攻方向逐步引向主题的再塑造。2009年国家羽毛球队、八一电影制片厂幕后工作者、微软团队作为嘉宾纷纷被请入演播室,展开媒体精英和行业精英的精彩互动。2010年继续发扬这一思路,农历新春第一炮就以《百度精英招聘》打头。节目组陆续将中国社会不为人所了解的精英团体介绍给观众。在常规思路中,大众对专业团队的了解大多通过纪录片或是新闻片,但《天天向上》节目组在“美好文字、音乐、礼仪与阅历”的主旨下抓住了这一契机,陆续邀请了魔方专业选手、民间转笔爱好者、台湾“汉唐乐府”、专业体育解说员、美国街舞团队、民间老艺人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作为节目嘉宾,借由脱口秀互动来解读每一个职业所具备的特殊魅力。以娱乐的方式解读“不娱乐”的话题,《天天向上》在寓教于乐方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因此使得节目避免了一般的综艺节目只追求纯粹的游戏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病垢。

(三)主持人定位

《天天向上》的偶像男主持群有着明确的自我定位。班长汪涵控制表演节奏和话题走向,起智慧型领导作用。台湾艺人欧弟的加入是节目一大亮点,欧弟的机灵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展现地非常明显,其歌舞全才的表演也很适合节目的综艺氛围。田源相对朴实的表现使节目避免了走向过于油滑的台湾式综艺路线。钱枫长相讨喜,却总是被人欺负,在节目中经常表演冷笑话串场。日籍主持矢野浩二和韩籍主持小五语言不多,但为节目提供了一个“国际化”方向。从观众的接受情况来看,从最早的八大主持精简到现在的六面体,主持群各司其职,既培养了主持人队伍也培养了观众的收看习惯,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

从主持群的人员配比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各位主持个人风格以外,节目组也考虑到地域风格以及语言习惯的交互配合。在节目上,汪涵是湖南本地人,但擅长模仿全国各地方言是汪涵的一大优势。欧弟操持一口台湾腔普通话,语言风格也很接近我们熟悉的台湾综艺风格。田源来自北方,从长相到语言都比较贴近北方式审美标准。上海籍的钱枫表演科班毕业,长相英俊白净,性格却相对温和木讷,符合大家对海派男人的想象。在节目常设的即兴情景剧中,主持人以各自的地域方言进行角色设定,同时提过改变语调、语速来强化笑料,使节目取得更好的幽默效果。同时,在遇到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嘉宾时,方言也是主持人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观众很好的地域文化展现。

(四)视觉风格

对电视节目而言,视觉画面对观众的冲击是首当其冲的。首先就是节目现场也即演播室的装饰风格。《天天向上》栏目组将演播室改装成教室的样子,主背景是黑板和国旗,黑板两侧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来强调“学习”概念。节目创办之初,各个主持人在节目初期亮相时都佩戴着大队长袖章,自我介绍必称“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教室里甚至还有排排坐的学员,充分凸显了其“礼仪、公德”的教化主题。后期逐渐淡化了教室形式,但几个主持人各司其职的站位基本上还是遵循了前期确定的班内职位,大人扮小孩的做法又使得这一教化过程充满幽默成分。

除了对演播室和主持人的视觉造型设计,电视画面的视觉风格也是非常重要的。节目组利用偏黄调的复古画面来配合 “大师教礼仪”单元的年代感,强调节目的历史渊源。电视购物单元在画面上沿用电视购物典型版式并配合电视购物主持人特有的语调来进行解说,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主持人与嘉宾沟通时情绪表现强烈时,后期制作人员常借此在画面上加入卡通字母、漫画等视觉元素来赢取年轻观众的好感。节目进行过程中,也常穿插播放背景资料的视频和图片。利用电视多种传播符号并行的优势,节目组在视觉上将复古文化感与时尚现代感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再一次强化了节目的高端品味。

(五)背景音乐

除了以上提及元素之外,《天天向上》节目组在一些辅助性节目元素上也做了很多革新。在百度上搜索“天天向上插曲”,网页有910,000篇之多,超出另一档非音乐类节目却同样以以插曲引起众多观众注意的《足球之夜》的895,000篇[3],可见该节目的插曲的确引起了多数观众的兴趣。

《天天向上》选用的音乐包罗万象,兼顾流行与经典。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为节目增色不少。节目制作方根据情景的不同配置不同的特色音乐。节目开头的前奏选用的是日本偶像团队SMAP 的《Dear Woman》、主持人登台时配用的是少女歌手堀江由衣的《樱》,嘉宾亮相时出现的音乐是台湾歌手张惠妹的畅销单曲《火》,这些配乐由于出现频率高因而辨识度也较高,已经培养了观众的收听习惯。另外,影视作品的插曲也是经常选用的音乐,如电影《海角七号》插曲《1945》、《暮光之城》插曲《Supermassive Black Hole》、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片尾曲 《Jai Ho》都常常配合节目情绪而响起。除了热播影视剧插曲和偶像歌手的热门曲目,节目组还选择了一些民乐曲目,如后弦的《唐宋元明清》、林海的琵琶曲《欢沁》就经常作为“中华礼仪之美”单元的背景音乐出现。

