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2024-05-21

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精选9篇)

篇1: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1基于职业发展的教学改革路径选择

1.1教学目标与职业岗位相衔接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网站管理、界面设计、网页编辑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两个方面。从技能要求方面,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主要包括掌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熟练使用Dream-weaver,Flash和Potoshop,也是就是俗称的“网页三剑客”制作静态页面。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Flash和Potoshop只能达到会使用软件,与同样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美术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显然没有优势,也达不到网页美工和界面设计岗位要求。因此,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管理和网页编辑等。由于web2.0标准的出现,现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网页编辑等工作不仅要求会用Dreamweaver软件,而且要用web2.0标准的要求进行网页设计与编辑,对JavaScript网页脚本编辑要求也比较高。因此《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目标中对技能的要求应该是掌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熟练使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页面;熟练掌握CSS与DIV对网页进行布局与设计;掌握JavaScript的基本语法并能使用JavaS-cript做简单的动态页面效果。由于JavaScript属于网页脚本编程,也可以将JavaScript作为独立的课程放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之后学习。从职业素养方面,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及得较少,而对于企业来说,职业素养是很重要的。从图1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流程中不难看出,一个网站的建立到页面设计,再到网站的运行与管理必须有一个团队才能完成,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合作精神,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尽心尽力;网站是为客户而建,页面的设计也是需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与客户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网页设计技术不断更新,网页内容可涉及到各行各业,因此,从业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能够涉足更广的知识,这些对于从业人员的自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

1.2课程设置和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人才,衡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高技术人才,目前主要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CIW认证网页设计师,国内是CIW中国认证网页设计师,主要是对网页设计制作人员、Web开发人员及网页设计爱好者综合应用网页制作开发工具进行专业、高效Web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权威认定。图2中显示的是CIW中国认证体系,从图中可见,CIW认证网页设计师证书需要“网页制作专家”、“动画制作专家”和“图像处理专家/平面设计专家/平面设计师”三科认证证书才能获得,《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可以将“网页制作专家”认证的考试体系和考试内容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这样可以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取证相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所选的教材为基础,参考CIW网页制作专家认证考试大纲,将考试大纲的培训内容部分和认证考试要点部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教学学时有限,学生又是从零点开始学习,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料,并提供近年来的CIW网页制作专家认证考试试题给学生练习。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3教学过程与实际职业情景相衔接

职业教育突出的是教育的职业性,而一般高职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还是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在教室和机房里完成,无法让学生走进真正的职业情景。近年来,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新的教学方法以弥补这一空白,教学案例从简单的页面制作案例已经向项目化案例转变,教学内容从以前的重“理论”轻“实践”已经向以“理论”促“实践”,在“实践”中学“理论”转变。但学生如果毕业后直接从事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等工作,仍然不能很快地适应,因为教学中的“案例”和“项目”并不是真正的项目,教师和学生所处的教学情景不是实际的职业情景。要做到教学过程与实际职业情景相衔接,首先要了解实际的网站开发流程。首先是设计者与客户沟通制作意向,然后为用户制作网站规划方案,再同客户洽谈设计细节,如果双方达成共识,客户要提交网站相关资料,接下来设计者设计网站首页,客户对首页审核通过后,设计者再做整体设计,得到客户的最终确认后,将网站上传到服务器上,一个网站的开发才算完成。从这个开发过程中不难看出,仅仅靠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做若干个网页是无法达到一个项目对设计者的要求。学生要成为一个好的网页设计师,首先要会和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意图,才能做出客户想要的网页效果。其次要有团队精神,一个网站开发一般是由一个设计团队完成,如有人负责与客户沟通,做整体设计;有人负责美工部分;有人负责页面设计;有人负责页面脚本编程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整个网站的开发。再是实际操作能力,对网页设计所需要的技能掌握得比较熟练,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工程中也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实际职业情景。如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团队,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是设计者,而教师在团队的角色不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客户。当学生掌握一个章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后,教师可提出一项设计任务,让团队中负责设计的学生提出若干问题,以了解任务的需求,再给每个团队同样的设计素材,让团队拿出1-2个设计方案,最后拿出最终的页面设计。在学习完整个教学内容后,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设计任务,每个团队在规定时间内拿出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演示和讲解,由每个团队代表进行打分,每个团队所取得的成绩可作为团队成员考试成绩的加法项目。这样的教学情景设置,不仅符合网页设计实际职业情景,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而且培养的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课堂中没有讲过的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课后去找资料来解决,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2结束语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职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在通过与职业岗位相衔接,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与实际职业情景相衔接的改革路径,更能突出其实用性、应用性和职业特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应该掌握的技能,还能学到即将作为一个职业人所应有的职业素养。

篇2: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现代社会视野下的职业道德:社会和个人的黏合剂

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团结社会和个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功用.传统社会的一致认同模式和共同目标的设定,把个人牢牢地锁定在一个共同体之内.现代社会建立在不同权利个体之间利益算计的基础上,由于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从而造成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疏远.然而,当代社会存在的大量职业群体,能够发挥中间组织的作用,成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完善职业道德,有利于培养个体的.责任感,使之成为现代社会和个人之间的重要黏合剂.

