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4-29

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通用10篇)

篇1: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果蔬产业飞速发展,在种植业中异军突起,已经成长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种子是果蔬生产的原始基础,良种是增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抓好果蔬良种的产业化建设是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

作 者:陈志兴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3101021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HUA NONGYE 年,卷(期): “”(12)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2: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部副部长刘坚近日在 中国国际果蔬产业博览会上说:“我国果蔬产业飞速发展,在种植业中异军突起,已经成长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种子是果蔬生产的原始基础,良种是增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抓好果蔬良种的产业化建设是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

果蔬良种产业化能力待提高

全国蔬菜播种面积为 1467万公顷,总产量达 4.4亿吨;果园面积已发展到 867万公顷,水果总产量达 6120万吨。蔬菜、水果的总产值(不包括加工增值)已超过 3500亿元,跃居种植业中的第二和第三大产品。目前我国已是世界蔬菜和水果生产第一大国。 20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 35.3%,产量占 65.7%;果园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 18%,产量占 13.3%。水果中苹果和梨的产量跃居世界各国之首,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列第三位。而与之息息相关的种植业却存在着底子薄、投入少、生产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果蔬良种产业的工程化开发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的科研单位对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将这种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也制约了果蔬良种的产业化建设。

如何加快良种产业化步伐

要走出一条全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只有认清形势,努力改善现状,使良种开发与科研育种相结合,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才能加快果蔬种子产业化的步伐。

首先要加强果蔬良种选育工作,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一个具有竞争实力的种子产业集团,首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必须不断育成适应现代果蔬发展的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投入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取得相对垄断市场的地位,才能使产业永远具有生命力。同时因为现在果蔬科技成果的量化、集成和物化成产品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事相关工作者要努力克服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研究与生产分离体制的羁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产业化种子生产。它是科技兴农和实施蔬菜高技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突击力量。因此,只选育出新的果蔬品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其尽快转化成生产力,才能使优良的品种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要加速形成蔬菜种苗专业化生产体系。调整结构方面,果蔬种子主导产品在充分加强的同时,要重视传统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创造新的种质。加快种子更新换代,要积极推动名牌带动战略,坚决限制和淘汰后劲不足以及生产用种合格率低的品种,大力投资开发市场应用价值高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科研方面应注重实际应用,无论是育种者还是开发人员都应深入基层,在实践中了解各方面信息,预测市场形势,争取适时抓住有潜力的新品种,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示范、推广方面,各省市大型科研院所应强化以优良品种为主体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方面不断增强本所主体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促进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建立和扩大果蔬种苗的专业化网络体系,与各级科技推广中心(站)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并有计划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区,通过示范的辐射作用提高果蔬种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而带动周边地区果蔬种苗的产业化,不断提高显示度和知名度。依靠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建立在国内国际果蔬种苗行业中的专业化体系。

第三要改革体制,适应果蔬种子产业化要求。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方针,逐步建立依法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果蔬科研育种和种子开发的联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产、购、销一条龙,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质量是种子产业的生命线

种子的质量是良种产业发展的第一生命线,种子质量好,能使新品种增产优势得到体现。反之,由于种子质量问题造成减产或绝收,可能使多年育成的新品种毁于一旦,成果无法兑现,在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的同时,也失去了用户的信任。所以果蔬种子单位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抓种子质量检验监督体系的建立,做到“三把关”:第一关,不合格的种子不使用;第二关,初检不合格的种子不入库存;第三关,检验不合格的种子不调入、不销售。

要建立健全果蔬种子质量管理机制,将种子质量抓到实处,明确规定各部门质量把关的职权与责任,除定期召开种子质量监督管理会议外,还要研究提高种子质量的办法与措施。要建立规范的种子检验部门和档案,检验仪器要齐备、先进、数据准确可靠,并保存整套的。种子生产、加工、检验、销售等环节的资料,以便查用。要制定种子由新本的繁育或引进到最终商品种的销售全过程的具体措施。不要忽视种子加工、贮藏、包装与商标的应用,杜绝伪劣产品的侵权干扰,维护自身良好的信誉。

篇3: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麦,良种繁育,难点,对策

小麦是千阳县主要粮食作物, 在全县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县常年种植面积1万hm2左右, 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农民对单位面积内小麦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给种子繁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这是种子生产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国以农为本, 农以种为先。要保证全县粮食生产安全, 必须创新良种繁育体制,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增加供种量, 提升供种能力, 实现小麦良种全覆盖, 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对新、特、优品种的需求, 发挥良种的最大增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把小麦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 千阳县小麦良种繁育工作的难点及存在问题

1.1 面积落实难

近年来, 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逐年上涨, 现实迫使农民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务农为主养家糊口的传统观念, 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劳务市场, 打工挣钱抓现成已成为现实条件下农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 种地成为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副产品。因此, 大多数农民对良种的增产作用也很认可, 购买种子积极而繁育种子不热情、不情愿。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地少形不成规模;二是统一组织规划等生产过程比较麻烦, 误工多, 要求严, 经济吸引力不强;三是周期长, 种地不如打工挣钱快。

1.2 集中连片难

农村土地归农民自主经营, 茬口的轮作和种植作物的种类等完全由农民自主安排, 同一作物很难形成成方成块集中连片的大面积田块, 组织难度加大, 给繁育良种带来一定困难。

1.3 统一播种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村的土地由集体统一经营转变为分户种植, 农民自由选择种植项目, 自由选择品种、播期等一系列的做法已成为现实, 长期的自主习惯已完全形成, 不易接受繁育良种要求的统一规划、统一播种等运行模式。

1.4 统一组织管理难

要建立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良种繁育基地, 必须实行“七统一分”的运行模式, 即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统一购种、统一播种、统一去杂、统一验收、统一机收、统一交种、分户保管贮存, 这样做才能保证田间收获质量, 创造较好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现实情况是农民对以村组为单位组织的农事活动或有关项目充满了排斥, 持观望、不积极或不赞同的态度, 统一的认识和行动观念已经淡化。因此, 统一组织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和阻力, 需要加强引导和交流沟通。

