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绘画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陶瓷工藝制作”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材《陶瓷工艺学》理论知识琐碎繁细,对于物理、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接受难度大、理解困难。单一的多媒体(PPT课件)和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不高,上课效率低。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陶瓷绘画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瓷绘画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篇1:

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成因及影响

摘要: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已经蔚然成风。研究其成因及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概述出发,探讨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分析,并研究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影响。最后得出: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符合陶瓷艺术发展规律的。在以后的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下,要更加注重绘画作品的灵性、意境以及格调,让其制作更加精细,作品更有意境,更有创新性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陶瓷绘画;制作化;意境;格调

一、概述

陶瓷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其越来越多的通过“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而在展览效应的作用下,对于陶瓷绘画作品更加注重观赏性,作品更加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创作的作品更加走向現代化,更加显得高大上,是迎合大众审美的一种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制作化潮流蔚然成风。陶瓷绘画作家更加注重制作化过程。而在重视制作化过程下,制作化潮流蔚然成风。但这种情况下就会给陶瓷绘画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和探讨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成因和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概述出发,探讨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分析,并研究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影响。

二、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表现形式

1、载体和材料上的具体表现

陶瓷绘画中陶瓷载体已经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白胎,而是五光十色的色釉胚胎成为主体,这中表现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2、作品体量和尺幅上的具体表现

陶瓷绘画制作化发展中,使的陶瓷绘画作品的体量和尺幅也越来也大,经常出现数米的大型巨幅作品。

3、工艺技法上的具体表现

陶瓷绘画工艺技巧方法的不断使用,让复杂细致的工艺技法运用到陶瓷绘画中,确有打动人心的效果。

三、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分析

1、大众化视觉审美,观赏性需求导致当代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

观众在欣赏和参观陶瓷绘画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的观赏性。陶瓷绘画作品更多的从视觉角度进行评价。而要想让陶瓷绘画作品更具视觉效果,其制作化技术要求会更高。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直接导致了制作化潮流蔚然成风。

2、市场环境下对于陶瓷绘画作品的大量需求导致当代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具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陶瓷绘画作品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陶瓷绘画作品的观赏及收藏。这让陶瓷绘画作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陶瓷绘画家要想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就必须从制作化上下功夫,通过制作化的工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更多的创作作品。这是导致当代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的主要原因。

3、艺术评价机制对于陶瓷绘画作品的引导导致当代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

陶瓷绘画作品不断只是未来观众的欣赏,用于展览,还要进行艺术评价。而目前艺术评价中,开始更加重视陶瓷绘画过程中运用的材料,技术的评价,同时也要通过大众对于作品反应来进行评价。这种情况下,更加重视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是顺利成章的。

四、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影响

陶瓷绘画的制作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对陶瓷绘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近年来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以及陶瓷绘画艺术家的具体表现,说明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对陶瓷绘画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的情况下,也必须看到其带来的负面印象。

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作化潮流让陶瓷作品需求量更大,让陶瓷绘画向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制作化的更加重视,让陶瓷绘画制作过程开始融合各种有效的技术,比如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影响技术不断的融合到制作化过程中。让一些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能有效的复制出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第二,在制作化过程中,采取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艺方法,让学术交流更加流行,促进了陶瓷绘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在看到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带来的积极影响下,也必须承认去带来的消极影响,总结并正视带来的消极影响,才能更好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具体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作化潮流趋势下,很多陶瓷绘画作家开始盲目的追求材料的新颖以及肌理感的奇异,弱化了自己对绘画作品情感的投入,让作品本应蕴含的神韵意趣不能较好的加以体现。第二,在制作化潮流趋势下,很多的陶瓷绘画作家过度追求作品体量的大,通过大作品,大制作来取悦大众,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容易让绘画家产生浮躁心理,同时体量过大的作品也不利于环保。第三,在制作化潮流趋势下,很多绘画家过多的追求制作技术,却忽略了对作品精神层面的创造,很多作品都是以往优秀作品的临摹,缺少了对艺术本身的创新。

