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24

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6篇)

篇1: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昆明林业职业技术学校2 0 0 8级1班王竣0 1 0年8月

前言,绥江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最北端,金沙江下游南岸,为两省(云南、四川)、三市州(昭通、凉山、宜宾)结合部,地处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肩挑“两站’’。辖4镇1乡、3 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国土总面积7 6 1平方公里,总人口1 6万人。耕地1 9万亩,林业用地6 2.9 3万亩,植被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木本植物5 8科11 2属1 7 6种,森林覆盖率5 5%左右,森林总蓄积量达1 4 9万立方米。自然及气候条件极适宜竹类生长,有竹类1 0属2 1种。2 0 0 9年,全县生产总值4.3 l亿元,农业总产值1.7 7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分别为1 6 4 4万元、1.4 4 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7 6 1元。

近年来,绥江县为培植财源支柱,紧紧围绕“兴竹、上茶’’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绥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以茶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工程,促进茶产业不断壮大。2 0 0 0年,我县受“两烟双控”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失去了一支独秀的烟支柱产业,社会经济发展走入低谷。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县委、政府通过多次调研,确立了“以林业为依托,以竹产业为龙头,紧紧围绕竹产业和茶产业为建设目标,倾力打造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湖滨生态园林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思路,明确了竹产业和茶业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仅2 0 02年至2 0 0 9年末,新增竹林2 5万亩,竹基地达到3 5万亩;新增茶业基地5万亩。竹产品及茶业深加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林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茶业发展初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绥江曾经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在昆交会上销售占了一息之地,深受客商的青睐,与台湾客商签订了销售协议。但是,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员不断增多,劳力外流,成片的茶基地由原来的精耕细作变成了粗放管理甚至任其自然生长自然老化,无人修枝打叉,枝不抽梢、发芽,致使茶的嫩芽、粗叶两制作两销售、价格高变为单纯的粗枝老叶低价销售,降低了茶叶自身的价值和资源的发展利用。制约了绥江县茶产业的发展。能否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目前,绥江县茶叶种植面积约有5万亩,年产干茶达到5 0 0吨(每亩按2 0斤计)以,按市场价每斤3 0元年产值近3000万元。当前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在茶业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低,多数是管理粗放型、加工手工作坊型,所以生产链过短,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虽然绥江县打造了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的茶厂,但由于扶持不到位,厂小规模不大,不能全面收购全县的原料加工制作,农户自产自销,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无组织机构协助外销,整个茶叶的流通和销售区域受滞。据调查,几年前,绥江县茶叶4 0%一5 0%销往邻县屏山和宜宾,剩下的仅只在县内销售。销售价格和数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是茶叶品质不高。由于一些茶农自产自销,多数凭经验手工制作,没有机械化操作,没有技术培训,嫩芽采集标准、加工工序、产品色泽、干燥、保鲜、质量等一系列技术含量不高,所以茶叶品质不优,市场价格不高,今年每斤3 0元,仅是去年价格的一半。

四是管理不到位。由于茶叶价格低,极大地挫伤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茶农对茶业的粗放管理,按照规范管理,每年茶农给茶施肥就有5次(早春、春夏之交、夏、秋、冬各一次),喷杀虫、灭菌药5—6次,而今年除了早春催春茶施肥一次以外,至今很少有茶农对茶树施肥、喷杀害虫。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大部分树体营养欠缺,虫害严重,长出的茶叶品质不高。

二、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要避免茶产业进入恶性发展阶段,加快产业化发展,必须着眼于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按照壮大龙头、推进产业化的思路,扶持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茶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促进茶产业升级和可持续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流通渠道不畅是制约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要做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走cc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今年2月,绥江县原乌蒙苦丁茶厂与绥江县中村茶厂合并成绥江中村茶业有限公司,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由政府扶持扩建厂房、增设机械设备,扶持壮大了当地茶业龙头企业。同时,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建立茶叶协会等,不断开拓流通渠道,辐射带动广大种植户树立经济意识、品质意识、品牌意识,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要发展茶产业,必