作 者:蔡小忠 CAI Xiao-zhong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36刊 名:嘉兴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00719(6)分类号:B822.9关键词: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职业道德 黏合剂

篇3: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学生观探析

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系统研读,可以发现,现代教育理论祝野下的学生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优势发展领域的个体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青少年学生在智力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那些在认知领域具有一定无赋的学生才能完成高深的学习任务,成为社会上的精英,因而更加强调基础教育机构的功能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桃选优秀学生,并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精英,但对认知能力不佳的学生则严重忽视,认为他们反正要进人劳动者大军的’不必要接受高深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必然造成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化。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青少年学生在智力领域的天赋确实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绝对不是青少年学生不能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障碍,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领域,教育者只要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教学,他们都会学会规定的知识技能,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成为社会所需的多元人才的。正如美国掌握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布卢姆所指出的:“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学习,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的话,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1]多元智力理论的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也认为,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是具有巨大智能发展潜力的个体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有利于培养某一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个智能的发展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2]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机构的教师要尽早振弃传统的学生观,要真正把青少年学生看作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无限发展潜力的个体,不能歧视任何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学生,要充满信心地关怀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个性化的课程与教学,引导他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元人才。

二、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青少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对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则很少提及。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青少年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在现代教育理论者看来,教育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青少年学生主动的认识活动,青少年学生不是祝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他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精神,调动全身的器官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最终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技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在继续重视教师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是一个主体的人,更加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弁把它看成是教育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阿尔德勒也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它需要使用头脑,而不仅仅是记忆,它是一个以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主要动力的发现过程。"[3]因此,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教师都要尽早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要创造各种条件,尽可能地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体精神,给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使他们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的人

青少年学生有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具有自身的内心世界。和正常的成人相比,青少年学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或缺陷,但他们的不足或缺陷正在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步减少。确实,青少年学生是身心处于急剧发展变化状态的人,他们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或问题,但只要他们没有重大的疾病,他们就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如果为他们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加上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肯定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强调的:“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人,是有独特贡献的。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4]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范美楠也认为:“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5]而传统的教育理论总是把学生看作永远长不大的小成人,总是喜欢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育效果不佳。

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尽早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不问青红皂白地强加给学生,不能继续用固定的眼光和成人的标准看待青少年学生,不能因为他们现在不行就永远不行,过去有缺点就永远不能改正,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们,充分相信他们的学习潜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适度的自由,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成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四、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是具体的人

教育工作者一生一世都在和青少年学生打交道,很难遇到音容笑貌完全相同的学生,更不用说个性完全一致的学生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不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现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指出的:“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遍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然而,作为一个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当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内容和方法时,我们又如何能不考虑这一点呢?进入教育过程的个体是一个具有文化遗产的儿童,他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在他的内心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四周经济状况的影响。”[4]

因此,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培养具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我国教育工作者就要切实把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当作一个具体的人来对待,要深入到学生中间详细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和家庭中的具体情况,及时掌握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惑,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尽可能做到让学校的课程与教学适应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多元人才。

五、每一个学生都是整体的人

通过教育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是既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又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完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在现实社会中,教育过于迎合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要求,造成了学生人格的分裂和身心的片面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指出的:“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受的大量的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问

因此,要促使我国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就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看待,要把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彻底排除唯智主义思想的束缚和影响,创设优美的宽松的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在学习上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习。促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知识素养和高强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瞿葆坤.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篇4: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就艺术设计这门专业课程来讲,它集综合性强、应用性广的特征为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各部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特别在当代的社会变迁中门类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一面。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也成为我国艺术类高等院校所重视的焦点学科。而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正确运用产品语义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艺术设计师对产品、符号和文化的认知,提高其人文意义。

产品语义学研究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产品语义学(Product Semantics),是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人类设计产品和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形式结构,以及形式符号所包涵的意义。现代产品语义学研究在工业设计领域里常表现为设计作品功能与形式表达的方法。“在不加以绝对化的情况下,语义学态度及其语言分析的具体方法对于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产品语义学是艺术设计领域中人与人之间视觉传达和意义表述的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常常使用的手法。

产品语义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产品设计形式在传达过程中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形式表号在语义方面的构成关系。20世纪以来,在结构主义理论影响下,产品语义学研究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倾向于结构与功能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现代艺术设计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以德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基地——包豪斯学院为中心,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国际设计领域中崭露头角。随着国际主义的泛滥,以标榜“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真正成为了艺术设计领域内的主导。通过产品语义学研究发现,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表达—传递—接受”的体系,设计师的语言或词义往往借助于符号或艺术符号传达给受众,而受众总是间接地领会符号的内涵,二者之间唯一的媒介就是“功能”。因此,结构主义产品语义学在包豪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包豪斯的创建者格罗佩斯曾说:“包豪斯深信,在家居用品以及家具之间,一定有着理性的联系,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在形式、技术以及经济领域里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物品的自然功能与限制因素出发,创造出它们的形式。”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建立在传达产品语义学基础之上,形式符号的研究基于培养学生理解功能意义的方面。由此可见,尽管当时的语义学研究仅仅涉及美学领域,但是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机构已经把设计视作一种语义,甚至是生活语言,其表达的主旨内容就是对功能的满足。

