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与对策

2024-05-06

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与对策(精选5篇)

篇1: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与对策

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

与对策

经济下行时期,逆周期的文化产业呈现出独有的生命力。再加上其整合多行业资源与技术产业链的复合型特征,使文化产业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引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迎来最好的时代。

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具有“逆周期”的特点,即经济整体下行时,文化产业却有可能发展,如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2009 年后世界经济出现了衰退,这是自二战后全球经济出现的首次负增长,但文化产业却呈现出强劲上扬势态,反经济周期发展的特点可见一斑。另外文化产业具有复合型特征,整合多行业资源与技术,形成产业链,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如日本的动漫产业,其发展涵盖漫画出版、动画制作播出、版权衍生品生产及销售、以及主题园区或主题店,多模式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在加速发展,相应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十分迅速。

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现状:蓬勃发展却又分布不均

根据新元文智报告统计,自2007年至2014年底有93只文化产业综合股权投资基金,其中仅2014年一年新增加51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15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数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对清科私募通数据的初步整理结果看,2015年成立了128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59家披露募资金额,其中首期募资金额约464.3651亿元。

(一)、2015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区域分布

2015年128支文化产业基金中有80支分布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地区,占总基金数的62.5%,其中北京地区以新增25家基金独占鳌头,上海以新增21家基金数紧随其后,由此可见,一线城市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地区。

(二)、2015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拟投资行业

根据新元文智报告知2014年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投资领域集中在影视、移动互联网、旅游等行业,而2015年略有不同的是投资领域前三名分别是影视、文化创意、与旅游,三者

占比分别为27.14%、16.19%、10.95%,传媒与互联网紧随其后,居第四与第五名。可见,在文化产业的“抗衰”性及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基金也聚焦于影视、文化创意与旅游等文化行业。具体占比情况如下:

(三)文化投资基金的模式

通过对2007年以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梳理可知,目前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财政主导模式、国有资本主导模式及创投机构主导模式。

1.政府财政主导模式

该模式是以中央或者地方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直接出资方式联合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发起设立,目的是引入新的财政投入方式、落实我国的产业政策,其投资行为受政策导向因素的影响较大,基金的规模较大。如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唯一的一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总规模200亿元,首期募集41亿元。其成立目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探索财政投入方式转变等。重点投资于新闻出版和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休闲、网络文化及其他细分文化及相关行业内符合国家法规、政策和政治导向的未上市企业进行投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改制重组和并购以及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结构调整。已经投资了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公司与项目。

2.国有资本主导模式

该模式基金的发起人通常以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或集团为主,具有较强的国资和行业背景,通常围绕主要发起人的产业链战略布局、集团内企业发展壮大以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任务而展开投资,政府对该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影响是通过国有资本间接实现的。如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于2009年4月,基金规模5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及泛文化产业的大型产业投资基金,致力于国内外TMT及泛文化产业的投资。基金的主要发起方及出资方,包括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控股的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下属的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上海大众集团资本股权投

资有限公司、招商局中国基金下属的深圳天正投资有限公司、宽带资本等机构。

3.创投机构主导模式

该模式通常由创投机构为主要发起人,发起人投资经验丰富、资金管理能力较强,基金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行为以市场为导向,有的基金为整合地区或产业资源,还会引入具有政府或国资背景的机构作为联合发起人。如芒果海通创意文化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成立于2014年,目标规模5.00亿人民币,海通开元、芒果传媒、厦门建发、中南重工四方共同发起设立,各方分别出资5000万元、1.5亿元、1亿元及1亿元,各占10%、30%、20%及20%;其余1亿元投资额由四方共同向其他投资者募集,芒果传媒和海通开元(或其指定方)各自成立一个全资的投资管理公司,共同管理该文化投资基金。

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前景广阔、经久不衰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蓬勃发展的原因一是因为近十多年业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居民消费处于转型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因为文化产业“抗衰”性,吸引众多基金投入。

(一)、收入增加、消费转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也会升级,如从食品、服饰等生活必需品到汽车等耐用品的升级,再到文娱需求的升级,这一升级模式不可避免的对影视、旅游、文化创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下面几幅图所示,随着城镇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提高,十年间工资水平提升了3倍,在这一收入水平的提升下,消费升级模式也再次上演。国内旅游消费直线上长,国内游客人数从2005年的12.12亿人次上升到2014年36.1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也从5285.8亿元上升到30311.86亿元。而电影票房收入在近几年更是呈现爆炸性增长,2002年国内总票房9.2亿,国产影片票房5亿元,而到2015年国内总票房440.69亿,增长了40多倍,国产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71.36亿,增长了54倍。另外历年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票房金额近年来也创出节节新高。如图所示,在2003年,电影票房收入低谷时,电影票房第一名《手机》收入不过0.53亿元,而2015年《捉妖记》电影票房收入为24.38亿,这一纪录保持了不到半年便在2016年初被《美人鱼》以33.82亿的票房超越。收入增加、消费转型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基金对文化产业的青睐。