须提高广大茶农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举办茶业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班等,深入茶叶主产地,把有关茶业的选苗、种植规格及日常管理、采摘等知识传授给广大茶农,使广大茶农真正掌握相关技术,确保培育出高产、高质、高品味的茶叶。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联系,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提高茶叶种植、加工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

三是加快无公害生产进程。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高,生态食品已成为消费的一大热点。同时,发展无公害生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对茶树进行施肥,对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为辅,促进茶园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确保生产出无公害优质茶,增强茶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是强化政府职能。第一,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秩序,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茶农和客商之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相互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培训和研究的投入,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四,规范政府行为,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放弃不管,任其自然都会影响茶产业发展。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品牌战略。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因此要加大培育力度,做好茶产业基地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精心打造品牌,高标准、严要求树立茶产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充分利用名牌的优势,调整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展市场,不断扩大出口额,争取多方投资,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做强做大。

六是拉长产业链。目前,绥江县茶叶加工相对滞后,多数是采用原始的人工制茶方式,企业化生产起步较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茶叶深加工一片空白,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少。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使产品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初级原料到高级成品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体效益。加强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加工厂,重点开发高档茶叶、茶保健品(苦丁茶降脂胶囊)、茶饮料、茶含片、虫茶等,不断拉长

产业链,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

七是弘扬茶文化。绥江县茶业历史文化悠久,以茶做文章,弘扬茶文化,必将提高绥江茶业发展的知名度。可以通过组织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参加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并以举办“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来扩大影响,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三、效益分析

我县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后,科技含量提高,茶产量、品质、价格提升,每亩可产干茶3 0市斤,年产干茶1 5 0 万斤(7 5 0吨),按市场价格每斤4 5元计算,在现有产值3 0 0 0万元的基础上,能够得到6 7 5 0万元,提升3 7 5 0 万元,同时,解决茶农就业5 0万人,从管护、采茶、制茶、包装一系列工作按亩1 0个工计算,5万亩可用工5 0万个,一个工按5 0元/个/天计,可增加茶农收入250万元。所以,立足这一资源优势,既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又是培植地方财源建设的好项目之一

篇2: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铜仁茶叶发展的历史变迁

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据陆羽茶经载(成书于公元760-780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我区的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县属思、夷州地区。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印江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沿河县志》中记载“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由于历史原因,相当的一段时期内,茶叶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发展较慢。石阡县茶叶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在50年代初,茶园面积达到万亩,成为贵州省被国务院表彰的两个县之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茶叶得到了较大规模发展,我区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和综合农业开发项目,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开发,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县4个茶叶公司和地区武陵山茶场。进入21世纪,地委、行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茶叶领域内引进了山东天目茶业集团、浙江嘉盛武义茶叶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依托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激活了国有资产,茶叶产业焕发出活力。

(二)铜仁地区茶叶发展优势

优势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铜仁是贵州最适宜种茶的中心区域,是名优绿茶的重点产地。全区宜茶地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等ph值为4.5-6酸性土壤类型,质地疏松、底土无硬盘层、排水性好、坡度适中;宜茶地有120万亩以上,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积20万亩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3.6-17.5℃,≥10℃的日数,积温在4000-5700℃,降雨量为11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大,是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日照为1067-1497小时,日照率25-33%;光照中漫射光多。全区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120余种,是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份之一。优势二:区内茶叶内在品质独特。根据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我区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别为43.5%、3.5%、29.9%。丰富的内含物质使我区茶叶具有香度馥郁、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的独特品质。优势三:开园时间较早、采摘期长。低纬度形成的亚热带气候使我区茶园的开园时间处于四川和江浙两者之间。区内茶叶采摘期可达7个月。春季名茶采摘期40-50天,比江浙多30天以上。茶园封园时间一般在10月初。较长的采摘期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优势四: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我区农村劳动力价格平均15-20元/天,茶产业中劳动力工资占茶叶生产成本的40%-50%。优势五:铜仁地区是全省煤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区内有国家级三大发电资源:思林电站、沙砣电站、枸皮滩电站,煤炭价格300-400元/吨,用电价格0.5元/度;同江浙相比,大宗茶可降低电耗0.3元/斤、煤耗0.5-0.6元/斤。

