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存在问题

2024-05-13

产业链存在问题(共6篇)

篇1:产业链存在问题

中国烟草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当前众多行业中的国内品牌由于外资的进入早已是被杀的丢盔弃甲,遍体鳞伤,甚至是全军覆没。而总结这些失败的经验不难看出其中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资本运作不当,二是产品研发力量不足,三是终端控制不力。比如日常用品行业,啤酒行业,食用油行业,国产品牌和民族企业基本消失,外资企业几乎全线占领了中国市场。

虽然中国的烟草行业受惠于专卖制度的保护,能够在增加国家税收、满足烟民吸食需求、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烟草巨头进攻中国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烟草已经到了需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认真思考的阶段了。

假设中国烟草在与国际烟草巨头短兵相接、贴身竞争,虽然当前烟草行业同其它行业相比,至少在资本上、在技术研发上都已经拥有了较强的优势,尤其在研发和生产技术上,中国的卷烟生产技术和设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甚至比大部份的国外烟草巨头的设备还要先进,这在业内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是烟草行业一旦开放,专卖制度一旦取消后,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烟草却仍然不可能是国外烟草巨头的对手,根本原因就是国外烟草巨头有一个中国烟草所没有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卓越的管理水平——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卓越的终端渠道控制能力以及卓越的市场引导能力。

因此,烟草行业如果要出问题必然是出在管理上,特别是在对销售终端的控制上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上,可以说对销售终端没有根本性的控制力,对消费者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力,终端链接力的软弱无力已经成为了整个烟草行业致命的软肋。

整个烟草产业链从原料供应、卷烟生产一直到最终消费者主要要经过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零售客户、消费者四大环节。然而可惜的是,虽然烟草行业近年来也有着明显的变革,但是变革的重心过于重视强化整个产业链的前半段,即只在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上做了大量的整合和强化,对成本控制、物流体系也作了不少的改进,但却严重忽视了对产业链的后半段的整合与改革,即在市场的销售终端渠道控制和市场引导能力上十分的薄弱。

在整个产业链的最关键的销售环节上,整个烟草行业的销售依赖于大量的缺乏约束力的卷烟零售者,依靠他们把产品卖给消费者。而没有一家烟草企业能提供一份消费者的档案,更没有一家烟草企业能直接引导消费者并构建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营销体系。几乎所有的营销工作都依赖于这些零售者,而这些零售者与烟草企业的关系即不是忠心的也不是牢固的。于是整个烟草产业链在产品从商业企业到消费者之间的这个关键环节的链接力几乎为零。这对整个烟草行业来说是极其致命的。

作为卷烟零售者,总是希望烟草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财富,而当前营销体系并不有利于大多数的零售者的赢利,比如市场价格总是由少数大户制定而不是按照烟草公司的指导价销售,紧俏烟总是供不应求,而少数大户总是可以囤积居奇,货源分配存在不公平性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市场上的卷烟零售者以及大多数的消费者都错误的归结于垄断的烟草专卖制度,于是销售终端与烟草企业之间形成了多年的冲突与矛盾,反叛情绪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事实上大部份的卖烟者以及少数看不清真相的专家学者一直都在希望并呼吁要打破垄断,而这种打破的希望大部份人恰恰都错误的寄托在国外烟草的进入上。

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烟草行业多年来也没有做任何宣传与解释工作,而致于整个社会产生了普遍的反对烟草垄断的观点并寄希望于国外烟草的进入上,这对整个烟草行业的社会形象以及持续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一旦兵临城下,中国烟草极可能失去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而大量的缺乏约束力的零售客户极有可能会反叛,一旦零售客户发生集体反叛,又无法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中国烟草面临的处境将会极为不利。

显然,对于一个有民族责任心的企业来说,改变这一现状防止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对中国烟草来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而改变的途径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建终端,打造终端销售核心圈。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烟草行业的力量相对个别零售客户来说强大不止一百倍,但对于整个零售客户群来说,却并一定大得了多少,所以想全部自建终端是不可行的,因此建议采取倍而分之的办法。以当前烟草行业的实力完全可以自建部份终端,建议按照一定的范围,一定销量比重打造烟草行业自已的终端销售核心圈。核心圈作用在于监督、引导和掌控整个卷烟消费市场,它可以取代当前广泛存在的零售大户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同时强化商业企业同消费者之间的衔接力度,强化整个产业链的链接力。而这种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构建起的强大链接力,对品牌培育,掌握社会库存、跟踪消费变化等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2、消除、化解和减轻广大零售户的对立情绪。

行业可以通过契约形式打造终端重点销售圈,实现与零售户共赢互信的良好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核心圈太大必然将影响广大普通零售客户的利益,一旦烟草行业成为使他们无利可图的行业,将有大量终端退出行业,为了保证销售,烟草企业将不得不扩大自建终端,而这将大幅增加运营成本,同时也不便于整个市场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在适当建立核心圈时(建议核心圈的数量控制在总零售客户数的5%左右),也要通过契约形式打造终端的重点销售圈,这一层次的零售者将以核心圈为中心,通过契约形式牢牢的掌控在商业企业手中,这一层次的客户数量建议控制在总零售客户数的15-20%,这一层次的零售客户将对产品价格维护、品牌培育与维护、社会库存控制以及市场需求预测等工作发挥重大的作用,通过与商业企业共同的协作,这一层次的零售客户也将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由于核心圈的存在,以及契约型关系的存在,终端的重点销售圈在忠诚度和配合度上必然将得到大大的提高,而这种忠诚度和配合度的提高也必然促使商业企业能更好的掌控市场的变化并大幅提升对市场的引导能力,同时由于行动的一致性也必然可以更好的维护市场价格的稳定,终端重点销售圈中的零售者也将因此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反过来促进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实现共赢互信、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核心层加重点层的客户数量将控制在20~25%,按照管理学的二八理论,这20%左右的客户将实现大约80%的销量,而其它80%的客户将只占20%左右的销量,只是起到一个补充和辐射促进的作用。