(二)、文化产业的“逆周期”性 1.文化产业的逆周期性

文化产业的“逆周期”性指在经济下滑或其它行业经济增长不振,增长率急剧下降,甚至负增长时,文化产业却以远高于其它产业平均增长率的速度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文化产业之所以具有这种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第一,“口红效应”,所谓“口红效应”,指在经济下滑人们收入降低时对低价产品偏爱的趋势。在经济整体下滑时,社会的总消费将趋于谨慎,会减少或推迟对汽车等耐用品的消费,相反,却会增加口红、化妆品等相对廉价商品的购买,这种行为即不会降低消费者的财务安全感,又可以让消费者获得精神放松和美感。与此类似文化消费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获得心理安慰,因此在经济下滑时消费者会增加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此时影视业、娱乐业会因“口红效应”而逆势增长。第二,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其它行业最新的科技与优点,进行产业整合,实现一条龙的产业化。如近期制作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因素均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如日本的动漫产业,其发展涵盖漫画出版、动画制作播出、版权衍生品生产销售、以及动漫主题园区或主题店,多模式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第三,文化产业具有相对稳定性。房地产、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产业会因原材料价格的涨落而波动,而文化产业是智力型为主的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它的发展主要依靠人们对知识的开发和应用,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受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不大。

2.文化产业“逆周期”性的表现

文化产业“逆周期”性的表现,远可追溯到大萧条后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行过百万份、好莱坞的诞生与发展、米老鼠系列的流行、卓别林、秀兰·邓波儿等一批电影明星的产生。近可看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韩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始发于泰国,随后扩散到日本、韩国等国,作为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投资国和产品出口国,日本制造业受到重创,经济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为了尽快克服经济危机,日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点从制造业转向文化产业,到2003年,日本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是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4倍,而韩国的影视业也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迅速发展,影视剧出口巨增,1995到2003年间增长了近150倍,目前,韩国已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

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主体单

一、区域布局同质化

毫不讳言,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这造成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财政和国有独资公司为投融资主体的现象,民营资本、外资、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占比有待提高。另外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区域布局上也趋于同质化、且区域分布集中,如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遍地开花,文化产业园区雷同,区域性文化产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

(二)、可投标的企业少、投资领域集中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基金发展迅速,但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影视、游戏娱乐和文化创意方面,同质化问题严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些产业产出快、投资周期短,二是因为其他细分产业可投标的企业过少,因此基金过热的集中在某几个细分领域,这种状况不利于整体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

从产业本身角度来讲,国内文化产业企业整体不成熟,文化创意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也使得国内文化产业基金与可投项目之间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投资基金角度讲,资本逐利,大多数投资基金偏好投资于未来两三年能上市的企业,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起步晚、条条框框限制多,受行政体制的影响比较大,成长性较弱,因此考虑到政策风险,投资基金对一些行业保持观望态度。

(三)、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不够完善

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完成,限制较多,社会资本进入我国通讯社报刊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新闻媒体行业被严格限制,即便细分行业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也有比例要求,不少优质文化资源仍未能进入市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对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税收、财政政策扶持不足;三是退出机制不完善。

四、国外经验借鉴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上受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在欧美国家,中央政府成立了专项基金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支持,而在亚洲,以韩国为代表,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在该国的文化产业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韩国总统朴槿

惠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明确韩国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战略目标。

(一)美国:种子基金模式

美国的文化产业十分发达,这与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及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密不可分。总体看,美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政府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融资体系。其运作机制和模式体现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特点,以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National Endowment for Arts)的运作模式为例,该基金成立于1965 年 9 月 16 日,主要经费来源是国会拨款,组织结构定位为非行政序列,以基金资助、协议信托方式为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但在资助的同时,为降低资助对象对拨款的过度依赖,NEA注重受资助机构自身的筹资能力,申请者需要证明其创意得到社会认可并获得捐赠,若社会捐款没有达到一定比例,申请者很可能无法通过艺术委员会的评审。背后的运营逻辑非常简单,资助标准是申请者的文化创作及创意已经得到市场或社会认可,反过来看若得到NEA的资助,证明其是经过重重审查,是可行的。因此这种模式也动员了社会力量来对艺术项目的资助,进而发挥了 NEA 作为种子基金的示范功效。这种“种子基金”的示范效应非常强大,往往一美元的 NEA 资助,可能为受助对象带来更多的捐助。

(二)英国:彩票筹资模式

在欧盟,彩票基金是国家对文化的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如芬兰、意大利、英国的文化资金三成以上来源于彩票基金。以英国为例,为了弥补政府财政资金的不足,英国设立了国家彩票基金,每年彩票总收入中近三分之一的资金用来支持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的发展。但管理模式与美国不同,英国的筹资和资金运用是分开管理的,彩票的发行和管理由国家彩票委员会负责,而资金分配由12家非政府机构负责,如英国电影协会、英格兰艺术委员会、英格兰体育理事会等。这 12 家机构将负责分配彩票收入的具体投向,并且每家机构有各自重点资助的项目。