二、铜仁地区茶叶生产现状

2.1 茶园基地规模

2.1.1 绿茶全区共有绿茶面积8.88万亩,XX年生产干茶2153吨。其中,石阡县3.93万亩,印江县1.35万亩,松桃县1.32万亩,沿河县0.80万亩,德江县0.56万亩,思南县0.41万亩,江口县0.25万亩,铜仁市0.18万亩,玉屏县0.08万亩。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县成为我区茶叶生产重点县,总面积达7.4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83.3%。全区茶园80年代以前种植2.34万亩,XX年以前种植2.77万亩,XX年以后种植3.77万亩。全区投产茶园5.15万亩,其中低产茶园2.96万亩,占投产茶园57.6%。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为主,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6.27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70%;石阡苔茶1.84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21%。全区茶园权属为公有制企业的2.01万亩,占22%;为非公有制企业的1.11万亩,占13%;为农户种植的5.76万亩,占65%。

2.1.2 苦丁茶全区苦丁茶园1.34万亩,XX生产苦丁茶330吨。苦丁茶主要分布在五个县,印江县0.59万亩、石阡县0.54万亩、沿河县0.11万亩、思南0.08万亩、德江0.02万亩。除1200亩为XX年以前种植,其余的均为XX年以后种植。权属为非公有制企业的1150亩,其余的为农户所有。区内苦丁茶品种为木樨科女贞属、常绿叶型灌木、蜡子树种和小蜡子树种。

2.1.3 茶叶加工

全区目前有茶叶加工企业49 家,从事茶叶加工人数2275 人,拥有加工设备4574台(套),年加工能力达6867吨,加工产品主要有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珠茶和苦丁茶。其中绿茶加工企业45 家,加工人数2190人,拥有加工设备4516台(套),年加工能力达6546 吨,加工产品主要有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珠茶。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个茶叶重点县的绿茶加工厂39家,占全区茶叶加工厂的87 %。外商经营管理的绿茶加工厂有20家,占全区的44%。招商引进的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去年开始在铜仁生产加工珠茶,填补我区珠茶加工的空白,对全区的茶叶生产有着较大促进作用。珠茶生产与全区名优茶生产有较强的互补性,珠茶加工在4月底开始,名优茶生产已基本结束,通过机采茶青,有利于提高茶青下树率,降低茶园病虫害,提高茶园产出水平。如松桃县大同茶场,通过用日本进口的采茶机采茶,茶青下树率达90%,同时加强茶园肥水管理,高产丘块达到亩产400多斤珠茶的高产水平。铜仁和泰茶业公司以生产珠茶为主,产品单价在10元/公斤以上,产品批量大,市场广阔,效益好。

2.1.4 茶叶销售市场

铜仁地区每年可产绿茶2500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湖北等地;国际市场主要有非洲、中东等地,主要是珠茶出口。由于品质好,深受外地老板青睐,用作加工名茶的原料。每到春茶生产季节,经常出现外地老板守着加工厂要茶的现象。外商经营的绿茶茶园占全区的70%,外商的销售网络健全,大宗绿茶的销售渠道畅通。高档名优茶多作当地政府部门用作礼品茶,加上江浙茶商的收购,名优茶也供不应求,价格看涨。如印江县高档名茶去年斤价220元,今年达250-260元,上涨10%以上。今年春茶预计价格每公斤20元左右,绝大多数茶叶价格高于上年,由于茶农增收,极大调动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