3、扩大终端影响力,建立终端销售辐射圈。

在重点销售圈外,在较为偏远地区的终端零售者可以归为终端销售辐射圈,这一层次的零售者大约占了总零售客户数的80%左右,它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终端的不足,满足偏远地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保持总体市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一类型的客户可以归为松散型关系的客户,商业企业只要保持对其基本的客户服务工作即可。

4、积极低调的参与公益事业,最大能力承担社会责任。

烟草企业要积极但低调的参与公益事业特别是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运动卫生等方面要全面参与并承担起足够的社会责任。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尽力的回馈消费者,扩大烟草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提升行业的社会形象。烟草行业应当尽快的取消在公众媒体上的巨额广告投入,将其用在众多的公益事业上,用在向广大消费者回馈更多的实惠上,用在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上,用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上。

5、重新正确定位烟草的存在意义,提升烟草行业的社会形象。

烟草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并在全世界广泛存在而且将继续广泛存在的一种产品。中国的部份所谓的控烟人士近年来一直以保护人们健康,保护不吸烟者免受二手烟危害的名义来要求严格的执行控烟措施。然而,如果保护了不吸烟者的权利,那么谁又来保护吸烟者的权利?吸烟只是有害,而非有罪。控烟者可以保护不吸烟者不受二手烟的危害,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至少应该同样的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提供公正、合理而且有尊严的吸烟场所以保护吸烟者的权利。因此,烟草企业应该站出来积极争取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为吸烟者提供有尊严的吸烟场所,要努力为吸烟者赢得应得的尊重。

烟草是民族的烟草,事业是民族的事业,责任是民族的责任。烟草的存在与否不应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应以民族的需要与否来决定烟草的生命。所以,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选择,这是中国烟草的责任和义务,顺应历史的发展,这是中国烟草的尊严和宿命。

篇2:产业链存在问题

(一)产业过度分散

1、企业多、小、弱。据统计,我国现有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销售的企业近8000家,但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的年用种量不足2.5亿公斤,杂交玉米种子的年用种量不足8亿公斤,按批发价格计算总销售额约为12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两杂种子的销售量约为13万公斤,销售额约为150万元。如此销售量和销售额的企业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

我国具有资质的种子生产企业多,在科研生产经营低水平重复、市场混乱,影响了有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在科研投入上积极性。种子市场上存在大量企业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者以未审定品种替代审定品种进行生产经营。他们以购买或自己研发审定的品种号作为合法外衣,包装其他种子进行销售,或者直接制作假包装进行生产经营。这些都已经严重制约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积极性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2、承担风险太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风险。种子生产直接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产量和质量都难以像工业生产那样能有效控制。二是经营风险。种子生产经营主体多而不大,竞争激烈,难于管理;同质化品种多,行业利润偏低,产业链上沿风险极大。三是质量风险。种子出现质量事故一般按减产损失理赔,其损失一般是售出种子价格的几十倍。四是政治风险。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是因种子质量问题、甚至连气候、水、肥、栽培技术等因素造成的减产,往往也被农民或当地干部当成种子质量问题要求索赔。

一个新品种的研发要经过数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审定推广到出效益也要经过数年时间,这一点决定了种子产业投资时间长、回报慢。种子的生产和销售是在同一年进行,产品当年的表现决定下一年的销量增长或压缩,但生产计划却无法调整,必须按期完成,农民的制种款必须付清。第二年品种如果非常畅销也供应不足,一旦滞销,就会造成大量积压,给企业带来风险。

3、研发能力不足。我国绝大部分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许多中小企业所经营品种完全依靠购买新品种,以至于形成了“育种不如买种、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现象。中种集团提出,目前发达国家70%以上的新品种来源于种子企业,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发;而我国80%以上农作物新品种来自于科研院所,作为承担良种供应、良法推广市场主体的种子企业,普遍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导致对品种和市场的竞争过度,不利于良种良法的规模化推广,育种科技进步对产业的提升带动力发挥不足。

目前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基本上是企业的纯利润,得到国家或省级政府在科研经费用上的支持很少。一方面是企业在科研项目的争取上与科研单位比,往往处于弱势;另一方面更多的项目本身只有科研单位才能申报。企业的利润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对数年以后才有可能见效、也有可能是不产生效果的科研,投入不会太多。这也是目前种子企业绝大多数采用购买品种开发的重要原因。

4、引进人才困难。种子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但从事此业比较乏味,地位也比较低,收入也不算高。很多企业反映,种业引进合适的高精人才比较困难,目前的人才市场中,挑选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选择范围有限。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认为,该公司现有人才队伍在学历、经验和年龄结构方面比较合理,但在知识结构、团队建设、价值观培养等方面明显欠缺,需要更新专业知识,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科研人才,建设一流团队。