(三)法国:合作社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是以行业自身收入为主、资金自给自足又抱团取暖,主要特征是从文化产业子行业的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形成专项基金进行管理和分配,以法国影视产业基金为例,设立了影视产业发展的专项资助基金。该专项资金由法国电影中心负责管理,按比

例抽取影视作品在影院、电视台等媒介播放所产生的收入作为资金来源,并严格限定基金的用途,规定资金只能用于电影产业内的持续生产和经营,根据特定条件进行分配,并返还给生产、发行,以及放映三个环节的主要参与者,资助的重点对象包括本国故事长片、合拍片、外语片、短片等影片的拍摄。申请者必须是获得了拍摄许可的法国影片,制片人拍摄新片时,可以从该基金账户中获得资助。

(四)韩国:“大文化”产业资产配置型

这一模式主要通过成立一个大型的文化产业基金项目,对文化产业各个子行业基金进行统筹运作,如韩国文艺振兴基金成立于1972年,由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和运营,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个人或企业法人捐赠、以及基金运营获得的收益。另外还成立“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这种组合会以风险投资的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拓展了文化产业的筹资渠道,让政府和社会资本良性互动共同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运作。

五、文化产业基金发展建议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运作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多沦为资本运作平台,在企业上市之前突击进入,而不是资源整合平台。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在于通过挖掘有潜质的文化企业,使它们占有更多的资源,推动其发展壮大,因此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应为文化企业提供咨询、管理、创意发展与并购等各类服务,毕竟文化产业是复合型企业,需要吸纳多行业最新技术与创意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应完善资本退出机制,加快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拓宽文化产业基金退出路径。另外还需要完善财税制度,完善融资体系,以及构建知识产权与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为知识产权资产化、证券化打下基础。

从投资角度看,文化产业基金应加大对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投资。文化产业中好的知识产权意味着好的内容,好内容的影响会经久不衰,且具有“网络效应”,受众面会越来越广,甚至代代相传。如《西游记》被翻拍多次,金庸一系列的小说也被翻拍多次,时代在变,其内容却经久不衰。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篇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而且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20世纪90年代末, 文化产业被纳入经济发展轨道。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 文化产业状况与大国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本文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内涵的界定, 争议和分歧较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科学论断。2004年, 国家统计局将文化及相关产业视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政策、法制法规建设滞后

中国制定了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但没考虑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 与文化产业战略不配套。有些政策将中国的文化事业平稳地过渡到文化产业, 但文化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国际化程度相比落后, 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目前没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 文化产业领域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状态, 我国文化产业制定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广告法》等法律, 大多停留在行政性规定和管理条例等层次。《电影法》、《出版法》、《广播法》、《新闻法》、《电视法》、《演出法》等尚未出台。

2、文化产业体制障碍突出

中国传统文化事业单位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设立, 实行“专业对口管理”。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成立集团公司, 在产业化过程中, 党委宣传部门管理国有文化资产, 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 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障碍, 缺乏一种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考虑到文化市场、特殊性的现代投融资机制,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的不同产业环节“区别准入”政策制约文化市场的发展。

3、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 贡献率偏低

传统文化产业增长乏力, 与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不协调;内容供给不足, 与发达的文化制造业不协调;产品结构不合理, 与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协调。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尤其文化产业贡献偏小。我国文化产业有效供给不足, 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的“战略缺口”。

4、文化产业科技力量薄弱、人才瓶颈问题严重

20世纪90年代, 图书、音像出版公司把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 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中国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居于传统技术, 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体, 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有特殊的要求。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贸易起步晚, 造成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奇缺, 尤其是文化资本运营人才,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稀缺。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实现政企分开

从国际市场的长远发展出发, 以一个立足国际文化市场的产业为突破口, 集中精力, 中国政府解决文化产业中的关键问题, 全力以赴支持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同时, 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制, 对文化单位实行分类指导, 对公益事业性单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对竞争性单位要更多引入市场机制, 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2、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法制体系,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近、远期目标, 必须运用产业政策的力量。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政策非常笼统。全球一体化态势下, 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尚需在政策上具体化。对文化产业提供“倾斜性”政策外, 应重视“功能性产业政策”。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适当倾斜, 鼓励投资者发展文化产业, 在财税、准入许可、文化产品流通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出台《电影法》、《出版法》、《广播法》、《新闻法》、《电视法》、《演出法》、《图书馆法》、《电信网络法》等法律, 使各种政策法律化。

3、优化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 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积极引导新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实施“数字战略”, 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融合, 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由直接指挥向“服务、咨询、监督、协调”转变。

4、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从事文化产业生产与贸易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与相当的专业素养,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同时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接轨, 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生产、管理与贸易等方面的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既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既懂生产又懂贸易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与贸易人才。