五、总结

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符合陶瓷艺术发展规律的。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如何更加恰当,更加与创作性更好的结合,是未来陶瓷绘画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以后的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下,要更加注重绘画作品的灵性、意境以及格调,让其制作更加精细,作品更有意境,更有创新性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夏婧. 陶瓷研究. 2020(04)

[2]浅谈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曾昭宗. 佛山陶瓷. 2020(05)

[3]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夏婧. 陶瓷研究. 2020(04)

[4]浅析装饰图形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黄艺,肖飞. 美与时代(上). 2020(07)

[5]浅谈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曾昭宗. 佛山陶瓷. 2020(05)

[8]陶瓷绘画中的构图方式及国画元素分析[J]. 高方志刚. 大众文艺. 2017(06)

温艳萍,女,汉,1988年出生,福建德化人,就职于泉州市德化一碗清水陶瓷工艺有限公司,中级工艺美术师 研究方向:雕塑设计

(泉州市德化一碗清水陶瓷工艺有限公司)

作者:温艳萍

陶瓷绘画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篇2:

“陶瓷工艺制作”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与思考

摘  要:“陶瓷工藝制作”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材《陶瓷工艺学》理论知识琐碎繁细,对于物理、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接受难度大、理解困难。单一的多媒体(PPT课件)和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不高,上课效率低。针对艺术生和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通过引入实物、先进技术、学术进展、加强实践实验、讲座式教学等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陶瓷艺术设计;实物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优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定窑白瓷的时代特征与呈色机理研究”(PXY-BSQD-202111)研究成果。

“陶瓷工艺制作”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在国内,许多高校称这门课程为“陶瓷工艺学”。所用教材是由马铁成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陶瓷工艺学(第二版)》。教材分为12章,主要介绍了我国陶瓷工艺技术发展历史,黏土类、石英类和长石类等主要制瓷原料特性特征、作用和处理,坯、釉料的配比、计算与制备,不同釉种显微结构与性质,不同的陶瓷装饰技法、成型方法,陶瓷烧成与窑具及陶瓷制品的缺陷分析等。

该课程为初接触陶瓷艺术设计,实践经验不足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陶瓷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了科学解释,可以提高创作效率、减少损耗,使学生在今后陶瓷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创新性、突破性和时代性[1]。通过对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陶瓷材料与工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特点,独立调配陶瓷坯、釉料的动手实践能力,对陶瓷制品中的常见问题有分析解决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及运用陶瓷材料进行创新创作的能力。

但课程理论知识琐碎繁细,需具有较强的物理、化学基础,对于非陶瓷材料的艺术设计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单一的多媒体(PPT课件)和灌输式偏理论性教育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和课程效率,探索优化教学的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我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及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经验,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效率,希望对从事相关行业的教师有借鉴作用。

一、教学方法多元化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培养方案,学生通过“陶瓷工艺制作”课程需要掌握制作陶瓷制品的各种原料性能及作用、掌握坯釉配比、缺陷分析等大量理论知识,坯釉配比计算调整、陶瓷成型工艺等实践实验操作能力。对于非陶瓷材料专业,物理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艺术类学生,知识点多、难度大、理解困难、缺失兴趣是主要问题,要想提高其兴趣和积极性,必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2]。

(一)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板书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工科性质较强的课程,板书可以从动态和静态多角度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3]。坯、釉料如何配比计算,是陶瓷工艺制作课程中的重难点之一。若授课中,仅通过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深入内容,缺乏思考[3]。此时教师进行板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兴趣,而且适时提问更增加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其能够深入思考。通过板书一步步列出计算过程,把复杂问题分段化,学生仿佛回到了初高中时期,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的一手好字和整洁的板书内容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4]。总之,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教师在授课中适时的板书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整体的全面理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物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在以往教学中,“陶瓷工艺制作”往往偏重于多媒体展示PPT课件,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仅通过观看图片进行学习,不能使学生形成直观、感性、接触性的认识。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存在不理解、概念混淆和理论脱离实践等现象[5]。课程开篇的陶瓷原料一章,除了介绍黏土、石英、长石三大常用制瓷原料,还介绍了碳酸盐类、高铝质矿物原料等其它制瓷原料,知识点量大琐碎;氧化铁在氧化焰、还原焰烧成特点;陶瓷缺陷分析等,仅通过PPT展示,不能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还会使课堂枯燥乏味。