2.1.5 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全区从事茶叶生产管理服务机构主要有农业局的经作站或茶叶站,以及政府内设的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全区茶叶生产管理队伍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人、管理干部24人。印江县成立了茶叶协会,发展23个会员单位。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茶产业发展,印江、石阡县还出台了鼓励在职干部、创办茶叶企业和生产基地的优惠政策措施,涌现了30多名乡镇干部、农技干部,兴办茶园和发展茶叶加工,为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2.1.6 茶叶品牌建设

经中国茶科所对铜仁茶叶样品检测,铜仁地区茶的氨基酸含量为3-5%,而江浙茶仅为3%;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而江浙茶仅在30%左右。90年代初期以来,在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茶叶专家的指导下,名优茶品牌创建成效显著。1994年印江自治县梵净山茶场,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定为茶叶检测定点企业,印江县梵净山茶场的“梵净翠峰”,获得了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区的“梵净翠峰”、“泉都碧龙茶”、“黔东毛峰”、“武陵春富硒茶”等一大批高档名优茶产品,在全国各种茶叶评比中捧走若干奖项,泉都碧龙茶还荣获“98世界茶叶博览会”银奖。到目前止,在省级以上组织的评比、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中,我区共有13家企业获奖,17个产品品牌共获43项(个)奖:有石阡县的“泉都碧龙茶”、“泉都云雾茶”、“幸惠”牌苦丁茶,铜仁地区武陵山植物保健茶厂的“泉都百茶”牌苦丁茶;松桃县茶叶公司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武陵山茶场的“武陵剑兰”(松桃);沿河县乌江茶场的“坤龙牌”绿茶;思南县茶场的“东坡毛尖”等品牌。2.1.7 茶园产地认定和茶树良种推广

全区共有19000亩茶园通过认证,其中:石阡县统一组织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的1695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分布在龙塘、聚凤、五德等15个乡镇,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乡镇有:聚凤2800亩、五德1800亩、龙塘1500亩、花桥1500亩、本庄1450亩、龙井1400亩、白沙1350亩、国荣1000亩;贵州梵净山顶翠园茶业公司在玉屏县亚鱼乡的5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印江县银辉茶叶公司在印江县缠溪镇的7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印江县净团茶叶公司在印江县永义乡的850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为主,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6.27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70%;石阡苔茶1.84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21%。良种茶园面积8.11万亩,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70万亩,占总面积的41.7%,占良种茶园面积的46.1%。

2.1.8 引进外商承包租赁茶园

全区共引进外商茶叶加工企业21家,约占农业招商引资总数的50%;引进外商资金5100万元,占农业招商引资总额的24%,茶叶生产已成为全区招商的重要领域。对促进我区茶叶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外商共租赁茶园面积3.17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5.7%。21家客商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重庆,其中来自于浙江省的有14家,占外商总数的67%;浙江省客商承包经营的茶园2.67万亩,占外商租赁承包经营茶园面积的84%。

三、铜仁地区茶叶产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茶叶产业化水平低。全区茶叶加工有49家,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对茶园掠夺式经营现象严重,茶园管理极为粗放,租赁前期和后期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茶叶质量提升难度大,产品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形不成拳头产品,形不成名品,影响了茶叶快速步入国际市场步伐。从而造成了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为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形不成规模效益。

3. 2 资金投入少,茶园基础设施差,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地县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除草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全区目前有2.34万亩老茶园(30—50年)种植分散,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户不够重视,已经到了必改的年限,大部分茶园虽属良种,但基本上都是群体品种混杂较为严重,面积多在300亩以上,根本没有水利设施,规模稍大点的茶园,缺乏采茶劳动力,茶青下树率低,机械化作业也根本谈不上,影响了新叶的萌发,从而影响到茶园的产量和效益。

篇3: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嫩江县水稻生产现状

1.1 水稻生产潜力突出

嫩江县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县, 曾屡获全国产粮大县殊荣。目前, 该区主要种植大豆和玉米, 但是随着黑龙江省农科院与嫩江县政府共建的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园水稻示范项目的实施, 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嫩江县域水资源丰富, 低洼易涝地多, 具有开发50万亩水田潜在能力。