总之, 文化产业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兴行业, 我们既要有摸石头过河的决心和勇气, 又要做好政策支持、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各方面工作, 不能急于求成, 让我国文化产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本文受到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课题 (课题编号2012B040) 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新跃,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 决策与信息, 2008 (10) :18

[2]王群, 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及现代化的影响[J], 阴山学刊, 2008 (12) :77-80

[3]从立先, 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制体系的构成与完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 (05)

[4]蔡尚伟, 王倩茹,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 商场现代化, 2009 (2) :91-95

[5]丹增,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J], 中国流通经济, 2009 (3) :10-13

[6]李兵,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与研究[J], 企业管理, 2009 (2) :72-73

篇3: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与对策

一、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当前阶段, 辽宁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中, 注重将科技元素和创新要素引向文化发展的各环节, 健全文化科技创新系统, 提升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环境, 积极培育新型文化创意业态, 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生产力能级跃迁, 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求新生力量。

1. 文化新业态迅速崛起, 创造文化产业发展新生机。

近年来, 辽宁省强化文化领域与高新生产力技术的融合能力锻造, 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新兴创意业态的发展贡献显著。第一, 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融合了高新技术手段的文化产业, 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越了以往水平。2012年底, 辽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2亿元, 比2011年增长了31%。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40多亿元, 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辽宁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实现30%的增长。第二, 动漫产业、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创意业态迅速成长。2011年, 以沈阳、大连动漫产业基地为主导的辽宁动漫产业产值增长19%, 动漫产业从业人员1.68万人, 比上年增长24.4%, 且有两家动漫企业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2011年, 全省网络文化服务业产值达13.4亿元, 比上年增长83.6%。第三, 以移动终端服务为主的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 辽宁完成了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合并, 实行资源整合。辽宁在率先实现三网融合后, 又积极推进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 同时, 全省还大力推进城市双向数字化改造和数字整转。2013年, 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6%,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7%, 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023.9万户, 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96.2万户。

2. 文化发展融合科技手段, 驱动文化产业能级改造。

辽宁省顺应文化创新发展趋势, 引导文化企业加强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形成和表现环节中高科技手段的植入能力, 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能级改造。一方面, 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科技不断被运用到影视出版、动漫游戏、新闻广播以及演艺娱乐等的生产环节, 提升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的科技含量。目前, 辽宁有线电视的双向数字化改造已初具规模。另一方面, 文化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新型创意产品, 开辟文化融合科技发展的新道路。辽宁正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科技型企业, 并日益发展壮大, 这些文化科技企业注重通过引入科技力量为文化产品的创作注入新的生命力, 不断开发出优质、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新产品。如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高铁侠”, 沈阳天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淘”, 大连卡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武侠列传”, 以及大连乾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云朵宝贝”等。

3.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设日程推进, 辽宁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从政策层面看, 辽宁省相继发布了《辽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 》、《辽宁省文化厅“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2013) 》等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1年的全省党代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从文化科技创新平台看, 辽宁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抓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 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良好平台。截至2012年底, 辽宁已拥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 (美术) 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市场宣传方面看, 辽宁近年来积极举办的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会展活动, 对宣传新型文化产品和文化科技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如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阜新玛瑙博览会、大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 (本溪) 剪纸节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环境建设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开发以及创新成果孵化与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科技驱动文化发展的背景下, 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虽然已初具雏形, 且取得一定成果, 但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引起重视。

1.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

政府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制定者, 是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指引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会成为引导文化与科技这两大产业实现全面融合的重要指南。辽宁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重工业聚集地, 长期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 对文化建设的扶持比较欠缺。虽然辽宁在构建“文化强省”蓝图中制定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但相比于国内部分发达省市, 辽宁省差距仍十分明显。2012年, 安徽省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制定的《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意见》, 深圳市颁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辽宁省现有的一些政策规划大多停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层面上, 结合科技落实到具体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无论是从体制层面还是政策层面, 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基本工作机制尚未呈现, 全省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融合科技的驱动机制, 对省文化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政策资源整合也显不足。

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不足。

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辽宁省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如沈阳故宫与北陵的文化修复;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方特欢乐世界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目前正在建设的盘锦志高动漫产业园项目将是未来辽宁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但是,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辽宁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深度仍然不够, 文化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欠缺, 很多高新科技无法找到合适途径顺利植入文化当中。首先, 从业人员的观念认识不足。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一种始于观念的创新性融合, 但某些创新主体甚至是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负责人员对文化科技创新的内涵理解不透彻, 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态认识不清晰, 直接影响了实践中二者的融合。其次,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科技植入能力不强。在辽宁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中, 现代数字传媒、数字广告、创意设计等行业发展缓慢。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的一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 未能体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价值。