因此,产品产品语义学是专门研究产品设计语言意义的学问。产品设计理论及其产品语义学研究架构始于战后对于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延续,在1953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出现的“符号运用研究”成为产品语义学的发端。乌尔姆造型学院的教育体系完全围绕产品设计在工业社会中的语义传达來进行,形成风靡世界的现代理性设计和功能设计教育观。在强调功能与应用为理念的教育体系中,科学与工程学成为设计学科的重心。譬如,战后德国布劳恩公司的产品设计便是学院师生共同设计实践的成果。

产品语义学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

就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均采用基础原理与技能、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三个部分构建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以绘画基础课程群、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以及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群组成教学体系。但是,这种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文化内涵和现象分析的内容,使得学生一知半解,对很多内容的模糊和认识的不深刻。产品语义学研究的方法在这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强某些基础课或专业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和知识性,为推动设计文化显露本土民族性的教育策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与此同时,产品语义学在传达产品的形式语义和设计符号的内容等方面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具有促进

作用。

总而言之,产品语义学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式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为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将带来新的面貌,艺术教育就是产品语义学的内容,教育词汇、篇章构成、制度铭文等都是产品语义学分析的对象。而艺术设计专业中所设计的造型语言和形态符号也是产品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当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里,譬如新媒体艺术、电子艺术、虚拟空间、数码设计等词义和设计元素的出现,容易为艺术设计教育者带来新的思考。因此,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新的词义和内容以及辨析,产品语义学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全新的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 华(1985-)男,汉族,重庆巫山人,硕士,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艺术评论方面的研究;

篇5: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我的服装产业发展迅速,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同时,我国的服装已远销海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加强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服装产业的长足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服装的设计教育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服装业对于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这使得我国的服装产量虽然非常大,但是其设计水平却不够高。这就对服装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创新的思维来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服装业的优秀设计人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继续向前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服装设计

创新思维

现代服装

教学改革

一、为什么要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进行改革

(一)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是社会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服装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在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产业在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服装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服装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专业型设计人才一直是其坚强的后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由于服装行业各类人才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了面向世界的服装设计与生产的重要基地。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现在的服装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就有一万三千余家,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逐渐将服装的生产与加工基地转移到中国等西方国家。在去年中,我国仅欧美服装出口额就已经突破了200亿美元。由于不同国家国情的差异,我国不能象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样把培养创意型服装设计人才作为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是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培养我国服装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当前服装设计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要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对于专业理论基础与设计技术,全面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使其可以在毕业后适应服装设计行业的不同职位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服装行业现状的情况下对服装设计教育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才能够让我国服装教育真正成为使得服装产业平衡发展的人才保证,让这一关系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服装设计教育实现了多个跨越,从以艺术为主的简单服装设计教育跨越到了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概念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育,从传统的理论性教学跨越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教学,在不断摸索与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培养出了大量的服装设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当前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发现依然有着许多难以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服装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服装工业发展迅速,在全球的服装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另一方面,当前的服装设计教育难以与新技术、新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其教学水平与教学技术难以达到更高的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引导产业科技的发展。这些突出问题使得我国虽然是服装大国,但是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却很低,国际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在我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目录中,服装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大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和别的专业方向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许多专业方向例如环艺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装潢设计等,在设计草图实施后,设计就算完成,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不是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大多是个体式生产,消费者是被动消费这些产品的。设计者所设计出产品的个体化和共性化远远超过了其群体化与共性化倾向。其主体是设计出的产品,设计与消费是一个单项的过程。服装设计则不一样,其设计包括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其产品最终完成销售才是设计的终结。消费者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因此,产品的设计者不仅要考虑自身所设计产品的个性化,更要考虑自己所设计的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服装的设计和消费并不是单项过程,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双向过程。服装设计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它与艺术教育本质上的不同。在如今的服装设计课程中,技术课程占到了将近一半。正是由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服装设计教育不应该仅仅考虑现有的传统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把培养出适应现代服装工业生产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教学最本质的目标。然而,由于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服装产业的存在着脱节,严重影响这方面人才的就业情况。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对现有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是培养出适应服装工业发展人才的根本途径。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环节进行必要的创新与调整,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对课程进行改革,其包含着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与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服装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上,要以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把学生的核心能力与价值作为培养目标。所以,在课程改革中要对社会性与时间性有所突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对其潜能进行挖掘,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创新思维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综合课程与辅助课程三大类。服装工艺、服装裁剪与服装绘画作为传统的三大基础课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些科目。比如,在构成课中,不仅要对学生程式化的比例裁剪进行严格要求,还要增加立体裁剪的分量,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进行服装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只有学生充分掌握新技术,才能够在毕业以后更好的适应岗位。当前,服装CAD的使用非常广泛,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服装设计软件。综合课程的关键主要是将不同相关的科目进行融会贯通和相互配合,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将色彩课与面料课打通来上,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于设计整体感和材料搭配感的把握。综合课程还包括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辅助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流行与发展、艺术欣赏、市场调研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加设计元素中的文化底蕴。服装业瞬息万变,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潮流,这对教师的知识更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服装面料的教学,由于教材里的面料品种过于陈旧,又缺乏图片,何况图片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触觉,因此需要教师准备多种的流行材质给学生认识,也要求学生自己收集多种面料,加强对面料的鉴别和感受能力。