实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视觉、听觉及触觉的联合功能得到全面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课堂上以听为主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其次,选择匹配的、时效性强的实物适时展示,不仅会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而且使理论教学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真实性、立体性和感染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模糊、浅显、片面、错误的静态感悟向清晰、深刻、全面和正确的动态感悟转化[5]。

如讲授陶瓷原料内容时,会结合野外调研采集的制瓷原料,挑选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原料,放入托盘,以备课上展示(如图1)。首先提出概念(如黏土),然后拿出实物,进行课堂展示,学生通过观察不同颜色、不同硬度的黏土,总结出黏土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零距离接触所学知识,“百闻不如一见”,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后续的实践课可以带学生去矿山实体认识原料的原貌,并动手采集、加深理论课的知识点,在矿山现场对学生简单讲解,巩固知识点。

(三)实验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证明理论,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才能进步和发展。“陶瓷工艺制作”是一门极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要提高陶瓷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达到课程目标,必须增加实践实验课时,让学生在实验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授陶瓷原料煅烧、坯釉配比、成型方法等内容时,实验教学是最好的选择。以我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对实践课内容进行系统性安排,以认识原料、成型、配釉、烧成、绘画5个主要方向细化知识点。以注浆成型为例,先将学生分组,成型之前,需要制备泥浆,其中涉及泥浆制备的工艺参数调整,主要包括料水比,料与稀释剂比例。结合理论课的知识点,小组调配时,取值有一个范围,通过对比不同比例,加深理论知识理解,过程中比重杯以及流速计等小型仪器对泥浆工艺参数进行量化,泥浆调整摒弃传统的经验估计法,形成数据化,方便后续实验。泥浆调整后注浆,制备坩埚。实验中,穿插讲解注浆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包括注浆样品的厚度与时间。接着挑选煅烧原料,窑房煅烧,并测试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发现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课堂效率都有极大的提高。

原料煅烧实验课中,小组成员非常积极,并能发散思维,选择两种或多种原料进行混合煅烧,主动询问最终呈现的特征。个别组开始在混合料中加入着色氧化物,煅烧之后出现一定的颜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求知欲被打开,能够更快吸收知识点,在加深理论课内容。

挑选原料后要求拍照记录原料煅烧前特征,以便对比煅烧前后的特征(如图2)。然后采用现代仪器分析,形成实验报告,数据化形式认识原料,如颜色可以用色度值L*a*b*表示。不仅规范化了实验报告,也让学生形成了数据量化思维,学生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分组实验节约课堂时间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团结协作;不同组别对比,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注浆时过不过筛,注出坩埚的质量不同,及时调整方法。

实验教学在课堂授课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基础后,通过课堂实验或工厂实践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学方法向“理论知识讲授—实践检验—创新扩展”梯度型教学方法转变的要求[6]。

(四)运用讲座式教学法

教学活动是一种具有专门性、特殊性的认识和智力开发活动,也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库存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与学习气氛发生联系的情感模式之间的双向运动。学生是否对课堂学习有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是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7]。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师讲生听。老师课堂授课,学生接受;老师课后布置作业,学生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从而得到教学反馈。这種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变得被动,课堂参与度不高,既不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也会降低学生思辨能力[8]。

讲座式教学的提出有效改善了在学生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可以结合讲座内容和已有知识结构,随时提出问题和老师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有效性,也使学生的分析、思辨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8]。

“陶瓷工艺制作”课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讲座式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如讲陶瓷原料时,学生及时提出课堂中不理解内容,课堂留下10分钟左右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探讨,教师总结解答,有问题不拖拉,及时解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师资建设时代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高校转型提出了要求,更对高校课程内容提出了新要求。“陶瓷工艺制作”课程使用的《陶瓷工艺学》教材中的案例不符合现代工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6]。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做出调整,使课程内容富有时代性,与时俱进。