3.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供给不足。

创新型人才是一切创新成果的重要支撑力量。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急需一批兼具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 辽宁文化科技企业普遍缺乏既熟悉文化, 又掌握高科技的文化创意人才, 这种现象直接制约着全省传统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的优质文化产出。突出表现为, 辽宁省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 受重工业轻其他产业的思想限制, 优势人才资源未能向文化科技创新主体自觉流动。目前, 受传统观念制约, 相当一部分辽宁高校优秀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仍十分倾向于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对稳定的国营企业, 民营的文化科技企业并非其首选, 从而不能保证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科技型人才向企业流动。

4. 文化融合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 辽宁省在“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下的技术研发、信息交流平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2年, 在构成全省文化系统的九大行业中, 网络文化服务增速最高, 达47.7%, 但总量规模相差甚远。全年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用品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0.38%、1.03%和4.16%。尽管传统文化产品生产增速有所回落, 但其增加值总量在全部增值中比重接近1 3, 达到30.6%。这种发展势头反映了相对固化、稳定的工业发展模式仍是全省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 很多文化科技企业主要靠引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 或者以高成本进口国外先进设备来完善文化展现形式和提升文化展示水平。整体而言, 辽宁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促进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创新是文化融合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领域的砥柱作用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辽宁在推进建设“文化强省”、“文化辽宁”的进程中, 应树立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科学发展观,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步伐, 着力将科技因素深刻融合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1. 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

政策扶持是发展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文化新兴产业的重要保障。在整个产业联动发展体系中, 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新兴产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发展急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辽宁省应紧紧围绕“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目标, 抓紧制定以辽宁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为核心的系列政策, 明确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各相关主体的优惠政策。同时, 组建以省文化厅和省科技厅为主导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促进中心, 完善文化科技资源融合的工作机制, 形成文化科技的跨部门资源整合工作体系。

2. 加速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培育。

文化新兴业态是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创意产物, 其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应致力于将科技因素植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大力丰富高科技手段下的优质文化产品。一方面, 着力建设具有附加值高、内容新颖的三网融合项目、数字影视、数字新闻、数字出版、动漫网游、创意设计、网络增值服务、数字艺术服务、高科技文化、高科技文化设备与会展、文化旅游等极具特色优势的核心产业集群。另一方面, 推进虚拟集成技术应用的产业化, 培育和发展类似在线体验、线上会展、虚拟图书馆等富有前性的新业态。另外, 应建设文化信息交流地图, 促进文化核心层与外围层的交流与融合, 优化传统文化产业的潜在传播形式。

3. 加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应着重加强对文化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和文化科技设备设施的自主性研发能力, 以满足各类创新文化产品的技术支撑和创新产品市场化的技术需求, 提升辽宁文化创新发展中的核心技术与先进设备自给率。以省内文化科技研发基地为主导, 引导各文化科技企业和高校,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团队, 对当前文化创新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研发攻关。同时, 文化科技企业应大力发扬文化科技创新精神, 既要保持自身的原始创新特色, 又要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 形成文化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合力。

4.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 要将具有特色优势的本土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以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要围绕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文化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文化科技企业与人才的集聚中心和文化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结合辽宁文化产业资源特征, 重点在文化科技融合实力强的核心城市进行突破, 然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70页) 后对其他周边地区形成辐射。例如, 在沈阳棋盘山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开发集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传媒、会展于一体的创意产业群项目。在大连动漫产业集聚区, 充分发挥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有限公司、大连博涛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等大型优秀文化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

5. 加大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普遍成为当前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也是辽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瓶颈。创新文化科技人才培养, 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 形成合理的文化科技人才产出体系是辽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紧要任务。首先, 构建产学研人才产出机制。依托省内各大高校、文化工作基地、文化科技企业建立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鼓励高校开展关于文化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的课题研究, 设立文化科技创新相关专业与课程, 积极开发在校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鼓励文化科技企业与高校的深入合作, 结合文化市场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 培育文化科技人才市场。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向文化产业资源流向, 发挥市场对文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 建立文化科技人才信息库, 加强文化科技人才的储备和管理,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第三, 探索制定文化科技人才评定标准。尝试开展文化新兴业态领域的从业资格认证工作, 给予有突出贡献或重大创意的顶尖人才以激励性特殊政策, 以便通过人才引进带动优势资源或高端技术流向文化领域。

摘要:文化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开拓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的重要举措。当前辽宁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在政策、深度、人才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 需要从制度建设、新业态培育、产业集聚、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解决, 以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 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新业态,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蔡灵, 沈哲彦.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M].中投顾问, 2012

[2]董丽丽, 毕娟.北京文化产业的科技与文化创新策略[M].中国市场, 2013 (11)

[3]王志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求是, 2012 (1)

[4]孙柏楠.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思考[M].理论界, 2013 (9)

[5]吴兴河, 龙岩.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M].当代经济, 2013 (13)

[6]牛维麟.文化与科技融合促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观察, 2012 (1)

[7]何慧芳, 胡品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M].科技管理研究, 2013 (3)