(二)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现有的教学观念,接受并适应新的教学观念,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了课堂正真的主人,在课前,我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起学生对创新设计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观看同类学生的设计作品引起她们竞争的心理,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她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当然,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抛弃原有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传统教学观念中一些好的地方进行保留,不好的地方要认真进行分析,发现其问题所在,避免在新的教学观念下,出现和过去同样的问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学、多做、多练,把握各种材料的属性。使其触发催化创新思维,从而成为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三)从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吸取当代艺术以及国内外传统艺术的精髓,树立个人的设计风格。很多著名的时装设计师都善于从绘画艺术中找到灵感。还有其他的服装设计师,从前卫艺术中获得灵感,设计出服装。将当代艺术运用在服装上,适用于青少年和紧追潮流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潮流敏感,喜欢标新立异。近年来T薛珊上的印花图案设计,就常常借鉴波普风,抽象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等当代艺术风格。

传统艺术是设计中取之不尽的源泉,让学生多从国内外的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能使设计独树一帜,特别是我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例如将旗袍进行变型,就是最常见的手法。一部电影《花样年华》就能令独具中国元素的旗袍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另外还可以从中国各种各样的手工艺中获取灵感,例如剪纸、佛教绘画、、绳结、刺绣等等。

(四)改变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的认可度应该有包容性,最好能与市场接受程度相结合。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做项目,一是概念设计。牵着让学生尊重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风格特征、流行趋势及消费群的需求。后者使学生更懂得创新的意义和目的,更多的对生活社会及未来进行思考和探求,两者综合得出毕业设计的最后分数。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服装设计比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又不要太计较结果,并不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学生将来成就越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结语

纵创新思维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代入到课堂中,让创新二字贯穿与自己的整个教学理念中、贯穿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合现代服装企业发展的新型专业设计类人才。

小清新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篇6: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建设现代化的法治社会需要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本文认为只有通过更加完善的高等法学教育才能培养出基础素质过硬的法学人才,通过更加合理的司法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综合能力优异的法律精英,通过更加完备的法律实务技能训练才能培养出业务技能精良的司法工作者。从而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队伍,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法治文明建设。

现代化的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现代法律职业教育具备三个要素:健全的法学教育制度,科学、合理衔接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司法考试制度,法律职业充分的身份保障制度。我们可以通过健全的法学教育制度、特别是高等教育制度来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通过合理的司法考试制度来选拔优秀的司法工作人员,通过全方位的实践培训来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的实践业务能力。

一、现代法治要求复合型的法律人才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需要具备多种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这种法律人才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牢固的法律专业知识、全面的社会人文素质和扎实的法律实务技能。而成为真正的司法工作人员的第一步是大学阶段的法学教育。大学的法律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是将来从事法律职业以及相关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性知识准备,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不可能真正领会到法律的真谛,不可能养成法律人的全面素质,不可能获得并增长法律思考与法律思维的能力,更不可能真正掌握自如地进行法律实践操作的技能,从而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法律人。这种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法律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律素养。

(二)更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

对大学法学学生来说,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还必须在获取专业的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展知识领域与范围,特别是需要广泛而全面地学习或吸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以及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司法工作中非常重要,它们是我们进行法律推理所必不可少的基石。这些知识能够为法学的学生提供理解法律、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背景与辅助条件,并且对于学生加深对法律本身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的实质把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这对于将来学生变成司法工作人员之后,能够综合、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判断各种实际的法律争议和法律纠纷,恰当地处理相关的法律问题,意义重大。一个只能教条式地背诵法律条文的人,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对法律实务的处理肯定也是机械而无生气的,这种处理方式难以有效地解决远比法律条文更为复杂的现实社会诸多问题,因此,教条的法律理解对社会矛盾的恰当化解、社会纠纷的合理解决、法律争议的正当了结、良好的生活秩序的长久维持等方面的帮助会非常有限。

高校法律教育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其他专业优质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提升多学科思考的理论能力。同时,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有知识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理论推理能力。

(三)与实务相关的社会知识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和学问,对于法律的掌握,除了专业的`法律知识,还必须对社会现实具有全面、准确而恰当的把握与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社会真切的把握,也就是说要有具体而全面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