1.2 品种选择性余地较大

通过近年来在园区的试验示范种植, 一些品质优、丰产性好的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被筛选出来, 黑交06-213、龙庆稻2号、育龙1号和垦稻19等为主体的品种在生产中获得了持续稳定增产效果。

1.3 水稻生产技术成熟

在水稻生产实践中, 水稻生产技术引进与利用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高寒地区特色的水稻生产技术。一是采用高智能激光平地机进行旱改水平地, 确保平地进度和质量;二是选用早熟耐寒, 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作为生产用种;三是针对水稻区高纬高寒积温不足特点, 采用大棚三膜覆盖增温育苗技术, 实现早育早插, 抢夺积温;四是项目田全程实行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提高了水稻抗病及抗倒伏能力, 减少了化肥用量, 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五是加强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插秧前后分别用噁草酮、苄嘧.苯噻酰、吡嘧磺隆进行化学灭草;生育期间用阿维.毒死蜱防治潜叶蝇;孕穗期和抽穗后用咪鲜胺防治稻瘟病。

1.4 水稻生产标准化程度高

水稻示范区与6个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 生产组织化程度高, 农田标准化程度高, 基本做到了全程机械化 (整地机械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获机械化) , 技术到位率高。

2 存在问题

2.1 水稻生产前期投入较高

嫩江县现有水稻生产面积基本全为旱田改水田, 一次性投入资金多。农户需要购买育秧大棚、插秧机、打浆机、收割机等, 短期内种植户见不到效益, 影响种植积极性。

2.2 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自然灾害难以控制

水稻田多为新改稻田, 单排单灌比例较小, 由于受高纬高寒地区独特地理位置影响, 积温不足, 低温年易造成空壳率高, 霜前不能安全成熟;干旱年份易造成裂纹米多, 出米率低。

2.3 水稻产业化水平较低

水稻产业化发展较低, 还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无订单生产, 水稻生产后直接入粮库或者被粮贩收走, 种植利润较低。

2.4 市场加工粗放, 缺乏品牌意识

当地缺乏成型的稻米加工企业。加工不精、包装粗糙等种种原因, 档次明显较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嫩江县发展水稻产业对策

3.1 引进推广优质米品种, 实现品种布局合理

加大与省内外育种单位合作, 引进推广优质米品种。在推广前, 先小面积试种, 如适宜再大面积推广, 力争种植品种达到国标3级以上, 高产、多抗, 尤其是抗低温冷害力强的品种。

3.2 具备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独特气候条件

嫩江县土壤开发晚, 黑土层厚, 污染少。可以利用嫩江县生态环境优良, 污染少的条件, 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生产。这里大气清新、水质清澈、土壤肥沃, 水稻高产栽培施肥量仅仅是高积温区的三分之一以下, 而且病虫害发生程度轻或不发生, 这样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

3.3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水稻生产转化能力

扩大水稻生产, 延长产业链, 经过对稻米精细加工, 增加附加值。同时通过打造品牌, 提高效益。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 要针对嫩江稻米无污染做文章, 积极开拓市场。要改进小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模式, 把稻米加工从服务加工型向产业流通型发展, 组建大型的、设备一流的、工艺先进的稻米加工企业。建成由原粮到分级小包装流水生产线, 提高优质米精深加工工艺, 为创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做好科普服务, 提高种植户栽培技术水平

发展水稻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监管、技术推广等部门加强配合, 通力合作。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 制定优惠政策,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监管部门要加强水稻产地条件、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 使标准化生产成为自觉行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步伐, 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公益性社会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 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促进优质米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嫩江县水稻种植现状, 总结出制约嫩江县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促进这一地区水稻产业发展。

篇4: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大棚蔬菜;三江县;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94