1.5 组织去杂难

去杂工作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确保种子质量的基础。在田间去杂以组为单位、统一组织专人最为理想, 也是大集体时代的传统做法, 但现在大多数村组人员大量外出, 人少组织不起来, 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战、各户自己去杂和户数有空缺等现象, 因而形成去杂标准不统一、时限长等问题。

1.6 防杂落实难

防杂保纯贯穿于种子从繁育到收获的全过程。由于土地归农户自主经营, 种子的收割、晾晒、存贮、交售等环节完全由农户自行操作, 监督程序失控或不到位, 给机械混杂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 这也是近年来小麦田间出现植株生长不整齐、杂株杂穗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1.7 技术指导难

技术指导是种子繁育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 必不可少。由于现行体制使技术指导工作在农村面对的服务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 有文化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留守的老弱病残, 对技术的接受较为缓慢。因此, 技术指导效果不佳或走了过场, 使技术措施的落实大打折扣, 给确保种子质量埋下了隐患。

2 与时俱进, 创新良种繁育体制的对策

根据千阳县良种繁育工作的现状和实际, 笔者认为应立足长远、着眼当前, 全面系统地创建新型良种繁育体制, 以应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

2.1 加强领导,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要把抓好小麦良种繁育纳入农业发展的主要议事日程, 作为以种兴农、振兴和发展千阳种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制定规划, 以种富民, 以种兴农。

2.1.1 在基地的选择上实现两个转移

一是把基地由川道向塬区和山区转移, 由分散种植的小田块向集中连片的大田块转移;二是向土地面积大、人口少的组户转移, 向面积大的种粮大户转移。基地选择的原则是点少而精, 集中连片, 即组数少、热情高、规模大。

2.1.2 在基地运行规模上实行“七统一分”的运管模式

即统一规划、统一选地、统一购种、统一播种、统一组织去杂验收、统一机械收割、统一复检、分户交种。种子从面积落实到播种收获要派出技术人员全面指导, 实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 确保基地规范运作及种子质量达标。

2.2 搞好规划, 提高标准

小麦良种基地建设要长远规划, 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实施, 推广新优良种, 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 提高良种贡献率。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创新化的思路进行调整和运行。建议以千阳县南北川道灌区村组为重点, 按照“组数少、面积大、连片程度高、运输方便”的原则, 2017年前建成高标准、大规模的现代化千亩基地10个。基地的标准要达到统一规划、统一选地、集中连片、成方成块、面积充实的要求, 实现年生产优质种子350万kg, 为农民增收200万元 (每667 m2增收200元) , 除满足本县用种外, 可支援外地种子200万kg。

2.3 政策保护, 取信于民

建立高标准大面积制种基地, 是做好做大小麦种子产业的有力保证。要结合实际对基地农户实行种子款优惠, 把基地纳入高产创建等有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使种植户从政策上首先得到实惠, 激发农户的积极性。

2.4 产质并举, 提高效益

基地要在县种子公司统一指导下, 按技术要求进行生产操作, 及时除草, 及时去杂去劣, 严格标准, 种子质量必须达到国颁二级以上标准, 产量达到350 kg/667 m2。

2.5 完善小麦种子生产预约合同, 拓宽服务项目

篇4:加强畜禽良种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加强;畜禽良种化;对策

畜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发展畜牧业必须良种先行。良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加快良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畜牧业的必然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我市良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随着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优良的畜禽品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抓良种、抓畜禽良种工程建设,构建先进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对于促进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及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全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加强,供种能力明显提高,为我市畜牧业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良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亟需增加良种引种

目前我市的生猪及蛋鸡还没有达到自给自足的要求,缺少祖代种畜场,严重地影响全市良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进程。

1.2品种选育工作滞后

畜禽良种扩繁和选育力度不够,畜禽品种选育工作严重滞后,有计划地选育工作基本没有开展,重用轻育现象较普遍,导致种畜禽质量下降。

1.3种畜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种畜禽繁育与畜牧业生产、科研以及产品加工流通等相互脱节,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布局混乱,缺少畜牧龙头企业。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市畜禽良种繁育水平的提高。

1.4各级政府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投资力度不够

全市每年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投资只有几万元,缺少强大的资金支持,使畜禽繁育体系建设进度缓慢。

1.5人工授精站点数量少

设备落后,人工授精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很难适应畜禽品种改良的工作要求。

2 良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对策

2.1推行种畜禽产业化经营

一是组织引导种畜禽场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品种选育、保护和育种新机制。二是完善繁育体系。要协调原种场、扩繁场之间,以及各代次种禽场之间的供求协作关系。完善各场的种畜禽繁育计划和供求计划,要按年度进行衔接,然后签署购销协议。做到生产有计划,购销有协议。解决长期存在的种畜禽生產无计划、买难卖难和资源浪费问题。三是扶持种畜禽场兴办饲料业、畜产品加工业,向农民供种、供料,回收、加工、销售产品,由单一种畜禽饲养,变为产业化经营。尤其是重点种畜禽场,应率先实行产业化经营。四是组织、协调大型加工龙头企业采取新建、收购、兼并、联合等手段,兴办种畜禽饲养业,逐步完善产业化链条。

2.2增加良种畜禽引进

一般情况下,国外良种生产性能要高于地方良种30%~50%。因此,以引进品种为主的品种结构格局,短时期内不会改变。所以,要完成我市畜牧业倍增计划任务,必须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良种。

2.3加强品种选育工作

加强品种选育是良种工程建设的长远大计,要改变过去重引种、轻育种的倾向,把品种选育工作提到重要日程上。要建立各主要畜种的品种选育和育种协作组织,组织重点场进行引进品种选育。要开展种畜测定,实现优质优价,通过市场作用,推动选育工作开展。通过选育,减缓引进品种的退化,逐年降低引种压力。要积极推进我市吉远肉种鹅的选育工作,与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快选育步伐,提高选育速度,形成我市独特的肉鹅品种。