这是当前阶段的大学教育最为缺乏的一种培养模式,因为大学比较缺乏实践操作的相关设施,大学教师也比较缺乏实践的操作能力。虽然现阶段有很多高校都可以帮助学生争取到进入司法机构实习,比如:检察院和法院进行实习的机会,但是,这种实习大都流于形式,对学生真正提升相关实践能力帮助不大。

所以,高校法律教育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多开展模拟法庭、法律工作者现场讲座和指导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法律实务能力。

二、现代法治与司法考试改革

高校学生毕业之后,还不能直接参加司法工作,其还需要通过司法考试获得资格,这种司法考试是选取优质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司法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人才是由高等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系统的法学知识和一定的法律技能都是通过学院式教育方法进行传授的,司法考试是对法学教育的产品进行再次筛查的过程。

因此,司法考试必然与法学教育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设置一种科学的司法考试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法律教育改革。

对于司法考试制度,必须与法学教育、法律职业选任、司法公正、法治国家的建设结合起来加以认识,而不单纯地将其归结为一种考试形式本身。我国的司法考试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是几乎所有法律工作者必须通过的一种考试。这种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法律职业共同体输送了大量有用的人才。但是,这种司法考试本身又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设置司法考试的目标应该是将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当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各自法律工作岗位上面。这种考试不是为了选取只会考试的人。现代化的法治建设需要那种既懂法律基础知识,又能够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公平感的复合型人才,而单一的司法考试形式似乎难以满足这种人才的需求。

司法考试是一种单纯的考试形式,由于考试的应试性特点,记忆性考题和应试技巧的考题占了考试的相当比例,很多人忙于应付考试,这就使得很多非法学毕业的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通过司法考试,这些学生虽然在基础法律知识上没有欠缺,但是,却可能缺乏我们日常的司法工作实践中所必需的公平正义的理念,以及通过领会法学的真谛来灵活处理现实的司法难题的能力。

特别是,通过一次考试就确定考生的素质大小的做法最有问题。在现阶段,从中小学开始,机械的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关键问题。学生们本应该在大学阶段摆脱这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尽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综合素质。但是,我国的司法考试制度注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而且,考试的题目大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这就又把大学教育导向了应试教育的不良模式之下。在这种考试制度的指导下,学生们只注重对法条的死记硬背,而不注重法条背后的诸多社会现实与理论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足够的经验和理论基础的话,仅仅依靠几条干巴巴的法条,是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司法工作者的。

因此,我们应该完全避免原有的单词理论考试的模式,而采用一种两阶段的考试模式。我们应该采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的考试,第一个阶段的考试应该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的法律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但是,此阶段的考试重点也绝不应该只是对法条的背诵,而应该是法条订立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条来解决问题;第二阶段的考试是复试,这一阶段主要考察学生熟练运用已有的法律知识,对社会现象和涉诉案件进行批评推理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考试应该特别重视考生的综合业务能力,特别是对那些疑难案件的理解,通过主观题、特别是论述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深入分析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考生只有两次考试都合格,才能算通过考试。特别是第二阶段的考试,在阅卷中也一定要注意考生的发散性思考模式,注重考生的创新性思考,从而选拔出那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业务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进入我们的司法队伍当中。

而且,司法考试本身还应该注重通过灵活多变的考试形式来满足我国的现实紧迫的需求。比如,在国外完成法律学习的学生也许通过第一阶段的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的国际法视野是我们急缺的,这就要求我们适当降低他们在第一阶段的分数要求,从而通过创新考试形式来选拔出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法律人才。

司法考试的这种改革模式反过来也能够促进高校的法学教育改革,学生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自身的法律思维、法律推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加满足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

三、法治建设与法律实务技能培养

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我国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能够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来处理负责的社会现实问题,这种能力不光是在理论能力,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司法考试来检测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实务技能,则很难通过具体的考试形式加以检测,必须通过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培养。

这种现代的法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

第一,法律的实践和实务能力是通过具体训练来掌握的。

第二,高等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重视理论法学教育,现有的大学法学院不具这样培养的相关硬件和软件,难以独立完成实务训练的任务,因此,需要设立更多独立的司法研修机构来专门进行实务培训。

这些司法研修结构不仅包括司法机关的培训机构,比如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培训学院,还包括各自社会团体和培训机构所组织的培训活动,以及司法工作这之间的相互交流。司法机关的培训机构组织比较严密,教育模式比较正规,通过它们的培训,司法工作者可以学习到各种实践业务能力和实践案件的分析;其他培训机构比较注重更为细微的层面提升司法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比如法律问题与现实的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等;司法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扶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方式,通过这种交流,司法工作者能够时时处处考虑自身的不足,通过相互学习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实践业务能力。