5、品种审定工作滞后。部分企业反映,我国的品种审定工作非常重要,但现实中有审定工作滞后的现象。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认为,近年来农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杂交籼稻两系优质化、粳稻攻克了条纹叶枯病的难关等等,但品种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大品种、突出品种不多。目前直播和机插稻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直播和机插稻专用品种选育、审定工作滞后,亟须加强攻关和协调。

现行种子体制将科研育种与企业经营完全分开,公司在品种选育中处于从属地位。公司科研立项难,获得国家支持难,品种审定难,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国家支持的科研院所基本上实行的是近亲家族式育种及审定模式,造成了相互封闭、效率低下、审定靠攻关的不良现象。

(二)发展环境欠佳

种子企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部分种子企业认为,国家对种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有关法规不配套,“盗窃式育种、押宝式生产、掠夺式经营”现象比较普遍,中国种业发展环境不佳。

1、制种基地生产秩序混乱。很多种子企业都反映,制种基地生产秩序混乱是当前种子产业发展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认为,许多企业落实基地时采取的方式五花八门,以拉拢贿赂乡村干部、故意抬高价格、对农民乱许愿、随意放宽生产标准、不划或少划隔离区等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隔离区划分困难,部分农户漫天要价,补偿费逐年攀升。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从事无证生产;有的企业在种子收购季节,特别是在市场行情较为看好的情况下,以抬高种子收购价格为手段,以高价利诱群众,从而套购、抢购他人合同约定的生产基地的种子。

种子生产基地问题突出表现在:土地相对分散;基地农民质量意识差、科技素质低;制种基地比较效益下降;种子质量呈下滑趋势;种子生产企业对制种基地投入减少;国家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由于农村劳力外流严重、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种子生产基地制种面积难以足额落实,良种供应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

2、品种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市场上一流品种的“假冒伪劣”以及“假冒而不伪劣”的现象比较严重。奥瑞金种业指出,最明显的有“郑单958”以及公司的“蠡玉16”等一线品种。这种现象一方面损害了企业利益,但更深层次的是损害了企业科研投入的热情。在近几年打假维权中,天存种业遇到以我品种冒充他品种案件较多,在品种鉴定上束手无策,迄今为止,小麦种子的基因图谱尚未建立,司法起诉后,法官无据可依,企业非常被动。

有的地区借品种良补、新品种示范、一村一品等活动搞品种重复推介和市场保持,每个品种收费1000~2000元不等,给企业增加额外负担。植物检疫存在着重复收费或只收费不检疫的现象。全国性经营许可证与省、市级的经营许可证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经营中是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企业持省级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要想到另一个省开拓市场,只要其开发的品种在该省通过审定,在目标市场找一家具有资格的代理商就行了。

3、种子市场管理弊端多。目前,种子管理存在职能重叠和管理上的错位、越位和缺位,弊端很多。伊犁金天元种业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指出,一是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由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把种子管理职能分割给多家管理,不仅管理形不成合力,还造成职责模糊不清,好管的、有利的抢着管,不好管的互相踢皮球,往往导致管理脱节或者不到位甚至缺位。二是重复执法,种子生产、经营、销售档案,种子管理站要求购买一套填报,而工商管理部门也要求购买一套填报,这样就增加了种子企业的负担,影响办事效率,也不利于种子执法。

现在的种子市场混乱,非法种子生产太猖獗,这是生产上没有控制好,再就是经营范围未控制好。一是地方保护、假冒伪劣多,未审先推;二是处罚讲人情,农业行政管理人员有利益关系,造成执法不公或不力,部分管理人员不作为;三是管理重形式,多头管理,如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四是经营范围界定没有按照《种子法》执行,造成全国和省级经营许可证没有区别了。

4、国家有关政策待完善。国家的种子扶持政策还存在力度不大,不配套需要完善的问题。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认为,育种研究缺乏国家资金支持,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品种的选育与创新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金投入。目前,国家对科研单位的育种研究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力度较大,而对种子企业的育种研究创新缺乏资金扶持。企业的育种研究投入,靠企业自筹解决,投入不足,影响企业研发平台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目前国外种子进入国内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根据有关种业上市公司(注册在北京以外地区)2008、2009年报披露,这些公司种业部分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目前,北京市种子公司的企业所得税为25%,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为15%。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税务部门对种子生产经营项目是否在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存在资金困惑,而种子企业贷款尤为难。由于历史原因,种子企业在银行系统诚信度差,很多银行都不对种子企业贷款,企业只好到民间借贷,无形中增加了更多成本。很多企业资金链一旦断了,也就从此垮掉了。国外企业往往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作为白手起家的种子企业,国家种子专项资金几乎拿不到,国家对种子企业的扶持往往说说而已,公司做了十几年种子,专项资金一次也没有享受到。

(三)管理力度不强

目前,我国种业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队伍力量不强、部分企业自律较差、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导致种业竞争力不够、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农民用种缺乏安全感。

1、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现有的国有种业企业大都是从原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或者目前仍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河南农科种业反映,目前公司的股份全部为国有法人股,股东内部有很多同行业企业,存在明显的同业竞争,这些竞争使河南农业科研的优质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公司成立10年,积累尚显不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管理团队面对公司的迅速发展,在管理手段的运用上功力稍显不足,如稳住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对公司的发展造成困扰。