首先,授课教师必须了解陶瓷工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陶瓷产品结构类型的改变,新的陶瓷工艺技术研究,多与企业交流,到企业生产线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教学水平[9]。

其次,教师应积极申请项目,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学科动态、学术前沿,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既要讲授教材内容,也要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科研项目,丰富和补充教材内容,科研成果支撑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让其参与科学研究,探究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10],为培养创新型和科研型人才做准备。

在陶瓷原料基本性质测试实验中,我们选在我校“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的陶瓷材料研究实验室进行。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实验室中的各种先进设备的名称和功能,随后对学生拟用到的实验仪器进行演示,最后由学生自己操作,测定实践课中样品的性质(如图3)。

学生在实验中对这些仪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示从未见过如此精密和高端的实验仪器,在测试中十分认真,积极做好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也降低了学习枯燥感。

三、结语

“陶瓷工艺制作”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对于物理化学基础薄弱的陶瓷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存在课程知识点多,难理解,缺乏兴趣,课堂效率低等问题。通过传统板书、实物教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应用讲座式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元化,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同时,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授课内容与时代接轨,满足时代要求,培养新型人才,教师必须增强自身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雷诗莹.陶瓷工艺学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1):209.

[2]施群.本科院校艺术类“日用陶瓷工艺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142-144.

[3]杨玉龙.“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初探[J].求知导刊,2016(5):134.

[4]侯长虹.论板书在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风,2019(5):62.

[5]吴军明,罗婷.论“陶瓷工艺学”课堂教学中的实物展示[J].新课程(中旬),2012(9):115-116.

[6]陈凌.创新创业下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20(24):203-204.

[7]张文焕.讲座式教学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2(1):65-66.

[8]雷宇辉.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05(8):104-107.

[9]梁升,张全争,尹奇异,等.应用型高校“陶瓷工艺学”教学优化与改革[J].广东化工,2020(20):195-196.

[10]宋杰光,陈林,向芸,等.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42.

作者简介:

刘楠楠,硕士,平顶山学院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古陶瓷测年和材料研究。

丁二宝,博士,平顶山学院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讲师。研究方向:古陶瓷组成与显微结构研究。

作者:刘楠楠 丁二宝

陶瓷绘画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篇3:

浅析装饰图形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装饰图形作为陶瓷艺术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理想化的艺术表达,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要。探析装饰图形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了解和掌握各种装饰图形设计与陶瓷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设计出具有特色的陶瓷装饰图形,凸显陶瓷作品的个性和风格,指导陶瓷绘画创作,从而达到提升陶瓷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装饰图形;陶瓷艺术;形式美法则;应用

传统装饰图形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陶器后,陶瓷上就开始出现图形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各种图形变化多样、风格迵异、别具特色,逐渐延伸至装饰图形,丰富了陶瓷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可以说,人类艺术的发展与陶瓷艺术的发展形影相随[1]。不同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陶瓷装饰图形,显示了艺术家们对美的创造和生活的感悟。陶瓷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它与人类文化积淀下的装饰图形完美结合时,便成就了陶瓷装饰艺术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寻,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一、装饰图形概念

装饰图形是指具有装饰性和装饰美的图形,它包含“装饰”与“图形”两方面的概念:

从“装饰”方面来理解,它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指艺术活动的过程,是对自然事物进行美化的艺术处理手法与表现方法;其二是指艺术活动的结果[2],即美化生活、表现情感的具有形式美的物化形式。“装饰”概念的双重属性,是一种因果关系,它们统一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中。

从“图形”方面来说,也可以将“图”和“形”进行分开理解。“图”既指绘画的形象,同时也包含了策划或设计之意;“形”指的是形象、形状、形式,它涵盖了一切可视的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和人造形态。“图”和“形”相辅相成,是人的抽象思维或具象思维的结果。