篇7: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郭文

一、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分析服务业结构演变具有规律性。一般来讲,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发展住宿、餐饮等个人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性服务迅速发展,其中在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中期以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为主;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从总体上讲,取决于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发展阶段,首先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强度和实际容量;取决于知识的物化、叠加和放大;其次取决于生产的专业化、信息化及其分工。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出现的产业结构的软化现象,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知识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活动中的一些环节独立出来;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大量新需求,扩展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推动了传统服务业的产品和过程创新;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当代意义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新服务领域和新服务模式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目前,全球约50%国内生产总值均来自于现代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70%以上,开始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偏低。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不仅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业的扩大,还会制约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服务业是连结物质产品生产和人民群众消费之间的载体,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

三、现代服务业视野下的旅游业转型升级

按照国务院“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以现代服务业的本质要求审视旅游业,对于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服务业视野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从旅游产业结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整个旅游产业结构中,由“数量”比重逐级向“质量”比重演进,即旅游产业增长方式重点依次转移;二是旅游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比重逐级向“智力信息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实现旅游产业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三是旅游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观光产品”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最终文化体验产品”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实现旅游产品形态依次转移。从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看,表现为高附加值化,即要提升旅游企业技术密集程度;高技术化,即在旅游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技术;高集约化,即组织合理化;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化,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现代服务业视野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粗放型基础之上的发展,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路径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旅游发展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我国现代旅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提高旅游业新技术含量和旅游经济效益,还是降低旅游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要依靠技术创新找出路、找办法。

现代服务业视野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依赖是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联动结合起来。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依托性,法律——制度、经济——市场、社会——文化、技术——生态等要素是最为核心的支撑要素。从宏观角度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旅游业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级政府较为重视,在政策层面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需要以政府牵头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依托制度创新,借旅游区域战略规划和旅游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之机,按现代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导向为抓手,出台相关行政法规及资金扶持政策。此外,旅游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必然要使人才、要素和上下游产业配套,提升整个产业链。基于此,还必须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联动结合起来,倡导放宽旅游

篇8:全球视野下的美国教育改革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直到21世纪头10年,中国和美国都经历了全球经济的巨大变革。首先引发这一变革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全球范围内货物运输成本急剧下降。长途海运成本几乎接近于零。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可靠性大大提高,通讯行业的成本也从昂贵变得低廉。

制造业的全球化由此产生。对于生产商而言,产品可以在距离总部很远的地方进行生产,然后再将其发送到世界上其他任何能够高价售卖的地方去。这就使得生产商可以将厂房设在某个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对于绝大多数由发达国家在全球进行生产的产品而言,即便产品本身很先进,但实际上制造这种产品所需要的技能却很低。这就必然导致发达国家把制造这些产品的大量工作都外包给发展中国家。20世纪9年代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韩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是同时期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工资水平只是同时期美国的百分之一。

在于全球范围内更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中,产业工人开始失业。这种高度整合的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是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此前,美国农业从业者只是和镇子另一边的人在竞争。而现在,他们是与世界另一边的人在竞争。忽然间,劳动力价格的差异使得一切都大为不同。

同样的情况也很快发生在中等和高等技能劳动领域。在美国,医生将白天拍下的X光片发送给印度的医生做分析,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到对方传回来的分析结果。这样人工成本就比由美国医生完成医学影像分析低廉许多。

这种现象发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们看到,在全球范围内,所有技能层次的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大规模整合。这最终意味着,那些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他们所需技能层次的最廉价劳动力。在高技能层次的劳动力市场,这些技能甚至可以由互联网另一端的某个人提供。制造商并不需要飞到当地并把那些人带回自己的国家,也不需要把研发机构搬去那些人所在的国家。同一个研发团队的成员甚至可以相隔千万里。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政策背景:全球化及自动化生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全球劳动力市场增加了许多新的劳动力。印度过去的劳动力市场基本上是内向型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存在交换与流动。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印度破产之后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其中相当一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众所周知,在1978年之后,中国施行对外开放政策,为全球带来了12亿的劳动人口。同一时期,当铁幕落下,数百万的东欧人也流入了全球劳动力市场。这不仅是先进技术创造了全球劳动力市场,而且是在短时期内整个市场规模急剧扩张。

美国在199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将工作外包到如中国这样的国家,意味着几乎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正在被逐步驱逐出美国。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并不相信,然而今天再回顾20世纪90年代,这一结论早已得到证实。从那之后,自动化工作的成本急剧下降,同时自动化设备迅速发展,原来需要人工的许多工作都可以被自动化生产所取代,生产成本随之下降。因此,劳动力价格上升和自动化生产价格降低,不仅促使雇主更多地购买机器而不是雇用人工,而且在市场竞争中,它变成了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局面。

据报道,有工厂预定了10万台机器人来代替工人工作。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力价格也相应增加。因此在中雇佣工人数量到达30万到40万的工厂,可能将会使用机器人来代替工人生产。中国尚且如此,美国劳动力价格是中国的4倍,其情况更可想而知。目前,那些只需要常规技能就可胜任的工作,有一些薪水不高,而另一些薪水尚可的岗位可能将很快被大规模自动化机器生产所取代。因此,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不仅发生在发达工业化国家,而且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这些发展变化会给教育领域带来潜在的影响。在中国,这意味着有6亿人进入中产阶层,这一惊人的发展在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更为发达的国家,其结果将会更为复杂。在美国,数百万的低技能劳动者具有比其他国家同水平劳动者高很多的工资。这可能是影响当前美国大选走向的最重要的社会现实,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政治意义。