我国种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经营能力的公司较少,还没有一家种子企业或科研院所具备与国外公司抗衡的能力,在全球化浪潮的经济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种业公司进入的严峻威胁和强大冲击。未来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品种研发、市场网络布局和加强技术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将面临被国外先进种业公司挤压出局的风险。

2、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规模较小,对管理者素质要求不高,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竞争加剧,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管理者素质有待大幅度提高。天涯种业认为,该公司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有待提高。一是财务费用控制不够。年初企业费用预算方案粗放,年中没有检查监督,年末缺少总结分析企业费用开支可控性不强。二是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向银行贷款增多,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率。三是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尚欠合理。员工待遇提升空间有限,从长远看不利员工队伍的稳定。员工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一般人员富余,效率不高,关键重要岗位骨干力量不足。科研、生产、营销及管理等方面缺乏细致的目标管理和激励方案,普遍存在制度不全、职责不明、奖惩不分的情况。

3、发展战略缺乏研究。中国种业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中长期规划和战略思想。大丰种业指出,中国种业要做大做强、形成与跨国种子公司抗衡的能力,就必须坚持和遵循一定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建立和完善种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此保障种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国欣农研会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重视对所在行业的市场分析和未来经济走势对该行业影响的研究,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用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的研究,现有的战略目标不明晰,陷入“无战略经营”,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如,品种投放市场缺乏前瞻性,哪个品种投放哪个市场,品种的寿命要多长,经常因为短期行为而形成自己的品种被自己的品种打败、而后续品种跟不上、或跟上来的品种还不如前者。再如,随意向市场投放企业的非主流产品,本来投放到特定客户的大包装、散装种子,却过多过快广泛流入市场,极不利于自身品牌的维护。

政策建议

(一)法规修改方面

1、《种子法》等应及时予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是2000年12月1日施行的,随着种业市场的快速变化,有些条款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当今种业市场的发展了。内蒙古大民种业有限公司、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议,对《种子法》应及时予以修订。如对种子经营方面应提高其准入门槛,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方可从业,具体资质包括专业素质、资金实力以及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相关条款,如明确基层执法主体单位、明确规定“禁止在他人种子生产基地套购种子”等。

2、《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应尽快制定。隆平高科认为,种业是中国农业所面临国际威胁的重点领域,国家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大量的投入必须首先服务于国家。对国内科研院所和国外种业公司的合作要纳入国家安全管理范围进行审查管理。同时,建议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上升为人大立法,尽快制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议,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规制度和技术体系。

(二)政府支持方面

1、提高对种业的扶持力度。河南农科种业、大丰种业、广东省金稻种业公司等企业提出:政府要扶持大型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放活中小企业发展,使其在种子产业中的某一环节做强,由市场因素促成几个企业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发挥集群效应。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实行强强联合:科研与企业联合,企业之间联合,甚至行业之间联合。建议政府政策扶持加大力度,扶优扶强,尽快培育15~20个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种业企业。

2、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种子是生物技术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凝聚体,种子企业又是种子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为了推动企业尽快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惠民农科公司、河南农科种业建议:一是以种子企业为依托,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匹配”的筹资模式,重点建设一批生物育种研发中心;二是选择若干家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在项目、资金安排、鼓励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三是在安排生物育种产业专项时,企业占一半以上。他们认为,创新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研究是育种基础性研究,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和各省财政应设立种子资源创新专项基金。农业科研单位要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着力创新或引进种质资源。

3、将国家投资研究成果收归国有。四川中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正科技公司”)、丰乐种业、中江种业建议:国家投资在种子应用类研究项目向社会公布,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项目资源的分配取得不仅与成果挂钩,还应与成果的使用和推广面积、社会效益挂钩,国家投资研究成果应收归国有(不能变成个别单位或个人资产),公开招标拍卖。这必然会改善和促进国家在农业科研上的有效投资发挥更大效益。如国内种子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在生物技术领域难以与国外公司竞争,可采取社会公开有偿使用方式。国家要加大对种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着重加大对公益性基础研究的投入,并要建立公益性基础研究成果为民族种业所用的机制。

4、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奥瑞金种业、荃银种业、东亚种业等提出:加强政府作为市场监管主体的作用,加强执法管理力度,农业、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树立“涉种无小案”的立案治理意识,逐步推进“种业侵权零立案”制度,强力打击“假冒”、“套牌”等市场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促进种业市场良性发展;同时也保护企业不断加强科研投入的热情。建议在国际上通过申报专利将杂交水稻技术保护起来。

5、规范品种审定制度。山西金鼎生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议:一是改革和完善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制度,修改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管理办法。大幅度增加区试体系建设和运行投入,显著增加区试站点,改善区试站点软硬件条件,加强品种区试过程的管理。同生态区引种试验应出台统一办法、简化试验程序、缩短试验年限,这样更有利于具有潜力的新品种尽早进入市场、发挥效益、提高新品种的利用率。二是规范转基因品种审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种子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种子市场准入,严格品种区试审定标准和程序,坚决退出一批不适宜生产的品种。

6、创建种业科研新模式。湖北种子集团、国欣农研会提出:大专院校是种业研发的上游,科研院所是中游,种业研发与推广是下游。种子行业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根源在于产学研脱节这一体制性障碍。建议政府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和引导措施,推进农业科研院校与种子企业开展实质性、有产权关系的产学研结合,培植和壮大种业科技创新与市场开拓能力,实现科研与市场的直接对接。