自然界物象千变万化,为装饰图形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创作灵感。这些形象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都可以设计成装饰图形。任何一个规则的图形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都可以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被赋予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之后,可表达某种寓意或内心的情感。

由此可见,所谓装饰图形是指运用艺术方法和手段将来源于自然、社会的视觉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形成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具有形式美感的图形。装饰图形设计是以美学造型艺术为目的,通过对图形方案的设计和装饰,最终实现创作设想。

二、陶瓷装饰图形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陶瓷装饰图形专指呈现在陶瓷器物上的各类具有装饰美感的图形,是陶瓷绘画装饰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以特殊的陶瓷材料作为主要创作媒介,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运用线条、色彩、形态等陶瓷绘画艺术语言,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表现与构成组合,通过设色、造型等手段在瓷器胚胎上塑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3],从而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构想和创作理念。

从设计角度来说,陶瓷装饰图形设计是陶瓷绘画与陶瓷艺术设计的有机统一,具有传统的单一绘画无法表达的独特美。设计者在设计陶瓷装饰图形过程中,应对陶瓷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有所了解。

(一)陶瓷绘画材料的特殊性

陶瓷绘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绘画的材料与陶瓷有关。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绘画载体的特殊性。传统的绘画是将绘画或图形绘制在纸、布等材料上,绘画表现手法易于掌握;而陶瓷绘画则是以陶瓷为载体,在瓷面上绘画,它制约着绘画者的艺术表现。二是绘画颜料的特殊性。传统的绘画颜料多为水性和油性,湿、干状态皆能显形成色;而陶瓷绘画使用的材料为专用颜料和釉,颜料发色受烧成温度、烧成时间、坯釉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陶瓷绘画是土和火的艺术,陶瓷材料在整个绘画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陶瓷作为陶瓷绘画的艺术载体,有着特殊的质感,属于硬质材料。在瓷面上绘画,除了考虑器型与画面的适配感外,还得考虑陶瓷瓷面固有的特性和特殊的物理性能对绘画的影响,如坯胎的吸水性、坯釉的相溶性等。陶瓷绘画使用的釉具有流动、浑厚、鲜艳等特性,呈色变化十分复杂,需要经过火的烧制才能把握。因此,陶瓷绘画作品绘制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陶瓷材质和颜料的特殊性,根据表现对象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材质和颜料,这样才能使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发挥得更加充分。

(二)陶瓷绘画工艺的特殊性

陶瓷绘画在瓷面上进行创作,绘画完成后要入窑烧制才能成就陶瓷艺术作品,它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其绘画工艺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比拟的特殊性。

从烧成工艺来看,陶瓷绘画有釉上和釉下两大类。釉上彩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作画,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作画,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4]。两种工艺对于陶瓷绘画的制约与其使用的色料、制作步骤、烧窑温度等条件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陶瓷语言自身的特色。可以说,陶瓷绘画的烧成工艺,达到了“泥与火”的飞跃,它表现出来的装饰手段,在其他形式绘画中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陶瓷绘画的技法也有讲究,经验丰富的画师通常根据需要选用特制专用笔,以便在不同的瓷面或器皿上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在用笔用墨及颜料配适等方面,陶瓷绘画与常规的作画方式也有差异,合理调整并利用釉的变化特性,充分展现釉料的质感美,特别是颜色釉和综合装饰的应用,能把多种表现手法融合于作品之中,给画面一个丰富多彩的装饰图形。

三、形式美法则在陶瓷装饰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形式美法则是艺术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人类在長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许多形式美法则,在陶瓷装饰图形设计上更是如此。俗话说“没有形式就没有美”,对陶瓷装饰图形形式美法则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陶瓷装饰图形的设计。

(一)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装饰图形形式美的总法则。在陶瓷装饰图形中,变化是指将性质不同的视觉要素组合在图形中,刻画在陶瓷作品的表面,形成一种对比的视觉效果;统一是指将性质相同的视觉要素组合在图形中,使装饰图形在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与陶瓷工艺协调一致,在视觉上给人和谐的感觉。