[8]陈建祥.进一步推进宁波文化与科技发展[M].三江论坛, 2013

篇4: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与对策

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理论阐述

产业投资基金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一项金融创新, 在国外并没有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名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但一直未形成较为规范的定义。1999年和2005年, 原国家计委和国家发改委都曾牵头起草了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但两个文件均未正式出台。2009年, 发改委起草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草案) 》中, 曾将产业投资基金列为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 与创业投资基金并列。2014年7月, 证监会起草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中, 未再提起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 但其中第二条指出“非公开募集资金, 以进行投资活动为目的设立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 资产由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的, 其投资活动适用本办法”, 实际上是将其纳入了管理范围。

陈芳 (2010) 认为, 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是中国的一种特定名称, 本质上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刘琦认为, 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比较, 具有很强的政府干预色彩。郝国胜、徐洁 (2011) 对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人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在2005年发改委起草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讨论稿中, 曾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 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 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集合投资方式。其中特定机构投资者包括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 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及实践, 笔者认为, 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专有表述, 本质上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的, 对产业或者区域有扶持效应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则是指投向文化产业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

现有文献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一词的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涵盖了所有投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基金, 其中既包括综合股权投资基金, 也包括影视基金、艺术品投资基金、动漫投资基金、信息与传媒投资基金等各类专项投资基金, 这些专项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既有股权投资也有项目投资或实物投资。而狭义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即上述所说投向文化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 近似于广义概念中的综合股权投资基金。本文在讨论中特定使用的是狭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有很大差异。近年来, 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不少省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如2007年开始, 江苏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政府鼓励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 初始资金为每年1亿元, 2010年以后增加为每年2亿元。专项资金为政府直接投入, 一般规模较小, 主要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资助形式。由于其性质上的公共性和规模上的有限性, 难以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显著的资金催化作用。与之相比,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采用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方式, 能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投资特点。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也有所不同。作为资本市场上的重要融资工具, 基金具有较长的资本链, 从企业初创期到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 可由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予以支持。其中, 创业投资基金多侧重于成长初期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的企业, 而产业投资基金更注重“产业”而不是“创业”, 侧重于投资已经产业化、规模化的, 处于成长中后期到成熟期之间的企业, 或者风险性较小、收益稳定的产业基础建设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及发起模式分析

2002年, 中国电视家艺术协会下设的卡通委员会和湘财证券曾尝试设立卡通/传媒行业伞型基金, 这是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首次尝试, 但因当时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以失败告终。金融危机后, 随着文化产业地位的提升,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再次得到发展。2009年4月,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 成为第一个在国家发改委获得备案通过的文化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011年7月, 首只国家级也是目前最大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至2013年末, 全国已有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57只, 募集资金超过1350亿元。

在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起设立模式上, 周正兵、郑艳 (2008) 认为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国家财政直接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由该管理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 以私募方式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二是由具备实业投资经验和资本经营经验的金融企业和产业公司发起, 吸收国家财政的文化专项基金加入, 并向社会以私募方式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是国家将原先拟拨款投入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专项资金, 以股权的形式投入国有投资公司, 再通过国有投资公司投资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从而间接投资于文化产业项目。

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 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政府介入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另外三种模式:

(一) 政府财政主导模式

在该模式下, 中央或者地方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直接出资方式联合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发起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典型的如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基金以及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这类基金通常规模较大, 投资行为有“半官方”色彩, 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 目的主要是通过新的财政投入方式, 落实各级政府产业政策。

以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基金为例, 该基金于2010年组建, 初始规模为20亿元, 其中江苏省财政出资10亿元, 江苏高投集团、凤凰出版集团、江苏省广电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和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出资10亿元, 基金委托江苏高投紫金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2010-2011年, 该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投资了南京时代传媒等7家本省较大规模的文化企业。从2012年开始,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委提出的“既要投资成熟期的顶天立地行业龙头企业, 又要大力投资省内中小文化企业, 达到铺天盖地的广泛支持效果”, 该基金连续三年累计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 以股权、债权或者可转债的方式, 对经文化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中小文化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二) 国有资本主导模式

该模式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人通常以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或集团为主。主要发起人一般拥有较大产业规模, 熟悉行业发展规律, 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典型的有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科安广股权投资基金、广东广电基金等。一般而言, 此类产业投资基金具有较强的国资和行业背景, 通常围绕主要发起人的产业链战略布局、集团内企业发展壮大或资本化再造以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任务而展开投资, 政府对该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影响是通过国有资本间接实现的。

以广东广电基金为例, 该基金成立于2011年10月, 首期募集50亿元, 由广东广电网络公司与广东中广投资管理公司共同发起创立。基金运作依据“国有资本引导, 市场运作, 专业管理, 放大价值”的原则, 依托广东广电网络的资源与项目优势, 引入民间资本, 盘活国有沉淀资源。该基金重点投资于广东广电网络上下游相关行业以及广东省内文化产业拟上市企业。该基金成立后先后投资了上海未来宽带、深圳茁壮网络、武汉长光科技等多家公司, 涵盖了多元化宽带网络建设及经营、电视频道业务代理、三网融合新技术研发等方面, 为广东广电网络打造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打下基础。