(三)相关优惠方面

1、扶持企业办基地。成都种子公司、四川国豪种业有限公司建议:在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上,政府应加大投入,对规模大、适合制种的区域由政府和企业及制种基地3方一起进行基础实施改造。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中,政府应对大企业实施大规摸的“土地流转”作为制种基地,给予企业和农户联动的环节及项目支持。为了降低制种基地因气候原因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政府应将制种基地纳入农村灾害性保险的补贴范围,由制种企业和农户进行投保,国家给予大部分补贴。提高种子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政府对种子销售价格不采取干预措施,以利提高农民的制种收入、稳定制种基地。对亲本原原种、原种、大田用种的基地由国家进行补贴,提高亲本种子供应量、保证种子质量,从而达到保障一代种子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2、加大和规范良种补贴。荃银种业、国欣农研会提出:国家良种补贴政策有待完善。目前良种补贴的品种良莠不齐,良种补贴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种植良种的有补贴,生产良种的企业却没有补贴。建议加大良种补贴额度,规范补贴操作方法,同时简化操作方式,变间接补贴棉农为直接补贴。建议采取:每年主管部门按照已有优良品种标准负责颁布名录,制定和设立入围种子企业的准入门槛,依此确定主管部门资金结算对象。向农户直接发放棉花良种购置代金券,农户持代金券向入围种子企业选择购买自己喜欢的棉种。入围种子企业凭借从农户那里得到的代金券与政府有关部门结算。这样做,农户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简化了政府在良种推广方面的行政职能和操作办法,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高政府对良种补贴的监管能力。

3、免征种企所得税。金博士种业、成都种子公司、东亚种业 建议:国家对种子企业的税收政策应进行修改,特别是对种子产业应重新进行定类(据了解,国家工商局没有对种子行业进行专门划类,而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减免的范围只有种植业类而无种子行业类)。他们提出,现种业企业的所得税为盈利的25%。《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种子生产应归类于农业项目,建议农业部协调相关部门免征种业企业所得税,以扶持种业企业发展。虽然国家出台了税收方面的相关政策,但各地税务部门理解的不一样,出现了一些省市不落实税收政策的情况,例如甘肃省这种情况就较多。建议农业部与国家税务总局研究出台相关细则或说明,明确哪些种子企业可以减免税。

4、设立种子风险资金。大丰种业、天涯种业建议:尽快开办种子企业和农户的政策性种子保险。对种业保费实行财政补贴,国家和各省级财政对参保的种业生产经营单位或农民个人给予50%的保费补贴,各地区根据实际,相应增加保费补贴;将种业保险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财政对其经营管理费用的开支,按经营政策性种业保险的保费收入的5%~10%给予补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依托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领农户集中参保。建议加快建设种子行业风险的防范控制机制。建立种业灾害风险基金,财政按照上年农业增加值的1%~3%,预提农业灾害风险基金,其中5%~10%作为种业灾害风险基金;政府出资建立种子储备基金制度,委托种子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管理,以年总需量的2%~4%作为备荒种子的储备量,以满足灾年需要;建立主要农作物种子价格调节基金,稳定主要农作物种子的价格。

(四)协会作用方面

1、在打假维权、加强管理上配合。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荃银种业、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认为,种业行业普遍自律能力差、竞争无序,建议除了要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完善和政策配套外,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作用十分必要。协会在打假维权方面进行配合,情况充分核实后进行内部通报;对于情节严重的企业,协会应建议发证部门给予处罚。加强对种子出口企业的管理,强化种子协会对各相关出口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种子企业设立黑名单制,直至撤销出口许可权。

2、发挥自律和促进的作用。富尔农艺公司、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建议:种子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在自律和促进方面的作用,在企业组织和行业管理上,推动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他们提出,和国外品种相比,国内品种市场销售价格偏低,大部分企业只是在低效益下维持,协会应加强调研和交流,组织企业进行研讨,适当提高国内品种的销售价格。发挥协会协调职能,为种业企业的贷款、融资、农业保险提供便捷途径。

3、组建国内种业骨干企业战略联盟。荃银种业、中一种业建议:中国种子协会在全国评定以水稻、玉米为主业的骨干企业各10家,组建国内种业骨干企业战略联盟,加强信息沟通和战略协同,承担起国家种子储备和救灾任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用种计划,促进民族种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合作交流方面

1、关注支持企业“走出去”。湖北种子集团、中一种业认为,正因为企业“走出去”目前多为自发状态,企业在国外的发展急需要政府的关注、支持和配合。首先,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比如种子的出入关、材料的跨国应用、出口配额和关税的调节等等,而且这种有利政策最好是双边的。其次,要以一个“嫁姑娘”的姿态引导和扶持企业“走出去”,要主动帮企业找一个好“婆家”,还要善于发挥政府作用,合理讨要“彩礼”,为企业在国外的发展提供信息、搭建平台、铺垫基石。建议免征种子出口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出口关税、出境商检费等税费,增加骨干种子出口配额,加强边贸管理,保护正规出口企业,阻止边贸与非正规渠道出口。可由协会组织联系国外玉米需求较大国家相关的种业协会,组织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座谈、参观考察,为种业走出国门铺设道路。