2.4增加保种资金投入

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府增加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保种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引进良种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良种繁育速度,加大良种覆盖面,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5加强重点种畜场建设

重点种畜场是良种工程的“塔尖”,是良种工程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保证重点种畜场发挥社会效益,必须实行扶持政策。财政扶持资金,用于重点场品种选育、育种和保种。要深化重点种畜禽场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理顺生产经营机制。加强技术管理,加强现代育种、保种技术应用,提升种畜场科技水平。

2.6加大良种繁育工程投入

良种是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在畜牧业生产增长中,良种贡献率为40%,是所有要素中最高的,发展畜牧业必须良种先行。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的重要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的领导。一要增加投入。通常情况下,良种生产的经济效益较低,主要体现社会经济效益,必须有一定的外源性投入。要在积极进行种畜禽场自我积累、自我投入和多元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特别是在引种、育种、保种和重点种畜禽场建设方面需要增加投入。二要深化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改革。畜牧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指导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改制,逐步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要搞好良种工程建设规划。制订本地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并与有关部门搞好衔接,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把良种工程纳入本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投资预算。

2.7加强管理,依法治种

一要应树立依法治种观念,根据行政授权,严格执法。加大国家颁发的《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活动,搞好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打击种畜禽生产经营中的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遏制种畜禽市场恶意炒作和低水平竞争。二要建立和完善种畜禽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种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现可操作性和法律性。三要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和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执法队伍。以加强许可证管理和种畜禽市场监督为重点,查处各种违规、违章行为,保障种畜禽质量。

2.8加强人工授精站点建设

篇5: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全市马铃薯良繁工作成效

2012年马铃薯良繁工作成效表现出五个显著特点:

1.1 良繁集中连片搞, 规模较大效果好

在现场观摩中, 我们看到50亩以上甚至100亩左右集中连片的示范点有20多个, 且插标立记, 明确包抓单位, 包抓领导, 包抓责任与技术要点。在农民群众中影响较大, 反映好, 示范引导作用显著。

1.2 原种田纯度整齐一致, 表现旺盛生长态势

脱毒马铃薯原种田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分枝数、结薯数、大薯率等显著优于退化植株, 且叶色深绿, 叶绿素增加。

1.3 县区普遍重视技术试验, 已认识到生产的关键是抓良繁, 良繁的质量在于高山繁种川道换

我们在各县区与农业部门的领导, 技术人员座谈的过程中, 大家已认识到长途外调种薯有六个弊端: (1) 成本高, 用种户负担重。 (2) 名不符实, 质量难以控制。 (3) 世代不清, 以带毒薯冒充脱毒种薯。 (4) 早春调运, 途中易受冻害。 (5) 从陕北调回的种薯休眠期长, 出苗不齐, 给地膜马铃薯放苗带来了困难。 (6) 易带回检疫对象。可以说, 逐步扩大自繁种比例, 走自繁自用的路子, 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其表现是: (1) 重视了马铃薯的品种试验。 (2) 在进行品种试验的同时, 还搞了马铃薯测土配肥试验, 不同栽培模式的试验。 (3) 各县区的马铃薯高山良繁基地建设已经起步。据统计, 全市原原种扩繁原种150亩 (其中:网棚56亩, 开放繁殖94亩) , 原种扩繁一级种640亩, 一级种扩繁二级种4000亩。

1.4 原种扩繁结合高产创建项目一起上, 集中资金有钢用在刀刃上。

为了带动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 除镇安以外, 其余六县区均与高产创建项目相结合, 整合技术资源, 组装配套各项先进技术措施, 集中使用项目资金, 发挥最大效益。

1.5 出现了以专业合作社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技部门为技术依托的新型运作方式

商南县十里坪镇碾子坪村的原种繁殖田, 由川平蔬菜合作社承担, 返租农民耕地50亩, 统一生产经营, 统一栽培管理, 统一调运种薯;县农技站负责技术指导, 提供原种需求信息, 向川道地区调运, 很好地解决了集体与各种植户的矛盾。

2 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刚刚起步, 还缺乏经验, 存在一些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不高

良繁主体不明确, 多以分散的农户为主生产, 产销连接不紧。合作社、繁种户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有的承担良繁任务的合作社还依靠政府解决周转资金和种薯销售问题。

2.2 种薯贮藏手段落后

种薯收获后, 农户均采用土法就地挖窖贮藏越冬。若是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 集中收获种薯量大, 没有大型种薯贮藏库, 越冬贮藏就成问题。

2.3 补贴资金缺乏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扩繁原种需要钢管棚架, 覆盖防虫网进行设施种植, 且繁种产量较低, 收益不高, 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扶持, 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今年之所以有94亩开放扩繁原种, 就是由于资金困扰, 影响了原种繁殖的质量。

2.4 品种单一, 生产风险太大

紫花白占60%左右, 如遇特殊情况, 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差。

3 几点建议

3.1 尽快组建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

结合我市马铃薯生产实际, 生产用种立足当前, 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自繁与外调相结合, 逐步提高自繁种比例, 尽量压缩外调种比例。在良繁运作形式上, 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 把基地繁种农户、市场紧密连接起来。着眼长远, 依靠市内高山繁种基地, 走自繁自用的路子, 实现用种自给。引进或培养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种薯企业承担马铃薯种薯的生产经营, 走市场化的路子。

(1) 建立马铃薯良繁组织。市上组建“商洛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 充分利用市农科所组培室和温室繁育脱毒种苗和原原种。各县区成立“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 挂靠县区农技中心, 承担原种繁殖、脱毒良种生产中的种源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社承担良繁任务。力争做到市有繁育中心, 县有快繁中心, 镇有良繁基地, 有承担良繁任务的合作经济组织, 有良繁技术员。努力构建一个上下相通, 左右相连, 功能完备, 协调运作的新型马铃薯良繁体系。