除了这些使用频率较高的保留曲目,节目组为配合每期不同主题在背景音乐选择方面也是煞费苦心,力求听觉风格与视觉主题风格相符。如2009032期《天天向上》主推嘉宾为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拉拉队美少女,这个单元选用的背景音乐主要来自于美国青春电影《歌舞青春》的插曲如《Now or never》、《ALL for one》以及美国流行音乐巨星Michael Jackson的经典歌曲串烧如《Dangerous》、《Smooth Criminal》、《Billie Jean》等等。由此可见,节目组在背景音乐方面的策划思路不仅限于听觉美感,而是强调从音乐的出处到曲调的风格都要符合节目的视觉展现。

(六)节目推广

除了在节目制作上的独辟蹊径大大拓宽了常规电视脱口秀类型的制作形态之外,从这档节目的营销推广上我们也看到制作团队的变革思路。

从节目创办二年以来的发展路径,我们能看到节目组将《天天向上》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媒介品牌的努力方向。2008年开播之初,制作团队借鉴《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营销思路制作了节目前传,既起到了预热和宣传的作用,又进一步展露了节目制作的大格局、大视野。同时,节目组陆续推出了以季节为主题的季度宣传片和宣传照,视觉风格或复古或温馨或时尚,一度成为网络热门搜索。从制作节目前传、主题宣传片甚至启用NG花絮作为片尾,这些制作思路将节目的风格予以视觉化凸显,突破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常规思维,也使电视节目的类型制作迈向了新的高度。对于电视节目的推广思路上来说,从电视到电影迈进的这一小步虽然并不大,但类似的媒体性质使得电影化的营销推广方式用在电视节目上并没有明显的水土不服,反而给观众留下了常和电影制作挂钩的精美、大气的好印象。

除了在电视上进行一些推广之外,节目组还利用新媒体开辟新阵地。新浪博客、百度贴吧、豆瓣小组都成为新的宣传和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成功地为节目宣传造势,并引导观众对节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回馈渠道。

二、对娱乐环境的创新式培养

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G•Gerbner)创立的培养理论认为“电视在日常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培养受众的世界观”[3],并且“娱乐内容最可能发生培养效果”[4],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制约着人们的现实价值观,因而有必要将其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天天向上》在形态设计上不拘一格,在文化格调上超越了简单娱乐思维,培养了更具文化判断力的观众品味。

以20100507期《天天向上》为例,我们看到整档节目中融汇了多种类型节目的元素。不仅在节目环节上整合了综艺节目中常见的歌唱、舞蹈、小品、走秀、脱口秀,同时在节目流程上同样结合了众多类型作品的典型元素。如片头的宣传片是常见于电影制作的思路,单元片头呈现的是大气而精美的纪录片,片尾却是主题MTV,超脱了综艺节目的常规制作思路,将不同的类型糅合在一起。

此外,风格鲜明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也力求打破常规。在幽默的语言之下,一些较为敏感的现实问题时常被摆上台面讨论。如对待赞助商冠名这件事上,主持群不仅从来不回避甚至屡次主动提及。汪涵在某期节目中拖长语音将“特步”重点提示之后,又将“特步”重复三次,继而向观众示意“三次到了哦”引发观众善意笑声。节目摄像师、导演也常常被主持人挂在嘴边,甚至台领导也经常被主持人顺口提及,隔空对话。类似即兴的表演很多,远远超出 “舞台化”的娱乐风格。《天天向上》的创新尝试,逐渐改良了娱乐节目的制作环境,扭转了观众的惯性思维,成功得为娱乐节目开创了另一种可能性。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物,我们最初视之为宣传道具,继而又视为商业产品。在这种观念下,节目的制作者和节目的接收者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良性互动。直到我们逐渐明白大众文化也可以有精神和使命感,因为“娱乐不仅仅是唱歌、跳舞、选秀和明星,汉唐乐府也是娱乐”[5]。《天天向上》节目组在提高内容的文化品质的前提下,融合各种类型典型元素的创新努力,不仅得到了市场的回报,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也得到了主流价值的认可,用广电总局领导的评价来说,这“应该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方向与趋势”[6]。向前一小步,逐渐探索娱乐和文化的交叉点;再向前一小步,逐渐探索观众的兴趣点和主流价值观的交叉点,这样的电视娱乐节目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注释

[1]书玉.十一月五日的脱口秀[J].读书,2003(02)

[2]同[1]

[3]百度搜索

[4]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91

[5]刘春,徐肪舟,胡智锋.2009,中国电视创新对话[J].现代传播,2009(1)

上一篇:大学大二学习计划下一篇:寻找年味的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