2、扩大育种技术的国际合作。中种集团、中正科技公司建议:引导扩大我国在种质资源和先进育种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加快我国自主育种技术和品种创新。解决中国种业走出去的问题,目前的主要优势在杂交水稻上,但在这一点上国家的限制过多。对常规技术和一般资源要放(交流),要鼓励中国种业企业大胆快速地走出去,输出这类常规技术,快速在当地建立合作平台。我们现在利用技术优势与他们合作,不仅可把他们纳入我们的体系、增加我们的收入,而且可降低他们发展的动力和压力,而我们则可集中力量发展核心技术,这更能够相对较长时间保持我们的优势,于国家和企业更加有利。

篇3:产业链存在问题

十多年来, 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等优惠政策下, 广西蚕桑业空前发展, 从2005年至今, 广西的年鲜茧产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到2011年底, 全区桑园面积达226万亩, 鲜茧产量达23万吨, 成为名副其实的原料蚕茧生产大省。目前蚕桑产业已成为广西继甘蔗产业之后又一重要优势产业, 成为促进广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广西桑蚕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 从蚕茧、桑苗生产到茧丝绸粗加工都已经具备, 产业链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但仍然需进一步完善, 其主要表现在“产前产中大, 产后小”的状况, 整个产业链发展不匹配。

1 广西区蚕桑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1 产前阶段存在问题

产前阶段的问题主要是集中体现在蚕种方面。从数量上来讲, 目前广西蚕种场有30多家, 分布在各个地市, 但是各个蚕种场的生产能力与当地的蚕种需求能力不匹配, 当本地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 就只能从外地蚕种场调种过来, 这会导致蚕种在运输过程中碰到高温天气等不利因素而影响到蚕种的质量。所以应该根据各个蚕种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当地政府加强监督管理, 来发展蚕种场的规模。从品种和质量上来看, 广西现在的蚕品种中, 应用最多的品种是两广二号和桂蚕2号, 但两广二号蚕茧缫出的丝品质在3A~4A之间, 很难达到5A级。随着现在人们对丝绸质量要求的提高, 蚕茧质量也应该随之提高, 这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获取长足的发展。

1.2 产前与产中之间的链接问题

1.2.1 蚕种市场不够完善

市场上蚕种质量良莠不齐, 对蚕农来讲, 蚕种的质量至关重要。而这就反映出来产前阶段与产中阶段的衔接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如何把高质量的蚕种送到蚕户的手中, 而且尽量降低蚕农的养蚕成本, 提高他们养蚕的积极性。现在这个产前与产中的链接很松散, 由蚕种场生产出蚕种, 通过私人的企业或者是蚕业站向农户销售, 蚕种场与农户之间交流蚕种信息的机会不多, 农户的需求同蚕种场的供给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 出现了断链现象。

1.2.2 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

蚕桑技术推广人员是联系到产前与产中两个环节的一个因素, 一方面蚕桑技术推广人员是高质量蚕种的推广者;另一方面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又是指导蚕户种桑养蚕的基层技术指导员。随着广西蚕业生产的迅猛发展, 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蚕农急需技术指导的现状都没解决。根据广西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预计2015年广西产茧量30万吨, 按生产500t蚕茧需要配备4名专业技术人员来计算, 需要2 400名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 目前广西从事桑蚕业的专业技术干部总共只有几百人, 而且逐渐老化。这些人才分别在政府、教育、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等岗位上辛勤工作, 为广西从一个小蚕区一跃而夺取蚕茧产量全国第一, 立下了功劳, 成为广西桑蚕业的主力军。但是面对现在广西蚕业的迅速发展, 蚕桑技术推广人员才明显不足。

1.3 产中阶段存在的问题

1.3.1 蚕农养蚕规模小

蚕业经营规模小, 组织文化程度不高。广西蚕桑种养生产分散于千家万户, 基本上是农户的兼业或副业, 2011年广西蚕农户均桑园面积仅有2.8亩, 户均产蚕茧300kg左右。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 造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技术培训、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等方面难以进行, 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和产业的竞争力。

1.3.2 蚕农协会的数量相对较少

蚕农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蚕农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 通过提高蚕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经营蚕茧返利等途径, 可以有效增加蚕农收入。而广西蚕农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却相对较少, 截止2011年底, 广西区蚕农协会有193个, 参加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有76 485户, 仅占全区养蚕总农户数的7.9%。此外, 现行的蚕茧收购政策和收购方式也存在弊端, 一方面不能使农民合作组织直接参与到蚕茧的经营中去;另一方面没有体现优质优价, 蚕茧市场有垄断成分, 导致蚕农缺少提高蚕茧质量的动力, 损害了农户和丝厂两方面的利益。同时在茧价波动频繁的形势下, 蚕农信用度不高, 也使“企业+农户”等模式难以形成, 造成蚕桑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1.4 产中与产后的链接问题

蚕茧收购市场混乱, 这就是产中与产后链接的最大问题。因利益趋动, 致使市场需求量大而蚕茧供不应求时, 会出现“蚕茧大战”, 跨县 (市) 地区抢购;当市场萧条, 供过于求时, 蚕茧价格得不到有效保护, 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会严重受挫, 另外在以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经营的大部分县、市、区, 不论市场好还是不好, 均很难从中获利并维持发展的扩大再生产。蚕茧收购市场是蚕桑产业链中产中和产后阶段连接的重要环节, 这个环节对于产业链的顺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规范蚕茧收购市场非常重要。