(2) 建立种薯繁育基地。选择村级班子文化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高寒山区村作为良繁基地。原原种生产应选择海拔1200米以上, 原种和脱毒良种选择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 且交通便利, 土地集中连片, 土壤肥沃, 隔离安全。建议全市建立原种繁殖田100亩, 一级种繁殖田1000亩, 二级种繁殖田1万亩, 三级种繁殖田10万亩, 保证100万亩马铃薯的生产用种。

(3) 加强脱毒马铃薯繁育设施建设。原种扩繁统一采用网棚种植, 这样才能减少传毒机会, 保证繁育质量。在每个基地建立一个大型种薯贮藏库, 保证种薯安全越冬。

3.2 加大资金补贴力度

对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繁育实行补贴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调动农户繁种的积极性。

3.3 大力推广碾子坪村的经验, 提高马铃薯的组织化程度

碾子坪村的良繁运作方式是“农技体系+合作社+基地。”合作社为种薯生产经营的主体, 农技部门负责技术指导、种源组织和种薯调剂。这种方式有利于良繁技术措施的统一实施, 有利于种薯的统一调剂, 避免了千家万户之间的扯皮, 值得大力推广。

3.4 加强技术研究

加强品种引进试验, 从中筛选出适合我市自然条件的二三个主栽品种。

篇6: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明确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实质和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和经济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很高,正是一、二、三产业的内外有机结合的结果。如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一个农业人口可供养100~120人。能有如此高的效率是二三產业为其提供机械、技术以及资金、供销、储存、加工、运输、市场信息、经营咨询等一系列服务的结果,是一、二、三产业微观结合的结果。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正是一种一、二、三产业微观上的内在结合,因而能提升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能发挥复杂的、系统的优势。

2 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经验不足,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1)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度不高。(2)农业技术服务重形式、轻实效。(3)农业产业化核心环节仍未突破,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4)具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但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能力不强。(5)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扶持力度不够。(6)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不完善。(7)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不足,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及时。(8)基地规模优势明显,但缺乏有效整合,市场竞争力不强。

3 解决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工作。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一体化、系统化的经营,如果用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去指导,是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的,它必须要用大农业、大经济、大系统的观念去指导。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淖毛湖农场的实际资源条件出发,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支柱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和科学响应兵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分散,盲目发展。要突出重点,在哈密瓜产业、产品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开发,形成规模优势。

3.2 培育龙头企业,实行民营化操作,构建“公司农户”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加快农场产业经营必须树立“工业立场”的指导思想,工业化程度越高,农场产业化程度越高。但兴办工业或做大企业,应当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进行培育和构建,积极采取转让国有资产权益,吸收法人投资,内部职工持股,引进场外资金等方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场办中小企业,尽力做到国有资本退出,实行民营化操作,必要时,可打破区域界限,吸引外地同行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以名牌为核心进行联合,产生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形成“公司+农户”的共同体,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场外、省外客商来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3.3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化真正的战略性调整应是纵向调整,是一产、二产、三产结构的协调调整,要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跳出农业研究农业,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化,用现代化的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实现规模化、规程化、工业化的种植和养殖,实现企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依据产业关联原则,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营销,在农场地区发展相关非农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引导农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开辟广阔的非农就业渠道。大力推进一体化的分工和就业,分步取消传统的身份管理体制,改变分工的“二元分割体制”,让农场剩余劳动力有更多更好参与市场分工及实现多渠道就业的机会。要组织对劳动力的知识培训,使农户的文化素质能够满足农场现代化和各种服务业的需要。

3.4 要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场、跨垦区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团场+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支持职工,尤其是场营销大户和经纪人成立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不断开拓农产品远销渠道。

篇7: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全省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内外对青海高产大粒蚕豆的需求量得增加, 互助县蚕豆的种植面积在逐步扩大。近几年在加大蚕豆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的同时, 蚕豆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也引起了有关农业部门的重视, 但对蚕豆良种繁育程序和方法的研究却是空白, 仍采用三圃制进行蚕豆良种繁育。

一、蚕豆良种繁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客观上存在的问题

对青海蚕豆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出口创汇作用的认识不够, 是造成当前对蚕豆种子质量要求一般化以及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的一个主要原因。没有专门的生产基地, 生产原种或良种的数量很少, 资金不足。蚕豆良种繁育规模小。由于财力物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在隔离条件上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比如采用空间隔离在距离上要求500米, 但目前的实验地块间距只有300米左右, 没有达到标准要求, 难以保证原种质量。

2. 蚕豆良种繁育采用三圃田制存在的问题

三圃制在农作物良种繁育方面是普遍公认和行之有效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内外在水稻、小麦等大作物良种方面的研究, 许多缺点就随之出现。但蚕豆良种繁育在没有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繁育方法出台前, 仍可采用三圃制。

3. 标准难以掌握, 盲目性大

蚕豆自然群体一般处于异质性结合状态, 使得群体内株间、甚至株内粒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由于蚕豆群体这种异质性存在, 对蚕豆的典型性状的标准难以掌握。另外, 在确定基础群体之后进行单株选择时, 参与的技术人员较多, 凭直观感觉或多年育种经验, 盲目性也比较大。

4. 种植世代多, 种性保持难度大

三圃制生产周期至少3~4年, 蚕豆是典型的常异交作物, 自然异交率在10%~30%, 种植世代增加无疑增大了蚕豆天然混杂的几率, 减小了维持群体相对稳定状态的置信度。这样, 在相对混乱的群体中, 优中选优, 连续定向选择单株, 将会造成群体逐渐缩小, 遗传基因漂移, 种性退化难以保持原种种性。

5. 工作量大, 准确性差

在田间考察和室内考种时, 选拔的单株量多, 压力大;不符合原种标准的大批单株考种后被淘汰, 且淘汰率较高, 原种生产繁殖系数较低, 株行、株系量大, 种植面积大, 不易设置重复, 实验误差无法估计, 准确性较差。