大棚蔬菜是设施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节水节能、周年供应、可持续发展等鲜明特点,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1],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表现,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形式之一。“菜篮子”工程既是一项民生任务,也是一项富民措施,三江县通过“菜篮子”项目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对于丰富百姓“菜篮子”,保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价格,增加菜农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三江县大棚蔬菜发展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三江县位于广西柳州市北部山区,是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农业生产以“两茶一竹”为特色优势产业,蔬菜种植产业化程度低,政策扶持力度小。截至2015年全县蔬菜完成种植面积达6 651.73 hm2,产量68 608.8 t,产值1.1亿元。

三江县蔬菜产业发展长期以来依靠露天栽培模式,近年来,得益于“菜篮子”工程项目的实施,三江县陆续建立了一批大棚蔬菜栽培基地,主要分布于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和梅林乡等,大棚设施用于集约化育苗、生产叶菜类蔬菜和栽培食用菌为主。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蔬菜大棚的建设日趋标准化,由最初发展的竹木+薄膜的简易形式,进化到钢架结构+薄膜+防虫网的单栋、连栋大棚,设施栽培高投入、高产出、高品质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农民实现增收,辐射带动周边菜农积极加入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行列中。

1.2 发展优势

由于三江县旅游业的发展,当地餐饮业对本地特色蔬菜和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增加,内销空间尤为可观。大棚蔬菜生产模式能大幅提升单位土地产能,产量一般为露地生产的3~10倍,甚至更高。通过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提高本地特色蔬菜的产量,实现反季节种植,延长上市时间,同时引进一些名、特、优、新的蔬菜品种,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蔬菜的需求,拥有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三江路网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脉,县乡公路为侧脉的陆路脉络,使三江融入桂林半小时经济圈,到达广州、南宁仅需3.5 h,距离柳州、贵阳仅2 h车程,陆网还辐射带动了三江县的空运、水运路线的便利,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的优势,这将促进三江县特色优质蔬菜的输出,区内输出到南宁、柳州、桂林等主要城市,区外输出到贵州和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2 三江县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

2.1 大棚设施和生产技术方面的特点

目前,三江县境内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所建设的钢架大棚,经过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较之以往的竹木大棚有了较大改进,大部分蔬菜大棚由钢架+防虫网+薄膜建成,搭建钢架+薄膜组成简单的生产空间,满足了抗寒和避雨的需要,对秋冬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设施功能逐渐发挥出其有效作用。从山区蔬菜合作社发展和菜农经济状况等特点出发,对农业部门培训宣传的温室环控技术和栽培配套设施正逐步引入中,让三江县内的大棚蔬菜产业正走向标准化的生产。

2.2 大棚生产存在的特点

大棚蔬菜生產一个显著特点是产季优势,实现反季节栽培、保护地栽培、育苗、春提早、秋延后栽培等。三江县菜农运用大棚生产时,充分发挥了大棚温室的防寒避雨作用,在应对恶劣天气时表现出比露天栽培的显著优势,降低了受灾风险。另外,菜农生产意识不断进步,与棚外生产的作物进行科学区分,充分运用产季优势,努力实现提高效益、提高产值。

3 三江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扶持典型企业,建立蔬菜标准园

支持和指导基地基础好、有条件的蔬菜生产流通企业建立蔬菜标准园,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生产规范,周年供应品质优良,绿色健康,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蔬菜产品,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蔬菜标准园项目资金,追加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品的贮存条件,打通运销渠道,提高基地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大棚蔬菜基地的经济效益。通过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联动提高周边小农蔬菜大棚产品的商品化,形成龙头作用,以企业典型带动三江县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

3.2 发展特色蔬菜商品,兼顾品种多样化

立足于服务当地旅游餐饮业,大力发展大棚栽培本地特色山野菜,同时为满足当地居民对蔬菜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引进名、特、优、新的蔬菜品种进行大棚生产,不同蔬菜作物的轮作,还可起到避免大棚连作障碍的发生,提高大棚设施的利用程度,促进蔬菜大棚的持续高效生产。