三、美国的窘境

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未受过太多教育、不具有太多生产技能的人都需要与自动化机器中的电脑共生,并且将被自动化机器所掌控。我可以大胆地预言,绝大对数接收过学校教育的人都只有普通水平的劳动技能,他们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失业。这意味着什么?现在,美国高中毕业生的语文能力不会超过8年级水平。未来15—20年之内,这部分人将很有可能被自动化机器所取代,也就是说他们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事实上,毕业生即将进入的是低技能劳动力市场,这一领域正在被摧毁。我们让孩子们为未来的生活世界做好准备,然而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和模糊的。将来,在一个大公司中长时间从事同一项工作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绝多数人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

这意味着,那些不能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国家将会面临骚动,并且在低收入人群中出现更高的失业率。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讲,尽管美国已经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况要好许多,但是却同样面临着平均工资停滞不前的问题,收益质量猛增同时失业率攀升。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与中国及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是能够受益的。但是,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并非如此。与以往相比,现在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和能做的事情都更多了。个体所受的教育和培训的水平决定了他能够实现价值的程度。但是对于美国而言,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的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学业表现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这期间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但是最终收效甚微。然而,即便是考虑了40年来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中小学教育系统支出的增长比率也已经达到了240%。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双倍的钱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所以说,美国教育正处于不利的境地。

四、过去40年美国的主要教育改革措施

我认为,美国过去40年来为了应对世界发展趋势而尝试过的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增加教育投入、减小班级规模、市场和竞争、信息技术、学生学业标准和配套考试、加强教师资格考试和学校问责。

如前所述,美国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是全球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然而,这并没带来改变。其中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用于缩小班级规模。我并不建议中国采用同样的小班化改革,因为这几乎是美国曾经做过的价格最贵、收效最小的教育改革。我们斥巨资将班级规模缩小至比其它发达工业化国家都低的水平,然而依然没有任何成效。

在这种局面之下,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将教育从泥潭中拽出来,就成为了呼声较高的候选方案。其背后的理念主要是基于芝加哥经济学派的理论。学者们通过分析认为,美国教育的问题在于专业化的教育垄断了教育行业,因此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基本理论是,如果经济领域中出现垄断,那么解决之道便是引入竞争,个体需要通过提供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那么,将该理论用于教育领域就能解决问题吗?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州、省、国家层面的竞争均引发了教育成就和质量的竞争。但是这种通过竞争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并没有使低收入者从中获益。在美国,实际上没有证据显示特许学校和教育券等政策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发挥了作用。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美国对教育技术的投资比其他发达工业国家都高。他们的另一项关于成人劳动力及基本技能的研究显示,美国人在工作中使用常规工具,如软件、科技等,能力比该研究中其他国家的人群低很多。因此,很难说给中小学教育技术上的投资带来了多少成效。近年来,美国在开发学生成就的国际可比指标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最近在奥巴马执政之下,开始设计开发测验工具用以考察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事实上,从小布什政府基于测评的教师和学校问责开始,美国不断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直到奥巴马政府之后情况更甚。然而,所有这些都像是一场灾难。

五、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当前,美国对于市场改革的政策方针显著扩张。其政策效果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这些不断增加的改革是作为更宏大的政治议程的一部分,在意识形态基础上推出的。对于学生学业标准而言,我认为这是很需要做的,并且到目前为止做得很好。但是这项政策在美国的实施情况一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对学业标准持很强的反对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政策推行得太快而没有实现做好计划。

尤其当奥巴马政府推出教师评价的政策之后,更是如此。教师评价的标准很快就改成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但同时并没有向教师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几乎美国所有的顶尖研究者都认为这样做有失公平。无论如何,这项改革还是在持续推进,并且其收益在极大程度上从国家的一边转动到另一边,先是反对学业成就标准,现在是反对所有的测验和考试,并且在更广的范畴反对各个层面政府设计出来用以提高学生学业表现的标准,以及反对那些用以测量学生学业进度是否达到标准的统一考试制度。所有的发展几乎都停滞不前了。由于这多是由联邦政府大力推动的,而在美国通常人们都会反对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候发挥太强的作用,因此,为了在2015年内能完成《基础教育法》修订工作,美国国会在过去几年进行了一场很长的争论。在许多人眼里,这场争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联邦政府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了,同时州政府的作用得到适当加强。但是,这却导致没有人最终为美国的未来负责。我认为,美国联邦政府不用花很长时间就将恢复在制定教育政策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州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仍然只是发挥较弱的作用。因为这些决策多是由单个的学区来做出,尽管学区很多,但是它们都很小。