6. 对原种质量的评价太简单, 原种质量低

目前, 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压力下, 除了对主要性状的直观感觉外, 注重于相对生产力较高的株行或株系, 其他一些主要性状未必均匀和整齐, 甚至差异特别大。这样, 改良混合后的原种的质量是很难得到保证的。

二、对蚕豆良种繁育的对策

1. 健全蚕豆良种繁育体系, 建立繁育基地

蚕豆良种繁育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改善繁育的外部条件, 如空间隔离的距离要求的保障, 或利用特定的天然林区的自然优势进行屏障隔离, 可以减少自然混杂的几率, 提高良种纯度和保持原种的种性。扩大繁种规模, 增加生产良种的数量, 满足社会市场更大的需求。

2. 缩短繁殖周期

增大维持群体相对稳定状态的置信度。在蚕豆原种繁育程序上加以改进, 缩短繁育的周期, 减少种植世代, 增大维持群体相对稳定状态的置信度。比如, 采用大群体小循环, 即培育一个优良而整齐的基础群体, 这个基础群体来自若干个严格按某蚕豆品种原种标准粒选或株选的系圃, 其主要性状包括生育期和生长势方面相对整齐一致, 而在非主要性状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由一群株系独立繁衍保种方式, 能够保存一个品种的遗传组成, 也可以避免连续优中选优, 群体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基因漂移。

3. 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

篇8: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环境;融资环境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三个层面

1、空间集聚层面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的“钻石”模型包含四种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厂商战略结构和竞争,指出地理上的集中使四种相分离的因素相互作用,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会使邻近的竞争者嫉妒与模仿;企业群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接近便于二者的相互支持,推进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供应商也会因靠近研究与开发活动而创新;企业员工间的互动、跳槽等行为也会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产业集群内“挑剔”的顾客通常也是产业集群的一分子,所以产业集群内的公司与独立的公司相比,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以便及时进行创新;当地的同处于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能够紧密地参与创新过程,并进一步确保与客户需求一致。

2、知识交流层面

国内外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产业集群内存在知识的“累积效应”以及快速的流动。产业集群内存在两类知识,一类是编码化知识,一类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第一类知识可通过书本、媒体、网络等手段获得,基于这类知识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区位选择的要求相对不是特别严格。然而占据整个产业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技术创新极为重要的是第二类知识,这类知识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它们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头脑中,个人属性极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地理上的集聚便于企业通过产业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从而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相似文化和价值观层面

产业所集聚的区域,通常是一个拥有相似或相近文化背景下的区域。相似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观往往会使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间的非正式关系大量产生,而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就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传递。因此,现在也有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产业集群内部文化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他们首先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产业集群分析。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产业集群内部,通过促使行为主体进行互动而产生的资源,表现为诸如信任、协作和规范等行为特征2。社会资本是一种结构性资源,蕴含于产业集群内部本身,不像货币资本那样实际。社会资本涉及的信任、规范等概念是产业集群内主体行为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规范则是为一般产业集群成员所接受了的行动的规律性或规则。较高的信任水平和有效的规范能够降低产业集群内成员非正式交往的风险,减少机会主义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促使互动的发生。大量的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在拥有这类社会资本的地域上集中,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促进了新技术成果、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扩散速度,从而刺激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弱。

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企业核心技术拥有量很少,产品设计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低,对技术与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差。我国目前产业集群的特点是制造能力较强而技术能力却相当弱、产业规模较大而附加值却相当低、硬件规模较大而软件规模却很小、单机生产能力较强而系统集成能力却很弱。大部分企业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高新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产业集群的行业关键技术大多依靠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自主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很少。从利用知识方面看,产业集群内企业利用外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较为薄弱。

2、产业结构水平低。

目前我国相当数量产业集群的企业,多以低成本为基础实施产业集聚,这种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产业集群内企业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忧。多数产品档次不高,仅以低质量经营为主。从需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近年来内需不足问题的长期存在,产业集群内企业要想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国内需求,难度很大;从供给角度来看,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导致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3、创新环境与社会资本缺失。

从社会资本与创新环境来看,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区域创新乏力,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薄弱和有效的创新环境缺失。社会资本薄弱,是指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缺乏基于信任的合作基础与相互联系的纽带,无法形成合作的创新网络。创新环境缺失是指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在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

4、有效的制度供给不足与政府政策失灵。

我国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划主要遵循的是线性思维模式,即存在着就技术谈技术的倾向,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忽视了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特征,忽视了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政府及不少企业常常把技术创新过程看作是一个管道,认为只要有研发投入,管道的另一端就应该有产出。而且,对技术发展的评价指标也主要依赖于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多少,忽略了技术创新本身应该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的社会化过程。当发现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时,不是从克服制度缺陷上找原因,而是希望通过提高创新意识、加强技术进步指标考核等方面扭转局面,结果往往劳而无功。

5、产业集群企业的融资环境差。

目前大多数产业集群内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民间风险投资不足,企业融资困难,尤其是产业集群内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而目前我国很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民营企业,这势必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

提升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合作的制度环境。

我国目前大多数产业集群,其中大部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营行为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和短期性。政府在规范产业集群竞争秩序方面应该承担起责任,在规范企业行为和产品质量标准方面下功夫。一要尽快建立产品质量论证监督机构,由政府部门向其授权定期检查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并向外部发布结果,使客户比较容易就能甄别附加值不同的产品,降低仿造者的潜在收益,增加仿造的难度。二是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要加强法制观念,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2、政府应该主导和支持关键重大技术的研发。

不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高度重视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企业突