(三) 创投机构主导模式

该模式产业投资基金通常由创投机构为主要发起人。为了充分结合地区或产业资源, 设立时一般还引入具有政府或国资背景的机构作为联合发起人。典型的有华映苏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映东南文化产业基金、浙江天堂硅谷七弦股权投资基金等。此类基金发起机构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资金管理能力, 引入的LP (普通合伙人) 拥有一定的政府或者行业资源, 可为机构在资金投入、项目储备、行业判断上提供较强支持。基金一般规模不大, 行为更具市场化的特征。

以华映苏州文化产业基金为例, 该基金成立于2010年6月, 由华映资本与苏州高新创投集团共同设立, 首期规模10亿元, 其中苏州高新创投出资1亿元作为政府引导基金。该基金借助华映资本在文化领域丰富的投资经验, 依托苏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环境, 重点对文化传媒、影视制作和传播、新媒体、互联网、教育等行业企业进行投资。目前, 该基金已投资了煜唐联创、掌上极浩、上海锦和、上海寅酷网络、恩牛网络、聚橙网络等公司。

三、当前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两年,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快速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但在现实运作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运营缺乏法律政策依据

一方面, 自上世纪90年以来, 我国对产业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始终没有取得突破, 甚至对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还未能形成一致, 影响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反观发达国家, 通过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 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及一整套法律、法规, 为股权投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及其对金融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两者的必然结合催生文化金融, 而目前对文化金融推进远落后于科技金融, 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念体系。今年3月份, 文化部、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 但政策效应的显现和理念体系的完善尚需要一定时间。

(二) 文化产业投资呈现冷热不均、资金闲置现象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呈现投资资金闲置和资金饥渴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是产业投资基金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有钱投不出去”;另一方面是一些文化行业、企业资金需求旺盛但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 一是部分具有较强政府或者国资背景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受利益驱使, 利用掌握的资源, 将资金投向大中型或者即将上市的成熟型文化企业, 追求短期高回报利润。通常这类企业并不缺融资来源, 造成资源浪费。与此同时, 对本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予以大力支持的公益性、基础性文化产业项目或者小微文化企业支持显著不足。二是中小文化企业常具有项目化、投资时间长、风险高的特点, 同时文化产业种类繁多, 产业投资基金相应的专业人才缺乏, 对企业或项目的风险难以有效判断。在风险不能有效掌控的情况下, 不少产业投资基金宁可将募集资金闲置。三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还不成熟, 不少企业创意不足、产品生命力短、盈利模式不清晰, 影响了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意愿。

(三) 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不够完善

一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完成, 不少优质文化资源仍未能进入市场,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对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而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备的相关政策;三是退出机制尚不完善。产业基金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退出机制, 否则投资者无法获取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 将会影响到基金规模的扩大。虽然2013年以来IPO重启, 但排队上市企业较多, 企业上市进程缓慢, 此外产权交易市场也不成熟, 基金推出渠道不够通畅。

四、加快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在政策环境营造和产业基金投资导向上的作用, 重点是完善顶层设计、提升投资理念、加快配套机制建设。

(一) 完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的顶层设计

一是明确文化金融内涵和发展定位, 从战略层面加快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纳入其中。二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一方面, 政府通过资金注入和政策支持, 扶持文化基金的发展, 并建立起“协调、统一、高效”的运作监管体系。另一方面, 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 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和小微文化企业支持。三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释放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 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二) 提升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理念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产业链的中间一环, 其功能在于通过挖掘有潜质的文化企业, 使它们占有更多的资源, 推动其发展壮大。而不是在其上市之前突击进入, 仅为在资本盛宴中分一杯羹。同时, 产业投资基金应参与企业管理, 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战略资源和后续增值服务。从这个角度讲,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不仅是一个资本运作平台, 还应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 汇集各类文化企业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促进文化企业发展。

(三) 加快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的配套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完善退出机制。加快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股权交易中心、产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畅通文化产业基金退出路径。二是完善财税制度, 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新兴文化业态、文化小微企业等予以支持。三是推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合作, 建立适合文化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融资体系务。四是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为文化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化、证券化、提升文化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等提供专业化的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正兵, 郑艳.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2]陈芳.我国VC、私募投资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的联系及发展中的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3]李宁, 谷怀玉.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中的政府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4]张娜, 王彦林.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现状与调整思路[J].河北学刊, 2013.