美国的《基础教育法》和现在的《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案,除了使民主党和共和党团结起来共同削弱联邦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权力之外,没有在任何实质内容上达成共识。尽管目前的法律中充满了矛盾,但是国会并不打算通过在法律层面求同存异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因此,将呈现出一种混乱不堪的局面,即法院停止对法律含义做出判定,并且最重要的是,两党对美国教育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没有形成共同愿景。

六、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美国首先会继续关注STEM教育项目以及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第二,对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教育的关注也不断升温,但是尚未出台新的政策以推动建立有效的学徒制体系。第三,将更加关注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以及为教师创设专业化的工作环境,但是目前尚未出现政策资本的投入。第四,开始关注美国与其他国家教育的比较。目前一些前沿的研究问题还包括“21世纪技能”的测量方法、基于技术的测试、非认知因素(如毅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如何推动教育研究成果的使用等。

篇9: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网页设计改革论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

【分类号】H319

在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也在逐渐适应这个改变,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素质教育中来,把以往比较抽象的英语学习过程更为直观和具体的表现给学生,这是许多学生都愿意去接受的形式,不但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对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缺陷

1.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形式下,基本都是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吸收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重点就是以灌输课本内容为目的。长期以往,学生主观能动性会大大降低,因为学生已经养成了老师把知识解释很清楚的教学方式,而不会主动去思考探索,这也直接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心理,同时也弱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开始反感学习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1.2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个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都是单一的结合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落后的教学观念对于现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追求的都是统一标准,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不允许的,教师往往会把学生往他们设计好的目标和方向去发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大批相似的人才。英语不应该被当作一门技术去学习,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学习用英语去交流,不然学生学习英语只会是枯燥无味的,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这样就难以实现用英语去交流的根本目的,可能让学生变成了一个会英语考试,却不会说英语的哑巴。

2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

现代教育提出的观点就是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讲究的是学生个性化发展,英语最佳教学方式就是在对话交流中去学习。在传统教学盛行这个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个性化英语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平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就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要求、教学对象和教材的使用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做了一个深入分析。

2.1教学目标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目前我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在加强英语基础学习的时候, 不仅仅要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还要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提升学生口头及书面信息的使用和交流。

2.2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把不会的东西教给学生就完事,这显然是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实现文化的传递,以本身权威的身份去教授知识, 而是要以更间接的方式去教授知识,而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师如果能利用好多媒体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作为指导者的教学思想。所以,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掌握学习内容和方法。换一种说法就是教师不单单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扮演一个身份就是学习策略的指导者。让学生学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 让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和实现自我追求。而教师作为主导者, 根本任务就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从要我去学习变成我要去学习,这个过程的转变就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 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课堂活动角色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师的主讲作用,把主讲向主导转变。把学生变成课堂学习的主角, 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软件的使用,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课的辅助工具而已。所以在设计教学软件内容的时候, 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处, 这样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也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使教学组织活动的开展始终保持高效性。

2.3教学对象及教材的使用

2013 年8月某大学从2013 级和2014 级中抽样了一批学生组建了几个班级,对这几个班级的学生应用多媒体教学。所使用的教学软件系统为大学英语(全新版)网络教学系统及《大学体验英语》单机版多媒体课件、网络版。而选择的教材则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教材。

2.4教学安排

课堂多媒体教学不是使用原有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就行,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原来系统的基础上去设计课件内容, 这样可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愿意去接受知识。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教师的指导和情境的感染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课外上机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对听说进行反复的训练, 这样对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就有很好的作用。并且学生还能结合自己英语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而教师布置作业、检查作业、解答疑难等行为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对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endprint

2.5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成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是比较赞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学生表明多媒体教学能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体使得课堂上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大量视听材料的练习,不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安排学习,对于英语应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 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3.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直观的英语教学情境

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要始终把学生作为大学英语的主体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由以往的接受者向知识探索者转变,这样对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会有更显著的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学会把计算机、幻灯片以及录音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应用到英语教学中,这样就可以把原来抽象的英语语言转变为图片、音乐、电影以及广告等形式,让英语教学变得更直观和具体,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这样才能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化、高效化与现代化。

3.2在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以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等形式来开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动摇,鼓励学生学习不要局限在课本和课堂,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英语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不断提升。我国大学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公寓、学生宿舍、教學楼以及办公楼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校园网络环境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交流。并且学校还专门设置了英语网络课堂,学生只需要进入指定的平台就可以实现网络化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目标,进行有步骤的学习。同时,网络上英语学习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到各种英语学习资料,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3.3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要做好大学英语教学的管理工作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学生英语学习资源的来源也很多。然而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网络信息量庞大但是比较繁杂,有可能在其中夹杂许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所以,大学英语教学的管理工作者,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与定期检查,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拒绝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

4 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伴随着许多机遇,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挑战。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让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2] 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1-9,41.

[3] 曹迪.大学英语教学中融人中国文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26-27.

上一篇:写自己的高三作文800字下一篇:是否FTP验证端口决定传输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