1.5 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

1.5.1 蚕茧收烘厂收茧不规范、烘茧质量差

蚕茧进入缫丝厂之前, 还要进行鲜茧的收购、烘茧, 简称蚕茧收烘。广西的蚕茧收烘环节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蚕茧收烘秩序混乱。广西的蚕茧收烘由自治区经委负责管理, 自治区经委在各县经贸局的协助下, 核发“蚕茧收烘许可证”。但有的地方, 还存在无证收购, 茧贩抢购、收购毛脚茧等不法行为。二是烘茧质量差, 一些茧站缺乏资金、技术人员, 场地、烘烤设备不符合要求。鲜茧堆压、霉烂、变质和烘烤不按技术规程, 达不到标准。结果, 好的蚕茧变成了次茧, 能缫高等级丝的茧变成了中、下等茧。

1.5.2 蚕桑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龙头企业数量少

蚕桑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 没有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这是目前广西茧丝绸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广西蚕茧产量位于全国第一, 反差较大。据了解, 广西蚕茧加工消化能力低, 行业整体效益仍较低。另外广西区多数茧丝加工企业没有相对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由于原料供应不稳定, 企业怕原料供应不上, 常相互抬价哄抢蚕茧, 造成蚕茧价格波动很大。蚕茧没有按质论价, 多数茧站都是收购统茧, 这是造成有些地区蚕茧质量下降、茧丝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1.5.3 蚕茧加工产品价格波动明显, 影响蚕桑产业稳定的发展

蚕茧市场波动较大, 茧丝绸属高度外向依存的产业, 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较高,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尤其是受近期欧美的债务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影响, 我国茧丝供求起落较大。蚕茧加工产品的价格受到明显影响, 而且干茧和生丝的价格与鲜茧价格成正相关, 所以就会导致鲜茧收购价格也大幅度波动。蚕茧以及其加工产品的价格一方面联系着茧丝绸加工厂;另一方面也联系着千千万万的蚕农。2011年, 广西全区鲜茧平均价格为34.78元/kg, 蚕茧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加上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体系尚未形成, 影响了蚕桑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1.5.4 茧丝绸加工和经营管理的技术人才缺乏

现有的缫丝厂中, 受过本科、大中专丝绸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广西茧丝行业科技人员当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的比例也很低, 呈现出茧丝绸科技人才严重短缺, 高层次科技人才更是不足的现状。这就是目前制约广西蚕业自主创新、高效优质、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样的人才现状与广西蚕丝产业正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大的反差。广西如此庞大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急需有足够的科技人才来支撑, 才能确保其可持续稳定发展。

2 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的一点建议

2.1 政府职能方面

广西蚕桑产业链中很多后续加工的环节在广西还是起步阶段,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尚不完善。因此, 要为蚕桑产业链发展营造一个完备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 将是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一是制定向蚕桑产业链组织倾斜的相关信贷政策, 如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应留出专项信贷资金, 对蚕桑产业链组织和经营的发展信贷支持和政策倾斜, 同时政府也要鼓励商业银行向一些经济效益好的蚕桑产业链组织提供信贷;其二是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 针对广西蚕桑产业链条中比较薄弱环节, 吸引省外的大型纺织企业来广西发展丝绸深加工等;其三是政府各相关部门如经委、农业、畜牧、工商、税务、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要协调配合, 为蚕桑产业链提供好的发展空间;其四是进一步完善蚕茧收购市场, 争取早日形成合理的优质优价的收购体制, 为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企业方面

蚕桑产业链上的企业可分为蚕种场、收茧站、缫丝厂、丝绸加工厂等, 其中缫丝厂、丝绸加工厂是蚕桑产业链中需要重点发展的环节, 因为这两个是上连蚕桑种养, 下连销售环节, 是蚕桑产业链价值产生的核心, 因此要重点扶持发展缫丝厂龙头企业和丝绸加工企业。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 对条件优越、实力雄厚的企业要重视, 着力做大已经形成的桑种、蚕种、丝绸以及其他产品, 开发系列品牌。

2.3 人才方面

当前广西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弱点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所以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 对现有人才要加强继续教育, 岗位培训、充实更新;第二是从高等院校或外省引进急需人才;第三是从长远来看, 广西应培育自己的专业人才, 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第四是建立相应的重点实验室, 成立创新联盟, 加强科技创新等。

2.4 蚕农方面

蚕农在蚕桑产业链中占了整个产中的部分, 他们的种养能力是关乎蚕桑产业链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使他们进行规模化养殖, 以达到规模效应;通过各种途径将技术传到蚕农手中并普及蚕业科技知识和先进种养技术, 使蚕农熟练掌握专业生产技能,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蚕农收入。

2.5 市场方面

茧丝绸产品是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产品, 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 但是随着国内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国内丝绸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在开拓国内外市场时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配合,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企业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争取开拓出稳定的市场, 最终能保证广西茧丝绸产品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总之, 广西蚕桑产业链条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上述分析到的产中与产后阶段的问题;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整个蚕桑产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等都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改进蚕桑产业链发展的一些建议, 为了能够做大做强广西蚕桑产业, 必须抓住关键问题、重点问题,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从而促进整个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广西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即蚕桑品种选育、栽桑养蚕、缫丝、印染、丝绸加工以及综合资源利用等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和改进意见, 从而为促进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蚕桑业,产业链,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凯, 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11) :27-29.