篇5: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联盟

一、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创意主体以现有的文化资源为基础, 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对其再创造, 产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其具有创意独特性、兼容性、普及性等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电影电视、艺术品交易、旅游、娱乐等行业, 但随着现今科技的高速发展, 以后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还将不断的扩展。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智力劳动占了绝大部分, 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至关重要。

(一) 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基础

创意是一种智力成果, 需要借助各种方式使其具体化。文化创意载体往往具有可复制性, 且与创意过程相比其成本较低。在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侵权更为便利, 一旦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创意主体得不到与创意活动相对应的权益, 就会严重打击创意主体的积极性, 文化创意产业就会如无源之水陷入死寂。例如, 动漫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创新性, 但由于动漫产品和动漫形象的无体性, 容易被复制盗版, 所以动漫产业侵权现象严重, 阻挠了动漫产业的发展。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中国区的一份资料显示, 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给音像行业带来了每年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1]因而对文化创意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 保障创意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 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

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等特点。知识产权对权利主体专有权利的保护有利于其经济利益的实现, 这无疑是创意主体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 也必然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较为充分的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和救济途径, 必将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反哺, 地方经济和当地民众的文化素质也将得到相应的增长和提高。这就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良性互动。

二、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存问题

从立法角度来看, 近年来我国签订了多项有关知识产权的双边和多边国际条约, 相关的国内立法也在积极的制定和修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从司法角度来看, 全国各地的法院逐步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违法必究;从执法角度来看, 很多省份已经逐渐形成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文化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共同协作的局面, 通过各个部门的密切合作, 开展侵权盗版案件联合查处工作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保护。虽然国家和地方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范畴的不断扩张,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 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法律还处于缺失状态, 而且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是事后保护且可操作性不强。例如, 现行的知识产权特别是版权并没有对创意产品的思想和理念进行保护;对于创意产品的界定, 创意的价值评估, 如何在给予创意保护的同时不会限制公众的思想传播等问题现行法律仍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2]同时, 我国关于文化创意产品被侵权的处罚力度过小, 对侵权方来说侵权即使被发现只要道个歉, 罚个款就行, 起不到警示作用, 而对被侵权方来说向侵权人提起侵权诉讼在某些时候成本较高甚至得不偿失, 不如直接忽略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侵权之风。

(二)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而要让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需要政府、消费者、文化创意企业共同的努力。消费者往往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对购买、使用侵权盗版的复制品的危害性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文化创意企业本身也存在着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 既对自身创意产品缺乏保护意识, 同时又实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究其原因, 在于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资本来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对知识产权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 缺乏“权利先于创作”的理念;介于成本, 放弃通过法律救济途径来维护权益。

(三) 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不健全

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制方面, 我国当前还没有专门为文化创意产业设置统一的管理和服务部门,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依靠的政策支持还没有落实到位, 知识产权的不同权利客体受不同部门管理, 没有做到统一处理, 缺乏工作效率。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出现了一些包含多项权利的创意产品, 该如何管辖就成了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服务方面, 虽然我国有些地区的文化创意企业已经联合创建了创意产业行业协会,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小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是民间组织, 容易忽视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而且此类协会多数缺乏具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 无法在文化创意产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时发挥切实的作用, 更谈不上预防机制的建立。

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建议

(一) 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才能保障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发展。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模糊和真空地带, 立法机构应及时出台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树立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 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在侵权处罚方面不能仅限于单一的金钱惩罚, 应考虑增加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提高侵权成本, 加大处罚的威慑力, 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

文化创意产品可能包含着多种权利, 针对当前不同权利归由多部门分别管理的模式, 为了使文化创意企业能清晰的厘清救济机构, 缓解其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时的资金和时间压力, 可以考虑由有关政府部门带头创立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维权和纠纷解决平台, 统一力量,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较于发达国家,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在创意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远远逊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若要在发展中避免或减少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就得防患于未然, 政府、民众以及文化创意企业都必须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文化创意企业应设立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和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部门, 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政府除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支持和完善服务外, 还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诸如组织相关专家向民众普及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 解惑答疑。只有市民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对文化创意进行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才有真正的生存与延续的空间。

(三) 针对创意作品权利客体的特点确定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很多类别, 权利人要注意应针对不同的权利客体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专利权保护的对象是发明创造、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对这些权利客体的保护大多都属于事后保护。对于专利侵权一般都先由被侵权企业写警告信给侵权方, 当对方不予理睬时, 本方才会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在侵权诉讼中最主要的就是证明专利权的归属问题, 而一般专利权都有登记, 具有时效性和专有性, 容易证明, 所以这类侵权纠纷比较好解决。而对于商业秘密文化创意企业则要特别注意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因为商业秘密没有经过登记, 不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和时效性, 所以只能进行事前保护。

(四) 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企业联盟

为了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权利, 实现良性发展, 既需要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 同时也需要文化创意企业制定与自身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战略以确保其在创意市场的有利地位。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 强大的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推动相关立法或者政策出台、降低维权成本共同抵御侵权、人才培训、促进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比较可行的举措是建立相对健全的行业联盟, 定期组织入会企业进行交流, 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在交流中吸取某些企业产权纠纷的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而且创意企业联盟还可以协调创意企业会员之间的产权纠纷, 形成一个相对和谐的纠纷解决平台。

参考文献

[1]陈静.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新闻界, 2010 (05) .

上一篇:小班成长册评语下一篇:大学生茶馆毕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