破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例如,韩国的CDMA技术居全球领先地位,就是政府举全国之力把核心技术买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给许多企业享用,并鼓励企业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并迅速产业化。日本的彩电芯片研发也是通过国家集中开发,把专利供众多企业享用,使得企业在发展阶段就有能力研发。当前,在我国企业研究投入不足、国家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资源,把有限的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上,让广大企业能够公平、低成本、低风险地享用技术研发成果,并利用这些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3、增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的改革。政府要按照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的改革。逐步实行浮动利率,实现市场资金投向的市场导向,摒弃国有商业银行只服务大企业的倾向,设立专为产业集群内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窗口和金融机制,保证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充足的资金支持。(2)继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由政府组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有效途径。积极总结产业集群内目前已经推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成功经验,继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需求提供系统性担保。(3)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由于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应鼓励风险投资,广开投资渠道。政府应全面开放市场准入,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可采取“银企结合”、“银技结合”、合作筹资、抵押贷款、向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寻求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多种有效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技术创新领域。(4)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技术创新基金是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它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技术创新基金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运作,扶持各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有效地吸引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资,逐步推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技术创新活动投资机制,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4、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创建工业园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工业用地紧张的局面,还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因工业企业布局分散造成的各种资源浪费和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工业园区带来明显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区内企业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和合作,加快信息传递,树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和企业形象,争取更多的商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只有解决了中小企业土地资源瓶颈等问题,才更有利于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5、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要提高产业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产学研”密切合作关系。要努力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落户到产业集群内,或者在产业集群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更多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同高校、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帮助。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篇9: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小麦繁育基地面积落实难

一是近几年, 部分小麦品种市场供不应求, 部分品种则因品质差、植株偏高易倒伏、产量低等原因而导致农民不愿繁育, 繁育单位为了防止品种流失或满足市场需求而对繁育品种采用代号或者编号, 农民对繁育品种不了解而不愿繁育;二是近几年小麦价格不稳定, 在每年8月、9月小麦价格出现上扬甚至超过繁育单位收购小麦种子价格, 使农民感觉繁育种子不划算;三是虽然繁育单位收购繁育种子价格一般较商品小麦加价10%~15%, 按7 500 kg/hm2计算, 收入较普通小麦增加2 250元/hm2左右, 而一个青壮年出去务工收入100~150元/d, 导致农民对小麦良繁工作引不起足够重视;三是目前商品小麦收购有的直接在地头, 有的商贩入户亲自定量、装车, 农民只需算帐收钱, 较繁育种子省工、省时。

1.2 小麦良种繁育过程管理措施跟不上

提高繁育种子质量主要是管理环节要跟上, 而目前在管理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繁育单位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 有的将繁育种子在播种前交给组长代发, 对繁育农户登记不严格, 容易使种植出现差错而影响种子质量;二是农民质量意识淡薄, 对繁育种子田块管理跟普通小麦田块管理相同, 不按良种繁育技术规程操作, 出现混杂, 有的出现“插花田”, 严重影响种子质量[1];三是现在农村劳动力缺乏, 在去杂取劣、病虫防治及收获环节跟不上, 有的甚至把种子收回家, 但因无劳力无法及时晾晒, 一旦遇到连阴雨, 种子发热、霉变及发芽率下降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种子质量。

1.3 种子收购环节出现问题

由于农民对繁育工作认识肤浅, 因而在种子收购环节常有如下现象发生:一是农民对种子收购价格不满意而私自拒缴种子[2];二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对繁育种子在繁育单位收购前私自按商品小麦出售, 有的农民受利益驱动将种子售给套购种子单位和个人, 使繁育单位不能如数收回种子而影响企业效益;三是因农村劳动力缺乏, 收购种子恰值7月、8月高温天气, 而种子收购单位收购种子时扎点静等农民自己缴纳种子, 使得农民不能如数按时上缴种子;四是部分繁育单位收购种子时不能及时兑付现金, 有的繁育单位因繁育种子因市场变化或基础种子纯度差而将种子田报废, 对繁育种子不予收购, 使农民蒙受损失, 有的在收购验收时扣杂、扣水分等, 使农民对企业缺乏信任而不愿缴纳种子。

2 对策

2.1 要针对小麦繁育基地面积落实难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一是良繁基地要选择水肥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 应用增产潜力大、农民容易接受的新品种。二是繁育基地落实可通过当地政府配合村组干部予以协调、宣传, 确保良繁面积落实。三是利用近几年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优势, 以粮食创高产为主攻目标, 集中精力搞好良繁工作。四是繁育单位对繁育种子凡达到合同约定质量标准, 须按约定价格全部无条件予以收购, 在农民当中树立威信, 为来年繁育工作打好基础。五是为了杜绝“插花田”, 繁育单位对连片好的村组根据面积大小对技术人员和村组干部实行奖励, 确保繁育面积如数连片落实。

2.2 严把种子质量环节

一是备好备足基地用种是保证良繁种子质量的前提, 育种单位提供的种子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原原种质量标准, 最好是育种家种子, 播种时由基地统租播种机统一播种, 专人负责看管种子播种, 坚决避免基地种植户随意播种, 根据情况适当多备种子, 防止因播种质量不好, 造成缺行断垄, 需要补种时, 补种其他品种造成田间混杂, 播种时根据品种的特性足墒适时晚播, 确保一播全苗, 同时又能防止个别年份出现暖冬冻害及倒春寒影响[3]。

二是加强基地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 让每位技术人员详细了解熟悉繁育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如该品种的起身早晚、叶色、叶形、株高、株型、穗形、穗色、芒的长短、蜡质深浅、抗病能力、熟期、熟相、粒型、粒色、品质等。

三是选派责任心强、认真负责的技术人员配合村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统一去杂取劣, 统一病虫防治, 组织机械统一收获, 及时晾晒, 妥善保管。去杂前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去杂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严格去杂标准, 明确厉害关系。去杂去劣要做到干净、全面、彻底。严防个别不负责的人员, 直接用手揪麦穗, 或用剪刀剪麦头[4]。