3.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大棚蔬菜具有根吸收力强、需氧量高、喜硝态氨和吸硼量高等需肥特点[2],为实现大棚蔬菜的高产量,不仅要合理化施肥,还要注意保持棚内土壤三相比。此外,大棚生产应以绿色防控病虫害为主,合理掌握好茬季,提早或延迟蔬菜栽培,以实现大棚生产的经济价值。广大农业技术人员首先要加强学习科技生产知识,其次要勤于下到田间地头指导菜农,善于运用广播、电视、微信和宣传单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大棚蔬菜的生产技术、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

3.4 重视蔬菜加工,推动产品增值

抓好蔬菜产后的保鲜、贮存处理,推行净菜、分级、包装上市,开展简易加工,减轻鲜销压力,引导干制食用菌生产;同时,培养企业品牌建设意识,推动产品的增值。

3.5 发展果菜类大棚蔬菜栽培

基于三江旅游业的发展,发展采摘类大棚果菜生产、观光和采摘,提高游客与大棚蔬菜产业的参与互动,如番茄树式观赏栽培,挂篮式草莓套种其他蔬菜立体栽培等。

参考文献

[1]赵饶芬,李国栋,毛俊波.沪西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思考[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2(4):69-70.

[2]张乐森.滨州大棚蔬菜需肥水平及供肥状况的调查研究[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1(22):64-66.

篇5: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原州区苗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原州区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问题及对策 苗木培育 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苗木市场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苗木收入已经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增长点,部分市县甚至将苗木产业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XXX水热条件较好的县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XXX现有苗木专业合作社等苗木培育企业近30家,苗木培育面积达到了20000余亩,育苗品种主要以漳河柳、垂柳、樟子松、油松、云杉等树种为主,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苗木培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苗木培育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XXX苗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苗圃病虫鼠害危害严重(1)苗木病虫鼠害呈区域化蔓延

XX自然环境多样,北部川区属黄土丘陵区,土质以湘黄土为主,采用机井灌溉,主要分布在XXXX等乡镇机井灌溉区,栽植树种以阔叶乔木为主,主要有垂柳、漳河柳、河北杨、新疆杨等树种,杨树天牛危害较为严重,商品苗虫包较多,质量不高;河北杨、垂柳、漳河柳等树种苗圃地病害严重,腐烂病蔓延,造成苗木大面积死亡干枯,损失较为严重。南部开城、张易等乡镇属六盘山土石质山区,土质为山地灰褐土,主要靠水库及河流水灌溉,栽植树种以云杉、油松、樟子松等为主,鼢鼠危害极其严重。

(2)认识不高,防治手段单一,效果差。

由于文化水平、专业类别及投资水平层次不齐,苗圃地病虫害的防治的认识程度较低。苗圃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而且大多是在苗木发生虫害、病害以后采取防治措施,效果差,加之不能群防 1 群治,往往防治徒劳无功,造成苗木死亡,生长量下降,鼠害防治主要采取人工捕打,费工效果不佳。1.2树种结构不合理,跟风较为严重(1)苗木培育缺乏长远规划

苗木培育品种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反映,近年来,苗木培育种类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价格高、需求量大时,该品种的培育面积就相对较大,甚至出现了跟风培育现象。苗木滞销时,群众培育该树种的积极性随之降低。

(2)培育树种单一,苗木种类不多

经过多年的培育,原州区培育的苗木种类30余种,河北杨、新疆杨、垂柳、漳河柳、油松、云杉、樟子松、山桃、山杏等大面积分散培育,占总培育面积的80%以上;花灌木有连翘、丁香、榆叶梅、黄刺玫等,花灌木和部分彩叶树种主要集中在个别苗木培育企业苗圃中,培育面积较小,还未达到一定规模。近些年原州区道路和城市绿化设计的大部分花灌木和彩叶树种,均为从外省市和周边县区调入。

(3)规格层级不齐,优质壮苗较少

原州区大面积培育苗木从2010年前后开始,至今虽然经过了近5年时间,但由于受经营管理条件和自然条件限制,大规格苗木较少,优质壮苗数量有限;针叶树云杉、油松培育时间早,受市场需求量影响,大规格优质苗木现已成为缺货,中规格苗木相对较多。