在陶瓷装饰图形中,每一个完整的画面都是由多个部分共同组成。变化的作用使装饰图形打破过于单调、富于生机,变化的因素越多,图形的生命力越强。统一的目的是使图形设计的主题更加明确,统一的的因素越多,图形画面越和谐。因此,在陶瓷装饰图形设计过程中,要使画面形成美的、和谐的关系,就必须使变化与统一达到一定的平衡,只有当变化与统一达到某种状态时,画面才会产生和谐之美。

(二)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利用图形中诸要素的差异得到一种变化效果,形成视觉的张力;调和是把图形中各种对比要素配合得当,使之趋于缓和。

在陶瓷装饰图形中,对比的因素很多,诸如形式上的对比:如点的大小、线的长短、曲直、面的形状对比等;构图方面的对比,如虚实、方向、聚散对比等;以及陶瓷艺术特有的色彩及工艺对比:如青花、粉彩、釉上、釉下等。对比是相同形式因素中强烈的对照,以突出其自身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了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陶瓷装饰图形设计中,调和是统一的具体体现。其表现手法主要是加强和减弱,是一种渐变的协调,包括形式、色彩、形状的调和等。它运用图形中相似、相近甚至相同的因素组合使图形与陶瓷绘画趋于和谐,形成视觉上的均衡统一,赋予作品一定的形式美感。

(三)节奏与韵律

节奏在图形中表现为形与色的一种连续的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即相同的元素反复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律动形式。在陶瓷装饰图形设计中,节奏的运用极为常见,如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表现为造型及色彩的有规律的、连续不断的交替和重复,这种交替和重复即产生节奏感[5],能加深人们对形象的感知,强化艺术内容的传达。

韵律是在节奏基础上的、有组织的变化,在视觉形象中呈现为相对整齐的状态,是图形形式上的优美情调,能给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陶瓷装饰图形设计中,设计者可利用节奏变化,有规律的反复排列组合,形成一种美妙的韵律感,增强图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画面中轴线两侧的造型要素完全一样或略有变化的平衡构成形式。陶瓷装饰图形中的“完全一样”是指“绝对对称”,表现为图形的造型、色彩在中轴线两侧一模一样,能给人以稳定感。“略有变化”是指“相对对称”,表现为中轴线两侧的图形稍有差异,是一种同量不同形、不同色的对称形式,但仍不失其稳定性,且显得灵活、自由和富于生机。

均衡是在对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构成装饰图形的形式要素按造型、色彩布置,以不失重心为原则,构筑构图及造型的多样性。陶瓷装饰图形中的均衡包括了实体的平衡、空间的平衡、色彩的平衡、动势的平衡等环节,其形式具有既灵动、活泼,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变化中的稳定,是一种视觉上的稳定感,比对称形式更富有创造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装饰图形设计是以绘画装饰的形式表现,陶瓷装饰图形设计也不例外。陶瓷装饰图形是指呈现在陶瓷器物上的各类具有装饰美感的图形,它综合了绘画与陶瓷两种艺术,具有传统的单一绘画无法表达的独特美。许多现代陶艺作品更是运用各种艺术和设计方法,使陶瓷艺术设计与装饰图形元素得以完美的融合。进行陶瓷装饰图形特征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陶瓷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异,充分把握其自身的特殊性,掌握其表现手法和工艺技巧,遵循艺术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更好地设计陶瓷装饰图形,从而达到提升陶瓷装饰图形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永东.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演变[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2(5):45-46.

[2]邹红琴,熊永平.装饰图形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1.

[3]张彪.论现代陶瓷绘画发展的必要性[J].景德镇陶瓷,2015(3):46-47.

[4]吴淑权.浅谈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关系[J].陶瓷科學与艺术,2014(8):27-28.

[5]肖飞,朱益民,唐应山.装饰图案及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34.

作者简介:黄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绘画与装饰工艺。

通迅作者:肖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陶瓷绘画与装饰工艺。

作者:黄艺 肖飞

上一篇: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开发利用医保档案资源管理论文