四是结合省市县小麦田间检验对繁育田块纯度实行自检, 并邀请植保站进行检疫检验, 对不合格田块的种子坚决不发合格证或者不予收购, 以保证种子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五是收获。在种子成熟后及时组织机械收获, 切忌未熟抢收, 以免影响种子质量, 收获时由基地统一组织收割机, 对繁育品种统一收割, 收割前注意把机械清理干净, 严防机械混杂, 收获后及时进行晾晒, 晾晒时注意与其他品种隔离, 防止晾晒混杂。

2.3 建立繁育基地档案, 做到科学收购, 以防种子流失

一是繁育基地除与村组签定小麦良繁合同, 还应细化到各农户, 明确繁育品种 (或编号) 、面积、种子收购价格、收购标准及双方责权利, 加大违约方责任处罚, 及时兑现农民种子款;二是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 繁育单位组织人员统一上门收购繁育种子, 从搬运到定量、装车实行统一服务, 加班加点, 确保农民及时主动如数缴纳繁育种子, 不如数缴纳或拒缴种子村组或农户依照合同规定进行处罚;三是种子单位和个人, 可采取举报奖励或重罚套购人, 也可联合种子管理部门或工商部门对套购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参考文献

[1]钮福新, 张磊, 刘博, 等.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种业, 2010 (5) :25-26.

[2]史聚宝, 雷宗昌, 史惠琴.良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种业, 2010 (4) :27-29.

[3]华国栋, 刘耀鸿, 李冠喜.小麦种子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J].作物杂志, 2012 (1) :139-141.

篇10:中国果蔬业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衢州;柑橘产业;对策;措施

衢州栽培柑橘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的重点柑橘产区,被列入全国优势农业(柑橘)产业带;所辖的衢江区和常山县分别被授予“中国椪柑之乡”和“中國胡柚之乡”;柯城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优势农产品(柑橘)产业带建设示范区”;“衢州椪柑”“常山胡柚”分别通过了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原产地地域保护产品认证。柑橘是衢州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年产值近10亿元,并带动加工、包装、运输和餐饮等相关产业近10亿元,以柑橘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达30多万户。2013年,全市柑橘栽培面积42000hm2,总产量达96万t,比上年增产20%,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椪柑65万t、胡柚20万、蜜橘10万t。目前,全市现有9家柑橘加工企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中的龙头企业,每年深加工消化鲜柑橘约3万余吨;有各类柑橘选果机350多台,年清洗、选果、分级、打蜡和包装的柑橘近40万t。近几年,全市着力开展柑橘品质提升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柑橘专业合作社,累计建立柑橘品质提升工程示范基地70个,涉及乡镇25个、村58个、农户2万多户,总示范面积25333hm2,示范基地道路、水利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31个基地通过了出口橘园注册备案,总面积1333hm2,可出口的果品达5万t;累计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103个,入社橘农1.25万户,经营面积达2513hm2。

衢州处于柑橘生产的北缘地带,属次适宜区。随着全国乃至全球柑橘生产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广东、广西、重庆、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的大规模发展,衢州的柑橘产业在土地、气候、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方面已从优势逐步转变为劣势,加上保守的思想观念,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柑橘正在从过去的“摇钱树”“养老树”变为广大橘农的“鸡肋树”,在“卖橘难”的年份还常常会成为政府的“忧心树”。

1 衢州柑橘产业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1.1 气候条件与品质的矛盾

根据浙江省柑橘避冻区划,衢州属于浙江中部温州蜜柑轻冻(普通甜橙中冻)区,主要应发展早熟的温州蜜柑。而椪柑是衢州市的主栽品种,产量占全市柑橘总产量的65%左右。椪柑的适栽地区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8℃以上,年有效积温6000℃以上,达到这些条件才能丰产优质。随着温度的增高,品质劣变随之加剧,但温度偏低的地区虽然能高产,但果实较为紧密,含酸量较高,果形趋小,贮藏性增强。衢州年平均气温17.3℃,1月平均温度5.2℃,≥10℃的年积温为5441℃(龙游),年极端最低气温在—6.9~—5.0℃出现的频率达28%,远不及福建省的永春县(年平均气温20.4℃,1月平均温度11.9℃,≥10℃的年积温为7217℃,年极端最低气温在—2.9~—0.56℃)。而且衢州在椪柑果实尚未完全成熟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常常会出现低温降霜,因而不得不提早采收,严重影响了椪柑的内在品质。这是衢州椪柑内在品质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1.2 规模与效益的矛盾

据调查,衢州市多数橘农的生产规模人均不足1333㎡,而且十分地分散,少则5处,多的达10多处。按667㎡产2500kg、1.00元/kg计算,扣除农药和肥料成本0.30元/kg,人均纯收入仅3500元(含劳动力成本),不如外出打工相对来钱容易。加上橘园分散,管理更显麻烦,很难激发橘农的生产欲望。这也是近几年全市开展的柑橘品质提升工程虽然效果明显,但难以迅速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1.3 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市场日趋要求农产品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甚至国际化。而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一方面因品种、品质的参差不齐不能适应大型批发市场和批发商的要求,另一方面一家一户也很难找到或者进入大型批发市场和给批发商供货,所在只能坐等中间商(贩销户)来收购。这也是全市柑橘产业化中的一个“症结”。

1.4 贩销户利益与广大橘农利益的矛盾

绝大多数经营者不可能会与生产者来共同分享利益。在橘农—贩销户—批发市场(或批发商)—消费者这样一个流通体系中,橘农始终处于“弱势”,贩销户的利益最大化势必导致橘农利益的最小化。这也正是在柑橘供大于求时,造成“卖橘难”的根本原因。

1.5 品牌与价格的矛盾

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柑橘的生产很难打响品牌。品质好的柑橘,自然收购价格应当相对较高,这对经营者而言并不一定会提高效益,很有可能还会增加经营风险。从而表现为在经营过程中着重考虑收购价格与外观质量,不会考虑优质优价。