1.3苗木产业化程度偏低

苗木生产的产业化是苗木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XXX苗木合作社发展较快,为该区域苗木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育苗种类单一,加之政策扶持力度薄弱,合作社发展缺乏保障。国有林场近年来也一直探索发展苗木产业,但由于国有苗圃面积小,林场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苗圃基础设施条件差,苗木培育也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优势。

1.4苗木销售市场问题诸多

(1)供需矛盾突出,衔接不畅。一方面,大规格和优质壮苗供不应求,造成造林绿化苗木大量外调解决,成本较高,适应性不强,还易带入一些有害生物;另一方面,常规绿化树种如漳河柳、新疆杨生产过剩,价格连年下降,影响了苗木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苗木市场稳定发展。

(2)外调苗木所占比重较大,一方面由于造林资金短缺,规划设计的苗木价格较低,本地苗木销售价格高;另一方面,规划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苗木生产情况,出现设计的树种无法在本区域调运。

(3)恶性竞标现象严重,行业监管不力。近年来,苗木市场竞争日趋激励,企业参与政府苗木采购的积极性提高,为得到一定业绩、提升竞争实力,个别企业不惜低于成本价中标,扰乱了苗木市场价格,加之行业监管跟不上,苗木市场较为混乱。

2苗木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加强苗圃地病虫鼠害综合防控,降低病虫害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1)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引导和扶持苗木生产者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和联防联治机制。

(2)各地检疫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监督苗木生产组织做好危险性植物病虫害种子、种苗的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害传播和蔓延,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3)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改善田间生态系统,创造适宜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提高苗木品质。一是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和无病虫害的种子种苗。二是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布局育苗品种,科学配置密度,并做好苗圃杂草、枯枝 3 落叶的清理工作,防止病虫害传播。三是尽量采用声、光、热、气味等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及器具防治有害生物。四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物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防治病虫害。

2.2合理布局苗木种类,因地制宜,长远规划,提高苗木质量。(1)针对我区气候和土壤水文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苗木种类,在北部川区以发展阔叶乔木为主,尤其是彩叶树种,并引导苗木生产者集约化、精细化管理,以培养常规用苗为主,适度培育大规格、高品质苗木。在适宜培育云杉、油松的区域,大力发展针叶树育苗,在土层较薄或者不利于带土球的地区培育营养钵大规格苗木。有设施培育条件的企业和苗木生产者,大力培育花卉类、地被类园林植物。

(2)引导苗木生产者转变思路,不断提高苗木质量。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合理布局品种、科学配置密度、合理施肥灌水等措施,提高苗木规格和质量。

2.3加快苗木产业化发展

(1)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城镇绿化美化总体规划,有目的的培育适合我区的林木良种,促进我区苗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坚持科技创新,把提高苗木质量作为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科技先进成果转化应用等措施,提高苗木培育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以林木种苗质量标准体系为依据,尽快推行苗木生产企业质量认证制度。

(3)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在具备苗木培育条件的林场,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注入等措施大力发展国有苗圃,增强我区苗木竞争实力,带动周边和本区苗木产业的发展。

(4)鼓励各地成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为目的的苗木协会或社会团体,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同时按照全国苗木网络建设的统 4 一标准和要求,加强苗木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苗木产供求的信息共享。借鉴泾源县经验,建立苗木交易市场,通过展览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为苗木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篇6: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奶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奶牛产业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扶持发展的一项重点产业.通过近的.发展,肃州区已成为甘肃省较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鲜奶生产基地.但龙头企业不强、利益联结不紧、农户养殖水平不高、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奶牛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巩固和稳定奶牛产业,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已成为肃州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多次深入各乡镇奶牛养殖户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现结合工作实践对奶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提几点意见.

作 者:张平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英文刊名:CHINA ANIMAL HUSBANDRY BULLETIN年,卷(期):“”(21)分类号:S8关键词:

上一篇:美容院转让协议2016-201下一篇:关于自考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