[2]莫嘉凌.广西蚕桑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J].广西蚕业, 2005 (1) :38-43.

[3]畅晋钢.我国茧丝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论文, 2005:67-68.

[4]胡乐山.对广西桑蚕产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蚕业, 2006 (4) :39-47.

篇4: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蔡莲花:据我们金鹰卡通推出的一些周播剧场和周播的动画片的经验来讲,周播制还是可行的,而事实也证明能获得一定成功。现在周播制还没形成气候与多方面原因有关,相对于日本动画片这种“做一集,播一集”的模式,国内动画片则通常是完成全部内容制作后再播出。这样的模式也就注定了电视台会以观众能接受的速度尽快将片子播完,这其中收视率成了问题的核心,加上我们的动画片大多不能做到由某家电视台独播,所以播出进度落后可能也就直接意味着观众的流失。

动漫报:电视台推出少儿频道,为国内大量的少儿动画提供了播出平台,那么一些适合成人工作、生活、感情题材的动画片有没有市场呢?

蔡莲花:就国内现状来讲,动画大部分还是做给小孩子看的,而适合稍大年龄层段的动画作品之所以少之又少还是与成年人的习惯密切相关,在我国不像日本已经形成了全民动漫的氛围,相比于动画,他们还是看新闻类、综合类、娱乐类的电视节目较多,而看动画最多是陪孩子看看。而电视台是由收视率来决定编排的,所以还是不建议把动画片的年龄层段定位得偏高。

篇5: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存在问题解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面临着创新体系尚未建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与产业结合尚未形成阵势;从基础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开发到产业基地的相应完善技术创新链尚未完全形成;大、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网络没有形成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家用产业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医疗器械与药品一样,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通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经从生硬的模仿、经过跟踪借鉴向着自主创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产品种类也从当初单一的惯例器械变得日益多样,相继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3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不高、资金短缺、创新体系不完备等不足。

1.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医疗器械行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牵涉学科很广的综合性产业,技术门槛很高。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许多产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基本上能在国内生产,在消耗品及低技术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可占领国外市场,但是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显得十分薄弱。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产品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基础器械和一次性用品等,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现象,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则严重依赖于进口。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中逾8成被跨国企业垄断,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的主力军,通用公司、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大跨国巨头基本瓜分了中国医疗设备的高端市场;医疗仪器的国产化率很低,外国医疗器械设备在我国大医院占有率超过70% ;同时虽然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但由于多数医疗检查设备仍是进口,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问题,成为目前“看病贵”的主因。

另外,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技术含量低、新品开发滞后、行业分工合作不尽合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有10 000家,但9成以上为小企业,许多是小作坊或乡镇企业、家族企业;企业规模不大甚至无规模,但之间的无序竞争却很激烈;企业生产模式相对比较传统,市场支配力有限,而且除个别企业外,大多数高端医疗器械均以仿制、改进为主。

2.人才不足

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对人才要求很高,不仅需要高素质研究开发人员,还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人员需要精通材料学、工程设计学、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学科设置等原因,国内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复合型技术开发人才,有经验且产品开发效率高的研发人员更是严重短缺。此外,医疗器械产业专业性比较强,对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的要求同样非常高,要求既懂管理又懂专业,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医疗器械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3.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使得我国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近20年,这在国内中小型医疗仪器的生产上表现尤为明显。部分治疗器械技术要求低,加上市场信息滞后,出现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形成了“过剩”局面,有特色、优质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

4.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的难题。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难度较大,投入资金高,开发周期长,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生产厂家自行投入能力十分有限。而银行为了避免呆账坏账的风险,往往将资金投入到已经产生效益的企业,加上我们的医疗器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少,难以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虽然风投资本加大了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关注力度,但还是难以满足医疗器械产业庞大的资金需求。如果缺乏稳定的创新经费支持,那么企业就会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生产经营上,而不是技术创新上,导致技术进步缺乏后劲,生产设备升级换代也受到影响,也就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从而影响企业利润。

5.其他

其他工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状况同样会严重影响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医疗器械行业是依赖于基础工业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行业,涉及材料、光学、机械学、声学、电学、计算机、生物技术和医学等许多学科,且需要较为强大的技术集成能力。因此,其他工业技术和产品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目前,跨国集团纷纷在我国投资设厂,生产的产品几乎涵盖医疗领域所有常用医疗器械。此外,由于新医改的实施将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设备的升级,原本只关注中高端市场的外资企业巨头,也纷纷加快步伐来深耕基层市场,通过设立专门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中心,针对基层的实际情况研发对路的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力图牢牢抓住新医改重心下沉的机遇,实现从高端到中低端的全市场覆盖,这种情况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篇6: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初探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性问题.区域性观念来源于地方保护主义,这种思潮的形成使中国环保产业市场被人为地分为很多区域.部分环保企业公司不是凭借市场规律,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和企业实力,而是利用非市场因素占领一个势力范围或者称霸一方市场.这种观念的.形成因素也包括外地劣质环保产品冲击市场,造成环保市场混乱而给当地企业带来心理恐惧.

作 者:冉孝昌 孙鹏 作者单位:冉孝昌(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环境监测站,北安,164095)

孙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基金管理办公室,哈尔滨,150036)

上一篇:《变色龙》教学实录下一篇:财务税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