1.6 主栽品种与加工适应性的矛盾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和当地橘农长期以来的种植习惯,目前全所产柑橘产量中,椪柑和胡柚占了90%,除了椪柑可以用来制作砂囊外,加工两个品种均不适宜其他果汁和罐头。这是在现有的品种结构条件下,很难通过加工来带动整个柑橘产业的主要原因。

2 做强、做精衢州柑橘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衢州柑橘产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控面积、限产量、调结构、重加工、促升级”的思路,实施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柑橘四化”工程,以便将柑橘产业不断做强做精。

2.1 大力推进产业与品种结构调整

一是充分利用当前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政策,将因老化而无经济效益的橘园开垦成耕地。二是对海拔300m以上、易受冻区域的2000hm2橘园,改种毛竹等经济林。三是按照“易剥皮、无核、有香味、风味浓”这—世界柑橘鲜果发展的趋势,提高椪柑优质良种化比率和调整柑橘品种结构,采用高位嫁接技术,一方面是引进高接无核(或少核)和早熟椪柑品种;另一方面是适当调减椪柑面积,增加早熟、特早熟蜜柑和新优杂柑面积,逐步解决柑橘品种结构单一、销售期集中的问题。

2.2 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

针对目前衢州市橘园栽培密度高、水利设施不配套、产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具体的薄弱环节,以村为单位,开展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建设。通过加大水利道路等设施的投入、橘园增施有机肥和组织科技服务队推广新技术,结合品种结构调整和出口果园登记注册,迅速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扩大柑橘出口基地规模。

2.3 提高商品化处理与精深加工能力

结合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建设,配套先进的选果机,进一步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以“天子”和“巨大”等加工企业为基础,激励加工企業以合同的方式建立适合橙汁加工的甜橙(考虑以当地甜橙为主)原料基地和适合罐头加工的中晚熟温州蜜柑原料基地,并积极开发椪柑砂囊终端产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励柑橘加工企业来衢州投资创办加工厂。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50%以上,精深加工消耗原料达到6%以上。

2.4 倡导品牌化营销

根据目前全市营销企业普遍偏小、品牌柑橘年销售量少和品牌杂乱、冒牌现象严重的实际,实施品牌战略,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国际互联网以及全国性、国际性交流活动等渠道宣传推介“衢州椪柑”,不断提高其的知名度。

一是整合品牌,统一要求实行“××”牌“衢州椪柑”。

二是果业企业、柑橘专业合作社等涉及柑橘经营的单位都要实行品牌化经营,要求和鼓励开展“品牌化柑橘专业乡(镇)”建设。

三是通过节事等活动进行宣传,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展览会、招商会等,举办“衢州椪柑”推介会、品尝会等促销活动。

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型、参与型、体验型的柑橘特色产业旅游,开发柑橘专业镇观光果园特色旅游,创建生态观光果园等,将现有的柑橘产业资源拓展为旅游资源,吸引发展资金,提高衢州柑橘产业的活力,使柑橘产业在游客中树立“衢州椪柑”的良好形象,并向游客大力推介“衢州椪柑”整体品牌,进一步提高品牌宣传的力度。

五是发挥龙头企业、柑橘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在实施品牌战略的作用,鼓励经营者积极向外传递“衢州椪柑”的品牌形象。

六是积极发挥县(市、区)政府在品牌战略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进行质量、品牌、商标、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宣传教育,要让柑橘生产、经营者把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施品牌战略上。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实施品牌战略的良好环境。

七是加强柑橘包装物和包装物生产企业的管理。坚决清理和整顿全市各种包装物泛滥的现象;并且在制订政府柑橘产业相关扶持政策时要明确和体现对符合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柑橘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激励;对不符合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柑橘专业合作社不但不予以政策扶持,而且还应加以各种限制。

2.5 着力扶持社会化服务

村级柑橘专业合作社是实施柑橘产业品牌战略和实现柑橘产前、产中及产后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在现有的条件下,首先,要落实乡(镇)主要领导和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主任抓柑橘专业合作社的责任制,逐步规范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其次,是以“打品牌,拓市场”为主要工作目标,真正将社员的柑橘销到市场上去;再次,考虑逐步提高橘农的组织化程度及服务水平,实现农资统一供应,生产统一标准,生产技术统一指导,经营统一品牌,销售渠道畅通。

2.6 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要做强做精衢州柑橘产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不仅是不可或缺,而且是应该强化的。要强化科技对柑橘产业的支撑作用,首先要加强科技队伍,完善县乡村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让所有在职的果树技术推广人员能撇开一切与果树技术推广不相关的杂事和琐事,能够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果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去;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学习受训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素质的服务能力;三是科技人员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柑柑橘生产技术和手段,积极开展柑橘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示范,深入了解全市柑橘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四是加强对橘农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

3 建议

3.1 制定产业提升规划

在制订《衢州市柑橘产业改造与提升规划》的基础上,市、县(市、区)及乡、镇各级政府都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橘农实施柑橘的改造提升。政府要加强对实施柑橘改造提升的投入力度,鼓励工商资本进入柑橘产业发展中,同时还应加强对《衢州市柑橘产业改造与提升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督促。

3.2 加强产业组织领导

市、县(市、区)政府应设立柑橘产业化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组织协调全市柑橘产业化的各项工作,主持制订《衢州市柑橘产业改造与提升规划》,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督促和对基地建设、技术指导、科技示范、市场开拓、产业导向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和统一实施。

3.3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出台对于加快橘园改造、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级柑橘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商品化处理与精深加工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科技推广及提供优良柑橘种苗等的具体扶持政策。

3.4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定期在科技推广队伍内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二是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更新培训;三是实行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机制,在项目实施、工作经费上向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倾斜,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实行科技推广问责制,建立技术服务责任制,对不作为、工作严重失误的予以问责;五是逐步改善果树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乡镇果树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配备相应的交通工具、检测仪器,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上一篇:吃粽子四年级作文下一篇:仙鹤坪大桥左8-1桩基首件工程监理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